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血糖的药物和激素

影响血糖的药物和激素

影响血糖的药物和激素
影响血糖的药物和激素

影响血糖的常见药物与激素

糖尿病患者除选择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外,还常有患者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和某些急慢性并发症,累及心、脑、肝、肾、血管、眼及神经等组织,局部或全身感染,肿瘤,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等间发和/或伴随疾病的存在,如需要针对上述不同疾病同时治疗,联合多种药物十分普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和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常用降糖药物,还应适当熟悉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与激素。

内分泌激素与药物

众所周知,人体内分泌腺体或组织分泌的激素除胰岛素属降糖激素外,其他所有内分泌激素和药物如促肾上腺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几乎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糖代谢,引起血糖升高最常见的激素之一。此类激素或药物可使肝脏和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增多,周围肌肉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而且,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强的松剂量小于7毫克/天,对糖耐量影响较小;大于30毫克/天,即使用药时间很短,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也可明显增加;甚至气道吸入和皮肤应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亦可引起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加重。研究表明,非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个体,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率达14~28%。糖尿病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可使高血糖状态加重,甚至诱发酮症和高渗性昏迷,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用量。②性激素:目前认为只有在长期大剂量应用口服避孕药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可能,而且与性激素种类有关。对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史者,一般不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雄激素有轻微降低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③垂体生长激素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垂体瘤者,由于大量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而引发和加重糖尿病,因此,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④生长抑素在抑制胰岛素释放

的同时还抑制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因此,生长抑素对糖耐量常无明显影响。⑤甲状腺素、其他肠道激素也可升高血糖作用。

降压药物

高血压病人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同样需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①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具有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和低血钾作用,使糖耐量异常或临床糖尿病加重,尤其噻嗪类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合用副作用较明显,后者亦可掩盖和延长低血糖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上述联合用药。在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或浮肿必须选择利尿剂时,应以速尿为主,短期、间断用药,以免影响血糖或出现电解质紊乱。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ACEI/ARB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不仅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减少蛋白尿,同时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耐量异常。研究显示,赖诺普利及坎地沙坦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最明显。③钙离子拮抗剂: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一项关于氨氯地平(络活喜)的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能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④哌唑嗪: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和直立性晕厥副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一般不适合选用。⑤二氮嗪:能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促使内源性儿茶酚胺释出增多,升高血糖,是一种较强的致糖尿病药物。

抗菌药物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选择抗生素类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协同或拮抗作用:①磺胺类:该类药可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增多。同时,磺胺类药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时,可致磺脲类降糖药的游离部分浓度增高。此外,它还减少磺脲类药物经肾排泄,使其作用时间延长,应用时要注意调整降糖药的药量。②黄连素: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改善高血糖,但不降低正常血糖。有研究发现,黄连素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作用。

③青霉素: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④喹诺酮类:

如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左旋氧氟沙星可导致低血糖;⑤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加速磺脲类药物的代谢,缩短其半衰期,降低其疗效,升高血糖。另外,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也使血糖难以控制。⑥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可抑制肝药酶,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但四环素类药可因储存时间较长,或受光、热、湿度等变化的影响而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此类毒性物质可使患者产生肾损害、视网膜色素病变等。⑦氯霉素:可抑制肝药酶,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脏代谢,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如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可引起低血糖。⑧咪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咪康唑,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能抑制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从而使磺脲类降糖药的半衰期延长,但也可能发生低血糖。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消炎痛、水杨酸盐可减弱磺脲类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磺脲类药物增多,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此外,水杨酸盐还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肾排泄,胰岛素的分泌增多,并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另外,保泰松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代谢和肾排泄。而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儿易出现低血糖,故对糖尿病患儿应慎用。其他如扑热息痛等也可致轻度低血糖。

其他药物

酶诱导剂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灰黄霉素等,能激活肝微粒体酶,增加肝脏对磺脲类药物的代谢而减弱降血糖作用。烟酸可引起糖耐量下降,并抑制末梢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等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时,最初二药的血浆浓度皆升高,但以后皆减少,故需调整两者用量。β2受体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以增加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引起高血糖,与地塞米松合用时,可产生急性代谢失调,甚至见于血糖正常的病人。肾上腺素、天冬酰胺酶、萘啶酸、茶碱类均可引起高血糖。链脲霉素、四氧嘧啶等可引起不可逆的糖尿病。

另外,有资料显示,一些中药对血糖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人参、黄芪、三七等对血糖有

双向调节作用。女贞子通过对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对四氧嘧定引起的糖尿病有预防作用。山药、白术、何首乌、枸杞子、黄精、玉竹、麦门冬、蛤蚧、淫羊藿等也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注: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病情、药物使用的剂量大小和时间长短,具体使用请遵医嘱。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及对糖代谢的影响_黄占强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及对糖代谢的影响 黄占强1,吴悦陶1,杨阳2 (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11;2.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他汀类药物应用于高脂血症患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他汀类在降脂、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心律失常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因此,全面了解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指导临床用药意义重大。 关键词:他汀类;降脂;血糖 The pleiotropic effects and impact on glucose metabolism of statins HUANG Zhan-qiang1,WU Yue-tao1,YANG Yang2 (1.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2.Chengde Medical College,Chengde067000,China) Abstract:Statins are applied in the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 and i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More and more studies indicate that statins not only reduce blood lipid,have antiinflammatory action,protect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but also affect glucose level.Therefore,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statins help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statins;blood lipid reduction;glucose level 作者简介:黄占强,男,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吴悦陶,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E-mail:wuyuetao99@126.com 他汀类药物是近30年研制开发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常用的可分为三代,第一代用发酵的方法从真菌中分离出来,包括1979年发现提取并 [4]Hou JM,Krebs M,Ward T,et al.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s a window on metastasis biology in lung cancer[J].Am J Pathol,2011,178 (3):989-996. [5]Uhr JW,Pantel K.Controversies in clinical cancer dormanc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1,108(30):12396-12400. [6]Gerges N,Rak J,Jabado N.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J].Br Med Bull,2010,94(1):49-64.[7]Vona G,Sabile A,Louha M,et al.Isolation by size of epithelial tumor cells:a new method for the immunomorphological and molecu- 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J].Am J Pathol,2000,156(1):57-63. [8]Gertler R,Rosenberg R,Fuehrer K,et al.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blood using an optimized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 tion[J].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2003,162(2):149-155.[9]Tewes M,Aktas B,Welt A,et al.Molecular profiling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an option for monitoring response to breast cancer related therapie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9,115(3):581-590.[10]Stott SL,Lee RJ,Nagrath S,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and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J].Sci Transl Med,2010,2(25):23-25. [11]Christofori G.New signals from the invasive front[J].Nature,2006,441(7092):444-450. [12]Thiery JP,Sleeman JP.Complex networks orchestrat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J].Nat Rev Mol Cell Biol,2006,7(2):131- 142. [13]Goeminne JC,Guillaume T,Symann M,et al.Pitfalls in the detection of disseminated non-hematological tumor cells[J].Ann Oncol,2000,11(7):785-792. [14]Irene G,Nicolas S,John N,et al.In vivo flow cytometry:A new method for enumerating circulating cancer cells[J].Cancer Ras, 2004,64(18):5044-5047. [15]Wang L,Wang Y,Liu Y,et al.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CK19ex-pression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breast carcinoma patients:rele-vance for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etection[J].J Exp Clin Cancer Res,2009,28(1):57. [16]Krivacic RT,Ladanyi A,Curry DN,et al.A rare-cell detector for cancer[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29):10501- 10504. [17]Hsieh HB,Marrinucci D,Bethel K,et al.High speed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J].Biosens Bioelectron,2006,21(10): 1893-1899. [18]Alix-Panabieres C,Vendrell JP,PelléO,et al.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utative metastatic precursor cells in cancer patients [J].Clin Chem,2007,53(3):537-539. [19]Alix-Panabieres C,Vendrell JP,Slijper M,et al.Full-length cytoker-atin-19is released by human tumor cells:a potential role in meta-static progression of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2009,11 (3):R39. [20]Nolan T,Hands RE,Bustin SA,et al.Quantification of mRNA using realtime RT-PCR[J].Nat Protoc,2006,1(3):1559-1582.[21]Chen Y,Zou TN,Wu ZP,et al.Detection of cytokeratin19,human mammaglobin,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positiv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by three-marker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ssay and its relation to clinical outcome in early breast cancer[J].Int J Biol Markers,2010,25(2):59-68. [22]Attard G,De Bono JS.Utilizing circulating tumor cells:challenges and pitfalls[J].Curr Opin Genet Dev,2011,21(1):50-58.[23]Krebs MG,Sloane R,Priest L,et al.Evaluation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 Clin Oncol,2011,29(12):1556-1563. (收稿日期:2012-09-13,修回日期:2012-10-17) · 11 · 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3Jan;17(1)

易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

易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 药物引起的高血糖通常是指药物在治疗非血糖相关性疾病时,损害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进而导致血糖升高。 引起高血糖的常用药物有:抗高血压药物、调脂药、喹诺酮类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 一、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等。 其导致高血糖的机制主要与细胞内失钾有关。用药后,到达肾单位远曲小管的钠离子量增加,其可与小管细胞钾离子交换,以致失钾增多;另一方面,用药后机体血容量减少,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钠钾交换,尿钾排出增多。上述原因导致的细胞内钾离子水平下降可影响胰岛β细胞膜极化状态而致胰岛素分泌障碍。 可与保钾类降压药联合使用(如ACEI及ARB),减少体内失钾,以降低此类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二、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奈比洛尔等。 其导致高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其他机制还包括肌肉脂蛋白酶减少、体重增加、胰岛素清除率下降及外周血流减少等。 胰岛β细胞上存在β2肾上腺素受体,可兴奋胰岛素分泌,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是受体抑制易致胰岛素分泌减少,α1阻滞剂可增加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

感性。 因此选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及α,β受体阻滞剂或可减弱对血糖的不良影响。 三、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此类药诱发糖尿病的主要机制包括: ①影响胰岛素分泌:他汀类药物能阻断电压门控L形钙通道开放并抑制钙离子内流,进而抑制胰岛素分泌; ②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显著减少,引起胰岛素抵抗。 他汀类药物有明确的致糖尿病风险,但是其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远大于新增糖尿病危险,因此有他汀类治疗适应证者均应坚持服用此类药物,服药期间定期观测血糖,有异常增高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四、烟酸类药物:烟酸。 诱导高血糖的机制主要是大剂量烟酸导致脂肪组织甘油三酯分解反跳性增强,循环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加,致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以及肝糖异生增加。 因此,在应用烟酸药物时,应加强对血糖的监测力度,以降低发生高血糖的风险。 五、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等。 可引起血糖紊乱,即症状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正在使用胰岛

影响血糖的药物和激素

影响血糖的常见药物与激素 糖尿病患者除选择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外,还常有患者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和某些急慢性并发症,累及心、脑、肝、肾、血管、眼及神经等组织,局部或全身感染,肿瘤,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等间发和/或伴随疾病的存在,如需要针对上述不同疾病同时治疗,联合多种药物十分普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和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常用降糖药物,还应适当熟悉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与激素。 内分泌激素与药物 众所周知,人体内分泌腺体或组织分泌的激素除胰岛素属降糖激素外,其他所有内分泌激素和药物如促肾上腺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几乎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糖代谢,引起血糖升高最常见的激素之一。此类激素或药物可使肝脏和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增多,周围肌肉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而且,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强的松剂量小于7毫克/天,对糖耐量影响较小;大于30毫克/天,即使用药时间很短,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也可明显增加;甚至气道吸入和皮肤应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亦可引起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加重。研究表明,非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个体,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率达14~28%。糖尿病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可使高血糖状态加重,甚至诱发酮症和高渗性昏迷,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用量。②性激素:目前认为只有在长期大剂量应用口服避孕药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可能,而且与性激素种类有关。对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史者,一般不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雄激素有轻微降低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③垂体生长激素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垂体瘤者,由于大量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而引发和加重糖尿病,因此,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④生长抑素在抑制胰岛素释放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有哪些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有哪些?空腹血糖≥7.8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称为高血糖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易引发高血糖,非糖尿病高血糖也很常见。而长期血糖升高会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要避免血糖升高。下面我们就看看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有哪些吧。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1. 应激性高血糖,强烈的应激因素,如严重烧伤、大手术、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所致应激状态,使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而出现血糖升高。一般应激后7~10天空腹血糖恢复正常。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2.药物性高血糖,能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很多,包括利尿剂、抗癌药、降压药、女性避孕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消炎痛、氨茶碱、甲氰咪胍、甲状腺素等。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3. 妊娠性高血糖,胎盘分泌生长泌乳激素可使血糖增高,分娩后血糖逐渐恢复正常,但仍有30%左右的产妇发展为真性糖尿病。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4. 垂体性高血糖,由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而引起糖代谢异常,发生高血糖,主要表现为身材高大、肢端肥大。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5.甲亢性高血糖,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胃肠吸收葡萄糖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原产生增加,组织吸收葡萄糖减少,糖原分解增加等原因而致血糖升高。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6. 肝源性高血糖,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脏广泛性损害,使肝脏合成糖原功能障碍,肝糖原储备能力下降,易发生餐后高血糖。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7. 胰原性高血糖,由于胰腺切除、胰癌、胰腺急性炎症反应等,直接使胰岛受损,抗体应激反应大,胰高血糖素过度释放,都可以导致一过性高血糖。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8. 内分泌肿瘤引起高血糖,柯兴氏综合征、胰高血糖素瘤、胰岛A细胞瘤、胰岛D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等,都可引起血糖升高,主要与各种激素使体内糖代谢异常有关。 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9. 血色病古铜色面容、肝硬化、心血管病变、性功能减退患者血糖增高,应怀疑血色病。系铁沉着于胰腺,胰岛β细胞受破坏所致继发性高血糖。

激素对血糖浓度影响及血糖浓度的测定

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名称:激素对血糖浓度影响及血糖浓度的测定 时间:2014年6月9日星期一 姓名: 学号:201312201202003 指导老师:毛水龙老师 一,实验目的 掌握血糖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血糖的正常范围及意义;熟悉调节血糖的激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家兔动物实验。获取家兔注射激素前后的血液样本并对其;进行血糖测定。邻苯甲胺方法测定血糖浓度。 实验采取前后对照的方法,对家兔注射肾上腺素和胰岛素,并通过耳缘静脉采血,获取激素注射前后的血液样本,采用邻甲苯胺法处理样本,最终与标品比色得出结论。 1.调节血糖的激素有:胰岛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和甲状腺素等。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其他激素均使血糖升高。 2.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机制主要作用于肝细胞膜受体,通过cAMP-蛋白激酶系统激活肝磷酸化酶,同时抑制糖原合成酶,导致肝糖原分解加速。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制是:降低肝细胞cAMP水平,从而抑

制肝磷酸化酶,激活糖原合成酶,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胰岛素诱导糖酵解关键酶类的合成,阻遏糖异生关键酶的合成;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肌肉等组织的异化扩散,促进糖的利用。 3.血液中的葡萄糖,在热的冰醋酸溶液中可脱水生成5-羟甲基-2-呋喃甲醛(或称羟甲基糠醛)。后者在与邻甲苯胺缩合,生成蓝绿色的西夫式碱(Schiffbase)。其色泽的深浅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标准葡萄糖溶液比色,即可求得待测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三,实验材料 1.材料:家兔两只,刀片,草酸钠,小烧杯。 2.试剂:①肾上腺素(1mg/lml)②胰岛素(20单位/ml)③碘酒、消毒酒精④饱和硼酸溶液⑤邻甲苯胺-硼酸⑥5%三氯醋酸溶液⑦饱和苯甲酸溶液⑧标准葡萄糖贮存液⑨标准葡萄糖应用液 四,实验方法 1.取健康正常家兔一只,实验前饥饿14~16h左右,称体重。 2.耳缘静脉采血。小刀刮去耳缘的毛,用酒精棉球擦拭使其充血,再用干棉球擦干。刀片划开耳缘静脉,使血液滴入成有足够草酸钠的小烧杯中,注意收集期间要不断地晃动烧杯防止血液凝固。采集完毕后干棉球压迫血管止血。 3.给家兔注射肾上腺素(0.5mg/只),半小时后同样方法采得血液。 4.缓缓放入洁净试管内,加5%三氯醋酸3.6ml,同时摇动使之充分混匀。3000rpm离心5min,制得无蛋白血滤液(上清液)。 5.取四支试管,分别加入2.5ml邻甲苯胺试剂。并向试管1加入1ml

实验十二 胰岛素、肾上腺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实验十二胰岛素、肾上腺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血糖是指血液中糖,由于正常人血液中糖主要是葡萄糖,所以一般认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80~ 120mg/100ml)。 血糖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全身各组织都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以氧化供能,特别是脑、肾、红细胞、视网膜等组织合成糖原能力极低,几乎没有糖原贮存,必须不断由血液供应葡萄糖。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严重妨碍脑等组织的能量代射,从而影响它们的功能。所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糖浓度的调节 血糖浓度能维持相对恒定是由于机体内存在一整套高效率的调节机制,精细地控制着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使之达到动态平衡。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对所控制激素的分泌,后者再通过影响血糖来源与去路关键酶的活性来实现。神经系统的调节最终通过细胞水平的调节来达到目的。 下丘脑一方面通过内脏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另

一方面也作用于胰岛α-细胞,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同时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肝。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肝细胞的磷酸化酶活化,使糖原分解加速;糖异生关键酶的活性增加,糖异生作用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下丘脑还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使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还可直接作用于肝,使肝细胞内糖原合成酶活化,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此外还抑制糖异生途径,促进糖的氧化和转化,总体上使血糖的去路增加,来源减少,最终达到使血糖浓度降低的目的。 激素 使血糖浓度降低的激素 :胰岛素 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甲状腺素 它们对血糖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糖代谢各主要途径的影响来实现的。 在激素发挥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在应激时发挥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都可影响血糖水平,但在生理性调节中仅居次要地位。 胰岛素 使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增加,利于血糖进入这些组织进行代谢。 诱导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合成,加速细胞内葡萄糖的分解利用。 通过使细胞内cAMP含量减少,激活糖原合成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系,抑制磷酸化酶和糖异生关键酶等,使糖原合成增加,糖的氧化利用、糖转变为脂肪的反应增加,血糖去路增快;使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少或受抑制,使血糖来源减少,最终使血糖浓度降低。 胰高血糖素 主要通过提高靶细胞内cAMP含量达到调节血糖浓度的目的。细胞内的cAMP 可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后者通过酶蛋白的共价修饰改变细胞内酶的活性,即激活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关键酶,抑制糖原合成和糖氧化的关键酶,使血糖升高。 肾上腺素

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

糖尿病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的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控制合适的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低血糖症可能是糖尿病人所遭受的最常见的急性病。尤其对于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血糖药治疗的糖尿病病人,药物诱导的低血糖是一个持续的威胁。 不仅糖尿病患者,一般老百姓也会因为使用或食用了下述药物或食品等而诱发低血糖。 1 胰岛素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病人治疗的唯一依靠。在2型糖尿病后期,大多数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补充治疗来控制合适的血糖。胰岛素—葡萄糖和碳酸氢钠还被用于肾功能不全病人的高血钾症的治疗。 几个因素影响着严重低血糖症的发生。糖尿病和胰岛素治疗持续的时间,血糖控制的程度,先前严重低血糖反应的病史和与之相关的高发生率的严重低血糖。胰岛素的相对和绝对过量主要发生于在错误的时间给予了不正确的剂量,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超量,也见于长效胰岛素药物的释放、运动后、肾衰及饮酒后。大约25%久患1型糖尿病的病人可能会有一种“无知觉低血糖”症,从而导致经常发生的、严重的和长期的低血糖。

2 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药物降血糖能力与它本身的生物半衰期和代谢失活相关。氯磺丙脲主要由肾排泄,是磺酰脲类中生物半衰期最长的,因此对肾功能功能损伤病人的使用必须格外小心。甲苯磺丁脲和格列嗪主要在肝脏中转化而代谢失活。磺酰脲类通过直接作用于P-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可能通过致敏某些内源性胰岛素亲和物,如亮氨酸而导致低血糖。噻唑烷和二甲双胍及其他一些药物因为与白蛋白有更高的亲和性而置换与其结合的磺酰脲类或竞争及抑制肝中参与磺酰脲类代谢和酶而导致低血糖。 3 乙醇(酒精) 乙醇过是量是美国各年龄组中低血糖所致昏迷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虽然在临床毫无疑问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乙醇所导致的低血糖可能是抑制肝糖原生成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血浆中胰岛素和C-肽的浓度会比较低。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氢化可的松和生长激素的水平虽然高于基准值,但一般低于基于低血糖的严重程度所估计的水平。乙醇还可加重由胰岛素或磺酰脲类所引起的低血糖。 4 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教材精要 掌握:个体差异,遗传药理学,时间药理学,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耐受性,依赖性,撤药症状。 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病理因素。 了解:药物治疗原则。 (一) 药物因素 1.药物剂量和剂型及给药途径 由于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亦不同。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2.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主要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1)药动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妨碍药物吸收(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②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③影响药物代谢(加速药物代谢、减慢药物代谢);④影响药物排泄。 (2)药效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增敏作用);②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生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化学性拮抗)。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减弱。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3.反复用药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为耐受性。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 (resistance)。 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二) 机体因素 1.年龄和性别 小儿及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对已知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在妊娠第一期即胎儿器官发育期内应严格禁用。 2.功能和病理状态 病人的功能状态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肝肾功能损害时分别影响在肝转化及自肾排泄药物的清除率,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及(或)减少剂量加以解决。 3.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个体差异: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少数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称个体差异。分为:量的差别和质的差异。 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它主要影响药物血浆浓度及效应强弱久暂。 4.种属差异 动物种属差异和人种、民族差异。 5.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包括以下四种: (1)致敏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影响血糖代谢的药物

影响血糖代谢的药物 摘自《中国药房》2010年4月第21卷第14期 糖、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的三大基础代谢物质,血糖紊乱会使糖代谢发生紊乱,从而也打破了其他系统的代谢平衡,导致整个代谢系统发生紊乱,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致死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随着临床上用药种类和剂量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增大,新近研究发现一些药物能通过影响胰岛素的产生和分泌而影响胰岛作用,从而影响血糖的代谢。笔者收集了第16版《新编药物学》所述可引起血糖代谢异常的药物,并对1994~2009年“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据化期刊群”按主题词进行检索,如一级检索是药品名称,二级检索为“血糖”,对可发生血糖代谢紊乱不良反应的非糖尿病治疗药物进行归纳,概括其在应用过程中引起血糖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及其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 糖皮质激素 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出现尿糖、高血糖及葡萄糖耐量降低等不良反应可使潜在性糖尿病变成真性糖尿病。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十分重要,其引起血糖升高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还能损害外周组织受体对葡萄糖转运系统的作用而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且能使糖异生作用增强,它对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的升糖效应有“允许”和“协同”作用,血糖大约可升高10%~20%,约2%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对不同个体造成的血糖升高影响不尽相同,一般说来,老年人、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糖调节异常者受影响较大,因为这部分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或同时伴有胰岛功能下降,但也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后引起低血糖的报道,据报道2例服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而导致低血糖的案例,提示临床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时,除注意可引起高血糖外,还应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 生长激素(GH) GH是人体重要的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激素,重组人生长激素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文献报道均显示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危重患者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导致高血糖血症等并发症亦不容忽视。据报道某医院自2003年3~6月在8例手术后危重患者应用过程中,有6例出现高血糖血症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出现严重后果。GH引起高血糖的机制可能是GH通过改变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功能以及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改变抑制体内葡萄糖非氧化途径的消除,损害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影响糖的利用。而此时,应激性分解激素的优势使氨基酸和甘油与乳酸的糖异生增加,机体内的糖量较正常增加150%~200%,虽然胰岛素的分泌量正常或增高,但葡萄糖载体(GLU4)的作用受到抑制,进一步使血糖增加。 3 奥曲肽 奥曲肽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对糖代谢的影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观察172例持续静脉点滴奥曲肽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中发现:治疗前患者血糖都在正常范围,而持续静脉点滴奥曲肽治疗中,33例(181%)出现糖代谢紊乱,24例(139%)血糖升高,9例(58%)低血糖,其中l例出现严重低血糖,发生低血糖昏迷。 奥曲肽与天然生长抑素在作用机制上基本相同,其静脉点滴后出现血糖升高或降低,原因可能为奥曲肽对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速度不同所致,即奥曲肽静脉点滴后若能更快地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时,将引起低血糖;静脉点滴后若能更快地抑制胰岛素时,将引起高血糖,提示使用奥曲肽应严密监测血糖变化。虽有大量文献证明奥曲肽的安全性,但其对糖代谢的影响仍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4 利尿药

【免费下载】六类降压药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六类降压药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内科罗子幸(528000)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同样是心血管疾 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临床上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存十分常见。国外 有资料报道,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在40~80%〔1〕,Gress TW 等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比正常血压人群高2.5倍〔5〕。因此,在降压治疗中,相当的治疗对象是糖尿病患者。糖 尿病患者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是导致心血管病 并发症的基础。高血压伴糖尿病者死亡率比不伴糖尿病者成倍增加〔2〕。1999年2月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六类降压药:利 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钙离子拮抗剂、ATⅡ受体拮抗剂及 α-受体阻滞剂均适合作为一线降压药。因此,六类药物均为目前临 床所常用。了解这些药物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对糖尿病并高血压 患者的治疗具有临床意义。本文就目前常用的六类降压药物对糖、 脂代谢的影响作一综述。 一、利尿剂 以噻嗪类为代表的利尿剂,最早被证实有明确的预防心血管并 发症与降低死亡率的第一线降压药。最常用的是双氢氯噻嗪(HCT),已知它能影响糖耐量,引起糖尿病病人及非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及餐 后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加重糖尿病,诱发非酮症高渗综 合征。50%以上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长期服用 噻嗪类利尿剂可使糖耐量恶化,甚至促发糖尿病,这与其增加胰岛 素抵抗和引起高胰岛素血症有关〔3〕。噻嗪类利尿剂引起糖代谢异 常的机制是多方面的:①恶化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其机 制尚不清楚;②利尿剂引起低钾、低镁血症,导致胰岛素原与胰岛 素的比值增加,而前者的生物效应比后者弱;③直接抑制胰岛分泌 胰岛素,并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干扰酸性磷酸化过程, 影响糖的利用。噻嗪类治疗6年后22~33%发生糖耐量异常,如果有阳性家族史、肥胖或治疗前糖耐量异常,则9%患者发展为显性糖尿

实验十一 激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实验十一激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目的】 1.掌握血糖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2.掌握血糖的正常范围及意义。 3.熟记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并解释其作用机制。 【原理】 人和动物体内的血糖浓度均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是由于体内存在多种激素及调节物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使糖酵解、糖氧化、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脂肪合成与分解等代谢途径协同进行。胰岛素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降低血糖:①促进肌肉、脂肪细胞的载体转运葡萄糖人内;②抑制蛋白激酶A,继而使糖原磷酸化酶活性降低:激活糖原合酶脱磷酸酶,从而使糖原合酶活性升高,加速肌肉、肝脏的糖原合成;③通过第二信使间接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加速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④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活性,促进氨基酸进入肌肉合成蛋白质,从而降低糖异生;⑤抑制脂肪动员,促进糖有氧氧化。肾上腺素的作用与胰岛素相反,起升高血糖的作用。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作用迅速而明显,它通过与肝和肌肉细胞膜受体结合而激活磷酸化酶,产生级联放大效应,从而加快糖原的分解、肝释放葡萄糖、肌肉输出乳糖供肝糖异生等,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本实验观察家兔在注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前后空腹血糖浓度的变化。血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首先用钨酸钠及盐酸沉淀血清中的蛋白质,制备血滤液。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血滤液中的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并产生1分子过氧化氢;过氧化氢被偶联的过氧化物酶催化放出氧,氧将试剂中的4-氨基安替吡啉偶联酚(还原性氧受体)的酚氧化,生成红色的醌类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葡萄糖的含量成正比,此溶液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葡萄糖溶液进行比色测定,即可求出血糖含量。 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葡萄糖酸+H202 过氧化物酶 H20——————>H20+02 O2+4-氨基安替吡啉偶联酚——————>醌类化合物(红色)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特异性较高,能干扰测定结果的物质较少,如溶血样本血红蛋白浓度达lOg/L、黄疸样本胆红素浓度达342Um以及样本中所含的少量尿素、肌酐、甘油三脂等均不影响测定结果。 人空腹血糖正常范围约为3.9-6.1mM(70~110mg/d1)。

不可忽视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

不可忽视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 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称为“药源性糖代谢异常。”根据血糖升高的程度可表现为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严重者进展为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虽然很多药物可引起血糖异常,但药物引起的血糖异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停用诱发药物后,血糖通常可以恢复正常或明显得到改善。药物引起的血糖异常主要是作用在两个环节上。一、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二、增加胰岛素抵抗。能抑制胰岛素合成与分泌的药物有:(1)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环孢素A均用于器官移植后预防排异反应。用药后,高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其机制是对胰岛β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是胰岛素分泌减少,且引起高血糖呈剂量依赖性。他克莫司还抑制胰岛素的基因转录。(2)噻嗪类利尿剂:对胰岛β细胞有直接毒性,还可刺激α细胞,促使高血糖素的分泌。另外,该药的副作用低血钾更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3)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体外实验证实胰岛素的释放依赖于细胞内钙浓度的升高,本类药物阻断钙通道,抑制胰岛素分泌且呈剂量依赖性。(4)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严重时可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该类药物亲脂性越强,对β-受体选择性越低,对胰岛素抑制作用越强,越易导致高血糖。(5)β-受体兴奋剂:该类药物虽能增加到胰岛素的分泌,但同时又增加肝糖元和脂肪的分解。如大剂量静注舒喘灵可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能增加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较典型的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类固醇性糖尿病。其他药物有:抗精神病药、烟酸、α-干扰素及口服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升高血糖呈剂量依赖性,不但全身用药易引起高血糖,外用药也可导致高血糖,特别是大面积、长期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者。抗精神病药中最易诱发高血糖的药物奥氮平和氯氮平,其次是吩噻嗪类如氯丙嗪。这类药不但诱发胰岛素抵抗,而且导致体重增加。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烟酸可增加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升高。其他可诱发高血糖的药物有:加替沙星(即可引起高血糖,又可引起低血糖,系由患者机体情况)苯妥英钠、甲状腺激素、锂剂、左旋多巴、恩卡胺、茶碱、异烟肼、乙酰唑胺、吗啡、利福平、消炎痛、多沙普仑、澳曲肽等。

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的调节(葡萄糖氧化酶法) 实验目的: 1.了解血糖浓度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并验证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的调节。 3.在实验中培养严谨的作风和准确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 胰岛素和肾上腺素是体内对血糖调节的激素,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通过对实验动物分别注射不同的激素,了解激素对血糖的调节影响。 测定血糖的原理:在PH7.0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可催化葡萄糖生成葡萄糖酸和H2O2,后者在H2O2酶的作用下与苯酚、4-氨基安替吡啉生成红色醌类物质,在505nm处有最大吸收峰,吸光度与葡萄糖含量成正比。 实验器材: [器材]:10mm×100mm试管、试管架、恒温水浴、沸水浴、冰浴、蜡笔、721-分光光度计、兔台、注射器、手术刀片。 [试剂] 1.酶酚混合试剂主要成分: ①葡萄糖氧化酶②H2O2酶③苯酚④4-氨基安替吡啉 2.葡萄糖标准储存液(100mmol/L) 3.葡萄糖标准应用液(5mmol/L)取葡萄糖标准储备液5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苯甲酸溶液至刻度。 4.胰岛素注射液 5.肾上腺素注射液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注射药物并取血: 1.分别取2只兔子,称量体重,从耳缘静脉采血2ML。 2.2只兔子按体重分别注射肾上腺素和胰岛素,从注射药物时开始计时,每隔30分钟取血一次,一共取血4次,每次2ML。

二、血糖的测定 1.取16×150mm 试管3支按下表进行操作: 试剂(ml ) 测定管 标准管 空白管 血清或血浆 0.1 — — 葡萄糖标准应用液 — 0.1 — 蒸馏水 — — 0.1 酶酚混合试剂 3.0 3.0 3.0 2.将上述各管混匀放入37℃水浴中加热15分钟,用波长505nm 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空白管调零点读取测定管与标准管吸光度。 3.计算 血糖(mmol/L )= ×标准管浓度 4.计算注射药物前后血糖变化情况。 实验注意事项: 血清加量要准,否则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报告: 思考题: 1.实验结果如何,分析结果。 2.讨论血糖升高和降低的临床意义及其维持恒定的因素? 测定管吸光度 标准管吸光 度

7种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

7种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 药物引起的高血糖通常是指药物在治疗非血糖相关性疾病时,损害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进而导致血糖升高。引起高血糖的常用药物有:抗高血压药物、调脂药、喹诺酮类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 No.1 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等 导致高血糖的机制主要与细胞内失钾有关。用药后,到达肾单位远曲小管的钠离子量增加,其可与小管细胞钾离子交换,以致失钾增多;另一方面,用药后机体血容量减少,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钠钾交换,尿钾排出增多。上述原因导致的细胞内钾离子水平下降可影响胰岛β细胞膜极化状态而致胰岛素分泌障碍。 可与保钾类降压药联合使用(如ACEI及ARB),减少体内失钾。 No.2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奈比洛尔等 导致高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其他机制还包括肌肉脂蛋白酶减少、体重增加、胰岛素清除率下降及外周血流减少等。 胰岛β细胞上存在β2肾上腺素受体,可兴奋胰岛素分泌,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易致胰岛素分泌减少,α1阻滞剂可增加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因此选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及α,β受体阻滞剂或可减弱对血糖的不良影响。 No.3 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诱发糖尿病的主要机制包括: ①影响胰岛素分泌:他汀类药物能阻断电压门控L形钙通道开放并抑制钙离子内流,进而抑制胰岛素分泌; ②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显著减少,引起胰岛素抵抗。 他汀类药物有明确的致糖尿病风险,但是其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远大于新增糖

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目的要求】 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 【教学内容】 1、药物因素:制剂和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机体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特异质反应、疾病状态、心理因素-安慰剂,长期用药引 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性和耐药性、依赖性、停药症状)。 【讲授方法】 板书、Powerpoint。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引起不同个体作用的差异。 个体差异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表现为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不一定都能达到等同的药效。 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 1.药物剂型 2. 药动学 3.药效学 4.临床病理 第一节药物因素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一)药物制剂 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如:供口服给药的有片剂、胶囊剂 供注射用的有水剂、乳剂、油剂 控释制剂和缓释制剂 缓释制剂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比较稳 定而持久的疗效。 控释制剂是一种可以控制药物缓慢而恒速或非恒速释放的制剂,其作用更 为持久和温和。 (二)给药途径 不同剂型的同一药物因其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速度不同。 一般: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 舌下>口服>粘膜>贴皮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的优缺点已在药代谢动力学部分阐述过) 药剂当量指不同药剂所含的相等的药量。 生物当量指不同药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 ** 有的药物采用不同途径给药时,还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如硫酸镁内服可以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颅内压降低的作用。 二、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使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发生变化。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其目的(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以外)是提高疗效,减少(或降低)不良反应。

常见的几种降血糖药物,一定要知道!

常见的几种降血糖药物,一定要知道! 正常人的糖代谢通过神经、激素等的调控,处于相对的动态稳定状态。但先天性的某些酶缺陷、神经系统紊乱及内分泌失调,均可引起糖代谢障碍,使血糖发生波动。在采取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仍不能控制血糖时,就需用药物进行调节。但临床上一些常用的药物也对降糖药有影响,作为基层医生,必须对此有所了解。 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ACEI对改善胰岛素利用有效。如依那普利降低血糖的效果比卡托普利好。西拉普利可在血糖升高时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但对改善胰岛素利用效果不明显。有学者比较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喹那普利、雷米普利、赖诺普利和安慰剂对胰岛素利用的影响,这5种ACEI均对改善胰岛素的利用有效,其中以赖诺普利的作用最为明显。另有试验表明,培哚普利在降压时,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增加,有人认为ACEI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不依赖于血管紧张素Ⅱ的降低,这可能与内源性激肽增加有关。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大多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任何影响,但有人报道,坎地沙坦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这

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改变,从而导致其他神经因子活性的改变有关。钙离子拮抗剂该类药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人以氨氯地平进行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能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细胞钙离子的水平来恢复胰岛素介导的血管扩张作用,进而增加肌肉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葡萄糖的利用。 拟肾上腺素药 多数拟肾上腺素药可致高血糖,如肾上腺素是α及β受体激动剂,能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使血糖升高,禁用于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时,能促进糖原分解及干扰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导致高血糖。异丙肾上腺素是β1、β2受体激动剂,能促进糖原分解及游离脂肪酸释放,其升高血糖作用比肾上腺素稍弱。其他如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也可致高血糖。β2受体兴奋,生理上可表现为平滑肌松弛,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增加和胰岛素释放。β2受体激动剂临床常用于哮喘患者,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β2受体激动剂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该类药物虽然能抑制糖原分解,但并不直接影响正常人静息时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也不影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而使得由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后的血糖恢复速度减慢。但发生高血糖时,该类药物又可抑制胰岛素分泌,使高血糖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迫使应用胰岛素的剂量增大。应用非选择性β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