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间断性。

3.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5.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9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10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也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1 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2 人民群众:人们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二、简答题

1.简述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情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保持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在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变互换的规律性。质量互换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固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简述从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答:其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其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其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5.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二,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答: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即能以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它表现物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从单个的商品来看,或从商品的静态形式来看,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但是,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二者就会分离,在同一个人那里他只能得到二者之一,而不能同时得到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个矛盾必

须通过交换来解决。

7.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8.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答: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简述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答: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1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0.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11.简述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及其关系?

答: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这种生产方法要受到劳动者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的制约。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整个劳动日长度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价值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发展。

1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如原材料和燃料、机器、厂房等。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以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是否发生价值增值(带来剩余价值)。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第二,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辨析题

1,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错误

分析: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能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

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答:正确

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正确

分析: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及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如此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对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正确

分析: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换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世界统一与存在

答:错误

分析: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答:错误

分析: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马克思主义能给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因为世界上任何理论都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

四、论述

1,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第一,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思想要符合具体事物的状况。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有各自的实际特点。一般的认识是抽象的,只有认真分析面对的实际事物的特点,把一般的认识具体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那才算真正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要提高反对从主观出发的自觉性。从实际出发同反对从主观出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能自觉的注意克服从主观出发的毛病,就会有利于做到从实际出发。

从主观出发有许多表现,其共同点就是主观同客观的背离,就是主观与客观没有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他表现为:一是教条主义,把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一是经验主义,把狭隘的局部经验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第三,要坚持全面性,反对片面性。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包含多发面的因素。

我们如果只是从个别的或少数的事实出发去想问题、办事情,那就脱离了事物整体

的实际,还不能算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从事实的总和、各发面的

因素出发,坚持全面的观察问题,反对各种形式的片面性。

2谈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意义:首先,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谈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

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实践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掌握这一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请关注百度攀大吧@sxc45815979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观是(D )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D ) A.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B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尼采哲学是(D ) A.经验论 B.唯理论C.唯实论 D.唯意志论 6、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C ) 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第一观点C.经验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B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B ) A.唯物论 B.辩证法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B ) A.肯定和否定 B.量变和质变C.运动和静止 D.同一和斗争 1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 ) A.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B.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1、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绝对、无限;相对、有限的统一) 3、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可知论 二、辩证的观点 1、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辩证法基本思想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总特征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内因、外因;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②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 三、实践的观点 1、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真理:客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四、实事求是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五、生产力是最革命因素的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路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八、阶级的观点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九、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2、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条件:人(工人阶级)、财(社会财富)、物(社会化大生产) 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理想的观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共产主义的性质: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灭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成人教育高起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起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选 1.1848年2月,()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A.《共产党宣言》 B.《哲学的贫困》 C.《德意志意识形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认为,辩证的否定其实质就是() A.扬弃 B.全面肯定 C.全盘否定 D.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的需要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阶级斗争 5.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 C.人们的习惯性联想 D.客体本质的主动显现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 C.工人的必要劳动 D.工人的剩余劳动 7.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时间而产生剩余价值是 ( )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8.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工人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是()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工人充分就业 B.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工人失业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工人就业状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工人就业保持平稳 9.下列哪个国家是总统共和政体的代表()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10.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对于雇佣工人而言,通行的分配 规律是() A.按劳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能力分配 11.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始终贯穿着的一个基本矛盾是()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间的矛盾 12.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本途径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2018年版)

2019年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26)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27)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9.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P27) 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辨析题 1.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错。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其根本来源是马恩在总结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各门科学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 他不是将德国古典哲学的简单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其次,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传统哲学: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以此作为世界的本质、本源,忽视实践与辩证法,是一种直观的反映论。 马哲: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类本质的一般物质,承认世界是包含多样性物质的统一,重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法,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错。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把意识看做是胆汁一样的物质,是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5.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 出现的。 两者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时限的条件和时间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必然性,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他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前绝不会成为现实。 6.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因此,任何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7.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对。

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看法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机器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时间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诸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耀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中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非常深奥,而且没有什么用,因此没有兴趣去学习。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用心,就会发现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或多或少启着指导的作用。我发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会不自觉的应用一些马克思主义原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我相信别人也会有同样的经历,扩大化来说整个社会因该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但就是不统一,有很多价值观相差很大的地方。正是这样,我们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来认识我们自身和这个社会,以便我们可以更好的和他人交流相处,更默契的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梦做贡献。我相信当我们踏上社会就会明显的感觉到这种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之大,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

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这么精彩的课程如果没有用心学的话直接来说就是白上大学,白交学费了,因为我们没有学到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思想品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个人觉得当代大学生使命感应该是很强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一二十年后的国家领导人,制定政策,法律,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一代人。即使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的也就仅仅是中央那么几个人,但是余下的却也担负着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责任。看一看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每每在新闻出现让人出现一些让人惋惜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我看有很大比率的素质问题。如果说大学生这个群体都不能带动国民素质的进步的话,哪到底哪个群体,哪个组织有如此庞大的数量,还有如此良好的理论基础来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完整word版)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不定项) 1、物质的本质属性是什么?(41) 客观实在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38)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哪种原理的要求?(51)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根本要求。 4、意识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68) 阶级性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里?(5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什么?(56)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7、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63) 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部分;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管理等构成生产力系统的非实体性要素。 8、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什么?(63) 生产力 9、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属于什么观点?(69) 10、商品的二重性指什么?(76)使用价值和价值。 11、劳动的二重性指什么?(7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79)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 13、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什么?(9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14、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96) 市场联结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资源调节功能、利益激励功能、奖优罚劣功能。(即:ABCD) 15、在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里?(99)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自从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四,公有制经济要

马克思复习资料(考试突击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选择题 哲学部分: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D)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C) A.客观性 B.辩证性 C.实践性 D.系统性 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5.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A)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6.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7.2003年,湖北省一位12岁的小学生聂利经过反复实验,证明了蜜峰有自己的发声器官,推翻了关于蜜峰没有发声器官、只能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论断。这一事例说明(B) A.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8.“居安思危”。这种思想说明“安”与“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D) A.相互区别 B.相互对立 C.相互否定 D.相互转化 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0.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复习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布鲁塞尔草拟的一份笔记。产生背景: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如何超越旧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恩格斯考虑的重点。 地位:批判性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背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很恩格斯共同撰写。产生背景:适应当时无产阶级实践革命的需要而写作,也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地位: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全面阐述;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 3.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共产党宣言》。时间:1847年12月-1848年1月。作用: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战斗口号;这一口号公开宣布了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和国际主义性质。 4.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宗教观的观点。 人民以宗教为精神抚慰从而创造了一个颠倒的世界,这与鸦片对人的荼毒一样。马克思此言意在指出宗教对于人民的害处,从而得出对宗教的批判的必要性。 5.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第一次从整体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 6. 灌输理论出自:列宁的《怎么办?》无产阶级的自觉,社会主义意识的形成,只能靠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工作,把社会主义理论首先灌输给才智出众的先进工人,使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然后经过把他们科学社会主义灌输给工人群众以指导工人运动。所以,灌输就是教育,从外面灌输就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工人阶级,克服自发性,提高自觉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革命运动。 7. 马克思主义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及其价值(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生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阶级问题的基本理论出发点。(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阐明了全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最重要的结论,是整个人类阶级斗争史、特别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阐明了无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阶级斗争的最终归属。 三点贡献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学习、领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主要之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这句话是说(C)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 )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 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 出了否证 10、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D )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C)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B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C )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C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C)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D )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D)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总结概括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 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 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①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C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假象是(C )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 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