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蛛网膜囊肿 病情说明指导书

蛛网膜囊肿 病情说明指导书

蛛网膜囊肿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蛛网膜囊肿概述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是脑脊液样的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形成的囊性结构内而形成的。最常见于颅底、桥小脑角、鞍上和颅后窝等。多数患者终身无症状,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也有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偏瘫、失语、癫痫等异常表现。在影像学检查中,往往可以看到蛛网膜囊肿周围的骨质有变化,CT 和 MRI 提示囊肿内部存在信号类似脑脊液的液体。

英文名称:arachnoid cysts

其它名称:软脑膜囊肿

相关中医疾病:痰瘀阻络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类型会遗传,如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发病部位: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头痛、癫痫发作、偏瘫、失语

主要病因:先天发育异常、颅脑外伤、颅脑感染

检查项目:头部 CT、MRI 检查、脑池造影

重要提醒:无明显症状表现者,可先保守治疗,定期复查;囊肿逐渐增大,符合手术指征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切除。

临床分类:

1、根据发病原因分类(1)原发性(先天性)蛛网膜囊肿。(2)继发性(获得性)蛛网膜囊肿。

2、Nabors 分类(1)Ⅰ型 a:为硬膜外蛛网膜囊肿(无脊神经纤维)。(2)Ⅰ型 b:为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或称骶管内脊网膜膨出。(3)Ⅱ型:为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含神经根,包括神经鞘囊肿或称 Tarlov 囊肿。(4)Ⅲ型:为硬脊膜内蛛网膜囊肿。

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特点

三、蛛网膜囊肿的病因

病因总述:目前蛛网膜囊肿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及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1、先天性蛛网膜囊肿由胚胎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囊肿,与蛛网膜下腔、脑池关系密切。

2、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又称假性蛛网膜囊肿,是由颅脑外伤、颅内感染或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炎症反应,导致脑脊液病理性积聚而形成的囊肿,囊壁可见炎性细胞或含铁血黄素沉着,囊液蛋白质含量高,可为黄色或血性。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蛛网膜囊肿的症状

症状总述:目前蛛网膜囊肿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及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因素有关。

典型症状:

1、外侧裂蛛网膜囊肿最为常见,外侧裂扩大,有时可伴有颞叶前部及额下回缺如。好发于20岁以下的青年,男性多见,一侧的大脑半球常受累,常有头痛、癫痫发作(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颞部骨质隆起,少数有同侧突眼,晚期可有视盘水肿及对侧轻偏瘫等症状。10%的患者伴有精神异常,在婴幼儿可能出现巨颅或不对称性头颅骨。

2、鞍区蛛网膜囊肿囊肿位于鞍上或鞍内,鞍上者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儿童。囊肿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被破坏蝶鞍,压迫垂体、视神经交叉及室间孔,出现症状包括视力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巨颅、生长发育迟缓、双侧颞叶的偏盲、点头娃娃症(头前后不随意运动,站立时出现,休息时消失,可被自主意识打断,发作时间短,因为第三脑室和背内侧丘脑核受压所致)。头痛是最常见的主诉。

3、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常见于婴儿或成人。婴儿凸面囊肿常见症状是头颅进行性增大,颅骨局限性膨出,两侧不对称,透光实验可见囊肿边界,有时有癫痫发作。成年人凸面囊肿常见症状是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肢体活动障碍、进行性对侧轻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4、纵裂蛛网膜囊肿常无临床症状,约半数伴有胼胝体发育不良,有症状者70%患者存在高颅压症状,可见局部颅骨膨出,脑积水较少见。

5、四叠体囊肿囊肿早期可压迫导水管产生阻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征,约1/4患者有 Parinaud 综合征表现。常见症状为脑积水、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反射障碍等,可偶尔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或共济失调。双侧下丘损害引起的耳聋非常罕见。

6、小脑囊肿囊肿位于小脑半球、蚓部或枕大池部。最常见的症状是脑积水,高颅压引起的巨颅征(特别是在儿科患者中)、眼球震颤和小脑损害症状也很常见,也可见单侧或双侧的枕骨鳞部膨胀但较罕见。

7、小脑脑桥三角囊肿早期有神经性聋、角膜反射减退,晚期有小脑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个别可有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视盘水肿常见。

8、第四脑室囊肿发病率低,儿童患者表现为梗阻型脑积水,成年人可出现类似于正常压力脑积水症状,记忆力减退,行路不稳,大小便失禁。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癫痫等。

五、蛛网膜囊肿的检查

预计检查: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先做头部 CT、MRI 等检查,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脑池造影等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是神经系统检查,观察肌肉力量、感觉和神经反射等有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暂无资料。

影像学检查:

1、CT 扫描蛛网膜囊肿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且与脑脊液密度相似,其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囊壁无钙化、增强后无强化。可见邻近的颅骨变薄、局部膨隆、邻近的脑组织受压移位(如脑室受压、中线移位等),可合并有脑室扩大(脑室受压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

2、MRI 检查蛛网膜囊肿的信号和脑脊液相似,T1W 低信号、T2W 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邻近的脑组织信号正常。MRI 对小的蛛网膜囊肿和后颅窝蛛网膜囊肿的显示要优于 CT,另外 MRI 检查能够更好地显示囊肿的边界、大小和内容物,三维显示囊肿与周边脑池、脑血管的关系,更清晰地显示邻近脑组织的形态。

3、脑池造影检查 CT 脑池造影有助于判断蛛网膜囊肿与周边蛛网膜下腔是否相通,经腰大池或脑室注入造影剂,若两者相通,囊腔和周边蛛网膜下腔同时显现造影剂,囊腔内造影剂的清除要迟于周边蛛网膜下腔和基底池;若两者不相通,早期(2~6h)囊腔内无造影剂,造影剂堆积在囊肿周边的蛛网膜下腔,形成一个晕环,囊腔内可延迟显现造影剂。

病理检查:暂无资料。

其他检查:暂无资料。

六、蛛网膜囊肿的诊断

诊断原则:暂无资料。

诊断依据: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骨局部膨隆、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婴幼儿还可出现头颅增大、前囟张力增高、颅缝分离、易激惹、生长发育迟缓等异常表现,再结合常规的 CT、MRI 检查,即可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蛛网膜囊肿和继发性蛛网膜囊肿MRI 检查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蛛网膜囊肿和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前者的信号和脑脊液相似,后者因出血等原因,信号可异于脑脊液。

2、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有助于鉴别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前者呈低信号,后者呈高信号。

3、蛛网膜囊肿与其他 CT 囊性或低密度病变蛛网膜囊肿需要和其他 CT 囊性或低密度病变鉴别,如颅咽管瘤、表皮样囊肿、星形细胞瘤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通常 CT 平扫就足够鉴别蛛网膜囊肿和其他逆行病变,蛛网膜囊肿的囊壁菲薄,在 CT 上不显示,而其他囊性肿瘤的囊壁会有显示。颅咽管瘤的囊壁经常会有钙化,而蛛网膜囊肿没有。

七、蛛网膜囊肿的治疗

治疗原则:对于无症状的蛛网膜囊肿,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进行复诊即可,通常每年复诊一次,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囊肿有无增大。出现癫痫或疼痛症状者,可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若囊肿逐渐增大,症状越来越严重者,应及时复诊,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

对因治疗:暂无资料。

对症治疗:暂无资料。

急性期治疗:暂无资料。

放化疗:暂无资料。

物理治疗:暂无资料。

心理治疗:暂无资料。

中医治疗:暂无资料。

其他治疗:暂无资料。

一般治疗:控制液体摄入量。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神志清醒者,可予普通饮食,但需适当限盐,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

1、适当应用止痛剂来缓解头痛,但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2、可给予一定抗癫痫药物,一旦发作应及时给予药物及降颅内压处理。

相关药品:吗啡、哌替啶等

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1)有症状的蛛网膜囊肿,如颅内压增高、梗阻性脑积水、癫

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2)合并有囊内或硬膜下血肿的蛛网膜囊肿。(3)影像学显示占位征明显者。

2、手术方法(1)开颅囊肿切除和开窗术目前该术式仍是一线的治疗方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将囊壁切除,使囊壁与蛛网膜下腔、脑池或脑室之间相交通,但因囊壁与正常的神经结构或血管之间粘连紧密,很少能全切除囊壁。术后复查,多见囊肿缩小,少见囊肿完全消失,以症状的改善和脑积水的缓解来判断手术疗效,长期随访手术成功率达75%,手术成功的病例可以避免永久性植入分流装置。囊肿复发往往是由于手术过于保守,囊壁切除过少,囊腔再次闭合。该术式存在突然减压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2)囊肿-腹腔分流术由于部分病例在开颅囊肿切除和开窗术后,症状无改善或囊肿复发,仍需要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因此有作者建议直接行囊肿-腹腔分流术。该术式的优点是创伤小、复发率低;缺点是需要永久性植入分流装置和分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分流装置故障、感染等。单纯的囊肿-腹腔分流术,通常采用低压阀门;合并脑积水的病例,可通过 Y 形接头,行囊肿-脑室-腹腔分流术,建议采用高压阀门或流量限制阀门,以降低分流过度的风险。(3)神经内镜引导开窗术目前该术式越来越流行,其优点是创伤小,但面临的困难是蛛网膜囊肿与邻近脑池之间的隔膜经常有增厚和纤维化。相比而言,显微外科手术有更好的视野,能够更安全地进行更大范围的开窗术。

治疗周期:蛛网膜囊肿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八、蛛网膜囊肿的预后

一般预后:预后情况与患者脊髓的萎缩程度有关。成功的囊液引流手术不能保证囊肿腔的消失,因为局部颅骨的扩大和脑实质慢性移位很难恢复。有些病例还可能出现脑积水,原来的症状如内分泌改变等会持续存在。

危害性:本病会引起癫痫、颅内压增高、脑积水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婴幼儿患者还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自愈性:一般不会自愈,有的患者无症状表现,此类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进行复诊即可。

治愈性:通过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治愈率:大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根治性:部分人群可通过外科手术根治。

转移性:暂无资料。

生存周期:暂无资料。

后遗症:暂无资料。

复发性:经彻底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

九、蛛网膜囊肿的日常管理

日常总述:目前蛛网膜囊肿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及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因素有关。

术后护理:暂无资料。

复诊须知:暂无资料。

特殊护理:

1、呕吐物清理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误吸,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性质。

2、高热护理因高热可使机体代谢率增高,加重脑缺氧,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如服用退烧药、物理降温等。

3、避免剧烈咳嗽因咳嗽和用力排便均可使胸腹腔内压力骤然升高,故应避免并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

4、避免便秘注意饮食调理,防止便秘。对已有便秘者,予以开塞露或低压小剂量灌肠,必要时,戴手套掏出粪块,禁忌高压灌肠。

心理护理:部分患者会错误地将蛛网膜囊肿认为是肿瘤,从而产生焦虑和不安的心理,家属要做好安抚工作;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精神上的恐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暂无资料。

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保持室内合适的温湿度。

2、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活动。

3、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病情监测:监测病人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警惕颅内高压危象的

发生。有条件者可做颅内压监测。

饮食禁忌:禁烟限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其他注意:暂无资料。

饮食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选择富有营养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利于康复。

十、蛛网膜囊肿的预防

预防措施:目前还无有效的预防蛛网膜囊肿的方法,主要是注意女性孕期、围生期保健防病及不能随意用药,做好孕期产检,防止先天性畸形儿的出生;平常生活中避免外伤,如果有原发性疾病要及时治疗。

相关疫苗:无相关疫苗。

十一、蛛网膜囊肿的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暂无资料。

家庭处理:暂无资料。

急诊120指征:暂无资料。

门诊指征:暂无资料。

就医准备:暂无资料。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暂无资料。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暂无资料。

CT诊断报告模板

CT诊断报告模板 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 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

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多见于胶质瘤。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鞍区占位性病变1、鞍内占位性病变蝶鞍扩大其中间可见大小为X*X的低/等/高密度,鞍背骨质可受压变薄可向鞍上池内突入,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大小形态正常,中线无移位,增强后病变呈环状或明显强化,多见垂体瘤 2、鞍上占位性病变鞍上池显示不清,鞍上池内见混合密度/低密度/高密度,周边可见不规则钙化,三脑室扩张但中线不

血管母细胞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血管母细胞瘤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血管母细胞瘤概述 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血管网织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颅脑良性肿瘤。患者临床上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大部分患者还可见呕吐、眩晕和复视。本病可散发,也可家族遗传。目前有家族史的血管网织细胞瘤病例可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s Disease(VHL),患者可伴发视网膜血管瘤和其他内脏囊肿或肿瘤。大多数血管网织细胞瘤可根治,但遗传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伴有恶性肿瘤形成的倾向,故应及时就医并定期复查。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血管网织细胞瘤。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性。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头痛、呕吐、眩晕、复视。 主要病因:血管网织细胞瘤病因尚不明确,相关学者推测可能与胚胎发育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颅脑MRI、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基因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患者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展。 临床分类: 1、基于肿瘤组织成分分类(1)毛细血管型:肿瘤以毛细血管为主,常伴有囊肿。(2)网织细胞型:肿瘤多为实体。(3)海绵型:肿瘤由大小不同的血管及血窦构成,血运丰富。(4)混合型:为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表现,其中,毛细血管型约占50%。 2、基于肿瘤性质分类(1)囊性:肿瘤内含草黄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内

壁光滑,可见一个或多个瘤结节。囊性肿瘤与周围脑组织无明显分界。(2)实性: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大体上呈红色或肉红色,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血供极为丰富,可见怒张的引流静脉。 二、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特点 三、血管母细胞瘤的病因 病因总述:血管母细胞瘤病因尚不明确,相关学者推测可能与胚胎发育有关。一般公认血管母细胞瘤细胞起源于中胚层细胞的残余,这种细胞在胚胎发育第3个月时,应当发育为中枢神经的血管组织,异常发育则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家族遗传者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VHL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血管母细胞瘤的症状 症状总述:血管母细胞瘤病因尚不明确,相关学者推测可能与胚胎发育有关。一般公认血管母细胞瘤细胞起源于中胚层细胞的残余,这种细胞在胚胎发育第3个月时,应当发育为中枢神经的血管组织,异常发育则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家族遗传者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VHL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

脑囊虫病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诊断与治疗及健康教育

脑囊虫病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诊断与治疗及健康教育 什么是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由猪肉绦虫所传染的一类脑部疾病,是由于口服猪肉绦虫虫卵,在人体内发育成囊尾蚴,经消化道穿出,从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再经体循环到达脑膜、脑实质以及脑室内,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可以表现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以及各种类型的混合。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人既是猪肉绦虫的终宿主(猪肉绦虫病)也是中间宿主(囊虫病)。感染途径有两种,最常见的,是外源性感染,即人体摄入被虫卵无人岛食物(外缘异体感染),或是绦虫病患者的手沾染了虫卵造成洎体外源性感染一即绦虫感染患者呕吐或绦虫的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干一指肠内孵化逸出六钩蚴。蚴虫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并发育成囊尾蚴,寄生在脑实质、脊髓、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 囊尾通过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作为异种蛋白引起脑组织变态反应和炎症、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等机制所致。 临床表现 1、癫痫发作。有患者以癫痫为首发或唯一症状。发作形式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为其特征,即同一患者可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最常见,甚至呈癫痫持续状态,其次为单纯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失神发作等。癫痫是在囊虫进入退行性变时刺激所致,当囊虫治愈或钙化后,大多数患者会停止癫痫发作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颅内压增高。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神经盘水肿,甚至失明。第四脑室囊虫临床可表现急转头时,因囊虫阻塞第四脑室正中孔而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急剧增高,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眩晕、意识障碍、猝倒,甚至突然死亡。 3、局灶症状。囊虫位于大脑皮层,可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障碍,位于小脑则出现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4、精神症状和智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理解判断力下降、情绪低落、幻觉、妄想、精神错乱、尿便失禁等。这与囊虫引起广泛脑损害或脑萎缩有关。 5、脑膜刺激征。位于蛛网膜下腔的囊虫可导致囊虫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呕吐,少数可有发热、颈强直、脑膜刺激征。 6、神经系统之外表现。很多脑囊虫患者伴有脑外表现。最常见的为皮下和肌肉囊尾蚴结节,可出现在脑部症状之前或之后,结节数目可数枚至数千枚不等。少数患者可伴发眼囊虫病,囊虫可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以玻璃体最为常见。 病理检查 1、血常规和便常规。多数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个别可达10×10⁹/L以上,少数患者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大便检查发现绦虫卵提示存在绦虫病,是脑囊虫诊断的间接证据。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脑室型和蛛网膜型脑脊液变化一般较脑实质型明显,表现为白细胞可轻度增高,一般为(10~1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蛋白定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正常或轻度降低,氯化物正常。 3、头部CT

胼胝体发育不良 病情说明指导书

胼胝体发育不良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胼胝体发育不良概述 胼胝体发育不良(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是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的一种,表现为胼胝体完全或部分节段缺如。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神经纤维织束,其发育不良常合并有颅内和颅外的畸形,以及各种综合征和染色体异常。先天性胼胝体发育不良本身一般不产生症状或症状较轻,其临床症状与伴发的脑畸形有关,轻者可能出现视觉障碍、交叉触觉定位障碍,重者可能有抽搐、肢体瘫痪、痉挛、智能低下、癫痫发作。目前主要依靠 CT、MRI、超声进行诊断。 英文名称: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 其它名称:胼胝体发育不全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无症状、轻度视觉障碍、交叉触觉定位障碍、抽搐、肢体瘫痪、痉挛、智能低下、癫痫发作 主要病因:胚胎发育期间大脑前动脉缺血、缺氧、梗塞、炎症 检查项目:CT、MRI、超声 重要提醒:本病常伴发其他颅脑畸形,如有相关症状应及早就医避免病情进展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发病特点

三、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病因 病因总述: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生与环境、遗传有关。胼胝体的胚胎发育是由位于前神经孔附近的连和发育而来,由大脑前动脉供血。在胚胎12周时,大脑前动脉缺血、缺氧、梗塞、炎症,都会导致胼胝体发育不良。当胼胝体完全形成后,损害仅可引起胼胝体狭窄、萎缩。因此胼胝体发育程度常可提示胚胎受损时间。 基本病因: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先天性遗传因素所致,也可以是血管性、机械性或感染性等因素所致。胎儿感染或缺血是胼胝体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在妊娠8~10周胎儿若受到宫内感染或缺血等的影响,轴突纤维不能交叉,会导致胼胝体缺如。在妊娠12~20周时若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则造成胼胝体部分缺如或胼胝体变薄。常首先累及体部和膝部,也可同时累及膝部和压部,但单独累及膝部的较少,仅见于前脑无裂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也有遗传基础。正常人胼胝体与脑组织前后径之比0.45,胼胝体发育不良者0.3。胼胝体发育不良可单独存在,亦可合并其他颅脑畸形,50%的胼胝体发育不良可以合并其他先天性发育异常,如 Aicard 综合征、Bart 综合征、导水管狭窄、蛛网膜囊肿、脑萎缩、Chiair 畸形、脂肪瘤、灰质异位、脑裂畸形、脑膨出及Dandy-Walker 畸形等,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多由合并的畸形引起。 危险因素: 1、酒精综合征、代谢异常、胎儿宫内感染病毒都可能导致其发生。 2、基因突变、缺失和重复均能影响胼胝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外症状。部分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病例为 X 连锁隐性遗传,或(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倾向,或(和)伴8-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

临床技能

一、要求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操作 内科:病例书写、体格检查、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心电图检查操作。 外科: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术前无菌操作(洗手、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等) 以及手术基本技能(皮肤切开、止血、打结、缝合等)、腰椎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导尿术、石膏绷带及小夹板固定术;拆线术、换药术。 妇产科:产科四步触诊、测量宫高腹围、胎心听诊、骨盆外测量、窥阴器检查、双合诊(必要时三合诊)、拆线、换药、术野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 儿科:吸痰、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鼻导管给氧。

二、各项临床技能操作的具体内容 内科 胸膜腔穿刺术 【适应证】 1、诊断性穿刺,确定积液性质。 2、穿刺抽液或抽气,减轻对肺脏的压迫或抽吸脓液治疗脓胸。 3、胸腔内注射药物。 【禁忌症】 出血性疾病及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以耐受操作者应慎用。 【准备工作】 1、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 2、有药物过敏史者,必要时做普鲁卡因皮肤试验。 3、器械准备:胸腔穿剌包、无菌手套、治疗盘(碘酒、乙醇、棉签、胶布、局部麻醉药等)、椅子,盛放胸水的容器、试管、需做细菌培养者准备培养瓶。如需胸腔内给药,应准备好所需药品。 【操作方法】 1、体位: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前额伏于前臂上。重症患者可取半卧位,患侧前臂上举置于枕部。 2、穿刺点定位:可用甲紫在皮肤做标记。 (1)胸腔穿刺抽液: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常选:①肩胛下角线7~ 9肋间;②腋后线7-8肋间;③腋中线6~ 7肋间;④腋前线5~ 6肋间。 (2)包裹性胸腔积液,可结合X线及超声波定位进行穿刺。 (3)气胸抽气减压:患侧锁骨中线2~ 3肋间或腋前线4~ 5肋间。 3、消毒:分别用碘油、乙醇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铺消毒孔巾。 4、局部麻醉:用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自皮肤向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注药前注意回抽,观察有无气体、血液、胸水,方可推注麻醉药。 5、穿刺: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穿刺局部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在麻醉处缓缓刺入(与针栓相连的乳胶管应先用止血钳夹闭),当针体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表示已穿入胸腔,接上50mL注射器,松开止血钳抽液,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并随时夹闭乳胶管,以防空气进入。将抽取液体注入盛液容器中,计量并送检。抽液毕如需注药,则将药物经穿刺针注入。 6、术后处理:抽液毕,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观察术后反应,注意并发症,如气胸、肺水肿等。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对精神紧张者,可术前半小时给安定10mg,或可待因30mg镇静止咳。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发生连续咳嗽或出现头晕、出汗、心悸等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做相应处理。 3、一次抽液不可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 100mL。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脓胸应尽量抽尽。做细胞学检查至少需100mL,并应立即送检。 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及诊断描述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 表现 长 T1 长 T2 信号 (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AVM (属脑血管畸形): 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 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 上呈高信号) 或(长T1 长T2 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 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 呈高信号。 MRA :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 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由双侧椎动脉颅 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I、U级: 平扫:见片状(于T1WI 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 上呈高信号)或(长 T1长T2信号),(I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H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 信号),(I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H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 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i、n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川、W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 明显。(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 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 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 呈低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I级)、占位征象重(n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 1 )多发于幕上半球。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 、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 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 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 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 长T2 信号区(囊变)。 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诊断要点: 1 )多见于第四脑室,亦见于侧脑室、第三脑室、脑实质内(顶颞枕额相连接处)2)易囊变、 钙化。 3)多见于小儿(5Y 高峰)、青年。 髓母细胞瘤: 平扫: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与室管膜瘤相似。 鉴别:星形,钙化时与室管膜瘤鉴别难。 脑转移瘤:(特点:小病灶大水肿) 平扫:见多发团块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 呈低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边界 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内部信号混杂呈“牛眼征”,周边见片状长T1 长T2 信号。

蛛网膜囊肿

一、什么是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 , AC) 是脑或脊髓实质外囊性占位性病变, 属非肿瘤性, 由一透明的蛛网膜包裹, 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无交通, 囊液呈无色或微黄色透明状。Howship 1819 年和Bright 1931 年首先报道。 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原因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发生的相关知识是相当有限的。根据大多数可靠的病因学描述,蛛网膜囊肿源于蛛网膜母细胞发育失常导致一个隔膜分裂或重迭。也有学者认为蛛网膜囊肿发源于蛛网膜与硬脑膜外层的原始间叶细胞发育缺陷形成蛛网膜腔隙进一步发展成蛛网膜囊肿,胚胎发育早期不正常的脑脊液流动异常也可能形成蛛网膜囊肿。继发性蛛网膜囊肿为出生后感染、外伤、出血等引起蛛网膜粘连, 脑脊液被包裹形成的囊肿,内层隔膜存在炎性细胞和铁质。关于蛛网膜囊肿增大的原因存在争议,假说之一认为蛛网膜囊肿内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渗透压差,但这种解释同囊液与脑脊液性质相似的特征相矛盾。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蛛网膜囊肿逐步增大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蛛网膜囊肿囊壁存在分泌功能,酶超细胞生物试验证明囊壁存在具有分泌功能的结构。Na-K 三磷酸腺酐酶、碱性磷酸酶可使脑脊液向囊内移动。第二、假设在解剖上存在囊内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单向活瓣,这种通路允许脑脊液向囊内移动。 三、蛛网膜囊肿的分类: (一)根据组织学将蛛网膜囊肿分为两种类型: 1、单纯蛛网膜囊肿。蛛网膜细胞层可能有分泌CSF 功能。 2 、复杂型蛛网膜囊肿。囊壁更为复杂, 含有神经胶质, 室管膜和其他组织。 (二)病理学上将蛛网膜囊肿分为:1 、真性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两层

间分离成封闭囊袋, 其间充满脑脊液而构成的囊肿, 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 2 、假性蛛网膜囊肿。囊壁由蛛网膜和软脑膜组成, 囊腔与蛛网膜下腔有一狭窄的通道,脑脊液可以互相流动。这一分法可以帮助对脑组织影响的认识,亦可确定是否需要外科处理。 (三)根据发病原因将蛛网膜囊肿可分为: 1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2 、继发性蛛网膜囊肿 (四)根据病变部位将蛛网膜囊肿分为: 1 、颅内蛛网膜囊肿 (1)幕上蛛网膜囊肿 a) 外侧裂囊肿b) 鞍区囊肿c) 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 b) 裂囊肿 c) 四叠体囊肿 (2)、幕下蛛网膜囊肿 a)小脑囊肿 b)桥小脑角囊肿 c)四脑室囊肿 2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 (1)硬膜下囊肿 (2)硬膜外囊肿 3 、颅骨板障内蛛网膜囊肿 同部位蛛网膜囊肿影像表现:

医保部分特殊检查适应症

医保部分特殊检查适应症 一、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适应症: (一)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先天性心脏病; (三)扩张性心肌病; (四)心肌梗塞(限于室壁瘤、乳头肌功能不全、室间隔穿孔);(五)高血压合并主动脉瓣反流; (六)心外大血管畸形; (七)心包积液; (八)心肌病; (九)高血压心脏病; (十)室性心律失常(仅限于疑左心室假腱索)。 二、彩色多普勒检查适应症: (一)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先天性心脏病; (三)扩张性心肌病; (四)心肌梗塞(限于室壁瘤、乳头肌功能不全、室间隔穿孔);(五)高血压合并主动脉瓣反流; (六)心外大血管畸形。 三、动态心电图检查适应症: (一)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 (二)冠心病;

(三)不明原因的晕厥。 四、动态血压检查适应症: (一)确诊高血压,用药治疗效果不满意者; (二)Ⅱ期以上高血压; (三)疑“白大衣性高血压”。 五、CT检查适应症: (一)需CT明确的肿瘤; (二)恶性肿瘤的术前分期; (三)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的严重外伤(急性颅脑外伤后疑颅内损伤,严重腹部外伤疑脏器破裂); (四)脑血管疾病及颅内感染 急性脑出血、脑梗塞; 脑血管畸形; 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的颅内感染和炎性病变; 颅内寄生虫感染及先天性颅脑畸形 (五)脊柱感染性疾病; (六)B超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梗阻性黄疸; (七)骨疡性中耳炎、胆汁瘤等手术前需CT定位; (八)确因病情需要,经专科副主任医师以上会诊,需行CT检查的。 六、磁共振检查适应症: (一)用于肿瘤和占位性病变的手术前定位及分期 1、脑肿瘤和蛛网膜囊肿手术前定位;

2、脑脓肿需手术治疗手术前定位; 3、脑结核需手术治疗手术前定位; 4、椎间盘脱出、韧带肥厚合并椎管狭窄引起脊髓压迫和神经根压迫症状手术前定位; 5、脊柱外伤椎体骨折移位压迫椎管需手术前定位; (二)CT检查不能明确的肿瘤及局部转移和占位性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占位性病变; 脊髓肿瘤椎管肿瘤; 脊柱结核有椎管压迫症状; 鼻咽癌怀疑有颅底转移; 高度怀疑鼻咽癌而鼻咽镜检查阴性及CT检查阴性; 眼部肿瘤CT未能明确; 喉癌需明确侵犯范围; CT不能明确的纵膈肿瘤; 主动脉夹层瘤和主动脉瘤; 中央型肺癌术前需了解大血管侵犯; 肝血管瘤和肝癌CT未能明确诊断,需MR作鉴别诊断; 胆道梗阻需作水成像(MRCP); 肾脏及肾上腺肿瘤; 腹主动脉瘤; B超、CT不能鉴别前列腺肿瘤与前列腺增生;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幕上肿瘤鉴别诊断 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髓质.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 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是其特征 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 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 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高或等信号。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 转移瘤。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情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 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 强环多规则而连续,厚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多发囊性转移瘤和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 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 脑萎缩.MRI常见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确诊断。 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大多见于15岁以后患者,常有典型的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及内 分泌改变。X线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钙化少见,肿瘤位于鞍内。CT 呈等或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呈分叶状,瘤内出血为高密度,无钙化,增强不如脑膜瘤明显,但囊变机会多。MRI示等T1、等T2信号,并发出血示T1高信号.微腺瘤尚未强化呈低信号。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移位,是诊断垂体瘤的间接征象. 2.鞍上脑膜瘤:多见于成年人,患者有视力下降、偏盲、视盘萎缩而无内分泌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朱曦;谢京诚;陈信康;姬绍先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1998(30)3 【摘要】目的:回顾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 和治疗原则。方法:对CT或MRI确诊并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1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手术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随访。结果:随访1~5年,17例(17/21)病人术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9例(19/21)囊肿术后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先天性颅内蛛网膜囊肿占绝大多数;病灶部位以中颅窝外侧部和枕部最多;儿童多见;CT或MRI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囊肿合并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有颅内压增高是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需在显微镜下进行,以切除囊壁建立囊腔和蛛网膜下腔交通为原则,对合并癫痫病例要同时松解囊周脑皮层表面血管的束缚。复发病例多与囊腔和蛛网膜下腔沟通欠佳及术后未及时引流血性脑脊液有关。 【总页数】3页(P273-275) 【作者】朱曦;谢京诚;陈信康;姬绍先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同济医科大学第二教学医院神经外 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R735.45

【相关文献】 1.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J], 席东海;陈益民 2.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张延铭;闫学江;陈祎阳 3.也谈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冯祖荫 4.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J], 张婷;马杰 5.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J], 秦龙;熊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诊断报告模板

mr诊断报告模板 :诊断模板报告鼻咽部mr报告模版 ct报告模板 mr诊断报告是什么意思篇一:MR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 MR报告模板-----头部 1.头颅平扫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信号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矢状面扫描示垂体大小形态正常。 意见:头颅MR平扫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 2.急性脑梗塞。 扫描示()见一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模糊,Flair病灶呈高信号,DWI 示病灶呈高信号,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意见:()急性脑梗塞。 请结合临床 3.老年性脑病 双侧基底节区及双侧半卵圆中心见多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病灶呈高信号,双侧侧脑室前后角区域见片絮样长T1、长T2信号影,脑沟、脑裂可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意见:1.双侧基底节区及双侧半卵圆中心 腔梗。 2.符合脑萎缩改变。 3.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请结合临床

4.脑转移瘤。 双侧大脑半球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尚清,病灶周围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病灶周围未见确切强化,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影,多为转移灶。 请结合临床 5.颅咽管瘤。 鞍内及鞍上见一大小约为: X cm的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楚,Flair病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三脑室前下部受压,三脑室后部及侧脑室扩张积水,垂体受压变扁位于肿块下方。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 鞍内及鞍上占位,考虑:颅咽管瘤。 请结合临床 6.少突胶质细胞瘤 ( )见一 X cm的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欠清,其中可见T1及T2像均为低信号斑块状信号影,考虑为钙化灶,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占位征象较轻,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 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意见:( )类圆形影,神经胶质瘤, 请结合临床 7.?-?级星形细胞瘤 ()见一 X cm的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形状规则,边界尚清楚,信号均匀,周围水肿较轻,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水肿不强化,邻近脑沟变浅,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占位性病变,考虑:I-II级星形细胞瘤。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小儿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8)_真题无答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小儿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8) (总分96.97, 做题时间120分钟) 不定项选择 1. 患儿男,1岁。进行性头颅增大8个月,加重伴呕吐2个月。患儿近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颅进行性增大伴哭闹。2个月前症状加重,呕吐较频繁,为胃内容物。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头颅较大,与躯干不成比例,囟门饱满、膨出,头皮静脉扩张、充血,叩击颅骨有破罐音,颅缝扩大,"落日征"(上视障碍)阳性,腱反射亢进。提示:经充分术前准备,成功为患儿施行了手术。术后应注意防治的并发症是 SSS_MULTI_SEL A 分流不足 B 腹腔感染 C 硬膜下出血 D 分流管阻塞 E 癫痫 F 硅过敏 2. 患儿,3岁,家长无意中发现其右腹部有一包块,拳头大小,平时无不适。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做的检查是 SSS_MULTI_SEL A 胸部X线片 B 腹部超声 C IVP D 腹部MRI E 腹部CT F 腹腔穿刺

G 膀胱尿道造影 H 膀胱镜检查 3. 患儿男,1岁。进行性头颅增大8个月,加重伴呕吐2个月。患儿近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颅进行性增大伴哭闹。2个月前症状加重,呕吐较频繁,为胃内容物。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头颅较大,与躯干不成比例,囟门饱满、膨出,头皮静脉扩张、充血,叩击颅骨有破罐音,颅缝扩大,"落日征"(上视障碍)阳性,腱反射亢进。本病常见的病因是 SSS_MULTI_SEL A Chiari畸形 B 脑囊虫 C 原发中脑导水管狭窄 D 继发性中脑导水管神经胶质增生 E 脑膜炎 F 脑室内出血 4. 患儿,3岁,家长无意中发现其右腹部有一包块,拳头大小,平时无不适。若肿物经查体和影像检查证实为实性,可能的诊断有 SSS_MULTI_SEL A 胆总管囊肿 B 肝母细胞瘤 C 神经母细胞瘤 D 右肾积水 E 肾母细胞瘤 F 腹膜后畸胎瘤 G

突发性意识障碍相关护理知识

突发意识障碍相关护理知识 第一节意识障碍的评估 (3) 一、产生原因评估 (3) (一)常见原因 (3) (二)评估内容 (4) 二、症状与体征评估 (6) (一)伴随症状 (6) (二)体征 (7) 三、严重程度评估 (9) (一)临床评估法 (9) (二) Glasgow昏迷量表评估法 (10) 第二节意识障碍的急救护理 (11) 一、院前急救护理 (11) (一)现场评估 (11) (二)现场救护 (11) 二、院内急救护理 (12) (一)救治措施 (12) (二)护理措施 (13)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正常人意识清晰,定向力正常,反应敏锐、精确,思维和情感活动正常,语言流畅、准确,表达能力良好。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是指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任何病因引起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丘脑、丘脑下部激活系统或大脑皮质发生器质性或可逆性病变时,均可引起意识回路损害,导致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可分为觉醒障碍和意识内容障碍两大类,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精神错乱和谵妄。

第一节意识障碍的评估 一、产生原因评估 (一)常见原因 1.颅内疾病 (1)局限性病变:①脑血管病,如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②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内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囊肿等:③颅脑外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2)脑弥漫性病变:①颅内感染性疾病,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蛛网膜炎、颅内静脉窦感染等;②弥漫性颅脑损伤;③蛛网膜下腔出血; ④脑水肿;⑤脑变性及脱髓鞘性病变。 (3)癫痫发作。 2.颅外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性疾病:如各种败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2)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性昏迷、黏液性水肿昏迷、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此外,还有胰岛素瘤、严重肝病、胃切除术后、胰岛素注射过量及饥饿等引发的低血糖。 (3)外源性中毒:包括工业毒物、药物、农药、植物或动物类毒物中毒等。 (4)缺氧:见于两种情况,一是血氧分压正常而含氧量降低,如一氧化碳中毒、严重贫血及变性血红蛋白血症等;二是血氧分压及含氧量均降低,如肺部疾病、窒息及高山病等。

诊断要点

1、三凹征:当上呼吸道有部分阻塞时,气流进入体内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压极度升高,使胸骨上窝,锐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2、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机制:左室排血量减少,见于心胞积液。 3、Murphy征: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左胸下部,以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 5、阵挛:在锥体束以上病变,深反射亢进时,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踝阵挛、髌阵挛。 1、集合反射: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淅移近眼球,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 2、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 1、脑膜刺激征:脑膜受激动的体征,阳性出现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质压增高等。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3、蜘蛛痣:皮肤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4、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发生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和心率失常有关。 5、胃肠型:胃肠道发生阻塞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 1、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如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 1、Kussmaul呼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长的呼吸,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酸中毒。 2、脉膊短绌:脉率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 3、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 4、杵状指: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增宽、增厚、指甲从根部到末端拱形隆起呈杵状。 6、舟状腹: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腹。 2、杜氏双重杂音:将听诊器置于股动脉上,稍加压力,即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期皆可出现,不连续的双重杂音。 3、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指叩击腹部,可感到液波震颤,或称波动感。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4、肌力: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7.痉挛状态:在被动屈伸其肢体时,起始时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也称折刀现象 5、奥本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患者胫骨前缘用力帖向下滑压,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1、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 2、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轻压患者指甲末端,或以卡通片轻压患者口唇粘膜起红白交替的节律性,微毛细血管的搏动现象,是由于脉压增加所至。 3、移动性浊音:患者向左侧卧时,左侧腹部呈更大范围的浊音,百在上面的右侧腹部转为鼓音,再向右侧卧时,左侧腹转为鼓音,而浊音移至在下面的右侧腹部,这种因体位不同百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 心电图:

诊断报告格式

诊断报告模板》--头颅 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 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 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 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 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 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 1单发和多发占位 (1)单发占位 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多见于胶质瘤。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 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 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 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鞍区占位性病变 1鞍内占位性病变 蝶鞍扩大其中间可见大小为x*x的低/等/高密度,鞍背骨质可受压变薄可向鞍上池内突入,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大小形态正常,中线无移位,增强后病变呈环状或明显强化,多见垂体瘤 2 鞍上占位性病变 鞍上池显示不清,鞍上池内见混合密度/低密度/高密度,周边可见不规则钙化,三脑室扩张但中线不移位,脑池脑沟显示小或正常,增强后肿瘤实质有不规则强化/强化不明显。多见颅咽管瘤或生殖细胞瘤。

车祸致头皮撕脱及左面部皮肤钝挫伤左上肢多处擦伤诊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车祸致头皮撕脱及左面部皮肤钝挫伤左上肢多处擦伤诊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一般资料】 男性,农民,61岁 【主诉】 车祸致头及左上肢外伤件破裂出血约1小时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约1小时发生车祸致头及左上肢外伤,当即破裂出血,拨打“120”简单包扎后急救入院,门诊查头CT 示:左颞顶头皮软组织肿胀、两侧颞叶下极蛛网膜囊肿。左肘DR示:未见异常。门诊以“头皮裂伤”收住院。患者自受伤以来,无恶心及呕吐,无胸闷及呼吸困难,无二便失禁。 【既往史】 既往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及药物过敏史 【查体】 T:37.0℃、P:84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自动**,查体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踦形,左前额至左颞可见一约长14cm呈弧形头皮撕脱伤,可见血管断段呈喷射状,边缘尚整齐,深达骨质,未触及颅骨骨折,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

射灵敏,左面部可见一约面积2x3cm皮肤钝挫伤,边缘不齐,动性出血,深达肌层,耳、鼻、口检查未见异常。颈部对称无抵抗。心、肺、腹查未见异常。脊柱无侧弯。**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左上肢可见多处散在不规则型皮肤擦伤破损,表面可见血性液体渗出,左肘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伴肿胀明显,压痛明显,远端皮温正常无麻木感,余肢体各关节无踦形活动自如,双侧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头CT示:左颞顶头皮软组织肿胀、两侧颞叶下极蛛网膜囊肿。左肘DR示;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 1.头皮撕脱 2.左面部皮肤钝挫伤 3.左上肢多处皮肤擦伤 4.左肘关节软组织损伤 【鉴别诊断】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但是发展慢,颅内压增高症不太明显,ct可鉴别。 【诊疗经过】 1.给予神经外科一级护理,流食。 2.伤处清除缝合,皮下放置引流,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后肌注,静点:抗生素、营养脑细胞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临床诊断】

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 介绍

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介绍 蛛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及脑池部不累及脑实质多为单发少数多发本病多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孙立泳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吴浩副主任医师 疾病分类 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外伤性及感染后)两大类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继发性者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内含脑脊液 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内型及脊髓型两类颅内型多位于脑表的相关脑池脊髓型可位于硬膜外硬膜内或神经鞘膜引起相关神经根性症状体征[] 病因病理 颅内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 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LT

②可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等,或谈及病人有关忧伤事件时,可见眼角噙泪等情感反应; ③夜间人静时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询问时可低声回答; ④脑干反射存在; ⑤脑电图正常。 (3)闭锁综合征 ①开眼反应存在,能以开眼或闭眼表示“是”或“否”和周围人交流; ②第Ⅴ脑神经以上的脑干反射存在,如垂直性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③脑电图多数正常。 (4)醒状昏迷 醒状昏迷是觉醒状态存在、意识内容丧失的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语言和运动反应严重丧失,而皮质下的大多数功能和延髓的植物功能保存或业已恢复,自发性开眼反应及觉醒-睡眠周期等都存在。可见于去皮质状态、无动性缄默及植物状态。 (5)去皮质状态 临床表现为意识内容完全丧失,病人对自身及外界环境毫不理解,对言语刺激无任何意识性反应,常伴有去皮质强直、大小便失禁。但觉醒-睡眠周期保存或紊乱,觉醒时病人睁眼若视,视线固定有瞬目,或眼球无目的转动,茫无所知。皮质下植物功能的无意识活动存在,咀嚼、吞咽动作、呼吸、循环功能正常,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不受影响。可伴有不自主哭叫,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及逃避反应。 (6)无动性缄默症 主要表现为缄默不语,四肢运动不能,疼痛刺激多无逃避反应,貌似四肢瘫痪。可有无目的睁眼或眼球运动,睡眠-觉醒周期可保留或有改变,如呈睡眠过度状态。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体温高、心跳或呼吸节律不规则、多汗、皮脂腺分泌旺盛、尿便潴留或失禁等,无锥体束征。一般肢体并无瘫痪及感觉障碍,缄默、不动均由意识内容丧失所致。 (7)植物状态 ①对自身或环境毫无感知,且不能与周围人接触; ②对视、听、触或有害刺激,无持久的、重复的、有目的或自主的行为反应; ③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 ④睡眠-觉醒周期存在; ⑤丘脑下部和脑干功能保存; ⑥大小便失禁; ⑦颅神经(瞳孔、眼脑、角膜、眼-前庭、咽)和脊髓反射保存。 (8)晕厥 晕厥是一种急起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常有先兆症状,如视觉模糊、全身无力、头昏眼花、出冷汗等。然后晕倒,持续时间很短,一般数秒钟至1min即可完全恢复。昏迷的持续时间更长,一般为数分钟至若干小时以上,且通常无先兆,恢复也慢。 (9)发作性睡病 临床表现在通常不易入睡的场合下,如行走、进食、上课或某些操作过程中,发生不可抗拒的睡眠,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时瞳孔对光反射存在,且多数可被唤醒,故与昏迷不难区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