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

百科名片

蛛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及脑池部,不累及脑实质。多为单发,少数多发。本病多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

疾病分类

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外伤性及感染后)两大类。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继发性者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内含脑脊液。

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内型及脊髓型两类。颅内型多位于脑表的相关脑池。脊髓型可位于硬膜外,硬膜内或神经鞘膜,引起相关神经根性症状、体征。[1]

病因病理

颅内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

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常见于视交叉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环池等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损伤后蛛网膜囊肿

软脑膜囊肿。其发生机制为损伤造成颅骨线形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缺损,其下方蛛网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网膜周围边缘处粘连,引起局部脑脊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蛛网膜突至硬脑膜裂口及骨折线内,在脑搏动不断冲击下渐形成囊肿,使骨折边缘不断扩大,称为生长性骨折。囊肿可突于头皮下,同时亦可压迫下方的脑皮层。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周围有疤痕组织。如外伤时软脑膜破损,则脑组织亦可疝入骨折处,并有同侧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穿通畸形。本症多见于婴幼儿。[2]

临床表现

症状

本病起病隐袭,多无症状。一些体积大的蛛网膜囊肿可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临床表现。

⑴颅骨发育异常或巨颅畸形,特别多见于小儿;

⑵小儿期的鞍上池囊肿可表现为抬头-低头头部活动,即玩偶头样症状;

⑶左侧中颅凹囊肿可合并注意力不集中症(ADHD);

⑷头痛,但不是所有头痛患者均有蛛网膜囊肿;

⑸癫痫;

⑹脑积水(脑脊液聚集过多);

⑺颅内压增高;

⑻发育迟缓;

⑼行为改变;

⑽恶心;

⑾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 ;

⑿共济失调(肌肉运动不协调);

⒀幻听;

⒁早老性痴呆, 多合并Alzheimer氏病。

老年患者 (>65 岁) 症状

老年患者 (>65 岁) 症状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或正常压力脑积水相似:

⑴痴呆;

⑵尿失禁;

⑶偏瘫;

⑷头痛;

⑸癫痫。

部位相关症状

⑴幕上囊肿可类似美尼尔氏病症状;

⑵额叶囊肿可出现抑郁;

⑶左颞叶囊肿可有精神症状。左额颞叶囊肿更多地表现为述情障碍;

⑷右侧裂区囊肿可导致在61岁左右出现新发精神分裂症;

⑸左中颅凹囊肿可有幻听、偏头痛和发作性幻想;

⑹多数神经外科医师认为蛛网膜囊肿与精神疾病存在一定关联。

[3]

诊断

常规应用CT和MRI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仅在少数情况下针对中线部位鞍上和后颅凹病变,应用脑脊液对比剂或流量测定检查。对于认知功能还可应用简易精神评分量表(MMSE)进行评价。[4]

疾病治疗

多数学者认为对于无临床症状者则不需手术治疗。而针对有症状者,则需手术治疗对囊肿进行内减压及囊壁切除,治疗方式如下:

1.引流囊肿:

内引流囊液至硬膜下腔。

囊肿-腹腔分流,将囊液引流至腹腔内。

2.囊壁切开:

开颅手术切除囊肿。

各种内窥镜技术以及激光辅助技术切除囊肿。

3.钻孔或针刺抽吸引流囊液。

4.针对癫痫或疼痛症状的药物治疗。[5]

参考资料

•1. Handbook of Neurosurgery (sixth edition), Mark. G reenberg, , Thieme (New York), 2006, P94-96

•2. Ariai S, Koerbel A, Bornemann A, Morgala M, Tatagiba M.Cerebellopontine angle arachnoid cyst harbouring ectopic neuroglia:Pediatr Neurosurg,2005:41(4):220-3.

•3. Gelabert-Gonzalez M.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s:R ev Neurol,2004 Dec :16-31;39(12):1161-6.

•4. Reed SD, Cho DY, Paulsen D.Quadrigeminal Arachnoi d Cysts in a kitten and a dog:J Vet Diagn Invest,2009:21(5):7 07-710.

•5. Barker RA, Scolding N, Rowe D, Larner AJ.The A-Z of Neurological Practice: A Guide to Clinical Neurology :Cambrid ge University Press,2005 Jan 10:61.

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 介绍

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介绍 蛛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及脑池部不累及脑实质多为单发少数多发本病多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孙立泳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吴浩副主任医师 疾病分类 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外伤性及感染后)两大类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继发性者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内含脑脊液 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内型及脊髓型两类颅内型多位于脑表的相关脑池脊髓型可位于硬膜外硬膜内或神经鞘膜引起相关神经根性症状体征[] 病因病理 颅内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 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病人的护理

蛛网膜囊肿病人的护理 一.定义 蛛网膜囊肿是良性肿瘤,发生在脑和脊髓内,与蛛网膜密切相关,囊液常无色,清亮,似脑脊液,很少黄染。蛛网膜囊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蛛网膜囊肿最常见。蛛网膜囊肿较少见,约占颅内非创伤性病变的1%。幕上多见,约占80%。其中以外侧裂区最常见,占颅内囊肿的34%-50%,鞍区及鞍上区蛛网膜囊肿占10%;幕下蛛网膜囊肿占20%。各年龄均可发生,最小者为一个月婴儿,最大者为81岁,评均年龄35岁左右。男性发病率较高。发生部位以小脑幕上多见,一般常见脑裂或脑池区域,如四叠体池、鞍区、大脑纵裂、透明隔、外侧裂、枕大池、小脑桥脑池、颞页前部或脑室内等。囊肿为单发性或多发性。 (一)病因 病因不明,与其他颅脑肿瘤一样,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先天因素;遗传因素;激素;理化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囊肿逐渐增大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及其占位作用,使颅内压缓慢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及视乳头水肿。严重者有脑积水、视神经继发性萎缩和脑发育不良等。婴幼儿多有囟门隆起、头颅增大、颅缝分裂等症状。 2.癫痫发作:位于脑中线结构区域和脑底部囊肿,常因压迫与刺激而产生癫痫,表现为大发作、局限性抽搐或感觉性发作等。少数患者以此为唯一症状而获得病变诊断。 3.局灶性神经症状:较大的囊肿对脑和神经与血管产生压迫或推挤作用,多出现明显局灶性神经症状,如偏瘫、失语及视野缺损等。颅后窝囊肿可表现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平衡失调及后组颅神经损害症状。有的患者因发生囊肿内出血而呈现急性脑卒中样发病,症状较重。 (三)实验室检查 1.X线检查 (1)颅骨平片:表现为指压纹增多、鞍背骨质吸收及颅缝增宽等颅内压增高征象,尚可见局限性隆起、变薄与破坏等。 (2)脑血管与脑室造影:呈现为颅内血管性占位病变性征象,多有脑室系统扩大,无增强效应。少见情况下囊肿可被显影剂充填而或诊断。 2.影像学检查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幕上肿瘤鉴别诊断 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髓质。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 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是其特 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 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CT示圆形或类圆形 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高或等信号。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 转移瘤。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情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 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 强环多规则而连续,厚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多发囊性转移瘤和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 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 性脑萎缩。MRI常见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确诊断。 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大多见于15岁以后患者,常有典型的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 及内分泌改变。X线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钙化少见,肿瘤位于鞍内。 CT呈等或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呈分叶状,瘤内出血为高密度,无钙化,增强不如脑膜瘤明显,但囊变机会多。MRI示等T1、等T2信号,并发出血示T1高信号。微腺瘤尚未强化呈低信号。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移位,

颅内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包围在蛛网膜所形成的囊腔,属良性病变。蛛网膜囊肿常见于外侧裂、大脑纵裂、大脑表面或底部、小脑等处,亦可见于鞍区、视神经、四叠体区、斜坡、桥小脑角等处。临床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天性蛛网膜内囊肿,系胚胎蛛网膜发育异常所致,占大多数;一种是因创伤、炎症等引起蛛网膜广泛粘连的结果,又称为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又称为继发性蛛网膜囊肿。病人的主要表现与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似,但整个病程进展缓慢,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基本信息 •中文名:颅内蛛网膜囊肿 •英文名: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s •传染病:否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隐袭,多无症状 •就诊科室:外科 •发病部位:脑部 •西医学名:蛛网膜囊肿 •多发群体:儿童及青少年 •主要病因:先天性和继发性 病症表现 正在加载蛛网膜腔内囊肿 病人主要表现有意识障碍、进行性感觉障碍、各种脑神经的功能障碍等等,部分病人可有轻瘫或癫痫发作,位于视交叉池即鞍区的囊肿可引起视力减退及视野改变,位于颅后窝的囊肿可因第四脑室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主要症状有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而头痛是颅内蛛网膜囊肿首发症状。囊肿是否存在进展,与症状的发展是相伴行的。 外侧裂蛛网膜囊肿最为常见,在幼儿患者可有颞部颅骨隆起,颞部骨质菲薄及慢性颅内压增高,但多不引起注意,直到成年方产生症

状。症状与囊肿大小及生长部位有关。小囊肿可无任何症状,偶在尸检中发现。 许多患先天性蛛网膜囊肿的病人,整个病程进展十分缓慢,可长期甚至终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就诊情况 正在加载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前后X射影对比图 不是所有的颅内蛛网膜囊肿都要手术,无症状可不必手术,无颅内压增高和局部神经功能异常者可暂不做手术,可随访观察。但如果出现压迫症状,如偏瘫、视力减退等情况时,需手术治疗。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诊: 1.定期排片检查,注意发现囊肿是否进行性扩大。 2.有无囊肿压迫脑组织,产生颅内高压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存在难以忍受的症状,保守治疗无效。 4.囊肿诱发癫痫。 治疗方法 正在加载完成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的患者 1.非手术治疗在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基础上,早期或急性期应先采用药物治疗。 (1)病原治疗本病可由细菌(如结核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根据病因可行抗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虫治疗。 (2)抗炎、抗粘连常用地塞米松10~1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后改为口服地塞米松或泼尼松5~10mg,早晨顿服并逐渐减量,至4~6周时停药。 (3)降低颅内压轻度颅内压增高者可口服50%甘油生理盐水。症状明显者予20%甘露醇250ml静滴,每日1~4次。 2.手术治疗 目的是去除占位(囊肿)、疏通脑脊液循环、解除粘连。脑表面或脑神经周围粘连紧密、坚韧时不可强行分离,以免增加神经损害。脑脊液循环不能疏通情况下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

脉络膜裂

脉络膜裂的概念: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颈内动脉分支,携软脑膜伸入侧脑室下角参与脉络 丛生成时所形成的裂隙。其内有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外动脉及其分支走行,还含有少量 脑脊液。位于海马回与下丘脑之间,内侧通于环池,外侧为侧脑室下角,前面是海马沟及杏 仁体,后部与海马沟交通,此区域可称为脉络膜裂区。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是发生于脉络膜裂内的蛛网膜囊肿,简称脉络膜裂囊肿。 在CT轴位像上,脉络膜裂囊肿显示于四叠体下丘脑层面,位于脉络膜裂区。囊肿一般 较小,病灶边缘清晰,水样低密度。值得指出的是,由于CT组织分辨率不高,轴位像上, 常不易与颗叶深部、海马或下丘脑病变鉴别。即使在CT冠状位像上,也难以与下丘脑病变 相鉴别,甚至容易将下丘脑的病变误诊为脉络膜裂囊肿。MR可以多方位成像,而且组织分 辨率远远高于CT,因此MRI检查可以作为脉络膜裂囊肿确诊手段。 脉络膜裂囊肿MRI信号表现特点:与其他部位蛛网膜囊肿一样为长T,长T2信号, FLAIR序列信号衰退,呈低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容易与胆脂瘤鉴别。MRI还可显示 其形态上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冠状位上,由于有下丘脑和海马回的上下隔,其内外侧有 脉络膜裂的存在,故病灶多呈“双凸透镜”形;矢状位上,脉络膜裂与海马沟交通,类似斜卧 的…入”字,所以脉络膜裂囊肿常沿脉络膜裂、海马沟成角,呈一箭头样”改变。在鉴别脉络 膜裂囊肿与下丘脑或海马回病灶时,首选MRI冠状位。此方位成像能清楚分辨囊肿与上述 两部位之间有一正常脑实质相隔。 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发生位置特殊,结合CT或MRI影像学表现均可诊断。但有时需与下列病 变鉴别。 (1)侧脑室颞角扩大: 单侧侧脑室颞角扩大或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合并侧脑室颞角扩大时, CT或MRI横轴 位不易与该病区分,可借助MRI冠状位像鉴别。冠状位像上扩大的侧脑室颞角位于海马 外侧,囊肿则位于海马上方并可见其与脑室间的分隔。本组有3例同侧侧脑室颞角因囊肿 不完全性阻塞引起局限性轻中度扩大。 (2)脑软化灶: 可结合病灶的位置、形态及其周围脑实质有无异常加以鉴别。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位 于脉络膜裂内,具有一定占位效应,囊肿周围脑实质无异常。而脑软化灶位于脑实质 内,T2WI和Flair序列上可见病灶周围伴有胶质增生。 (3)环池内囊性病变: 病变可推压海马向外上方移位,脑干常受压改变,增强扫描环池内血管结构可移位。而脉 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绝大多数向下方推压海马,脑干无受压改变。 (4)增宽的脑沟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后强化的脉络丛或小血管无受压移位。 (附病例图片)图片收集于丁香园 脉络膜裂囊肿的形成机理 脉络膜裂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颈内动脉分支,携软脑膜伸入侧脑室下角参与脉络丛生成时所形成的裂隙。其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外动脉及其分支走行,还含有少量脑脊液。 位于海马回与下丘脑之间,内侧通于环池,外侧为侧脑室下角,前面是海马沟及杏仁体,后部与海马沟交通,域可称为脉络膜裂区。

蛛网膜囊肿

一、什么是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 , AC) 是脑或脊髓实质外囊性占位性病变, 属非肿瘤性, 由一透明的蛛网膜包裹, 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无交通, 囊液呈无色或微黄色透明状。Howship 1819 年和Bright 1931 年首先报道。 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原因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发生的相关知识是相当有限的。根据大多数可靠的病因学描述,蛛网膜囊肿源于蛛网膜母细胞发育失常导致一个隔膜分裂或重迭。也有学者认为蛛网膜囊肿发源于蛛网膜与硬脑膜外层的原始间叶细胞发育缺陷形成蛛网膜腔隙进一步发展成蛛网膜囊肿,胚胎发育早期不正常的脑脊液流动异常也可能形成蛛网膜囊肿。继发性蛛网膜囊肿为出生后感染、外伤、出血等引起蛛网膜粘连, 脑脊液被包裹形成的囊肿,内层隔膜存在炎性细胞和铁质。关于蛛网膜囊肿增大的原因存在争议,假说之一认为蛛网膜囊肿内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渗透压差,但这种解释同囊液与脑脊液性质相似的特征相矛盾。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蛛网膜囊肿逐步增大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蛛网膜囊肿囊壁存在分泌功能,酶超细胞生物试验证明囊壁存在具有分泌功能的结构。Na-K 三磷酸腺酐酶、碱性磷酸酶可使脑脊液向囊内移动。第二、假设在解剖上存在囊内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单向活瓣,这种通路允许脑脊液向囊内移动。 三、蛛网膜囊肿的分类: (一)根据组织学将蛛网膜囊肿分为两种类型: 1、单纯蛛网膜囊肿。蛛网膜细胞层可能有分泌CSF 功能。 2 、复杂型蛛网膜囊肿。囊壁更为复杂, 含有神经胶质, 室管膜和其他组织。 (二)病理学上将蛛网膜囊肿分为:1 、真性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两层

间分离成封闭囊袋, 其间充满脑脊液而构成的囊肿, 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 2 、假性蛛网膜囊肿。囊壁由蛛网膜和软脑膜组成, 囊腔与蛛网膜下腔有一狭窄的通道,脑脊液可以互相流动。这一分法可以帮助对脑组织影响的认识,亦可确定是否需要外科处理。 (三)根据发病原因将蛛网膜囊肿可分为: 1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2 、继发性蛛网膜囊肿 (四)根据病变部位将蛛网膜囊肿分为: 1 、颅内蛛网膜囊肿 (1)幕上蛛网膜囊肿 a) 外侧裂囊肿b) 鞍区囊肿c) 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 b) 裂囊肿 c) 四叠体囊肿 (2)、幕下蛛网膜囊肿 a)小脑囊肿 b)桥小脑角囊肿 c)四脑室囊肿 2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 (1)硬膜下囊肿 (2)硬膜外囊肿 3 、颅骨板障内蛛网膜囊肿 同部位蛛网膜囊肿影像表现:

孩子蛛网膜囊肿纯中医半年治愈

孩子蛛网膜囊肿纯中医半年治愈 今天翻阅旧医案,发现本案因此整理出来给大家参考! 某孩童六岁,一次与外伤后检查发现蛛网膜囊肿。因此要求中医治疗;西医对于本病没有好办法,建议观察,加重后行手术疗法。家长不想坐以待毙,所以求助中医也是人之常情; 颅内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感染后多为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 外伤后做ct发现蛛网膜囊肿不在少数,很少恶变,家长知道后,如鲠在喉,不除不快。西医没有手术指证不予治疗,只能给予按时复查建议。中医也是难题,因为囊肿较小,症状不多辨证难度可想而知。 由于时间治疗时间长,资料遗失一部分,截取了一段医案分享给大家! 某男孩6岁,2014年11月25日初诊。 外伤后发现蛛网膜囊肿,患者在我处曾经治疗感冒,因此要求给予治疗蛛网膜囊肿。另外患儿尚有地中海贫血证。 病情概述:目前至少不能判断囊肿是先天还是后天外伤所致只能按照中医辨证来了。 现在夜间偶尔微磨牙睡觉翻腾,形体偏瘦,食欲稍微不振,大便干,舌红边尖起刺,舌根稍白厚。 目前看孩童热性体质,热邪容易化热伤阴。 治疗方案:汤药给予清热疏通三焦不使热邪内蕴,风火不会上煽。丸药给予杞菊地黄丸加减:脑为髓海,滋肾健脾熄风化痰散结通络为主。

汤药:升降散加减: 蝉衣6克,僵蚕12克,姜黄6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茜草6克,大青叶10克,大黄3克,半枝莲10克,焦三仙各10克,茅芦根各15克, 五剂水煎服,一剂两日。 丸药: 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生地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丹皮9克,山药12克,泽泻9克,枸杞子10克,菊花9克,僵蚕12克,蜈蚣2条,牡蛎15克,天花粉12克,大黄6克,桃仁12克,葛根15克,陈皮6克。两剂炼蜜为丸。 以后随症治之,曾经用过小柴胡,桑菊饮,升降散,四君子 由于懒得记录,丢失一部分,近期一些医案如下: 舌淡白,边尖微红,食欲不振,下肢淤青交多,二便正常,夜间稍微磨牙。 柴胡10克,黄芩3克,姜半夏6克,太子参15克,白术6克,山药15克,茯苓6克,陈皮6克,天麻10克,丹参10克,钩藤10克后下,枸杞子10克,炙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枣3枚。三剂隔日一剂 再诊:腿上於斑大部分消失,夜间磨牙睡眠基本不见。唯独舌质偏红尖红点起刺,根偏厚。食欲不振,面部有褐斑。 柴胡10克,黄芩6克,太子参15克,姜半夏6克,白术6克,枳壳6克,山药10克,白扁豆10克,钩藤10克后下,竹叶10克,大黄3克,焦三仙各10克,甘草3克。 近来耳前痛,不肿,舌边尖红,苔白腻,仍有淤青腿上, 柴胡10克,黄芩6克,太子参10克,姜半夏6克,双花10克,

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

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 MRI、CT联合诊断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1例孙振环,王德广 患者男,21岁。既往有蛛网膜囊肿, MRI 检查左侧中颅窝、左颞额部颅板下见88mm × 58mm × 91mm 大小异常囊状影(图1)。因运动中被球击伤头部,即感头痛伴恶心,无昏迷及呕吐,当时未赴医院诊治,近1月感头痛加重,以左颞部为著。行MRI 及CT 检查,发现左额、颞顶部大小约188mm × 51mm × 94mm 异常影并使左额颞叶受压,中线结构局限性右移约4mm (图2,3)。影像诊断:蛛网膜囊肿并出血。 图1 T 2 WI 显示大小约88mm × 58mm × 91mm 蛛网膜囊肿 图2,3分别为 T 2 WI 、CT 平扫,显示受伤后病变范围明显增大 图4,5钻孔引流术后 CT 平扫显示左颞部液‐液平面,左顶部可见引流管影与外界相通图6 CT 平扫:术后复查,血肿消失,病灶缩小

全麻下行左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 CT 检查:可见左顶部引流管影与外界相通,左颞部液‐液平面,考虑蛛网膜囊肿内积血(图4,5)。术后5个月 CT 复查,血肿消失并见蛛网膜囊肿缩小为94mm × 58mm × 45mm(图6)。 讨论: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发生于蛛网膜的良性、先天性的异常病变,位于脑外蛛网膜之内,发生于中颅窝,且多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多数无症状,不易被发现[1]。目前诊断蛛网膜囊肿最简单可靠的方法依然是头颅 CT 平扫,头颅 MRI 检查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蛛网膜囊肿与硬膜下积液间的分隔,临床诊断价值更高[2]。本例患者从外伤到住院治疗间隔1个多月,症状逐渐加重,呈进展型,此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常来自皮质撕裂的小血管,损伤较轻,出血较慢。Parc‐ sh 等和 Mori 建议单纯钻孔引流硬膜下血肿和积液,不处理蛛网膜囊肿均能取得相当满意的效果,而且很多蛛网膜囊肿在血肿引流术后也会逐渐缩小或消失。本例采用 MRI 、CT 联合诊断,影像资料齐全,手术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蛛网膜囊肿明显缩小。 来源: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06期

【综述】Rathke裂囊肿和蛛网膜囊肿

【综述】Rathke裂囊肿和蛛网膜囊肿 引言 Rathke裂囊肿(RCCs),也称为中间部囊肿(pars intermedia cysts),是起源自Rathke囊(Rathke’s pouch)上皮残余的含有粘液的囊肿(mucus-containing cysts)。正常情况下,在发育过程中,垂体腺前叶的前体,Rathke 囊(pouch)会闭合。然而,这个囊的残余会持续存在,以后会发展成囊肿。与其他无功能垂体肿瘤一样,这些囊肿通常是无症状的。当他们开始出现症状时,症状是继发于肿块占位效应,可表现为头痛、内分泌功能障碍或视交叉受压导致的视野缺损。 蛛网膜囊肿充满脑脊液,并由蛛网膜细胞内衬(lined)。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颅中窝,但也可能发生在鞍上和鞍上区域。当它们出现在鞍上或鞍区时,它们很可能表现出与Rathke裂囊肿(RCCs)非常相似的症状。在本章中,我们讨论这些病变的自然史,如何诊断它们,治疗的多种选择,和它们的临床结果。 自然史 与无功能垂体腺瘤一样,RCCs相对常见,尸检研究估计其患病率在10%到20%之间。这些患者大多数没有症状,是在成年人中偶然发现的。虽然大多数RCC仍无症状,但它们可能表现出继发于肿块效应的症状。由于其位于蝶鞍内,其症状与无功能垂体腺瘤非常相似。它们能引起头痛,视野缺损,甚至垂体功能障碍。这些病变的自然史已经在一些对非手术患者和手

术患者的比较研究中进行了调查。在大多数情况下,RCC可以保守治疗。Culver等研究表明,在2年的过程中,大多数患者的大小保持不变,约30%的大小增长,约15%的大小下降。Sala等人证明,最大囊肿直径大于10mm与垂体功能障碍相关,而对小于10mm的囊肿进行保守治疗是安全的,通常可导致因垂体柄效应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的自行缓解。 与RCCs一样,蛛网膜囊肿通常没有症状,是偶然发现的。蛛网膜囊肿主要发生在中颅窝,而鞍上和鞍上的蛛网膜囊肿相对少见。因此,关于鞍区/鞍上蛛网膜囊肿的自然史的文献较少。即使如此,未治疗的蛛网膜囊肿的自然史并不像RCC的自然史,能被很好地理解。一般来说,男性的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在成年人群中没有特定年龄范围的特殊偏好。Al-Holou等在对661例蛛网膜囊肿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鞍区/鞍上区域的蛛网膜囊肿仅占有蛛网膜囊肿的患者的1%。蛛网膜囊肿患者的症状取决于囊肿的位置。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癫痫、眩晕、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和耳鸣。Al-Holou等人在他们的回顾性研究中证明,鞍区/鞍上蛛网膜囊肿患者更容易出现继发于梗阻性脑积水的症状。因此,鞍区/鞍上蛛网膜囊肿更可能接受手术治疗而非保守治疗。虽然鞍上/鞍上蛛网膜囊肿的长期自然病史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Al-Holou等人证明,在符合保守治疗/序列成像纳入标准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囊肿大小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新的症状。在平均3.8年的随访间隔中,每个方向上的平均生长度(the average degree of growth)为0.4cm。 诊断和管理 鞍区病变大多无症状,是偶然发现的。诊断有症状的病人的鞍

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囊肿为颅内非肿瘤性液体积聚所致,囊肿扩大的机制目前还未十分肯定。针对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选择也有着很大的争议。本研究从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手段的出发,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进行探讨,旨在为寻求蛛网膜囊肿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标签: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指征;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为先天性疾病,当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时,会引起头颅增大、脑部积水,甚至精神智障,其发病率占所有颅内病变的1.5%左右[1],且在儿童中发病率更高,男性是女性的3倍[2]。目前,关于IAC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囊肿切除术、内镜手术与分流手术。本文从IAC手术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出发,总结并分析各个手段的适应证,使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能够统一,为更好地治疗蛛网膜囊肿提供参考依据。 1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病机制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多是由于蛛网膜非正常的复制及分裂所致。体积较大的囊肿在临床中占据的比例比较大,关于其体积增大的可能机制主要有: 1.1 球阀的机制 一旦蛛网膜中的不正常解剖构造起到囊肿与蛛网膜下腔间单向阀瓣的作用,脑脊液便会单向内流,最终导致囊肿体积增大。 1.2 渗透压差的机制 一般而言,脑脊液的渗透压低于囊内渗透压时,其会在巨大压差的促使下,由囊外向内移动,90%左右的囊肿与其相邻的脑脊液会产生交换,囊肿体积增大[3]。 1.3 分泌的机制 蛛网膜的囊壁细胞形态学使其具有强大的分泌功能,同时与其本身的超微结构结合,分泌作用增强,最后导致囊肿变大[4]。 1.4 搏动异常的机制 当脑组织的搏动压小于囊内压力时,强大的压力迫使囊肿进一步增大。 关于IAC的形成机制,有不同的说法,但真正的病因及病理学机制目前尚未统一。有报道指出[5],IAC是在小儿胚胎期蛛网膜小梁出现病理性增殖或存在非正常分布所致。还有学者推测IAC是胚胎早期发育时蛛网膜分裂的结果。可见其形成机制不是单一的,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 2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是颅内少部分可脱离病理检测结果,单纯依靠影像学即可诊断的先天性良性占位性病变。CT扫描可见IAC边界清楚,脑脊液呈低密度(类)圆形脑外占位,增强CT扫描,结果无强化。MRI示IAC边界清晰,亦为脑外占位,同时有长T1、T2脑脊液样信号,增强扫描囊肿、囊壁亦无增强。高性能的超声可及早诊断胎儿IAC[6]。 3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 由于蛛网膜囊肿进一步增大的可能性较大,甚至会伴有破裂、出血等,其潜在的危险比手术的风险更大。神经精神学试验表明,左侧颞叶蛛网膜囊肿引起的认知障碍患者,经过外科减压,其机体功能恢复较为明显。因此,对蛛网膜囊肿应持积极态度。IAC的手术指征:(1)明确的高颅内压;(2)合并囊内、硬膜出

蛛网膜囊肿概述

蛛网膜囊肿概述 蛛网膜囊肿是由蛛网膜细胞和胶原蛋白[1]覆盖的脑脊液,可能发生在大脑表面和颅底之间或蛛网膜上,这是覆盖大脑和脊髓的三个脑膜层之一[2]。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3],多数病例始于婴儿期; 然而,发病可能会延迟到青春期。[2] 一名患有左额颞叶蛛网膜囊肿的25岁女性的MRI。 目录 1 分类 2 症状和体征 2.1 特定位置的症状 3 原因 4 诊断 5 处理/管理 6 预后 7 流行病学 8 参考 分类 蛛网膜囊肿可以在大脑或脊柱上找到。颅内蛛网膜囊肿通常发生在蛛网膜池附近。[4] 脊髓蛛网膜囊肿可能是硬膜外,硬膜内或神经周围,并且往往会出现指示神经根病的症状和体征。[4] 蛛网膜囊肿也可分为原发性(先天性)或继发性(获得性),并已在人类,猫和狗中报道[5]。 蛛网膜囊肿可能相对无症状或出现阴险症状;因此,诊断通常会延迟。 体征和症状

蛛网膜囊肿患者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症状,即使在囊肿较大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虽然症状的存在可能引起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但是与进一步数据无关的症状不能- 也不应该被解释为囊肿的存在,大小,位置或对患者的潜在功能影响的证据。 症状因囊肿的大小和位置而异,但小囊肿通常没有症状,只是偶然发现[2]。另一方面,大囊肿可能导致许多症状: 颅骨变形或巨头畸形(头部扩大),特别是儿童[6] 儿童鞍上区域的囊肿表现为摇头和点头,称为摇头娃娃综合症。 [6] 在一项关于受影响儿童的研究中,左中颅窝的囊肿与ADHD有关[7]。 头痛。[2]患有头痛的患者不一定患有蛛网膜囊肿。 在一项涉及78名患有偏头痛或紧张型头痛的患者的2002年研究中,CT扫描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异常,尽管本研究中蛛网膜囊肿仅占2.6%。[8] 一项研究发现,18%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有非特异性头痛。在这些病例中,75%的囊肿位于颞部位置。[9] 癫痫发作[2] 脑积水(脑脊液积聚过多)[2] 颅内压增高[2] 发育迟缓[2] 行为改变[2] 恶心 偏瘫(身体一侧无力或瘫痪)[2] 共济失调(缺乏肌肉控制)[2] 音乐幻觉[10] 老年痴呆症,[11]一种常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疾病 在老年患者(> 80岁)中,症状类似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或正常压

【读片时间】第1517期:Dandy-Walker综合征

【读片时间】第1517期:Dandy-Walker综合征 病史: 男性,7个月。患儿2个月来出现双眼上翻,双下肢呈外展位,双手紧握,双上肢外展背屈位。现患儿不会自主抬头,不能独坐,不会笑,不识人。专科检查:慢性病容,四肢肌张力增髙,生理反射存在,双膝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

图A、E、G .T1WI横断面;图B、F、H.T2WI横断面;图C.T1WI 矢状面;图D.T1WI冠状面影像学表现: 后颅窝明显增大,巨大的囊肿占据了后颅窝的绝大部分,并与扩大的4脑室相通,T1WI呈低信号(图A),T2WI呈高信号(图B),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枕骨变薄。小脑蚓部缺如,双侧小脑半球分离,小脑半球向前外移位,小脑半球发育不全。4脑室扩大,与后颅窝囊肿相通,横窦及窦汇抬高,超过人字缝,脑干细小,受挤压向前推移。胼胝体发育不良(图C、D)。幕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张、积液。双侧侧脑室后部形态不规则,局部见呈脑灰质信号的团块影。透明隔扩张呈囊状改变(图E、F)。 诊断与治疗: Dandy-Walker综合征,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透明隔囊肿、脑灰质移位。对症治疗,未行手术处理。 分析与讨论: Dandy-Walker综合征为胚胎发育的第6或7周前菱脑的综合发育畸形,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宫内风疹、巨细胞病毒或弓形体感染、饮酒有关。以4脑室囊状扩大、小脑半球发育不全及小脑蚓部缺如为特征,常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畸形,如中线结构发育不全、中线胚胎性肿瘤、脑灰质异位、多小脑回等。大多数病例于出生后2岁内发病。患儿以脑积水和颅内高压症状为主,表现为:头颅扩大以枕部为主,兴奋性增强、头痛、呕吐等。可伴有眼球震颤和第IV对脑神经麻痹,步态蹒跚及共济失调等小脑症状。患者通常有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和智力低下,甚至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可出现痉挛状态,双侧巴宾

12类颅内囊肿,一文搞定!教科书上都没这么全!

12类颅内囊肿,一文搞定!教科书上都没这么全! 神经科的「MIDNIGHTS」诊断口诀已为大部分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所熟知。影像上一般发现不典型的病灶,很多医生喜欢用该口诀来进行鉴别诊断。可是实际工作中有一大类疾病经常在鉴别诊断中被忽视或引起困惑,那就是囊肿类病变,因为该类疾病缩写并不在口诀中。 虽然该类疾病大部分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偶尔也可以引起严重症状,甚至导致猝死。教课书、参考书也多不将其作为单独的一类疾病来解释,因此很多初学者碰到总是无从下手,也难以构建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框架。本文通过自己实际工作及查阅文献,对该类疾病做一总结,希望对广大初学者特别是神经科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总体来说颅内囊肿性病变可以分为三大类(见下表)。 第一类为正常或变异,多无临床表现,经常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认识此类疾病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或者不恰当的治疗。 第二类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纯囊肿,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血管性、感染性等,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到重,轻者仅表现为头痛,重者甚至可以引发猝死。 第三类为颅内原发或继发肿瘤的囊性变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感染类囊肿与普通意义上的囊肿有一些不同之处,亦不在讨论之列。 下面依次介绍前两类囊肿的影像表现。

第一类:颅内正常变异囊肿 1. 脉络丛囊肿 又名黄色肉芽肿(choroid plexus cyst,choroid plexus xanthogranuloma) 临床与病理 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占尸检约50%;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常双侧发生; 体积较小,2~8 mm,超过 2 cm 罕见;绝大部分无症状,少数使脑室扩张; 脉络丛球内土黄色结节;囊状、结节状或囊实性; 被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含脂质和脉络丛上皮脱落细胞碎片。 影像 CT 表现为与脑脊液相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 T1WI 等或稍高信号(相比脑脊液),T2WI 高信号,Flair 序列高信号; 2/3 弥散受限; 增强扫描从无强化到明显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鉴别诊断 室管膜囊肿:单侧、脑脊液信号、无强化; 脉络丛绒毛样增生。 2. 室管膜囊肿(ependymal cyst)

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 定义 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少见的脑实质外的先天性异常,它属于良性病变,如果囊肿靠近大脑外侧裂并且在晚期妊娠时。 发病机理 蛛网膜囊肿的组织学有以下分类:90%的只是单纯的蛛网膜,位于蛛网膜下腔,囊肿属于外周部位,通常是在大脑外侧裂,最常见是潜在发生。10%的蛛网膜囊肿是神经上皮的,通常位于蛛网膜下腔,但很少位于脑室或脑实质内,最常见于中央沟,像是早期的脑积水,就像我们报道的这个病例一样。蛛网膜非常容易受伤或发生感染,这两种情况均能造成蛛网膜囊肿的形成。蛛网膜囊肿发生的病因并不很清楚。蛛网膜囊肿的发生可能会导致中脑水管受压造成脑室扩张,从而压迫脑实质。因此,网膜囊肿的大小、出现的时期以及发生的部位会影响其诊断和患儿的预后。早期妊娠发现蛛网膜囊肿通常会导致不良预后。 1、第三脑室后方 2、颅后窝 1、脑内脑中线第三脑室后方或颅后窝内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暗区,壁薄光滑。 3、CDFI:囊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鉴别诊断: 1、第三脑室扩张第三脑室扩张多由于中脑导水管狭窄所致,侧脑室扩张积水;蛛网膜囊肿一般侧脑室正常。若蛛网膜囊肿过大导致继发脑积水,由于其与第三脑室不相通,会出现:侧脑室扩张积水、第三脑室扩张、蛛网膜囊肿,即在脑中线可见两个囊性暗区,前方是第三脑室扩张,后方为蛛网膜囊肿。 二、颅后窝 2、Dandy-Walker畸形小脑蚓部缺失、第四脑室及颅后窝池扩张,

甚至脑积水;蛛网膜囊肿合并脑积水者小脑蚓部发育良好。 1、伴有脑内其他任何结构异常者预后不良。 3、随访囊肿增大,继发脑积水者,预后不良。 5、部分病例在出生前或出生后自行缓解,80%-90%智力正常。

神经上皮囊肿及其鉴别

神经上皮囊肿及其鉴别 “神经上皮囊肿”,是Fulton和Bailey在1920年首先提出的,用来描述一组来源于原始神经上皮的中枢神经系统囊肿。这些囊肿曾包括:室管膜囊肿、脉络丛囊肿、脉络膜裂囊肿、脉络丛上皮囊肿、胶样囊肿、蛛网膜囊肿。有研究表明,胶样囊肿起源于内胚层而非神经上皮,有其典型的发病部位。脑室内蛛网膜囊肿从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上也不同于神经上皮囊肿,也应去除。因此典型的神经上皮囊肿主要包括:室管膜囊肿、脉络丛囊肿、脉络膜裂囊肿。 1,室管膜囊肿是罕见的衬有室管膜的囊肿,起源于胚胎形成期间发育的神经外胚层隔离。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及体后部或颞顶叶、额叶邻近脑室的部位。光滑,锐利,壁薄,充满由室管膜细胞分泌的清亮浆液,与脑脊液信号相同,DWI低信号,均匀,无强化。常大于2厘米,脑室内者可使侧脑室膨胀、扩大,相邻脉络丛被推移。 2,脉络丛囊肿:较常见,但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好发于双侧侧脑室三角区脉络膜球,可能为脉络膜丛退变或脱落后脂质集聚所致,可为囊性、实性、囊实性。病灶较小,常小于2厘米,双侧对称性,脑室膨胀轻。多数病灶在DWI上呈部分高信号,T2FLAIR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无强化、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囊壁常见钙化。(鉴别:脉络丛绒毛增生,明显、较均匀强化) 3,脉络膜裂囊肿:位于颞叶海马与间脑之间,边缘清楚,圆形或椭圆形,甚至梭形的脑脊液样病变。邻近脑实质可见受压移位,但无灶周水肿。CT表现为均匀水样密度,无钙化,注射对比剂后无强化。典型MRI表现为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囊状病变,边缘清楚,FLAIR 序列为低信号,DWI图像上扩散无受限。无瘤周水肿、胶质增生等征象。增强T1WI上囊壁及囊内均无强化,但可见强化的颞角脉络丛受压变形。 鉴别:表皮样囊肿DWI均表现为高信号。蛛网膜囊肿、血管周围间隙、脑穿通畸形、脉络膜裂囊肿、室管膜囊肿FLAIR序列液体被抑制。表皮样囊肿、松果体囊肿、Rathke裂囊肿、脉络丛囊肿FLAIR序

鉴别诊断丨?脑外脑脊液样液体积聚肿块

鉴别诊断丨脑外脑脊液样液体积聚肿块 脑外脑脊液样 液体积聚/肿块 鉴别诊断 常见 •老年脑,正常 •蛛网膜下隙扩大 •大枕大池 •慢性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水瘤 不常见 •硬膜下积液 •Dandy-Walker综合征 •蛛网膜囊肿 •低颅压 罕见(但重要) •脑外积脓 •脑疝/脑膜疝 •表皮样囊肿(类似) 重要信息 鉴别诊断要点 •缺乏占位效应及静脉穿过蛛网膜下隙,提示为正常变异常见诊断的有用线索 老年脑,正常 •脑体积缩小;稍低密度/脑室周边高信号 •无占位效应 蛛网膜下隙扩大 •蛛网膜下隙的生理性扩大 •婴儿良性巨颅症

•头围>95% 小的线状流空代表静脉穿过蛛网膜下腔 大枕大池 •枕大池>10mm •小脑蚓部正常 慢性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低密度液体;与脑脊液相比可为高密度及分隔 右侧额顶部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前部为低密度慢性成分伴占位效应,急性出血位于后方。 硬膜下水瘤 •蛛网膜撕裂所致;脑脊液密度 不常见诊断的有用线索 硬膜下积液 •与脑膜炎有关的无菌性脑脊液样液体蓄积 Dandy-Walker综合征 •巨大颅后窝伴大的蛛网膜囊肿 •第四脑室与囊肿相连续 蛛网膜囊肿 •脑脊液密度/信号±骨吸收 相关链接:Dandy-Walker综合征 低颅压 •与颅内脑脊液压力下降有关的特征性体位性头痛 •15%有硬膜下积液 •“中脑塌陷”,小脑扁桃体下移,硬膜强化 双侧脑凸面硬膜下少量积液,硬脑膜广泛增厚、强化,为低颅压的典型表现。 罕见诊断(文字内容省略) 鼻窦炎患者。硬膜下脓肿,周围明显强化。 脑外脑脊液样肿块 鉴别诊断

常见 •蛛网膜囊肿 •脑囊虫病 不常见 •松果体囊肿 •神经鞘瘤(囊变) •表皮样囊肿 罕见(但重要) •神经前肠囊肿 •软脑膜囊肿 •胼胝体发育不全 •前脑无裂畸形(背侧囊肿) 重要信息 鉴别诊断要点 •增强有助于鉴别脑外脑脊液样肿块 常见诊断的有用线索 蛛网膜囊肿 •脑脊液样肿块,不强化,颅骨吸收 邻近颅骨内板变薄;占位效应。 脑囊虫病 •伴有头节的囊肿 •位于脑底池呈葡萄状,典型者无头节 •位于蛛网膜下隙及脑室内的病变常有脑积水及/脑膜炎的症状(强化) 半球间裂囊肿及侧裂池囊肿,多发、边缘轻度强化。脑囊虫最常见的部位是蛛网膜下腔,脑池脑囊虫的并发症为脑膜炎、脑积水或血管炎。 不常见诊断的有用线索 松果体囊肿 •位于中脑背侧、松果体的囊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