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案例研究——以晨晓新型公共艺术作品《色彩上下湖》为例

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案例研究——以晨晓新型公共艺术作品《色彩上下湖》为例

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案例研究——以晨晓新型公共艺术作品《色彩上下湖》为例

摘要:公共艺术自出现至今,共经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公共空间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第二阶段是以强调公众参与,积极介入公众生活的新类型公共艺术(New Genre Public Art)。本文将从公共艺术的发展及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特点出发,透过对晨晓的新类型公共艺术作品《色彩山下湖》的分析,探究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的模式特点。

关键词:公共艺术、新型公共艺术、晨晓

1公共艺术及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概念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墨西哥的壁画运动让艺术家有机会在社会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这些活动则促使公共艺术(Public Art)的概念雏形出现。1967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成立公共空间艺术计划。1983年,纽约颁布城市百分比艺术法案(Percent for Art Law),规定市政出资的公共建设项目必须预留1%的预算用于资助艺术公共项目,该法案的实施使得公共艺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89年,《公共艺术评论》的创办,标志着公共艺术从实践层面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层面,并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公共艺术进行探讨与梳理。

公共艺术的核心为公共性和参与性,其提倡将艺术品从美术馆和展览馆解放出来,使得城市广场、公园、购物中心、观光街区等公共区域成为艺术的展览场所,让更多的人可以触到艺术,从而改善着艺术与公众的关系。然而公共艺术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但是许多时候公众还是作为旁观者和欣赏者,默默地站在街头,相对漠然地注视着这些公共艺术。显然,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仅是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但在改变艺术与公众关系上的效果却非常有限[1]。

公共艺术有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公共艺术,即上文提到的将艺术品放置于美术馆、博物馆之外的公共空间展示,称之为:街区艺术。而随

着公共艺术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新类型公共艺术(New Genre Public Art),其通过全新的艺术理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重新塑造艺术与公众的关系,推动着公共艺术的当代发展。

苏珊·雷西(Suzanne Lacy)是新类型公共艺术一词的首创者,她提出新类

型公共艺术的形式与意图跟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有所区别。过去的公共艺术主

要为公共场所中放置雕塑或装置,而新类型公共艺术使用传统及非传统媒介的视

觉艺术,且与公众互动,讨论直接与他们生命有关的议题。它是以“介入”(Engagement)作为基础想法[2]。麦肯·迈尔斯(Malcolm Miles)则指出新型公共艺术可作为持续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社会批判工具,这与服从使用者需求的城

市装饰性表现的街区公共艺术相区别[3]。

新类型公共艺术关注的是作品与观众的关系和沟通交流,艺术家和观众之间

应该均为参与者的角色。因此,新类型公共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艺术。艺术家和

观众同时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艺术创作,抛开了艺术家的权威地位,承认艺术是

为了观众而创造。因此新类型公共艺术与多种艺术概念和实践方法相关,且朝着

更加实用和民主的方向发展,而大多数学者认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显著特点为:在地性、来源于社区及公众参与[4]。

2新类型公共艺术对美丽乡村建设介入的模式

新类型公共对艺术美丽乡村建设的介入,其一要注意创作过程中在地实践的

持续性和参与社群的培养,其二是注意文脉和场所精神的打造[5]。每个乡村都有

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挖掘其本身价值与内涵,可以帮助在该环境中

生活的居民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新型公共艺术的介入并不是去简单地去重新搭

建长久放置的空间,也不是过渡地去宣传艺术本身,而是重视居住者的参与性,

以及塑造可沟通、包容性强的公共场所,让乡村文化的活跃度得到提升,乡村空

间场所感得以加强。

新类型公共艺术的介入,应该从环境营造、遗传保护、区域设计、民生交往

这四方面进行思考,让新类型公共艺术为乡村面貌和乡村文化带来整体层次上的

改变,让艺术在当地成为一种可移动的力量,为原来的生活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3案例分析——晨晓新类型公共艺术作品《色彩山下湖》

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乡村艺术并发起创作时,如何让“他者”成为主动的观

赏者、参与者、共同创作者或者是拥有者,显然是首要思考的问题[6]。若以“艺

术家为主”,即艺术家通过进入乡村地区,从乡村生活和历史文化中获得创作灵感,相当于“采风”,和“深入生活”,这样的作品显然能对美化乡村起到一定

的作用,但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当地的居民仅仅充当的看客的角色,在艺术介入

他们生活中的这个“作品”里只能作为旁观者,他们并未能享受到艺术创作的快乐。

艺术家晨晓的作品《色彩山下湖》,一是通过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形式介入到

乡村文化复兴中,以单元改造的形式,与周边环境产生密切联系,又通过点——线——面的方式,让整个地区的风貌得到深层次上的改变,抛弃了“千城一面”

的方式,让色彩活力注入居民的生活中,丰富了乡村的空间层次,让乡村空间更

为“精致”。二是充分考虑并关注居住其中的人们的感受与活动,注重与“观者”的交流,把话语权交到观者手中,让作品与其产生共鸣,增强作品的交流性,成

为真正的“大众艺术”。

晨晓认为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不仅是一场可以获得肢体上的松弛、感官上快

乐的游戏,更能成为一种情调的浸润。因此,在他的作品里,他所选择的并不是

与“物”打交道,而是与人打交道,为的是将艺术真正介入到居民的生活中去。

其作品的核心是通过将色彩带进乡村,把艺术的专属权交到居民手中。通过形态

分析、色彩研究、以及与建筑物拥有者的有效沟通,让作品脱离独立的形态,从

整体性上融入当地的生活中和人群里。《色彩山下湖》摒弃了长久以来人们约定

俗成的艺术风格或形式,选择动员在地村民成为创作主导的力量,强调不同人群

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与现实紧密结合。其选择通过对居民建筑的色彩安排,从视

觉营造上打造空间上的交流,让“他者”成为主动的观赏者、参与者、共同创作

者和拥有者。如下图1所示。

图1 晨晓,2020,中国浙江,《色彩山下湖项目》,邓剑刚摄

4结论

公共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其作品的形态均是与时代及社会互动所产生的结果。

从街区艺术到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发展可看出,“社会性”与“参与性”成为了公

共艺术的核心。新类型公共艺术是一种创新生活观念的社会运动,它力图让艺术

回归大众生活空间中去,让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通过对艺术家晨晓的新类

型公共艺术作品《色彩山下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并发起

创作时,应思考如何让“他者”成为主动的观赏者、参与者、共同创作者或者是

拥有者。通过充分考虑并关注参与者的感受与活动,注重与“观者”的交流,把

话语权交到观者手中,让作品与其产生共鸣,增强作品的交流性,才能成为真正

的“大众艺术”。

参考文献

[1]路艳红.新类型公共艺术对乡村文化的立体式介入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19, 180(03):50-51.

[2]苏珊•雷西著,吴玛俐译:《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台北:远流,2004年,27-28页

[3]麦肯•迈尔斯著,简逸姗译:《艺术、空间、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的远景》,台北:创新,2000年

[4]尚青艳,杨培峰,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下的城市社区更新启示[C]// 2019(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5]谭彬.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

2017(7).

[6]苏珊•雷西著,吴玛俐译:《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台北:远流,2004年,70页

注: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晨晓色彩研究院项目《晨晓艺术中的色彩

哲学研究》(项目编号:CX-Y20211103)研究成果

1

优秀公共艺术作品案例赏析

优秀公共艺术作品案例赏析 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为城市增添魅力,激发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传递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价值。下面列举了10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案例进行赏析。 1.《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市的自由岛上,是美国的标志之一。这座巨大的青铜雕像高达93米,代表着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它的造型庄重而优雅,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了纽约市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2.《大卫》(David) 《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杰作之一,现藏于佛罗伦萨的美术学院。这座巨大的雕塑描绘了圣经中的大卫,展现了他英勇和坚毅的形象。这座雕塑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杰作之一,现藏于米兰的圣玛利亚大教堂。这幅壁画描绘了耶稣和他的门徒在最后的晚餐上的情景,充满了戏剧性和宗教感。它的构图和细节处理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艺术才能。 4.《星空》(Starry Night)

《星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这幅画以明亮的星空为背景,描绘了一座小镇的夜景。梵高运用了独特的画笔技法和色彩运用,创造出了充满浪漫和想象力的氛围。 5.《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 《天使之城》是位于美国洛杉矶市的一座公共艺术作品,由德国艺术家贝尔特·兰道创作。它是一座由大量不锈钢制成的雕塑,形状如同一群飞翔的天使。这座雕塑的曲线优美,给人一种轻盈和神秘的感觉,成为了洛杉矶市的标志性景点。 6.《柏林墙画》(Berlin Wall Murals) 柏林墙画是德国柏林墙上的一系列艺术作品,它们是艺术家们在墙上留下的政治和文化的标志。这些墙画表达了对自由、和平和团结的追求,成为了柏林历史的见证。墙画的多样性和创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7.《献给曼妮的玫瑰花束》(Bouquet of Tulips) 《献给曼妮的玫瑰花束》是法国艺术家杰弗里·昆斯创作的一座公共艺术装置,位于巴黎的塞纳河畔。这座装置由巨大的铜制手持玫瑰花束的手和雕塑组成,象征着友谊和团结。它的鲜艳色彩和抽象形象给人一种愉悦和生机的感觉。 8.《花车巡游》(Rose Parade)

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案例研究——以晨晓新型公共艺术作品《色彩上下湖》为例

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案例研究——以晨晓新型公共艺术作品《色彩上下湖》为例 摘要:公共艺术自出现至今,共经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公共空间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第二阶段是以强调公众参与,积极介入公众生活的新类型公共艺术(New Genre Public Art)。本文将从公共艺术的发展及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特点出发,透过对晨晓的新类型公共艺术作品《色彩山下湖》的分析,探究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的模式特点。 关键词:公共艺术、新型公共艺术、晨晓 1公共艺术及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概念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墨西哥的壁画运动让艺术家有机会在社会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这些活动则促使公共艺术(Public Art)的概念雏形出现。1967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成立公共空间艺术计划。1983年,纽约颁布城市百分比艺术法案(Percent for Art Law),规定市政出资的公共建设项目必须预留1%的预算用于资助艺术公共项目,该法案的实施使得公共艺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89年,《公共艺术评论》的创办,标志着公共艺术从实践层面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层面,并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公共艺术进行探讨与梳理。 公共艺术的核心为公共性和参与性,其提倡将艺术品从美术馆和展览馆解放出来,使得城市广场、公园、购物中心、观光街区等公共区域成为艺术的展览场所,让更多的人可以触到艺术,从而改善着艺术与公众的关系。然而公共艺术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但是许多时候公众还是作为旁观者和欣赏者,默默地站在街头,相对漠然地注视着这些公共艺术。显然,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仅是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但在改变艺术与公众关系上的效果却非常有限[1]。 公共艺术有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公共艺术,即上文提到的将艺术品放置于美术馆、博物馆之外的公共空间展示,称之为:街区艺术。而随

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研究 摘要: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需要建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体现城 市内在的文化底蕴,彰显特色文化。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 着的开放空间体,属于公共开放的公共空间体,比如山林系统、水系系统、商场、广场公园以及停车场等。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空间的应用,能够提升城市的艺术性。因此,公共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环境、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生态,保证设 计的作品与城市环境相统一,让城市更加富有魅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推动城 市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 心要素,将公共艺术设计放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同大众产生文化互动,从而 成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和公众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会使城市面 貌发生很大变化,对城市的人文情调也是一种升华。 1城市公共空间 每座城都有独特的语言,隐藏着各种可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离不开城市 本身的发展,它的内涵也一直被学者重构。国外对于公共空间含义的讨论最为激烈,斯蒂芬·卡尔认为公共空间是“人们公共生活场景展示的舞台”;沃尔泽认为,“公共空间是我们与陌生人,与那些非亲非故的非工作关系的人共享的空间”,是“和谐共处和非个性化交往的空间”。但在近年内被引用最多的还是马修·卡蒙纳的观点,即“公共空间是与所有建筑及自然环境相关联的可以自由到 达的场所”。结合多种观点,公共空间的概念既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又强调与活 动多样性的开放联系。 2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分析

2.1公共艺术在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应用 公共艺术设计者要根据城市公共商业布局,整合内部空间,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充实消费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商业空间人来人往,人聚人散,满足了消费者 需求,由于需求性与诉求性的不同,商场空间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第一,设计 者要根据商场的位置,选择合理的公共艺术设计形式,做好空间资源的整合,为 消费者营造轻松、愉悦的消费环境,丰富功能,满足人们消费、娱乐休闲的要求。比如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家商场,按照钢琴按键设计阶梯,人在阶梯上,就会如同“弹钢琴”一样,演奏出相应的钢琴音符,把音乐与城市商业空间结合起来,增 强了消费者的音乐艺术体验,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第二,设计者要充分处理好 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做好空间规划和设计,让空间主题和情景更加 艺术化,突出商业空间的人文气息。北京燕莎官舍是集社区商业需求和休闲服务 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除了购物,还可以充分享受下午茶,欣赏艺术。通过布 置艺术品,有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等艺术,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成为了“美术馆中的商场”,更加充满“艺术范”。北京燕莎官舍还会定期组织各种类 型的艺术展览和艺术讲座,满足消费者对艺术的追求。第三,打造功能多样的艺 术商场。2012年,上海新世界百货翻新变身为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主要针对 青年消费群体,在满足娱乐购物的前提下,可以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学习 艺术课程,观看乐队表演,体验生态农场,购买艺术作品,让消费者可以近距离 接触,更加亲民,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2.2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空间设计的应用 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与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原有城市的文化空 间遭到了破坏,丧失了城市的文化记忆。因此,公共艺术设计者要根据当前人们 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拓展公共文化空间,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完善的城市 文化空间体系。第一,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彰显文化艺术魅力。邵东市文化 墙位于邵东市昭阳大道与沪昆高速交汇处,紧临昭阳公园,两侧为《美丽邵东》《魅力邵东》等图示,包括历史人物篇、民俗风景篇、经济篇、城市发展篇四个 篇章的长卷式浮雕,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装饰,推动了本土公共艺术的传播,彰显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成为邵东市的文化名片,有利于增强人们对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调研报告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调研报告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各种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广告牌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丰富的表达方式,为公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调研,可以深入了解其功能、价值和发展趋势,为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分类和特点: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公共艺 术设计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了解其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如雕塑作品的立体感和广告牌作品的宣传功能等。 2.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功能和价值:探讨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在 城市环境中的功能和意义,如美化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等,以及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如激发公众创造力、增进社会凝聚力等。 3.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比较,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在不同城市和国家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如巴黎艺术街区的街头雕塑、纽约时代广场的霓虹灯艺术等。 4.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发展趋势:研究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发

展趋势,如数字技术的应用、参与式艺术的兴起等,探讨其对未来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与挑战。 三、调研结果 1.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分类和特点 根据表现形式和材质的不同,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可以分为雕塑作品、壁画作品、装置艺术作品等。其中,雕塑作品以其立体感和雕刻技巧为特点,具有长久的历史传统。壁画作品通过色彩的运用和图案的创作,丰富了城市的建筑物,使之生动活泼。装置艺术作品则注重材料的选择和环境的融合,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2.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功能和价值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提升空间品质,还能够塑造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在社会层面上,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社会互动性和文化传承性。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案例分析 典型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有卢浮宫前的玛丽安娜雕像、巴黎圣母院前的修女壁画、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广告牌等。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展现出不同城市和国家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点,成为城市的地标和文化符号。 4.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中的数字艺术逐渐兴

高职院校提升非艺术类专业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以《美术鉴赏》公选课为例

高职院校提升非艺术类专业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以《美术鉴赏》公选课为例 摘要:美术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兴安职业技 术学院的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美术鉴赏为例,针对课程中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归纳分析,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收获丰富的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日常生活学习中认识美、发现美、创 造美的能力,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及培养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 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美术鉴赏审美素养教学策略 一、当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重技能轻思想引导 传统的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是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播,但对学生 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教材普遍沿用的都是本科院校的教材体系,高质 量的高职美术鉴赏专业教材很少,教材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 审美能力和品位;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美术 鉴赏知识技能,其目的也是让学生进行浅层次地鉴赏作品,但这样的教育理念不 能充分发挥美术鉴赏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难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 的目标。 2.学生审美意识较为薄弱

高职生普遍存在美术基础与审美意识较为薄弱的情况。与普通高校相比,高 职生的整体素质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缺少审美教育,对美的认知程度不足。 对学生来说,进入到高职院校大多以专业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学习为主,较为注重 自身专业相关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对课程的选取以实用性为首选考虑条件, 容易忽略自身审美素养的提升,进而影响其个人全面发展。出现此情况很大一部 分原因在于学生此前学习阶段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使得其美术基础较为薄弱, 同时在升学压力环境下,学生及其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升学考试科目成绩,作为 艺术类、非考试科目的美术课程来说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很多学生美术知 识积累不足、审美意识较为不足。实质上美术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条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具有积极影响,美术课程的开展与研究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策略的优化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 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 陶冶审美情操, 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 高校的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是承担着美育的重要任务, 对公共美育课程科学优化教 学策略,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对课程进行策略优化和归纳设计, 从而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发展目标。下面是以《美 术鉴赏》课程为例, 进行针对性的梳理、分析。 1.基本知识课程安排的广泛性 当代大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机会较少, 对艺术作品欣赏的能力不足。在审美能 力的培养这方面就受到了一定的约束, 所以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整体安排上就要广 泛一些,要有美术基本知识的介绍、讲解。例如美术的概念,、分类、形式语言, 将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等这些知识点要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知识, 才能具备基本的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还要将文 化意蕴和美术知识联系起来, 更好地贯通美术史的发展, 让学生了解中外美术作 品的不同艺术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学生提供更综合更条理的美术知识, 提 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以馆陶公主湖景区《时光隧道》为例

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以馆陶公主湖景区《时光隧道》为例王鹤;王家斌;刘振忠 【摘要】Time Tunnel is a major scenic spot of Princess Lake in Hebei province. On one hand, it’s a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posits of Handan. On the other hand, it embodies the core value of public art in terms of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ncouragement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the work not on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he scenic spot but also inherits the culture of the region. As a result, it’s benefitial to the prosperity of people’s spiritual culture.%《时光隧道》是河北省馆陶县公主湖景区主要景观,在主题上深入反映馆陶县及所处邯郸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设计思路上集中体现公共艺术融入环境和鼓励公众参与的核心思想,在提升景区品位同时兼具文化传承功能,真正起到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3页(P52-54) 【关键词】馆陶;公共艺术;时光隧道 【作者】王鹤;王家斌;刘振忠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分院,天津300141;邯郸市馆陶县园林局,河北馆陶 057750

景观雕塑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设计与研究——以连云港海连路景观雕塑设计为例

景观雕塑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设计与研究——以连云港海连 路景观雕塑设计为例 苏乐;王淮梁 【摘要】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也不断经受着考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心理上需要更多的情感释放和人文关怀.文章生动阐述了各式各样的雕塑艺术品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态,它们在点缀了城市景观环境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往往是城市广场和街道环境建设中的点睛之处,能吸引人们观看与欣赏.本文通过对连云港海连路景观雕塑设计案例的解读,具体阐述景观雕塑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设计与研究. 【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2 【总页数】5页(P61-65) 【关键词】城市;雕塑艺术;景观环境 【作者】苏乐;王淮梁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与社会的关系越加密不可分,压力与紧张每天都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怎样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调节人们的心理呢?在城市街道上放置雕塑艺术品,提升城市品味的同时,协调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起到了美化城市,提高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的作用。近年来,城市各地的景观雕塑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雕塑艺术作品涌现出来,它大多放置于城市的广场、街头绿地、公共园林等处,以最直接的方式缓解了人们视觉疲劳。 1 城市广场与街道景观雕塑的概念 城市广场与街道是城市整体环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雕塑也是城市景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美化和装饰环境,打造城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供来往的人们娱乐和观赏。现代城市广场和街道根据其特定的需要,设计纪念雕塑、主题雕塑等,也可以放一些贴近大众,富有情趣的雕塑小品,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艺术审美作用。城市广场和街道中的雕塑,既能起到控制和引导空间的作用,又能划分和活化城市环境。不仅可以代表这一区域的独特形象,而且在无形之中调节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心理压力。优秀的景观雕塑作品改善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2 城市景观雕塑的表现形式 2.1 时代性的景观雕塑 时代性的景观雕塑有成为一个广场的主题或是一条街道标识的可能,它的表现手法多以象征性和景观性为主,识别性较强。在城市的广场和街头设置一些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景观雕塑,更能够帮助人们读懂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美好的街头景观雕塑便成为一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混凝土、玻璃幕墙式的高楼大厦已经成为城市的符号,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大都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因此,更需要景观雕塑为城市添色增

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与提升思考——以常州老城厢为例

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与提升思考——以 常州老城厢为例 摘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街道在承担基本的交通需求的同时,逐渐成为 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之一。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对城市街道空间的提升、充分焕活城市街道的公共活力成为实现城市品质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本 文从常州老城厢街道提升过程中实际发现的问题入手,初步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同时也为其他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与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城市街道空间;城市更新;街道景观提升 1引言 城市街道发挥着交通运输、生活交往等重要的城市功能,随着城市的快速发 展和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道路系统的尺度日益扩大,人们对于机动 车通行的依赖性不断提高,效率成为城市道路系统追求的标准,这严重冲击了原 有的街道生活,城市街道所具有的公共活力逐渐丧失。在高密度的老旧城区环境内,城市居民相对更加集中,人口流动量大,对城市街道空间有着更大的潜在需求。在新一轮城市更新背景下,关注城市街道空间的多样性需求,重构友好的步 行空间系统,重塑丰富的街道交往空间,成为促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2常州老城厢街道空间分析 2.1项目背景 常州老城厢是常州城市的起源地,2020年,常州市出台《常州老城厢复兴发 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20-2022)》,为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出了“风貌街巷”焕新行动等六大专项行动。其中,聚焦城市环境中的街巷里弄是一项重点系 统工程,通过城市街道空间的微更新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站在复兴常州老城厢和 兴建轨道交通的机遇背景下,本次街道空间的提升改造针对的是以人行空间为主

的线性空间,涉及多条城市街道,通过对现场情况的实地考察与综合分析,在以 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实现常州老城厢街道的空间优化与特征重塑,将街道 空间还给大众,焕活街道这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对常州市老城厢内街道 空间现存的普遍问题的分析,并根据人们对街道空间的需求,探究打造具有活力 的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思路。 2.2问题分析 2.2.1空间杂糅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建设了越来越多、 越来越宽的机动车道来缓解日益拥堵的城区交通,而人行空间被不断压缩,道路 网络基本成型而原有的街道肌理被破坏。从道路断面结构来看,街道中步行空间 的路权也一直存在矛盾。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甚至是部分机动车的停车、沿街建筑 使用者的无序占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原有的人行空间,导致人行体验较差。 2.2.2风貌不足 城市街道空间包括地面、绿化、设施、界面等特征要素[1]。环视常州老城厢 街道周边的城市环境,城市发展所建设的居住地块、政府办公地块、商业地块等 包围着历史城区中遗留下来的建筑、景观,使其整体呈现出碎片化的分布。历史 与现代的拼贴反映着城市生长的过程[2],同时也为街道的形象风格提供了更多选 择空间。然而目前常州老城厢内的街道视觉形象单一,街道铺装大多采用标准化 做法,局部的休闲坐凳等城市家具也均为批量化的成品,缺乏地方文化特征引导。 2.2.3活力缺失 城市街道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车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城市街道空间被 简化为交通空间,而非一种生活空间。空间特征影响了人的行为,无处可停、无 景可看的街道空间只是连接目的地的路径,丧失了原有的街道活力。然而,在高 密度的城区环境内,街道空间的利用潜力等待着被发掘,街道的宽窄变化、高差 变化恰恰为不同的活动开展提供了机会,如露天移动售卖、公共艺术展示、日常 交往等不同活动的开展。

公共艺术视野下以新媒体为媒介的建筑再生——以杭州钱江新城灯光秀为例

公共艺术视野下以新媒体为媒介的建筑再生——以杭州钱江 新城灯光秀为例 张颖;张新宇 【摘要】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技不断挖掘了传统建筑行业转变的可能性.新媒体艺术的兴起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设计方向和艺术灵感,同时新媒体也赋予建筑和城市信息交流、社会环境塑造和精神文化的功能.文章从公共艺术视野下以新媒体为媒介看待钱江新城灯光秀,并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的需求和艺术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9(000)004 【总页数】2页(P206-207) 【关键词】公共艺术;新媒体;建筑再生;灯光秀 【作者】张颖;张新宇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引言 公共艺术在20世纪之前,创作形式几乎都是用雕塑来表现。在21世纪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空间和内容的表达,而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专业。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艺术界都有公共艺术作品,因此更多的建

筑师也会以艺术化的视角来探讨现代建筑的艺术发展之路。 1 公共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概念引入 1.1 公共艺术的概念 所谓的“公共艺术”其实更强调的是“公共”这个词,“公共”表示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即公共艺术是以社会大众为主体,它是一种共有和共享的概念同时信息是属于大众的。中央美院的王中教授也提出“公共艺术是城市空间和人类生活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活力的中介”[1]。所以公共艺术是以环境和人相互作用为出发 点的环境营造,这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家只是单向的输出他们的创作信息而忽略了和大众的交流。公共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互动性强的艺术学科。 1.2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媒体和“光学”为创新的新艺术学科门类,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互动装置、虚拟现实、动画影像、数字特效、光电技术、体感技术、录像等与大众有着极强的公共互动性,使得参与者也是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决如何让建筑再生,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为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把新媒体艺术融入到建筑中,不论从宣传城市文化还是增加旅游经济效益都是前沿的。这种新的呈现方式使得人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当地文化和纵享视觉盛宴。 1.3 新媒体是现代公共艺术的媒介 传统公共艺术的媒介主要有雕塑、装置、壁画、动态影像、表演、活动等形式。进入新时代后,公共艺术也拥有新的媒介和载体。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公共艺术创作的边界,使艺术呈现能够突破空间的束缚。“互动性”是公共艺术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一个原则,同时也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它把声、光、电、机械学都应用到了公共艺术中[4]。新媒体技术使得艺术与不同技术、材 料和主题相互碰撞,极大地增加了艺术本身的活力。新媒体作为公共艺术的媒介之

《公共空间软装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餐饮空间软装设计课堂教学为例

《公共空间软装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 探索与实践—以餐饮空间软装设计课堂 教学为例 摘要: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合到其他专业教学工作中,是目前高职院校教 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课程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具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自身实践学习能力的提高。本 文以典型案例为依据在将探讨《公共空间软装饰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公共空间软装饰设计》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软装设计方向专业学生 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软装饰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以后公共建筑装饰 设计工作发展的趋势,所包含公共空间软装饰设计有宾馆、会所、商场、餐馆、 办公室、博物馆等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公共空间软装饰设计理论知识、表达陈设、搭配、统一风格等方式和设计技巧这一系列软装饰设计工作。旨在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 的室内软装饰设计理念,在软装饰岗位工作任务中的设计能力,提高其室内软装 饰设计的综合素质,同时具有室内软装饰工艺技术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人 才。 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公共空间软装饰设计理论知识、表达陈设、搭配、统一风 格等方式和设计技巧,以及能独立设计出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 要求又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软装饰设计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去结合设计学学科 特点教学的,同时依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以下几点确立了课 程思政育人目标。(1)传承民族文化内涵与优良传统,增强对中国美学文化认识。(2)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接受熏陶,树立起正确的设计价值观。(3)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学习建筑师应该具备

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的色彩分析研究一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为例

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的色彩分析研究一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为例 作者:张怡婕杨明刚 来源:《设计》2021年第13期

摘要:从空间色彩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地铁15号线地铁换乘空间中色彩设计应用的现状和特点,为未来地铁换乘空间的色彩设计提供参照和色彩设计方面的建议。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和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经验,调研上海地铁15号线的整体色彩设计。上海地铁15号线对于特色站点的设计在色彩应用上别具一格,融入了区域文化的色彩和元素,在光影和意境的运用上营造了令人舒适愉悦的空间环境,但是在标准站点的色彩整合设计形式上单一。地铁换乘空间除了要顾虑空间功能的需求以外,更应该重视人的心理感受,使整个地铁换乘空间的色彩系统化、特色化,在建立特色化的过程中可以从图案色彩、照明灯光色彩和材料色彩中创新。 关键词:上海地铁地铁换乘空间轨道交通色彩设计形象色 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7-0086-0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olor psych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the status quo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desig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ransferspace of Shanghai Metro Line 15,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the color design of the future transfer space.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and field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heoverall color design of Shanghai Metro Line 15 was investigated.Shanghai MetroLine 15 has a unique style in color application for characteristic stations, integratingregional cultural colors and elements, and creating a comfortable and pleasant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use of light and

智慧树知到《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1976 年,奥登伯格最早的,很多时候也是最为家喻户晓的作品是,落成于美国东海岸重要城市费城(Philadelphia )。 A. 棒球棒 B. 晾衣夹 C. 手电 答案: 晾衣夹 2、是奥登博格创作于2010 年以后的最后一件现成品公共艺术。 A. 油画火炬 B. 图钉 C. 大扫帚 答案: 油画火炬 3、20 世纪80 年代末,美国的“()”开始大规模实行,以考尔德为肇始,众多美国艺术家的作品从美术馆内走向广阔的户外空间。 A. 百分比计划 B. 千分比计划 C. 万分比计划 答案: 百分比计划 4、荷兰艺术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 的()俨然已经成为近年来公共艺术领域内人气最旺,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A. 《矿物院子》 B. 《最后的采购》 C. 《大黄鸭》

答案: 《大黄鸭》 5、让·皮埃尔·雷诺被誉为欧洲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创作手法多样,与植物和生命有关的花盆是他创作的重要主题。 A. 对 B. 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1976 年,奥登伯格最早的,很多时候也是最为家喻户晓的作品是(),落成于美国东海岸重要城市费城(Philadelphia )。 A. 棒球棒 B. 晾衣夹 C. 手电 答案: 晾衣夹 2、是奥登博格创作于2010 年以后的最后一件现成品公共艺术。 A. 油画火炬 B. 图钉 C. 大扫帚 答案: 油画火炬 3、20 世纪80 年代末,美国的“()”开始大规模实行,以考尔德为肇始,众多美国艺 术家的作品从美术馆内走向广阔的户外空间。 A. 百分比计划 B. 千分比计划 C. 万分比计划 答案: 百分比计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