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原因与规律的科学。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分类】: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未分化型、残留型。【主要症状】1、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言语贫乏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被害妄想、牵连观念、嫉妒妄想、影响妄想、非血统妄想3)思维体验障碍:思维被插入感、思维扩大或广播、妄想知觉、思维云集2、知觉障碍:幻觉、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争论性幻听、思维鸣响3、情感平淡4、紧张症:木僵状态、违拗症、紧张性自动症、作态与特殊姿态、刻板症、多动或兴奋5、自知力障碍【诊断标准】:1、特征性症状,表现在下列两项以上,均在一个月以内:妄想、幻觉、言语紊乱、明显的紊乱或紧张性行为、阴性症状即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或意志衰退2、社交或职业功能不良,在起病以来,在显著较长时间内,一个以上重要方面的功能明显较以前差很多3、病程:病情的持续性至少六个月,此六个月包括至少一个月符合上述标准。
【心境障碍】以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双相心境障碍、恶劣心境障碍和环性心境障碍【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心理治疗。
【抑郁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抑郁发作,期间没有躁狂发作【典型症状】:1、几乎整天心境抑郁2、对日常生活缺乏兴趣或愉快感3、精力减退易疲劳。(附加症状:缺乏自信心或自尊,不合情理的自责,反复出现自杀或想死的念头,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抑郁认知模型】:早期童年经验---基模、基本理念及条件式信念的发展---关键时间---活化基模、基本理念及条件式信念---自动化思想---情绪、行为、生理反应
【扭曲的认知导致错误的情绪(抑郁)1完美主义2、灾难化3、负向预期4、选择性思维5、错误归因】
【躁狂发作的主要特征】:1情感高涨与易激惹性2自尊的膨胀3睡眠减少4言语增多5思维奔逸6注意力分散7精力充沛8行为鲁莽。
【自杀】是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的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相关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经济状况与教育水平、疾病。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分类:现实性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广泛性焦虑障碍】:对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其核心是漂浮不定的焦虑。
【恐怖症】: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分类: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满灌疗法、模方法)和认知疗法。
【惊恐障碍】:又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的惊恐作为原发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主要精神症状:极度的恐惧,濒死感,末日感且患者不知道自己恐惧的由来,同时伴有许多急性发作的躯体症状,包括心动过速,心悸,呼吸困难,胸闷,多汗,颤抖,恶心,晕厥。
【强迫症】: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性思维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性回忆),强迫表象,强迫性恐惧,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计数,强迫整理,强迫仪式行为。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挥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PTSD表现】:1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麻木3警觉性高3恶梦与闪回4躯体化症状6社会功能伤害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躯体形式障碍】:指心理冲突或心理障碍,以身体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身体形式的障碍找不到任何气质性的病变。相反,却有证据或者至少可以说有理由怀疑这些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
【躯体化障碍临床表现】: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有时有模拟神经系统正患者反复申诉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往往有所夸大,他们强调众多的躯体症状,常常到综合医院寻求治疗,很少主动提出心理问题。
与躯体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疑病障碍、妄想障碍等相鉴别。
【疑病症】:疑病症患者经常并发情绪障碍、惊恐障碍、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
核心表现是焦虑或恐惧——对自己患有一种严重疾病的可能性的焦虑

或恐惧。
【转换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是指身体机能发生障碍,比如瘫痪、麻痹、抽搐、失明、失聪等,但经过细致而认真的检查,这些机能障碍却没有任何主理性或气质型病变。
【疼痛障碍】:称作持续性疼痛躯体形式障碍,又称心因性疼痛、原发性疼痛、不典型疼痛,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无法用躯体原因加以解释。
【分离性障碍】:患有此类障碍的人有的会意识不到自己具有的某些心理功能,如识别、记忆、有的甚至感觉不到自己与周围世界的知觉。【人格解体障碍】:表现为病人突然丧失了对自己的感觉,主要特征就是感觉到自己很奇特不真实。【分离性遗忘】:局限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广泛性遗忘、延续性遗忘、系统性遗忘。【分离性漫游】病人从自己无法排遣的心理困境或自觉无力承受的生活压力中逃走【分离性身份障碍】:就是在同一个体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或神经性贪食症。
【应激】是当刺激改变了身心平衡状态之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该病有机体身心平衡状态的刺激,叫做应激源。而有机体对应激源做出的反应叫做应激反应,又叫做攻击或逃跑反应。【应激的生理机制三阶段】:警觉阶段、抗拒阶段、枯竭期
【影响身心疾病的因素】:情绪,人格特征,生活事件,个人易感性
【常见的身心疾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头痛。
【心身障碍的干预】:1生物反馈:对生理反应的控制、对心理反应的觉察、将习得反应应用到日常生活2应激管理:降低生理唤醒、认知重构、行为技能培训、改变应激源
【身心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前者认为心理和躯体现象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以此心理因素必然会和各种疾病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对每一病理过程均有一定作用。
【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是病人形成了一贯反应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模式。(评估方法:临床访谈、自我报告、医生评定)【分类】:1、偏执型人格障碍:以偏执、猜疑、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为特征,病人自己虽感觉社会适应困难及工作不愉快,但未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对他人的普遍不信任和猜疑,把他们的动机解释成恶意。 2、分裂样人格障碍:与社会隔绝、情感疏远,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为孤单、冷漠、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3、分裂型人格障碍: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

疑。4、回避型人格障碍:长期和全面的脱离社会和关系为特征。5、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自信依赖他人,遇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找帮助,寻求保护,且其性关系多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6、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追求完美和秩序性、固执、僵硬、异常节俭、谨小慎微、犹豫不决、严肃沉闷7、表演型人格障碍:过分招摇和情妇的表现突出引人注目8、自恋型人格障碍:病人妄自尊大、全神贯注与自己的智慧和成功的幻想自我中心9、边缘性人格障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10、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经常发生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
【儿童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以智力较低、适应能力较差为主要特征的障碍。【病因】:1、染色体异常、中毒、脑损伤、新陈代谢、出生前的环境影响。2、唐氏综合症:是一种染色体障碍,4号染色体多出一条而导致的智力低下。3、苯丙酮尿症:先天性代谢疾病4、营养不良5、其他原因
【学习障碍】是一种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
【焦虑障碍】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分离性焦虑障碍与恐怖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
【广泛性发育障碍】:是在几个重要的发展领域中表现出严重的和广泛性的损害。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交往以及沟通上的显著受损,行为和兴趣显著局限性。 社会功能:缺乏与他人的人际互动,他们逃避与人接触;言语和口头表达方面:缺乏言语发展能力;行为方面:坐不住,动个不停;智力和认知方面:正常。
【三级预防】:初级预防:指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消除生物、心理及社会的病因,防范于未然。既要消除危险性因素,改善容易引发精神疾病的不利环境,又要增加保护因素,建设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二级预防的对象是出于危险阶段尚未形成症状的人,指在家庭和社区中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适应不良行为,避免产生更严重的问题,防微杜渐,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三级预防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的治疗和康复,是指对于已经出现精神疾病者进行的工作,其目标直接指向出现问题的个人,尽可能的减轻损害促进康复,致力于将疾病的持久性与破坏性降至最低。
【紧张性木僵】:指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明显减少或抑制,常常会保持同一种姿势,如空气枕头。【妄想】: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是一种坚信,是自我卷入,

是个人独特的。
【记忆障碍】:记忆增强: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记忆减退:脑器质性损害。【遗忘】:对局限于某件事情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新型毒品】主要是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
【研究方法】A实验法:采用实验法进行的实验是在良好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研究包括实验组、对照组、并通过控制其他无关变量,使得自变量引起因变量的变化。a:实验研究要素: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研究包括实验法的所有要素:实验组、对照组、控制其他无关变量,通过操纵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变化。b:实验研究的注意事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采用双盲方式进行处理。c:对实验研究的不同分类: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对病人特点的研究和对治疗效果的研究;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多人次研究和个体研究。
B单被试实验设计:这种研究可以为特色障碍或案例提供资料,也可为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常用方法是ABAB设计:这种设计通过在开始几天对被试进行观察,称为基线阶段(A),所得到的被试的某种行为结果,称为基线数据;第二阶段对被试实施特定治疗此时被试的行为如果发生改变,既被认为是治疗干预的结果,第三阶段撤销治疗,观察被试的行为改变,是否回到第一阶段的水平,第四阶段恢复治疗干预(B)如果被试在第三阶段的行为回到基线水平,而第四阶段又发生改变时,则认为这一行为变化确实是由治疗干预引起的。
C流行病学法:1、调查法2、随机抽样的方法3、对异常心理现象研究,双生子研究,领养研究
D案例研究:个人的报告 优点:1、内容丰富翔实2、有机会记录非常独特的个体的经验,对非常少见的案例进行详细的记载3、案例研究有助于个体提供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助于启发新的理论的产生。缺点:1、其结果无法推广到更广的范围中去2、其结果无法重复3、案例研究多是借助访谈进行的,个案本身对其经验或体验的报告可能是由偏差的。
【生物医学模型】神经解剖学、生物化学、基因
1、多巴胺(DA):这种物质参与运动行为和与奖赏有关的活动的调控,过度的多巴胺活动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2、去甲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对危险的警觉。
3、五羟色胺(5-HT):这种神经递质有重要抑制作用。
4、5-HT与NE的不平衡可能与严重抑郁有关
5、基因: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领养研究
评价:1、对于心理病理学:

其生物学方面的解释和研究是极具吸引力的,如果心理疾病是由生物学引起的,那么就可以用生物学方法治愈他。其方法比心理治疗更快更便宜。2、对于生物学派理论是不能不加批评的接受的,如果一种心理障碍与生化合异常有关,我们不能因此假设这些是心理障碍的原因,人们不能有效治疗某障碍方式上推断心理障碍的病因,并不是所有生物学治疗是成功的。3、生物学研究也会引出理论问题。
【心理动力学模型】三个基本原则:1、心理决定论。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的意义部分是由无意识冲突决定的。2、大多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3、大多心理动力学派的学者认为这些力量受来自童年经历的深刻的影响。
A.心理分析: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1人格的结构模型:本我、自我、超我2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3焦虑和防御机制:现实性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4性心理发展阶段和固着:口欲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固着】个体的一部分心理能量投注在该阶段,使以后的行为具有阶段的突出特征
A、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
1强调自我力量2、将儿童的社会关系看作是正常或异常发展的决定因素3、修正了心理发育的关键期。(课件特点:1、否定力比多或性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看重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2、重视发生法,研究发展心理学3、倾向于性善论)
B、 荣格: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提出人格面具
C、 沙利文: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理论家
D、 霍妮: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E、 新精神分析的评价:(局限性与弱点)1、歧视女性以男性为原型2、简单的还原主义3、现代科学方法不能验证4、对后天环境因素的忽略。
【认知行为模型】A、行为主义模型:经典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和桑代克(三个重要因素:强化物、操作性、已辨刺激) 回避学习:恐惧与强化治疗 行为主义治疗---系统脱敏法、冲动治疗、冲击或暴露治疗
B、认知模式:1、期望:对未来的期望2、归因:对发生事件的解释3、认知评估:评估发生的事件与行为4、图示:基本信念与假设5、对认知模型的评价:强调思维的影响
C、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测验法、资料与分析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