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

一、后现代课程理论简述

(一)几种典型的后现代课程理论
1.多尔(W?E?Doll)的转变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多尔从伊?普里高津(I?Prigogine)的混沌学原理出发,在吸收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和自然科学中不
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和杜威经验主义等思想的基础上,勾画了其转变性后现
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
多尔在1993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一书中,针对泰勒原理的弊端,提出了他所设想的新课程
标准: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与严密性(Rigor)。多尔认为课
程目标不应预先确定,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
而应把所有的课程参与者都看作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把课程变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多尔的课程理论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对我们理解后现代思维与后现代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2.卡普拉(Capra)的整体性生态课程理论。
以卡普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面对唯科学至上思想和这种思想采取的与自然对立的态度及其导致的
生态恶化和人类生存危机,提出了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态课程理论。卡普拉于1982年出版了《转折
点:科学、社会和新文化》一书,指出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会导致人性的毁灭,呼吁人们采取科学与
人类精神相结合的观点,将人类的生活世界看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用生态学的世界观看待世界。
具体到课程问题上,他认为:第一,课程的重点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师生是合作的探究者
与平等的对话者关系;第二,课程实施应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学习经验、自然界以及生
活本身,强调课堂与社会密切联系,提倡到大自然中去做研究,联系社会,深入社会;第三,注重学
校建筑、教室布置、自然环境、学生的心理环境的整体和谐;第四,将生态意识渗透到教育过程之中,既关注个体外在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保护,也注重个体内部的生态平衡。
3.斯拉特瑞(P?Slattery)的通俗化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面对纷涌而至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人们往往会感到难以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理论,基于这一情
形,美国学者斯拉特瑞集各家思想于一体,于1995年出版了一部力作《后现代时期课程的发展》,把
许多抽象难懂的理论转变成为读者可接受的理论,并用浅显易懂的术语构建了一个后现代课程理论与
实践的大厦。其理论要点是:否定“元叙述”;否定“二元论”;博采众家之长;揭示意义层。斯拉特瑞
主张通过个体自我反思,建构一个综合应用后现代理论以便个体理解的、有

关随意或偶发事件的模型,这个模型将有利于人们理解如何运用后现代课程理论,以获得相互联系的经验。

(二)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特征
1.多元化倾向。
与传统一元的惟我独尊的教育理念相反,后现代课程理论所带来的是一种多元化的观念与方法,具体
表现为课程的多元、教师角色的多元、知识的多元、价值的多元、教师评价的多元及教育目标的多元,等等。追求个性、多元与差异是后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
2.权威的消解和中心的瓦解。
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颠覆了理性的霸权,他们反对绝对、中心、确定、不言自明等,主张不确定性、
模糊性、非中心性。因此,教育过程不再是权威主义式的、对既定本质和规律体认和接受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不容质疑的真理的源泉。教育成了在民主与宽容气氛中鼓励学生创造、约定、建构自己的世界观、知识观与人生观的过程,师生之间由干预和控制走向了对话、商讨,及相互的激发和感化。
去中心化、突显边缘与差异同样是后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就是促进了教学由“中心化”
向“去中心化”的转变;课程的开展和实施从“封闭式”转向了“开放式”,由“单一性”转向了“
复合性”,由“直线前进”转向了“多元并进”,课程设置没有了确定无疑的结论和终点。
3.强调人文性,倡导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后现代课程理论更加关注人、关注个体以及个体所处的环境,它从自身视角和立场出发,反对技术理
性对人的奴役和控制,重视人与人之间内在、深刻的关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从经验和理想
中寻找力量,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改变传统现代性所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冲突状态。同时,后现代
课程学者还注意到了现实、自然、人性本质的关系,提出为了人类的生存,不仅需要加强身外的联系

后现代思维以“对话”为主旋律,倡导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全面对
话。后现代课程理论强调给来自不同层次的、异质性群体与个体以共同分享教育的机会,强调课程是
参与者交互作用、师生共同建构的结果,强调相互理解和沟通。在后现代课程理论者看来,真正赋予
课程以意义的是教师和学生,课程实施应是师生共同参与、民主交往的过程。

二、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是一个具有多层面与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其不同的侧面。幼儿园课程也经
历了一个由重教到重学、从静态到动态的发展历程。但在当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并不是所有人都
接受了上述

多元化的课程理念。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习惯了割裂不同课程理解之间的联系,习惯
了从某一思路出发去寻求课程的稳定性概念,由此必然会导致幼儿园课程理解与实施中的一系列偏差
。对此,我们需要运用后现代课程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重新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