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作者:郑梦熊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作者授权) 点击数:106 时间:2011-7-6 录入:蔡琳]

统筹城乡发展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志、朋友看到我《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后又提出不少问题交流探讨,促使我就此问题进行再思考。

1.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分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拆除城乡市场之间的人为“篱笆”,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主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比政府作用还重要的是市场,不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就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政府的作用,一是主导旨在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改革,这个作用谁也不能替代,必须由政府当导演。二是搞规划、出政策,用规划和政策把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起来。三是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民和农民工利益增长的利益分配格局;四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切实承担起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主体的责任,使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民的份额尽快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基本相称。

1.2政府主导,实际上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中央政府的决心和魄力决定着“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和成效。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完全实施城乡统筹,地方政府,即使省级政府也只能“有限统筹”。这是这因为城乡统筹主要是全国性利益集团的博弈,而不是地方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新,这在目标思路不明、路径方法不清的情况下不失为分散改革风险、避免全局失误的一种明智选择。但在目标思路已明、路径方法清楚的情况下,就应该由中央统一决策。在这方面要汲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的教训。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农产品绿色通道,但由于实际实施当中由各省分散决策,其结果是直到去年12月1日,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才真正建立,整整推迟了近7年;如果当时由中央统一决策,不仅农民,还有市民由此政策得到的实惠要快得多、大得多。当前各地围绕农民进城出台的政策虽然态度积极,但都有本地户籍的限制,而实际上农民工大部分是跨地区流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内地农民工的贡献,如果这些地区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仅局限于本地户籍的农民,政策的实效就要大打折扣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应该把到自下而上的探索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事关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应由中央政府做出决断,并以超常魄力推动实施。比如,有的地方提出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政策,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到底对不对?在这类“国是”问题上中央应该尽快有个统一的说法。否则,全国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城乡一体化”。哪时再来纠正,就为之晚矣!

1.3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市场却有这种“魔力”。政府把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好,就很了不起了,但也就主要限于这几个方面。因为国家的实力和财力虽然与过去相比确实大大增强,但要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应靠市场,而不是政府。市场的“魔力”要比政府大得多,而目前市场的“魔力”却被关在了城乡之间人为的“篱笆”之中。只要拆除了这个“篱笆”,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尽显风流,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毫无障碍的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中好多靠政府解决不了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实现这一突破,关键是要打破目前城乡分割的市场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其中要害在于

农村资源的资本化,让农民的土地、房产、宅基地等生产要素毫无障碍的进入市场,让这些目前还死的东西变活,变得有生命,能够通过市场交换增值。有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一方面想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却把农民手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生产要素人为排斥在市场之外?为什么城里人的收入已经大大高于农民,还让城里人能获得财产性收入,而农民收入远低于市民,却把他们获得财产性收入的路子堵得死死的?这很可能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劳动收入仅能以算术级数增长,而财产性收入却可以几何级数增长。如果说农村第一步改革成功的秘诀是放活了“人”——把种地的自主权还给了农民,把进城打工的权利还给了农民;那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害则在于放活“物”,让农村的资源、农民的资产活起来,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流动、交换、配置。有人担心,如果这样做农民破产怎么办?破产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那有不破产的市场经济?这正是市场经济之所以不愁没有动力的根本原因。破产的只能是少数人,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可能破产而把多数人发财的路子堵死吧?再说,多数人破产政府管不了,如果少数人破产,现在政府的钱那么多,完全有这个能力。农民拥有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屋的抵押权利,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地使用这一权利,绝不会盲目行事。即使农民不使用这一权利,但也不能因此而不把这一权利不还给农民。因为这体现的是农民与市民权利的公平。只要把这些权利还给农民,使农民成为生产要素,特别成为土地交易的主体、决策的主体、受益的主体,农民进城“不差钱”!

2.1推进城乡一体化,户口只是形式,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东西。统筹城乡发展,包括方方面面,从哪儿切入,不少地方提出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但据我调查,不是个别而是相当多的农民现在对城市户口并不感兴趣,他们更期待的是政府帮助解决进城后遇到的自身无力解决的实际困难。由此提出一个城镇化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户口是形式,市民待遇是内容。不要把户口看的过于重要,城市户口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值钱了,过去卖过城市户口,现在就卖不出去了。既然如此,我们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不妨把户口问题往后推一推,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放在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工资、住房、工伤、看病、探亲、子女上学和在城市参加高考等实实在在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上,让他们早日成为与原市民无差别的市民。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他真正成了“城里人”了,再来解决户口问题也不迟。我估计,中国这种独特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制度彻底取消时,很可能与当年取消粮票、布票时的情况一样,粮票、布票已经变得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了。当城市户口已经不再成为身份的标志,已经没有任何附加价值时,再来取消可能是水到渠成,风平浪静。要预计到可能出现的反复过程。价格改革进程中有一个“双轨”并存阶段,城镇化、农民进城也不可避免的会有这么一个“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过渡阶段。因为问题的实质是利益,是市民户口上附着的有形无形的利益。如果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率,那么现在全国就可以宣布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问题是这样的城市化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3.1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仅是让农民进城、推进城镇化问题,这只是城乡一体化目标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绝不能忽视农村的发展,还要用更大的力度抓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搞好新农村建设。这也是目前必须注意的一个倾向性问题。据有关专家估算,中国到2030年将实现城市化,届时总人口是15亿,70%在城市,留在农村的30%,绝对量还有是

4.5亿,相当世界上一个大国的人口。我们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时候绝不能把这4.5亿人忘了。如果大部分农民将来进城了,而农村依然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很大,农民的生活还只能维持温饱,哪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就不是成功的,城乡就没有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绝不是要消灭乡村,而是城乡融合。这样的一体化实现后,城乡之间沟通没有任何体制障碍,城乡居民之间没有权利差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存在现在这么大的差距。

哪时的乡村也享有现代社会的种种便利,是一种可以与城市共存共荣、互补互利的生活方式,一种和城市和谐共存的独特的文明形态。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让有条件、有能力,而且也愿意进城的农民顺利地转变为市民;另一方面还要用更大的力度抓好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让不愿进城、乐意留在农村的农民能够享有与市民一样的权利,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文明幸福生活。可以说是两个方面,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城乡一体化。

3.2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抓增收、抓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近几年强调多的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民增收,靠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增收,这没有错,还要坚持。但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解决不了城乡发展不平等的体制问题。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来看,要真正做到“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更主要的应该是靠工业反哺增收,靠城市支持增收,靠国家公共财政的有力扶持增收,把农民增收变成全党、全国和全社会的事情,而不仅是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部门的事情,这样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要意识到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已经到了大把花钱投入的阶段,仅靠农业和农村自身的积累发展既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现在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来自政府补贴部分要占到40%,高的占到60%,而我国目前不足10%。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和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其要意就是要靠工业化、城镇化的力量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3.3新农村建设中,再不能把重点放在村庄建设上。一定要与推进县域城镇化紧密结合,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在中国,如果只顾大城市发展,舍弃了小城镇,不发展县域经济,中国城镇化的艰巨任务就完成不了。需要明确的是,发展小城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农民搬到小城镇上去住,更重要的是为农民提供创业的平台,使大量农民通过到小城镇创业转变为市民。没有农民创业,小城镇是发展不起来的,即便一时发展起来了,也不可能兴旺持久。为此,要提高小城镇的规划标准和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在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同步建立农民创业园区,多研究出台一些支持农民到小城镇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把扩权强县延伸为扩权强镇,促进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同步转变。这样才能维持农民进入城镇后高额的生活成本,才能真正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在村庄建设上也不能再村村铺摊子,要在县域村庄布局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中心村或新型社区。有人说,他在发达国家看到有的地方也只有哪么几户人,享受的却是同样的公共服务。但他却忘了哪些国家多少人口,中国多少人口。中国的基本国情不仅决定了城市化要走城镇化的路子,同时也决定了未来现代化乡村要走中心村或新型社区的路子。否则,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广大农民享受上与市民基本一样的公共服务。

4.1统筹城乡发展,并不是一体化后的城乡要一个面孔,还是要城乡有别。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指体制机制上的统筹,要实现的是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体制上的一体化,当然也包括学习城市文明。但学习城市文明绝不是照搬城市,城市也不是一切都好,城市的高楼、车流、人流、噪音,以及城市过快的生活节奏给人制造的既紧张又压抑的生活就不好。要不现在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城里人为什么都往乡下跑。他们就是为了去寻找一种宁静、自然,寻找一种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即使城市好的东西,也要看是否适宜农村。农村目前虽然还比较落后,但却有它的特色,有城里人羡慕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都不好。所谓现代文明,并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明,也包括现代化的乡村文明。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努力缩小城乡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又要城乡有别,在发展路径上一定要从农村的具体实

际出发,在建设方式、建筑风格上一定要体现乡村的特色。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绝不是城乡一样化。应该有这样一种思想或意识,即要自觉地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相结合,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相结合,产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结合,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相结合。可以预言,按照这样的思路,新农村基本建成或城乡一体化目标基本实现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与城市肯定还会有一些非体制原因造成的差距,但考虑到农民吃的是新鲜的粮食蔬菜、呼吸的是新鲜空气、享受的是田园风光,他们的综合生活质量并不比城市差,甚至还会让城里人羡慕。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差别和不一样,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才能更加持久。

5.1统筹城乡发展,迫切需要组织创新,建立一种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我们的“三农”工作体制,多年来多龙治水,龙龙相争,政出多门,各自为战。这样的体制,造成了有限支农资金的很大浪费。据说中央财政的支农支出,大部分都在中间环节流失了,真正用到农业和农民身上的只是一小部分。一些县级领导提意见:“你们上边把项目都分到了村,却让我们搞整合,这不是故意给我们出难题吗!”有个贫困村搞移民搬迁,资金不够,但他有个自然村距离远,不通电,村上建议把拉电的资金用来搬迁这个自然村,这样就不用专门拉电了。但电力部门说不行,他们是按他们上级的要求,消灭无电自然村,要不就取消这个项目。结果这个自然村虽然通了电,但还得搬迁,因为就地解决不了吃水问题。

5.2方针政策落不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组织不落实。从2004至2010年,中央已经连续出台了七个1号文件,落实了多少?有人核对过,说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到1/3。“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已经把它的重要性说到了极限,但在相当多的地方和部门,实际上连比较重要都算不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投入,多年来支农支出从绝对额看起来增长很快,而占总支出的比例却没有多大变化,有的年份、有的地方甚至还有所下降,因为其他方面支出增长更快。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写得多好,全会审议通过的,够权威了吧!中央有关部门还专门发了一个文件,把《决定》中提出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分解到了部门,够重视吧!有的已经落实,有的正在落实,但总体情况很难说理想。有的部门出台的文件或法规修订草案中,在指导思想或原则中把三中全会精神高高举起,在具体内容中却又轻轻放下,依然在强化部门的利益和权威,继续伤害农民的利益。这充分说明,“三农”工作领导体制不适应的矛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变得更突出了,由于体制造成的组织不落实,已经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直接障碍。

5.3必须从领导体制上解决组织不落实的问题。现行农村工作综合部门,从上到下大多仅能协调虚的事情,起草文件、写个讲话还可以,但真正履行所赋予的“统筹、协调、检查、指导”职能十分困难,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把你定位为一个只管虚事、不管实事的部门。统筹城乡发展对体制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因为现在几乎没有哪个部门不涉农,利益矛盾更为复杂,协调的难度更大,统筹的任务从来没有这么艰巨。因此,现在已经到了下决心解决体制问题的时候了。一是要按照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把它搞成一个既能管虚、又能管实;既超脱于各个部门利益之上,又没有自己的部门利益的真正有权威的综合职能部门。党管农村工作不仅是一个重大原则,而且是长期形成、各方面认可的规矩和传统。比如,党委的农村工作部门与政府的农口部门,虽然级别一样,但让政府某一部门牵头搞什么事就比较难,而由党委的部门来牵头则比较顺当。考虑到目前我们还做不到像有的发达国家那样,一个农业部就把凡是与农沾边的事情都统管起来,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就成为从现实出发最为可行的办法。二是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统揽,作为“一把手”工程,抓住不放,直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实现;三是要建立与统筹城乡发

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相适应的考核体系。比如,现行的考核中没有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指标,应该增加这个指标,并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综合性指标。还有国民收入分配、财政支出、金融信贷、公共服务等是否向“三农”倾斜,都应作为十二五和今后长期坚持的考核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中央党校地厅班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专题第七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指出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序幕。8年来,成都、重庆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探索中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当中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仅增长96%,增加2531元。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9年则扩大到3.33倍。青海省2003—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32元增加到12692元,增长了8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7元增加到3346元,仅增长84%;收入差别从4915元扩大到9346元,差距越来越大。 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1亿增加至2008年的1.4亿,年均增长10%,2006、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11%、14.5%、15.1%,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07、2008、2009年分别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559万和611万,2010年预计新增70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速较慢,城市功能面临着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双重压力的考验。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 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郑梦熊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来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题,以此为标志,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2010年以来,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调研与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或看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分割发展方式的根本否定,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不统筹城乡的发展。 新中国经过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增加,综合国力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目前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变革开始向深层次拓展,原有的经济优势将会消失或弱化,传统体制增长的空间已接近极限,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市与乡村不同待遇、不同标准、不同发展路径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1566元,年均实际增幅达到8.3%,比“十五”时期加快了3个百分点,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增加5415元,是农民收入增加额的3.46倍,年均实际增长10.2%,高出农民收入增速度1.9个百分点,由此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8137元拉大为12022元,比值从3.22∶1扩大到3.33∶1。农村发展慢、城乡差距扩大可以理解,但是这几年农村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这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的事实充分证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三农”本身,也不是仅靠有限的政策调整能够解决的,而是根本体制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经成为

关于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紧紧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坚持城乡统筹,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到XX年底,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亿元,增长15.3%,人均达到19999元;财政总收入10628万元,增长21.2%,人均为662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6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4736元,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7平方米。 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最近,结合区上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采取实际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现就调研情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规划,区政府把发展现代农业确定为我区产业发展重点,启动了以“五个万”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先后分四次组织干部群众800多人赴山东寿光等地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制定实施了《杨陵区促进标准化生产园设施农业发展(试行)办法》《杨陵无公害农产品实施方案》,推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无公害产品认证。 抽调21名单位领导,处级领导任工作组组长,组成设施农业和小麦良种、20万头生猪基地、万头奶肉牛基地和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建设等五个包抓组,督促和推进“五个万”建设工程。截止目前,设施农业大棚完成2274座墙体建设,中棚246亩。苗木花卉基地引进企业3家,高酸苹果项目完成投资150万元,栽植树苗12万株,中华红叶杨项目栽植树苗1.3万株,育苗10万株。20万头生猪基地已完成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正在进行一期200亩猪舍建设。万头奶肉牛养殖基地完成了围墙圈砌和道路、高压线路等规划。 今年设施农业2550座大棚的建设,单就此项给农民转移性投入达到5000多万元。随着设施农业、生猪、奶肉牛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的建成,涉农企业的介入带动,使我区农民收入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有稳定、可持续增长的保证。初步测算,农业园区的全面建成,使农民从事此项生产人均收入达到XX元左右。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六个重点问题

着力解决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问题 ——副县级干部、八台镇党委书记谢炎涛 今天上午观看了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的电视电话会,根据会议精神和我市主要领导的重要指示,对我们当前的工作,围绕“两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结合我镇的实际发展现状,使我感触很深: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和改革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为解决好当前的工作,特别是围绕“两集中”,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感觉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作好规划建设是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首先着眼于规划先行,强化规划体系在统筹城乡一体化中的调节功能和指导作用。按照我市提出的围绕“两集中”、“一诚四镇”和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我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通过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来综合分析我市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并以此来指导各个乡镇、社区规划体系的建设,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统一,实现“五规统筹”,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大户集中。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产业发展是支撑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必须不断壮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企业向园区发展,人口向城镇、社区集聚,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树立抓农业产业化发展

就是抓农民增收、抓“三农”的理念,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要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经营的路子。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扶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三、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区建设是根本 按照“建筑特色化、设施配套化、环境优美化、管理时代化”的社区建设理念,搞好城乡一体的建设规划,着力形成中心镇、中心社区一体化的新型农村聚居格局,充分发挥集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特别是要大力加强中心镇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对中心镇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投入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心镇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的相配套,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庄通过整村搬迁、转换土地的方式,向现代化社区集中居住发展,推动农村由分散居住向集中区居住转变。 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保障是关键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到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上来,逐步建立起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型的长效机制,紧紧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解决民生、民意的关键开展工作。目前,社区建设是起步阶段,很多工作也处于探索阶段,要尽快研究制定下一步迁居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移居后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也为今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政策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政策思考 摘要:我国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阶段后,各级政府围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有很多公共政策亟待完善。本文阐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涵义,研究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加快统筹城乡发展需完善的政策体系,以求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政策;现状;建议 纵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显然是最突出和影响最重大的问题。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化解发展矛盾的根本途径,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实际发展现状,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理念,制定完善配套的公共政策体系,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 1. 统筹城乡发展的涵义 统筹城乡发展,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指城市和乡村统一安排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根据城乡之

间的客观联系与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效联结起来,打破城乡界线,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平衡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农村的生活、生产、文化等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统筹城乡要消除的是城乡之间的不平等,而不是形态上的城乡差别。具体而言,统筹城乡并不是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而是通过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的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包括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等)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从而使住在农村仅是环境选择,当农民只是职业选择。 2.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现状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调整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虽然过去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协调状况开始转变,但城乡不协调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2.1 对农村重视不够,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仍未根本改变。长期形成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由于旧体制和政策壁垒的极大惯性,偏向工业和城市的经济社会政策目前还没有得到及时和完全的矫正,这种战略导向问题在各级政府都存在。

2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镇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之年。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域规划的实施、宝鸡大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加快,城中村改造已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解决城中村改造中的突出问题,则是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的“重头戏”。陈仓镇作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乡镇,在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突出问题。为了加强领导,精心实施,攻难克坚,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如期高效完成,现根据全区整体部署,结合实际,提出我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我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务真,争先创优,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城中村改造工作为突破口,坚持“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综合开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按照“管理城市化、居住社区化,资产股份化,职业非农化”的工作思路,完成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农民变为居民的“四个转变”,分期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二、工作重点 1、科学合理整合现有土地资源。 陈仓镇城中村现存的集体资产,现仅只有农民现居住的宅基地1219亩、人均不到两分的坡塬土地1536亩和少量的集体房屋资产。要保护好农民的现有资产,配置好现有资源,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及宝鸡市的规划、执法、城市管理等规定,只有对农村的集体用地进行转制变为国有土地,才能作为建设用地。但要把集体用地转为国有土地,手续非常复杂,报批用地的时间也相当长,且要有建设用地指标。所以我们要对现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审批办法进行改革,首先对拟建设开发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评审,在此基础上拿出一块小地用于安置拆迁后的农民和农民的三产用地,解决群众就业和生活来源,替政府分忧。这些用地没有必要变成国有土地,现行土地法是允许的,只是我们对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要进行修订,就能很快见效。其余的集体土地,可以通过按招、拍、挂的办法,转为国有土地来开发建设。其次对非城市建设规划区以外的坡塬区地,在切实保护农民自身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和农民签订合同的办法,进行土地流转,集体经营,发挥城郊的优势,发展大棚菜、杂果园等优质高效农业项目。 2、积极稳妥推进现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城中村来说就是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现行的农村集体管理模式对于城中村的经济发展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篇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2月18日-2月21日,通过参加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培训班,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城镇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就农村土地整合与统筹城乡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农村土地整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成效显著 农村土地整治攸关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度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闲置土地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滁州市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向新农村建设要土地。坚持以村镇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每个示范村根据统一部署都编制了村庄整治建设规划,乡镇编制了村庄布点规划。通过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引导分散居住需要建房的农户就近到中心村建新房,从源头上节约了土地。

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要土地。加大了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使整理土地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建成一批高效农业、集约农业、循环农业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农村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的大好事、大实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效应和作用显而易见。 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 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土地整治优化了用地结构,有利于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我市从高效利用资源的高度,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既保证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又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增强了市场流通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作者:郑梦熊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作者授权) 点击数:106 时间:2011-7-6 录入:蔡琳] 统筹城乡发展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志、朋友看到我《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后又提出不少问题交流探讨,促使我就此问题进行再思考。 1.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分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拆除城乡市场之间的人为“篱笆”,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主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比政府作用还重要的是市场,不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就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政府的作用,一是主导旨在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改革,这个作用谁也不能替代,必须由政府当导演。二是搞规划、出政策,用规划和政策把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起来。三是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民和农民工利益增长的利益分配格局;四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切实承担起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主体的责任,使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民的份额尽快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基本相称。 1.2政府主导,实际上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中央政府的决心和魄力决定着“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和成效。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完全实施城乡统筹,地方政府,即使省级政府也只能“有限统筹”。这是这因为城乡统筹主要是全国性利益集团的博弈,而不是地方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新,这在目标思路不明、路径方法不清的情况下不失为分散改革风险、避免全局失误的一种明智选择。但在目标思路已明、路径方法清楚的情况下,就应该由中央统一决策。在这方面要汲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的教训。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农产品绿色通道,但由于实际实施当中由各省分散决策,其结果是直到去年12月1日,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才真正建立,整整推迟了近7年;如果当时由中央统一决策,不仅农民,还有市民由此政策得到的实惠要快得多、大得多。当前各地围绕农民进城出台的政策虽然态度积极,但都有本地户籍的限制,而实际上农民工大部分是跨地区流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内地农民工的贡献,如果这些地区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仅局限于本地户籍的农民,政策的实效就要大打折扣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应该把到自下而上的探索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事关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应由中央政府做出决断,并以超常魄力推动实施。比如,有的地方提出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政策,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到底对不对?在这类“国是”问题上中央应该尽快有个统一的说法。否则,全国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城乡一体化”。哪时再来纠正,就为之晚矣! 1.3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市场却有这种“魔力”。政府把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好,就很了不起了,但也就主要限于这几个方面。因为国家的实力和财力虽然与过去相比确实大大增强,但要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应靠市场,而不是政府。市场的“魔力”要比政府大得多,而目前市场的“魔力”却被关在了城乡之间人为的“篱笆”之中。只要拆除了这个“篱笆”,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尽显风流,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毫无障碍的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中好多靠政府解决不了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实现这一突破,关键是要打破目前城乡分割的市场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其中要害在于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研究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研究 摘要: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立足于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运用国内外先进理论基础,全面剖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贯彻党的政策,提出较为适合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Research Yang Hailin1,LIANG Zhi1,MA Jie2,LIANG Xiao3,LIU Xi-kun4,ZHAO Hai-ming1, Wei Tong-jie5,Peng Huan6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Engineering,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221111; 2.College of Adult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 3.School of Economics,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 4.Water Affairs Bureau of Xuzhou,XuZhou 221018; 5.Huarui Colleg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6.Beijing Wigo Times Technology Co., Ltd.,Beijing 10075) Abstract: The imbalanc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gap is widening,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life, one of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exist. Eighteen report: agriculture and ru ral farm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he party's work priority,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 pment is to solve the " three rural" issue a fundamental wa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use of advanced theoretical basi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urban and rural dev elopment, implement the party's policy, put forward a more suit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co-ordination ; rural development ; strategic research 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背景 中国现在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城乡,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逐步向强势发展,大中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城市文化水平较高,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农村分布散乱,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经济增长缓慢。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2]。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而发展经济就要意识到城市与农村问题的存在,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两个凡是”的要求,这“两个凡是”从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筑牢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就是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现有经验成果 各国关于城乡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在广泛的领域和开拓的视野中发展并取得了相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组 从5月8日开始,县委书记带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彬长煤田腹地,是连接秦陇两省的咽喉要道。全县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其中,农业人口30.8万。耕地面积44.1万亩,果园50万亩。2009年,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06亿元,人均18394元,折合美元2693美元,是2006年18.06亿的3.3倍,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财政总收入10.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分别较2006年的2.46亿元、0.79亿元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3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2006年分别增长283.3%和104.7%。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我县从2006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1位,3年提升了23个位次,较2008年提升了9个位次。今年生产总值可望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可望突破3000美元。当前,我县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县提出的“全国争一流,省内当排头”新的发展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6

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实施了143个重点村建设,累计建成新居9.98万间199.7万平方米,涉及1.66万户,建成村级活动场所89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4.4公里(其中通村公路270条783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目标。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0 处,铺设农村供水管网730公里,解决了11万人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较2006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新建改造了16个乡镇的农村低压线路,架设杆线212.42千米,保证了农村用电安全。去年又投资80万元,实施“太阳-太阳”光伏发电工程,为偏远村10余户群众解决了用电问题。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互联网接入工程,建成村信息服务站247个,发展有线电视8577户、移动电话达到17.25万户。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不折不扣地落实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15亿元。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38万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371元,较2006年净增1295元。建成润杨柿饼加工、通达果汁等龙头企业4户,肉兔、干杂果等农产品加工点81个。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7个,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17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7个,县级示范村100个。2009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10.1万人(次),劳务收入10.85亿元。三是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以“七镇两乡”为重点,硬化乡镇街道48.6万平方米,建设各类市场12个、两层以上商业门店3.9万平方米。龙高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民镇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省级试点镇、市级示范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年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武口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营造城乡优美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和人居条件。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二、存在问题(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

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论文摘要]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要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局的高度,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二,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去指导城乡发展的一切工作;第三,要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载体——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中的第一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统筹城乡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一、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毛泽东同志在 1957年就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能不能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empirenews.page--] 江泽民同志在 1994年也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兼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但我们已经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那就是统筹兼顾。毛泽东在 1957年指出:“我们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地发展着,成绩很大,但是,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困难问题还是很多的。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

最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客观需要。作为城市中心区的一部分,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城乡规划、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目标,以推进“城中村”改造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五个作用”,积极推进所辖村村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城市化,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绩。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被市农工委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单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保障作用 10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起步年”。高度重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成立了以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专项经费,抽调得力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及时传达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同时,依

据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责任制和部门职能分工,把试点工作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逐项逐环节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还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及时协调解决此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精细城市规划,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先导作用 规划是龙头,是先导,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制定新扩区域规划。本着“多功能、高起点、出精品”的理念,坚持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概念性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通盘考虑所辖个村平方公里的城乡发展,完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从战略层面上对的整体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社会发展、生产要素配套统一做出了规划,科学引导城乡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完善“城中村”改造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的空间布局规划和道路管线、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的综合规划,形成了具有指导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充分体现了“三个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为推进城市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趋势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刘鑫华-----20070802036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战略决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的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改变我国典型的城乡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城市乡村二元社会结构,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好许多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分割;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地区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只有农村现代化建设保持相应水平,具备保持良好的基础,城镇化才能得以持续稳步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决策问题,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一、城乡统筹的涵义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 城乡统筹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新思维,而选择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时机,则取决于市场机制和现有城市发展水平两大动力系统的完备程度。城乡统筹是一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和人际之间公平与和谐的一种发展理念、发展观和政策导向。城乡统筹是一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和人际之间公平与和谐的一种发展理念、发展观和政策导向。 (二)城乡统筹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果城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来诸多问题。他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提出了工业化带动论。主张以现代部门扩张为主,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互联互动并且循环往复,不仅能推动和促进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而且能推动和促进不发达经济转变为发达经济。 二、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突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度重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城乡统筹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 三、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经济方面 从我国的城乡现状看,城镇和二、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不强,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广大农村资金较为匮乏,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居民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局部地区的城乡贫富差距已经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