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肺动脉漂浮导管PAC

肺动脉漂浮导管PAC

肺动脉漂浮导管PAC

肺动脉漂浮导管PAC

漂浮导管

漂浮导管穿刺与放置方法 一.操作前准备 1. 物品、药品准备 无菌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 中心静脉鞘管 中心静脉穿刺包(穿刺针,引导钢丝、扩张器、手术刀片、三通板等); 换能器;加压带;肝素水 床边监护仪; 碘酒、酒精; 无菌生理盐水。 利多卡因 超声;无菌超声保护套 2.病人准备 平卧位或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插管部位清洁。 测录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等。 3.操作者准备 操作者带帽子、口罩、刷手、行无菌手术。 二.操作步骤 病人平卧,头转向左侧,保持30度头低位,通过盲穿法或超声定位颈内动脉;在无菌区打开穿刺包、鞘管包等无菌物品; 常规局部皮肤消毒、铺巾,以利多卡因做浸润麻醉;

术者检查心导管:导管应有一正常弯度,如有明显死折,应弃去,否则置管十分困难。用lml注射器抽吸空气0.8~lml,充入气囊,检查导管气囊是否有漏气或气囊偏向一侧,如气囊已破或缓慢漏气应更换导管,气囊偏向一侧可能会影响监测数值的准确性,应予注意;用盐水检查鞘管通畅性; 检查穿刺针、扩张器及引导钢丝能否配套使用,并用盐水冲洗后备用。 穿刺方法: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触摸到颈动脉表面,并将其推向内侧,使之离开胸锁乳突肌前缘。在其前缘的中点食指与中指之间与额平面呈30~45度角进针,针头向尾侧指向同侧乳头。待穿刺针进入皮肤抽到静脉血后证明穿刺成功,放入引导钢丝后拨出穿刺针。穿刺口用刀片稍扩张,以钢丝引导方向,利用扩张器扩皮,将鞘管置入颈内静脉。退出引导钢丝及扩张器,再将漂浮导管与鞘管连接。固定鞘管于皮肤,穿刺点盖敷料。 放置方法:缓慢推送导管并观察患者心率及肺动脉波形,使漂浮导管以小距离快速进入心腔直至进入肺动脉。使气囊充气、导管即进入肺动脉远端,气囊放气后,导管又迅而退回原肺动脉位置,证明位置良好。外固定术毕。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一、技术简介 1970年swan和Ganz研制出特殊的导管,即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ial catheter,PAC),又称Swan-Ganz导管。1972年将其用于临床。导管顶端带有气囊,从大静脉置管,将气囊充气后导管随血流漂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进入肺小动脉。导管可测得右房压(right atrial pressure,RAP)、右心室压(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RVP)、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以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1975年发展为光纤肺动脉导管,可用于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2 saturation,SVO2)。同时通过计算公式,可取得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每搏量(stroke volume,SV)、每搏指数(stroke index,SI)、心指数(cardiac index,CI)等。1981年又进一步用于测定右心室舒张末容量(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RVED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近年来导管又经过改进,在尖端15~25cm处安装加热电热丝,通过血液热稀释法,自动连续性测定心排血量(continues cardiac output,CCO),给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方便。 二、目的 1、诊断:评价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1)判断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漂浮导管

漂浮导管 【定义】 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可以全面了解血流动力学变化。导管置入途径多为经右颈内静脉到达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可直接测量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通过温度稀释法测得心排出血量(CO);可计算出心排指数(CI)、肺循环血管阻力(PVR)、体循环血管阻力(SVR)及左右心室每搏功指数等一系列心功能指标,以此判断循环功能状况来指导治疗。 【临床适应症】 ⑴急性心肌梗塞 ⑵急性巨大肺栓塞 ⑶鉴别心源性或非心源性肺水肿 ⑷各类休克,尤其是心源性休克 ⑸多脏器功能不全的重症患者 ⑹危重病人和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和处理 ⑺外伤患者的液体疗法 ⑻应用扩容、扩血管药、增强心肌收缩药、缩血管药物的监测及处理 ⑻其他如利用漂浮导管技术进行临时性心房、心室或房室顺序起搏,超速抑制,心腔内心电图记录等。 【护理要点】 ⑴留置期间,应用肝素盐水(生理盐水500ml中加入肝素25mg)每1~2小时定时冲洗,保持各管道的通畅性,以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⑵监测系统中各个接头均要衔接紧密,避免松脱、出现漏液或漏血;始终保持导管中无气泡及监测系统的封闭状态,以预防气体栓塞。 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导管以无菌治疗巾覆盖;三通、肝素帽有血迹残留及时更换;保持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无菌、干燥及无渗血,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有污染时随时更换敷料。 ⑷妥善固定导管;进行翻身、治疗操作时避免牵拉导管,随时观察波形,防止导管脱出、扭曲、打折。 ⑸导管放置时间一般为3~5天,最佳留置时间为48~72小时。当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或栓塞时应拔除导管。 ⑸并发症的观察: ①心律失常:插入右心导管时,因导管尖端刺激心肌壁、瓣膜或腱索所致,一般发作很短,意义不大。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持续性室速、室颤,需电转复。室性心律失常最常发生于休克、急性心肌缺血或梗塞、低血钾、低血钙、低氧、酸中毒和插管时间过长。 ②气囊破裂:多见于肺动脉高压患者,由于导管反复多次使用,球囊在血管内移动,磨损或气囊过度扩张(7F导管大于 1.5ml),误用液体充盈气囊或给气囊主动放气(而不是被动放气)。气囊破裂表现为充气时无阻力感,被动充气时注射器活塞不能弹回和充气后不能测得PAWP。从气囊管腔溢出血液亦提示气囊破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将气囊管腔活塞关闭,盖上活塞帽并注明“不能充气”字样或予以拔出更换。 ③血栓或栓塞:原因为导管周围纤维性管套形成血栓;导管内血栓;导管阻塞肺动脉分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