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图表药量均为克)

3、药性分析: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善守主方,随症加减,胆欲大而心欲细,方可收功。为便于临床应用,曾赋“下气汤”歌诀一首如下:内伤杂病不和顺,法宜升阳降浊阴。半夏甘草伴云苓,胃逆降而脾阳升。杭芍首乌共丹皮,滋肾疏肝入血分。橘红杏仁理肺气,八味和合显奇功。

此方药虽平淡无奇,然理在一个调字,机在调中,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用治内伤杂病,切

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谨守“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勿助脾湿”的原则,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噫!医圣仲景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先贤东垣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诚谓是调中之方剂。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上兼及四维,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知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麻瑞亭先生勤学独悟,业医一生,愈病无数,主要取决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他创新的“下气汤”主方,并灵活应用,加减化裁,因而医迹卓著。他善于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开创了治诸内伤杂病之新路。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4、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2O克易甘草。

5、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7、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12克

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8、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祛瘀。

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11、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

12、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13、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14、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15、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16、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17、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

18、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摘录于麻瑞亭《麻瑞亭治验集》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一、基础记忆法 基础法,指熟记基础方剂、小方及药组,为后面简编法打基础。 基础方剂如四物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香砂六君汤、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四逆散、逍遥散、八珍汤、生脉饮、二妙散、白虎汤、导赤散、六一散、凉膈散、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 小方,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乌贼骨、茜草)、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交泰丸(黄连、肉桂)、良附丸(香附、高良姜)、越桃散(栀子、高良姜)、二姜丸(炮姜、高良姜)、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木金散(木香、郁金)、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等; 药组,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荆芥、防风,远志、菖蒲,远志、当归,当归、白芍,当归、牛膝,生地、黄连,川芎、神曲,枣仁、柏子仁,柴胡、黄芩,柴胡、白芍,花粉、牡蛎,半夏、麦冬,半夏、吴茱萸,半夏、五味子,半夏、款冬花,桃仁、红花,菟丝子、枸杞子,肉桂、附子,知母、黄柏,麦冬、五味子,黄芪、知母,桔梗、枳壳,山药、肉豆蔻,木香、砂仁,木香、槟榔,白蒺藜、制首乌(定风丹),杜仲、桑寄生,地黄、山药、山茱萸,二胡(柴胡、前胡),二活(羌活、独活),二地(生地、熟地),二仙(仙茅、仙灵脾),二冬(天冬、麦冬),三才(天冬、地黄、人参),三仁(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子(养阴三子:

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化痰三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仙(仙茅、仙灵脾、仙鹤草,国医大师干祖望方),(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四金(鸡内金、郁金、金钱草、海金沙),四土(土茯苓、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国医大师梅国强方),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名中医李可方),四食(山药、扁豆、苡米、莲子,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德顺编),五参(丹参、玄参、人参、苦参、沙参),五仁(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五子(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五味子),五皮(桑白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片、茯苓皮)等。 以上这些均需平时多总结,积累的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后面记忆。 二、简编记忆法 如能熟记基础方剂、小方和药组,则可编写简短方歌,进行记忆。 如健脾丸,可用“《准绳》健脾(黄)连三仙,香砂六君(去半夏)山药(肉豆)蔻”记忆;资生丸,可用“资生异功、三仙、四食,藿蔻(白豆蔻)连泻桔梗芡”记忆;参苓白术散,可用“参苓白术,四君四食,砂仁桔梗”记忆; 毓麟珠,可用“毓麟八珍菟丝子,杜仲川椒鹿角霜”记忆;泰山磐石散,可用“八珍去苓,川断芪芩,糯米砂仁”记忆;所以载丸,可用“四君去草、杜(仲)寄(生)大枣”记忆;杏苏散,可用“杏苏散内二陈襄,枳桔前胡姜与枣”记忆;

秋后调肺治百病

秋后,中老年朋友常出现皮肤瘙痒、腹泻等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慢性疾病也容易复发和加重。中医专家认为,秋季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肺脏有关,通过调理肺脏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秋季调肺能防治其他疾病,这是因为肺与秋在五行中同属金,肺喜清润、主肃降,与秋季气候清凉、干燥、肃杀特点相通应——这就是传统所说的“肺应秋”。又因为秋季肺在人体脏腑中起主要调节作用,所以肺功能健旺,其他脏腑虚对季节变化的功能就强,就不易生病。 清肺燥治皮肤瘙痒 秋后气候干燥,加上中老年人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粗糙,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症。其表现为阵发性瘙痒,短可数分钟,长可数小时,夜间为重,难以遏止,这是燥邪伤肺,使肺主皮毛的功能失调,不能给皮毛输注营养物质,从而肌肤失养所致。治疗皮肤瘙痒症应注重清肺润燥,肺不燥烈才能使血气和、瘙痒止。除选用镇静止痒剂外,还可食用“四白膏”来清肺润燥、缓解发作。取麦冬、天冬、杏仁、百合(四味药均为白色,故名“四白膏”)各50克,细捣并加蜂蜜适量,用沙锅慢火熬成膏,每天服用一、二匙。白色人肺,四药均味甘性柔润,所以能够清肺润燥,使肺主皮毛的功能正常发挥。

不少中老年人秋季易患慢性肠炎、腹泻,多数与上年纪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有关。中医认为,腹泻是由于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等功能失调所致,所以治疗时除健脾胃外,还需化肺气以通水道,水道通则湿自去,泄亦止。可每天晚上食“三仁粥”,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各20克与粳米熬粥食用。三仁相合,有宣肺气、利水湿的作用,连食2周可防治腹泻。 佐肺金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秋后天凉血管收缩,更易导致血压升高。近年来研究发现,肺与高血压的形成关系密切。血液的运行虽以心气为动力,但有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因肺气可“助心行血”,肺气衰退必然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此外,中医认为肝阳上亢则引发高血压眩晕,在五行关系中肺克肝,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除平抑肝阳外,还需扶助肺金,肺气降则肝阳平。将菊花、桑叶各5克,天麻、钩藤各3 克,研为细末,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连服3周。 菊花、桑叶均人肺经,能益肺金平肝木,天麻、钩藤可平抑上亢之肝阳,辅助临床降压,疗效明显。 益肺气治冠心病 秋季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中医认为,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以胸闷、心痛、心悸、舌暗淡有瘀点、心律不齐为临床症状),除采用传统的活血通脉外,还需补益肺气。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3月29日四诊:仍有恐惧感,自认为有人控制自己,不时欲用刀子自杀,头昏。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4月3日五诊:药后神志稍清醒,精神好转,胡言乱语减少,有时头昏。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6月24日其妻来诉:上药服30余剂,基本痊愈,已经上班。3月29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2:白某:女,24岁,西安市人。1979年元月l 2日初诊。其母代诉:1968年患精神病,经治疗好转。1979年12月25日,因生气夜间开始哭闹不休,说笑失常,近一周加重,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患者乱动,不配合,无法诊脉察舌。辨证:中气不运,内脏失凋,脾虚肝郁,胆胃上逆,二火不藏。诊断:癫证。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蛰火潜阳。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大熟地9克广橘红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15克生龙骨12克牡蛎粉12克草蔻仁6克石菖蒲9克朱砂粉2克(睡前一次冲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16 日复诊:患者未来诊,其母代诉:患者服一剂药后即清醒,二剂药后能下地活动,现已能干轻度家

务活。上方继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20日三诊:患者神志已完全正常,自诉:心慌,头昏,两手发麻,脚心痒,睡眠差。脉细濡、右稍涩、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朱砂粉,加赤丹参9克,3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3;高某,男28岁,西安市人。1986年6月21日初诊。其父代诉:患精神分裂症5年,经治疗,明显好转,犯病次数减少。近又犯病,失眠,骂人,多怒,大便干,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数、两寸关大,舌苔白厚腻、边尖红。辩证:内脏失调,肝胆郁滞,君相不藏。诊断:狂证。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潜降二火。处方:云茯苓9克炒杭芍9克炒杏仁9克生龙骨9克缩砂仁5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牡蛎粉15克北沙参12克肉苁蓉15克炮干姜4克朱砂粉1克(睡前一次冲服)6剂,水煎温服。10月14日复诊:药后效不显,加之天气热,仍狂躁不安。在陕西省精神病医院住院三个月,今天出院。自诉:头木不适,他无明显感觉。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黄芩炭、肉苁蓉、炮干姜、朱砂粉,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克、炙米壳3克、补骨脂6克,6剂,水煎温服。10月22日三诊:药后头木已愈,睡眠好转。骑自行车来诊。脉细濡、稍弦、右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杭芍、肉苁蓉、炮+姜,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克、炙米壳3克、柏子仁9克、补骨脂9克,10剂,水煎温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名医临证经验】黄元御麻瑞亭与下气汤

【名医临证经验】黄元御、麻瑞亭与下气汤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他将中土脾胃列为阴阳之气的枢纽。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一旦中土不安,胃土当降而不降,脾土当升而不升,就会出现阴阳五行乖乱之局。这种土踞中央,枢运四旁的认知,可以追溯到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列中央为五行之土,土为中轴,木火金水顺次位于东南西北四位。黄氏云:“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四圣心源·天人解篇》)中气之分,脾为湿土,胃为燥土,湿气过则伤阳,燥气过则伤阴。 而黄氏认为,“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四圣心源·六气解》)又说:“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四圣心源·六气解》)

这是他强调五脏之病以湿病为多的理论依据,所以他在“劳伤解”篇中指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麻氏在其《医林五十年》中,开篇所言“阴阳五行”“天人相参”等,基本是黄元御《四圣心源》的简化篇,但阐述的更直接、更明白。湿浊盘踞中焦,必碍气机之运行,故祛湿必健脾,亦必调理气机;湿浊运化,气机运行,中焦升降有序,四旁自然转动不息,人的生生之气如环无端,病患自然逃遁。方义析义《伤寒论》361条云:“少阴负趺阳者为顺。”少阴为肾水,趺阳为胃土。中土健旺,则土能克水,中气不败,则生生之气不绝,故为顺。黄氏云:“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四圣心源·六气解》)麻瑞亭则云:“伤寒如此,内伤杂病十之八九,亦属少阴负趺阳为顺。所以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中健中,旁及四维,随证施治。中土健运,升降复常,气血畅旺,经脉调和,则病剧者可瘥,病轻者可愈。”(麻瑞亭《医林五十年·治疗大法篇》)基于五行之中,以中土为轴;中土致病,以胃气不降,湿盛为患,所以黄氏特立下气汤为治疗胃气不降、气滞湿阻之主方。是方君药为半夏与茯苓,半夏专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痰嗽,降阴浊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胀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黄氏认为,

举手功是治百病的气功

举手功是治百病的气功 举手功是治百病的气功 仔细划分举手功有四种,一站着举手,二坐在椅子 上举手,三盘腿举手,四躺在板凳上举手. 此处所谓的举手,是两手臂伸直,向身体的两侧平举,不是向前平举,也不是向头顶的上方垂直而举,举时手心的方向可以不管. 以上四种举手功,以坐在椅子上举手和躺在板凳上 举手较为轻松,盘腿举手与站着举手较为辛苦,总的说,无论哪一种举手功只要时间持久一些就会变得很辛苦,很难受,其酸痛麻胀之苦,有如刀割一般,然而此功的奇妙之处,正在于它的酸痛麻胀。酸痛麻胀所显示的即是身体气血阻塞的现象。为了要持久举手,手臂必需调动许多气血来支应,在调动气血的过程中,凡有阻塞之处必然引起酸痛麻胀,只要忍受酸痛麻胀到一定的时间,酸痛麻胀的现象一定会解除,这表示阻塞已被打通。阻塞一打通,就可以轻易地继续举手,这样你的健康就往前迈进一步。 引起阻塞的原因乃是身体的毒素,亦即是有害人体的物质,如尿酸之类。因此练功者最好有一个正确的想法,那就,是,酸痛麻胀乃是身体在排毒的好现象,必须欢喜承受,可逃避。

若是逃避,肉体的毒素便无法排出,受害者终究是自已。 身体中的毒素,也可以说是污染物,这些毒素,污 染物多半是人体在吸收食物后,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他们往往停留在脉管、肌肉,筋骨、关节以及脏腑的空隙中,使吾人之肉体慢慢僵化、老化。当一个人阳气不足,从而不断地摄取各种营养品,其身体的毒物、污染物必然加速堆积,于是造成多病短命的结果。反之,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减少食物的依赖,那么他身上的毒物,污染物也比较少。这就是“吃得多,病也多、吃得好,死得早”的道理。练功的目的乃是为了培养阳气,有了足够的阳气,食物的摄取自然会减少,他的排毒能力也会加强。世界上各种气功,理论上或多或少,都会增加身体的阳气,包括我最近提倡的拍手功以及简易气功六种。然而拍手功、简易气功六种,乃至于其它门派功法,诸如外丹功、香功、太极拳--等等,都是动功,若无静功作为搭配,毕竟是不够的,因此,这里我要提倡一种奇妙的静功--举手功。 据我所知,许多动态的气功,练功时都要把手举起,或挥动,或甩动、或移动,或挪动,总而言之,练功时,手与脚都必须或多或少用点力气。静态的气功亦然,有的功合掌当胸,有的功在胸口前打手印、有的功把手往前举、有的功两手臂做环抱状;有的功,合掌于头顶上、、、、从此可知,举手练功在气功中的重要性。一般佛教与道家静坐,大抵都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解析下气汤 个人日记2009-09-16 17:30 阅读1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

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

气顺百病消

气顺百病消 1、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进行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方法,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景岳全书》“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由此看来,“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强调“调气为要”的疾病治疗观。同时还应保养精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使气不“上”不“下”,不“缓”不“消”,不“收”不“泄”,不“结”不“乱”,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调“气”可使病理产物顺利排出体外 气机失调会导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淤积,而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基础,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调“气”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说“顺气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根据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可知,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以解郁导滞。《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病理产物的堆积还可以壅塞经隧,所以调“气”时亦应宣通府气,开窍道,给邪以出路。总之,调“气”可以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气”的作用下而排出体外,从而使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临床应用 “百病生于气也”的观点说明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可以“调气治百病”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根据“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治法,临床上可以辨证选用不同药物。

黄元御的“下气汤”

黄元御的“下气汤”解析及其加减应用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解析: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尢著者。病机为中气

不健,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子寒湿。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加减应用: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厉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克—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着,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胆胃上逆,甲木上火,口苦咽干,头塘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芩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陷,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发表者:赵东奇2119人已访问 调理升降气机,是调理五脏六腑疾病的一大法则。而调理气机关键在调理三焦。其理如余在《杂病纲要》中所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谷之道,属性从上、中、下焦统属的脏腑确定。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司决渎,主行气。 据现今研究,三焦不畅,气滞血阻,气肿、血肿、出血;情志抑郁、胸闷、失眠、头痛;胸腹胀满,痰肿;小水不利、隆闭、昏迷......可涉及到三焦统属的脏腑出现的症候,故有“善治三焦可愈百病”之说。 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脏六腑、水液代谢至今仍需深研。 善治三焦可愈百病,是以十一脏取决于决渎也。 治三焦关键是通调三焦使气血通调,十一脏功能恢复,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强,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调气的升降为首要,气为血之帅,气通则血也随之调顺,气血顺则十一脏的功能方可正常。 现收集专主升降的方剂: 1、柴胡、升麻、人参、当归、枳壳、陈皮; 2、柴胡、升麻、白术、获苓、陈皮、枳壳。 柴、升与陈、枳之间添加各脏的药物,可调各脏腑。 李东垣构方善用此法。 3、白僵蚕、蝉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此亦升降也,其与(1)的理一致。此方由杨栗山所创,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降阴中之浊阴矣。 4、白僵蚕、蝉衣、片姜黄、天竺黄、远志、合欢花具有调理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的功能。 肝胆火旺加柴胡、黄芩、川楝子、山栀、龙胆草; 心肝火旺肾阴不足加黄芩、白芍、炒枣仁、夜交藤; 心胆虚怯加竹茹、枳实、半夏、获苓、郁金、浮小麦;阳明燥结加大黄、杏仁、桔梗; 胃不和加神曲、莱菔子、连翘、陈皮 5、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苍耳子、羌活、细辛、川芎、赤芍; 4、5两方可能是3方的加减,都具有升降气机的作用,用于耳聋、喉痹、沙哑、鼻渊等。 病例1:李某某女46岁干部 面色苍白,乏力,纳差。后得一怪症,看书报只能垂目阅之,不能仰视。经西医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用药多种未能收效脉虚弱舌质淡白时愚正读《续名医类案》,知此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举所致。愚用李东垣方,调整脾阳升降之方: 人参12克灸甘草10克当归12克升麻15克柴胡12克陈皮10克黄芪18克白术15克枳彀10克生姜二片为基本方加减,前后服百余剂,视力恢复正常,人也吃胖。 病例2:黄某某男幼童关帝山林区黄技术员之子 三十多年前,患儿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省城大医院久治不愈,经友人介绍就诊,愚先用调整脾阳方加减,服至卅多剂,诸症皆失,后嘱服人参归脾丸,服廿多盒,化验检查正常。那时木材供应紧张,黄技术员送木料一立方半,愚按当时价付之。此事印象深刻,以供同人临证参考。 病例3:王某某女70岁居民 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觉,有时竟一夜失眠,服西药见效,但停药又失眠,白天头晕乏力,十分苦恼脉弦舌质红此肝阴虚火,用调整肝阴升降方加减: 白僵蚕10克天竺黄6克蝉衣10克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当归12克黄芩8克片姜黄8克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三剂一日一剂 二诊服药当夜入睡四、五小时,三剂尽,睡七、八小时。有时白天也有睡意,仍头晕脉缓去黄芩加桑叶12克天麻15克钩藤15克菊花15克。巩固疗效。 病例4、双某某女47岁家庭妇女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表格式解析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图表药量均为克) 3、药性分析: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善守主方,随症加减,胆欲大而心欲细,方可收功。为便于临床应用,曾赋“下气汤”歌诀一首如下:内伤杂病不和顺,法宜升阳降浊阴。半夏甘草伴云苓,胃逆降而脾阳升。杭芍首乌共丹皮,滋肾疏肝入血分。橘红杏仁理肺气,八味和合显奇功。 此方药虽平淡无奇,然理在一个调字,机在调中,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用治内伤杂病,切

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谨守“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勿助脾湿”的原则,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噫!医圣仲景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先贤东垣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诚谓是调中之方剂。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上兼及四维,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知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麻瑞亭先生勤学独悟,业医一生,愈病无数,主要取决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他创新的“下气汤”主方,并灵活应用,加减化裁,因而医迹卓著。他善于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开创了治诸内伤杂病之新路。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铁杆中医论坛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转帖} 作者:曹礼静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不花钱就能治百病的方法

不花钱就能治百病的方法 第一,熬夜是万病之源,健康睡眠可以治万病。但是健康睡眠不等于早睡早起,冬至前后一个月要早睡晚起(21-6点加午睡5-15分钟),夏至前后一个月要晚睡早起(23-4点加午睡30-60分钟),其它时间早睡早起(22-5点加午睡 15-30分钟)。 特别提醒:最佳午睡时间是心经当令的午时(11-13点),最佳午饭时间是小肠经当令的未时(13-15点),并且饭后不能马上睡觉,否则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先午睡、后吃午饭,尤其东部地区提前进入午时,如果饭后再午睡,午时已经过去了。 以上是东部地区的睡眠时间,陕西、四川、云南等中部地区顺延一个小时,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顺延2-3个小时。如果因为工作等原因必须熬夜的,可以熬后半夜,而不要熬前半夜,熬夜之后要睡好午觉,而不是早晨睡懒觉。这一点在前面《如何正确地熬夜?》一文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晚饭是百病之源,务必要在睡觉之前讲肠道的垃圾排空,所以,晚饭不吃,饿治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新陈代谢越来越慢,尤其是过了四十岁以后,人体的新陈代谢更慢,大多数人四十岁以后发福就

是这个原因,他们发的不是福而是祸,因此,40岁以上的人应该戒掉晚饭,四十岁以下的人晚饭也要尽量少吃,任何年龄的人晚上都不能吃肉,因为肉最难消化,务必确保睡觉之前肠道排空。开始阶段,可以晚上只喝小米粥(最养胃)、 再象征性吃几口青菜,然后逐步过渡到晚上只喝(滋补的清汤或饮品即可)不吃。 如果晚上有应酬,可以喝点清汤,象征性吃几口青菜,再喝点红酒就可以了,同时要把正确的养生理念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形成早上或中午聚餐、晚上聚茶的新风尚,有失眠习惯的朋友,晚上聚会时可以喝滋补饮品。 特别提醒一点,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晚饭,却大量吃水果,这种危害绝不亚于吃晚饭,因为大多数水果性寒并且糖分高,晚上空腹吃水果严重伤脾。晚上喝小米粥足矣。 第三,辟谷。现在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衰老和疾病主要是肠道里宿便的堆积和发酵所产生的毒素及有害物质造成的,通过戒掉晚饭尤其是辟谷在不吃食物的状态下减轻脏腑的负担,清除宿便和毒素。科学研究同时也证明,断食两天以后,就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干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重启,从而消除人体的多种疾病。 通过辟谷,可以使人从生理到心理来一次全面的净化,不仅治疗生理疾病,同样治疗心理疾病(其实很多心理疾病都与脾胃虚弱等生理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辟谷可以创造生命的

邹趾痕六气汤

邹趾痕: 他对医圣"六气汤"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他特别坚信且强调:医圣的"六气汤"真具有旋转体内气化,出入神机之巨大力量.后来之从学者,若不从此处悟入,实难得伤寒杂病之秘奥. 1)其宣发春阳如春龙之天矫,麻桂,青龙,小柴胡诸方是也; 2)其清肃秋令如活虎之存跃,猪苓,白虎,大小三承气汤,大柴胡,二陷胸汤,三物白散是也; 3)其遂炎上之性如朱雀之飞扬,五泻心、栀豉诸方是也; 4)其收沉潜之功,如玄武之垫藏,四逆,真武,白通,龙牡诸方是也. 他用"六气汤"------伤寒六经旋转行施气化的主方,尤其擅长少阴四逆类主方,用重剂加味疗足瘫手挛,虚痨诸症,能使气陷者升,气散者敛.气滞者通,气郁者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津四布,五液灌输.如此则五脏积聚,不须剖割而自消;肢体发痿,不须更换,自还原状. 此乃邹氏的亲身历验. 他在<<治痨心法>>中云:凡一切痨损大病未有不虚,虽虚不可补也,当一去疾为主,而以补虚之药佐之---------

不去病而盲补,病必加剧,而虚者益虚,补之而反以害之。喻如,有鼠进米瓮而巢之也,夫不驱鼠而但加米,自不能解米瓮之患。 他云:“西医惯于解剖割去活质,中医长于气化,十分重视活质(十二经脉之终始,奇经维系三百六十五穴取法,神机气化之出入,营卫阴阳之升降,千头万绪的入神化境,乃西医所不及,为我民族保种强国之良技. 邹氏60年如一日,悟透岐黄仲景一贯之学。 张锡纯在邹氏著《百年医社丛稿》一书中,赞曰:深得古圣心传,医林独具慧眼. 邹对张锡纯《中西折衷参西录》赞云,为时方中最有见地之书,可以活人,增医价值。 儿科类P7 小儿初生,甫七日而脐风证大作。其证腹胀脐凸,唇吻青色,目直视,不能食,手足抽搐,缓急不休。方用葛根、防风各三钱,黄连、黄芩、白芍、生地各二钱,连翘、生栀子各一钱二分,桔梗、枳壳、厚朴各一钱,瓜蒌壳、杏仁、生大黄各五分,水煎服,每半点钟灌药一小勺,六点钟灌药十二小勺。次日,大便下黑涎,自发热出汗,而四肢抽搐不作。改用大柴胡汤加黄连、厚朴、大黄、芒硝,至三日得大便畅泻,腹胀消解,脐凸亦平和,遂得脱险。《圣方治验录》 P381 小儿,岁半,出痘。经纹青黑,头面手足全身皆出痘,颗颗隆起如鱼目,维痘顶皆塌陷,痘脚皆黑色。腹胀且硬,气促极而鼻孔张弛。生地黄、生白芍各五钱、西洋参、黄连、黄芩、芒硝、大黄各三钱,生栀子四钱、甘草二钱。每小时灌药一勺,如酒杯之多,八小时灌药八勺。明日又延诊,原方加麦冬三钱、生石膏四钱、因未得大便,故芒硝、生大黄仍各三钱。是夜得大便一次而少。至三日乃接连大便,黑涎极多,周身大热,溱溱而汗,痘顶颗颗升起,痘脚黑气退尽,且转红润,息气不促。鼻不扇动,腹胀亦消。乃与起浆之方,沙参五钱、黄芪六钱、生地、麦冬、桔梗、枳壳、生白芍各三钱,大枣六个、生姜、甘草各二钱。服四五剂,痘浆圆足,儿能吮乳,此后痘自结痂收功,可勿药矣。(《圣方治验录》)

调脾胃 治未病

调脾胃治未病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解密养生之道 健来福国医古方食疗养生连锁机构 上篇养生当以脾胃调养为先 脾胃乃后天之本,精津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病愈无不与脾胃的功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脾在五行中属土,喜燥而恶湿,主运化、生清和统摄血液,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及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素问·厥论》中“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说明人饮食物后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物消化、吸收,并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更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脾胃集消化、吸收、输布饮食中精微物质于一体,为生命体时时刻刻提供所需要的物质能量。 作为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源量和能量来源,脾胃不仅是消化食物的直接承担者,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还对人体四肢肌肉起补充能量的作用。脾胃在运输饮食物中营养物质到人体各部位的同时,又把人体内多余的水液运输出去。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关系到生命的健康。当脾肾功能失调,精血暗耗,肝无所藏,筋脉失养,日久心肺则伤,生化、运化失职,不能充先天,养机体,使健康无源。因此,中医常以脾胃为中心,通过补脾肾之气,以固肌表,壮肾阳,滋肾阴为原则,使精血满盈,髓生脑充,肝有所藏,筋脉得养,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疲劳解除、脾肾足壮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仅要从外界吸入氧气,还要从食物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内经》则认为,食物(水谷)经过口腔的咀嚼,通过食道进入于胃,经胃中阳气的腐熟消磨变成粥样食糜后,传入小肠。在小肠“化物出焉”和“泌别清浊”作用下,其中清者(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上输于脾。浊者(未能消化吸收的物质)下传于大肠,形成粪便,经大肠传导排出体内。上输于脾的清者,再由脾脏转输到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后贯注心脉。其中称之为“精”的部分分别贮藏于肝和封藏于肾脏,因此食物对脾胃有着神奇的保健功效。 在“水谷之海”中,脾主运化转输,胃主受纳腐熟。而饮食五谷可称为“后天之精”。《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一说,《黄帝内经·素问》更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原则,也就是说,饮食谷物消化吸收后转化成营养物质,滋养全身,可使脾气主升,健运协调,不仅保证了人体的积蓄生长发育,还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生命活动。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活到了89岁,他就非常注意养生,特别是晚年,尤其注意养脾气。他自己创造了一种“八珍糕”,其中的成分是:党参、茯苓、陈皮、山药、白术、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糯米,都有健脾养胃的作用。当初乾隆皇帝就是每天晚饭后,用这个当点心,也因护“后天之本”而长寿天年。乾隆的“八珍糕”关键在于注重“五谷”的调摄,乾隆能得此“调养脾胃,延年益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0 15 V o1.3 5 No.5 现代中医药Modem Tr a dit i onal Chinese Medicine · 99 ·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李 博文王聪杜娟高长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摘要:《四圣心源》乃黄元御“ 诸书之会极” ,为黄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黄氏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现将《四圣心源》7 首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 之学弘扬光大。关键词: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配 伍中图分类号:R 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15)05—0099—04 DOI :10.13424/j.cnki.t o tem.2015 .05 .041 《四圣心源》乃黄元 御“ 诸书之会极” ,是黄氏根据祖国医学典籍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其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的代表著作,为黄 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黄氏尊古而不泥古,应用古方治病的同时,又擅组创新方。其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现将《四圣心源》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之学 弘扬光大。1 创黄芽汤定培土大法【组成】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释名】本方名取义

于《周易参同契》中“ 阴阳之始,玄含黄芽” 之意L1】,黄是中土之色,芽乃生机之萌,“ 黄芽” 即涵土生万物之妙思,也说明阳气在阴阳之始,有生机萌发时的启动作用,体现了黄氏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方解】本方为《四圣心源》开篇第一方,为书中群方之祖,坐镇中皇而运四旁,并充分体现黄氏非常重视中气之学术思想。中气虚衰,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脘腹胀满。脾虚生湿,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脾失健运,精微不能输布,营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等一系列证候。方中以人参为君,味甘微温,气质淳厚,直走黄庭,可“ 人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 l2 J ,以达补益中土之气之效;臣以干姜,辛热性燥,温运中土,以助诸药温胃之阳,燥脾之湿。人参配干姜,崇阳补火,意在阳升。佐以茯苓,甘淡而平,甘能补脾,淡能利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燥土,功标百病,效著千方。炙甘草为佐使,甘温培土补虚,固守中土,兼以调和诸药。茯苓配甘草培土泻水,旨在阴降。四药合用,人参补益虚弱之中气,甘草使之固守于中,干姜使之运转于内,而茯苓则淡渗利湿,引湿气外出。如此则中气得补,湿气得去,中土得以斡旋,升降自能自如,诚如黄氏所论:“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