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复习重点

马哲复习重点

马哲复习重点
马哲复习重点

第一章

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何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各自的特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突出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是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如原子),企图寻找单一的“宇宙之砖”。(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又克服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以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结合,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不彻底性。

5、现代唯物主义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

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是世界的本原(我心即是世界,世界即是我心)(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的东西神秘化(理生万物,未有此物,已有此理)

7、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的蓬勃发展以及内在矛盾的日益尖锐: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2)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3)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8、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9、马哲的本质特征:(1)实践性(根本特征)(2)科学性(3)革命性(4)创新性

第二章

1、物质定义及其理解: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2)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3)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4)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当静止的统一

3、相对静止的含义和意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一个事物相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

4、时空的辩证性:(1)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2)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3)时空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辨证统一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起源: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本质: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6、意识能动性与其表现:定义:又叫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主观对于客观的反作用,表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表现:(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作用

7、实践的概念、特点及其基本形式:概念: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与人的关系)(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

8、人工意识及其与意识的本质区别:(1)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机器思维纯属机械的、物理过程;(2)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意识活动的模拟,执行特定指令,但不探求指令的社会意义;(3)人类意识是能动的过程,人工智能知识执行已有程序;(4)人类意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电脑则是把人的思想形式化和符号化。

第三章

1、唯物辩证法及其总特征: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规律: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矛盾:指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

5、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以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表现为事物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统一。

6、部分质变:总体性质没有改变,个别部分性质发生了变化。

7、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1)数量的增减(2)事物内部成分组成方式的变更

8、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固定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3)量变与质变形式多样且相互渗透(4)在一定场合下相互转化

9、质变的方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10、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各自的作用:(1)同一性作用:a.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b.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发展c.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作用:a.原动力b.造成量变c.引起质变

11、矛盾不平衡的表现:(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两者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第二,两者相互区别;第三,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3、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14、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理解基础之上的。第一,辩证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即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7、三大规律各自描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与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最后,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18、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二者的区别: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现象是事物的个别方面,本质是事物现象中的共同方面;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

19、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一个特定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颠倒。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第一,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第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第三,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而偶然性是由事物的外部矛盾或非根本性矛盾引起的。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表现:第一,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他们是对立的,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已不再是可能性;现实性是现在存在的东西,而可能性是现在尚未实现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统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及理解:(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表现在他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两者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质的差别。但两者又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的,表现:(1)两者互相依赖。(2)两者相互渗透

4、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否认理性知识的是在性及其作用

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不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5、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和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又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所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6、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任何真理都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作为真理的属性,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双方共存于同一个真理之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互相包含和互相渗透。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辩证性: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它是唯一能把主观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3)逻辑证明是一种理性思维形式,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它本身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证明,它的前提、原则、证明结论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确定性,绝对性的含义:其一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是指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最终一定要通过真理的检验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实践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8、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把认识看做是人脑对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做是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机械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发展的运动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而机械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固定的不变的,认识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

10、认识形成的两个阶段: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1、感性认识形式与理性认识形式:感:感觉、知觉、表象理:概念、判断、推理

第五章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

二者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其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革。社会意识一方面依赖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历史观的派别及基本观点:唯心史观:a.天命论b.英雄史观唯物史观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首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又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永不停歇的实践活动,使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精神生活的“生长源”。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6、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或者说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分歧):第一,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神秘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7、社会历史进程的四大基本特征及各自表现:(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3)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4)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六章

1、社会经济结构: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精神要素:技术要素:生产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技术社会结合要素:社会的分工与合作3、生产关系及内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3)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4、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宪法等一系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组织设施。

5、社会意识结构及其构成: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客观过程在人们概念中的反映。构成: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认识;从高低不同的层次角度看,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6、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这些社会意识形式构成了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并同政治上层建筑一起构成了全部上层建筑的有机体,为其所在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服务,我们把这类社会意识形式叫做社会意识形态。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8、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两部分组成:(1)政治上层建筑(2)精神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

精神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

9、科学技术如何转化成直接生产力:首先,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作用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1)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之中(2)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10、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职能:对内: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对外:最为特定社会主体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11、国体和政体之间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对立统一体。其中国体是主要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服从国体的需要。

第七章

1、社会基本矛盾及基本原理: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不仅决定其它一切社会矛盾,而且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的实质及产生条件:实质: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即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以及支配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产生条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而生产力的发展不足又使得阶级持续存在。

3、如何辩证地理解科技的社会价值:科学进步推动社会发展:(1)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们依靠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解放思想、追求真理(2)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3)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4)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5)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科学对社会也有负面影响:(1)科学的发展带来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2)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伦理问题(3)科学在使人类强大的同时也是人类更容易被自身毁灭

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社会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现代社会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1)人们只看到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面,在观念上将主体客体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就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导致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2)人类科技的发展虽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但也由此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人们仅仅关注自身利益而贬低其它存在物的权利和价值,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3)近年来由于对追求经济利益的强调,在实践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7、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使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于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存性;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又有别于自然界,这不仅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体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克服自然的过程。

8、群众观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穿和运用,它贯穿在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是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概括起来,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八章

1、人的本质及价值:本质:(1)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2)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价值:人对自己需求的满足,即作为客体的人的活动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求的满足

2、人的价值及衡量标准:通常有两种尺度:一是个人尺度。二是社会尺度。

3、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相依存,不可分离(2)个人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提出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材料(期末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主题)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 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P14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①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 ②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 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应。” 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P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认导致形而上学)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认导致唯心主义) 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P32 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5.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大学生期末考试马概复习重点(全)

马概复习重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 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大概念 (一)物质 物质就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得一种共性——即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得意识所反映得客观实在性。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得就是它得客观实在性,也就就是说它存在于人得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同时它又可以为人得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 (1)意识产生得充分条件:人脑。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就是特殊得物质——人脑得机能与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社会实践特别就是劳动在意识得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得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与可能,在人们得劳动与交往中形成得语言促进了意识得发展。 (3)意识得本质: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特有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印象,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得统一。 马克思:“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得一个基本原理。包含三点内容: 1、世界就是统一得,世界得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得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而不就是某种“始基”得物体。 3、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得统一,不就是单一无差别得统一。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得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P27) 2、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P29) 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P30) 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P30) 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 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 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 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P33) 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 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 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 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 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43) 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 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9、什么是质、量、度?(P46)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P46) 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6—47) 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P47) 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 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 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 1、规律及其特点。(P54)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P56—57) 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 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59)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整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什么作用: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物质: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第一章 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幵拓着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 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 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幵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考点_重点笔记_知识点汇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狭义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个范围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的转化: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是新矛盾代替旧矛盾。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矛盾转化的形式: 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如优胜劣汰;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如奴隶社会矛盾的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所取代; 3、矛盾双 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如城乡矛盾、脑体矛盾的最终解决。 质变量变关系的复杂性:有量变并不一定有质变产生,但有质变发生时,一定是由量变转化的。量变要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质变。但在一定程度的量变下,是没有质变发生的,一定要到一定程度,这个程度很重要。形而上学认为,质变是区别于量变的一种变化。但辩证法认为,变化只有程度之分,没有性质之别;所谓的质变只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答案解析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新版)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库知识点《马 哲》(2021年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 新版) 1、单选题;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_____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A 【解析】矛盾论属于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关系,矛盾对立双方存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基本关系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2、单选题;辩证的否定观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_____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辩证的否定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3、单选题;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_____。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人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多选题;下列关于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正确的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马哲期末题库测验考试重点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