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T 50046-95)条文说明日期:2006-2-6 16:46:42 作者:sally 出处:点击:1239 点数:0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1]290号文及建设部(91)建标计字第10号文的要求,由化学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寰环化学工程公司会同有关设计、科研共9个单位对原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J46-82)共同修订而成,经建设部1995年7月3日以建标[1995]390号文批准,并会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

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腐蚀性分级;以提高耐久性的方法进行结构设计;增加了地基、桩基、污水处理池、排气筒和室外管架的防护内容,并增删了某些防腐蚀材料。在本规范的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各工业部门建筑防腐蚀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审查定稿。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地址:北京和平街北口9824信箱,邮编:100029),并抄送化学工业部建设协调司,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1 总则

1.1 工业建筑物或构筑物在腐蚀性介质作用下检修频繁,往往达不到其应用的耐久年限。制定本规范的目的,是从设计角度对建筑、结构从布置、选型直至表面防护等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措施,着重保证主体结构的耐久性,从而确保建筑结构应有的使用寿命。

1.2 腐蚀的范围很广,介质种类也多而复杂。本规范针对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常见介质对建筑结构的腐蚀,但不包括杂散电流的腐蚀、农业生产或自然环境介质的腐蚀。限于条件,有些常见介质(如带腐蚀性的油)尚未列入。

1.3 预防措施是防止建筑结构腐蚀首要而最有效的手段。预防主要指工艺、设备的密闭和无泄漏,生产设备的合理布置和有组织的回收或排放等减轻对建筑、结构腐蚀的一切有利措施。

建筑防腐蚀设计考虑因素比较多,除了介质的种类、作用量、温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外,还要预估生产以后的管理水平和维修条件等,而且应和工艺、设备、通风、排水等专业一起采取综合措施,

才能取得较好效果。由于构配件的表在防腐比一般装修昂贵得多,因此,对重要构件和次要构件需区别对待,重要构件和维修困难的部位应采用耐久性较高的保护措施。

1.4 本规范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国家防腐蚀施工及验收规范》配套使用。与其他建筑结构规范配合使用时,凡处于腐蚀条件下,应遵守本规范的设计规定。

3 基本规定

3.1 腐蚀性分级

3.1.1 腐蚀性介质按其形态和作用部位分为五大类:气态介质、腐蚀性大、酸碱盐溶液、固态介质和污染土。各种介质再按其性质、含量划分类别。凡规范中列入的介质,由设计人员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含量等情况按相近的介质确定类别。

设计时应根据生产工艺条件确定腐蚀性质的类别,如因经验或条件不足时,也可按附录A确定。附录A列举了各行业有腐蚀性生产厂房中主要的建、构筑物部位以及室外大气的腐蚀性介质类别。但由于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管理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腐蚀的介质浓度以及泄漏程度等会有所变化,因此腐蚀类别还应根据实际条件确定。

3.1.2 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根据介质的类别,结合环境湿度、作用量大小等因素确定,分为:强、中、弱、无四级。一般从概念上可理解为:在强腐蚀条件下,材料腐蚀速度较快,构配件必须采取表面隔离性防护,防止介质与构配件直接接触;在此条件下,如有可能,宜改用其他腐蚀性小的材料。在中等腐蚀条件下,材料有一定的腐蚀,有时可采用提高构件自身质量(如混凝土提高密实性,钢筋加厚混凝土保护层,砖砌体提高砖和砂浆标号等),或采用简单的表面防护。在弱腐蚀条件下,材料腐蚀较慢,但还需采取一些措施;一般采用提高自身质量即可。无腐蚀条件进,材料腐蚀很缓慢或无明显腐蚀痕迹,构配件可以不采取本规范所规定的防护措施。

腐蚀性等级主要偏重于工程实际,除化学腐蚀外,还结合作用部位可能出现的干湿交替、结晶腐蚀等不利因素综合确定。

建筑材料是取建筑上部结构配件的常用材料: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砖砌体、木、钢、铝。其中砖砌体是综合烧结粘土砖和水泥砂浆二者的耐腐蚀性能。对预应力混凝土的腐蚀性与钢筋混凝土基本相同,但还有一些差异,因缺乏数据,所以暂时按钢筋混凝土的腐蚀等级确定。

3.1.3 湿度的取值主要依据钢铁的临界湿度。钢材和混凝土中钢筋最容易锈蚀的湿度范围是在相对湿度为70%~80%之间,而在相对湿度小于60%时,锈蚀进程缓慢。其他建筑材料如砖、混凝土和木材等非金属材料的腐蚀,也与湿度发生类似的关系。因此将湿度分为小于60%、60%~75%和大于75%三等。

环境相对湿度的取值,但在下列情况下应予以调整:室外构配件环境的相对湿度因有雨水的作用,当处于多雨地区时,应比年平均相对湿度适当提高;当生产环境对相对湿度有影响时,应取实际环境的数值;对不可避免结露的构配件,相对湿度应取大于75%。

3.1.4 气态介质包括各种腐蚀性气体、酸雾和碱雾(含碱水蒸气),主要作用于室内外的上部建筑结构构配件;其腐蚀性主要与介质的性质、含量以及环境相对湿度有关。

酸雾和碱雾本属于以液体为分散相的气溶胶,但其腐蚀特征和作用部位更接近气态介质,因此列入气态介质范围。

介质含量的取值来自:

1、在化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纺织等工厂近十年来从生产和检修过程中实测取得的上千个气体浓度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后与标准数据进行校核。

2、国外有关建筑标准规范:《建筑结构防腐蚀》(前苏联)CH11、II2-03-11-85;前东德国家标准TGL33408/01/81;保加利亚国家标准BAC9075-71。其中前苏联的标准是在做了大量试验工作基础上制定的,有较大参考价值,本规范借鉴了上述标准中的大部分数据。

3、本规范管理组为核实部分气体含量数据而委托有关单位做的气体腐蚀试验。

4、参考电气等其他专业规范中腐蚀气体分类的数据。

5、取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中有关车间内气体浓度允许值进行对照、核定。

其中醋酸酸雾、硫酸酸雾和碱雾的含量没有试验数据,前苏联标准中也没有列入这些介质,国内实测数据离散性很大,但是这些介质很重要,不能割舍,因此,本规范中斩时没有采取定量而采用定性描述。

大多数的气体含量分成两个等级,与国外标准相比,比它们的3~4个等级简化。这是因为等级划分愈多,设计愈难判定;而实际上不集结多少等级,最终与湿度组合后体现到对材料的腐蚀性都是四个等级。前苏联规范中最高一级从卫生角度上不允许出现,实际上也很少出现,而最低一级基本上都无腐蚀。本规范所取的二等含量大体上相当于前苏联规范中的中间二等。其中气体中的氨、二氧化碳的氟化氢,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不大,又由于对人的危害,不允许出现太高的含量,因此只列一个等级。

3.1.5、3.1.6 腐蚀性水和酸、碱、盐溶液均属液态介质,前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各种污染的工业用水或地下水,由于逍度较低,因此用腐蚀性离子在水中的含量分类;后者主要是直接作用或泄漏的生产介质,以不同性质和浓度的溶液进行分类。两类液体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腐蚀性水和酸、碱盐溶液对建筑物的作用部位大体相同,但腐蚀笥水侧重作用于地下构筑物和污水处理池,而溶液多作

用于储槽、地面和墙裙。

腐蚀性水不包括环境水,因此,不列入地下不澡存在的HCO3介质。表中腐蚀性介质是以单一形式列入的,但在实际工程,污染水一般都含多种介质,而溶液中有单一介质、混合介质,也有交替作用;在确定腐蚀等级时应按高者确定,但在选择防护材料时,对所有作用液体的腐蚀性都要考虑。

腐蚀性水的含量指标主要与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相协调,也参照了国内外有关规范的指标。但在本规范的腐蚀性水不仅作用于地下构筑物,也适用于池槽和地面,因此不加入环境条件因素。指标的确定还适当兼顾了不同部位的情况和酸、碱、盐溶液指标的衔接。酸、碱、盐溶液直接作用于混凝土和砖砌体等建筑材料一般都有较强腐蚀,除小部分可用密实混凝土承受外,其他都需要采用耐腐蚀材料覆面,因此溶液部分的分类定量划分为没有意义,基本上是按定性划分的。在无机酸中,只需很低的浓度就达到PH值为1,因此表3的酸性溶液以PH值小于1为界。但是按PH值作出的介质腐蚀性评价不适用于高浓度的有机酸,所以有机酸按浓度划界。

作用量是腐蚀的重要因素,但在基础、储槽、污水池、排水沟等液态介质作用的部位都属于经常作用和干湿交替作用,只有小部分的地面出现少量和偶尔作用。因此,表中的腐蚀性等级都是按经常作用并已考虑了碱和盐在干湿交替作用下的结晶破坏。

建筑材料依据液体的作用部位列入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砖砌体。基础、楼地面、储槽、污水池等基层绝大部分者是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墙裙的基层是砖砌体。当基础采用水泥砂浆筑的石砌体时,腐蚀性取决于水泥砂浆,按混凝土的腐蚀性判定。钢铁耐液态介质腐蚀的情况比较复杂,而且在建筑上使用部位不多,因此没有列入。

腐蚀性等级都是按常温介质划定的,在温度大于40℃的介质作用下,各类溶液的腐蚀性发生不同变化。例如氢氧化钠溶液,随着温度升高,腐蚀性急剧增加,热碱和熔融碱对混凝土、耐酸砖、花岗石等耐常温碱作用的材料,都产生较大的腐蚀性。因此,对于储槽和污水池等选择防护内衬时,应注意溶液的温度变化。

表3中的“%”系指介质的质量溶液百分比。

3.1.7 固态介质包括碱、盐、腐蚀性粉尘以及固体为分散相的气溶胶。固态介质主要作用于地面、墙面和地面以上建筑结构的构配件。

固态介质只有溶解后才对建筑材料产生腐蚀,因此,腐蚀程度与水和环境湿度有关。不溶和难溶的固体基本上不具腐蚀性,完全溶解后的固体按液态介质进行腐蚀性判定。在无水环境中,视固体吸湿性大小与环境相对湿度而定。通常易吸湿的固体在相对湿度大于60%时都会不同程度的吸湿潮解成半液体状或局部溶解。在潮湿条件下,粉尘对钢结构的腐蚀,一般都大于气体腐蚀。处于室外部分

的易溶固体,因有雨水作用,按液态介质考虑。除湿度因素外,固态介质的腐蚀性直接与其性持有关,其化学腐蚀性与同类液态介质基本相同。

易溶盐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它溶解后处于一定温度下又能转变为固态的结晶水化物。此时,体积将比原体积成倍增长。因此,砖或混凝土表面的粉尘吸湿潮解渗入材料的孔隙后,经过再结晶膨胀,就会造成孔隙内壁受压,使材料破坏。体积膨胀愈大,破坏力愈强。盐类中的硫酸钠和碳酸钠对砖砌体的强烈腐蚀,除化学腐蚀因素外,物理破坏也点重要原因。如硫酸钠在溶解以后,在32.3℃的转化温度下,共强晶水化物为原体积的311%。

3.1.8 污染土在本规范中主要是指以拟建场地由于生产原因造成地基土的污染,作用部位是地下构筑物。当地下构筑物所在位置未见地下水时,应按污染土中所含介质确定材料的腐蚀性等级。

目前国内外现行规范中,土中介质的腐蚀指标列入的比较少,基本上是SO4、Cl-和氢离子浓度PH值等指标。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土的腐蚀指标(mg/kg土)按地下水的腐蚀指标(mg/l)乘以1.5的系数确定。本规范组的实际工程调查积累了部分土的腐蚀数据,但将大量介质列入规范尚不成熟,因此,择其中比较成熟而最常见的SO4、Cl-和氢离子浓度PH值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指标相协调后列入。

碱对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腐蚀,在土壤中除去干湿交替的环境因素后,腐蚀性较小。而且在地下部位,氢氧化钠对土的腐蚀大于对混凝土的腐蚀。因此,PH值只列到性腐蚀,而不考虑碱性腐蚀。

3.2 总平面及建筑布置

3.2.1 实际工程表明,大量散发腐蚀性气体和粉尘的生产装置对邻近建筑物和装置的设备仪表均有影响,总平面布置合理,对减轻腐蚀极为有利,其中风向和风频是主要考虑因素。除了考虑厂区内各街区之间的影响外,也要考虑相邻工厂之间的相互影响。实践证明,在正常情况下,地下水的扩散影响较小,因此没有强调提出。

3.2.2 腐蚀性溶液的大型储罐发生过泄漏事故,这类储罐如果设在厂房内或靠近基础,一旦发生泄漏,腐蚀严重,其后果往往会造成地基下陷或鼓胀,很难维修加固。

设围提是针对突发性大量漏酸事故时防止酸液浸流造成次生灾害的措施。围提可不采用耐腐蚀材料,但要能保持溶液在短时间内不致大量流失,使工艺能及时采取回收措施。

3.2.3 淋洒式冷却排管及水池所在的环境一片水雾,满地是水。凡设在室内且腐蚀介质作用条件下,严重加剧腐蚀。近年来设计已吸取经验将排管和水池移到室外,但是过于靠近厂房,水雾对墙面仍有明显腐蚀影响。水池距离建筑物外墙面不小于4m,可以减少影响。

3.2.4 厂房开敞和半开敞有利于稀释腐蚀性气体,减轻腐蚀。但是开敞除要符合生产和检修条件下,还应注意厂房开敞后的雨水作用,特别是有腐蚀性粉尘条件下,反而会加强腐蚀。

3.2.6 调查表明,在液态介质作用的楼层,容易因渗漏而对下层的顶棚、墙面,甚至设备和电线等造成腐蚀。控制室和配电室若有与有腐蚀厂房直接相通,气体、粉尘会逸入室内,液体会被带入,污染室内地面。控制室和配电室内的仪表和配线对腐蚀比较敏感,一旦腐蚀,后果严重。

3.2.7 地下室的地面标高较低,排除地面上腐蚀性液体困难较大,通风条件差,难以排除腐蚀性气体或粉尘。因此,将有腐蚀设备布置在地下室,客观上给防腐蚀造成困难。

3.2.8 局部设防和采取隔离措施都是为了缩小腐蚀影响,减少设防止范围。气态介质和固态粉尘主要用隔墙隔开,液态介质主要在地面设置挡水。

3.2.9 将同类腐蚀性介持的设备相应集中,能减少或避免不同腐蚀性介质的交替作用,简化设防,减少选材上的困难。

3.2.10 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铵、硫酸钠等溶液对地基上有较强腐蚀性,大量实例证明,这些介质渗入厂房地基后,容易引起地基变形,厂房开裂。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要求输送上述液体的管道离厂房基础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m。为便于检漏,还要求将管道设在管沟内。

3.2.11 楼面开孔是遭受液态介质腐蚀的薄弱部位,墙面开孔对防护不利。将各类管线相集中,减少开孔,有利于防护。

3.2.12 化工厂厂房的电缆沟内经常充满地面水,将管道电缆沿防腐蚀地面或地沟敷设,则易受地面、地沟内介质腐蚀,不利于地面的施工和维修。经验表明,电缆和管道全部采取架空敷设,有利于防腐蚀。

4 结构

4.1 混凝土结构

4.1.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除了在材料上应有保证外,还应由结构和构件的选型、裂缝控制和构造措施以及表面防护来保证,其中结构和构件的选型明时会引起主导作用。规范吸收了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提出若干要求。

1、现浇式框架结构,具有整体性好和便于防护的优点,没有钢埋性和装配节点可能形成的薄弱环节,因此其耐久性相对较好。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由于在构件连接处采用高标号混凝土的湿接头,封闭了预埋件或焊接接头号,在腐蚀环境中的使用情况也较好。所以对上述两种型式予以推荐。

2、钢筋混凝土与钢的组合结构,虽然能发挥两种材料的各自长处,具有节省材料和方便施工的优点,但在腐蚀环境中,由于不同材料对腐蚀介质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这种结构具有特殊的腐蚀特征。

据某些工厂的调查,组合结构的腐蚀有时会比单独的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都严重,特别是在混凝土与钢接触的界面上,因此这种结构可在弱腐蚀等级的环境中使用,而不宜在强腐蚀和中等腐蚀等级的环境中使用。

3、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具有强度等级高、密实性和抗裂性能好的特点。混凝土的应力条伯下的腐蚀性,根据国外试验表明,受位部分要比受压部分严重,因此从耐久性角度来讲,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要比钢筋混凝土构件优越。

块体拼装的后张法构件,存在拼接缝隙。比缝隙难以密封,腐蚀性介质会从缝隙渗入腐蚀预应力钢筋。某厂21m跨度的组合式梯形屋架,因腐蚀介质从拼缝中渗入腐蚀预应力钢筋,使用10年后,预应力钢筋断而突然掉落。所以块体组合后张法构件在腐蚀的条件下不应使用。

冷拔钢丝、刻痕钢丝、碳素钢丝、钢绞线配筋的构件,由于钢丝处于高应力状态,容易产生应力腐蚀,同时钢丝直径较细,稍有腐蚀其截面面积损失比例较大,所以在强腐蚀性条件下不应使用。

4、柱截面的形式宜采用实腹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受腐蚀的外露面积,同时规整的截面也便于防护。双肢体和腹板开孔的工字形柱的表面积大,容易遭受腐蚀,所以不宜采用。

4.1.2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如若考虑由非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虽然可充分考虑利用材料以节约钢材和简化钢筋的配置,但是,在形成塑性区域时,构件的变形和裂缝较大,在腐蚀性介质作用下,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而且裂缝变形较大,也可能使表面防护层开裂。所以超静定结构构件的内力计算,不宜计入塑性内力的重分布。

4.1.3 构件的横向裂缝宽度对耐久性有一定的影响,宽度过大将导致钢筋的锈蚀。过去国内外规范对裂缝宽度的限制匀较严格。但现场调查的暴露试验均说明,横向裂缝宽度与钢筋锈蚀的关系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么严重,所以现在国内外规范都普遍放宽了裂缝的允许宽度,这样可以节省钢材。一些单位在生产现场进行构件暴露试验的结果表明,钢筋锈蚀与裂缝宽度在一定范围内(如小于0.3mm),无明显的直接因果关系。在不同腐蚀性气体(HCL、SO2和NO2)和不同相对湿度作用下,构件裂缝宽度与钢筋锈蚀关系的模拟试验表明,裂缝宽度对钢筋锈蚀影响也不大,目前普遍认为,在裂缝宽度不大于0.2mm的情况下,对钢筋锈蚀基本无影响。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配筋,处于高应力工作状态,而又能大都采用高强钢材,对腐蚀比较敏感,在腐蚀性介质和拉应力共同作用下,容易产生应力腐蚀倾向。如果混凝土裂缝过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腐蚀程度要比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严重,所以应从严格控制。裂缝控制等级,根据腐蚀笥等级和配筋种类,分为严格不出现裂缝和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一级和二级裂缝控制等级。本规范采用的混凝土正截面拉应力限制系数及最大的裂缝宽度允许值与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中的数值相当,而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热处理钢筋和钢丝配筋则略有提高。

4.1.4 某些试验表明,原200号混凝土(C18)的密实性较钦差大臣,它的抗碳化能力约为原300号混凝土(C28)的1/2,原400号混凝土(C38)的1/8。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中的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所以本规范规定重要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混凝土时为C25,预应力混凝土时为C35。

4.1.5 腐蚀性介质对构件的腐蚀,一般是由外表向内部逐渐进行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对腐蚀速度起重要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主要决定于混凝土的密实度,而对混凝土密实度起控制作用的是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其中水灰比起主要作用。水灰比与碳化系数之间有近似的线性关系;水泥用量与碳化系数之间也近似呈线性关系,但小于300kg/m3时,系数即明显增大。国内外关于混凝土耐久性的设计规定中都对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有明确规定,水灰比一般控制在0.55左右(抗渗等级相当于0.6MPa),预应力混凝土为0.45左右(抗渗等级相当于0.8MPa)。

4.1.6 在混凝土中掺加钢筋阻锈剂,是防止或减缓钢筋腐蚀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措施,特别以氯离子有腐蚀有明显的保护效果。这种材料在国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商品化。国内有的钢筋阻锈剂,其性能与日本产品相当。复合型阻锈剂避免了过去了使用单一的亚硝酸钠的缺点,兼有减水、增强作用。冶金部颁布了《钢筋阻锈剂使用技术规程》(YBJ231-91),为钢筋阻锈剂的使用提供了技术依据。目前国内研制钢筋阻锈剂的单位不少,由于各种产品性能不一,质量不同,所以采用时应对其性能进行评定,确认对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质无不良影响后,方可使用。

4.1.7 外国剂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目前尚在研究探索之中,但含有氯离子的外加剂对钢筋的腐蚀作用,已为公认。国内外许多规定,对含有氯离子外加剂的使用,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在腐蚀性介质作用下,氯离子会加速激发对钢的腐蚀,所以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不应使用。其他类型的外加剂,如含有硫酸根离子的外加剂,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有无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但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性化后,可以促进强化钢筋的腐蚀。因此对外加剂的使用应慎重,确认其对耐久性无影响后,方可使用。

4.1.8 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除需要一定密实度的混凝土外,还需要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根据调查,保护层厚度若减少1/4,则混凝土中性化层到达钢筋表面的时间可缩短一场。为便于采用标准图集和计算程序、图表,本规范采用的数值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露天或高湿度环境中的数值相当。

后张法预应力构件,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距比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略有

增大,这主要考虑到预应力钢筋的重要和孔道灌浆可能出现的缺陷,并参考国内港工规范和国外有关规定的确定的。

4.1.9 有液态和固态介质设备的留孔周围,由于泄漏和冲洗等因素,这部分梁板可能经常受到液态或固态介质的作用,腐蚀情况较为严重。为保护边梁不受腐蚀,可将边梁离开孔洞边缘布置而将板挑出,这种布置方法在铜电解厂房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1.10 固定管道、设备支架的预埋件,其腐蚀情况比较严重。如果预埋件焊接在构件的受力钢筋上,会引起受力钢筋的腐蚀。

直接预埋的梁上的钢吊钩,其腐蚀情况也较为严重,有时会造成吊色周围混凝土的开裂。在梁上预埋耐腐蚀的套管,钢吊钩便可穿过套管固定,即便于更换,对梁又无影响,效果较好。

4.11 埋件腐蚀后,很难修复,也无法更换,造成许多隐患,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构件的本身。对埋件的防护,根据工程经验可采用涂普、玻璃鳞片涂料防护。复合面层防护,即在喷(镀)铝、锌的金属面层上再涂刷涂料,可在腐蚀较为严重时采用。

4.12 在装配式结构中,构件之间的连接点,如大型屋面板与屋架或梁的连接节点,天窗架与屋架的节点,屋架与柱的节点,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关键部件。调查时,发现焊缝与埋件均有不同程度的锈蚀,严重的甚至全部锈完。所以必须认真保护,以混凝土或聚合物水泥砂浆包裹较好。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外露金属锚具,先张法端部钢筋的外露部分,都是关键部位,采用混凝土包裹,以确保其可靠。

4.2 钢结构

4.2.1 4.2.2 钢结构构件和杆件形式,对结构或杆件的腐蚀速度有重大影响。按照材料集中原则的观点,截面的周长与面积之比愈小,则抗腐蚀性能愈高。薄壁型钢和轻型钢结构的壁较薄,稍有腐蚀对承载力影响较大;格构式结构杆件的截面较小,加上缀条、缀板较多,表面积大,不利于防腐;由两根角钢组成的T形截面,其腐蚀速度为管形的2倍或普通工字钢的1.5倍,而且两角钢间形成的缝隙无法进行防护,形成腐蚀的集中点,因此规范对上述结构和杆件,均限制了使用范围。杆件截面的选择应以实腹式或闭口截面较好,若需要采用组合截面的杆件时,其型钢间的空隙宽度应满足防护层施工检查和维修的要求。

4.2.3 为保证钢构件的耐久性,必须有一定的厚度要求。太薄的杆件一旦腐蚀便很快丧失承载力。规范中规定的最小限值,是根据使用经验确定的。

4.2.4 焊缝由于表面常夹有焊渣,且又不平整,容易吸附腐蚀性介持。现时焊缝处一般均有残余应力存在,所以,焊缝常常先于主体材料腐蚀。焊缝是传力和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关键部位,对其焊脚尺

寸必须有最小的要求。断续焊缝容易产生缝隙腐蚀,若闭口截面的连接焊缝采用断续焊缝,腐蚀介质和水气容易从焊缝空隙中渗入内部。所以对重要构件和闭口截面杆件的焊缝采用连续焊缝。

4.2.5 构件的连接材料,如焊条、螺栓、节点板等,其耐蚀性能应不低于主体材料,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3 砌体结构

4.3.1 硅酸盐砖和粉煤灰砖都含有一定量的石灰类结料,同时由于孔隙大、吸水率高,所以在腐蚀条件下的承重砌体不应采用上述材料。承重粘土空心砖的性能与实心粘土砖相当。

为提高砌体的耐久性,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对潮湿房间或层高大于6m的外墙要求砖强度等级为MU10。国家建材局、建设部等单位一再通知要求限制MU10以下实心粘土砖的使用范围,以利建筑节能。因此本规范要求在承重结构中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

由于目前水泥的标号较高,低强度等级砂浆中水泥含量过少,密实性差,容易受到腐蚀,所以要求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4.3.2 粘土砖和砌块为多孔材料,极易吸收腐蚀性液体,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容易产生结晶膨胀腐蚀,使砌体迅速破坏;在上述条件下不应使用。

独立砖柱截面较小,受力单一,并由于四面遭受腐蚀,在腐蚀条件下使用不够安全,故限制使用。

4.4 木结构

4.4.1 为确保建筑的安全可靠,并结合节约木材的方针,适当限制了木结构的使用范围

4.4.2 胶合木结构因无钢构件,对腐蚀十分有利,所以推荐使用。

4.4.3、4.4.4 木结构构件的节点和钢构件是防护的薄弱环节,节点和接头处又极易集聚腐蚀性介质,往往腐蚀严重。钢构件的腐蚀会导致节点松劲,增大构件的变形,所以尽量减少钢构件的使用,在强腐蚀条件下,则不使用。

4.5 地基

4.5.1 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已列入污染土的勘察和评价要求,因此本规范只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腐蚀性液体对土壤的作用可产生下列影响:

1、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硫酸铵等介质,与土壤中的一些成分发生作用后,生成了新的盐类,或由于离子交换作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能,这种反应的结果,一般会使土壤具有膨胀性。另一种情况是介质对土壤孔隙中结晶,使土体膨胀。这两种情况都会使上部结构产生上升变形、开裂。

2、腐蚀性介质对土壤作用后所产生的易溶性腐蚀产物的流失,使土壤的孔隙增大;或者土壤中某

些胶结盐类的溶蚀,使土壤的化学粘聚力减少或丧失。这样就可能导致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能发生变化,孔隙比增大,颗粒变细,承载力、压缩模量可能降低,而导致基础下沉,上部结构开裂。

3、在已污染场地上新建厂房时,由于生产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而破坏原来的平衡条件,使已污染土层产生膨胀或溶陷。

在设计时,根据污染土的评价结构,结合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腐蚀性介质的性质和浓度、生产环境等因素,参照已有经验,结合上述影响,采取措施。

污染土地基的处理,目前在工程上常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当污染土的膨胀量或溶陷量不大,且土层又较厚时,或由于其他原因全部挖除有困难时,可局部挖除,回填砂、石类材料。但保留土层的厚度应通过膨胀或溶陷变形计算确定,使上部结构的变形在容许范围这内。

2、全部挖除污染土层,这是最有效的和最可靠的方法,但要从技术、经济方面经论证后确定。

3、某些污染土层,由于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较低,但无膨胀性时,可采用耐蚀的砂、石桩加固。若加固土层为弱透水土层,而下层土为较强透水土层时,此时桩身不宜穿透加固土层,以免上部的介质通过桩身向深层扩散,扩大污染范围。

4、当污染土层较厚,不能全部挖除,而建筑物又重要时,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基础穿越污染土层,支承于未污染土层上,桩身应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

4.5.2 在腐蚀条件下选择地基加固方法时,要考虑下列因素:

1、应选择耐腐蚀的加固材料,如在酸性介质作用下,不要选用碳酸盐类的砂、石桩。在对水泥有腐蚀的条件下,不要采用水泥作为固化剂的搅拌桩。

2、某些化学加固方法所形成的加固土层,在介质作用下由于产生新的化学变化而可能使其失去作用。如硅化加固法在碱性介质作用下使硅酸钠溶解、流失。

3、石类类材料在酸或硫酸盐作用下所产生的盐类,有的具有膨胀性质,有的使石灰土不能固结失去加固作用。

4.6 基础

4.6.1 作用于地面上的介质,有可能通过沟道、地面和排水设施渗入地基,对基础形成腐蚀,但其渗入量是受到限制的,所以其腐蚀性等级按表3降低一级确定。

4.6.2 壳体、折权板等薄壁型式的基础,由于壁薄、受力复杂、难以防护,在腐蚀环境下尚无使用经验,不要采用。

4.6.3 毛石混凝土、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有较高的密实性和整体性,表面平整易于防护,所以推

荐采用。砖基础耐久性较差,大放脚曲折较多,不易防护,不适合作为腐蚀介质作用的基础材料。

4.6.5 硫酸、氢氧化钠等介质渗入土壤后,能使地基土膨胀,造成上部结构开裂。基础适当深埋,可减轻或消除这种影响。

储槽或地抗,一般难以保证完全不泄漏,为使基础下的土层不受腐蚀,基础底面宜低于储槽或地坑的底面。

4.6.6 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构件,且又深埋于地下,很难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为确保安全,在强、中腐蚀等级下应进行表面防护。采用沥青胶泥的表面防护层,已有多年的使用经验,效果良好。为解决热施工和在潮湿基层上施工的困难,可采用湿固化型的环氧沥青涂料。

基础梁在地面附近,腐蚀情况较为严重,截面又较小,其防护要求应比基础适当提高。

4.7桩基础

4.7.1 桩顶离地在一般不小于1.5m,且有承台保护,所以桩基础只考虑污染土和地下水的腐蚀作用,而不考虑作用于地面的介质对其的腐蚀作用。

4.7.2 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混凝土密实性高,质量容易控制,也容易进行防护。灌住桩在混凝土未硬化的情况下就与介质接触,同时防护较为困难,在体育馆条件下尚缺乏使用经验。钢桩缺乏在腐蚀条件下的使用经验,腐蚀裕度难以确定,暂不能列入。木桩由于使用很少,为节约木材,也不予列入。

4.7.3 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自身防护性能对桩的耐久性有重要作用。所以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水灰比和保护层均有较高的要求。本规范提出的数值与国内外的有关规定基本相当。

4.7.4 当腐蚀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只靠混凝土自身防护是不够的,必须采取附加保护措施。桩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

1、选用耐腐蚀性能较好的水泥品种,在单纯SO4腐蚀条件下,桩可采用抗硫酸盐水泥或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制作,桩表面可不采取防护措施。

2、在单纯Cl-离子的腐蚀条件下,可在混凝土内掺入钢筋阻锈剂,这样桩身亦可不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3、酸性介质(PH小于4.5)腐蚀等级为强腐蚀或中等腐蚀时,桩需要采取表面防护措施。桩表面可采用沥青胶泥、环氧煤沥青、油溶性聚氨酯(氰凝)的涂层。这些涂层在国内均有使用经验,在细粒土的地层中,打桩时一般不会磨损。

5 建筑防护

5.1 地面

5.1.1 地面的面层材料,除受到腐蚀性介质的作用外,不定期会受到各种机械磨损或冲击作用。各

种面层材料都具有各自的特性。水玻璃混凝土,虽然耐酸性能好,机械强度较胜高,亦耐较高温度,但不耐氢氟酸、不耐碱性介质,抗渗性痉,耐水性亦欠佳。树脂类材料面层,具有耐中等浓度的酸、耐碱、致密、强度高等优点,但不耐浓酸、不耐高温、对有些介质不耐蚀、软聚氯乙烯面层,耐中等浓度的酸、耐碱、耐水,但耐磨性差,不耐冲击、易老化等。因此要求设计者根据使用条件,扬长避短正确选择面层材料。

地面面层材料与原规范相比较,有如下变化:

1、删去了玻璃钢面层。因该面层耐磨性差,使用效果不佳,只推荐作为隔离层使用。在玻璃钢隔离导能上能下可作树脂稀胶泥、树脂砂浆及块材的面层。

2、删除了硫磺类材料。此种材料虽有耐酸、致密、施工后不需要特殊处理即可使用等优点。但硫酸类材料与基层与块材粘结性差,其粘结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固化过程中收缩率大,工程中成功的实例少,故本规范在修订中未予列入,待试验研究工作有了突破进展,工程实践有了一定经验后再列入规范。

3、“耐酸石材”包括花岗石、石英石等,这些石材均有优良的耐蚀性及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工程中使用颇多,规范中统称为“耐酸石材”。

5.1.2 耐酸石材的厚度:由于石材工业的发展,机械切割工艺已为许多石材厂采用,故石材的厚度范围可以扩大,从20mm到100mm均可订货。石材厚度减薄,可减轻地面荷重,降低运输费用。由于使用机械切割,石材的表面平整度亦大大提高,不仅可减少砌筑胶泥的使用量,降低造价,而且能提高地面的质量。

树脂砂浆、树脂稀胶泥面层,目前已经推广,有一定使用经验,但是也有不少挫败的例子。这种面层的质量优劣或成败,与树脂质量和施工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5.1.3 当块材地面的灰缝与结合层采用不同材料时,用刚性材料勾、灌缝的块材,不应采用柔性结合层,否则当地面受到重力冲击时,会造成灰缝处开裂。

5.1.4 隔离层的设置,可提高地面的抗渗能力和弥补面层的不足,从总体上提高防腐蚀地面工程的可靠性。

水玻璃胶泥、砂浆及混凝土由于抗渗性差,故用作面层或结合层时,均就设隔离层。

5.1.5 隔离层材料应采用具有一定耐蚀性的防水材料。除了各种树脂玻璃钢外,也可选用耐腐蚀的防水材料。适用作隔离层的主要有以下两类。:

1、沥青类:各种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橡胶改性沥青卷材、沥青玻璃布卷材等。

2、合成高分子类:聚氯乙烯卷材、氯化聚乙烯卷材、三元乙丙卷材、聚氨酯卷材、聚乙烯卷材、

氯丁橡胶卷材及各种高分子防水涂料等。

普通纸胎沥青油毡抗拉强度低,耐腐蚀性能较差,使用效果较差,因此不推荐使用。

5.1.7 过去防腐蚀地面垫层一般采用100号混凝土100mm厚。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施工等原因,垫层刚度不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照涉外工程的做法,一般垫层厚200~250mm,用200号混凝土双向配筋φ8~φ12@150。由于垫层做得很好,较少有防腐蚀面层开裂破坏的情况。因此,规范将垫层最小厚度增加到120mm,强度不低于C15

室外地面、面积较大或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变形的地面,容易开裂变形,故要求配置钢筋。

树脂类整体地面,由于面层材料固化收缩应力较大,对垫层的要求更高,故要求配置钢筋。

室外地面,按地面规范在地下冻深大于600mm时才要求设置防冻层。但是防腐蚀地面对防裂要求较高,为了严格要求,防止冻胀,凡是冰冻的地区的室外地面,均应设厚度不小于300mm的防冻层。防冻层内如有积水,亦会发生冻胀。

树脂砂浆、树脂稀胶泥及软聚氯乙烯板面层,常常会发生起壳现象,原因之一是:

地下水的毛细作用使面层与基层的粘结力降低。所以在地下水位较高时,要求对垫层采取防水防潮措施。

5.1.8 在预制板上直接铺设面层,极易的在板缝处产生裂纹,故规定设置钢筋的整浇层以保证其整体性。

5.1.9 在腐蚀笥液体作用的地面,应设有坡度,侃介质迅速排除,保持地面不积液,减少腐蚀。地面坡度大对防腐蚀有利,但是太大了也有各种缺点。根据工程调查,楼层地面坡度大于等于1%、底层地面坡度大于等于2%较合理。楼层地面坡度如小于1%则排水不畅,且厂房内无小车等行驶时,底层地面坡度也可适当加大到3%~4%。

5.1.10 通常底层地面都用基土找坡,这样作最简单合理;楼层地面一般用找平层找坡,但用料较多,荷重较大;用结构找坡,材料省,荷重轻,但结构设计及施工较复杂,有条件时可采用。

5.1.11 实际调查表明,排水沟及地漏均易渗漏,对附近的结构造成明显腐蚀。为避免殃及附近之重要构件,故规定了排水沟一墙、柱边的最小距离,以及地漏中心与墙、柱、梁等结构边缘的最小距离。

5.1.12 地漏是腐蚀性厂房中楼层地面或底层地面的重要配件。据调查,在生产厂房中有效而完整的地漏极少,95%以上的地漏残缺不全,使用中还有堵塞、渗漏现象,使周围的楼板受到严重腐蚀。

因此地漏要选择耐腐蚀而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尺寸比普通排水地漏放大,而且在构造上要严密,关键是防止连接处的渗漏。

5.1.13 挡水的设备,是为了防止腐蚀性液体的扩散或向下层的溢流,因此,所有的孔洞都要设挡水。

5.1.14 踢脚板的设置是防止地面腐蚀性液体对墙、柱根部的腐蚀,其高度应根据液体可能滴溅高度,并考虑块材的尺寸确定。

5.1.15 钢桩、钢梯及樽的底部设防腐蚀的底座是为避免地面上的腐蚀介质对钢构件的直接作用。

5.1.16 室外地面伸缝不宜大于20m,是取《建筑地面设计规范》中的下限值,室内地面不宜大于30m,是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室内地下室墙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值30m确定的。

5.1.17 地面变形缝是防腐蚀的薄弱环节,腐蚀性介质极易在此处渗漏造成腐蚀,故必须作严密的防渗漏处理。一般在缝底设置能变形的伸缩片,其上嵌入耐腐蚀、有弹性且粘结性能好的材料。过去曾用沥青胶泥,但耐久性很差,因此不再推荐。推荐采用氯磺化聚乙烯胶泥、聚氯乙烯胶泥和聚氨酯密封膏等。伸缩片等有可能接触腐蚀性介质,因此也应选用耐腐蚀的材料。

5.2 设备基础

5.2.1 墙式、构架式设备基础的地下部分,应按厂房基础防护,因为这些基础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重要性较大。小型设备基础的地下部分可不作防护,因为这种基础一般是块体的素混凝土,即使表面有些腐蚀,不会影响使用。

5.2.4 大型金属储罐作条形基础的目的之一是便于检漏,因此,条墩间的空间尺寸应满足检漏及维修要求。

5.2.6 设备基础的螺栓孔用耐腐蚀胶泥封填,主要是防止腐蚀介质的渗入,同时也要保证螺栓的锚固力。

5.3 地沟和地坑

5.3.1 地沟和地坑内一般均有腐蚀性液体长期作用,也常有渗漏现象。为保证承重结构的安全,不受腐蚀,规定墙、柱、基础不得兼作沟、坑的侧壁和底板。

5.3.2 管沟一般只有较简单的防腐措施,达不到排水沟的要求。若在排水沟内铺设管道,则管道会受腐蚀,管道貌岸然的固定节点也会破坏防腐层的完整性。所以管沟不应兼作排水沟。

5.3.4 排不风沟要求防水、防潮,主要是为了保证防腐内衬不致因基层渗水而受破坏。

5.3.5 地沟不宜设变形缝,因变形缝是薄弱环节,容易渗潜心漏。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只要设计上采取措施,不设缝是可以办到的。如不得已而需设缝时,则必须有严密、多层次的防渗漏措施。

5.3.6 排水沟和集水坑有液态介质长期作用且有泥砂等沉积需要清理,易发生机械损伤,其使用操作条件比地面更为恶劣,设隔离层是为提高其抗渗性。

5.3.7 排水沟用明沟是为便于清理,加盖板是安全及生产操作需要。

5.3.9 地沟穿越厂房基础时,如在基础附近设缝,则介质渗漏后会腐蚀基础。沟与基础之间预留空间是为防止厂房沉降时使地沟受力而断裂。

5.4 构件的表面防护

5.4.1 砖墙或混凝土墙在气态介质作用下,一般只有中等以下程度的腐蚀,但如因墙面结露或有水与固体共同作用时,会转变液态腐蚀。因此,墙体有可能受到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介质的作用。

地墙面的强腐蚀可能在下列条件和部位发生:液态介质作用(如墙体结露的部位、经常处于潮湿状态的部位及排气窗洞四周等)或有与水共同作用的碱粉尘或硫酸钠等固态介质作用的部位。

5.4.2 厂房围护结构结露,容易发生在多寸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建筑物内部,结露的部位会使气态或固态介质转化为液态而加重腐蚀。如某镍电解厂房,侧窗四周的墙面经常结露,墙体受到干湿交替作用及硫酸盐的结晶作用而破坏严重。

对少数经常有蒸汽作用和湿度很大的厂房要完全避免结露是很难的,故规范中提出对可能结露天矿的部位要加强防护。

5.4.3 混凝土构件的防护,系根据构件的重要性及其腐蚀性等级区别对待、重点设防。

涂料是混凝土构件的重要防护手段,其优点是防腐蚀性能好、施工较方便,缺点是造价高、数年后要返修。

聚合物水泥浆耐腐蚀性能不如防腐蚀涂料,但与混凝土表面有良好的粘结性,密实性也好,可耐中等腐蚀性气态介质的腐蚀。

阻锈剂对混凝土中钢筋有保护作用。因此当一般混凝土构件的腐蚀条件为中等腐蚀且掺入阻锈剂时,可不再采取表面防护。

5.4.4 墙裙一般要受到液态或固态介质作用,但作用量比地面轻,尤其是液态介质,不可能长期作用,故对防护材料及构造的要求较低。一般在酸性介质作用下,贴瓷板或作玻璃钢或贴软聚氯乙烯板使用满足防腐要求。在碱性介质作用下的墙裙,用水泥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涂料已可满足要求。

5.4.5 在防腐蚀工程的设计施工中,人们很注意地面面层的防护,但对其细部处理注意不够,如常常忽略以楼板洞口边缘的侧边及底面的防护。实际上,这些部位经常有介质作用流淌使楼板及边梁受到腐蚀,根据实践经验,可分别根据腐蚀性等级采用玻璃钢或涂料防护。

5.4.6 钢结构采用涂料防护的效果与基层防锈有很大关系。除锈效果不同的基层,其涂层使用寿命的差别达2~3倍。网材的锈蚀等级及除锈等级按国标《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除锈等级的要求与涂料的品种以及构件的重要性有关。

有的涂料,如富锌底漆、乙烯磷化底漆对基层的除锈要求较高,应采用喷砂或喷丸除锈;沥青涂料、氯化橡胶涂料、环氧沥青涂料对基层除锈要求可略低。当然,不管何种涂料其基层除锈都是愈彻底愈好,但除锈标准越高,成本越高,也越不易办到,因此,除锈标准的确定,还要结合施工和经济的条件。

5.4.7 钢结构采用涂层的厚度,应根据构件的重要性及其腐蚀性等级确定。对于难以维修的部位(如高空)及室外构件应适当增加涂层厚度。本条所规定的最小涂层厚度。本条所规定的最小涂层厚度比目前一般建筑防腐蚀工程的实际涂层厚,因为涂层不足是涂层耐久性差的重要原因。

5.4.8 特殊重要而且维修困难的钢结构,如高耸的塔架等,可在钢材表面喷镀金属(如镀锌),再加涂防腐蚀涂料(如氯化橡胶漆、氯磺化聚乙烯漆及玻璃鳞片涂料等)。

近几年来,很多电视塔都采用了这种复合涂层,效果良好。

5.4.9 木结构较少采用在重要结构,一般也不用在强腐蚀部位,故对其防护也可用普通兴愁闷或表面处理剂。

5.5 门窗

5.5.1 推拉门、金属卷帘门是悬挂式折叠门,其金属零件腐蚀后容易造成无法开启,故不宜采用。

5.5.2 塑料窗具有优良的耐蚀性,防腐型的塑料窗已有国家标准图,并在许多腐蚀厂房中采用,故纳入规范。玻璃钢窗目前国内尚无定型产品,而且使用中存在问题较多,规范中斩不编入。耐候钢窗的耐蚀性优于普通钢窗,价格不高,在上海地区已推广使用。

5.6 屋面

5.6.1 采用有组织排水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带有腐蚀性介质的雨水漫流而腐蚀墙面。调查表明,散发腐蚀性粉尘较多的建筑物屋面上设置女儿墙后,在女儿墙处大量积聚粉尘,不易排除,加重腐蚀。

5.6.2 屋面材料的选择应该结合环境中的腐蚀介质综合考虑,因为屋面上经常接触雨水,只要屋面上有腐蚀气体或粉尘,其腐蚀性比其他部位强,因此应根据介质情况选择材料。经验证明,屋面采用薄钢板或镀锌铁皮制作的配件,在任何腐蚀性大气环境中均会腐蚀,因此不宜采用。

6 构筑物

6.1 储槽、污水处理池

6.1.1 根据工程设计的需要,本规范新增了最大面广的污水处理池。

本章所列槽、池规定为常温、常压。因为当温度和压力很高时,结构和防护材料需经必要的试验才能确定系统的数据。

本章所列槽、池仅限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不推荐下述材料:

1、砖砌体:因耐久性、抗渗性差,不应采用。

2、素混凝土:在工程上很少采用,为抵抗温度压力,必须配置一些构造钢筋。

3、花岗石块材砌筑的储槽和整体花岗石储槽:有实例,而且花岗石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但整体花岗石储槽容积很小(2m3以下),制作、加工、运输困难,不易保证质量,价格也较高;花岗石块材砌筑的储槽,因整体性差、构造复杂、施工不便,难以保证灰缝密实及抗弯、抗震性能差,故未予列车员入。有实践经验时,设计得可自行选用。

4、金属储槽、有衬里的金属储槽、整体树脂混凝土储槽、整体水玻璃混凝土储槽等,有的属化工设备,有的因价格较高或材料收缩较大,故未列入。

目前伸缩缝的材料和构造尚无足够保证,槽内介持一般腐蚀性较强,一旦泄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地基和地下水,所以储槽不应设置伸缩缝,以确保使用。

储槽架空设置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检漏,检查衬里使用情况并及时修复。

容积较大的矫形储槽,槽壁刚度较差,内衬大面积施工变形较大,且不利于检查和维修,故规定容积大于100m3的矩形储槽宜设分格。

6.1.3 污水处理池的结构宜采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比较经济稳妥的。污水处理池的平面尺寸,主要取决于工艺需要。为防止渗漏,应采取措施,尽量加大伸缩缝的距离。但由于池子的尺寸有时比较大,必须设置变形伸缩缝时,构造应严密。

6.1.4 槽、池的衬里因水泥砂浆抹面层的起壳、脱落而导致损坏的事例时有发生,为保证槽体与内衬(特别是树脂玻璃钢内衬)的良好粘结,槽、池内表面不宜采用水泥砂浆层找平。

6.1.5 钢筋混凝土槽、池内表面的防护,应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首先根据腐蚀性介质的性质和浓度指标,从本规范表2和表3确定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等级,然后采取不同标准的防护措施。

在同一腐蚀等级中,对储槽的防护标准应与污水处理池相对高一些。这是由于在生产上储槽比污水处理池重要,而且“强腐蚀等级”幅度很大,储槽中溶液浓度比较高,所以其腐蚀性也高于污水处理池。

内表在防护材料保留了原规范中效果良好的块材、玻璃钢和水玻璃混凝土内衬,新增了硬聚氯乙烯或经济指标太高,故没有列入罗聚氯乙烯板、树脂砂浆和树脂混凝土内衬。

块材厚度不应小于20mm,以达到防腐要求;目前花岗石和石英石均可采用机械切割,可以加工为较薄的尺寸。块材的砌筑材料,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性质,结合槽、池使用条件,按本规范附录B、C选用。由于沥青类材料与块材的结粘强低,对温度敏感,故砌筑材料不得采用沥青

类材料。勾缝材料宜采用综合性能较好的树脂胶泥,至于树脂胶泥石流否需要热处理,因施工现场热处理工序比较困难,故未作明确规定。

水玻璃混凝土的抗渗性差,因此推荐密实钠水玻璃和钾水玻璃混凝土。这类材料不耐碱性介质,不能直接与水泥砂浆、混凝土等碱性基层直接接触,因此,应设置隔离层。块材内衬的灰缝多,容易造成渗漏,也应设置隔离层。

涂层和玻璃钢的抗冲击性和耐磨性较差,所以在冲刷和磨损的部位宜设块材或树脂砂浆的保护层。

伸缩缝部位内衬构造应严密并能满足防腐蚀和变形要求,如防护层为涂料时,伸缩缝处宜采用耐腐蚀的弹性材料嵌缝。

槽、池内表面的防护,新增了下列行之有效的构造:

1、玻璃鳞片涂料和胶泥:抗渗性能高,而且施工简便。

2、玻璃钢加玻璃鳞片涂料:这种内衬利用了玻璃钢抗拉、抗变形能力强的优势,又充分发挥玻璃鳞片涂料抗渗性能强的特点,可用于强腐蚀介质中。

3、布、毡混用玻璃钢:目前玻璃纤维毡在国内已大批生产。工程实践表明,玻璃钢采用布、毡混用,既可发挥玻璃纤维毡含胶量高、粘结力强、耐腐蚀性能好的优势,又能保持玻璃布强度高的优点。布毡混用时,面层宜采用表面毡并设罩面料,可使用产品表面光滑平整,提高表面层含胶量,以提高耐腐蚀性能;底层和中间层宜采用玻璃布和短切毡交替作用,以充分发挥毡、布优势,互相补充。

4、硬聚氯乙烯板:聚氯乙烯类材料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能耐许多材料所不耐的介质(如浓度较高的氢氟化酸、次氯酸等)。硬聚氯乙烯板与混凝土基层的固定方法,多采用空铺,容易变形。

5、聚合物水泥砂浆: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渗性、抗裂性和粘结力,可耐弱酸,中等浓度的碱和盐类介质,而且价格又低于一般防护内衬,可用于腐蚀性较弱的槽、池。

6、厚浆型防腐蚀涂料:近年来厚浆型涂料发展较快,品种较多。其涂膜厚,抗渗性能较好,价格相对也低,可用于腐蚀笥较强弱的槽、池。

6.1.7 槽、池地下部分与土壤接触的外表面(若有地坑,则指地坑外表面),应设防水层或防潮层,这是为了保证槽、池的使用和内衬的质量而采取的措施。工程中曾发生地下水通过槽壁渗入槽内造成玻璃钢起鼓的质量事故,所以在地位较高、地表水较多的情况下,应在基础底部设耐腐蚀垫层,底板和侧壁宜设油毡等防水层;在地下水位低、地表不少的情况下,应在混凝土表

面涂刷沥青胶泥等防潮层。工程设计中地下水位的确定应考虑地基处理后地基的滞水,装置投产后水位的提高等因素。

6.1.8 槽、池的防腐蚀内衬是一道封闭式的整体,当管道穿过槽壁和底板,势必造成薄弱环节,很容易引起渗漏,所以此条强调了必须预埋耐腐蚀套管。

6.1.9 槽、池壁上预埋件连接各类构件后,很难再使块材、玻璃钢和硬聚氯乙烯内衬严密,是个薄弱环节。管道、设备可采用吊加架等固定。

6.1.10 污水池内的爬梯、支架和储槽顶部的安全栏杆,过去一般为钢结构加涂料防护,使用寿命均不长。

目前国内已呆以生产机械成型的截面尺寸50cm×20cm之内的工字型、槽型、L型等各种形状的玻璃钢型材、小口径玻璃钢管材、玻璃钢格栅板,具有耐腐蚀、强度高、重量轻等优点,可用于槽池内的爬梯、支架和槽顶的栏杆。

6.1.11 槽、池内表面防护内衬施工时,会产生对人体有害或性爆炸的气体,为保证安全,顶盖的设计宜彩和装配式或设置不少于2个人孔,以利于通风。

6.2 室外管架

6.2.1 混凝土结构包括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可适应室外管架形式多变和扩建、改建的要求,目前辆已广泛应用。砖结构、木结构因耐久性差,不推荐使用。

6.2.2 吊索式、悬索式管架,因主要受力构件均为钢拉杆,所以在对钢的腐蚀性等级为强的条件下不得采用。

钢筋混凝土半铰接活动管架,因根部铰接螺栓易遭腐蚀,故在对钢的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的不宜采用。

6.2.3 混凝土管架构件与厂房构件相比较,其特点是截面小、表面积大,故应以结构自身防护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表面防护措施。

钢筋混凝土管架在选型上宜采用表面积小的矩形柱和混凝土密实度较大的离心管柱;对跨度较大梁和桁架,推荐采用预应力。这是提高混凝土自身防护能力的措施。

6.2.4 钢管架的柱子宜采用表面积较小的H型的管型截面,其他构件控制最小厚度,均是为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和利于表面防护。

6.2.5 室外地坪常因排水不畅而积水,若钢管架基础过低,会使钢柱根部积水除锈。故本规范规定钢管架基础高出地面不宜小于300mm。

6.2.6 在防腐蚀地面范围内的管架下部,常遭受液态腐蚀性介质的滴溅作用,故应根据实际

工业厂房节能设计[1]

工业厂房建筑节能设计 前言 经济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能源的短缺,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因而,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依赖于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而建筑的能耗是能源消耗的重头戏。据统计,1996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为13.88亿t,建筑使用能耗为3.54亿t,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5.5%。因此,搞好建筑的节能,是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事。 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已经对建筑节能非常重视,制订了一系列有法律效率的规定来约束建筑节能。而直到80年代末我国的第一个建筑节能标准还停留在试点阶段,1991年,北京市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所有在该市区内的新建居住建筑都必须执行该标准,这才使该标准的执行取得了突破。随后,其它省市也提出相应的措施,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98年1月1日全国节能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把对能源的节约利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此,建筑节能作为一则法律程序必须考虑。今天,建筑节能在民用建筑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建筑节能设计已经象建筑、结构、排水、电气一样成为一个设计项目。如果一栋建筑的设计没有考虑节能,这个设计将不会被批准建造,。 但是工业厂房的节能设计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普及应用,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各种工业的生产工艺区别很大,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厂房的设计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厂房的设计以经济实用为主,业主考虑的是工程的先期投入,也就是把有限的资金花在能创造价值的方面,而考虑长远利益较少。应此工业建筑节能的推广不如住宅、民用建筑这样普遍。但是节能建筑在工业厂房的推广也有其重要意义,长远来看,节能设计虽然先期投入较多,但是投入生产之后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回多投入的成本。远期效果非常可观采用现行的建筑节能措施,应用于成型车间。 在建筑物传热量之中,外墙的传热量占23%-34%,窗的传热量占23%-25%,由此可见考虑门窗等几个关键部位,建筑物耗热量就能减少将近一半。首先是外墙,外墙的面积大,且粘土砖的烧制耗用大量的耕地,已经不允许使用,现行的替代品是一种掺入粉煤灰的烧结砖这种烧结砖的性能,承载能力,性能与粘土砖相同,而且不耗用耕地,是一种环保的新型产品。其外加30厚的聚苯使传热系数达到0.74,保温性能大大提高。其次门窗:钢窗的传热系数为6.4,保温性能差空气渗透量大。且从陶瓷厂的生产工艺上讲,铁元素对陶瓷的配料不利。选用的塑钢窗,塑钢窗的传热系数小,空气渗透量小,传热系数一下子降到2.6。另有钢大门,在大门内加80厚的聚苯保温层来提高了钢门的保温性能。是价性比最好的节能构造。 陶瓷厂成型车间的主要工作是成坯、施釉。这一工序的主要特点是要求环境温度较高20C°,其中注浆工序的温度要求更高30C°左右。厂房几乎一年四季都需要采暖。假设:车间为成型注浆车间,建筑形式为排架结构,双跨24米。维护结构为370厚砖混墙体,屋面结构为轻钢石棉瓦加吊顶,柱顶标高3.5m。建筑面积为1322平方米。 节能设计前和节能设计后建筑构造、传热系数,耗煤量的变化

防腐蚀设计规范

中国工程检测网: 1 总则 1.0.1 为防止或减轻腐蚀性介质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腐蚀作用,使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受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防腐蚀设计,不适用于由杂散电流引起的腐蚀。 1.0.3 建筑防腐蚀设计应以预防为主,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生产、操作、管理水平和维修条件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综合考虑防腐蚀措施。对生产影响较大的部位,危及人身安全、维修困难的部位,以及重要承重构件等应加强防护。 1.0.4 建筑防腐蚀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 腐蚀性分级Corrosiveness classification 根据腐蚀性介质对建筑材料破坏的程度,即外观变化、重量变化、强度损失以及腐蚀速度等因素,综合评定腐蚀性等级,并划分为:强腐蚀、中等腐蚀、弱腐蚀、无腐蚀四个等级。 2.0.2 腐蚀性水Corrosive water 含对建筑材料有腐蚀作用的阴、阳离子的水。 2.0.3 污染土Contaminated soil 受腐蚀性介质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质的土。 2.0.4 难溶介质Slightly soluble medium 温度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2g/1的碱、盐类介质。 2.0.5 易溶介质Soluble medium 温度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等于或大于2g/1的碱、盐类介质。 2.0.6 难吸湿介质Slightly hygroscopic medium 温度20℃时,相对平衡湿度等于或大于60%的碱、盐类介质。 2.0.7 易吸湿介质Hygroscopic medium 温度20℃时,相对平衡湿度小于60%的碱、盐类介质。 2.0.8 钢筋阻锈剂Inhibitor of steel in concrete 掺入混凝土中以阻止或减缓钢筋锈蚀的外加剂。 2.0.9 玻璃鳞片胶泥Glass-flake mastic resin 以树脂为胶结料,加入玻璃鳞片和粉料等配制而成、可以刮抹施工的混合材料。 3 基本规定 3.1 腐蚀性分级 3.1.1 腐蚀性介质按其对建筑的腐蚀可分为气态介质、腐蚀性水、酸碱盐溶液、固态介质和污染土五种;各种介质应按其性质、含量划分类别。生产部位的腐蚀性介质类别,应根据生产条件确定,并可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 3.1.2 各种介质对建筑材料长期作用下的腐蚀性,可分为强腐蚀、中等腐蚀、弱腐蚀、无腐蚀四个等级。多种介质同时作用时,腐蚀性等级应取最高者。 3.1.3 环境相对湿度宜采用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值或构配件所处部位的实际相对湿度;室外构配件环境相对湿度的取值,可根据地区降水情况,比年平均相对湿度适当提高。不可避免结露的部位和经常处于潮湿状态的部位,环境相对湿度的取值应大于75%。 3.1.4 常温下,气态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介质类别以及环境相对湿度,按表,腐蚀性等级可相应降低一级。 气态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表3.1.4

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应按下式计算,并不应大于表5.3.26中的规定。 5.3.27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大于表5.3.27中的规定值。

5.3.28 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 15586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亦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选用。 5.3.29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5.3.29的规定。 5.3.30 空气调节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5.4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 5.4.1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宜采用集中设置的冷(热)水机组或供热、换热设备。机组或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其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按下列原则经综合论证后确定: 1 具有城市、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时,宜作为采暖或空调的热源; 2 具有热电厂的地区,宜推广利用电厂余热的供热、供冷技术; 3 具有充足的天然气供应的地区,宜推广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和燃气空气调节技术,实现电力和天然气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4 具有多种能源(热、电、燃气等)的地区,宜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技术; 5 具有天然水资源或地热源可供利用时,宜采用水(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 5.4.2 除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1 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 2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3 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4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5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 6 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 5.4.3 锅炉的额定热效率,应符合表5.4.3的规定。 5.4.4 燃油、燃气或燃煤锅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单台锅炉的容量,应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热负荷时都能高效运

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发表时间:2016-03-17T15:16:27.3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作者:李晓宏[导读] 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大多是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来进行节能设计及计算。 李晓宏 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人口快速增长及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日益突出,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我们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环保要求节能,节能促进环保。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耗能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对于环保节能,建筑节能方面的设计与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工业建筑设计中一些节能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工业建筑;建筑设计;建筑节能 一、工业建筑节能的现状 建筑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建筑节能方面,随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规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由于有据可依,社会关注度也较高,绝大部分地区的实施情况良好。然而与民用建筑节能相比,工业建筑的节能则关注度较低。虽然个别行业也制定了一些适用于本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比如《医药工业企业合理用能设计导则》、《机械行业节能设计标准》、《水泥工厂节能设计规范》等。但是这些行业节能设计标准大多只是对特定工程的节能设计提出了某些定性方面的要求,还没有像《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那样有定量的约束,实际操作性和执行力都较弱。而且这些行业标准往往注重的只是本行业相关工艺上的节能,并未能考虑到建筑节能在整体节能中所起到的作用。 目前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大多是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来进行节能设计及计算。而实际情况是,与民用建筑相比,为适应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要求,新型工业厂房对其内部环境工况的要求更为严格,另外,根据近年来的一项调查发现,我国每年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投资比例中,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之比约为53:47,工业建筑投资的比例甚至大于民用建筑投资的比例。所以,在建筑节能领域,加强工业建筑节能课题的理论研究,推进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工业建筑节能的应对措施 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工业建筑节能标准之前,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优化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 1、建筑节能标准的取用 ?确定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时,可先按建筑所在区域做气候分区,气候分区可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分为北方的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中部的夏热冬冷地区和南部的夏热冬暖地区。 ?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属性的建筑,即使在无强制性的节能要求的情况下,也宜按实际有无采暖、空调要求分类。 ?有采暖或空调要求的工业建筑目前暂时可参照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有关热工设计的要求,含体形系数、屋面传热系数、外墙的传热系数、外门窗的传热系数及夏季综合遮阳系数等限值等。但是工业建筑的节能目的是以满足生产工艺而设定的室内环境,不像民用建筑是以满足人的活动而设定的室内环境,让工业建筑完全套用民用建筑相关标准不是很适宜的,所以在确定以上限值时只能参照而不是完全套用。 ④无采暖、空调的工业建筑(或部位)包括生产中产生余热的铸锻造车间、热处理车间等需满足一般建筑热工要求。 ⑤厂区的倒班宿舍、职工住宅等居住性建筑属于民用建筑,可直接按国家或地方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 ⑥厂区的办公楼、科研楼、理化计量楼、食堂等公共建筑,无论单独修建或与厂房毗邻,其本身还是公共性质的民用建筑,直接按国家或地方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即可。 三、工业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 1、建筑的总体布局 工业建筑设计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在工业建筑的布局以及确定室内环境等方面,建筑设计人员相对可调整的余地较少。但工业建筑设计需要工艺、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动力等各专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不同专业对建筑的空间及环境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建筑师若能在方案之初对各专业的要求做充分了解,对建筑的总体布局、厂房的布置和室内环境条件统筹考虑,优化方案,即可最大限度地达到工业建筑节能的效果,这正是整个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的初始关键所在。 2、建筑的总平面布置 建筑总平面布置宜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以降低建筑物的热量,以及合理避让冬季主导风向和利用冬季日照以尽可能地提高人的舒适度,缩短空调使用时间和提高空调使用能效,是较为经济、高效的有效节能措施。 3、建筑的体形系数 建筑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包围的建筑空间体积之比。建筑简单规整,体型系数就小,可以减小建筑外界面的热工损耗。尤其是在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板式建筑可比点式建筑节能能提高约10%~14%,体形系数每增加0.01,能耗就会增加约2.5%。对工业建筑来说,控制体形系数的最佳方法是采用联合厂房,也就是将不同的生产车间包括其辅助用房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建筑整体。联合厂房不仅工艺布置紧凑,缩短运输和管线距离,还能改良建筑的体型系数,减少外围护墙,降低能耗。 4、建筑的围护结构和保温隔热措施 (1)墙体节能。工业建筑外墙(包括不同温区之间的隔墙,下同)的热损耗是整个建筑耗能的大户,因此,工业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设计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常用的工业建筑外墙保温形式有如表 1 所示的三种,具体采用何种类型的外墙保温,应根据外墙的类型、节能标准选择,同时要确定保温材料的厚度。

防腐规范正文

1 总则 为保证受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正常使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在生产过程中受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防腐蚀设计,未包括杂散电流引起的腐蚀以及酸雨、冻融、海洋环境等的影响。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应以预防为主,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生产操作管理水平和施工维修条件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综合考虑防腐蚀措施。对危及人身安全和维修困难的部位,以及重要的承重结构和构件应加强防护。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腐蚀性分级 corrosiveness classification 根据腐蚀性介质对建筑材料破坏的程度,即外观变化、重量变化、强度损失以及腐蚀速度等因素,综合评定腐蚀性等级,并划分为:强腐蚀、中腐蚀、弱腐蚀、微腐蚀四个等级。 防护层设计使用年限 design service life for guard layer 在合理设计、正确施工和正常维护的条件下,防腐蚀地面、涂层等防护层能满足正常使用的年限。 玻璃鳞片涂料和玻璃鳞片胶泥glass flake coating and glass flake mastic resin 以树脂为胶结料,加入玻璃鳞片和各种助剂、填料等配制而成的混合材料。可采用喷涂、刷涂或滚涂施工的,为玻璃鳞片涂料;可采用刮抹施工的,为玻璃鳞片胶泥。 密实型水玻璃材料和普通型水玻璃材料dense type water

glass and common type water glass 水玻璃耐酸胶泥、砂浆、混凝土等材料,其抗渗等级大于或等于时为密实型,其抗渗等级小于时为普通型。 掺抗硫酸盐类防腐剂的混凝土 the concrete that mixed into sulfate corrosion – resistance admixtures 在混凝土搅拌时,掺入适量的“混凝土抗硫酸盐类侵蚀防腐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类介质的性能。 树脂细石混凝土 resinic light gravel concrete 以树脂为胶结料,加入固化剂和不同级配耐酸集料等配制而成的细石混凝土 3 基本规定 腐蚀性分级 腐蚀性介质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气态介质、液态介质和固态介质;各种介质应按其性质、含量和环境条件划分类别。 生产部位的腐蚀性介质类别,应根据生产条件确定,并可按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主编部门:中国工业运输协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5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730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工业运输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冶金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我会秘书处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多年来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有关科研成果,参考了国外的有关标准,并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会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九章和三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厂址选择,总体规划,总平面布置,运输线路及码头布置,竖向设计,管线综合布置,绿化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制定,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结合设计实践和科学研究,注意积累资料,认真总结经验,并请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12号,邮政编码:43008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国工业运输协会 1993年6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工业企

工业厂房建筑节能设计

工业厂房建筑节能设计 2011-02-12 15:45 工业厂房建筑节能设计 前言 经济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能源的短缺,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因而,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依赖于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而建筑的能耗是能源消耗的重头戏。据统计,1996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为13.88亿t,建筑使用能耗为3.54亿t,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5.5%。因此,搞好建筑的节能,是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事。 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已经对建筑节能非常重视,制订了一系列有法律效率的规定来约束建筑节能。而直到80年代末我国的第一个建筑节能标准还停留在试点阶段,1991年,北京市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所有在该市区内的新建居住建筑都必须执行该标准,这才使该标准的执行取得了突破。随后,其它省市也提出相应的措施,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98年1月1日全国节能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把对能源的节约利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此,建筑节能作为一则法律程序必须考虑。今天,建筑节能在民用建筑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建筑节能设计已经象建筑、结构、排水、电气一样成为一个设计项目。如果一栋建筑的设计没有考虑节能,这个设计将不会被批准建造,。 但是工业厂房的节能设计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普及应用,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各种工业的生产工艺区别很大,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厂房的设计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厂房的设计以经济实用为主,业主考虑的是工程的先期投入,也就是把有限的资金花在能创造价值的方面,而考虑长远利益较少。应此工业建筑节能的推广不如住宅、民用建筑这样普遍。但是节能建筑在工业厂房的推广也有其重要意义,长远来看,节能设计虽然先期投入较多,但是投入生产之后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回多投入的成本。远期效果非常可观 采用现行的建筑节能措施,应用于成型车间。 在建筑物传热量之中,外墙的传热量占23%-34%,窗的传热量占23%-25%,由此可见考虑门窗等几个关键部位,建筑物耗热量就能减少将近一半。首先是外墙,外墙的面积大,且粘土砖的烧制耗用大量的耕地,已经不允许使用,现行的替代品是一种掺入粉煤灰的烧结砖这种烧结砖的性能,承载能力,性能与粘土砖相同,而且不耗用耕地,是一种环保的新型产品。其外加30厚的聚苯使传热系数达到0.74,保温性能大大提高。其次门窗:钢窗的传热系数为6.4,保温性能差空气渗透量大。且从陶瓷厂的生产工艺上讲,铁元素对陶瓷的配料不利。选用的塑钢窗,塑钢窗的传热系数小,空气渗透量小,传热系数一下子降到2.6。另有钢大门,在大门内加80厚的聚苯保温层来提高了钢门的保温性能。是价性比最好的节能构造。

工业建筑节能的几种途径

工业建筑节能的几种途径 摘要:工业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较大比例,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 入开展,工业建筑节能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改善主体结构功能和利用清洁能源等 方法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工业建筑;节能措施;节能设计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消耗 大国,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中国 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而且,中国环境问题也正变得日益突出。目前 在任何一个与环境有关的国际会议上注意力都会转向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 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调查,在世界8个严重污染的城 市中,我国就占了5个。我国人口众多,建设量巨大,建筑能耗在深灰总能耗中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接近社会总能耗的1/3.2006年底,全 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准煤。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的比例将继续提高。 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工业建筑节能更是刚刚开始。研究工业建筑节能, 旨在研究工业建筑节能方法,从而提出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节能措施,提高 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工业建筑节能的几种途径 1.主体结构节能。 建筑节能必须系统规划,在建筑方案中,注意良好的朝向与通风,控制体形 系数、窗墙比、外围护结构(外墙、屋面地面)传热系数等指标,这些指标是建 筑节能设计的根本。外围护结构墙体的传热热量计算是空调冷负荷计算关键环节 之一,通过对围护结构散热公式的分析可知,一个有着足够总热阻的房屋,只需 一盏40W灯泡所产生的余热就可以在冬季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由此说明,提高维护结构的总热阻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这是建筑节能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降 低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主要包括降低外墙及屋面传热系数和门窗传热系数。 (1)外墙及屋面外保温系统。 墙体和屋面是建筑维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 耗热量。以建筑采暖耗热量看,我国北方建筑外围护结构热量损耗大体上为气候 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因此,使用新型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是推进工业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纵深发展,不断涌现众多品种 的保温隔热材料,根据外保温形式和保温材料的不同,我国现在使用较多的外保 温技术有薄抹灰膨胀聚苯乙烯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下面简称EPS板系统)、聚 苯颗粒保温系统、聚氨酯外墙外保温系统和外挂式保温系统等几种外保温形式, 建筑保温节能及时是建筑节能及时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外墙及屋面保温技术又是 建筑保温节能技术的核心部分。 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 的研究。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 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 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

各规范钢结构防腐规定

目录 一、《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规程》(CECS243 2013)规定: (2) 二、《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 251-2011 )规定: (6) 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规定: (11) 四、《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规定: (12) 五、《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规定: (13) 六、《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2002)规定: (15) 七、《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2003)规定: (17) 八、《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 50046-2018)规定: (18)

一、《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规程》(CECS243 2013)规定: 4 防腐蚀涂装工程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钢结构的防腐蚀涂装设计应遵循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在设计文件中应列入防腐蚀涂装的专项内容与技术要求,其内容应包括: 1 对结构环境条件、侵蚀作用程度的评价及防腐蚀涂装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2 对钢材表面锈蚀等级、除锈等级的要求; 3 选用的防护涂层配套体系、涂装方法及其技术要求; 4 所用防护材料、密封材料或特殊钢材(镀锌钢板、耐候钢等)的材质、性能要求; 5 对施工质量及验收应遵循的技术标准要求; 6 对使用阶段维护(修)的要求。 4.1.2 钢结构的布置、选型和构造应有利于增强自身的防护能力。对危及人身安全和维修困难的部位以及重要的承重构件应加强防护措施。 在强腐蚀环境中采用钢结构时,应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 4.1.3 钢结构防腐蚀涂装工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结构的重要性、所处腐蚀介质环境、涂装涂层使用年限要求和维护条件等要素,并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性价比良好的长效防腐蚀涂装措施。 4.1.4 钢结构表面初始锈蚀等级和除锈质量等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1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GB/T 8923.1从严要求。构件所用钢材的表面初始锈蚀等级不得低于C级;对薄壁(厚度t≤6mm)构件或主要承重构件不应低于B 级;同时钢材表面的最低除锈质量等级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防腐地面施工方案设计

施工技术方案 一、编制依据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02 二、施工部署及准备 1.1.将不同种类的材料分类存放,要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法规,设置隔离带和通行道,使用防爆型电气装置,达到防风、防雨、防晒。 1.2.作业场地及作业操作面:首先要考虑人员和材料运输畅通,要有运输设备的布置,有足够通风条件:作业操作面保证足够的安全性照明,设置漏电保护开关,并做接地装置,操作面搭设脚手架时,要便于通行和运料安全,也应保证操作者安全。 1.3.作业现场要设置足够干粉或泡沫灭火器,要始终保持消防道路畅通。 2、技术准备 2.1进行图纸资料的自审、专业审工作,及时取得发包方的书面确认资料,作为今后施工依据。 2.2听取设计技术交底,做好施工技术交底。 2.3对施工所用材料进行抽样检查,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 2.4组织调整设计技术要求工程特点,同时进行各种施工技术资料的准备,和发包方明确质量控制程序等要求。 2.5编写施工方案和操作方法。备齐本工程所需各种施工记录,质检记录,隐蔽工程记录,中间交接记录,气象记录等施工表格

3、该项目施工人员配备计划如下: 4、施工材料计划表及进行计划 本工程的防腐材料,由于涉及系统较多,技术人员要认真阅读图纸,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用料计划。 5、施工机具 投入到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见表: 施工用设备及检测仪器

三、主要细节施工方案 1、各种防腐材料的性能指标 1.1砌筑或勾缝用呋喃树脂胶泥施工配合比 注:(1)稀释剂甲苯或丙酮; (2)YJ胶泥粉中含有固化剂; (3)硫酸乙酯=H2SO4:C2H5OH(2-3:1) (4)耐氢氟酸胶泥中加入硫酸钡或石墨粉; (5)复合固化剂=苯磺酰氯:硫酸乙酯(1:2.5-3)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T 50046-95)条文说明日期:2006-2-6 16:46:42 作者:sally 出处:点击:1239 点数:0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1]290号文及建设部(91)建标计字第10号文的要求,由化学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寰环化学工程公司会同有关设计、科研共9个单位对原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J46-82)共同修订而成,经建设部1995年7月3日以建标[1995]390号文批准,并会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 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腐蚀性分级;以提高耐久性的方法进行结构设计;增加了地基、桩基、污水处理池、排气筒和室外管架的防护内容,并增删了某些防腐蚀材料。在本规范的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各工业部门建筑防腐蚀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审查定稿。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地址:北京和平街北口9824信箱,邮编:100029),并抄送化学工业部建设协调司,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1 总则 1.1 工业建筑物或构筑物在腐蚀性介质作用下检修频繁,往往达不到其应用的耐久年限。制定本规范的目的,是从设计角度对建筑、结构从布置、选型直至表面防护等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措施,着重保证主体结构的耐久性,从而确保建筑结构应有的使用寿命。 1.2 腐蚀的范围很广,介质种类也多而复杂。本规范针对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常见介质对建筑结构的腐蚀,但不包括杂散电流的腐蚀、农业生产或自然环境介质的腐蚀。限于条件,有些常见介质(如带腐蚀性的油)尚未列入。 1.3 预防措施是防止建筑结构腐蚀首要而最有效的手段。预防主要指工艺、设备的密闭和无泄漏,生产设备的合理布置和有组织的回收或排放等减轻对建筑、结构腐蚀的一切有利措施。 建筑防腐蚀设计考虑因素比较多,除了介质的种类、作用量、温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外,还要预估生产以后的管理水平和维修条件等,而且应和工艺、设备、通风、排水等专业一起采取综合措施,

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种类繁多,例如可分为钢铁厂建筑、机械制造厂建筑、精密仪表厂建筑、航空工厂建筑、造船厂建筑、水泥厂建筑、化工厂建筑、纺织厂建筑、火力发电厂建筑、水电站建筑和核电站建筑等。工业厂房按用途可分为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仓库、动力站,以及各种用途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滑道、烟囱、料斗、水塔等;按生产特征可分为热加工厂房、冷加工厂房和洁净厂房等;按工业建筑的空间形式可分为单层厂房和多层厂房两类。 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这是确定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基本出发点。与工业建筑有关的工艺要求是:①流程。直接影响各工段、各部门平面的次序和相互关系。②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与厂房平面、结构类型和经济效果密切相关。 ③生产特点。如散发大量余热和烟尘,排出大量酸、碱等腐蚀物质或有毒、易燃、易爆气体,以及有温度、湿度、防尘、防菌等卫生要求等。 2、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材料、施工条件,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易得,施工方便,耐火耐蚀,适应面广,可以预制,也可现场浇注,为中国目前的单层和多层厂房所常用。钢结构则多用在大跨度、大空间或振动较大的生产车间,但要采取防火、防腐蚀措施。最

好采用工业化体系建筑,以节省投资、缩短工期。 3、保证良好的生产环境 ①有良好的采光和照明。一般厂房多为自然采光(见工业建筑采光),但采光均匀度较差。如纺织厂的精纺和织布车间多为自然采光,但应解决日光直射问题。如果自然采光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则采用人工照明(见工业建筑照明)。②有良好的通风。如采用自然通风,要了解厂房内部状况(散热量、热源状况等)和当地气象条件,设计好排风通道。某些散发大量余热的热加工和有粉尘的车间(如铸造车间)应重点解决好自然通风问题。③控制噪声。除采取一般降噪措施外,还可设置隔声间。④对于某些在温度、湿度、洁净度、无菌、防微振、电磁屏蔽、防辐射等方面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车间,则要在工业建筑平面、结构以及空气调节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⑤要注意厂房内外整体环境的设计,包括色彩和绿化等。 4、合理布置用房 生活用房包括存衣间、厕所、盥洗室、淋浴室、保健站、餐室等,布置方式按生产需要和卫生条件而定。车间行政管理用房和一些空间不大的生产辅助用房,可以和生活用房布置在一起。 5、总平面布置 这是工业建筑设计的首要环节。在厂址选定后,总平面布置应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依据,确定全厂用地的选址和分区、工厂总体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以及公用设施的配置,运输道路和管道网路的分布等。此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

1 总则 1.0.1 为防止工业企业噪声的危害,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安全生产与正常工作,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 1.0.3 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应与工程设计同时进行。 1.0.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对生产工艺、操作维修、降噪效果、技术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1.0.5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以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如仍达不到要求,则应采用隔声、消声、吸声、隔振以及综合控制等噪声控制措施。 1.0.6 对于采取相应噪声控制措施后其噪声级仍不能达到噪声控制设计限值的车间及作业场所,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1.0.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工作场所workplace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 2.0.2脉冲噪声impulsive noise 具有声压猝增特征的噪声,持续时间不大于1s。 2.0.3 A声级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4 C声级C-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C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5 倍频带声压级octave band sound pressure level 频带宽度为1倍频程时的声压级,基准声压为2×10-5Pa。 2.0.6 噪声敏感建筑物noise-sensitive buildings 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0.7 对噪声敏感的企业noise-sensitive enterprise 内部工作性质或使用状况要求安静的企业。 2.0.8 噪声控制专用设备equipment specified for noise con-trol 专门为控制噪声而设计、生产或制造的设备。 2.0.9 高噪声设备high noise equipment 辐射噪声对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产生明显影响的设备。 2.0.10 隔声sound insulation 利用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阻挡声能的传播,把声源产生的噪声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或在噪声的环境中隔离出相对安静的场所。 2.0.11 透射系数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在给定频率的条件下,通过材料后透射的声能量与入射的声能量之比。 2.0.12 扩散声场diffuse sound field 能量密度均匀、在各个传播方向作无规分布的声场。 2.0.13 声桥sound bridge 在双层或多层隔声结构中两层间的刚性连接物、声能以振动的方式通过它在两层中传播。 2.0.14 声阱sound lock 具有大量声能吸收的小室或走廊,其用途是使室内两边可以相通但声耦合很小,从而提高两个分隔室的隔声能力。 2.0.15 消声器muffler

几种工业建筑节能途径

几种工业建筑节能途径 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以外墙为例,JGJ26-1995标准规定,在建筑物形体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小于0.3时,北京地区传热系数不超过1.16W/(m2K),而目前常用的内抹灰砖墙,传热系数都大于上述节能标准数值。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 2.门窗节能 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其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其中传热损失为1/3,冷风渗透为1/3,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提高外门窗本身的保温性能,减少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其节能措施有: (1)控制住宅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JGJ26-19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2)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

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3)改善住宅门窗的保温性能。户门与阳台门应结合防火、防盗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充聚苯乙烯板或岩棉板,以增加其绝热性能;窗户最好采用钢塑复合窗和塑料窗,这样可避免金属窗产生的冷桥,可设置双玻璃或三玻璃,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住宅可采用低辐射玻璃;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4)设置温度阻尼区。所谓温度阻尼区就是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设有一中间层次,这一中间层次象热闸一样可阻止室外冷风的直接渗透,减少外墙、外窗的热耗损。在住宅中,将北阳台的外门、窗全部用密封阳台封闭起来,外门设防风门斗,防止冷风倒灌,楼梯间设计成封闭式的,对屋顶上人孔进行封闭处理等措施均能收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3.屋面节能 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主编部门:中国工业运输协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5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730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工业运输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冶金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我会秘书处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多年来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有关科研成果,参考了国外的有关标准,并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会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九章和三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厂址选择,总体规划,总平面布置,运输线路及码头布置,竖向设计,管线综合布置,绿化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制定,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结合设计实践和科学研究,注意积累资料,认真总结经验,并请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12号,邮政编码:43008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国工业运输协会 1993年6月 第一章总则 在设防烈度六度及以上地震区、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软土地区和永冻土地区等特殊自然条件地区建设工业企业,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厂址选择 当不可避免时,必须具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 凡位于受江、河、湖、海洪水、潮水或山洪威胁地带的工业企业,其防洪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 一、发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九度的地震区; 二、有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 三、采矿陷落(错动)区界限内; 四、爆破危险范围内; 五、坝或堤决溃后可能淹没的地区; 六、重要的供水水源卫生保护区; 七、国家规定的风景区及森林和自然保护区; 八、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 九、对飞机起落、电台通讯、电视转播、雷达导航和重要的天文、气象、地震观察以及军事设施等规定有影响的范围内;

浅析工业厂房的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浅析工业厂房的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作者:宋瑞祥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要:本文依据工业厂房的类型特点展开了对其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探讨,着重就现实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科学的应对策略,对促进工业厂房暖通设备的节能优化、设计方案的合理完善有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工业厂房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094-01 1 前言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各大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稳步增长,同时行业能源消耗量的巨大也给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目前空调、暖通能耗占我国建筑能耗总量的一半以上,资源浪费、绿色环保建设开展不深入、再生能源的研发力度不强使我国的能源供应面临着短缺、间断的现实危机。如何深刻转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状成为当今我们所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这一目标,笔者本着节能减排的理念进一步展开了对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探讨。 2 依据厂房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负荷计算 与一般民用建筑有所不同,工业厂房的采暖与制冷负荷计算较为复杂,我们应依据相关的暖通空调设计规范确定合理的设计温度范围。一般情况下,工业厂房设计温度范围应控制在12~15°之间。室内采暖的设计温度可在14~16°范围内。而室内空调的设计温度则可控制在26至27度之间。由以上的设计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设计温度的值差并不大,有些设计者便错误的认为工业厂房建筑类的冷暖负荷变化有限,因此与一般民用住宅的暖通空调负荷计算并无明显的差别,这一论断是不科学的。不同类别的厂房及工业车间其负荷大小、组成可以千变万化。一些厂房的新风负荷可占到总负荷量的一半以上,一些厂房则需进行常年连续热加工处理。还有些厂房由于内部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员工分布较密集,发热能量必然持续上升,从而导致其空调的冷、湿负荷比例居高不下。由此不难看出,依据厂房实际生产情况科学的选择负荷计算方式、合理控制厂房暖通空调的设计温度才能切实达到节能、减排、高效的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结合厂区分布,科学选择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形式 在冷热源选择的厂房暖通空调设计环节中,我们可依据厂区的分布情况、能源供给情况作合理的调配。当厂区中以采暖热源供给为主时,可选择高温热水构成热源媒介,而当厂区以工艺用蒸汽热源供热为主时,在综合考虑环保、节能的指标前提下则可选用蒸汽构成主要热源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