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力与运动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教案

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力与运动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教案

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力与运动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教案
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力与运动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教案

力与直线运动

[高考统计·定方向] (教师授课资源)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5年4考)

?近几年高考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考查,重在基本规律的应用,命题背景来源于生

1.(2018·全国卷Ⅰ·T 14)高铁列车在启动阶段的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启动阶段,列车的动能( )

A .与它所经历的时间成正比

B .与它的位移成正比

C .与它的速度成正比

D .与它的动量成正比

B [列车启动的过程中加速度恒定,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可知v =at ,

且列车的动能为E k =12mv 2,由以上整理得E k =12

ma 2t 2,动能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A 、C 错误;将x =12

at 2代入上式得E k =max ,则列车的动能与位移成正比,B 正确;由动能与动量的关系式E k =p 2

2m

可知,列车的动能与动量的平方成正比,D 错误。] 2.(2019·全国卷Ⅰ·T 18)如图所示,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上升第一个H 4所用的时间为t 1,第四个H 4

所用的时间为t 2。不计空气阻力,则t 2

t 1

满足( )

A .1

B .2

C .3

t 1<4 D .4

<5 C [本题应用逆向思维求解,即运动员的竖直上抛运动可等同于从一定高度处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所以第四个H 4

所用的时间为t 2=2×H 4g ,第一个H 4所用的时间为t 1=2H g -2×34H g ,因此有t 2t 1=12-3=2+3,即3

<4,选项C 正确。] 3.(2017·全国卷Ⅱ·T 24)为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教练员在冰面上与起跑线相距s 0和s 1(s 1

(1)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的最小加速度。

[题眼点拨] ①“冰球以速度v 0击出”“到达挡板的速度为v 1”说明冰球的初速度为v 0,匀减速滑动距离s 0,末速度为v 1;②“至少到达小旗处”“最小加速度”说明冰球到达挡板时,运动员恰好到达小旗处,对应运动员的加速度最小,此过程中,冰球和运动员运动时间相等。

[解析] (1)设冰球质量为m ,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题意可知

v 2

1-v 20=-2a 1s 0 ①

又μmg =ma 1

② 可解得:μ=v 2

0-v 212gs 0

。 (2)冰球到达挡板时,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中,刚好到达小旗处的运动员的加速度最小。设这种情况下,冰球和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和a 2,所用的时间为t 。

由运动学公式得

v 2

0-v 21=2a 1s 0 ③

v 0-v 1=a 1t ④

s 1=12

a 2t 2

⑤ 联立③④⑤式得 a 2=s 1v 1+v 022s 20。

[答案] (1)v 20-v 212gs 0 (2)s 1v 1+v 022s 20

[教师备选题]

1.(2016·全国卷Ⅲ·T 16)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 内位移为s ,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s t 2

B.3s 2t 2

C.4s t 2

D.8s t 2 A [设初速度为v 1,末速度为v 2,根据题意可得9·12mv 21=12

mv 22,解得v 2=3v 1,根据v =

v 0+at ,可得3v 1=v 1+at ,解得v 1=at 2,代入s =v 1t +12at 2可得a =s t 2,故A 正确。]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关系:v =v 0+at 。

(2)位移关系:x =v 0t +12

at 2。 (3)速度位移关系:v 2-v 20=2ax 。(如上T 3)

(4)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x t =v 12

。 (5)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相邻的两段位移之差为常数,即Δx =aT 2。

2.易错警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程均为矢量方程,要注意规定正方向。

(2)“刹车类”问题中要注意刹车时间的判断。

如图所示,直线MN 表示一条平直单车道,甲、乙两辆汽车刚开始静止,车头

分别在A 、B 两处,两辆车长均为L =4 m ,两个车头间的距离为x 0=89 m ,现甲车先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1=2.5 m/s 2,甲车运动了t 0=5 s 后,发现乙车仍然静止,甲车立即鸣笛,又经过t 1=1 s ,乙车才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1)若乙车运动的加速度a 2=5.0 m/s 2,两辆汽车是否会相撞?通过计算说明。

(2)若要使两车不相撞,乙车运动的加速度至少是多少?

[思维流程] 解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如下的运动过程图,并灵活应用临界条件。

t =0

假设两车某时刻相撞

[解析] 假设相撞,应满足:

时间关系:t 甲=t 乙+t 0+t 1

空间关系:x 甲=x 乙+x 0-L

甲车在t 0+t 1=6 s 时的位移为12

a 1(t 0+t 1)2=45 m

则有12a 1(t +t 0+t 1)2=12

a 2t 2+x 0-L 代入数据并经过分析可知再经过t =4 s 甲、乙两车会相撞。

(2)若经过时间t 2,两车速度相等,且此时两车恰好不相撞,此种情况下乙车加速度记为a 0

则有a 1t 2=a 0(t 2-t 0-t 1)

12a 1t 22=12

a 0(t 2-t 0-t 1)2+x 0-L 解得a 0=8516

m/s 2 即要使两车不相撞,乙车运动的加速度至少为8516

m/s 2。 [答案] (1)会 (2)8516

m/s 2 和两个关系”

考向1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

1.(原创题)(多选)拥堵已成为现代都市一大通病,发展“空中轨道列车”(简称空轨,如图所示)是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举措。假如某空轨从甲站沿直线运动到乙站,为了使旅客舒适,其加速度不能超过2.5 m/s 2

,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50 m/s 。已知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为2.5 k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轨从静止开始加速到最大速度的最短时间为25 s

B .空轨从最大速度开始刹车到停下来运动的最小位移为500 m

C .从甲站运动到乙站的最短时间为70 s

D .从甲站运动到乙站的最大平均速度为25 m/s

BC [空轨从静止开始以最大加速度加速到最大速度时所用时间最短,则最短时间为t 1=v max a max

=20 s ,选项A 错误;以最大加速度刹车时,空轨从最大速度开始刹车到停下来运动的位移最小,由v 2max =2a max x 解得最小位移为x =500 m ,选项B 正确;以最大加速度加速到最大

速度,然后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再以最大加速度刹车时,空轨从甲站到乙站的运动时间最短,且刹车时间与加速时间相等,等于t 1,两段时间对应的位移相等,等于x ,匀速运动时间

为t 2=2 500 m -2x v max

=30 s ,所以最短时间为t =2t 1+t 2=70 s ,选项C 正确;从甲站运动到乙站的最大平均速度为v =2 50070

m/s =35.7 m/s ,选项D 错误。] 2.(2019·合肥市高三一模)强行超车是道路交通安全的极大隐患之一。如图是汽车超车过程的示意图,汽车甲和货车均以36 km/h 的速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其中甲车车身长L 1=4 m 、货车车身长L 2=4 m ,货车在甲车前s =4 m 。若甲车司机发现附近无其他车辆后开始加速从货车左侧超车,加速度大小为 2 m/s 2

。假定货车速度保持不变,汽车车尾超过货车车头4 m 后完成超车,不计车辆变道的时间及车辆的宽度。求:

(1)甲车完成超车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2)若甲车开始超车时,看到道路正前方的乙车迎面驶来,此时二者相距110 m ,乙车速度为54 km/h 。甲车超车的整个过程中,乙车速度始终保持不变,请通过计算分析,甲车能否安全超车。

[解析] (1)设甲车经过时间t 刚好完成超车,在时间t 内

甲车的位移大小x 1=v 1t +12

at 2 货车的位移大小x 2=v 2t

根据题意有x 1=x 2+L 1+L 2+s +s 1

代入数值得t =4 s 。

(2)假设甲车能安全超车,在最短的时间4 s 内

甲车的位移大小x 1=56 m

乙车的位移大小x 3=v 3t =60 m

由于x 1+x 3=116 m>110 m ,故假设不成立,不能安全超车。

[答案] (1)4 s (2)不能

考向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比例关系的应用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 6 m 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 ,第二段用时2 s ,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

A.23

m/s 2 B.43 m/s 2 C.89 m/s 2 D.169

m/s 2 B [根据题意,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t 2

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第一段路程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1=v 1=

164 m/s =4 m/s ;在第二段路程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2=v 2=

162 m/s =8 m/s ;则物体加速度为:a =v 2-v 1t =8-43 m/s 2=43 m/s 2,故B 项正确。]

4.(2019·洛阳市高三联考)如图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A 、B 之间的距离l 1=3 m ,B 、C 之间的距离l 2=4 m 。若物体通过l 1、l 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之间的距离l 等于( )

A.34 m

B.43 m

C.258 m

D.825

m C [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是一常量,设物体通过l 1和l 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都是T ,可得l 2-l 1=aT 2。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一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知物体通过B 点时的速度v B =l 1+l 2

2T ,物体从O 点匀加速运动到A 点,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 B =2a

l +l 1,联立解得l =258 m ,选项

C 正确。]

运动图象问题(5年3考) ?近几年高考对图象的考查侧重于图象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图象信息不仅体现运动学的

1.(多选)(2018·全国卷Ⅲ·T18)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CD[在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1时刻,两图线的斜率关系为k乙>k甲,两车速度不相等;在t1到t2时间内,存在某一时刻甲图线的切线与乙图线平行,如图所示,该时刻两车速度相等,选项A错误,D正确。从0到t1时间内,乙车走过的路程为x1,甲车走过的路程小于x1,选项B错误。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都为x2-x1,选项C正确。]

2.(多选)(2018·全国卷Ⅱ·T19)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

B.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BD[本题可巧用逆向思维分析,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t1~t2时间内甲车运动的位移大于乙车运动的位移,所以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B正确,A 错误;依据v-t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分析出C错误,D正确。]

3.(多选)(2016·全国卷Ⅰ·T 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

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

B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

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

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BD [由题中v -t 图象得a 甲=10 m/s 2,a 乙=5 m/s 2,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此时x 甲=12a 甲t 2=12×10×32 m =45 m ,x 乙=v 0t +12a 乙t 2=10×3 m+12

×5×32 m =52.5 m ,所以t =0时甲车在前,距乙车的距离为L =x 乙-x 甲=7.5 m ,B 项正确。t =1 s 时,x 甲′=12

a 甲t ′2=5 m ,x 乙′=v 0t ′+12

a 乙t ′2=12.5 m ,此时x 乙′=x 甲′+L =12.5 m ,所以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为t =1 s ,故A 、C 项错误。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沿公路方向相距L ′=x 乙-x 乙′=40 m ,故D 项正确。]

1.解决图象类问题“四个注意”

(1)速度图线只有通过时间轴时速度方向才改变。

(2)利用v -t 图象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时,要注意两个物体的出发点是否相同。(如上T 3)

(3)物体的运动图象与运动过程的转化。

(4)x -t 图象、v -t 图象、a -t 图象的应用。

2.应用图象时的“两个误区”

(1)误认为v-t图象、x-t图象是物体运动轨迹。

(2)在v-t图象中误将交点认为此时相遇。(如上T2)

考向1 图象的选取与转换

1.(2019·福州市高三调研)甲、乙两个小球从不同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落地。下列表示这一过程的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D[由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可知从不同高度释放甲、乙两个小球,它们同时落地,即它们的位移大小不同,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也不同,选项A中两小球的位移不同,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选项B中两小球的位移相同,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不同,选项A、B均错误;由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可知甲、乙两个小球在空中运动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相同,即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相同,但位移不同,开始运动的时刻不同,终止时刻相同,选项C错误,D正确。]

2.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取物体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C[根据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得,0~1 s为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v=at=t,速度为正方向,D项错误;第1 s末的速度v=1 m/s,1~2 s加速度变为负值,而速度为正方向,

因此为减速,v ′=1 m/s -a (t -1),第2 s 末,速度减小为0,B 项错误;2~3 s ,加速度为正方向,初速度为0,物体做正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 =a (t -2)=t -2,即从第2 s 开始又重复前面的运动,C 项正确,A 项错误。]

考向2 图象信息的获取与应用

3.(易错题)(多选)a 、b 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始终为0.2 m/s 2

,两图线相切于坐标为(5s ,-2.7m)的点,则( )

A .前5 s 内,a 、b 两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

B .t =5 s 时,a 、b 两质点的速度均为-0.54 m/s

C .b 质点的初速度是-1.8 m/s

D .图中x 0应为2.8

AD [位移—时间图象在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在该点处的速度,由题意可知,a 质点在t =5 s 前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b 质点在t =5 s 前沿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两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选项A 正确;两图线相切于坐标为(5 s ,-2.7 m)的点,故在t =5 s 时两质点的速度相同,且v =k =-2.7-05-0.5

m/s =-0.6 m/s ,选项B 错误;由题意可知,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b 质点加速度为0.2 m/s 2,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 =v 0+at ,解得v 0=-1.6 m/s ,

选项C 错误;对于b 质点,前5 s 内有x =v t 2=-1.6-0.62

×5 m=-5.5 m ,故x 0=-2.7-(-5.5)=2.8,选项D 正确。]

4.(2019·黄冈市高三调研)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相同的方向行驶,两车的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分别为S 1、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S 1=S 2,则甲、乙两车一定在t 2时刻相遇

B .若S 1>S 2,则甲、乙两车在0~t 2时间内不会相遇

C .在t 1时刻,甲、乙两车的加速度相等

D .0~t 2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v

D [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由于不知道最初甲、乙两车起点是否相同,因此,若S 1=S 2,无法判断甲、乙两车是否在t 2时刻相遇,选项A 错误;同理,若S 1>S 2,甲、乙两车在0~t 2时间内可能相遇,选项B 错误;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t 1时刻,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选项C 错误;在0~t 2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v 小于t 1~t 2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v 1,在t 1~t 2时间内甲车的速度—时间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小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时间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因此v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5年7考) ?近几年高考对本考点命题突出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动

1.(2018·全国卷Ⅰ·T 15)如图所示,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P ,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 作用在P 上,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x 表示P 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F 和x 之间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A [假设物块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0,则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kx 0=mg ,在弹簧恢复原长前,当物块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k (x 0-x )-mg =ma ,由以上两式解得F =kx +ma ,显然F 和x 为一次函数关系,且在F 轴上有截距,则A 正确,

B 、

C 、

D 错误。]

2.(多选)(2019·全国卷Ⅲ·T 20)如图(a)所示,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

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 =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 的作用,在t =4 s 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

(a)

(b) (c)

A .木板的质量为1 kg

B .2 s ~4 s 内,力F 的大小为0.4 N

C .0~2 s 内,力F 的大小保持不变

D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AB [由题图(c)可知木板在0~2 s 内处于静止状态,再结合题图(b)中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 在0~2 s 内逐渐增大,可知物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逐渐增大,故可以判断木板受到的水平外力F 也逐渐增大,选项C 错误;由题图(c)可知木板在2~4 s 内做匀加速运动,其加速

度大小为a 1=0.4-04-2m/s 2=0.2 m/s 2,在4~5 s 内做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a 2=0.4-0.25-4

m/s 2=0.2 m/s 2,另外由于物块静止不动,同时结合题图(b)可知物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 f =f ,故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F f =ma 1、F f =ma 2,解得m =1 kg 、F =0.4 N ,选项A 、B 均正确;由于不知道物块的质量,所以不能求出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选项D 错误。]

3.(2018·全国卷Ⅱ·T 24)汽车A 在水平冰雪路面上行驶。驾驶员发现其正前方停有汽车B ,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但仍然撞上了汽车B 。两车碰撞时和两车都完全停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碰撞后B 车向前滑动了4.5 m ,A 车向前滑动了2.0 m 。已知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2.0×103

kg 和1.5×103 kg ,两车与该冰雪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10,两车碰撞时间极短,在碰撞后车轮均没有滚动,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求:

(1)碰撞后的瞬间B车速度的大小;

(2)碰撞前的瞬间A车速度的大小。

[解析](1)设B车的质量为m B,碰后加速度大小为a 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 B g=m B a B

式中μ是汽车与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设碰撞后瞬间B车速度的大小为v′B,碰撞后滑行的距离为s B。由运动学公式有v′2B=2a B s B ②

联立①②式并利用题给数据得

v′B=3.0 m/s。③

(2)设A车的质量为m A,碰后加速度大小为a 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μm A g=m A a A ④

设碰撞后瞬间A车速度的大小为v′A,碰撞后滑行的距离为s A。由运动学公式有v′2A=2a A s A ⑤

设碰撞前的瞬间A车速度的大小为v A。两车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有m A v A=m A v′A+m B v′B⑥

联立③④⑤⑥式并利用题给数据得

v A≈4.3 m/s。⑦

[答案](1)3.0 m/s (2)4.3 m/s

[教师备选题]

1.(多选)(2016·全国卷Ⅰ·T18)一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对其施加一恒力,且原来作用在质点上的力不发生改变,则( )

A.质点速度的方向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相同

B.质点速度的方向不可能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垂直

C.质点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该恒力的方向相同

D.质点单位时间内速率的变化量总是不变

BC[质点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所受合外力为0,当对其施加一恒力后,恒力的方向与原来运动的速度方向关系不确定,则质点可能做直线运动,也可能做曲线运动,但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该恒力的方向相同,选项B、C正确。]

2.(多选)(2016·全国卷Ⅱ·T19)两实心小球甲和乙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两球在空气中由静止下落,假设它们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球的半径成正比,与球的速率无关。若它们下落相同的距离,则( )

A.甲球用的时间比乙球长

B.甲球末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末速度的大小

C.甲球加速度的大小小于乙球加速度的大小

D .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大于乙球克服阻力做的功

BD [设小球在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F 阻=kR ,k 为常数,R 为小球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

可知:mg -F 阻=ma ,由m =ρV =43ρπR 3知:43ρπR 3g -kR =43ρπR 3a ,即a =g -3k 4ρπ·1R 2,故知:R 越大,a 越大,即下落过程中a 甲>a 乙,选项C 错误;下落相同的距离,由h =12

at 2知,a 越大,t 越小,选项A 错误;由2ah =v 2-v 2

0知,v 0=0,a 越大,v 越大,选项B 正确;由W

阻=-F 阻h 知,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更大一些,选项D 正确。]

3.(多选) (2015·全国卷Ⅰ·T 20)如图(a)所示,一物块在t =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 -t 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 0、v 1、t 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

A .斜面的倾角

B .物块的质量

C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D .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

ACD [由题图(b)可以求出物块上升过程中的加速度为a 1=v 0t 1,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为a 2=v 1t 1。物块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 =ma 1,mg sin θ-f =ma 2,由以上各式可求得sin θ=v 0+v 12t 1g ,滑动摩擦力f =m v 0-v 12t 1

,而f =μF N =μmg cos θ,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 、C 正确。由v -t 图象中横轴上方的面积可求出物块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离,可以求出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选项D 正确。]

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 合=ma 或F x =ma x ,F y =ma y 。

2.牛顿第二定律的“四性”

(1)矢量性:公式F =ma 是矢量式,F 与a 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力与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如上T 1)

(3)同体性:F =ma 中,F 、m 、a 对应同一物体。

(4)独立性:分力产生的加速度相互独立,与其他加速度无关。

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三点注意”

(1)瞬时问题要注意绳、杆弹力和弹簧弹力的区别,绳和轻杆的弹力可以突变,而弹簧的

弹力不能突变,如上T 1中,F 随x 而变,而不是突变。

(2)连接体问题要充分利用“加速度相等”这一条件或题中特定条件,交替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

(3)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解题关键是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充分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做好受力分析,求出加速度。

(多选)(2019·武汉高三调研)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2m 的物体A ,

左端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连接着物体B ,物体B 、C 的质量均为m ,用轻弹簧相连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不计一切摩擦。开始时,物体A 受到水平向右的恒力F 的作用而保持静止,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A 的加速度大小为g sin θ

B .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B 的加速度大小为2g sin θ

C .剪断弹簧的瞬间,A 的加速度大小为g sin θ

D .突然撤去外力F 的瞬间,A 的加速度大小为g sin θ

[题眼点拨] ①“跨过光滑定滑轮”,表明滑轮两侧线上拉力相等;

②“保持静止”可分析各物体受力特点;

③“细线被烧断瞬间”,弹簧弹力不变,物体C 的受力不变;

④“剪断弹簧瞬间”细线上的力突变。

AB [细线被烧断前,将B 、C 及弹簧作为整体,由平衡条件得细线的拉力F 1=2mg sin θ,对A ,由平衡条件得拉力F =F 1=2mg sin θ。在细线被烧断瞬间,对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2ma A ,解得a A =g sin θ,选项A 正确;在细线被烧断瞬间,弹簧的弹力不变,B 所受的合力与细线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ma B ,解得a B =2g sin θ,选项B 正确;剪断弹簧的瞬间,设此时细线上的拉力为F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对A ,F -F 2=

2ma ,对B ,F 2-mg sin θ=ma ,由以上两式解得a =13

g sin θ,选项C 错误;撤去F 的瞬间,细线上的拉力立即发生变化,但绳子仍然绷直,因此A 、B 可视为整体,由于弹簧弹力不能发生突变,因此C 仍处于静止状态,对A 、B 整体受力分析有F 弹+mg sin θ=3ma ′,未烧断细

线前,对B 受力分析,可得F 1=mg sin θ+F 弹,联立得a ′=23g sin θ,故A 的加速度为23

g sin θ,选项D 错误。] 反思:线被烧断前的拉力大小时,将

考向1 动力学中的两类基本问题

1.(原创题)2019年4月18日潍坊月报报道,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引入了科技元素和时尚元素,无人机灯光秀首次亮相,为现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如图所示为四旋翼无人机,它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的小型遥控飞行器,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架质量为m =2 kg 的无人机,其动力系统所能提供的最大升力F =36 N ,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定,无人机在地面上从静止开始,以最大升力竖直向上起飞,在t =5 s 时离地面的高度为75 m(g 取10 m/s 2

)。

(1)求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

(2)假设由于动力设备故障,悬停的无人机突然失去升力而坠落。无人机坠落地面时的速度为40 m/s ,求无人机悬停时距地面的高度;

(3)假设在第(2)问中的无人机坠落过程中,在遥控设备的干预下,动力设备重新启动提供向上最大升力。为保证安全着地,求飞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

[解析] (1)根据题意,在上升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

F -mg -f =ma

上升高度:h =12

at 2 联立解得:f =4 N 。

(2)下落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mg -f =ma 1

得:a 1=8 m/s 2

落地时的速度为v ,则有:v 2=2a 1H

联立解得:H =100 m 。

(3)恢复升力后向下减速,由牛顿第二定律: F -mg +f =ma 2

得:a 2=10 m/s 2

设恢复升力时的速度为v m ,飞行器安全着地时速度为0.

则有v 2m 2a 1+v 2

m 2a 2

=H 得:v m =4053

m/s 由:v m =a 1t 1

得:t 1=553

s 。 [答案] (1)4 N (2)100 m (3)553

s

考向2 瞬时性问题

2.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轻绳和轻弹簧的拉力作用下静止,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A 点剪断弹簧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g ,方向竖直向下

B .从A 点剪断弹簧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g cos θ,方向与竖直方向成θ角斜向右下

C .从B 点剪断轻绳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g sin θ,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角斜向左下

D .从B 点剪断轻绳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g tan θ,方向与竖直方向成θ角斜向左上

A [从A 点剪断弹簧瞬间,小球所受的弹簧拉力消失,所受的轻绳拉力突变为零,小球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g ,方向竖直向下,选项A 正确,

B 错误;剪断弹簧前,设弹簧的拉力为F ,轻绳的拉力为F T ,由平衡条件知,F cos θ=mg ,F sin θ=F T ,解得F =mg

cos θ

,F T =mg tan θ。从B 点剪断轻绳瞬间,小球所受的轻绳拉力消失,所受弹簧的拉力和重力均不变,则小球所受的合力大小为mg tan θ,由mg tan θ=ma 可得小球的加速度a =g tan θ,方向水平向左,选项C 、D 错误。]

3.如图所示,A 球质量为B 球质量的3倍,光滑斜面的倾角为θ,图甲中,A 、B 两球用轻弹簧相连,图乙中A 、B 两球用轻质杆相连,系统静止时,挡板C 与斜面垂直,弹簧、轻杆均与斜面平行,则在突然撤去挡板的瞬间有( )

A .图甲中A 球的加速度为g sin θ

B .图甲中B 球的加速度为2g sin θ

C .图乙中A 、B 两球的加速度均为g sin θ

D .图乙中轻杆的作用力一定不为零

C [设B 球质量为m ,A 球的质量为3m 。撤去挡板前,挡板对B 球的弹力大小为4mg sin θ,因弹簧弹力不能突变,而杆的弹力会突变,所以撤去挡板瞬间,题图甲中A 球所受的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B 球所受合力为4mg sin θ,加速度为4g sin θ,故A 、B 错误;题图乙中,撤去挡板的瞬间,A 、B 两球整体的合力为4mg sin θ,A 、B 两球的加速度均为g sin θ,则每个球的合力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轻杆的作用力为零,C 正确,

D 错误。]

考向3 连接体问题

4.(易错题)(多选)如图所示,一固定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30°,将一质量为m 的小球套在杆上,通过轻绳悬挂一质量为M 的重物,给小球和重物一沿杆向下的初速度,两者相对静止共同运动,且轻绳处于竖直状态。现给小球和重物一沿杆向上的初速度,两者相对静止共同沿杆向上做加速度大小为g 的减速运动,则( )

A .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33

B .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12

C .沿杆向上运动时,轻绳中的拉力大小为Mg

D .沿杆向上运动时,轻绳中的拉力与固定杆之间的夹角β=60°

ACD [小球和重物相对静止地沿杆向下运动时,轻绳竖直,由受力分析可知重物的加速度若不为零则沿竖直方向,而小球的加速度若不为零则必不沿竖直方向,所以两者共有的加速度为零,共同做匀速运动,受力平衡,对小球和重物整体,由平衡条件得(m +M )g sin α=μ(m +M )g cos α,则μ=tan α=33

,选项A 正确,B 错误;当小球和重物沿杆向上运动时,隔离重物分析受力情况,轻绳中的拉力大小记为F ,则沿杆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cos β+Mg sin α=Mg ,垂直固定杆方向,由平衡条件得F sin β=Mg cos α,解得β=60°,F =

Mg ,选项C 、D 正确。]

易错点评:不能正确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选取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考向4 临界、极值问题

5.某学校组织趣味课外活动——拉重物比赛,如图所示。设重物的质量为m ,重物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某同学拉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能够施加的最大拉力为F ,求重物运动时的最大加速度为( )

A.F m

B.F m -μg

C.F m 1-μ2-μg

D.F m

1+μ2-μg D [由受力分析,重物受到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水平方向有F cos θ-F f =ma ,竖直方向有F sin θ+F N =mg ,滑动摩擦力F f =μF N ,根据以上三式联立可以求得a =

F cos θ+μF sin θm -μg ,当tan θ=μ时,加速度最大,最大加速度为a max =F m

1+μ2-μg ,故D 正确,A 、B 、C 错误;故选D 。] 6.(2019·郑州市高三一模)如图所示,a 、b 两个物体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m a

=m b =m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4

μ。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a 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a 、b 两个物体始终相对静止,则力F 不能超过32

μmg B .当力F =μmg 时,a 、b 间的摩擦力为32

μmg C .无论力F 为何值,b 的加速度都不会超过38

μg D .当力F >μmg 时,b 相对a 滑动

A [若a 、b 两个物体均静止,力F 一定小于12

μmg 。若a 、b 两个物体运动且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a 、b 两个物体的加速度相等,把a 、b 两个物体视为整体,a 、b 刚好不发生相对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2019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如下 一、时间按排:2019年3月底至2019年4月底(第五-----九周) 二、内容安排暨专题设置: 专题一:物理实验(六课时第五周,由李振德老师负责) 专题二:力与运动(六课时第六周,由徐光范老师负责) 专题三:功和能热学(六课时第七周,由陈立平老师负责) 专题四: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六课时第八周,由吴雷老师负责) 专题五:电磁感应和电路,交变电流(六课时第九周,由刘兆祥老师负责) 三、其它问题: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概括起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与直线运动;平抛与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热学部分:分子运动论,热力学定律,理想气体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

第六节运动和力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 答案:D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桶人(手)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一、考点网络化、系统化 通过知识网络结构理解知识内部的联系。因为高考试题近年来突出对物理思想本质、物理模型及知识内部逻辑关系的考察。 例如学习电场这章知识,必须要建立知识网络图,从电场力和电场能这两个角度去理解并掌握。 二、重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不够重视错题本的建立,都是在最后关头才想起要去做这件事情,北京新东方一对一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同时也要求学生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三、跳出题海,突出高频考点 例如电磁感应、牛二定律、电学实验、交流电等,每年会考到,这些考点就要深层次的去挖掘并掌握。不要盲区的去大

量做题,通过典型例题来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量规范、有序的训练来提高应试能力。 四、提升解题能力 1、强化选择题的训练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在选择题上的失手将使部分考生在高考中输在起跑线上,因为选择题共48分。所以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盛海清老师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会的题目都拿到分数,不错过。 2、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应试能力 2019年北京高考命题将加大落实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通过对解题过程和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来甄别考生的综合能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物理运动过程、条件、特征,要有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条件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在处理复杂物理问题是一般要定性分析可能情景、再定量分析确定物理情景、运动条件、运动特征。 如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力学部分出现,学生往往不会感到困难,在电场中出现就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电

(山东专用)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1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教案

(山东专用)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1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教案 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山东临沂检测)如图所示,甲、乙两物块质量相同,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甲、乙之间、乙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现对甲施加一水平向右的由零开始不断增大的水平拉力F(物体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A.甲相对于乙会发生相对滑动 B.乙相对于地面会发生相对滑动 C.甲相对乙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D.甲相对于乙、乙相对于地面均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答案 A 设甲、乙的质量均为m,甲、乙之间以及乙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甲、乙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ax=μmg,乙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ax'=2μmg,因f maxf max=μmg时,甲、乙之间会发生相对滑动,故选项A正确,B、C、D均错误。 2.(2019山东滨州二模)浙江乌镇一带的农民每到清明时节举办民俗活动,在一个巨型石臼上插入一根硕大的毛竹,表演者爬上竹梢表演各种惊险动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何位置表演者静止时只受重力和弹力作用 B.在任何位置竹竿对表演者的作用力必定与竹竿垂直 C.表演者静止时,竹竿对其作用力必定竖直向上

D.表演者越靠近竹竿底部所受的摩擦力就越小 答案 C 毛竹上的表演者静止时受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故选项A错误;表演者静止时,竹竿对其作用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即竹竿对表演者的作用力必定竖直向上,故选项B错误,C正确;表演者越靠近竹竿底部所受的摩擦力不一定越小,故选项D错误。 3.(2019山东济南模拟)如图所示,在倾角θ为37°的斜面上放置一质量为0.5 kg的物体,用一大小为1 N 平行斜面底边的水平力F推物体时,物体保持静止。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 ) A.3 N B.2 N C. N D. N 答案 C 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物体在平行斜面底边的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 x,有F x=F,在沿斜面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 y,有F y=mg sin 37°,则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N,故选项C正确。 4.2019年10月1日上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空中护旗梯队拉开了阅兵分列式的序幕,20架武装直升机组成巨大的“70”字样飞越天安门上空让人记忆犹新,大长中华之气。而其领头的直升机悬挂的国旗更是让人心潮澎湃。若国旗、钢索和配重大约为600 kg,目测钢索与竖直方向的角度约为12°,若钢索与配重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g=10 m/s2,已知θ较小时tan θ≈θ(弧度制)。国旗受到的空气阻力约为( ) A.6 000 N B.2 500 N C.1 200 N D.600 N

高考物理通用版第二轮复习讲义(精华版)

高考物理通用版第二轮复习讲义(精华版) 第1讲 | 应用“三类典型运动”破解电磁场计算题 ┄┄┄┄┄┄┄┄┄┄┄┄┄┄┄┄┄┄┄┄┄┄┄┄┄┄┄┄┄┄┄┄┄┄┄┄┄┄┄ 命题点(一) 带电粒子(体)在电场中的运动 [研一题]———————————————————————————————— 如图所示,金属丝发射出的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初速度与重力均忽略不计)被加速后从金属板的小孔穿出进入偏转电场(小孔与上、下极板间的距离相等)。已知偏转电场两极板间距离为d ,当加速电压为U 1、偏转电压为U 2时,电子恰好打在下极板的右边缘M 点,现将偏转电场的下极板向下平移d 2 。 (1)如何只改变加速电压U 1,使电子打在下极板的中点? (2)如何只改变偏转电压U 2,使电子仍打在下极板的M 点? [解析] (1)设移动下极板前后偏转电场的电场强度分别为E 和E ′,电子在偏转电场中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a ′,加速电压改变前后,电子穿出小孔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0、v 1 因偏转电压不变,所以有Ed =E ′·3 2d , 即E ′=2 3 E

由qE =ma 及qE ′=ma ′知a ′=2 3 a 设极板长度为L ,则d =12a ′????L 2v 12,d 2=12a ????L v 02,解得v 12=v 0 2 12 在加速电场中由动能定理知 eU 1=12m v 02,eU 1′=1 2m v 12 解得U 1′= U 112,即加速电压应减为原来的1 12 ,才能使电子打在下极板的中点。 (2)因电子在偏转电场中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极板移动前后,电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时间t 相等,设极板移动前后,电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则有 d 2=12a 1t 2,d =1 2a 2t 2, 即a 2=2a 1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 1=eU 2 md ,a 2=eU 2′m ·32 d 解得U 2′=3U 2,即偏转电压变为原来的3倍,才能使电子仍打在M 点。 [答案] (1)加速电压应减为原来的1 12,即U 112 (2)偏转电压变为原来的3倍,即3U 2 [悟一法]———————————————————————————————— 带电粒子(体)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的解题流程 [通一类]———————————————————————————————— (2017·全国卷Ⅰ)真空中存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 1的匀强电场,一带电油滴在该电场中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 0。在油滴处于位置A 时,将电场强度的大小突然增大到某值,但保持其方向不变。持续一段时间t 1后,又突然将电场反向,但保持其大小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力与运动(2、3、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运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3)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学会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 例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得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⑴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如何变化。小明在实验中是如何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⑵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从同一高度自由下滑) ⑶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⑷根据小明的结论,你能推理出若小车不受阻力,将做什么运动吗?(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出:这就有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他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⑴牛顿对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又加以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得出: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经验定律,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 ②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攻略

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攻略 物理在绝大多数的省份既是会考科目又是高考科目,在高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攻略,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物理网一直陪伴您。 一、知识板块:以小综合为主,不求大而全 第一轮复习基本上都是以单元,章节为体系。侧重全面弄懂基本概念,透彻理解基本规律,熟练运用基本公式解答个体类物理问题。综合应用程度不太高。实际上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是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因势利导把知识进行适当综合。但要循序渐进,以小综合为主,不求一步到位的大而全。 所谓小综合,就是大家一眼就能审视出一个问题涉及那两个知识点,可能用到那几个物理公式的。譬如: 1.力和物体的运动综合问题(力的平衡、直线运动、牛顿定律、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问题; 3.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4.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 5.气体性质问题; 6.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往复运动),曲线运动(类平抛、圆周运动); 7.直流电路分析问题:①动态分析,②故障分析;

8.电磁感应中的综合问题:①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单根、双根、U形导轨、形导轨、O形导轨;导轨水平放置、竖直放置、倾斜放置等各种情景),②闭合线圈穿过有界磁场(线圈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梯形等),(有边界单个磁场,有分界衔接磁场)、(线圈有竖直方向穿过、水平方向穿过等各种情景); 9.物理实验专题复习:①应用性实验,②设计性实验,③探究性实验; 10.物理信息给予题(新概念、新规律、数据、表格、图像等) 11.联系实际新情景题(文字描述新情景、图字展现新情景、建物理模型,重物理过程分析); 12.常用的几种物理思维方法; 13.物理学习中常用的物理方法。 二、方法板块:以基本方法为主,不哗众取宠 分析研究和解答物理问题,离不开物理思想,这种思想直觉反应是思维方法。平时学习中大家已经接触和应用过多种方法,但仍是比较零乱的。因此,有必要适当地加于归纳总结,能知道一些方法的适用情况,区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其中要以基本方法为主。即必须掌握,熟练应用且平时用得最多的几种方法。 如受力分析法:从中判断研究对象受几个力,是恒力还是变力;过程分析法:能把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分析成若干简单的

(完整)初中物理力与运动_教案.doc

一、课题力与运动 二、课时 上节课已经将力与运动相关的前几个知识点学习完成,学生的理解与接收还可三、学情分析以,本节课在复习前一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最后一个知识点,并将本章 内容做一个整体的复习。 1.知道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学目标2.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4.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状态的改变难点 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六、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 知识点一:二力平衡 1、什么是平衡状态? 2、什么是二力平衡? 知识点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牛顿的定律 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如何理解? 知识点四:惯性定律 什么是惯性定律?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

二、进入新课 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的作用效果 l .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 2.请你认真观察教材中图,并配合阅读图下面的三行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图 (a)中,力使火箭由 ________变为 ________,而且使它的速度越来越 ________.图 (b)中,力使列车由 ________到 ________,由 ________变 _________. 图 (c)中,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 ________. 3.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或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 态的改变. 4.通过上面的观察、阅读和分析,请你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69 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________状态或 ________状态,即平衡力________(改变/不改变)物 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________,它们的作用相互________了,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它将保持________运动状态. 2.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即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汽车就 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汽车的运动方向将发生 ________.例 l(多选题)下列实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有()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 C.正在进站的火车D.运动员投出的标枪在空中前进 例2 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地反映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 例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B.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一定不平衡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 D.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2020】最新高考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图象专题)

图像专题(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不选和错选得0分,漏选得2分) 1.氢原子从第三能级跃迁到第二能级时,辐射的光子照射到某种金属,刚好能发生光电效应。现有大量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则在向低能级跃迁时所辐射的各种能量的光子中,可使这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种数为()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A、B两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方向不变,运动总位移相同,A行驶的前一半时间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运动,后一半时间以加速度a2做匀加速运动,而B则是前一半时间以加速度a2做匀加速度运动,后一半时间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运动,已知a1>a2,设A的行驶时间tA、未速度VA,B的行驶时间tB,未速度vB,则:() A、tA>tB, VA>VB B、tAtB, VA=VB D、tA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 高考物理模型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 高考物理模型 方法概述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 (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 (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热点、重点、难点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9-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图9-2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课程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课 程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运动和力》复习课导学案 邾城街第五初级中学江宏 明 一、基础回顾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 态。 (2)得出: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_____而概括得出的。 2.惯性: (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利用和防 范举例:①利用:。②防 范:。 3.平衡状态:物体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态。 4.力的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_____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5.二力平衡的条件: (1)两个力作用在_______物体上; (2)大小_____; (3)方向_____; (4)作用在 ___________。 6.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推断受力情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力的 大小和方向,推断另一个力的___________。 (2)判断运动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力 为平衡力,则物体处于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 7.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_____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 _____________的力。 8.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___ __、 (2) ____ _。 9.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 2、、3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2、、3 二、考点分析、考题赏析 考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一直、不变。4.“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 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种状态必有其一,不同时存在。5.牛 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全套)

第一讲 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0=a 。表现:静 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现对它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个力最小? 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摩擦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N f μ=,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 μ==αarcctg N f arcctg 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这显然属于三力平衡中的动态平衡问题,由前面讨论知,当T 与F 互相垂直时,T 有最小值,即当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μ=μ-=θarctg arcctg 90时,使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T 最小。 (2)摩擦力在平衡问题中的表现 这类问题是指平衡的物体受到了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力的作用。在共点力平衡中,当物

高考物理二轮专项

高考物理二轮专项:功和机械能压轴题训练 1.(10分)如图21所示,两根金属平行导轨MN和PQ放在水平面上,左端向上弯曲且光滑,导轨间距为L,电阻不计。水平段导轨所处空间有两个有界匀强磁场,相距一段距离不重叠,磁场Ⅰ左边界在水平段导轨的最左端,磁感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上;磁场Ⅱ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2B,方向竖直向下。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的金属棒a和b垂直导轨放置在其上,金属棒b置于磁场Ⅱ的右边界CD处。现将金属棒a从弯曲导轨上某一高处由静止释放,使其沿导轨运动。设两金属棒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 (1)若水平段导轨粗糙,两金属棒与水平段导轨间的最大摩擦力均为mg,将金属棒a从距水平面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求: 金属棒a刚进入磁场Ⅰ时,通过金属棒b的电流大小; 若金属棒a在磁场Ⅰ运动过程中,金属棒b能在导轨上保持静止,通过计算分析金属棒a释放时的高度h应满足的条件; (2)若水平段导轨是光滑的,将金属棒a仍从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使其进入磁场Ⅰ。设两磁场区域足够大,求金属棒a在磁场Ⅰ运动过程中,金属棒b中可能产生焦耳热的最大值。 2.(8分)如图所示,长为l的绝缘细线一端悬于O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现将此装置放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小球静止在A点,此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重力加速度为g,sin37°=0.6,cos37°=0.8。 (1)判断小球的带电性质; (2)求该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 (3)若将小球向左拉起至与O点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细绳刚好紧,将小球由静止释放,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 3.(10分)如图甲,MN、PQ两条平行的光滑金属轨道与水平面成θ = 30°角固定,M、P之间接电阻箱R,导轨所在空间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轨道平面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 = 0.5T。质量为m的金属杆a b水平放置在轨道上,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值为r。现从静止释放杆a b,测得最大速度为v m。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得到v m与R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轨距为L = 2m,重力加速度g取l0m/s2,轨道足够长且电阻不计。 (1)当R = 0时,求杆a b匀速下滑过程中产生感生电动势E的大小及杆中的电流方向;(2)求金属杆的质量m和阻值r;

高考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重点专题汇总 第一讲 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0=a 。表现: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现对它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 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个力最小? 例2 重力为G 的物体A 受到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外力 F 后,静止在竖直墙面上,如图1-2所示,试求墙对物体A 的静摩擦力。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教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 4.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复习重点 1. 二力平衡的条件 2.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 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6.典例讲解 (二)知识梳理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零距离》第8讲 课后反思

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的经验指导

2019年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的经验指导 物理二轮复习一般是从3月初到5月中旬,大致可划分为九大专题。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第二专题:功和能;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综合应用;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物理方法。 物理二轮复习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力学、电磁学、选修、实验部分。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选修部分:机械波和机械振动、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实验部分:力学实验、电学实验。 物理第二轮复习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 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构建知识网络 以回忆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找出知识间的关联,学会对知识重组、整合、归类、总结,掌握物理思维方法,将知识结构化,将书读薄。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重新排列的知识,理解才能深刻。一般来说,一个专题有一个核心的主体,其余的概念为这个主体做铺垫,要以点带面,即以主要知识带动基础知识。再次对知识回忆,模糊的地方要回归课本。 重视物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前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海口市东山中学王春燕 学情分析:前一章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概念和力的图示,本章内容是力学知识的继续,主要是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 教学目标与考点分析: 1.理解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实验现象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知道惯性现象,并会用惯性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通过二力平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学方法: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复习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受到那些力的作用?那些力是平衡力? 二、考点梳理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实验(理想化实验的方法)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 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 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_____时候,总保持_

__状态或___状态。它又叫__定律、它是在__基础上,进而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 条件:物体不受外力; 运动规律:①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②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练习: (二)惯性 1.物体保持___或______的性质, 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对惯性的正确理解: 口诀:物体有惯性,惯性是属性,大小看质量,不管动与静。 错误的认识: 把惯性误认为是一种力,如“在惯性的作用下”“受到惯性的作用”等; 3.常见的惯性现象: 4.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5.练一练: 例题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则( ) (A)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一定处于匀速运动状态 (C)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题2 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受到的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完整word版)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表.docx

高三年级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表 作者:菊勤教育赵老师 高三经过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学生大多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 问题。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 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 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了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 如下: 计划 周次复习安排 第一专题:受力分析 1. 准确且恰当的选取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且能画出受力示 意图; 第一周2.熟练掌握常规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 3.会运用相应数学方法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动态平衡问题的分 4. 3- 4.9 析方法; 第二专题力与直线运动: 1.掌握运动学基本公式 2.掌握相遇以及追击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3.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 第三专题:力与曲线运动: 1.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 第二周2.理解掌握平抛运动的特征、规律,并能运用其实际问题。第四专题:力与圆周运动: 4.10 - 4.16 1. 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2.超重、失重,竖直面上的圆周运动 3.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运用 第五专题功和能: 1.多过程运动中动能定理的应用; 2.变力做功过程中的能量分析; 第三周3.复合场中带电导体的运动的能量分析。 4.17 - 4.23第六专题:电场及磁场综合: 1.掌握库仑定律,场强、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等势面等概念. 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问题 3. 理解磁感强度、磁感线、磁通量等基本概念及含义。 4.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第四周第七专题:电磁感应 1. 愣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4.24 - 4.30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第五周第八专题:力学实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