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失效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失效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失效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失效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失效

关键问题:央行货币政策为何失调?

原因分析:1基于货币银行学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美元泛滥下的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供应量循环增大

人民币升值预期无悬念

汇率政策不合适新环境

2基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环境

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元的持续走软

中国与世界经济:国际热钱进来了

结论:央行政策要更神秘——格林斯潘的语言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余论:四川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文主题:央行货币政策失效的分析

一直以来,一连串的经济数据令人沮丧。(叶檀,2008)以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为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屡次集体亮剑搭桥也难抑经济高烧之火。中国经济非但没找到下行的梯子,相反,在那片增长速度足以登峰造极、“独孤求败”的高原上如《指环王》中人族法师甘道夫一样被囚禁在高塔,苦苦等待解救他下来的秃鹰……

中国经济怎么了?央行金融调控政策本身又怎么了?为什么两者作用下本应协同的效果从未得以实现?而我们看到的一连串的现实是:居高不下的CPI与GDP增幅,以及日益扩大的外汇储备和一步一个脚印稳稳下降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什么中央银行三令五申的——被西方世界认为是宏观调控的重型武器——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在人民银行的实施下哑了火?“猛药”变了“纸老虎”吓不走蠢蠢欲动的汹涌“热钱”,个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央行货币政策本身开始反思?

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近4年来,见诸报端谈论最多的重大举措包括5大方面:ⅰ6次加息,每次上调;利率0.27%(存款)——0.52%(贷款);ⅱ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

上调0.25个百分点;ⅲ创造和恢复央行票据与特种存款等金融创新工具;ⅳ汇率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ⅴ多次召集商业银行主持“窗口指导会议”。

公开市场操作是利率和基础货币变动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基础货币又是基础货币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西方金融学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米什金,198?)。所以,首先我们将要分析的货币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

ⅰ、ⅱ两方面均属能动公开市场操作。仅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说,当今西方成熟国家均鲜有使用,而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然而,从可看到的事实中可知相关政策并未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否则,央行也就不必三番五次地倒腾这项政策。)自98年以来,中国每月新增外汇约为300亿美元,以现行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7计算,仅此因素下,2008年每月中国新增的外汇储备是2100亿元,这些外汇占款经央行购买再经银行体系倍数原理放大后,增加的存款数额将是惊人而巨大的。这种存款的激增并不是我国居民创造积累的财富,而是国际游资追逐人民币所带来货币的膨胀效果(于学军,2006)。那么,中国出口及外贸顺差剧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跨国外包、全球化(外电评论:经济的全球化就是全球的中国化)、独立经济生产链重组在IT革命的大力推动下处于加速阶段,并且,不能外包的生产服务也能实现,FID在中国的投资大幅增加随时也替代了中国进口(周小川,2006)。原来需要进口的可以不出国门即可得,进口放缓,于是进出口差额拉大。从这个角度也可得出与前文相同的观点:巨额贸易顺差并非是中国居民创造的真实财富,而是有相当水分。由此,我们可以质疑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现行中国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性。

值得提一下的是商业银行在此政策下是受害者。无论是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都是收回商业银行剩余流动性。居民储蓄的存款被存款准备金率牢牢拴住,——只能回归无用不能创造应有价值,而此过程所造成的损失及成本都只能商业银行默默埋单。据在《金融时报》披露的各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净收益明显下滑,收益额最大的却是中国农业银行,而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年前购买了央行的巨量票据,使其坏帐资产比率不想其他商业银行那么触目惊心。尽管这结果一部分是由于大地震使银行坏帐呆帐迅速增加,但商业银行本身受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引发的久伤却是根本。

人民币升值。即使在货币约乘数为4.4的情况下,2008年每月央行要增加的货币供应为477亿元。央行增发的基础货币冲击这并不缺少流动性的流通货币市场。同样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市场的货币供给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压力蒙上了一层难以再揭开的沉重黑幕。自2006年以来,人民币因与美元汇率有紧密联系而一直没能按照市场变化要求的那样及时升值。资金成本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本可降温的经济没有实现。时机的错过使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不得已,人民币到了必须升值的时候。从微小频繁调整变为近期升值幅度加大(尽管累计以达10%以上),总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被认为是更加理性与准确的,国际热钱则纷纷如磁针一样紧紧依附人民币套利转出如蚊子饱足才狠狠拔出:那是人民币价值和国民财富在流血。

接下来要清算的大头是汇率政策。中国汇率体系“管进不管出”已成为心照不宣的惯例从汇率改革之初延续至今。这是外汇激增的时代了,我们却还没有把陈腐过时的理论当作金科玉律奉行不二。进来的资本很容易,却为热钱的兴风作浪打开道路。却也能进一步加大央行管理资金货币的难度。不明来路的热钱!它们浩浩荡荡地涌向高收益却没预期风险的股市、楼市抬高房价,引起股市泡沫。游资来去自如,加速脆弱不健全的中国金融体系。另一方面,两个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扩大了交易货币的需求量(注:根据人民银行网站/diaochatongji/tongjishuju/公布数据绘制而成),使居民储蓄从流动性较弱的M2转向流动性较强的企业活期存款M1,M1增长加快,超过了M2的速度。剪刀口式的增长差距加大也进一步反映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反过来继续作用于两个市场。所以货币供应保持高增长,M1和M2又不断增强货币流动性,如此循环往复,流动性过剩将一直存在下去。可按照经济学理论,人民币对外升值提高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商品价格上涨将对进口产生抑制,从而导制国内总产出减少失业率增加,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降低,流通市场的货币会自然降低。但事实物价在持续上涨,流动性过剩问题依旧突出,经济学理论错了吗,还是经济学理论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其背后有怎样的深层次原因?

美元持续走软

分析美国经济走向将有助于判断当下国内经济。

美国经济刚从次贷危机的哀鸿中苏醒过来,伯南克不顾一切的救市让美联储

为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巨额资金缺口埋单。可以想见,美联储大量基础货币将在未来陆续流通在市面上,这样做的最终后果将可能进一步导致不断走软的美元继续滑下并最终跌倒。这会给世界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当然,这样以来中国——这个不断庞大的世界制造中心——受到的影响尤为首当其冲。在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同时,人民币对英镑亦贬值,美元自身对欧元、英镑也持续下挫。作为最广泛交易的支付货币就使得国际大宗货物价格开始上涨。于是,全球背景下,美元的泛滥,在世界遭受美元贬值之害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面临以美元结算的巨额外汇占款只能结而又收、收而又结一直忙碌下去,这是造成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大减的根本原因之一。

国际热钱进来了

国际油价已经突破130美元一桶。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大地震重建工作陆续展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远不止这个数目,甚至有可能涨至200美元一桶。而其他大宗货物如粮价也大幅度飙升。缅甸风灾造成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优质粮食产区将在未来几年连续减产、近期则颗粒无收的局面,而缅甸本国呢,通过膨胀率将可能达到18.2%。这将使遭受重创的缅甸经济雪上加霜,循环影响,难以振兴。因此,同理粮食价格预期也将上涨。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崛起与国际制造基地的再次搬迁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外资的膨胀注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如果外资一旦撤离呢,中国经济可能会严重受挫。但重振也并非不可,同样,再用优惠政策套来那些游走的外资。

终归,中国经济与世界越来越密切,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愈来愈大。原油及金属等初级产品的外依存度:2007年1季度,进口铁矿石依存度为54.84%,石油2008年前十月为49%(2020年预计近60%),硫资源已超过50%。粮油等原料的上涨使得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所难免。粮油等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会使经济增长放缓吗?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07年的统计是:2006年,世界贸易比上一年增长15.4%,达到118,742亿美元。世界贸易已经连续四年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长率在扩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刺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连续三年以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是80年以来最快的增长,中国和印度的GDP实现了10%左右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7%,约占四成。(2007年版JETRO贸易投资白皮书)在国际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下,中国经济将何

去何从呢?答案是肯定的。与世界脚步一起共鸣:中国经济将继续一路奔跑。

在经济持续过、热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受到考验。特别是作为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第一年,新领导集体关于控制经济增长与CPI的目标的实现显得格外重要。央行的政策调控如何在此背景下做好本职工作将是又一硬难题。央行会不会兼顾政府意志于不顾?强行为目标而作为,让央行本来就很小心的”上调”政策更加细碎畏葸,仅货币还是松货币,这是一个问题。从紧的货币政策是银行信贷减少,经济增长势头将会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可外资,确切的说国际游资却不这么想,他们只知道:预期不会下调的人民币一直在升,此时不入,更待何时?利率工具要求的神秘性变得毫无根据,它如何发挥有效性呢。

如此,中央银行源源不断地创造巨大流动性,紧缩预期的减少流动性还不足以弥补由此增加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一面加紧的货币政策却成为巨大热钱涌动的风向标指导着国际热钱滔滔涌入。货币来源的复杂性增大给管理带来困难,并大大地削弱调控政策的效果。央行在现行中国经济下政策形成矛盾严重制约了政策所能发挥效果的空间,这是央行金融调控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

于是,尽管央行很明确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很忙碌,结果却很直接很无情:调控政策收效就像远去的恋人的背影那样决绝,且走且远,最终杳不可见。

结论:央行政策要更神秘

格林斯潘的公文包里有掌管着美国经济细微的引擎,格林斯潘不仅知道一架雪弗莱轿车有多少根螺丝钉,还知道拔取其中3颗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的“格林斯潘”周小川可能也有,未必不知。但后面一个“格老”的特性周小川却还未使用,——格林斯潘可以使用英语语言中最细微委婉的语气语法,好使他说出来的每一句话确保只有上帝与他能够听懂。斯蒂格利茨也认为,信息,其实就是信息的博弈,就是信息经济学!

经济宏观政策如何让货币政策发货效果,如何保持一定神秘性,让人们对经济政策预期变得不那么轻而易举,这将是周小川及其同僚们下一步应做的功课。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传统的政治经济理论对市场失灵的认识和对完美政府的预期是失之片面的,政府机制本身同样存在低效率现象,即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如短缺或过剩,官僚主义,政府寻租活动等。 从其原因如下: 第一,从财政决策形成过程看,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需要通过投票机制表达为公共决策;或者通过投票选出代表,间接进行公共决策。然而,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首先,公共决策不足以反映全体成员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其次,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不可能与公共利益完全一致。再其次,受制于政治家的动机。 第二,即便政治家能够忠实的履行公众利益代言人的职责,他们也受到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从而使财政决策的效果难以让人满意。而且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第三,有某种共同的目标的利益集团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

出的,缺乏组织的社会大众则处于劣势地位,而市政府做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如何防范和纠正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着重从三方面说明: 第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的非理性。首先,在政府内部重新确定竞争机制。其次,在高层行政管理者中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其效果与利润与私人部门作用相同。再其次,更经常采用私人企业承担公共事业的办法,即更多依赖于市场机制来生产某些公共产品或服务。 第二,改革公共决策制度。政府失灵的公共决策制度的缺陷造成的,因此要改革公共决策制度。首先,进行立宪改革,加强政府法治、规则及监督制度建设,使政府行为法治化,为政策制定一系列规则和程序。其次,完善表达民主表达的方式,发明新的政治技术,以使在众多的、相互对立的利益中,作出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决策。 第三,约束政府开支,抑制政府的扩张和浪费。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一定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服务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的、人治的管理转变到间接的、经济手段为主的、裁判式的、法治的、规范程序化的管理。提高政府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效率。规范财政决策过程,约束政府开支,从根本上抑制政府的扩张。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1 学年论文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 宝”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金融系 班 级: 09级1班 学生姓名: 完成时间:二О一二年 六月二十九日 序号: 序号:37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均衡、利率和汇率的合理水平、资本流动及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其现实效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研究中央银行是如何运用这“三大法宝”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传导机制,现实效应

abstract With mod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the impor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s growing by. Monetary policy on a the currency of the country of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of a reasonable level,capital flow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s the dominant role. The central bank as a monetary policymakers,mainly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money supply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and the whole economy affect investment and,whether the deflating monetary policy or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through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realize. Monetary policy tools have general policy tools,selective policy tools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policy tools three categories. General policy tools as the central bank's main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legal deposit reserve discount policy, the policy,and the open market operations,commonly known as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ts practical effect,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central bank is how to use this “three magic weapons”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pact the entir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Keywords:monetary policy,“three magic weapons”,conduction mechanism,the reality effect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Times Finance 71 2011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36期) 时代金融 Times Finance NO.2,2011 (CumulativetyNO.436) 一.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有:再融资工具,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二级市场上的一次性交易或回购协议;公开市场类操作,即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出售政府或中央银行证券,类似于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一次性非冲销操作、外汇互换以及储备要求。 (1)再融资工具。通过再融资工具中央银行以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提高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流动资金账户余额。如果商业银行以现金的形式接受中央银行的部分信贷,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也会增加,使净国内资产、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扩张。 (2)公开市场操作及公开市场类操作。公开市场买入(一次性买断交易或回购)提高了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卖出(一次性卖出交易或逆回购)则减少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类操作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别是前者发生在一级市场,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类操作可通过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证券发行进行。票据正的净发行(即新发行的票据的价值高于到期票据价值)提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负的净发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

(3)法定准备金比率。调整准备金比率并不是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商业银行并不持有大规模的超额储备的条件下,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减小,结果造成利率的提高,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短期内,尽管有高的储备率,基础货币有可能扩张,但对银行而言,不可能将资产负债表迅速调整。为了能够履行更高的储备要求,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资金,在短期内增加了基础货币。 (4)外汇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通过银行体系的一次性操作,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改变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水平。购买外汇会通过增加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扩张性效果,基础货币上升;出售外汇则通过减少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收缩性效果,基础货币下降。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政策工具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2)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3)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计划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确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控制目标,然后,一方面通过制定综合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限额指导,并确定各地区现金投放回笼指标;另一方面又 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间接调控利率水平,影响基础货币供求与社会

出租车规制案例(综合案例兼有市场和政府失灵有教学分析但缺少备选方案分析)

备注: 1.该案例显示了真正的政策分析是如何工作的,并把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理论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可以显示如何理解公共政策问题 2.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对于确定公共政策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麦迪逊出租车市场的规制 呈送:市长大卫·西斯路易斯(David Cieslewicz) 来自:莫里·阿斯金(M011y Askin)与凯蒂·克洛克(Katie Croake) 日期:2003年8月18日 主题:麦迪逊的出租车规制 行政摘要 与全国其他同类型城市相比,麦迪逊(Madison)的出租车费高于平均水平 造成高出租车费的原因是在麦迪逊市区所进行的出租车规制限制了对出租车市场鲁 进入。现有的规制政策反应了这样的事实:城市官员更注重保护现有出租车公司粤 利益,而没有考虑出租车使用者的利益与需求,也没有考虑出租车市场的潜在进i 者的利益。这个报告指出:城市应该废除出租车市场的主要进入限制,即“2{ 规则”。 通过对规制出租车行业的原理进行讨论,基于公平目标、效率目标、财务效盔 目标及政治可行性目标,我们对麦迪逊出租车市场的结构、出租车运营商、城市瑚 :j筐入限制。[2]这些限制导致了在过去的17年中,麦迪逊的市场没有出现 。:导致的后果是:竞争缺失,且麦迪逊的出租车费比国内平均水平高出近 F录)。 ’爱则、全市范围内的服务要求、高额的执照费用以及长时间的审批过程 :表资以及出租车公司的高运营成本。从更技术的角度说,这人为地提高了 :最香(minimum efficient scale of Operation),它意味着出租车公司面临的 一三们在不存在规制的市场上运作的成本。今天,高额的出租车费用和长时 :二司的进入,使得整个市场处于弱竞争状态。这个分析考察了是否那些降 i垡的替代政策能够提高竞争,并使得麦迪逊的出租车司机受益。

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

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央行昨日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同时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政策的表述是“合理运用……”,而今年第一季度则更换为“灵活运用……”。这一变化说明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较去年第四季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既有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渐显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央行强调,综合增长潜力和动能等各方面因素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仍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突显,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央行指出,要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着力降低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鼓励创新,丰富债券市场产品和层次。 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当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发展迅速,与传统金融互相补充和融合,有利于促进竞争、发展普惠金融、增加居民收入、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政府失灵案例

黑龙江坑农事件中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 邬凤英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的不法商人用假种子坑农、害农事件,(8月23日《华商晨报》)一开始不妨看做是一件“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不法商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他当然有尽量压低成本以提高利润的动机。由于和农民相比,商人们占尽信息、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断定出售假种子的利益远大于风险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另外的约束,他们肯定会选择出售假种子。也就是说,如果放任市场运作,不法商人用假种子坑农的事件将“此起彼伏”,“看不见的手”在制止这个问题方面,是完全无力的。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市场失灵”正好为政府作用预留了空间。所以,呼吁政府干预,严惩不法商人以杜绝假种子,在逻辑上也就顺理成章。农民凭着自己朴素的智慧也正是这样推理的,所以才有了200次上访。中国的最高行政当局以“总理批示”这一强有力的形式,直接介入此案。如果政府是一架运作良好的机器的话,事件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然而让所有观察者都大跌眼镜的是,政府在这里也失灵了。“总理批示”到了基层,居然被认为是过时了,不法商人依然逍遥复逍遥,假种子依然泛滥又泛滥。因此,这一“特大坑农案”可以看做是“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结果。 由此想起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诺斯曾经提出的一个很著名的“诺斯悖论”。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一个政府必须演化为一个有效、公正的契约第三方执行者。第三方强制实施,意味着政府应该强大到能有效监督产权、强制实施契约。”但他同时又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一个政府一旦具有了这样强制的力量,那么,那些管理该政府的人便会利用这种力量来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以牺牲社会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通过前面对“假种子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发现,我们也遭遇到了“诺斯悖论”:一方面,要杜绝假种子,就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为此,我们不能不加强各级政府官员的权力。但另一方面,正因为各级政府官员手中具有了这种权力,使得他们又成了不法商人争相“寻租”的对象,于是,他们中不少人就利用这种权力收取贿赂,而对落实法律、法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连“总理批示”也可以宣布“过时”而不再执行。如此,假种子泛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政府_失灵_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106期,2004.3 ACADEMICS IN CHINA No.3May.2004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杨 龙 (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政府在介入经济的时候,存在失灵问题。一是在纠正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的缺陷,包括反垄断、消除外部性、克服信息不对称、实行收入再分配、提供公共物品、调控宏观经济控制等过程中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和不公平等问题。二是公共政策过程中可能的不公平和失效现象,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在投票、利益集团协商和精英决策三种决策模式中都可能存在。三是政府行为的非竞争本性所附带的非效率后果,官员的行为既无成本约束,又缺乏利润动机。四是官员行为的官僚主义难以避免,原因在于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双边垄断”关系。五是利益集团操纵政策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倾向于“分利”,而不是增进公共利益。 〔关键词〕政府失灵;公共政策;官僚主义;利益集团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4)-03-0035-15 政府与其他政治组织一样,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政府失灵问题则在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现象时尤为突出。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政府失灵问题,体现为这样几种情况:一类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时产生的新问题,包括反垄断、消除外部性、克服信息不对称、实行收入再分配、提供公共物品、调控宏观经济控制等过程中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等问题。另一类是政府自身行为的偏差,包括政府干预的范围过大或过度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不当、政府干预的目标不明确、政府干预偏离预期目标等。与此相关的还有所谓的“公共政策失败问题”,即由于公共政策的过程复杂,难以制定或执行良好的政策,既无法有效 作者简介:杨龙,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一、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 1、货币政策取向预调微调,同时强调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首先,政策表述明显不同于以往,货币政策定调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为三个方面:即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此前,央行的表述一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表述的变化,说明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有所改变。改变的前提在于经济和通胀形势的变化,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同时,报告认为:当前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结合央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基调将是:总量维稳、结构微调、定向宽松。 具体原因如下:当前和未来将是改善的通胀目标管理制,因为货币存量较高,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等中期通胀压力仍在,这就导致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很难完全松懈,这就决定了未来政策放松的余地有限,总量维稳可能是常态。 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和定向宽松主要是要维护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速,在外需相对疲弱、国内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情况下,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也会逐步趋缓,保持经济平稳适度增长,既有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中长期看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微调具体体现在信贷政策上,即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其次,关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重点是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 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提法较二季度报告有两大显著不同:一是表述更为突出,明确其重要性;二是删掉了跨境资本有效监控,而提示了民间融资问题。由于前两年中国总需求回升较快,随着经济增长向常态调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可能逐步显现。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逐步趋缓额背景下,更需要注意方法系统性风险问题。 2、当前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预计未来信贷增速仍将维持15%左右 对于市场关注的M2 问题,此次报告有更加全面的分析。报告指出,考虑到2011 年以来表外理财等金融创新对M2 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当前实体经济的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同时对于M2 低估和实际货币增速有如下的分析: 首先,目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企业与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分流了企业与居民存款,使货币供应量有所低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非金融企业存款,规模2.8 万亿;公积金存款,规模6992 亿;表外理财,3.3 万亿;境外机构境内存款;其他创新性金融机构、金融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失灵:表现、原因与对策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失灵:表现、原因与对策 市场失灵是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进行解决,这就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原因。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调节过程中也会出现“失灵”现象。政府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分析政府失灵问题是为了了解现象、发现原因、并提出一些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标签:政府失灵;政府干预;市场经济 政府在全面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失灵的问题,但是政府也并不是全能的,产生了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失灵是当前调节市场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公平稳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研究政府干预失灵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和改善政府失灵问题。让政府和市场这两个手,更好的结合起来。 1 政府失灵的含义及表现 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但在干预中具有局限性,产生了政府失灵。政府调节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效率损失,超过了市场失灵本身产生的效率损失,即为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的表现,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未达到预期;政府干预即使到达了预期目标,但成本值过高、完成效率过低;政府干预引起负效应。 2 政府失灵问题的产生原因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中,产生政府失灵有许多原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2.1 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不当 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基本方法,通过用政策法规还有行政手段,对市场缺陷和调控失灵进行有效的弥补和纠正。对于市场经济条件,有两种决策类型:非市场决策和市场决策。非市场决策就是公共决策。政府若没有制定好合理的或者可执行的公共政策,则会导致公共政策失灵。这即不能补充市场机制,还会对市场失灵起到加剧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的增加。 2.1.1 现有的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的缺陷 以多数原则为基础的民主制,通常被大多数现代国家采用。但是,通过投票选出的代表,则拥有“经济人”特性,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选民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选民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现有的投票规则即表决方式,也不是完全民主的,只是少数人服从大多数人的强制决策。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政府失灵与微观规制)【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政府失灵与微观规制 1.何谓政府失灵? 答:(1)现代经济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由于市场失灵,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开始扮演起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现实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人们逐渐发现,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干预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如同市场会失灵一样,政府也存在缺陷,即“政府失灵”。 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政府失灵是指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的状况。造成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限信息。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需要政府承担起提供信息的职能,或者代替某些市场交易者进行决策。但由于现实生活是相当复杂而难以预计的,公共决策的特点使政府面临更大的信息失灵,从而导致政府无法对经济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2)有限决策。即使政府不存在信息失灵,通过政治程序在不同方案之间做出最佳选择仍会困难重重。虽然政府的决策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但真正的决策者只是少数人,不管他们是由选举产生还是由其他方式指定,在决策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自己所代表的阶层或集团的偏好和利益。一旦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相应的利益格局就很难打破。因此,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是值得怀疑的。 (3)有限控制。这是指政府对私人市场的控制能力有限,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政府

实施某些公共政策后,对私人市场可能的反应及对策往往会无能为力。其结果是公共政策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例如,政府为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采取公费医疗制度,却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的结果。 2.什么是寻租行为?为什么说寻租行为会耗费社会经济资源,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 答:寻租是个人或利益集团为了牟取自身经济利益对公共决策或政府官员施加影响的活动。寻租是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行为,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在对既得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中,虽然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但是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代价,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会耗费社会的经济资源,因此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3.什么是“搭便车”行为?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搭便车,就是指某些个人虽然参与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不愿意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完全依赖于他人对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支付。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某人支付了公共产品的价格却不能排斥其他人的消费,每消费者都不愿支付任何成本或支付很低的成本来享受公共产品,所以就会产生搭便车问题。 4.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分析与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分析有何不同? 答:在私人物品的市场上,供求均衡决定商品的最优数量,此时社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已经知道,该项商品的供给曲线来源于所有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横向加总,而市场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5日发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我们对此报告的解读。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央行对当前和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二是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具体来看: 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外部需求看,虽然存在欧洲部分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但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从国内情况看,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2010年以来宏观政策在坚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并采取了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以及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对及早防范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着力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新疆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各地加快发展热情依然较高,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发挥着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央行也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二是内需发展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值得关注。 整体来看,央行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谨慎乐观。在分析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时,世界经济复苏基础的脆弱和不稳定以及国内内需回升基础的不平衡仍是两大主要问题。这与上期报告中的看法趋于一致。 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央行指出,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虽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价格水平稳定的因素,但通胀预期和价格上行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各国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全球货币条件比较宽松,富余资金可能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二是当前国内劳动力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都有可能对通胀预期产生影响。本期报告中央行还以专栏的形式对劳动力成本进行了分析。由于中长期内我国将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其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不容忽视。 物价上行压力难消 通胀预期管理难松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研究员: 崔红霞 执业证书编号: 电话: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如何防治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如何防治 一、什么是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其主要类型有: (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 (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 (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 (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干预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也即公共决策失误 (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3)政府的寻租 (4)政府的扩张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正因为政府的干预存在着上述缺陷,所以让政府干预成为替代市场的主导力量,其结果只能导致“政府失灵”,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必然是败上加败,使失灵的市场进一步失灵。但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又需要政府的

积极干预,“守夜人”似的“消极”政府同样无补于市场失灵,同样会造成政府失灵。因此,政府不干预或干预乏力与政府于预过度均在摒弃之列。现实而合理的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应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无机制最优组合,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为此,就需要政府从最大限度地消除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入手,针对政府失灵的两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如确定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双向重塑的总体思路;从理顺政府利益关系入手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规范政府于预职能及行为;加强对政府调控行为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把竞争机制弓队政府调控的某些领域等),在克服和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更要防止和纠补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 第一,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投票规则有两种,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也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决策方法。首先,在政策决策超过两个以上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不可能有最终结果。其次,为了消除循环投票现象,使集体决策有最终的结果,可以规定投票程序。但是,确定投票程序的权力往往是决定投票结果的权利,谁能操纵投票程序,谁也就能够决定投票结果。再次,多数票规则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无论一个人对某种政治议案的偏好有多么强烈,它只能投一票,没有机会表达其偏好程度。 第二,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 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 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 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 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央行近年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中国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自2013年6月开始实施操作。自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又增加了一项。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三、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四、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五、常备借贷便利: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规制理论 内容提要 ?政府调节经济,以矫正市场失灵,它所采用的最惯常的手段就是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市场秩序和企业的,常用的手法就是规制。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民经济的计划化。 ?本篇分析政府规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第九章政府规制 主要内容 ?政府规制的内容与方法 ?政府规制失灵与规制的放松 ?了解政府规制的过程 背景知识:规制经济学 “规制”(“Regulation”),是规制部门通过对某些特定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定价、产业进入与退出、投资决策、危害社会环境与安全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实践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特定产业的规制已成为普遍的政府行为。 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依据规制性质的不同,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 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主要针对与对付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有关的政策。 规制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是对政府规制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规制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规制规范分析与规制实证分析。 代表人物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得威克、马歇尔、庇古、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萌芽于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迪普特(Dupuit,1849)

的研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壮大,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卡恩、帕尔兹曼、贝克尔等。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 主要观点: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存在市场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因此应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制,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下,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 主要观点:政府规制的目的并非是保护公共利益,而是为维护个别集团的利益,在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相互利用,并通过经验数据分析,佐证了所提出的观点。 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保护公共利益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进行规制与是否有必要进行规制或规制的实际效果是两个问题。 斯蒂格勒在其1971年所发表的经典性论文《经济规制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进行规制的公共利益动机只是一种理想主义观念,而真正目的是政治家对规制的“供给”与产业部门对规制的“需求”相结合,以谋求各自的利益,这才是规制的真正动机所在。 规制俘虏(Regulatory Capture)理论 斯蒂格勒在70年代初提出了规制俘虏理论。斯蒂格勒从对十九世纪以来美国规制历史的考察揭示出规制与市场失灵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经验研究也表明规制是照顾生产者利益的,通过规制可以限制竞争者进入,提高行业内生产者的利润,并允许超额利润的存在。 立法机构的规制立法是为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即立法者被产业俘虏),而规制实施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执法者被产业所俘虏)。 其核心内容是:具有特殊影响力的利益集团――被规制企业――进行寻租活动,使规制者成为被规制者的“俘虏”,并参与共同分享垄断利润,这就使政府规制成为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的一种手段。 规制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激励性规制与放松规制在全球的兴起; 社会性规制日益发展,其规制领域不断扩大; 政府规制方法更着重体现市场原则,出现了政府规制活动与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趋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