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_综述

_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_综述

_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_综述
_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_综述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综述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处

[文章编号]1003-1553(

2011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在广州召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负责人,获奖单位和个人,以及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军队院校、武警院校、职业院校、中小学的代表共8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回顾教育技术今昔巨变,展望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包括“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开题会”以及“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多元智能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等。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协办,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赞助。

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

12月3日上午举行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大会由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研究员主持,全体代表出席。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觉,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志坚,武警总部军训部副部长张军利,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原会长宋成栋、于云秀出席了会议。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香港教育传意与科技协会创会会长任伯江博士、日本教育工学会原会长赤崛侃司教授、马来西亚行之文教发展中心总裁曾桂安先生。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先生致欢迎词,然后由任伯江博士、赤崛侃司教授、曾桂安先生分别致贺词,副会长吴庚生教授宣读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名誉会长张尧学院士、中国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会长张霄亭教授、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会长芭芭拉博士的贺信。会长杨志坚先生从20年来协会发展的回顾,协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好当前工作、规划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作协会工作报告。

杨志坚在“20年来协会发展的回顾”部分讲到:在这20年中,协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专家报告、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培训活动等多种方式,引领了全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方向,组织了大面积的教育技术实践,为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升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作出了不懈努力,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得到了教育界的承认和教育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的肯定,于2009年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2010年获得民政部AAA认证。20年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围绕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局开展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完成教育主管部门交办的各种工作、配合教育部中心任务,创造性地独立工作。(2)举办科研活动,引领先进理念,提升理论水平。举办学术讲座、从事课题研究、开展对外交流。(3)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成立20年来,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培训中心和三十多个专业(工作)委员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远程教育协会、中小学电教馆系统教育技术(电教)协会以及各地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组成的省级教育技术协会纷纷加盟,成为协会的团体会员。绝大多数的高校教育技术同仁参加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大量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各地省级协会组织的活动。(4)制定标准,引导教育技术产业发展。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人员素养标准有《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

执笔:谢云

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软件资源标准有《教育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规范(试行)》和《语言学习网络平台规范(试行)》。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硬件环境标准有《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试行)》和《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内含六个技术规范)。

杨志坚指出,“协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有:(1)始终围绕教育部工作中心,将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己任,持之以恒开展科研及培训活动。(2)以协会骨干和积极分子为中坚,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教师服务。(3)寻求上级领导,依靠挂靠单位,沟通各界支持。杨志坚指出了协会工作的不足:首先,我们叫协会,具有行业性特点,但对比协会的科研特色、行业性特点展现不足,对教育技术行业的组织和企业的指导相对薄弱,标准规范少,评估检查不够。其次,协会内部的管理还不够细致,一些规定坚持得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还有个别二级组织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注意改正不足,对二级组织加强业务指导。

在“做好当前工作,规划未来发展”部分,杨志坚讲到,我们要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整体要求,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设计思想,结合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及协会的实际,做好当前工作,规划好未来的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协会各级组织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即将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深刻含义;宣传、贯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找准位置,积极谋划,在即将来临的信息化高潮中有所作为;“十二五”国家课题要尽早开题,研究内容要瞄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的各项工作,不等不靠,主动参与;已经研制出来的标准要争取实施,动员IT企业积极参加协会活动,为企业和学校教育技术部门开展标准的培训和认证工作;抓紧修改、完善协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求协会秘书处及二级组织认真贯彻执行,逐步使协会工作正规化。(2)确立协会发展目标。力争通过10年的发展,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建设成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各项政策的要求,以会员为本,合乎国际行业组织惯例,有现代办会理念,遵照现代办会管理章程运转,团结全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引领本领域学术发展,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步创新的、有影响力的学术型社团组织;全面、综合发展协会各项业务工作,坚持开展教育技术科研工作,实现学术上的百花齐放,兼容并包,鼓励争鸣,助力形成多种流派,繁荣中国教育技术的学术领域;加强协会行业性建设。积极编制相关教育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对服务学校信息化企业的业务指导,进行评估检查;持续、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技术应用。在学校教育技术、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等多方面开展教育技术应用性实践创新活动,要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有明显进步;坚定、持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与国外、境外组织发展友好关系,从目前的互惠参加会议、组团互访、翻译理论书籍,发展到互派研究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开展双方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措施,使社团工作规范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壮大协会组织。在发展团体会员的同时,积极发展协会个人会员。遵照民政部的要求,细化协会选举程序,制定选举章程,民主选举产生协会各级领导人员。建立专业委员会工作程序与要求,进一步规范各专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工作;坚持听取社会、行业各方面意见,不断整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协会管理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

杨志坚强调,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通过我们今后的各项工作,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为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者、引领者和排头兵。

大会举行了“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作品大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进组织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进企业奖”颁奖仪式。大会举行了“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的颁奖仪式,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最高奖项,也是首次颁发。华东师范大学曹揆申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党仲魁教授、河北大学冯秀琪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傅德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浙江大学戟锋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俊宣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运林教授、北京大学林建祥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任为民教授、石家庄学院容士彦教授、吉林工业大学王顺教授、暨南大学杨炳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尹俊华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曾火焕教授、云南省电教馆张祖源先生、南京师范大学郑铿教授等20名终身从事教育技术工作、为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同志获此殊荣。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的讲话在充分肯定协会的工作后,详细介绍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形势、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他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

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加快教育信息化面临难得的大好机遇,教育信息化事业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突变和飞跃。首先,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为教育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条件;其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达到了新高度,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氛围已经形成,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第三,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基础设施到资源建设,从人才储备到师生素养,从标准规范到推广应用,我们已经具备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客观基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机遇,珍视机遇、抓好机遇,趁势而上。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教育部把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要求作为重点工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教育信息化部际协调机制即将建立。教育部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描绘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蓝图。规划突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提出“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32字工作方针。提出“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目标以及五个层面的具体任务。教育信息化重在推进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撑教育创新发展。五个层面的具体任务是:(1)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职业教育信息化重在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关键利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3)高等教育信息化重在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4)继续教育信息化重在建设网络条件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为全社会学习者提供方便、个性化的学习环境。(5)教育管理信息化重在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中实现管理信息化,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

公共环境支撑、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规划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任务。公共支撑环境发展的重点是建设国家教育宽带网络,解决教育信息网络普及率低,发展不均衡、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接入困难的问题;搭建国家教育基础“云服务”平台,解决全国范围内的公共设施和计算能力缺失的问题;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解决数字教学资源结构性短缺和共享不足的问题;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环境,解决信息系统共享困难和安全隐患的问题。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通过实施培训、考核、评价和认证,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增强专业人员技术服务的能力,增强教育管理人员规划、管理和执行的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优化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实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发展的重点是,理顺管理体系,形成责权明确、统筹有力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在资源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产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创新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协同推进。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和完成各项发展任务,国家将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选择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点项目,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

最后,王延觉司长对协会的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协会要发挥各级组织密切联系专家、教师广泛参与的优势,借助各种活动,组织大家认真宣传、学习《教育规划纲要》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使每个会员都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和发展目标,知道面临的历史使命,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形成大家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第二,围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第三,广泛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工作,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第四,利用协会的优势,在资源的共建共享上作出更多的成绩。第五,突出行业特性,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会议在中间休息后,由协会副会长汪琼教授主持,进行了大会特邀嘉宾发言,主题是“教育技术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进行发言的嘉宾有南国农先生、任伯江先生、林建祥先生和任为民先生。

南国农先生首先提到了人生设计,表示要在有生之年,还要在这个领域里再做一点事情。同时提出了他的两点困惑: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红红火火,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事业来说,红红火火,如日

中天,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正在逐渐地衰弱,独立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另外有人说,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是两码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令人困惑。他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做的是教育信息化的事,用的是教育技术之名,难怪会产生认识上的误区,难怪我们的学科专业正在走向衰落,我们毕业的学生出路越来越窄。怎么解决问题,希望协会应该给以关注。

任伯江先生在发言中讲到,“我也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人用传意——

—传情达意这个词?传情达意需要心的沟通,无论你有什么好的软件,你不能到达学生的心,就什么也没有。我们应该为学生去教书、去作研究,只要我们有(心),就什么都有了。”他以一首藏头诗谈到“教育传意、科技定位”。

林建祥先生讲到,“网络发展非常快,但不能忽视教师。我一直在作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媒体不是简单的工具,它应该促进人的思维而不是代替人的思维。信息化应该是现代的方法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播,要重视对信息的加工。”

任为民先生讲到,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从广播电视的单向传输到计算机网络的双向互动,这是一个本质的变化。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十分充足的国度,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依托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最佳方案。远程教育尽管有了现在这样的蓬勃发展,但是真正依托网络学习的人数还是相当少,这里面存在着观念转变的问题,存在着资源的适用性问题,存在着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存在着整个领域改革的问题。远程教育的发展不只是教育的改革,还是社会的变革。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学习型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力量就是现代远程教育,整个发展的确任重而道远。

最后,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教授做了“‘电教百年’回眸——

—回顾历史,继往开来”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从“历史的回顾、历史的启示和继往而开来”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历史的回顾”中他讲到我国的电化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是有着它的自身原因的。电化教育是根据中国国情发展的需求,借鉴了国外的技术和经验,用来解决当时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一条与国外不同的发展道路。他深刻分析了电化教育产生的条件和动因,以丰富的史料展示了我国电化教育诞生和定名的关键性事件、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和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电化教育的重视和全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历史的启示”中,他总结了四点:(1)开放的视野。其中包括:①开放的领域。我国的电化教育与国外的视听教育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之内,而是把民众教育作为重要的领域。真正从“大教育”的层面,开展了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应用。②开放的内容。到20世纪40年代,电化教育的内涵已不仅仅是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也包含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初步知识和发展趋势。③与世界同步发展。我国的电化教育不仅在研究和应用的内容上与世界保持同步,还在人员往来、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等方面与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包容的心态。参与电化教育的有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观点,但是能够用“提高民众素养”这一目标把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积极推动电化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3)进取的信念。电化教育从一开始就有它的理论依据,即它的学理:运用电影(现代的话语来讲,叫做“多媒体”)来提高我国民众的素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有大用处”。根据这一学理,先辈们积极探索电化教育的理论,开展电化教育的实践,丰富电化教育的内涵,为电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奉献的精神。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前辈们的奉献精神。他们不仅服务于自己的学校、单位,更把服务于社会作为己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奉献”是中国电化教育的“灵魂”,没有几代人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我国教育技术的今天!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世代传承。

在“继往而开来”中他着重讲了三点:(1)当前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教育技术地位被边缘化,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教育技术地位的不确定性,将对我们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和生存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②教育技术在实践中未取得令人信服的成就。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④教育技术学学科面临生存危机。(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缺乏对教育技术价值的正确认识,没有建立起全面的教育技术观。②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传承。③缺乏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④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别的理解。(3)解决的对策。主要有:①树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和人(教育和技术的主体)的关系,树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是解决教育技术领域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措施。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继承电化教育和这些年来教育技术研究的丰富成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同时,要借鉴国外一切优秀的理论与实践

成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领域。③认真研究问题。比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从前是很清楚的。现在,随着社会进步,很多新技术、新理论得到发展,只是需要增加其内涵和修正其表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根据“XX定义”把它彻底颠覆,结果造成研究对象的游移不定,危及了学科存在的基础。④拓宽思路,多元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现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思路还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制约,需要进一步开拓。

最后,李龙教授强调,我国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曾经走过了光辉历程;今后的道路将更宽阔,事业更宏伟。我们将迎来电化教育的百年华诞,让我们用教育技术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丰硕的成果来迎接“电教百年”到来!

二、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

12月3日下午和4日上午举行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中央电大张少刚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赤崛侃司教授、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清华大学程建刚教授、日本教育工学会近藤勋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并由8位获奖作者进行了成果展示。

杨宗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重点介绍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制订的背景和过程。他讲到制定规划特别注意到几个方面:一个是应对国际的挑战,即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第二要满足人民的期盼:优质、公平、终身教育、个性化等等;第三能够促进解决实际问题:质量的提升、均衡发展、模式的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第四是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呼应。纲要的目标是:基本进入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由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提出了“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32字工作方针。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整体接近世界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基本实现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建成强大的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规划的实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到2015年是一个阶段,重心放在应用与整合方面;到2020年是一个阶段,重心放在融合与创新方面。行动计划分成五个领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教育管理。规划给出了五个行动计划: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计划、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计划、国家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计划、平台与基础“云”计划。保障措施主要是四个方面:政策法规、技术服务、组织领导、经费投入。

何克抗教授作了《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哪里》的专题报告。他认为,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为什么信息技术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个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意义和作用绝不仅仅是某种手段、方法来提高、改善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它是当代最先进、最活跃、最伟大生产力的代表和具体的体现,所以它必将引起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变革。第二个是从人类认识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能不能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正是信息技术能否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针对美国NETP报告中“把重新设计各级教育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结构,作为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来建立全新的21世纪用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

—学习、评估、教学、基础设施、增长力——

—的建议,何教授提出,学习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性质不完全相同,两种活动的内容不同;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上。

李克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融合和创新》。他认为,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要做四件事:一是高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三是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四是高校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高校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哪里进行创新呢?首先应用的对象和应用的内容要创新,不仅仅是停留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要更加宽泛地应用;另外环境也要创新,技术支持的方式也要创新,尤其是应用模式要创新。他以《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为例,列举了十个问题:(1)应用机制的创新,把现在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数字化改造,做成开放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共享。(2)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创建与专业相适应的智能化教室、虚拟

仿真教室和远程协作学习教室,探讨采用不同平台运用多种模式的混合学习、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3)建立个人学习环境,包括学习工具、对外交流环境和知识管理。建立一批教学示范案例;建立虚拟学习社区,形成新的校园文化。(4)要把科研成果变成教学资源。(5)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开发校际间的公共课程和企业E-learning课程,开展科普教育、专题教育和通识教育。(6)面向生产实际,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协同研究和教育平台。(7)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状态数据统计、监控系统。(8)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改革。(9)应用教育技术构建网上文化宣传平台。(10)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和教育技术中心,起码有五项工作可做:教育信息化理论的探索、信息技术的研发、政策的咨询、应用的创新、承担示范项目和探索项目。

张少刚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感知现代远程教育和国家开放大学》。他认为,教育的变革从目前来看是内外皆修,来感知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内”指的是学校教育,“外”指的是学校之外的教育。(1)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今天社会变化的必然,它的基础是网网相通——

—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的组合;它的特征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它的目标是智慧渗透技术、产业、服务、管理与生活。(2)感知远程教育。技术进步、教育变革、文化源远流长;终身教育、学习相伴、幸福一生,互联网的精神正在穿透院校的围墙。通过学习网络,共享精品课程;扩大学习机会,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有针对性学习;智能化多种媒体的支持学习,重构教与学模式。(3)感知新兴开放大学。电大战略转型与双核驱动:“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新型大学;“芯”——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无围墙校园。构建新型大学,探索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支持开放大学,开放大学融入社会;IT创设环境,构建“智慧”校园;服务支持学习,以学为中心;成果立交互认,以人为本。

祝智庭教授作了题为《教育技术前瞻研究与应用报道》的专题报告。报告以美国教育信息技术地平线报告为导引,介绍了“超宇”、“虚拟学境”等前沿理念,并对电子书包在世界各国的应用,以及电子书包的系统功能框架、格式标准、耦合机制作了详细阐述。报告展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课堂结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电子书包服务云规范。报告对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括,对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如设计研究、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理论框架、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转移研究、社会—认知双连通模式、文化基因学、计算机说服技术、协整学习、21世纪学习模型等都作了简要的分析。

赤崛侃司教授在《日本教育信息化的新近话题与课题》的报告中讲了三个问题。(1)教育信息化的动向。

①政府信息化推进计划。日本政府IT战略总部于2010年6月22日发布“新信息通讯技术战略工程表”,规定了文部省和总务省的工作任务。②文部省的“教育信息化前景”。③总务省的“未来学校”。④财团·民间的组织:数字教科书教材协会(DITT),计算机教育研发中心(CEC),NTT小组。(2)数字教科书。①数字教科书包括:指导员专用的数字教科书、学员专用的数字教科书和数字教材。②产生的问题是:纸质教科书和数字教科书是共用还是只是用数字教科书?何为认知上的效果研究?来自学术团体和教科书指导中心的建议。

③教科书的审定制度: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处理、审定的方法。④预定的课题:信息终端、保养管理、内容的研发。⑤教育研修与支援体制:ICT支援者、教员研修的应有状态。⑥信息终端:使用信息终端的方法、上课形式。⑦校务信息化:网络化、云计算、在家学习、公务文书的数字化。⑧对产业界的影响:印刷产业、教科书出版社和教材出版社。(3)多媒体与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多媒体与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教育课程与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赤崛侃司教授最后总结到:①日本政府、文部省、总务省等机构正在推进教育信息化。②目标是每人一台电脑、互动学习、学校与家庭相结合。③教育课程所讲的学力是指掌握基础学力与具备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④我们的课题是,教育信息化能为以后学力的提高作出多大贡献。

桑新民教授作了题为《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绿色学习的理念与行动设计》的报告。报告首先从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两大杠杆和研究视野、倡导“绿色学习”是教育创新的攻坚战、“绿色学习”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等三个方面对“绿色学习”理念进行了阐述。他对学习科学理念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信息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据此提出一个新的学习概念“绿色学习”。也称G-Learning;随后对“绿色学习”的内涵与研究方法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对“绿色学习”在当前形势下的可行性、必要性等因素进行了探索,列举了丰富的军事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地震灾难等案例加以佐证,并提出了创新评价体系与管理模式的突破口。

程建刚教授在题为《基于顶层设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进展》的报告中,提出了6个“怎么办”,并逐

一给出了解决建议:(1)管理改革与业务流程变化怎么办?设计角度:业务流程再造和重组;开发角度:先进架构设计。项目化建设,应用评价、反馈、修改完善,螺旋上升。(2)针对“基于活动的教学”怎么办?针对课程教学中的活动环节,构建基于协作学习的环境;结合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教学等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构建基于论文库、研究文献资料库、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和基于协同工作的综合论文指导协同平台。(3)针对众多“质量工程”项目怎么办?统一平台、分散建设、集中管理、协同完成。(4)数字化资源共享怎么办?接口方案、为教师和学生主动推送资源、促进大学之间共享和交换、在大学之间共同建设课程,协同教学,构建学科教师同伴互助教研与教学共同体。(5)大规模并发与系统安全怎么办?面向对象、采用稳定、主流的技术路线、代码级优化、可扩展的架构、网络与带宽、数据安全性。(6)可扩展和可持续发展怎么办?松散耦合一体化数字化教学与教学管理环境构建、本研一体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本研继续教育一体化、网络学院和在线培训系统一体化。结论: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强化顶层设计,可持续可扩展构建,在实践中螺旋上升完善。

近藤勋教授在题为《日本教师教育创新和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教职研究生院的概况。(1)教职研究生院设立的宗旨是教师培养,培育高级专业职业能力的人才:①在新教师中,培养具备实践性指导能力、开展能力、能给学校建设带来贡献的人才。②在现任教师中,培养在地区和学校具备实践指导能力、应用能力的核心骨干教师。③针对本科阶段及硕士课程,培育更有效促进教师培养的实践指导能力,并给予特殊模范的提示。(2)教职研究生院组织概要为:学分45以上(其中10个是教育实习);修业年限原则为2年,不排除1~3年的学生;称号为教师硕士(专业职位)。(3)教职研究生院的组织框架意图:①全面地看问题,培养能够发现课题、分析课题、解决课题的高级教育实践能力。

②针对刚毕业的研究生到学校现场的应对能力和课题的发现,分析其中的意识、意欲的变化、变迁。③构建远程教育指导系统。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作了题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影响》的报告,围绕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发布的研究报告《2011地平线报告》,为代表们呈现了未来将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技术趋势。《2011地平线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影响教育的四个核心趋势是:指尖获取丰富资源、学习和工作无处不在、协作化的工作环境、云计算广泛应用。未来五年影响教育的六项新兴技术是:短期有电子书、移动设备;中期有增强现实、基于游戏的学习;长期有基于手势的计算、学习分析。黎加厚教授运用了大量鲜活的视频案例对技术加以演示与互动,让代表获得一次前沿科技的盛宴。报告最后对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新教学模式变革进行了畅想。

三、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

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开题会

12月4日上午,同时举行了“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开题会”,承担协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的代表和准备申请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BCA110020)”子课题的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校长、教师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开题会由协会秘书长、国家课题主持人刘雍潜研究员主持,并对协会承担的“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进行了解读。8位已经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对自己的课题方案进行了汇报,专家现场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由李龙教授作了“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实施”报告,对参加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作了“课题的申报与立项”的前期辅导,并就大家关心的热点和疑难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四、其他活动

12月3日下午和4日上午,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和新一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发表了讲话,随后分中学组、小学组、幼教组和特教组进行了学术交流。

12月4日上午,多元智能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新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技术应用研讨暨2011年多元智能专业委员会年会”。

12月4日下午,与会代表分批到黄埔军校和亚运场馆等地参观考察。

大会始终在团结、紧张、热烈、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在两天的时间里,大家重温了电化教育的历史,了解了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蓝图。代表们一致表示,要继承我国电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认准方向、找准位置,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 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教育行政规章,有利地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经费方面,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目前,属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拨款中安排解决;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从地方财政中安排解决;农村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安排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团体和贤达人士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者自行筹措(包括向学生收费,向社会募捐等)。除上述经费来源外,国家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一些经费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2004年1月6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大发展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要素的变化 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了自己新的特点: 1 、教育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2、教育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物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地面微波通信、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3、现代教育媒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4、学习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变化 1、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反映教学内容 2、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3、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可以超出了课堂和学校相对较小范围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陆宏冯学斌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这也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那么,如何使学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 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子教育传播媒体被开发和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这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将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 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南国农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一、从申报到结题 1.课题申报与结题 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课题申报的原因 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 14 DOI:10.138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8760610.html,ki.eer.2012.10.008

关于组织申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的通知.doc

关于组织申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的通知 各位会员: 为更好地搭建课题研究申报平台,鼓励各位会员积极参与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本专业委员会决定组织各位会员申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类别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设以下三类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高校青年创新课题(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及在校博士生可以申报青年创新课题)。除高校青年创新课题外,其他级别课题主持人应该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高等学校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以上、中专高级讲师以上、中小学高级教师以上。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申报时须有两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推荐)。 二、申报时间 2016年9月1日-11月15日 三、申报要求 1.精心选题 申请人请参照《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南》(附件1),结合教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课题题目的表述应科学、严谨、简明,一般不加副标题。 2.确立组织架构

课题负责人数为1人,课题主持人1人,课题组成员一般不超过10个人。 3.认真填写申报材料 请按照要求填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的相关信息和材料,要求内容真实、完整。4、报送材料 申请评审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报送1份文字版和1份电子版。文字版请寄专委会秘书处,联系人: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张磊老师,邮寄地址:徐州市金山桥经济开发区桃园路6号,联系电话:电子版请发送到以下信箱:(邮件的文件名以申报人+课题名称为名),本专委会签署推荐意见并盖章后,统一报送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四、评审费 每个课题缴纳评审费500元(高校青年创新课题免收评审费)。课题申请评审书寄出后,请将课题评审费从银行汇款到以下帐户:开户行:北京银行营业部,账号:01090520500120112004372,收款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处。 汇款时须注明发票的具体单位名称、联系人、邮寄地址,联系方式。 以上通知请各位会员认真准备,按时间申报。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制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领导力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引领发展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二)协同创新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要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要加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素养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

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要求

三、实施建议 《领导力标准》是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时代履行工作职责的准则,是各地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园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可参照执行。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为实现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鉴于地区差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该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意见。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

教育信息化2.0讲课教案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

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 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 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 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 《电化教育基础》 《电化教育学》 《教育传播学》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业生升学率达到94.3%。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6.44万所,招生数2183.44万人;在校生5811.6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1

万所,招生数396.32万人,在校生1049.71万人。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217.6万人,在校生541.6万人。 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3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 年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祝智庭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我们是在Internet上进行信息搜索时发现这一现象的。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则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并且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英译法: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笔者最近通过Alta Visa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得到4893个含有这三个名词的项目(网页),其中含Informatization的项目约占90%,含Informationalization的项目约占6.5%,含Informationization的项目约占3.5%,可见Informatization是比较受国际公认的“信息化”译名。但是,“信息化”并不是西方人公认的概念。笔者曾经就“信息化”的这三种译法请教过多名英国教授,但都不被认可。与信息化教育相对应的译法应该是IT-Based Education,但在西方文献中也不普遍。西方人似乎不喜欢像“教育信息化”或“信息化教育”之类高度概括的概念,他们用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Itin education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 (基于网络的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Cyber Education(“赛波”教育),Virtual Education(虚拟教育)等。笔者认为IT in education语义范围与教育信息化相近,e-Education与信息化教育的意义相近,而其它4个名词主要与网络化教育相关,代表着当今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主流。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专家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 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 二、萧树滋(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十个…第一?誉满神州: 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 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 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 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 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 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 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 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 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 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 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的融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作为一门学科,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意义出发,展开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为信息技术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借鉴,并在各类深度融合的方法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引领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互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信息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复合交叉领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

向融合。融合是彼此靠近,优势互补,寻求连接点与共同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必须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该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然后,再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1] 二、加强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教学手段创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要求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建立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幸福感的精神家园。[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全面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科学考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为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与考核提供依据,参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请参照执行。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基本要求: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形成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相关的自学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 具体内容: 一、能使用各种常见的信息技术资源 1.能成功地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麦克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2.能熟练使用常见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相机等);3.熟悉Windows 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4.能熟练地进行磁盘、目录、文件的管理,包括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5.能够安装、启动应用软件(如从光盘或软盘上安装软件);6.能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和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的剪切、复制和粘贴;7.能借助软件的“帮助”或用户手册来学习使用某种软件,解

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8.能进行基本的故障检测,解决教室中常规性的软硬件问题。 二、能够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 1.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及汉字录入方法;2.能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3.能熟练使用演示文稿软件;4.能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 三、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操作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性知识;2.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浏览、保存、下载信息;3.能使用BBS 和网上聊天室;4.能熟练地发送、接收、管理电子邮件;5.能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和发布简单的网页。 四、理解信息的特性 1.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必须保存在某一地方,信息会占用存储空间,必要时能够进行文件压缩;2.信息加工。能够处理、呈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3.信息评价。能够根据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可信度、合理性、倾向性等对信息进行评价;4.动态链接。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建立动态链接;5.信息共享。可以和其他人远程共享应用程序和信息。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基本要求: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便发挥技术的优势;能实施教学设

_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_综述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综述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处 [文章编号]1003-1553( 2011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在广州召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负责人,获奖单位和个人,以及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军队院校、武警院校、职业院校、中小学的代表共8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回顾教育技术今昔巨变,展望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包括“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开题会”以及“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多元智能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等。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协办,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赞助。 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 12月3日上午举行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大会由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研究员主持,全体代表出席。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觉,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志坚,武警总部军训部副部长张军利,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原会长宋成栋、于云秀出席了会议。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香港教育传意与科技协会创会会长任伯江博士、日本教育工学会原会长赤崛侃司教授、马来西亚行之文教发展中心总裁曾桂安先生。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先生致欢迎词,然后由任伯江博士、赤崛侃司教授、曾桂安先生分别致贺词,副会长吴庚生教授宣读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名誉会长张尧学院士、中国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会长张霄亭教授、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会长芭芭拉博士的贺信。会长杨志坚先生从20年来协会发展的回顾,协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好当前工作、规划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作协会工作报告。 杨志坚在“20年来协会发展的回顾”部分讲到:在这20年中,协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专家报告、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培训活动等多种方式,引领了全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方向,组织了大面积的教育技术实践,为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升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作出了不懈努力,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得到了教育界的承认和教育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的肯定,于2009年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2010年获得民政部AAA认证。20年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围绕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局开展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完成教育主管部门交办的各种工作、配合教育部中心任务,创造性地独立工作。(2)举办科研活动,引领先进理念,提升理论水平。举办学术讲座、从事课题研究、开展对外交流。(3)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成立20年来,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培训中心和三十多个专业(工作)委员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远程教育协会、中小学电教馆系统教育技术(电教)协会以及各地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组成的省级教育技术协会纷纷加盟,成为协会的团体会员。绝大多数的高校教育技术同仁参加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大量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各地省级协会组织的活动。(4)制定标准,引导教育技术产业发展。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人员素养标准有《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 执笔:谢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