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

(完整版)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

(完整版)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
(完整版)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课标定位】

1.阐述减数分裂的概念,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2.比较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阐述受精作用过程。

3.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教材回归】

一、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分裂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二)与减数分裂有关的概念

2.联会和四分体 (1)联会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后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叫做一个四分体。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1)姐妹染色单体

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 和a′、b 和b′、c 和c′、d 和d′。

(2)非姐妹染色单体

不同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 和d 、b 和c 等。 4.交叉互换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相同区段的相互交换。

绵阳外国语学校高中生物备课组

5.同源染色体分离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彼此分离,分别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

6.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四)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往往是比较多的。例如,在人的体细胞中就有23对同源染色体,在人体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时,可产生223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如果再考虑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就更多了。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受精作用

(一)受精作用的概念

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二)受精作用的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后,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三)受精作用的结果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教案) §2-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四)受精作用的意义

1.由于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2.对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使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又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见,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突破】

二、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几点说明

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能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一般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并且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2.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就不是同源染色体。

3.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两条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如X 与Y 两条性染色体就是一对异型的同源染色体。

4.一条来自父方和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5.同源染色体既可存在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存在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但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没有四分体的形成,也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三、减数分裂的过程 1.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

2.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特别提示:

①减数分裂导致染色体数减半的原因: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②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不均等分裂是指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子

染色体复制

分裂

分裂

变形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染色体复制

卵原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绵阳外国语学校高中生物备课组

特别提示:

①精(卵)原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

四、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方式及时期的判定

1.判断方法

首先根据不同分裂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特点判定分裂时期,然后根据该时期不同分裂方式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有无同源染色体以及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判定分裂方式。

特别提示:

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只能看细胞的一极),则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教案) §2-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五、多倍体和单倍体细胞分裂方式的判定

1.多倍体生物(如四倍体)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但可根据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减半判定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四倍体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图像与二倍体生物或四倍体的单倍体生物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类似,如右图既可表示二倍体或四倍体的单倍体有丝分裂后期图,也可表示四倍体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2.单倍体生物进行有丝分裂时,子细胞中也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可根据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判定是否为有丝分裂。

综上所述,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信息,如果题干中有以下信息均可认为表示二倍体生物:“下图为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假定体细胞中只含N 对同源染色体”。如果没有作特殊说明,则应考虑多倍体生物或单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像的可能。

六、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数量变化

2.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 数量的变化曲线及每条染色体上DNA 数量的变化曲线

23

4

绵阳外国语学校 高中生物备课组

八、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关系

孟德尔遗传定律都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其上的基因随之规律性变化的结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随之分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之自由组合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九、减数分裂与生物变异的关系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 分子进行复制时可能出现差错而导致基因突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均可导致基因重组;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中还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十、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种类

1.不考虑交叉互换,1个精原细胞产生2种精子,1个卵原细胞产生1种卵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1种精子,1个次级卵母细胞产生1种卵细胞。

2.一个生物体产生2n 种精子(n 为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一个生物体产生2n 种卵细胞(n 为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十一、受精作用

1.精子与卵细胞识别的机理

精子与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2.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结合基础

精子与卵细胞的融合依赖于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3.受精作用的实质

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4.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

由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知,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由父母双方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即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是平均来自父母双方的;而受精卵的质遗传物质几乎全部由母方提供,因为精子变形时会丢失大部分的细胞质,受精时精子又只是含细胞核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可见,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并非平均来自父母双方。 〖达标自测〗

1. 下列有关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共同点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D )

①染色体复制一次 ②着丝点分裂 ③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④纺锤体的出现 ⑤同源染

色体联会 ⑥同源染色体分离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④ 2. 下列所示细胞图中,属于二倍体生物精子细胞的是

( D )

3. 人体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23个四分体,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

源染色体的对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 分子数分别是 ( A )

A .23、46、92、92

B .23、46、0、46

C .46、23、46、46

D .46、92、92、92

D .

B .

C .

A .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教案) §2-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细

胞中染色体数

4. 右下图甲、乙所示为两个细胞的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D )

A .甲、乙均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

B .甲、乙中均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C .细胞甲能够产生4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D .细胞乙只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5. 已知右下图所示为某哺乳动物(2N =20)的精子在形成过程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

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C )

A .A

B 段和EF 段染色体数相等,均包含10对同源染色体 B .AB 段细胞的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CF 段细胞的名称 是次级精母细胞,FG 段细胞的名称是精子

C .BC 段和FG 段均表示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原因不同

D .CD 段细胞内有10个DNA ,EF 段细胞内有20个DNA 6.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B )

A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B .所有生物体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C .减数分裂产生的是有性生殖细胞

D .成熟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7. 下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

精原细胞的一组是

( C )

A .①和②

B .①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④

【自我校对】

一、(一)有性 成熟 减半 一次 两次 一半 (二)1.父方 母方 相同 X 和Y 不相同 前

能够 前不能 同源 非同源 不是 不是 相同 2.(1)一 前 两两配对 (2)一 前 每对 一个 3.同一 不同 4.一 前 非姐妹 相同区段 5.一 后 配对 6.一 后

分离 (三)染色体 初级 一 数量 一倍 没有 很短 不再 分散 联会 非姐妹 交叉互换 无 散乱 赤道板上 纺锤丝 着丝点 分离 自由组合 着丝点 染色体 次级 一半 两 变形 精子 (四)多样性

二、(一)受精卵 (二)头部 尾部 细胞膜 细胞核 染色体 (三)染色体 精子 卵细胞 (四)1.有性生殖 2.减半 体细胞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图乙: ①

绵阳外国语学校 高中生物备课组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标定位】

1.简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类比推理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教材回归】

一、萨顿的假说 (一)内容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二)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是自由组合的,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三)对孟德尔分离现象的重新解释

特别提示:

萨顿推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该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一)实验现象

P

D

D

×

d

d

配子F 1

F 1配子

F 2

P

红眼(雌)

×

白眼(雄)

F 1

红眼(雌、雄)

F 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4

1/4

F 1雌雄交配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教案) §2-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特别提示:

从上述实验不难发现,就果蝇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F 1全为红眼,F 2红眼与白眼数量之比为3: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三)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1.实验设计

让子一代红眼雌果蝇与亲本中的白眼雄果蝇进行交配。 2.测交的理论结果

3.测交的实验结果

摩尔根等人的测交实验结果,获得了等比例的红眼雌果蝇、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雄果蝇四种表现型的果蝇。

4.实验结论

摩尔根等人的测交实验结果与测交的理论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特别提示:

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要点突破】

一、细胞中染色体的分类

就雌雄异体生物而言,按照与性别决定有无关系,可将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两大类。常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同种生物雌雄个体每个体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和功能都是相同的;性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同种生物雌雄个体每个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数量(2条)是相同的,但形态和功能却不同。例如,果蝇的每个体细胞中都有4对同源染色体,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X 表示),在雄果蝇中是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Y 表示)。

P

X W X W (红眼♀)

×

X w Y (白眼♂)

配子X W

X w

Y

F 1

W w W F 2

测交

子一代红眼(雌)

×

白眼(雄) X W X w X w Y

配子

X W

X w

X w

Y

测交后代

X W X w X w X w X W Y X w Y 红眼(雌)白眼(雌)红眼(雄)白眼(雄)

1

1 : 1 :

1

绵阳外国语学校 高中生物备课组

特别提示:

①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 型性别决定。就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而言,雄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 ),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 )。很多种类的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所有哺乳动物以及很多雌雄异株植物都属于这种类型。

②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实质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未必都与生物的性别决定有关。

三、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相对性状多且明显;

2.培养周期短,培养成本低,容易饲养;

3.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4.繁殖率高。

〖达标自测〗

1. 下图所示各基因组成的个体中,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的是

( C )

2. 基因型为Mm 的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MM 、mm 、

Mm 的分开分别发生在

( B )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

成精子细胞 ④精子细胞变形成为精子 A .①②③

B .③③②

C .②②③

D .②③④

3. 右下图所示为果蝇某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B )

A .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C .果蝇白眼和朱红眼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都能够表达

A .

B

C

D 身

宝石眼

红眼

红眼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教案)§2-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4. 已知果蝇的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用一对红

眼果蝇与白眼果蝇进行杂交,F1中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的眼色相同,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的眼色相同,则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 )

A.X R X R×X r Y

B.X r X r×X R Y

C.X R X r×X r Y

D.X R X r×X R Y

5. 已知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着红色性状,w基因控制着白

色性状。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D)

A.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雄果蝇

C.红眼雌果蝇

D.白眼雌果蝇

6. 已知某卵原细胞内的2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含有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该卵原细胞经

过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则与该卵细胞同时产生的3个极体的基因型是(不考虑交叉互换)(D)

A.AB、Ab、Ab

B.Aa、Bb、AB

C.Ab、aB、ab

D.Ab、aB、aB

7. 下列有关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B.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自我校对】

一、(一)染色体染色体(二)1.基因染色体 2.基因染色体基因染色体 3.基因同源染色体 4.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三)特别提示:类比推理并不观察和实验

二、(一)特别提示:分离一对(三)1.红眼雌白眼雄 4.染色体特别提示:许多线性

绵阳外国语学校高中生物备课组

第3节伴性遗传

【课标定位】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红绿色盲伴性遗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材回归】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例如,人类的红绿色盲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以及果蝇眼色的遗传等都属于伴性遗传。

二、伴性遗传的实例

(一)人类红绿色盲症

1.患者病征

人类红绿色盲患者由于色觉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遗传方式——X染色体隐性遗传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X b)控制的,与之对应的正常基因(X B)也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缺少与X染色体同源的区段而没有这种基因。可见,红绿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向后代传递的。

4.主要遗传特点

(1)交叉遗传

由于女性色觉的基因型有X B X B、X B X b、X b X b三种,而男性色觉的基因型有X B Y、X b Y

方式3:P X b X b×X B Y

配子X b X B Y

子代X B X b X b Y

(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

1: 1

方式4:P X B X B×X b Y

配子X B X b Y

子代X X b X B

(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1: 1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教案) §2-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由婚配方式3和4的遗传图解可以看出: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他的母亲,以后只能传递给他的女儿,从而表现出交叉遗传的特点。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据统计,我国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7%,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仅为0.5%,从而表现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特点。

特别提示:

红绿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原因:女性有两条X 染色体,只有两条X 染色体上同时具有红绿色盲基因时才会患病;而男性只有一条X 染色体,只要X 染色体上有红绿色盲基因就会患病。

(二)抗维生素D 佝偻病 1.遗传方式

由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X D )控制,与之对应的正常基因(X d )也只位于X 染色体上。

特别提示:

女性患者X D X d 比X D X D 发病较轻,男性患者的发病程度与X D X D 相似。 3.遗传特点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的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后所生的子女中,女性全是患者,男性全部正常。

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以芦花鸡羽毛横斑条纹为例 (一)鸡的性别决定方式——ZW 型性别决定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与XY 型性别决定方式正好相反,雌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是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用ZW 表示),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是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用ZZ 表示)。 (二)芦花鸡羽毛横斑条纹的遗传方式——Z 染色体显性遗传

芦花鸡羽毛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是由Z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Z B )决定的,当它的等位基因(Z b )纯合时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 (三)芦花鸡羽毛横斑条纹的应用 【要点突破】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由于致病基因是位于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女性只有当两条X 染色体上均带有致病基因(如X b X b )时才会患病,而基因型为X B X b 时不会患病;男性只要X 染色体上带有致病基因就会患病(如X b Y )。因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F 1

Z B

Z

配子Z B

b P

Z B W (芦花雌鸡)

×

Z b Z b (非芦花雄鸡)

绵阳外国语学校 高中生物备课组

(2)由于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 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以后传给女儿。因此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以后传给女儿;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正常;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可见,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传递表现为隔代交叉遗传。

2.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1)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父亲或母亲,即患者的父母至少一方为患者。因此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2)由于致病基因是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女性只有当两条X 染色体上均不带致病基因(如X d X d )时才表现正常,而男性只要X 染色体上带有致病基因就会患病。因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3)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由母亲遗传而来,以后只能将致病基因传给女儿,所以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

3.伴Y 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1)由于致病基因只位于Y 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所以患者全为男性。

(2)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也称为限雄遗传。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特别提示:

①在书写基因型时,常染色体基因一般写在前,性染色体基因一般写在后。

②常染色体基因直接书写基因即可,而性染色体基因必须将基因写在相应性染色体的右上角且性染色体要大写。

③在伴性遗传中,书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的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 二、X 与Y 染色体的关系

就XY 型性别决定生物而言,雄性体内异型的性染色体——X 、Y 构成了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X 和Y 染色体都有一部分与对方不同源,也有一部分是同源的。二者的关系如右下图所示,图中Ⅰ段是X 与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1是X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2是Y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1.控制人类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基因只位于Ⅱ-1上,在Y 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2.控制人类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只位于Ⅱ-2上,在X 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3.也可能有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X 与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上,即可能出现下

列基因型:X A Y A 、X A Y a 、X a Y A 、X a Y a 。

特别提示:

人类的X 染色体和Y 染色体无论在大小和携带的基因种类上都不一样。X 染色体携带着许多基因,Y 染色体只有X 染色体大小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较少。所以许多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 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三、伴性遗传与遗传定律的关系

1.与基因分离定律的关系: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若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则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同样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基因又有常染色体基因所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性染色体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按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2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教案) §2-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四、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 1.致病基因显隐性的判定

若双亲正常,子代中有患者(无中生有),则必为隐性基因致病;若双亲患病,子代中有正常者(有中生无),则必为显性基因致病。

2.致病基因所在位置的判定——否定排除法 (1)先确定是否为伴Y 染色体遗传

若系谱图中有女性患者,可否定为伴Y 遗传;若系谱图中只有男性患者,且男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具世代连续性),则为伴Y 遗传,否则就不是伴Y 遗传。 (2)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 染色体遗传 ①隐性遗传病的判定

若父正女病或母病儿正,则必为常染色体遗传;若为伴X 染色体遗传,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必为患者,否则就不是伴X 染色体遗传。

②显性遗传病的判定

若父病女正或母正儿病,则必为常染色体遗传;若为伴X 染色体遗传,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必为患者,否则就不是伴X 染色体遗传。

3.优先原则

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则只能从可能性的大小来判定:①若患者有世代连续性,则可优先判定为显性遗传病。②若患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则可优先判定为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遗传病。③若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则可优先判定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则可优先判定为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达标自测〗

1. 人类血友病是伴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一个既患

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女孩表现正常的概率是 ( B )

A .9/16

B .3/4

C .3/16

D .1/4

2. 右下图所示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受一对等位基因A 、a 控制),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5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

(3)若5号与一正常女子(其母亲是该病患者)婚配,则他们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6。若他们婚后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

3. 右下图所示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显性遗传病。 (2)8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0。

(3)若7号为纯合子,则8号与9号婚配后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12。 4. 右下图所示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分析该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 C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D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绵阳外国语学校 高中生物备课组

5. 右下图所示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受一对等位基因H 、h 控制),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病属于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12号的致病基因最终可追溯到1号。

(3)12号与10号婚配属于近亲婚配,他们所生子女患该遗传病的概率为1/2。

(4)8号是该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00%。

6. 已知下图所示为人类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受等位基因A 、a 控制,乙病受等

位基因B 、b 控制),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Ⅰ2AaX b Y ,Ⅲ9aaX b X b ,Ⅲ11AAX B Y 或AaX B Y 。 (2)写出Ⅲ10产生的卵细胞可能的基因型AX B 、AX b 、ax B 、aX b 。

(3)假若Ⅲ8与Ⅲ11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3,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7/24。

(4)假若某地区的人群中每10000人有一个甲病患者,则Ⅲ8与该地区一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概率为1/202。

【自我校对】

一、性染色体 性别

二、(一)1.红色和绿色 2.X 染色体 隐性 X 染色体 3.X B X B X b X b X B Y 携带者 4.(1)母亲 女儿 交叉遗传 (2)多于 特别提示:两 一 X (二)1.X 染色体 显性 2.X d X d X d Y 患者 特别提示:较轻 相似 3.多于 较轻 患者 正常

三、(一)异型 ZW 同型 ZZ (二)Z 显

两病皆患

乙病患者 甲病患者

正常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宋翠 一、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此外,新课程理念中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努力以这些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阐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所体现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多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回顾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现去深入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其中第一课时是我本次要讲的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能够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研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一种假说的正确与否;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减数分裂 1、定义: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 (2)时期:原始生殖细胞(特殊的体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3)特点: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4)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 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细胞的形成过程:(在睾丸中)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 细胞(变形为精子) Ⅰ、间期(精原细胞) DNA复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与有丝分裂间 期相同)

Ⅱ、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初级精母细胞) 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交换部分片段。(又称四分体时期)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下两侧。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Ⅲ、减数第二次分裂期(次级精母细胞) 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 ②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四个精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形成过程与精子基本相同,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卵细胞。 ②精子的形成场所在睾丸,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在卵巢。 ③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细胞叫做次级卵母细胞,小的细胞叫做极体;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在染色体上导学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 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学习重点】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学习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学习方法】 1. 重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驱动知识的建构。 2. 从“问题探讨”入手,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自主学习】(15分钟) 请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一、萨顿的假说 1?假说内容:基因是由_______________ 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 依据:(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____ 。染色体在__________ 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 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___ 的。在配子中原本成对的基 因变为______________ ,同样,原本成对的染色体也变为__________________ 。 (3)体细胞中_______ 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____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 是______________ 的。 3. 方法:类比推理法。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定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时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又为学好下一节《伴性遗传》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和概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 ⑶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推理过程及科学探索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运用假设演绎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说教法 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三、说学法 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展示碗豆杂交实验中基因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片进行思考以下2个问题,从而既达到学生对已有知识回顾的目的,又为以下活动提供材料。 问题1:图中是根据什么写出配子类型? 问题2: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因子有何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否具有同样的特点呢? 这两个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都不难回答,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以下2个问题,使学生大胆作出基因就是染色体或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测。 问题3:请你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杂交过程中遗传因子(基因)的行为相比较,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问题4: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基因)与染色体平行关系,你有何大胆的推测?

2.2.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 1.理解类比推理方法的含义。2.掌握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3.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一、萨顿的假说 1.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2.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 项目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 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 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存在方 式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 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 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来源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 个来自母方 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 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自由组合 3.结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例1下列不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描述的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C.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答案 A 解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由摩尔根提出的。 例2已知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果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于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于母方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答案 D 解析由于精子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中的基因均不成对,A错误;果蝇的体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基因都是成对的,且种类也很多,B错误;同源染色体只能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不会同时来自母方或父方,C错误。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果蝇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相对性状多且明显;②培养周期短;③成本低;④容易饲养;⑤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果蝇体细胞中共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Y。 2.观察现象 P红眼(♀)×白眼(♂) ↓ F1红眼(♀、♂) ↓雌雄交配 F23 4红眼(♂、♀)、 1 4白眼(♂) (1)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2)F1全为红眼,红眼是显性性状。 (3)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4)F2中只有雄果蝇出现白眼性状,说明果蝇眼色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 3.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联系? 4.作出假设,解释现象 (1)假设:白眼基因(用w表示)、红眼基因(用W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 (2)解释

高中生物 2.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2.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2 新人教版 必修2 一、预习目标预习,初步了解萨顿的假说,初步把握类比推理法,并尝试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预习内容 1、萨顿的假说(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的分离极为相似;(2)、推论:基因位于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b在体细胞中基因 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 ___________。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一个来自。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果蝇的优点是:(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9a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不含有它的

等位基因。b观察图28思考:(1)从果蝇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吗?(2)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5、结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___________。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三、反思总结 1、萨顿的假说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四、当堂检测 1、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A、只有一对等位基因 B、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 C、可能有多对等位基因 D、最多一对等位基因

最新整理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知识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知识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1、萨顿的假说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特性、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来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有平行关系,从而大胆地提出假设。) 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法 2、摩尔根果蝇实验(实验证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饲养、繁殖率高、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请在右边方框内写出遗传图解) 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通过荧光染色证明)。 【典题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C)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典题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抗V 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典题3】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本节内容是在学完第一章《孟德尔的杂家实验一二》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已经对染色体和基因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染色体和基因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学习一些遗传学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自主的进行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本节时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本节处于这一章节的中间部分,不仅综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也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和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习者分析 高二学生的年龄在15—16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处于最敏感的时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药充分的抓住学习的这些心理特征,实施各种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层面上,处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生的能力,对常用的一些探究遗传学的方法也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方法还是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能力目标 ①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生能够认同用科学是需要不断的提出质疑,不断的探索的过程。 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重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五.教具 PPT,挂图 六教学策略

基因在染色体上导学案 (2)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孟德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创新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课前预习】 基本概念: 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常染色体:还有与性别决定无关的 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 科学方法:萨顿的假说。 假说—演绎法。 (1)人的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XX、 XY 一、萨顿的假说 因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平行关系。 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成对的染色体也只有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美国生物学家,被誉为“遗传学之父”。创立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的理论和染色体理论获1933年诺贝尔奖。 2.实验材料:果蝇 选取果蝇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易饲养。 3.果蝇杂交实验图解: P 红眼(雌)×白眼(雄) 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 F1 红眼(雌、雄) F1雌雄交配 F2 红眼(雌、雄)白眼(雄) 3/4 1/4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 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 难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重走摩尔根的科学研究之路。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高。而且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的非常到位,为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学生学习难点在于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探究过程,由于课本只介绍了核心内容,学生对于控制果蝇的颜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存在困惑,所以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领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重演萨顿、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课件呈现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图。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变化,并总结规律。板书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萨顿的假说:? 1 ?假说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学生的思路可能很乱,或不全,可以阅读课本并在导学案上填表来系统。然后课件呈现表格答案。 2.提出假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引导学生推断二者位置关系。学生重新认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介绍类比推理法 指出:该假说是1903年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来的,介绍类比推理,并举例说明类比推理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学生由老师介绍发现萨顿假说需要实验验证。

第二章_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本章知识网络结构图 部分概念 1、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是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这两条子染色体叫姐妹染色单体 4、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态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5、四分体:四分体特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含有4条染色单体的每对同源染色体,称一个四分体 6、精原细胞: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 7、卵细胞:巢内部有许多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位于卵泡中央的一个细胞就是卵细胞 8、受精作用:两性生殖细胞成熟以后,精子与卵细胞相遇并相互识别后,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9、伴性遗传:决定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故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

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0、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11、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12、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人为的划分为五个 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 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 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 分裂期 (1)、通过有丝分裂,每条染色体精确复制成的两条染色单体并均等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使子细胞含有同母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可以区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间期是DNA合成和细胞生理代谢活动旺盛的时期,占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 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高度螺旋化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高等植物的纺锤体直接从细胞两极发出,高等动物及某些低等植物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而行成的)梭形的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细胞核分解,核仁消失,核膜逐渐解体. 中期:细胞分裂的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这时候,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 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叫做赤道板。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清楚。 后期:染色体分裂成单染色体,每一条向不同方向的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丝,细胞一个分裂成两个,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建。 有丝分裂记忆口诀:有丝分裂并不难,间前中后末相连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 1.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了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 的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 纺锤丝.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的中部并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13、减数分裂

2.2基因在染色体学案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前预习学案 1、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一个来自。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果蝇的优点是: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 a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b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 a.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课内探究学案 一、萨顿的假说 1.萨顿发现什么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萨顿做出了哪四个假说?他的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方法?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 果蝇的优点是: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思考:(1)从果蝇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吗? (2)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 (1)常染色体 XX(同型的):雌性果蝇中 性染色体: XY(异型的):雄性果蝇中 (2)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5.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完整版)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案)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课标定位】 1.阐述减数分裂的概念,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2.比较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阐述受精作用过程。 3.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教材回归】 一、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分裂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二)与减数分裂有关的概念 2.联会和四分体 (1)联会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后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叫做一个四分体。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1)姐妹染色单体 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 和a′、b 和b′、c 和c′、d 和d′。 (2)非姐妹染色单体 不同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 和d 、b 和c 等。 4.交叉互换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相同区段的相互交换。

绵阳外国语学校高中生物备课组 5.同源染色体分离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彼此分离,分别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 6.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四)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往往是比较多的。例如,在人的体细胞中就有23对同源染色体,在人体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时,可产生223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如果再考虑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就更多了。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受精作用 (一)受精作用的概念 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二)受精作用的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后,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三)受精作用的结果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基因在染色体上(导学案)

生物必修2 编号8 时间_2019年 3月班级组别第____组姓名__ 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试验依据。 (2)应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阅读教材P27-30,了解两位科学家的假说,以及相关的实验,完成预习案。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案,尝 试推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可借助参考教学案后面的拓展知识。 预习案 (复习)1、分离定律: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_______________发生分离,分离后的___________分别进入不同的__________中,随__________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______,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___________。 一.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________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_______ 的分离极为相 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 生殖过程中在杂交过程中保持 和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 相对稳定 存在体细胞k________________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细胞中来源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一条来自_____,一个条自____ 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_分离 _____________自由组合 _____________分离_____________自由组合 (2)推论:基因位于_______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______ (3)科学研究方法—— 二.(1)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对染色体,其中对是常染色体,对是性染色体,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的,用表示,雌果蝇一对性染色体是的,用____表示。 (2)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上呈排列。 三.(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细胞的染色体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具有一定的,在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随_________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自由组合。 探究案 1.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 问题1:为什么要选取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普通全日制学校,学生整体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弱,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空间想象、分类类比、数理演算、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都不强。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与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PPT课件橡皮泥 教学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自主学习与要点讲解: 一、萨顿的假说 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 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2)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_____,一个来自_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果蝇 选取果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设计: 3.实验结果解释: 从果蝇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F 1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F 2的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_____________,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思考: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4.摩尔根的假设: (1 ) 常染色体 XX (同型的):雌性果蝇中 性染色体: P F 1 F 2 3/4 1/4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任课教师:颜老师授课时间:2014 年 5月 1日(星期四) 8:00-10:00 姓名刘恒一年级:高一教学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 阶段基础(√)提高(√)强化()课时计划第()次课 共()次课 教学目标知识点:;考点: 方法:讲练法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课前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业完成情况 二、知识回顾 1、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对象:遗传因子及配子) 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对象:人的染色体及基因,生殖细胞的形成) 三、新课讲练 【基因在染色体上】 1、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

结论:基因与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2、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的。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 4、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是自由组合。 【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类比推理】 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于是,摩尔根对其提出质疑:我更相信的是实验证据,我要通过确凿的实验找到遗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怎么回事-------果蝇实验 .1、选取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①易饲养 ②繁殖快 ③相对性状明显 ④后代数量多 2、实验背景 疑问:为什么白眼果蝇都是雄性个体?

3、摩尔根探究过程 (一)提出假设 假设一: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Y染色体上,而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二)经过推理、想象提出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三)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高中生物必修2A4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初步了解萨顿的假说,初步把握类比推理法,并尝试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预习内容 1、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一个来自。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 果蝇的优点是: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 a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b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普通全日制学校,学生整体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弱,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空间想象、分类类比、数理演算、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都不强。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与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PPT课件橡皮泥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