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

明朝至清朝铜钱

中国古代铜钱 明太祖(朱元璋)——“大中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至1367年)铸于应天府(今南京)的钱币。此钱为小平大型钱,背穿上有一“济”字,世所珍罕,是中国名珍之一。 【大中通宝】制造年代: 明朝材料: 铜规格: 直径4.4厘米。 明初期货币。大中通宝的来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确切而言,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元末社会动乱,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如韩林儿的“龙凤通宝”钱,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钱,明玉珍的“天统通宝”钱,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宝”钱。六支钱币中,也唯有“大中通宝”取得成功。战争期间,朱元璋是韩林儿的部下,他采用谋略,一方面协助韩林儿发行“龙凤通宝”,另一方面笼络民心,在战争期间答应老百姓继续使用元代交钞,规定交钞一两值作“龙凤通宝”四十文使用,十两交钞作一贯使用,作为补充。他还在应天府设置宝源局,开始铸造“大中通宝”,与其它货币一起参与流通。直到至元二十四年始大规模发行。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改元洪武,铸行“洪武通宝”,“大中”钱遂即停造。 大中钱分五种,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且除宝源、宝泉两局外,朱元璋还陆续发行带有地名的货币,如鄂、京、浙、广等简称,铸于铜币背面,因之形成了多种等级的大中铜币系列。 “大中通宝”背十钱价格很平,约人民币25元一枚,而部分纪地钱为了昭示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只象征性发行,传世极少。物稀则贵,如背系大中,价格达人民币2700元;钱币背穿右侧铸“广”,并上穿铸“十”的钱,价格在人民币4800元左右,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洪武通宝】明史·食货志》曰:“(戊申、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一钱止。”钱文真书,直读。当十大钱一般径4.6厘米,重34.4~37克;当一径2.45厘米,重3.4~3.6克。洪武三年(1370)三月下令户部及各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钱,分为五等,当十重一两,当五五钱,余下当三、当二、当一顺减,并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洪武四年(1371)二月开始改铸大钱为小钱。到了洪武八年(1375)因推行大明宝钞而罢宝源局铸钱,第二年又罢各行省宝源局。洪武十年(1377)五月又下令各省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二十二年又更改钱式,钱背加铸重量,并置各省宝源局开铸。洪武通宝5000元。 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方孔钱――天命通宝(长命)】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天命通宝楷书xp光背80元,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1500元,满文天命通宝(大型)600元,天命通宝(天启版)6000元。

世界标准铸造铝合金材料对照

铝合金材料对照表 CHINA INTERNATIONAL STANDARD GERMANY ENGLAND FRANCE JAPANA AMERICA GB/T 1173 ISO 3522 DIN 1725.2 BS 1490 NF A57-105 JIS H5202 ASTM B179 ZAlSi7Mg(ZL101) Al-SiMg(Fe) G-AlSi7Mg LM25 A-S7G AC4C 356 ZAlSi7MgA(ZL101A) Al-SiMg G-AlSi7Mg LM25 A-S7G AC4C 356A ZAlSi12(ZL102) Al-Si12 G-AlSi12 LM20 A-S13 AC3A 413.2 ZAlSi9Mg(ZL104) Al-Si10Mg G-AlSi9Mg —A-S9G AC4A 359 ZAlSi5Cu1Mg(ZL105A) Al-SiCu1Mg G-AlSi5Cu LM16 —AC4D 355 ZAlSi5Cu1MgA Al-Si5Cu1Mg G-AlSi5Cu LM16 —AC4D 355.2 (ZL105A) ZAlSi8Cu1Mg(ZL106) Al-SiMg(Fe) —LM24 A-S7G AC4B 328.1 ZAlSi7Cu4(ZL107) Al-Si6Cu4 G-AlSi6Cu4 LM21 —AC2B 319.2 ZAlSi12Cu2Mg1 Al-Si12Cu G-AlSi12(Cu) LM13 A-S13 AC3A 383.2 (ZL108) ZAlSi12Cu1Mg1Ni1 Al-Si12Cu G-AlSi12(Cu) LM13 A-S13 AC3A A413 (ZL109) ZAlSi5Cu6Mg(ZL110) Al-Si6Cu4 G-AlSi6Cu4 LM21 ——308 ZAlSi9Gu2Mg(ZL111) Al-Si10Mg G-AlSi8Cu3 LM2 A-S9G AC4B 354 ZAlSi7Mg1A(ZL114A) Al-Si7Mg(Fe) G-AlSi7Mg LM25 A-S7G-03 AC4C 357

清乾隆时期铸造的“康熙20钱局记地诗”花钱 康熙通宝图片及价格

清乾隆时期铸造的“康熙20钱局记地诗”花 钱康熙通宝图片及价格 在清代280多年的历史中,自顺治十四年到康、雍、乾三朝,随着清政府中央政权的逐渐巩固,经济的逐步恢复与发展,钱币铸造量逐渐增多,钱背满文或满汉文两式已成定制。除中央政府的户部所属宝泉局和工部所属宝源局等两个中央铸钱局以外,还陆续在每个行省先后设立了一两个地方钱局。清代地方钱局的兴废,常随朝廷的旨意来设立和裁撤。 清代制钱样式逐步确立了以皇帝的年号加“通宝”字样为面文,以汉字或满汉文局名为背文,这种制式持续到了清朝末年。目前所能见到的康熙朝制钱以“康熙通宝”为文,经统计共有22个局名。其中记地方钱局的钱币有:宝同局、宝福局、宝临局、宝东局、宝江局、宝宣局、宝原局、宝苏局、宝蓟局、宝昌局、宝南局、宝河局、宝宁局、宝广局、宝浙局、宝台局、宝桂局、宝陕局、宝云局、宝漳局等20个局名。 如果将这20个钱局的名字连起来读,就是一首五言绝句: “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也可作如下读法:“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 上述的20个记地方钱局名是指:

同(山西大同)、福(福建福州)、临(山东临清)、东(山东东昌)、江(江苏江宁)、宣(河北宣化)、原(山西太原)、苏(江苏苏州)、蓟(河北蓟州)、昌(江西南昌)、南(湖南长沙)、河(河南开封)、宁(江苏南京)、广(广东广州)、浙(浙江杭州)、台(福建台湾)、桂(广西桂林)、陕(陕西西安)、云(云南昆明)、漳(福建漳州)。 到乾隆朝时期就有人收藏和把玩这些满汉文记地方钱局名的20枚钱币,以集齐20枚为一套,称为“套子钱”。其中背“台”字钱少见,难以成套,后补铸了一批黄铜大字钱,被人称为“大台”。民间传说:谁能把铸有20个局名的钱币凑齐一套(套子钱)并佩戴在身上,即可以吉祥如意,除恶避邪。外出经商的人如果佩戴这组套子钱出门去做生意,可以“走夜路不招鬼”。由于这套钱是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20个地方钱局分别铸造的,所以很难凑齐,特别是“台”字钱甚为难觅。又因人们长期携带20枚的铜钱很不方便,于是民间匠人就把这20个字集中刻铸在一枚钱币上,产生了一种“康熙20钱局记地诗”花钱。这样既方便了人们的携带,又满足了人们祈求吉祥如意、除恶避邪的愿望。此风俗流传时间很久,直到清末甚至目前还有人在收集康熙20局名钱币,只是现在的目的已经不仅是为了除恶避邪,更多地是为了收藏和欣赏。 这种“康熙20钱局记地诗”花钱,有大小数种,目前存世不多。以大型汉字钱为多,大型满文钱罕见;圆孔圆钱较多,方孔

清朝的古币

清朝有10位皇帝,出品的铜钱样式大概也有2钱多中(有私铸造)。 政府制造钱币,民间私自铸造,还有大官僚自己铸造三种。 铜钱的值钱否有以下标准: 1:品种 2:质量 3:最主要是发行量。 没个朝代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 相比较起来清朝10个皇帝的钱币,顺治.康熙.雍正.宣统几位皇帝铸造的钱币比较的值钱,其它6位皇帝的铜钱比较广泛,不大值钱了。 当然有了,有一种钱,是用金、银、铜、铁、锡、铅、玉、象牙等珍贵材料手工雕刻而成,作为试铸的钱样,十分稀有,叫做“雕母钱”,此钱十分美观、均匀,字体大方,乃钱中上品。而以“雕母钱”为准试铸出的第一批钱叫“样钱”,也十分少见,但此钱非手工雕刻,并且用才并不珍贵,所以比之雕母还差很多。这些钱各个年号都有的~~~ 乾隆通宝和康熙通宝里面有好钱 康熙通宝背西,背巩,背台大样,背南上下星月或康熙宫廷钱都很贵,价格都上千了 乾隆通宝大样宫廷钱,背满汉文字的也都价格很高!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 3800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 2800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苏局 20000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云局

1000 祺祥通宝楷书小型背宝巩局 35000 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 3500 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 6800 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巩局“当十” 35000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 2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云局“八” 15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7000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部颁各局样钱 700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新十” 8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阿无苏局“当五” 5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 10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部颁各局样钱 1200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伊局“当四” 2000 同治通宝楷书折三背宝巩局“当五” 800

2014年最新清朝古钱币收藏价格表

古钱收藏价格 小平-----指的是直径在2.3---2.6厘米直径的钱币。 折二----是直径3厘米左右的钱币。 折十----直径3.8---4厘米。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4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 4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 1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 7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 7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 4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 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 4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 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 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 13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 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 8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 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4元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 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 20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金属等常用材料单位换算表

60-1锡黄铜 77-2铝黄铜 60-1-1铝黄铜 58-2锰黄铜 59-1-1铁黄铜 80-3硅黄铜 4-3锡青铜 4-4-2.5锡青铜 4-4-4锡青铜 6.5~0.1锡青铜 4~0.3锡青铜 五号防锈铝 廿一号防锈铝 一号硬铝 三号硬铝 十一号硬铝 十二号硬铝 十四号硬铝 二号锻铝 四号锻铝 五号锻铝 八号锻铝 九号锻铝 4-1铸锌铝合金 锡 铅板 工业镍 15-20锌白铜 43-0.5锰白铜 40-1.5锰白铜 28-2.5-1.5镍铜合金9镍铬合金 锡基轴承合金 铅基轴承合金 钨 铌 锇 锑 镉 钡8.45 8.6 8.2 8.5 8.5 8.6 8.8 8.79 8.9 8.8 8.9 2.65 2.73 2.75 2.73 2.84 2.8 2.8 2.69 2.65 2.75 2.8 2.8 6.9 7.3~7.5 11.37 8.9 8.6 8.89 8.90 8.8 8.72 7.34~7.75 9.33~10.67 19.3 8.57 22.5 6.62 8.64 3.5 5-5-5铸锡青铜 6-6-3铸锡青铜 5铝青铜 7铝青铜 9-2铝青铜 9-4铝青铜 10-3-1.5铝青铜 2铍青铜 3-1硅青铜 铝板 二号防锈铝 二号锻铝 四号超硬铝 五号铸造铝合金 六号铸造铝合金 七号铸造铝合金 十三号铸造铝合金 十五号铸造铝合金 工业镁 锌板 铸锌 10-5锌铝合金 4-3铸锌铝合金 钴 钛 3钨钴合金 6钨钴合金 8钨钴合金 5钨钴钛合金 15钨钴钛合金 汞 锰 铬 钒 钼 银 金 铂 钾 钠 8.8 8.82 8.2 7.8 7.63 7.6 7.5 8.23 8.47 2.73 2.67 2.8 2.8 2.55 2.60 2.65 2.67 2.95 1.74 7.2 6.86 6.3 6.75 8.9 4.51 14.9~15.3 14.6~15.0 14.4~14.8 12.3~13.2 11.0~11.7 13.6 7.43 7.19 6.11 10.20 10.5 19.3 21.4 0.86 0.97

清代钱币满文释义

清代钱币满文释读 宝泉局:顺治元年开铸.至宣统二年底裁撒. 宝源局:顺治元年冬开铸.光绪三十一年停办. 延绥镇局:顺治二年开铸.顺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币绝少. 荆州镇局:顺治三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荆”字币尤少. 襄阳镇局:顺治七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襄”. 密云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康熙十年停办. 宣府镇局:顺治元年十一月开.顺治八年停.十年复开.十开年又开铸背满汉文“宣”字钱.康熙元年铸满汉文“宣”字钱.旋停.六年复开.十年撤局. 临清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铸.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复开.钱背铸满汉文“临”字.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十四年撤局. 巩昌府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咸丰五年

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乾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 薊州镇局:顺治二年开.康熙十年撤.咸丰四年重开.十二月撤局.铸钱甚少. 漳州府局:建于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钱亦不多. 江宁府局:建于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满文“宝安”. 肇庆府局: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停于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宝广”. 宝德局:建于咸丰四年.次年被撤销.背满文“宝德”. 河南省局:建于顺治四年.康熙元年停办.六年复开.九年再停.雍正开年重开.九年又停.咸丰四年再次重开.直至光绪末年撤销. 山东省局:建于顺治六年.康熙九年停.雍正九年改为“宝济”局乾隆三年停.咸丰四年再次复开.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 江南省局:顺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后至光绪年间铸有“宝宁”机制币. 湖广省局:顺治六年改名“宝武”局.光绪末年撤. 宝苏局:康熙六年开.每文重一钱四分.九年停.康熙二十三年复开.因户部变更钱制.每文减重至一钱.康熙四十一处每文改为一钱四分.雍正二十年.每文重一钱二分.至光绪言末年撤.光绪十五年曾铸机制币. 宝津局:光绪十三年建成.以土法铸造重一钱“光绪通宝”十四年用机器铸钱.二十二年起土法.机器同时铸钱.二十四年改铸七分重小钱.二十五年撤. 宝台局:开铸为康熙二十七年.停于同治. 成都府局:雍正十年开.光绪二十九年停.钱背文“宝川” . 长沙府局:康熙六年开铸.钱背“南”字.九年停.二十二年复开.三十九年停.雍正七年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铸.嘉庆元年又开.光绪二十五年停. 贵州宝黔局:雍正八年十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嘉庆年间有铸造.道光、咸丰、同

南宋钱币及价格大全

南宋钱币大全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点“建”400元高宗建炎元年铸,通宝分小平、折二,折三,钱文有篆,真二体。直 读;多为光背,可配对钱。小径2.4CM,重3.5克;折二径2.8CM,重5.5克以上,折三径3CM,重9.3克,元 宝有小平,钱文篆,隶二体,旋读光背,南宋钱以小平为稀。重宝钱文篆书,直读光背,径3.3CM,重9.5 克左右,较北宋大为减重,此钱铸行于江浙及两湖地区,传世以重宝少见。 建炎通宝楷书折二点“建”500元 建炎通宝楷书折三点“建”1200元 建炎通宝篆书折五光背1000元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光背20元 建炎通宝篆书小平光背20元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长字50元 建炎通宝篆书小平长字50元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背“川”400元 建炎通宝楷书小平铁母10000元 建炎通宝篆书折二省宝10元 建炎通宝楷、篆书折二光背1.50元

建炎通宝楷、篆书折三光背2.50元 建炎通宝楷书折三宽缘15元 建炎元宝篆书小平光背40000元 建炎元宝隶书小平光背30000元 建炎重宝篆书折二铁质200元 绍兴元宝楷书小平官铸光背1800元高宗绍兴年间铸。有铜、铁两种。元宝钱文真、篆两体,旋读光背, 小平径2.4CM,折二径2.75CM背有星月纹,折三径3厘米以上。通宝只见折三径3CM,以瘦金体者为珍品, 绍兴年号长达32年之久,故传世多,然小平少。.. 绍兴元宝篆书小平官铸1800元 绍兴元宝楷、篆书折二星月2元 绍兴元宝楷、篆书折三光背3元 绍兴通宝楷书小平光背300元 绍兴通宝楷书小平铁母5000元 绍兴通宝楷书折二光背4元 绍兴通宝楷书折三光背6元 绍兴通宝楷书折五旋读45000元 绍兴通宝楷书折十旋读60000元 隆兴元宝篆书折二光背25元孝宗隆兴元年铸。元宝钱文有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小平为铁钱。径 2.4CM,折二径3CM。通宝已发现铁钱,折二径3CM,隆

清代钱币价目表

清代钱币价目表

————————————————————————————————作者:————————————————————————————————日期:

清钱币名称书体币形特征参考价(元)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 3800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 2800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苏局 20000 祺祥通宝楷书小平背宝云局 1000 祺祥通宝楷书小型背宝巩局 35000 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 3500 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 6800 祺祥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巩局“当十” 35000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 2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云局“八” 15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7000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部颁各局样钱 700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新十” 8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阿无苏局“当五” 5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 10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部颁各局样钱 1200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伊局“当四”2000 同治通宝楷书折三背宝巩局“当五” 800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金”、“宇” 8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1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250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右“福” 220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阿克苏局 5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4500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合背 150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陕局雕母 8000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母钱 1500 乾隆通宝楷书折十背宝巩局5000 乾隆通宝楷书特大型背宝泉局 3800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10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桂” 500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桂” 10000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直局 400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苏局宽缘 100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5000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雕母 6000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雕母 6000 嘉庆通宝楷书折十背宝川局 3500 道光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10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壹分” 300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十八年” 20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阿克苏局精铸 500 道光通宝楷书折三背阿克苏局1000

清朝官职表一览

[历史小知识] 清朝官职表一览 文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加衔总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内务府总管加衔巡抚河道 总督 从二品 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员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都转 运运盐使司同知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郎中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 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运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 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门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丞钦天监左右监副太医院院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乐署署正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五官正钦天监秋冬官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运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满洲读祝官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京县县丞兵马司副指挥知县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经历皇史宬尉太仆寺满主簿部院寺内务府司库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外府教授七 品笔帖式中书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掌印中书内阁中书办事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京府经历钦天监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运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 教唐古忒学助教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 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式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

清朝纪年历

清朝纪年历 1616--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十一年(略) 1627--1643年崇徳皇太极十七年(略) 1643--1661年顺治十七年(略) 1654--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略) 1722--1735年雍正十三年(略) 1735--1795年乾隆六十年(略) 1796--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略) 1820年道光元年庚辰 1821年道光二年辛已 1822年道光三年壬午 1823年道光四年癸未 1824年道光五年甲申 1825年道光六年乙酉 1826年道光七年丙戌

1827年道光八年丁亥1828年道光九年戊子1829年道光十年已丑1830年道光十一年庚寅1831年道光十二年辛卯1832年道光十三年壬辰1833年道光十四年癸已1834年道光十五年甲午1835年道光十六年乙未1836年道光十七年丙申1837年道光十八年丁酉1838年道光十九年戊戌1839年道光二十年己亥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庚子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辛丑

1842年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3年道光二十四年癸卯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甲辰1845年道光二十六年乙已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丙午1847年道光二十八年丁未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戊申1849年道光三十年已酉1850年咸丰元年庚戌1851年咸丰二年辛亥1852年咸丰三年壬子1853年咸丰四年癸丑1854年咸丰五年甲寅1855年咸丰六年乙卯1856年咸丰七年丙辰

1857年咸丰八年丁已1858年咸丰九年戊午1859年咸丰十年己未1860年咸丰十一年庚申1861年同治元年辛酉1862年同治二年壬戌1863年同治三年癸亥1864年同治四年甲子1765年同治五年乙丑1866年同治六年丙寅1867年同治七年丁卯1868年同治八年戊辰1869年同治九年已巳1870年同治十年庚午1871年同治十一年辛未

元代钱币及价格大全

元代钱币大全 大朝通宝楷书小平银质4000元 蒙古入主中原以前的铸钱币,时蒙古尚无国号,游牧民族而自号大朝,故铸钱文曰大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径厘米,重克。制作粗劣疏,建国后很少出土。 大朝通宝楷书小平银质背“木” 4500元 大朝通宝楷书小平铜质 8000元 支钞半分隶书小平光背 35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十背“半分” 2800元 大朝金合楷书折十光背 3500元 中统元宝楷书小平光背22000元 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铸,钱文真,篆两体,直读,背无文,小平径,重3克左右,篆书者制作稍精,另有一种残缺小钱径,皆为元钱中之精品。 中统元宝篆书小平光背40000元 至元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700元 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铸,钱文分蒙文,汉文两大类版式,大小不一,蒙文以上下左右序读,汉文楷书直读,小平径厘米,重3克,折二径

厘米,重克,折三径厘米,重9克左右,蒙文钱类似汉文钱。蒙文钱铸量不多,以蒙文小钱,汉文大钱为罕见,其它钱也难得。 至元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2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二大样光背25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4200元 至元通宝蒙书小平光背 2200元 至元通宝蒙书折二光背 850元 至元通宝蒙书折三光背 1050元 元贞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000元 成宗元贞年间铸。钱文分蒙文,汉文两类,大小不一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制作精糙,小平径,重克。 大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2000元 成宗大德年间铸,有蒙汉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制作粗糙,文字不精,小平径厘米,重克;折二径厘米,重克,折三径3厘米,重克,小钱径厘米左右,大德钱存世出土均少,尤以蒙文折三钱为珍罕。. 大德通宝楷书折三光背4500元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字序: 一三么大小中五元天太支文半四布平幼弘正民永光同次至西利壮孝宋序良两周定延招明治直金长阜保咸契宣建政昭洪皇致贞重飞唐差泰益高干崇常康得凉淳清祥第统绍货通景开隆顺嗣会祺万圣裕道雍靖嘉寿汉熙福端广庆穆兴龙应丰宝 一刀战国燕 一刀平五千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三铢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铸。 么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布二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中通宝元朝吴朱元璋宋龙凤年间(公元1356~1367年)铸。 大元至治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国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通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布黄千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吉铢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 大安元宝辽代道宗大安年间(公元1083~1091年)铸。 大安通宝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安宝钱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宋元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宋通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定通宝金朝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铸。 大明通宝南明鲁王监国元年(公元1646年)铸。 大泉五十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百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当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二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五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唐通宝五代十国南唐玄宗中兴年间(公元958~961年)铸。 大夏真兴东晋夏真兴元年(公元419年)铸。 大康元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康通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朝通宝元朝蒙古未改国号大元以前(公元1206~1259年)铸。 大顺通宝明朝大西国张献忠(公元1644年)铸。 大义通宝元朝汉陈友谅大义年间(公元1360年)铸。 大蜀通宝五代十国后蜀后主明德年间(公元934~937年)铸。 大齐通宝五代十国南唐烈祖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铸。 大德通宝元朝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秦汉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至东汉灭亡(公元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古钱币形制统一和继续发展的阶段,圆形方孔钱取代了刀布,虽然中间经过了反复(王莽的币制改革),但最终“孔方兄”成为中国古钱的代名词,它为以后钱币的标准化和大量铸行奠定了基础。秦国其实在统一之前就铸行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钱币界称为“战国半两”,但有些半两的年代不易断定,为便于分类,将秦国半两钱均归入这一类下。 【秦】半两 【西汉】半两三株白金三品五铢 【新莽】 契刀、金错刀→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 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十布→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 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货泉、货布→货布货泉 布泉国宝金匮直万国宝珍匮五千 【东汉】东汉五铢龟兹五铢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公元220-581年),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生产破坏,是中国货币经济的倒退时期,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所占比重增大,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善,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钱神论》也作于此时。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往往特点鲜明,如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又称北周三品)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三国】 魏五铢蜀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直百直一定平一百章武直百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西晋】 【东晋十六国】 丰货汉兴太夏真兴凉造新泉 【南朝】 四铢孝建四铢大明四铢永光景和两铢太清丰乐太货六铢续铢五铢 【北朝】 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北周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又一个统一、繁荣时期,隋五铢、初唐至盛唐的开元通宝,数量虽大但个个精美,部分开元钱的字口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中国又陷入分裂、战乱,朝代更替频繁,这一时期钱币特点是铸量少、工艺粗、品种多、珍品多,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如后周和南唐的钱币),其中南唐钱币最早出现了“对钱”(即两枚钱币仅书体不同,钱文、大小、铜质均相同),成为北宋时期对钱大量出现的先声。 【隋】隋五铢 【唐】 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会昌开元高昌吉利突骑施钱 【五代十国】 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天成元宝天福元宝汉元通宝周元通宝

[物品篇;清代货币]清朝货币介绍清朝时期的货币的种类及面值

[物品篇;清代货币]清朝货币介绍清朝时期的货币的种类及 面值 清朝的货币银子下面是银元,银元一看面值,二看成色。相当于现在的百元钞票。银元下面铜板,铜板上印的一般都是“元宝”或“重宝”,这种相当于现在几十元钱币。钢板下面是铜钱,就是“孔方兄”。外圆内方。这种相当于现在的硬币。 从搜藏价值上看,成色,面值、质地、发行数量、现有数量都是价值的直接决定者。从当时使用的价值上看,不同时代不完全一样。早期康乾盛世时国家有钱,就不值钱,后来多次赔款,国家没钱,就值钱。清朝货币-清代制钱清代通宝钱币后金在进关前就开始在关外铸造货币,努尔哈赤天命年间,铸造了满文的天命汗钱和汉文的天命通宝。皇太极时又铸造了满文大钱天聪汉之钱。顺治年间开始铸造顺治通宝,共分5种样式,一式为顺治元年铸造的,是一种仿古式的货币,正面铸有顺治通宝,背面是光背的。不久就又铸了2式货币,正面还是顺治通宝,反面是铸钱的汉字局名,如工,户,东,福等。三式是顺治10年铸造的,是一厘钱,反面铸有一厘 和钱局名。一千文合银一两。四式货币是在顺治17年铸造的,反面有满文宝字和满文局名,五式也是这一年造的,钱背面有满汉文的钱局名。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而吴三桂等人在叛乱时期也大量铸造过货币,吴三桂铸造了利用通宝,

有光背,背面有云字,贵字,一厘,二厘,五厘,一分等。其子吴世潘洪化年间又铸造了洪化通宝。福建的耿精忠则铸造了裕民通宝,分一分,一钱,浙一钱三种。康熙朝自铸的货币有两种,与顺治钱的第四式和第五式相同。雍正年间后,清帝铸钱就只按顺治5式,即钱背面标满汉文局名而铸造,此后又铸造了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因财政紧张而开铸大钱,人为的搞通货膨胀。分为3类,一是通宝,是小平的铜铁铅钱。一为重宝,为当四至当五十的大钱。还有一种是元宝,为当百及当千的大钱,这些货币各地都有铸造。清代货币比较珍贵的当属慈禧时期铸造的祺祥通宝和重宝,这种钱本准备在咸丰皇帝死后用的新年号钱,由于慈禧发动政变,改年号为同治,这种钱没有铸多少就停铸了,因而较少,祺祥年号只用了69天。同治年间只铸造了通宝小钱和重宝当十钱。光绪初年,只铸通宝小钱和重宝当十钱,后慈禧下令从国外进口造币机器,用机器铸造制钱。宣统年间只铸造了宣统通宝,有两种,一种较大,一种较小。清代铸币分两大类,一类是中央造币厂铸造的,令一类是地方造币厂铸造的。太平天国时期,也曾铸造过货币,就是太平天国钱,但是国字从口从王而不从玉,成为太平天国货币的一大特色。此外太平军还铸造过一种中国最大的货币大花钱,数纪念币性质。与太平天国同时在上海的刘丽川领导了小刀会起义,铸造了太平通

明朝至清朝铜钱

xx古代铜钱 明太祖(朱元璋)——“大中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至1367年)铸于应天府(今南京)的钱币。此钱为小平大型钱,背穿上有一“济”字,世所珍罕,是中国名珍之一。 【大中xx】制造年代: 明朝材料: 铜规格: 直径 4.4厘米。 明初期货币。大中通宝的来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确切而言,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元末社会动乱,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如韩林儿的“龙凤通宝”钱,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钱,明玉珍的“天统通宝”钱,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宝”钱。 六支钱币中,也唯有“大中通宝”取得成功。战争期间,朱元璋是韩林儿的部下,他采用谋略,一方面协助韩林儿发行“龙凤通宝”,另一方面笼络民心,在战争期间答应老百姓继续使用元代交钞,规定交钞一两值作“龙凤通宝”四十文使用,十两交钞作一贯使用,作为补充。他还在应天府设置宝源局,开始铸造“大中通宝”,与其它货币一起参与流通。直到至元二十四年始大规模发行。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改元洪武,铸行“洪武通宝”,“大中”钱遂即停造。 大中钱分五种,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且除宝源、宝泉两局外,朱元璋还陆续发行带有地名的货币,如鄂、京、浙、广等简称,铸于铜币背面,因之形成了多种等级的大中铜币系列。 “大中通宝”背十钱价格很平,约人民币25元一枚,而部分纪地钱为了昭示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只象征性发行,传世极少。物稀则贵,如背系大中,价格

达人民币2700元;钱币背穿右侧铸“广”,并上穿铸“十”的钱,价格在人民币4800元左右,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xxxx】明史·食货志》曰: “(戊申、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五等: 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一钱止。”钱文真书,直读。当十大钱一般径 4.6厘米,重 34.4~37xx;当一径 2.45厘米,重 3.4~ 3.6xx。xx三年 (1370)三月下令户部及各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钱,分为五等,当十重一两,当五五钱,余下当三、当二、当一顺减,并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洪武四年 (1371)二月开始改铸大钱为小钱。到了洪武八年 (1375)因推行大明宝钞而罢宝源局铸钱,第二年又罢各行省宝源局。洪武十年 (1377)五月又下令各省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二十二年又更改钱式,钱背加铸重量,并置各省宝源局开铸。洪武通宝5000元。 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方孔钱――天命通宝(长命)】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年)所铸造。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天命通宝楷书xp光背80元,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1500元,满文天命通宝(大型)600元,天命通宝(天启版)6000元。清世祖(顺治)——【顺治通宝】是清

清代民国银元价格表

近代银元价格参考目录表 -------------------------------------------------------------------------------- 发布人:点购收藏网发布时间:2010-12-24 浏览次数:5291 次 江南省造银元价格 钱币名称面值特征参考价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0.36钱无 600元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0.36钱龙有圈 1000元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0.72钱无 600元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1.44钱无 1000元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3.60钱无 30000元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7.20钱目省人字齿边 10000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7.20钱日省人字齿边 10000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7.20钱目省直齿边 12000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7.20钱日省直齿边 12000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7.20钱光边齿 30000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0.72钱小英文 15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0.72钱大英文龙无圈 25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0.72钱大英文龙有圈 6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0.72钱大英文面中心点 4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1.44钱小字版 2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1.44钱大字版龙无圈 6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1.44钱大字版龙有圈 15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凸眼龙 28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大满文凸眼龙 30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戌戊错版 380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大英文珍珠龙短刺 85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大英文珍珠龙长刺 85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大英文珍珠龙面中心点 120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凹眼龙 80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凹眼龙面凸眼龙背 60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中心点 40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边内长齿 2800元 江南戊戌光绪元宝 7.20钱边内长齿中心点 4000元 江南己亥光绪元宝 0.36钱无 800元 江南己亥光绪元宝 0.72钱 72 150元 江南己亥光绪元宝 0.72钱 7.2 150元 江南己亥光绪元宝 0.72钱大字版 800元 江南己亥光绪元宝 1.44钱老版大龙 150元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 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 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 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清代钱币中的“龙”图

清代钱币中的“ 龙”图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被视为“龙的传人”;中国人的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被视为“龙的精神”。 传说中的龙是一种善于变化,能兴云作雨,利于万物的神异动物。根据传说,中国龙有许多种。有书说:有鳞者称为“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为“虬龙”、无角者称为“螭龙”、未升天者称为“蟠龙”、好水者称为“蜻龙”、好火者称为“火龙”、善吼者称为“鸣龙”、好斗者称为“蜥龙”等。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予以崇拜。“龙”图是中国人的图腾,以特有的中国元素被广为应用。 中国历代的君皇及皇族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龙的形象在皇室用品上被专有使用。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的“白金三品”,就铸有“龙”的图形;其后的宋元明代,已有少部分流通币上铸有龙纹。特别是在历代花钱上,龙的图形则更多。清代末期光绪、宣统年间,官铸的金、银、铜元,其背面更是大多铸有龙图。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银币上的“龙”币图案约有近千种版别。 这些龙,有盘卧着的蟠龙,有鳞光闪闪的蛟龙,有双角翘起的虬龙,也有从水中跃起的蜻龙等。具体在龙身上,更是千变万化,有像蹲坐着的,俗称“坐龙”;有作站立之状,则是“立龙”;有的龙下方有水波纹,称为“水龙”;而无水纹则是“旱龙”;有在云间盘绕的叫“云龙”;有空中飞腾之势的称为“飞龙”。 龙纹外铸有珠圈的称为“珠圈龙”;有龙须较长的称为“长须龙”;龙须稍短直的为“短须龙”;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的正S形,称为“反龙”;因龙尾特别肥大的叫“大尾龙”;因龙须向左右作弯曲状的叫“曲须龙”;因龙形作游动之状的称作为“游龙”,还有“驼背龙”、“扫帚龙”、“大头龙”、“四爪龙”、“五爪龙”。也有以钱局名而称为“新疆龙”、“江南龙”、“闽关龙”、“己字龙”的等等。 龙图变化多端,千姿百态。但尚有一些规律。 其一,不管是什么龙的尾,总是朝向左边。但凡龙尾朝向右边,即为“反龙”,十分罕见,属珍品(不包括新疆所铸的龙洋)。其二,龙龙鳞,大都呈鱼鳞状排列,较为平坦,凡与此相异的龙鳞,如点状的珍珠鳞就较为少见,其收藏价值相对较高一些。龙图的附饰也各有不同.主要有大陷,龙珠,水波纹,云纹,珠圈等五种。 藏界视银币的“龙”图纹不同,其收藏价值大不相同。哪怕是同一币种,由于龙的图像异样而价格也十分悬殊。 比如,有藏家认为:“宣统三年(1911年)所铸的“大清银币”,制作精美,受人青睐。因版别不同,其币上的蟠龙图像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反龙、大尾龙等七种不同版别(长须龙和曲须龙各有两种版别),其中以短须龙和反龙最为罕见,是清代银币中极为难得的珍品,因而价格昂贵。而其他版别的“大清银币”,存世量较丰,市价平平”。 同样,在其他币种方面,也存在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情况。如光绪年间所铸的铜元(俗称铜板),其飞龙图及水龙图都是铜元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笔者涉足藏界多年,主要收藏品为清代银币、铜币,对铜、银币中的龙图特别在意。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