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财经日报-善用善的力量

第一财经日报-善用善的力量

第一财经日报-善用善的力量
第一财经日报-善用善的力量

Force for Good, CSR Report of NU SKIN Enterprise by China Business News

“How selfish soever man may be supposed, there are evidently some principles in his nature, which interest him in the fortune of others, and render their happiness necessary to him, though he derives nothing from it except the pleasure of seeing it.”——Adam·Smith, The Theory of the Moral Sentiments

Blake Roney,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NU SKIN, who share similar belief with Adam·Smith, realizes that everyone, deep down inside, is hoping that what he or she does for living is greater than just making money. And this is something valuable that all the compan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make good use of it.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t every corner of the NU SKIN global market, these key words of Force for Good is ubiquitous.

NU SKIN Enterprise has cofounded the 5·12 Microfinance Fund with China Foundation f or Poverty Alleviation, which is meant to “Teach one how to fish”. The 5·12 Microfinance Funds has really helped thousands of the local farmers and their families to rebuild their home. Later on, the fund became an open platform that attracts many other global companies for donations. In China, NU SKIN has also cofounded the NU SKIN China Children’s Heart Fund with the Shanghai Charity Foundation. They have saved 600 impoverished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3 years of cooperation.

Nu Skin is more willing to advocate a public service model,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and similar with business model and as well sustainable. That’s why we can now have the Nourish the Children (NTC) program launched globally by NU SKIN which runs in the system of social enterprise. The only investment in the NTC program was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it. Everything now is all self-dependent as a normal company afterward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NTC program with the VitaMeal that NU SKIN developed, the two special factories located in Jixi,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China and Malawi in Africa have totally produced 235 million packages of VitaMeal. And all these VitaMeals are purchased by the distributors, staffs and customers of NU SKIN for donations. The VitaMeals have brought warmth, health and smiles to the impoverished children, and they also feed the principle of nature that everyone has to see the fortunes of others and render their happiness.

About China Business News:

Launched in Nov. 2004, China’s first national integrated financial newspaper by Shanghai Cable TV, Guangzhou Daily Newspaper Group and the Beijing Youth Daily; Broadsheet, come off the press from Monday to Friday, trying the cover all the mainstream crowd with the most purchasing power, with the readers from a vast range of business leaders, entrepreneurs, managing elites, finance and investment professions, policymakers and relevant intellectual community.

The CBN is attached to the SMG, the second largest media group in China. Up until now, the CBN possesses the CBN TV, China Business News, CBN radios, CBN weekly, the CBN web site, and the CBN research institute.

《第一财经日报》新闻手册

《第一财经日报》采编人员手册(草稿)《第一财经日报》,中国首选财经日报,成就世界级报纸理想。一、《第一财经日报》简介 《第一财经日报》是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管,并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一份跨地区、跨媒体报纸。 《第一财经日报》的使命是:力求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最受尊敬的财经日报,成为一张和中国经济的未来相匹配、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世界级的财经日报相对应的百年大报。《第一财经日报》的定位:一张全国性、市场化、权威、主流的财经商业报纸。 ——内容定位 作为一份权威、主流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密切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的整体图景,追踪世界经济和金融投资动态,提供财经新闻和政策解读,透视商业事件的过程和背景,报导产业最新资讯,做出市场深度分析,引导投资决策,传递管理经验,把握科技趋势,塑造财富伦理,普及商业文化。 《第一财经日报》是以财经为中心、为特色、为主体的日报,是财经化的日报,是用财经眼光看世界同时也影响财经世界的日报;她是海量信息时代的精选者、穿透者,是全球商业和投资时代的提醒者、分析师,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探索者、导航者。她追踪每日最重要的事(势、市、时),发现信息背后的价值,探究影响商业的力量,还原真实的商业逻辑,用动人的方式创造阅读体验,在更开阔的视野和背景上求得一个更大的因果。 《第一财经日报》力求为中国的财经日报全面建立标准。 ——读者定位 《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三最人群”——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他们构成了中国最有价值的的阅读人群。“三最人群”具体包括中国的商界领袖、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工作管理者、创业家和相关知识阶层。对这些读者来说,《第一财经日报》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份深具新闻价值、工具价值、决策参考价值、投资指南价值、管理借鉴价值、潮流引导价值的每个工作日必读的主流日报。《第一财经日报》要在中国的经济、金融、投资、工商、产业、技术、商业教育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的信息和舆论作用。 二、《第一财经日报》的新闻理念与队伍要求

综合分析《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的差异

综合分析<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的差异作者:杨锐报告时间:2011年11月6日 随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中国社会的转型,经济发展和财富追求成为人们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财经类报纸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本文选取了当前中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三家财经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和《每日经济新闻》作为样本,分别从媒体专业性、媒体定位、报道领域、目标受众及市场营销战略、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情况简介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于2001年1月1日。目前是南方报业集团下属中国最大的商业报纸媒体。作为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一直尊崇新闻创造价值。2003年1月1日,由一周一期到一周两期;2006年1月1日,由一周两期到一周三期;2008年1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过改版,一周五期,在每个工作日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商业资讯。 《第一财经日报》创刊于2004年11月,是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综合财经日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第一财经日报》为对开大报,每周一到周五出版,该报采取跨媒体的办报模式,其主要受众为中国的商界领袖、创业家、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人士、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知识界等,力求覆盖中国最具消费力的高端主流人群。 《每日经济新闻》创刊于2004年12月9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并与成都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是中国首张专注于公司新闻与理财服务的主流财经日报,周二至周六出版。注重财经新闻的原创性,主要面向高学历、高职位、高消费能力的精英阶层。《每日经济新闻》坚持专业、权威、实用、好看的办报理念,新闻锐利、眼光独到,以公司新闻和理财信息为主,是一份对财经业界和投资者有参考价值的全国财经报纸。

第一财经简介

第一财经公司介绍 2003年7月,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东方广播电台财经频率的呼号统一改为第一财经(China Business Network,简称CBN);2004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创刊;2008年2月,第一财经周刊创刊。2011年9月,好运MONEY+创刊。 第一财经立足创新,坚持走专业化、国际化之路。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是中国市场上第一个覆盖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的权威综合指数产品。第一财经还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了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个经济圈指数系列。 第一财经一直与诸多国际传媒机构合作。电视栏目《中国财经简讯》和《中国经营者》及“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评选”活动通过战略合作伙伴——亚洲商务电视CNBC进入国际市场;《中国财经简讯》通过卫星连线,每天5次在CNBC 全球电视平台播出。目前,《中国经营者》节目在CNBC亚太频道每周播放15次,在其全球频道每周播放14次。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以投资者为对象的专业财经传媒,与全球著名财经媒体CNBC结盟,和道琼斯共同发布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通过跨地域、跨行业的经营,力争成为一个拥有跨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财经资讯供应商,第一财经频道是国内最具影响的专业广播,和全国30多家财经广播电台有节目的合作与互动。第一财经频道总部设在上海,在北京、深圳等地拥有演播室,部分节目通过宁夏卫视覆盖全国,内容涵盖经济、金融、贸易、投资等各个领域。 2、五大行业地位 1、《第一财经日报》是一份权威、主流的全国性财经日报,面向中国社会 中最具影响力、消费力和决策力的"三最"人群,关注全球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财经新闻和政策是一份深具决策参考价值和投资指南价值的报纸。 2、第一财经网站整合电视、广播、日报、周刊、研究院等内容资源,为投 资者提供不断更新的财经新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在线实时提供投资理财信息服务。每日有众多读者通过网站在线收听、收看第一财经广播和电视节目。 第一财经网站未来的定位是:囊括影响中国金融市场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国际国内新闻;面向机构和企业量身定制财经资讯产品和商用数据服务;整合第一财

第一财经日报-善用善的力量

Force for Good, CSR Report of NU SKIN Enterprise by China Business News “How selfish soever man may be supposed, there are evidently some principles in his nature, which interest him in the fortune of others, and render their happiness necessary to him, though he derives nothing from it except the pleasure of seeing it.”——Adam·Smith, The Theory of the Moral Sentiments Blake Roney,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NU SKIN, who share similar belief with Adam·Smith, realizes that everyone, deep down inside, is hoping that what he or she does for living is greater than just making money. And this is something valuable that all the compan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make good use of it.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t every corner of the NU SKIN global market, these key words of Force for Good is ubiquitous. NU SKIN Enterprise has cofounded the 5·12 Microfinance Fund with China Foundation f or Poverty Alleviation, which is meant to “Teach one how to fish”. The 5·12 Microfinance Funds has really helped thousands of the local farmers and their families to rebuild their home. Later on, the fund became an open platform that attracts many other global companies for donations. In China, NU SKIN has also cofounded the NU SKIN China Children’s Heart Fund with the Shanghai Charity Foundation. They have saved 600 impoverished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3 years of cooperation.

重点支持五大绿色金融领域,打造一流绿色金融集团-第一财经日报

重点支持五大绿色金融领域,打造一流绿色金融集团-第一 财经日报 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作为2016年轮值主席国,我国首次倡导将绿色金融作为G20峰会的核心议题,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重视。经过多方努力,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在全球相对领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近年来,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和绿色信贷评价制度,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特别是2016年8

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制度安排和发展路径。 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军者,近两年兴业银行进一步提出打造一流绿色金融集团战略,这背后是怎样的考量,今后绿色金融重点支持哪些领域,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 第一财经:2015年9月,兴业银行进一步确立了发展集团绿色金融的思路,并建立了集团绿色金融协调推动机制。兴业银行将绿色银行上升至绿色金融集团基于哪些考虑,集团对绿色金融又有怎样的战略定位, 罗施毅:我们从2006年率先开辟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已经深耕这一领域11个年头,由于布局早、创新多、效益好,得以占领市场先机,发展成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军者。 作为国内主流银行之一,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思考绿色金融下一步要怎么做并且做得更好,提出了打造绿色金融集团的战略。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目前绿色金融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并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指导。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金融不可或缺。随着新环保法实施、“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利好绿色金融的政策出台,为节能环保产业以及为之服务的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服务于生态文明和节能环保的绿色金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市场空间较大、资产质

财经类报纸排行榜

财经类报纸排行榜 2011-06-20 14:38 中国财经类报纸的格局 原文或数据来源: (1)梁金河《中国报业》2008-2-27《财经报纸的发展趋势与个性化定位》 (2)王莹《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30 《财经报纸步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3)世纪华文监测数据 (4)慧聪数据 (5)邓涛2007/8/8《青年记者》经济类报纸:三十年的风雨流变历程 经济类报纸的战场在全国,财经报的全国排名是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经营报(引自《2007-2008年度全国综合行业报10强名单》),在四大城市是如下格局(时间为2008年上半年),后面的数字为市场份额: 北京 经济观察报27.99% 中国经营报20.07% 华夏时报19.27% 21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87% 理财周报8.61% 第一财经日报4.56% 经济日报2.62% 福州 中国经营报50.31% 经济观察报25.15% 21世纪经济报道21.04% 理财周报1.37% 华夏时报1.17% 第一财经日报0.59% 经济日报0.39% 上海 中国经营报23.37% 第一财经日报17.93% 21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52% 经济观察报14.33% 华夏时报11.92% 经济日报9.15% 理财周报6.74% 广州 中国经营报28.71% 第一财经日报17.93% 经济观察报16.33% 21世纪经济报道(周 五)16.00% 理财周报9.81% 华夏时报6.11% 经济日报5.15% 广告最强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前者2007年广告营业额超过3个亿,跟2006年比增长40%。 除了经济日报,这些报纸都是在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按其服务功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因新兴的资本市场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以证券、投资、理财为主的证券报,主要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财经时报》、《期货日报》等,它们以行业垄断为特征,具有鲜明的行业报的特点。第二类,是由文化产业集团或传媒集团主办的纯市场化财经报纸,如《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学消息》等,它们是目前影响市场主流的新派财经报。 第一财经日报在04年第四季度创刊,一起的是每日经济新闻,是全国最先创刊的财经类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都为周报。

小度写范文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实践与思考模板

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财经作为中国规模大、形态完善的全媒体财经资讯提供商,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已经对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的开发与使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虽然仅仅是一个开端,但在实践过程中,作为以全媒体为基础的传统媒体形态,如何成功利用移动客户端,实现信息的有效输出与相应经营模式的构建,确实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目前,第一财经新媒体移动客户端产品主要分为两个序列:资讯媒体序列和应用产品序列。一、资讯媒体序列。该序列主要有第一财经新媒体iPhone、Android客户端、第一财经广播iPhone客户端、《第一财经日报》iPad客户端、《第一财经周刊》iPad客户端。此外,正在探讨推出第一财经电视的iPad客户端,目前处于调研阶段。第一财经新媒体iPhone、Android客户端针对中高端投资者和关注经济热点的人士,属于金融资讯类,免费下载使用。除不断推出即时资讯外,还开设了图片专辑与音视频新闻。图片专辑讲述财经新闻或故事,避免纯粹文字新闻的枯燥和乏味,带来视觉享受。《第一财经日报》iPad客户端则是专为海内外读者设计的呈现《第一财经日报》内容的iPad 应用程序,目前开发有App免费版本。其中部分内容的推出时间领先于《第一财经日报》的清样印刷时间,方便海外读者阅读。而第一财经广播iPhone客户端和《第一财经周刊》iPad客户端则针对关心投资市场与经济热点、生活资讯的受众设计的应用程序,并通过一财广播的官方微博参与互动,丰富了编播对话渠道。二、应用产品序列。该序列主要有第一财经证券iPad、iPhone客户端,CBN金融蓝皮书,以及第一财经理财手机。第一财经证券iPad、iPhone客户端侧重于理财应用,为投资者打造随身理财专家。整合了第一财经旗下各媒体的财经信息服务精华,包括沪深两市股票行情数据、视音频播报、海量滚动资讯、实时证券交易等。

数字经济对税收的影响-第一财经日报

数字经济对税收的影响-第一财经日报 “双十一”抢购的热潮未过,乌镇互联网大会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于数字经济的关注。虽然更多的人并不清楚什么是数字经济,但电子商务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阿里系“双十一”的交易额为1207亿元,同比增长32%,是2015年美国“黑色星期五”全美传统商场交易额104亿美元的1.7倍,再次刷新世界最大购物日成交纪录。当然,数字经济并不局限于电子商务,其包括了电子商务,“互联网+”以及数字经济的三个递进阶段。 税收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在数字经济的新背景下,我们需要去探讨诸如是否该对其征税、如何征税,以及其会对税制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新问题。 是否该对数字经济征税 关于是否应该对数字经济征税的问题,最早可溯源到是否应该对电子商务征税。 显然,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假设世界各国没有给电子商务提供如此宽松的空间,当然也就不会形成今天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格局。然而,

从国内的征税环境看,假设电子商务不需征税或者征收管理过于宽松,其必然会导致不公平,实体经济由于承受了相对更多的税收成本而形成竞争上的劣势,最终走向被淘汰之路。目前,我国的商业环境中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当然,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还源于税收以外的例如铺租、人工等经营成本的压力。理论上讲,无论是何种商业模式,对于同样的应税项目应该征收相同的税收,这样才能实现税收的横向公平。 从国际的征税环境看,跨境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一直是国际税收中的热点。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跨境贸易中通常采用消费地原则去征税,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但是,这一原则应用于电子商务的征税时则较为困难。因为,一方面交易的流向需要进行物理跟踪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海关无法确认部分的出口,难以免税,同样也难以对其在进口时征税。今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提出了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理念,通过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进一步关注数字经济对商业模式的影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以及其对税基侵蚀及利润转移的影响。 所以,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业态形式更为复杂,如何使其与实体经济实现公平税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逐渐由新生事物变成常态时,如果放弃对其征税,除了公平问题外,将对一国的税收收入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应该坚持普遍征收的原则。 如何对数字经济进行征税 数字经济的内涵显然超越了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本身,未来在医疗、金融、交通、教育、公共安全、零售、商业服务等行业将会应用更多的人工智能,用以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征税,对于税务机关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国家税务总局所努力推动的《互联网+税收行动方案》在颁布的当时许多纳税

著名财经类报纸

著名财经类报纸 著名财经类报纸
财经报的全国排名是 21 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 经营报,在四大城市是如下格局,后面的数字为市场份额: 北京 经济观察报 27.99% 中国经营报 20.07% 华夏时报 19.27%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87% 理财周报 8.61% 第一财经日报 4.56% 经济日报 2.62% 福州 中国经营报 50.31% 经济观察报 25.15% 21 世纪经济报道 21.04% 理财周报 1.37% 华夏时报 1.17% 第一财经日报 0.59% 经济日报 0.39% 上海 中国经营报 23.37% 第一财经日报 17.93%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52% 经济观察报 14.33% 华夏时报 11.92% 经济日报 9.15% 理财周报 6.74% 广州 中国经营报 28.71% 第一财经日报 17.93% 经济观察报 16.33%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00% 理财周报 9.81% 华夏时报 6.11% 经济日报 5.15% 财经类报纸按其服务功能,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因新兴的资本市场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以证券、投资、理财为主的 证券报,主要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财经时 报》、《期货日报》等,它们以行业垄断为特征,具有鲜明的行业报的特点。 第二类,是由文化产业集团或传媒集团主办的纯市场化财经报纸,如《中国 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 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 日经济新闻》、《经济学消息》等,它们是目前影响市场主流的新派财经报。 国际三大财经日报: (1)全球财经新闻媒体的领袖:美国《华尔街日报》,目前发行量 185 万 份,居全美第二位,报纸的核心内容是金融、经济和企业,有 93.1 万网络读者 愿意支付每年 79 至 99 美元的费用浏览其电子版。华尔街日报的名言:你们不是 一般报纸的记者,我们的读者是依据你们的报道而做(投资)决定的。《华尔街 日报》对精确与公正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华尔街日报》不同于一般报纸,许多 人要依据日报的资料做金钱投资的决定。 (2)国际化大报:英国《金融时报》主要报道商业和财经新闻,其发行量 的 70%在英国以外,本土只有 13 万份。 (3)发行量最大: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发行量达 300 万份之巨,属“本 土化的国际财经大报”。
2010 年 11 月财经类报纸广告前 10 强
排名 1 2 3 媒体名称 21 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财经日报 经济观察报 市场份额 22.34% 18.33% 11.45% 竞争指数 1.22 1.60 1.35

第一财经日报采编人员手册(草稿)

《第一财经日报》采编人员手册(草稿) 一、《第一财经日报》简介 《第一财经日报》是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管,并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一份跨地区、跨媒体报纸。 《第一财经日报》的使命是:力求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最受尊敬的财经日报,成为一张和中国经济的未来相匹配、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世界级的财经日报相对应的百年大报。 《第一财经日报》的定位:一张全国性、市场化、权威、主流的财经商业报纸。 ——内容定位 作为一份权威、主流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密切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的整体图景,追踪世界经济和金融投资动态,提供财经新闻和政策解读,透视商业事件的过程和背景,报导产业最新资讯,做出市场深度分析,引导投资决策,传递管理经验,把握科技趋势,塑造财富伦理,普及商业文化。 《第一财经日报》是以财经为中心、为特色、为主体的日报,是财经化的日报,是用财经眼光看世界同时也影响财经世界的日报;她是海量信息时代的精选者、穿透者,是全球商业和投资时代的提醒者、分析师,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探索者、导航者。她追踪每日最重要的事(势、市、时),发现信息背后的价值,探究影响商业的力量,还原真实的商业逻辑,用动人的方式创造阅读体验,在更开阔的视野和背景上求得一个更大的因果。 《第一财经日报》力求为中国的财经日报全面建立标准。 ——读者定位 《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三最人群”——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他们构成了中国最有价值的的阅读人群。“三最人群”具体包括中国的商界领袖、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工作管理者、创业家和相关知识阶层。对这些读者来说,《第一财经日报》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份深具新闻价值、工具价值、决策参考价值、投资指南价值、管理借鉴价值、潮流引导价值的每个工作日必读的主流日报。《第一财经日报》要在中国的经济、金融、投资、工商、产业、技术、商业教育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的信息和舆论作用。 二、《第一财经日报》的新闻理念与队伍要求 《第一财经日报》坚持权威、独立、责任、专业的编辑理念,以全球化的视野,关注时代的核心问题,在时代演进变革的大视野中观照丰富的财经世界。 A、全球视野与时代情怀

对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

对财经媒体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的文献综述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一)选题来源: 近年来,中国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竞争的硝烟亦见弥厚。面向当地或区域性市场的财经类报纸成为投资热点。《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的兴办在传媒业再次掀起阵阵热潮。一个不容回避且日益紧迫的课题摆在了众多竞争者的面前:如何更好地面对受众,提高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要探讨中国财经报纸的发展与出路,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外财经报纸的发展道路与成功经验,寻找一条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国以特色的“中国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而不断崛起与发展,并开始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我国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财经周报的《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自2008年由周报改为日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我国第一份跨地区、跨媒体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这叫份财经类媒体在传播财经资讯、深度解读经济动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成为新财经类媒体的佼佼者,在竞争白热化的报业市场中占据了可规的份额。他们有其成功的背景和原因,重要的原因同然有其读者定位策略的成功实施。如今的经济形势风云变化,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动机日益多元化。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成功的媒体需要对受众的数量和购买能力、受众的信息需求获得满意的度以及目标市场的占据情况做出精确地分析。财经媒体在业务、经营方面各有所长,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媒体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影响力的扩展与媒体明晰的受众的定位息息相关。通过对财经媒体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来寻找出一条中国财经媒体生存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意义: 报业市场的读者定位就是对读者市场进行细分,意指报业经营者按照细分标准,即读者在阅报动机、阅撤行为特征、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别,运用系统方法把整体读者市场划分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读者群的一系列求同存异的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不同,再加上职业、年龄、兴趣等个人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这会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接触媒体的习惯。因此媒体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多角度地解释新经济政策、分析新市场变化、挖掘信息背后的内涵,帮助、引导大众正确有效地进行经济活动决策。想要在报业市场

中国主流财经类报纸受众定位研究

中国主流财经类报纸受众定位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财经类报纸的个性不够鲜明,同质化明显,有限的信息资源被分散,这就要求媒体明确自己的受众定位。受众定位是媒体实现市场占位的基础,媒体能影响什么人,能影响多少人,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五家国内主流经济类报纸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各家报纸特色和受众定位,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字:财经类报纸特色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立足于对媒介市场的分析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决策。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媒介发展的速度极快,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分众”时代,一家媒体覆盖全体受众已经不再可能实现,每一媒介都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财经类媒体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全国现有专业财经类报纸170多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报纸以《经济日报》为代表,近年来发展势头明显减弱,尽管公信力强,但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减。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纪初,一些主流财经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数《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中国经营报》的特点是实用性;《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点是新闻性,而《经济观察报》以深度报道见长,《中国经济时报》学术氛围浓厚,《第一财经日报》则整合了多种媒体资源,作为日报在新闻性和信息量方面对三家周报提出挑战。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国内报刊杂志影响力、公信力调查报告,在全国经济类的报纸中:《经济日报》为公信力最强;《21世纪经济报道》为影响力最大;《经济观察报》为最具成长型的报纸;《中国经营报》市场化操作经验更胜一筹,内容定位实用性强于他报;《第一财经日报》跨区域、跨媒体经营最为成功。① 成功的媒体需要对受众的数量和购买能力、受众的信息需求获得满意的度以及目标市场的占据情况做出精确地分析。这些媒体在业务、经营方面各有所长,在竞争激烈的国内财经类报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影响力的扩展与媒体明晰的受众的定位息息相关。 《中国经营报》——“实用性”留住“管理人才” 《中国经营报》在媒体多元化发展方面可为业界翘楚——报纸、杂志、丛书、中国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均实现赢利。该报背靠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为其提供科学研究和市场调查等诸多领域的权威数据及新闻信息。在内容构成上主要有评论、财经、产经、商业新知、第一招商等版面,致力于通过专业水准的财经视角分析问题,为读者提供微观经济报道和专业的报道。它特别强调实用性,以符合读者满足个人提升和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要求,并且重视信息的权威性,加强读者对报纸的信任。 《中国经营报》将目标读者群定位为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在经济组织中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务的30至50岁的男性公民。也就是那些

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侵犯名誉权案

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侵犯名誉权案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15427104.html, 2006年12月29日18:37 法制日报 29、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侵犯名誉权案 关键词:新闻自由与法人名誉权 案情简介: 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王佑在该报发表报道《员工揭富士康血汗工厂黑幕:机器罚你站12小时》,描写了富士康工人的许多生活细节,“揭露”了富士康“血汗工厂”的“黑幕”,如超时加班、招聘“本就有病”的工人,连续站立作业,强制献血等等。6月21日,王佑又写出《富士康离职女工:连续作业12小时已是家常便饭》的追踪报道。随后,富士康以报道侵犯名誉权为由,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与编辑直接告上法庭,向两人索赔3000万元的巨额赔偿,并利用诉前保全程序将二人的房产、汽车等财产查封。9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经磋商后,发布联合声明,富士康科技集团表示从声明之日起撤销对《第一财经日报》的诉讼。 影响力: 该案在法律层面上引起了众多的讨论。审判机关对程序是否尊重?执法流程如何更加透明?对社会的发问,沟通如何更及时、详致?执法的地方保护问题有无解决之道?不同地区的法院对法律的理解如何一致到位?媒体从业的法律环境如何评价?新闻真实在法律上究竟如何界定,又如何操作?等等。 然而,诉讼双方过于悬殊的实力差距,对个人来说可称之为天价的3000万索赔,以及血汗工厂、媒体维权等等这些充满着意识形态意味的词句,将一个法律纠纷变成了一场公共事件。该案引起了媒体界的同仇敌忾,出现了大量声讨富士康的声音。富士康的做法是否合适我们暂且不加评论,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应该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作为掌握着话语权的媒体,更要尽力追求客观公正、不滥用公众知情权。“虽然无法呈现绝对的真实,但是需要尽可能向着真实不断的努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