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 分 )

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

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 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请举两例宋朝在科学技术

上的独特建树。

(3 分)

(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天工开物》的作者。 (2 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

素。

(1 分)

2.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材料二

649 年 ( 唐太宗贞观 23 年) 1900 万人

726 年 ( 唐玄宗开元 14 年) 4141 万人

741 年 ( 唐玄宗开元 29 年) 4531 万人

760 年 ( 唐肃宗上元元年 ) 1690 万人

材料三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

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

济文化生活。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

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

请回答 :

请你将材料一中的 A 补充完整。 (1 分)

(2)指出材料二表格中 649 年至 741 年唐朝人口数呈现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2 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与当时的亚洲国家进行密切文化

交往的两例史实。说说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关系。 (3 分)

3.整顿吏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

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摘自班固《汉书》卷一九《九官公卿表》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 ( 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

不法行为的官员 ) 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

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

(627-649 ) ,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 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名称。(1 分 )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材料二中“出

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的史实依据。 (2 分 )

(3)据材料三指出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并指出上述三位皇帝加强

吏治的根本目的。 (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古代中国整顿吏治对当前反腐倡廉的启示。(1 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和议中

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 万匹银 10 万两。”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 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

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

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

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请回答:

(1)你知道文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吗它是哪两个政权在什么情况下

签订的 (6 分)

(2)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有什么评价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8 分 )

(3)评价历史问题应该科学而全面,我们经常会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我国古代什么时期哪一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这一思想 (4 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图2

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 (y ù) 《萍洲可谈》

材料三渺茫之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

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四那时候(南宋),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船

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外国商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

请回答:

(1)我国最早在何时制造了指南仪器材料一中两种指南仪器的名称分别

叫什么 (6 分)

(2)你从材料二、三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6 分 )

(3)请你结合材料四想象一下,指南针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4 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

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

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材料二北宋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 ( 出现了 ) 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

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什么(8 分)

(2)宋代城市形成时有哪些特点 (4 分 )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 元) 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

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 科举 ) 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材料二这座城 ( 杭州 ) 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

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都有四

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

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

生的各种争执。

——《马可 ?波罗行纪》

材料三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

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请回答:

(1)隋朝时杭州称作,南宋时称作临安。从材料一画线处可看出王国维

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的原因是。(4 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 如果两个都答,按①小题计

分 )(6 分)

①依据材料二,归纳杭州商业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一概括城市的主

要功能。

②依据材料三,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置行省的

积极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 分 )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参考答案

1.(1) 澶渊之盟。此和议是北宋在澶州打退辽军,双方议和后签订的。(2) 提示: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

此和议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他说得对, 但更应明确两者相比较,前者比后者

更重要。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双方和平相处并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

一。它比一个朝廷的面子或尊严更重要。(3) 春秋时期老子最早提出了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

2.(1 ) 战国时期。司南、罗盘针。(2) 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在阴

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别方向,而在晴天则通过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则完全靠

指南针来定方向。 (3) 阿拉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海船往来贸易,也学会使用

指南针。他们又把指南针传入欧洲。

3.(1) 城市 ( 镇 ) 兴起,商业繁荣,纸币产生,海外贸易兴盛。宋代商业

繁荣 ;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 经济重心南移。 (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 都在交通

要道上产生 ; 都由集市贸易兴起; 都产生了市民阶级; 都由小集市发展成城市( 镇); 都是自发形成。 (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4.(1) 余杭杭县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2) ①表现:打破市坊界限; 市场规模大; 商品种类繁多; 交易量可观; 注重市场管理。功能:文化中心; 商业中心。②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 ; 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

经济等事务的权力 ; 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

边疆的管辖 ;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 加强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 沟通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融;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

文化繁荣。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题目

1.(14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

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 分 )

材料二“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

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

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2)宋朝时为了管理对外贸易,设置了哪一专门机构 (2 分) 清朝政府特许的利用商人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 分 )

(3)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海一号”沉船重要的研究价值。 (4 分)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许多穷苦艺人在这

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

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瓦舍勾栏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卖药材,卖

古玩、字画的十分热闹。大的瓦舍勾栏,可以容纳几千人”这个地方的存在,真是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

(1)材料一中娱乐场所被称为什么 (2 分) 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在这里工作的主要是从事哪两种职业的人(2 分)

材料二 (3) 左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这种纸币在当时叫什

么最早出现于哪一地区 (4 分)

3.(12 分) 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民族团结、友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

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

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

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

的民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融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分 ) 这一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 (2 分)

材料二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

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

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2) 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朝前期,清政府在x 疆、 x 藏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4 分)

材料三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

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

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3)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4 分 )

4.(12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

(1) 图 1 为明朝“锦衣卫印”,其主要职能是什么(2 分) 后来明成祖建立了哪个与锦衣卫相似的机构(2 分)

(2)图 2 为军机处外景,它是由哪位皇帝设立的 (2 分) 以上两幅图片从政治的角度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 分)

材料二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

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 70 多人,都被处死。 ,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实行的这种政策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

(4 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参考答案

1.(14 分)

(1)南方战乱较少 ; 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 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 言之有理即可,每个要点 2 分,共 6 分 )

(2)市舶司 (2 分 ) 广州十三行。 (2 分)

(3)说明南宋时期造船业比较发达 ( 有助于研究我国造船业 ); 有助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陶瓷史。 ( 言之有理即可,“造船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陶瓷史”每个方面 2 分, 4 分 )

2.(12 分)

(1)瓦子 ;(2 分) 商品经济的发展 ; 城市的繁荣 ; 市民阶层的壮大。 ( 答出两点即可,每个要点 2 分, 4 分)

(2)艺人,商人。 (2 分 )

(3)交子 ; 四川。 (4 分)

3.(12 分)

(1)元朝的统一 ;(2 分) 回族。 (2 分 )

(2)伊犁将军 ; 驻藏大臣。 ( 写错字或顺序颠倒不得分, 4 分 )

(3)中俄《尼布楚条约》 ( 或《尼布楚条约》 );( 写错字、无书名号、其它写法都不对, 2 分 ) 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了胜利。 ( 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

4.(12 分)

(1)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 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 东厂。 (2 分)

(2)雍正帝 ;(2 分) 说明了明清皇权不断加强 ( 或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2 分 )

(3)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 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

锢了思想 ; 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言之有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4 分 )

材料分析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1读图回答问题. (1)右图这一水利工程是什么?(2分)有什么历史地位?(2分) (2)建设这一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什么?(3 (3)它的开通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一位皇帝曾说过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松赞干布)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1)材料一的皇帝是谁?(2分)他统治时期的治世被称作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松赞干布所说的“大唐公主”是谁?(2分)松赞干布迎娶“大唐公主”有什么意义?(4分) (3)以上材料说明这位皇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 3. 材料一唐朝时期,唐诗文化处于繁荣局面,经济繁荣,各国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唐朝的长安在当时属于国际性大都市,通往各地的水路四通八达。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1)唐朝气象达到鼎峰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2分)被称作什么盛世? (2分)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6分) (4)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启示?(4分) 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罢(废除)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职官制》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能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 (1)材料中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1分)其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1分)此后“六部”向谁负责?(1分)(3)据材料三说的是清代哪一机构的设立?(1分)该制度的设立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为此付出过努力。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材料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这一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589 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 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 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 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 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 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 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 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 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 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 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 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 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 领为云南王。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2)

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这段文字是在什么建筑上的?为什么要修这样的建筑? (2)写出“三年以来”的起止时间。其属于什么时期? (3)“三十年以来”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4)“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5)诵读碑文,我们浮想联翩,无数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至今还历历在目,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少年,你有何感想? 2.阅读下列材料: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打败美帝野心狼!” 请回答: ⑴这是哪支部队的战歌?根据材料,分析其反映了什么历史故事? ⑵这支部队是何时“跨过鸭绿江”的?何时“打败美帝野心狼”的? ⑶这支部队被誉为什么?为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极性高涨,1951年底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请回答: ⑴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土地改革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⑶你能说出材料一的内容和材料二反映的情况之间的关系吗? 4.阅读下列材料: 在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歼敌109.3万人,其中美军39.7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架,击沉击伤敌舰257艘,美国虽然动用了其三分之一的陆军、五分之一的空军和很大一部分海军作为侵朝战争的主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最后不的不承认“这是美国进行的一次代价最大、流血最多的战争”。“联合国军”总司令,后来在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请回答:⑴写出历时3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 ⑵在这场战争中,谁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⑶材料中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是谁? ⑷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 统一:589年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 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姚崇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 唐朝的经济高度繁荣表现: ①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 产量;②唐手工业在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③唐初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至一千多万户;④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不是。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万里石塘。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 (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边疆,设宣政院管辖今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 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西汉请回答: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 的人物?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丝绸之路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 丝国大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 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材料二昭君和亲 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 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1[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一、知识回顾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朝建立的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数百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1).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减轻人民负担。 (2).结果:国家统一安定,人口大幅增长,储积大量粮食和布匹,社会经济繁荣。 5、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6、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7、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三点(涿郡、洛阳、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8、大运河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使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9、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李渊(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10、唐高祖退位后,传位李世民(秦王)。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11、唐太宗治国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12、唐太宗治国措施: ①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②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④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敢于直言的魏征(进谏200多次,最著名的谏臣) 13、贞观之治的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4、女皇武则天(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地位: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措施: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结果: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15、.隋唐时,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创新,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 16、开元之治 (1).时间:唐玄宗统治前朝 (2).措施{任用贤才,如姚崇等{重视吏治{崇尚节俭 (3).结果: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7、农业{兴修水利(共修建40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18、农耕技术改进:水稻采取育秧移植栽培,江南地区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19、创新工具:曲辕犁和简单的蔬菜品种从西域传入,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的地位,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0、手工业{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21、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22、商业{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市分为“市”和“坊”(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23、唐朝的衰亡 (1).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贪图玩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导致“安史之乱”

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国土,年轻的共和国又面临帝国主义的颠覆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破坏,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侵略严重威胁我国安全”的事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是如何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的? (3)、中国共产党建党节是哪天?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周年? 2、阅读下列材料: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建国以来,我国政俯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关于农村的文件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材料二:1958年农村的一次运动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在分配上搞“一平二调”,即贫富拉平,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 材料三:1978年冬的一个夜晚,我国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聚集在一起,在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合同书上,庄严留下自已鲜红的手印。“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掀起农村改的浪潮。 (1)、材料一中的文件名称是什么?当时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开展了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提到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说它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材料三提到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全国迅速推广?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请回答: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你认为这里的“转折”主要指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有什么关系? (3)、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 分析题 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 么作用?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含答案)题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材料分析题 1.王某自幼没了父母,他在政府的帮助下读完了中学。之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到部队服兵役。在部队,因表现出色他多次受到表扬。退役后,他自己开了个小批发部,干起了个体经营。由于认真守法,积极纳税,他多次被税务部门评为纳税先进个体。后来,他又带领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他的举动得到了全村的好评,被村民选为乡人大代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9分) (1)王某享受了宪法赋予的哪些权利(2分) (2)王某履行了宪法规定的哪些义务(2分)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2分) (4)公民该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3分) 答:(1)受教育权、荣誉权、劳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分) (2)受教育,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2分) (3)我国公民权利义务是一致的,权利义务具有统一性.对等性,制约性。(2分) (4)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 我们坚决不做。(3分) 2、卢勇的一天:早晨,八年级学生卢勇背起书包上学。到了学校,卢勇把吃剩的早餐随手往教学楼的楼梯边一扔,走进了课室。午饭后,卢勇到邮局寄信,回校的路上,看到有两名社会青年在持刀敲诈勒索一名低年级的同学,卢勇急忙到附近的公用电话亭打“110”报警。放学后,卢勇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生病的妈妈买了一块她喜欢吃的蛋糕。晚上,他就前两天社会调查中了解到的“六合彩”赌博泛滥的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综合治理的书面建议。 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卢勇享受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至少共写出四项)。 (2)请你当一回小法官,说说在卢勇的一天活动中,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并就公民权利和义务问题对卢勇说几句话。 (1)卢勇享受了受教育权、通信自由权、建议权;履行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

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建立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二、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②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隋炀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自北向南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千米. 2、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1、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历程:①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③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⑤宋朝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五、隋朝的灭亡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灭亡时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第二课 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材料分析练习题 及 答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期末材料分析练习题 非选择题 1、一只青蛙非常自信地站在一个三条腿的小凳子上,稳稳当当。人的自信也需要三个条件,就像小凳子的三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共10分) (1)你认为人的自信需要哪三个条件?(3分) (2)假如小凳子三条腿长短不齐,青蛙还能自信地站在小凳子上吗?为什么?(3分)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材料一:人生,是一次远征,征途曲折坎坷漫长,挫折像月伴你而行,即使当你获取成功后的辉煌,感受辉煌后的喜悦之际,挫折也并未远你而去,却是隐没于朝霞的明艳中,它依旧将在每个晚上随你而行,挥之不去。虽说挫折带着凄苦是人生浓重的底色,但人生没有刻骨铭心的挫折既不丰富又不完整。 疾病、打击、不幸、折磨和失意,这些来自于心灵和肉体的以及外部环境的痛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虽然有轻有重,有长有短,但让人感受到的滋味却是同样的厚重和深刻、痛苦。在弱者面前,会使其六神无主,万念俱灰,在强者面前,会使其超然洒脱,老练成熟。对每一个人来说,痛苦是无法躲避的,当痛苦降临动头上时我们只有坦然处之。也许,面对痛苦,我们要拥有包容一切的胸怀和气度。痛苦,既磨难人,也造就人。 材料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1)对于以上两个材料,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2)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致有几种人?(5分) (3)你是哪种人?学习《思想品德》后,你将准备怎样面对挫折?(2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张丽悦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每当她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她跟父母外出旅游时,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平时,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 (1)材料反映张丽悦哪一方面的能力比较强?(1分) (2)你人为当代青少年需要这一种能力吗?为什么?(3分) (3)你将如何向张丽悦学习,培养这种能力?(说出三点即可)(6分) 4、七年级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里,我克服了一些困难,取得了一些成功。在回顾和展望中,我能感受到自己长大了,成熟了。成长中,我受到很多人的帮助与关爱,经历过泪水与欢笑,所有的经历造就了我。我心怀感激,满怀信心走向未来。(共10分) (1)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实现自己理想时,我估计还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写出二种)(2分)(2)对此,我准备这样面对:(6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2)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4)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答案】(1)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2)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 (3)人物:鉴真;事迹: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人物:玄奘;事迹:西游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当时日本派遣到中国来学习的有留学生、学问僧、以及遣唐使。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分析可知,材料二说的是唐代僧人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 (4)依据材料三“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可以判断与唐朝的僧人玄奘有关。他的主要事迹是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第一个把天竺的地理、历史、佛教、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回国后,根据西行的见闻由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题集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一)材料分析部分 1、阅读材料 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 (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 参考答案:(1)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2、阅读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 请回答: (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 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1952——1957;1978年以后。 3、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时间1952年1956年1978年2001年 国内生产总值679亿元1252亿元3642亿元89404亿元 材料二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 时间 1952年1956年1978年2001年 工业生产总值 119.8亿元642亿元1607亿元39570亿元 请回答: (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 (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参考答案:(1)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3)缓慢。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4)明显加快了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加快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市改革取得成功;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以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阅读材料 材料一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表 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 8个 23个 16个 62个 148个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了什么? (2)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重大事件,请根据材料二说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 年代, 共和国外交史上的大事。 (3) 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