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人群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合。它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其一,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水平作为唯一标准的划分依据。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词语是中等收入,判断哪些收入者可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因子——中等收入者的唯一标准,就是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区间,收入水平低于或高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们,都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

其二,中等收入群体是中等收入者之集合。有些论者把中等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者混为一谈,作为统一概念来使用,是值得商榷的。中等收入者是指收入属于中等水平的人,可以是某一个人,例如张三是中等收入者、李四是中等收入者;而中等收入群体则是由张三、李四、王五等中等收入者所组成。

其三,中等收入群体是一定时空内的中等收入者之集合。测定中等收入水平是以一定区域内(如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为约束因素的,界定收入者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必须看在测定中等收入水平的同一时空范围内,其收入水平是否处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之内。一旦离开了这一约束因素,把一个中国公民的收入水平与美国的中等收入进行水平比较,或者将一个公民今年的收入水平与十年后的中国中等收入水平进行比较,来界定其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则明显违背了界定的可比性和可行合理性原则。

其四,中等收入群体是运动变化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由全部中等收入者所构成的,能否成为中等收入者,要看这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否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内。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构成分子——中等收入者具有进入、成长、退出中等收入群体之运动特征。在社会生活中,随着人们生产经营技能和资本累积的变化,有些人的创收能力提升较快,另一些人的收能力提升较慢,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低等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中等水平上升到高等水平而成为高等收入者,与此同时,也必将会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中等水平下降到低等水平而成为低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高等水平下降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这是经济社会竞争发展的必然规律。

如何界定中等收入群体

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基本上近似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阶层)概念。从字面上理解,“中等收入者”就是收入中等的人。根据财政部有关专家的分析,中国城镇人口户(一般按3口之家计算)均税前收入6万-20万元,就是中国比较标准的“中等收入者”。户均收入6万元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起点,这个起点与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相吻合的。因为计税收入2000元前面有社会保险费用和公积金费用的适当费用扣除,大约人均500元,这样实际起征点是2500元,折合年薪就是30000元。3口之家两人工作正好是6万元。由此看来,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者都是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有三个源:一是干得好,二是挣得好,三花得好。政府如何稳定和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重点有四个:一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士,形成一个高效的职业社会;二是鼓励大家创业,打破垄断,减少巨富,让更多专业人士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三是着眼于低收入者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在个人工资谈判过程中用脚投票的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提高普通工人在工资谈判过程中用手投票的能力。除了这些重点以外,还可以考虑对中等收入群体适当减税。减税的焦点也不一定是非提高起征点不可,也可以在起征点不变的情况下考虑适度降低各档的税率。

中国未来要加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改变一些不合理的东西:一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府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劳动者不能只是“等靠要”,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未来创造比制造更加重要。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能让财富成为群众的负担,不让中等收入者成为房奴。三是我们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现阶段只有完善分好“蛋糕”的制度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四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要缩小现阶段的各种不合理收入差距,比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平均主义思想不能抬头,历史已经证明,绝对平均也是很不公平的。

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之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目标就是使收入分配相对比较平均,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满足大多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有利于经济的均衡增长。

在国内,所谓的“中等收入群体”往往和高薪行业的从业人员,或较高级别的公务员等角色相混淆,难以区别。应该说,是否拥有自己名下的物业是跻身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硬指标。一名高薪行业的从业者可能会花较少的钱买一套房改房,但如果一个没有自己房子的人,是无论如何升级不到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的。至于是否拥有私家车,因为它在国内并非是必需品,并且购买使用的标准弹性也很大,每月花费在1000至5000元之间不等,所以是否有私家车并非是必要的标准。中等收入者成本支出的其他大项,还包括社交应酬和包装成本。正如一家时尚杂志所描绘的那样,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是要“与轿车、名表、名酒、化妆品、时装、保龄球、高尔夫球、酒吧、精品屋、舞厅、美容院、白领杂志为伴”的。因此,中等收入者常常感慨自己是“讲品位且又很累的人”,但过生活“又不能不讲点品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将会大大扩张,这意味着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将会迅速提高。

透析中等收入者消费水准

在国内,实质意义上的中等收入者仅仅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信息中心去年在深圳召开的一个专题会议上,有专家、学者指出,未来5年内,国内将有两亿人口进入到中等收入者消费群。在国内,所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旅游、教育等现代消费的人群。据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是占社会人群比例较大的那一部分人,属于社会中间层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个阶层占了总人口的80%,因此,在这些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是“大众”的代名词,而与之相比较,国内中等收入群体即使达到两亿人口,在国内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不到20%,这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业内人士曾开列过一份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清单,它是按中等收入家庭两个人为基数综合计算的:饮食吃喝每月花销为1500至5000元,即最低值为每天两瓶牛奶、两杯咖啡,每周去一次酒店,高数值主要是增加西餐的次数和到较高档次酒店的消费部分;医疗保险每月投入600至1500元,中等收入群体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瞻前顾后,充分考虑到生活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因此此项投入必不可少,但由于国内保险业良莠不齐,有待调整完善;教育“充电”费用每月在300至5000元之间,每位中等收入者都希望自己不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抛弃,故用于自修和在职培训的投入往往是不惜血本,高层次的是攻读形形色色的MBA 学位,低层次简单的是电脑和外语学习培训费用;交通通讯每月支出500至1000元,中等收入群体在写字楼和住宅里的时间较多,所以手机费用较低,但上网、电话费用不低,由于工作忙碌休闲时间少,所以交通费用较高;时装、美容每月支出在1000元至5000元之间,视家庭经济收入多寡、夫妻双方对时尚的敏感程度,以及丈夫对妻子服饰打扮的态度而定;文娱休闲活动每月支出600至3500元,此项支出包括每月的影视欣赏,购买时尚生活类杂志、高质量影碟的支出,也取决于生活圈子里的人对户外、出游活动的热

衷程度。综上所述,目前在国内要过上“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需要家庭中夫妻双方月收入达1万元,中等的中等收入家庭为月收入2万元,高级的中等收入家庭是月收入4万元左右。

在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概念模糊阶段,一些传媒总不断地炮制一些神话,给中等收入者贴上许多标签,譬如,“组织私家车去探险旅游”“夏天到北戴河游泳冬天去海南看海”“沉浸在交响乐中不能自拔”……当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人们所向往的生活时,众多新生活爱好者一夜之间成为这一群体的追逐者。精明的商家更会瞅准商机,虚拟的中等收入市场一时成为商家们必争的商场。也就是在这两三年间,市场上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为中等收入者量身定做的房子、车子、保险乃至旅游计划等。

谁能成为未来的中等收入者

有学者指出,时下许多与“中等收入”相关的概念只是传媒制造出的“泡沫”。社会公众对于中等收入者群体现状如此乐观,无疑会使“中等收入泡沫”出现虚高,从而掩盖一系列社会现实,对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国内对于“中等收入者”尚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就给公众判断和评价“中等收入者”带来一定难度,社科院不久前在对“中等收入者”进行调查时,曾考虑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职业标准,二是收入标准,三是消费及生活方式标准,四是主观认同的标准,由此可以描绘出中国现代社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范畴。他们应该是从事白领职业的人;经济收入应该保持在中等收入水平或更高水平;其消费习惯、审美品位处于中等或更高等级。

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的研究部门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定义为:人均年收入2.5万至3万元、家庭年收入为7.5万至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而符合上述标准的国人约为13.5%。据该公司测算,2002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群体标准的家庭为5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31万元资产。而到2010年,以上数字将翻番,即达到标准的家庭总数达1亿个,户均年收入为15万元,户均拥有资产达62万元。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前不久曾说过,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出现和成长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有家学术研究机构曾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特征作出以下几个方面恰如其分的归纳:教育背景极佳,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比较富有,有部分固定资产,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在完全约束下发展;非常易于形成某一方面的专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拉动效应,往往能够带动贫困群体的就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那些现代科学、人文知识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行业是产生中等收入群体的最好土壤。有报道说,目前占据这些行业领导地位的一批人,是国内第一代中等收入群体的知识精英,而近年来投身这些行业的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将会很快成为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主流,尤其是演艺界人士、医生、律师等具有特殊知识技能的人才,以及其他领域优秀的白领人才和具有娴熟技能的高级技工,也将会成为未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收入者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收入稳定,薪金丰厚,是一个社会的支柱性消费群体。对于未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构成,一些对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专门研究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曾作过明确的分析和判断,认为有五类人将会成为中国新兴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代表,即科技开发型企业家、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国有金融行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就职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个体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

近年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人口比例在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正在源源不断地汇入到这个群体中来。有许多经济学家断言,再过一二十年,在国内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等收入者群体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主流群体,同时,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崛起也将构成整个社会最大财富的来源和基础

解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解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Expand the mean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earners 中等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收入的均匀程度。到达这一程度或者与此大致相当收入的人群就能够被称为中等收入者(群体),在国外被称为中产阶级。 Middle income is to point to in a certain period in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income of all the residents of uniformity. Arrived at or about the same with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people can be called a middle-income earners (groups), in a foreign country is called the middle class. 首先,就收入程度自身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收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从纵向看,中等收入程度决议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开展情况,一个地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等收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从横向看,即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之间的中等收入情况也不同。例如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程度通常是个人年收入为2-3万美圆,这远远超越了我国东部兴旺地域的中等收入程度。 First of all, in terms of income level itself, level of

income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different time is different. Resolution from the longitudinal middle income level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 region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middle income level is different. From lateral view, even if is the same period, middle 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is also different. For example,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income level is usually a person earning $2-30000, this is far beyond the eastern part of our country flourishing region of middle income level. 其次,从社会范畴来看,由于到达中等收入程度的人们常常会由于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的分歧或类似而在政治见解、文化心理、审美情味、道德认识等方面互相认同,进而构成一个比拟稳定的社会阶级——中等收入者(群体)。 Second, from the point of social category, as people often reach middle-income level due to economic interests, lifestyl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opinions, or similar, cultural psychology, aesthetic flavor, the respect such as moral knowledge agree with each other, thus constitute a match stable social class - middle-income earners (groups).

四类消费人群分析

四类消费人群分析 年轻人市场是仅次于少年儿童市场的又一个非常庞大消费群,如按年龄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18至35岁的年轻人、35至65岁的中年人以及65岁的老年人等六类人群,年轻人人数超过 3.5 亿,占全国人口比率的27%。年轻人年龄群体的分类我们试着从年龄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年轻人进行划分。 从年龄这个意义上来讲,年轻人消费群体可以分为四种:18-25 岁的小年轻人;25-30 岁的中年轻人;30-35岁的大年轻人。同时,因为女性年轻人在年轻人消费中占据独特的位置,我们也把他单独列出来分析。 1.小年轻人消费者分析 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时尚,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刚刚开始经济独立,心里被压抑许久的购买欲望在短暂的过程中得到爆发。 他们处于一个社会角色转型的时期,他们逐渐明了生活,明白世界,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新知识都具有强烈的好奇感、渴望度,并会大胆地去追求,试图在追求新颖与时尚同时,力图站在时代的前列,领导消费新潮流。 他们绝大部分还没成家,几乎没有如何来自家庭的负担,甚至有家庭作他们消费的强大背景,因此,他们追求个性,表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能处处表现出自我价值,在消费过程中也彰显出与这个年龄阶层想吻合的个性特征。 同时,他们处于少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思想倾向、志趣爱好等还不完全稳定,行为也比较容易受情感的支配,经常会出现直接选择商品,往往因为款式、颜色、形状或价格等因素发生冲动性购买。 2.中年轻人消费者分析 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开始进入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在消费过程中,即有一般年轻人的消费特点,又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殊性。 在消费需求构成上,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大多结婚成家,有自己的子女,因此在需求构成和顺序上,家庭的需求数量最大,小孩的需求最重要,其次才是穿着和食品。 在消费需求倾向上,这个阶段的人群事业开始逐渐稳定,收入也非常可观,因此他们对物质商品的要求标准也明显升高,开始追求精神的享受,注重档次和品质,价格因素倒放在次要位置上。

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人群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合。它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其一,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水平作为唯一标准的划分依据。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词语是中等收入,判断哪些收入者可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因子——中等收入者的唯一标准,就是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区间,收入水平低于或高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们,都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 其二,中等收入群体是中等收入者之集合。有些论者把中等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者混为一谈,作为统一概念来使用,是值得商榷的。中等收入者是指收入属于中等水平的人,可以是某一个人,例如张三是中等收入者、李四是中等收入者;而中等收入群体则是由张三、李四、王五等中等收入者所组成。 其三,中等收入群体是一定时空内的中等收入者之集合。测定中等收入水平是以一定区域内(如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为约束因素的,界定收入者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必须看在测定中等收入水平的同一时空范围内,其收入水平是否处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之内。一旦离开了这一约束因素,把一个中国公民的收入水平与美国的中等收入进行水平比较,或者将一个公民今年的收入水平与十年后的中国中等收入水平进行比较,来界定其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则明显违背了界定的可比性和可行合理性原则。 其四,中等收入群体是运动变化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由全部中等收入者所构成的,能否成为中等收入者,要看这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否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内。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构成分子——中等收入者具有进入、成长、退出中等收入群体之运动特征。在社会生活中,随着人们生产经营技能和资本累积的变化,有些人的创收能力提升较快,另一些人的收能力提升较慢,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低等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中等水平上升到高等水平而成为高等收入者,与此同时,也必将会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中等水平下降到低等水平而成为低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高等水平下降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这是经济社会竞争发展的必然规律。 如何界定中等收入群体 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基本上近似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阶层)概念。从字面上理解,“中等收入者”就是收入中等的人。根据财政部有关专家的分析,中国城镇人口户(一般按3口之家计算)均税前收入6万-20万元,就是中国比较标准的“中等收入者”。户均收入6万元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起点,这个起点与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相吻合的。因为计税收入2000元前面有社会保险费用和公积金费用的适当费用扣除,大约人均500元,这样实际起征点是2500元,折合年薪就是30000元。3口之家两人工作正好是6万元。由此看来,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者都是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有三个源:一是干得好,二是挣得好,三花得好。政府如何稳定和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重点有四个:一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士,形成一个高效的职业社会;二是鼓励大家创业,打破垄断,减少巨富,让更多专业人士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三是着眼于低收入者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在个人工资谈判过程中用脚投票的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提高普通工人在工资谈判过程中用手投票的能力。除了这些重点以外,还可以考虑对中等收入群体适当减税。减税的焦点也不一定是非提高起征点不可,也可以在起征点不变的情况下考虑适度降低各档的税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本思路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本思路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首次写进党的历史文献——十六大报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必将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国居民的中等收入水平是一个动态指标。根据统计年鉴和有关学者提供的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可知目前我国居民的中等收入水平应该接近职工的平均货币工资,个人年收入约为8000~12000元,其家庭年收入应达到2.5~4万元,这部分居民称为中等收入者,其比重不足20%。而全球中等收入层近期的人均年收入约为14500~35000元人民币。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中等收入水平是不相同的,但各发达国家的国民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中等收入者。相比之下我国差距太大,如何迅速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中等收入者群体人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道德素养、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收入稳定,薪金丰厚,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宏观经济增长。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本途径如下: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在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成长靠的是相关法规和政策对私有财产的严格保护。所以,我国必须制定和完善私有财产保护法。不仅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而且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对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首先必须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达到中等收入者水平。 2.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分配 根据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建立和完善有关税种,如个人所得税、利息税、遗产税以及向高档消费业征收的消费税等,并且加强对纳税环节、纳税程序的管理和改革,严厉打

人力资本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

人力资本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我国经济在保持稳健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日益悬殊,中等收入群体发展严重不足正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着力点。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本文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探讨其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作用。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和中等收入群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测算了我国1985-2012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依据测算数据,得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虽然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比重仍然偏低,社会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型”;因此要实现社会结构转型,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关键因素是要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其次提出人力资本是探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视角,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人力资本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机理,得出人力资本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驱动力;再次,为了提高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和说服力,依次建立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机制,揭示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借鉴代表性国家的人力资本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动态匹配发展经验,结合实证研究结论,剖析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人力资本发展难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人力资本是扩大中等收

入群体的内在驱动力。人力资本的发展内涵不仅包括人力资本存量规模的扩大,还包括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人力资本存量决定中等收入者获取收入的能力;而且,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决定中等收入群体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高级化能有效助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2)人力资本存量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核心要素。实证研究得出,在长期内,人力资本存量每提高1%,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扩大0.993个百分点;人力资本存量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Granger原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是人力资本存量的Granger原因。(3)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决定中等收入群体分布结构。实证研究得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每下降1%,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上升3.24%;人力资本城乡分布差异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城乡差异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影响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居末。(4)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升级能显著推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实证研究得出,初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对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缺乏弹性,中级和高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对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拉动作用更大。初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中级和高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分别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构建了更为完善的人力资本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分析框架,对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克服了现有文献仅分析其中一方面因素对扩大中等收

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保险行业竞争格局迅速形成,保险主体如同雨后春笋般急剧增加,国内保险公司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导致理赔风险逐年增大,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保险理赔侵犯消费者权益和保险市场不规范的具体成因方面分析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并结合近几年来保险消费者的保险投诉,信访和退保等相关数据说明由于我国保险行业消费者投诉问题和理赔纠纷问题日趋复杂,力图为保险行业找寻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自身茁壮发展的平衡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保险消费者权益理赔纠纷保险监管 一、引言 时至今日,保险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得到有效发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防范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很多人开始把保险作为生活的“保障器”,购买保险成为人民生活消费的重要内容。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主体如同雨后春笋般急剧增加,竞争格局迅速形成,国内保险公司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

理的倾向,导致理赔风险逐年增大,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保险市场理赔困难,消费者对保险知识的缺乏以及保险行业的内部监管的不完善导致保险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做出正确判断以及无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种种问题日益深化,据公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显示,近年来保险业的退保率一直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退保率持续上升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据调查,很多保险消费者虽然购买了保险,可对保险的了解不够深,在保险理赔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致不能更好地享受保险理财带来的最大益处,保险消费者权益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保险行业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理赔环节复杂,消费者权益受损 当今保险市场普遍存在“承保、理赔两张脸”的问题,严重削弱了保险消费者对保险市场的信心,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投保积极性也是大打折扣。保险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信访投诉的增加,这是保险业发展之痛。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保险类投诉2218件,同比增长25.5%,增长幅度位居所有商品和服务第7位。从信访投诉的内容看,产险主要反映在车险赔案长期拖而不决、保险公司定损定责不合理、服务质量较差等理赔及客服问题;寿险主要集中于销售误导,银保业务员片面夸大分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水平,不讲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等五校2018届高三12月联考文综政治试卷带答案

广东省五校(阳春一中,肇庆一中,真光中学,深圳高级中学,深圳二高)2018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10月18日,国内金融科技公司趣店集团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超过43%。趣店集团最早以校园贷起家,后变为分期付款的消费金融业务,再到现金贷业务。赶上中国消费金融的大爆发,趣店实现飞速增长。趣让集团的成功得益于 ①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了企业规模 ②精准把握了国内市场发展潮流 ③战略定位准确指明企业发展方向 ④借助海外融资成功占领国际市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下表为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变动情况: 2017年1月10日1美元对人民币6.9234元 2017年6月l0日1美元对人民币6.7971元 2017年11月10日1美元对人民币6.6282元 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D1、D2分别代表变动前后)能正确反映汇率变动后我国企业对美国商品需求变动的是 A.

B. C. D. 1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实施这些举措的积极效应是 ①增加社会总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②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牧人分配的相对公平 ③释放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④倒逼供给体系改革,形成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5月2日,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资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废钢铁等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56亿吨.同比增长3.7%.主要再生资源品种价格持续走高,同比增长14.7%。主要再生资源品种价格持续走高的原因可能是 ①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进口减少→再生资源回收价格上涨 ②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资源需求增加→资源供不应求→再生资资回收价格上涨 ③再生资源回收利润增加→从业人数增加→企业规模扩大→再生资源回收价格上涨 ④物流业得到发展→物流成本增加→再生资源回收成本增加→再生贷源回收价格上涨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案例

某产品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1、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以下7个问题(6W1H): 什么人构成购买市场?(Who)购买者(Occupants) 消费者需要购买什么?(What)购买对象(Objects) 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Why)购买目的(Objectives) 是谁在进行购买行为?(Who)购买组织(Organizations) 在什么地方购买?(Where)购买地点(Outlets) 在什么时间购买?(When)购买时间(Occasions) 用什么方式购买?(How)购买方式(Operations) 上述7个问题都包含以英文字母O开头的关键词,西方市场营销学家将这些决策归纳为研究消费者市场的“7O”研究法。 营销人员在制定消费者市场的营销组合之前,必须先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例如,某照相机厂生产和销售照相机,营销人员必须仔细分析以下问题: 照相机的市场由那些人构成? 目前消费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照相机? 消费者为什么购买这种照相机? 那些人会参与这种照相机的购买? 消费者在哪些地方购买这种照相机? 消费者在什么时候购买这种照相机? 消费者怎样购买这种照相机? 2、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 3、参与购买决策的人 4、购买决策类型 5、购买决策过程

非处方药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随着新的医疗保险办法的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办法的出台,非处方药品目录的公布,病人自主治疗意愿的增加,大量零售药店出现了,消费者从公开渠道及充足货源里购买非处方药物的机会大大增加,药品零售额快速增长,非处方药市场充满机遇。 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进入零售市场,希望通过广告和促销,建立自己的非处方药品牌,获得经济效益。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公司直接向消费者进行营销的能力,即制定有效的非处方药市场营销策略并付诸实施的能力而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研究消费者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之上。消费者市场需要研究:谁是购买者;购买对象;购买目的;购买行为;购买时间和购买地点。购买者行为需要研究:购买者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消费者是怎样做出决策的?典型的购买过程 一、非处方药消费者市场 (OTC是Over The Counter的缩写,在医药行业术语中特指非处方药)OTC消费者市场要研究的内容包括: 1、非处方药的购买者是谁?(什么样的人构成某产品的购买市场?) OTC药品的概念和特点决定了OTC药品的购买者是:成年人;有一定的疾病判断能力,能较为准确的判断病的类别和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药品使用经验;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来源,可以自主支配药品费用;文化程度高的人和医疗保健意识更强的人;工作节奏快的人 2、该市场顾客购买什么样的OTC药品?(目前消费者市场需要什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意义重大

Z HUANJIASHIJIAO 专家视角 栏目编辑:李国君 2016年11月号总第224期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其中列一个专题研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指示精神,领会“扩中”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职责,也与我们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第一,“扩中”是亿万人民追求实现共同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 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1978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提高到2014年的28844元;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9892元,分别提高了83.09倍和73.04倍;剔除物价因素,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62%和7.41%。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目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额水平仍不高。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4695.6美元,在世界上排名仍然是偏低的;特别是其中6亿多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就相当于国际贫困标准的3.74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 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均高于各自的中位数。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才相当于平均数的9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则仅相当于平均数的90.5%。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分别低于城镇、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低收入群体数量很 大,这些人员的收入还远未达到全面小康到比较富裕区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加紧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须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同时理顺分配关系,构建中等收入群体 占大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中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意义重大 文/苏海南 编者按:苏海南,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聘授课老师、广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历任原国家劳动部综合计划工资司、劳 动关系与监察司副司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副司长,原劳动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先后主持完成国家 级、部委级重大课题二十多项,其中7项分获劳动保障部、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独著《收入分配之我见》,主笔合著《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我国企业薪酬热点问题剖析》《重构与创 新——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价值与分配新论》《中国劳动标准体系研究》《中国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中国薪酬大典》《企业工资改革方案设计手册》等专业书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理论前沿》《瞭望》《半月谈》《新华文摘》《求是》等中央、省部级报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专栏,特邀苏海南研究员围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主题,独家供稿,以飨读者。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 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 —谢觉哉 20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中,中央首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以扩大内需,这表明今后一段时期,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将成为政府宏观政策的关注点。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中,我国长期依赖于出口和投资,消费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一直处于剧烈动荡之中,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也明显增大。由于我国一直以来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我国应继续加快从投资、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来拉动内需是最根本的途径。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腾飞,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经济结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陷入停滞,长时间无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可以提供给我国学习的经验。日本用了大约12年时间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突破1万美元,韩国则用了8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地位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虽也有很大提高,但似乎并没有那么辉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出体现我国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仅仅体现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上,而应体现在这些国内生产总值的体现有多少用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M型社会的状况非常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我们应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形成“橄榄形”社会。 要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就要将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者转移。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另一方面应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在此,应重点关注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农村人口占据我国低收入者的大部分;另一方面,农村的消费市场并未完全打开,提高农民收入,使他们想去消费,敢去消费,能去消费,对我国内需的扩大非常重要。 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来扩大内需,平稳经济增长,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将保持一种良性循环。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13级法学在当代中国,中等收入者,指的是占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在一个社会中,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社会稳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有利于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扩大内需,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个健全的社会结构必然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中等收入者占最大比重,富裕者和贫穷者都占极少数。因此,只有一个社会的中等收入者比重越来越大时,社会结构才会越来越健全,越来越趋于合理化。“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是要实现中待收入者队伍的壮大。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数量偏少,在全社会比重小。应通过多种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首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规划产业化发展,调整完善经济结构。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主要是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制度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导致地区和行业竞争的初始机会不均等,是宏、中观层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开的政策性因素;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特别是像电力、通信、邮政等垄断行业的存在及各种非法、寻租行为,是中、微观层面差距扩大的体制性因素;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然差别是微观层面收入分配拉大的技术性因素。这些因素的联合反复作用便形成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两极化趋势和中等收入者比重相对过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中等收入者的扩大从根本上来说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目前就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完整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同时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消除由于垄断经营、价格不合理及对生产要素初始占有的不平等而带来的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实行严格的政企分离,为企业、个人自由、平等、公平地进行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防止少数利益集团通过特权和垄断聚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下面就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谈谈自己的认识。 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分配比例关系。一个国家主体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会对该国的投资消费比例、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稳定的社会,收入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何谓“橄榄型”社会结构?从形状上看,“橄榄型”是中间大,两头小;也就是,富人和穷人都比较少,而中等收入者最多,占总人口的一大部分。这样的国家是一个财富分配较为合理、政权稳定,执政基础牢固的社会。“橄榄型”格局是一种现代的、相对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的一种状态。 而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从人口比例来看,不是橄榄型,而是金字塔型,而且是一个底座非常庞大的金字塔,与“橄榄型”收入分布还有不小的距离。何谓“金字塔”型?富人人口最少,中产阶级人口较多,而穷人人口最多。 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正是这样,2009年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占农村总人口的85%左右。而中等收入者也偏少,金字塔最顶层的富人比例更少。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当中等收入者群体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也就是说,富豪与穷人、权贵与弱者都是少数,而作为既有秩序之基础的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们正在追求的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呢?那就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一个社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是以社会可分配的总收入作为形成的现实基础的。在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并不是某个阶层的代称,而是由从事各种行业和职业、收入上处于中等及其相近水平的人们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这是共同富裕的初始阶段;在部分人富裕起来以后,就到了让更多人富裕起来的时候了,这是进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发展阶段。现在,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中有48.5%的家庭财产在15万至 30万之间,如果考虑到我国农村除极少数农民收入较高外,大多数收入偏低的现实,可以推测出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人数大约为2亿,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所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逐步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是一项

工作心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个大战略

工作心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个大战略 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未来5—10年,确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大战略,明确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大目标,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的全局,对于协调重大利益关系、形成广泛的改革共识、提振社会对改革的信心,意义重大。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不是贫富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应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自X年以来,中国(X)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破题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召开相关的国际研讨会集思广益,对该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课题组调查研究的结论是,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个大战略。如果能够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有望到2020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使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40%,从而奠定橄榄型社会的基础。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

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大致为23%—25%,规模约为3亿人。我国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社会结构指标还仍处在工业化初期水平,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左右。 ⒈从国内收入结构看,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以X年第一季度为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8%,其中中位数为5658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60元,实际增长12.7%,其中中位数1872元。城乡居民收入的中位数远远低于平均数,5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数。低收入者比重偏大。 ⒉与目前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严重落后 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大都在70%以上,远高于我国。例如,美国人均年收入从3万美元到100万美元的群体都是“中产阶级”,占全社会人口的90%。 ⒊与发达国家同等发展水平时期比较,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也严重偏低

保险消费群体分析研究

山 东 工 商 学 院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毕业论文 GRADUATION THESIS 论文 题目 Title Of Thesis 保险消费群体分析研究 分院(系别) Department 统计学院 专 业 Speciality 保险学 班级 Class 保险111 论文作者 Author of Thesis 胡骄烊 日期Date 2011年6月9日 论文指导教师 Advisor 宇文晶 指导教师职称 The Title of Advisor 教 授

保险消费群体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服务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对保险消费群体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才能对保险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从而使消费者更加理性消费。直接原因是消费者的心理动机。因为它可以促使消费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参与消费活动。被保险人在保险活动中,也受到一定的心理控制。 保险消费具有一些共性,但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保险集团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一般保险集团和中国特殊的保险消费群体,由于人们的安全预防心理、侥幸心理、逆向选择心理,贪图便宜的心理动机的驱使。保险公司应认真研究消费群体的各类保险,然后认真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在对消费群体的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对目标客户的细分,以便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保险;消费群体:经济收入:风险意识

Insurance consumption group analysis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also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 and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has increased the pace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nd economic comprehensive open, the insurance industry's economic compensation, financing and social management of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are fully play. Insurance consump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surance consump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And consumer attitude towards held b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surance consumption behavior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so the study of consumer groups can make insurance operator grasps the insurance demand change, expand the marke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it. So far, s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consumer groups to have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This articl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major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analyze its insurance consumption. Second analysi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surance consump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model of premium income, by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Keywords: The insurance industry;Insurance consumer groups;Factors affecting;model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战略的新选择-5页word资料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战略的新选择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专家们提出我国应该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我国面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艰巨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到3000美元的社会阶段,既可能经济腾飞期,也是社会矛盾易发期。有些国家由此出发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发达国家。而更多的国家则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敏感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又如此之大,加速推进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为0.458,已经突破了普遍意义上的警戒线。根据专家分析,到2020年,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达到50%以上,我国的基尼系数至少要降到0.36,农村至少要降到0.44,城镇至少要降到0.31。有关资料显示,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收入分配比重在1998年为68.6%:13.9%:17.5%,到2003年发展为61.8%:15.1%:23.1%,其中,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了6.8个百分点,政府的比重上升了5.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居民工资收入差距大,而且企业职工工资还没有得到正是提高。

根据中央精神,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尽快缩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简单概括为“提低,扩中,抑高”,是根据不同收入群体,以不同手段调节收入的办法,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橄榄型”收入分配制度。按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一调节方式是行之有效的。现在许多人在谈到居民收入差距的时候,普遍认为,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太高了。“调高”成为了当前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然而,从宏观意义上讲,我国收入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并非原为高收入阶层收入太高,而是中低收入水平太低。或者换句话说,并非是富人“太富”,而是一般人“太穷”。现在有人认为中等收入者应包括公务员、教师、科研人员、一般公司职员以及职业军人等,企业的技术工人,城镇中第三产业的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等也应纳入中等收入者的队伍。2006年我国实行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惠及到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职工;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加大了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和执行力度,已经建立了在一部分地方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也缓解了最低收入阶层的紧张局势。剩下的工作就集中在“一般公司职员”这部分的工资收入提高问题的研究,这主要在微观层次即初次分配领域。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制度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扩中战略的关键在于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主要存在五大差距,即城乡差距、地区(南北)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行业差距和企业内部差距。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方面,在强调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情况下,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国企转制过程中,经营者、管理层通过经营者持股、年薪制、技术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