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动物学要点

普通动物学要点

第3章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的4大类群: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有单个细胞构成。

2、鞭毛纲代表动物——眼虫(表膜条纹是眼虫科的特征)

3、基体对虫体分裂起着中心粒的作用。鞭毛受核的控制。

4、眼点是吸收光的“遮光物”,调整虫体运动,让光线能连续地照到光感受器上。

5、制造的过多食物形成一些半透明的副淀粉粒,与碘作用不成蓝紫色。副淀粉粒是眼虫类特征之一。

6、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分平衡,收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其中也有溶解的代谢废物)。

7、包囊形成对眼虫渡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性。

8、植鞭亚纲一般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

植鞭亚纲的代表生物如眼虫、盘藻、团藻、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小丽腰鞭虫、角鞭虫(海水中)、钟罩虫、合尾滴虫、尾窝虫(淡水中)等。

9、动鞭亚纲的鞭毛虫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其营养方式是异养的。

10、动鞭亚纲寄生种类如利什曼原虫、伊万氏锥虫、鳃隐鞭虫、披发虫、裸冠鞭毛虫、脊披发虫(生活在白蚁肠中)、自由生活的种类如:领鞭毛虫、变形鞭毛虫、双领虫(营固着生活)、原绵虫(营群体生活)。

11、利什曼原虫是一种很小的鞭毛虫,寄生于人体的有3种,在我国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虫,能引起黑热病,又名黑热病原虫,一个阶段寄生在人体(或狗),另一阶段寄生在白蛉子体内。黑热病主要靠白蛉子传染。

12、锥虫多生活于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寄生于人体的锥虫能侵入人脑脊髓系统,使人发生昏睡病,故又名睡病虫,这种病只发现在非洲,在我国发现的锥虫主要危害马、牛骆驼等,对马危害较重。

13、隐鞭虫(如鳃隐鞭虫)寄生于鱼鳃;披发虫生活在白蚁肠中,与白蚁为共生关系,白蚁以木质纤维为食物,但是消化纤维素是靠这些鞭毛虫的作用。

14、肉足纲根据伪足形态的不同分为根足亚纲和辐足亚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15、变形虫主要以单胞藻类、小的原生动物为食,当碰到固体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吞噬作用),除此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像饮水一样(胞饮作用)。

16、胞饮作用必须有某些物质诱导才能发生,诱导胞饮作用的实验大多是应用变形虫做的。它在纯水、糖类溶液中不发生胞饮作用,如加蛋白质、氨基酸或某些盐类就发生胞饮作用。

17、变形虫的细胞质是高渗性的,在内质中可见一泡状结构的伸缩泡,有节律地膨大、收缩、排除体内过水分(其中也有代谢废物),以调节水分平衡。伸缩泡对调节水分平衡有重要作用。

18、某些变形虫(但不是大变形虫)在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

19、大变形虫属于根足亚纲,代表种类为痢疾内变形虫、表壳虫、沙壳虫(属于有壳目,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有孔虫(生活在海洋中,生活史较复杂,有世代交替)、足衣虫。

20、痢疾内变形虫,也称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的肠道里,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按其生活过程可分为3型: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

21、辐足亚纲多营漂浮生活,常见的如太阳虫、放射虫。

22、孢子纲的动物都是营寄生生活的,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营养方式为异养。生活是复杂,有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的两个世代的交替,这两个世代多数在两个寄主体内进行,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或人)的体内,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

23、孢子纲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有两个寄主:人和按蚊)。重要类群:球虫类和血孢子虫。

24、虐眼虫能引起疟疾(打摆子或发虐子),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种:间日疟原虫、三日虐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25、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

26、疟原虫对人的危害很大,它能大量地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也能损害脑组织,原产

南美热带高海拔地区的金鸡纳树能提取疟疾特效药物金鸡纳霜,即奎宁。

27、球虫类孢子虫多寄生于脊椎动物消化器官的细胞内;血孢子虫在其生活史中经过两个寄主,裂体生殖时期寄生在脊椎动物或人体内(血液中或血细胞中),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是在吸血的节肢动物(蚊或蜂)体内。

28、纤毛纲的常见种类有:草履虫、小瓜虫(属全毛类)、棘尾虫、游仆虫(属腹毛类)、钟虫(属缘毛类,可营固着生活)、车轮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或体表)等。

29、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一般终生具纤毛,纤毛短,数目较多,运动时节律性强。纤毛纲结构一般较复杂,在原生动物中这类动物是分化最多的。

30、草履虫表膜之下的刺丝泡有防御的机能;大核主要管营养代谢,为多倍体,小核主要管繁殖、遗传;前后两个伸缩泡交替收缩,不断排除体内过多的水分,以调节水分平衡。呼吸作用主要通过体表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草履虫无性生殖为衡二分裂,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

31、小瓜虫寄生在鱼的皮肤下层、鳃、鳍等处,形成一些白色的小点,称为小瓜虫病。用10-6的硝酸亚汞防治。

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单细胞动物在发展上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属于原生动物。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称为后生动物(和原生动物的名称是相对而言的)。对称体型和头部的形成是动物体复杂化的关键。

2、中生动物是一类小型的内寄生物动物,结构简单,已知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和直泳虫纲。

3、卵黄相对多的一端称为植物极,另一端称为动物极。

4、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两种。

5、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裂。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称为等裂,如海胆、文昌鱼。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则称为不等裂,如海绵动物、蛙类。

6、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如乌贼、鸡卵。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如昆虫卵。

7、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内、外胚层之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体腔)。主要形成方式有端细胞法(又称裂体腔法)和体腔囊法(又称肠体腔法)。

8、端细胞法(又称裂体腔法):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原口动物和高等脊索动物是由这种方式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

9、体腔囊法(又称肠体腔法):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称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因为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所以又称为肠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为肠体腔法。后口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及脊索动物均以这种方式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第5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1、多孔动物(海绵动物)可以说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又名侧生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只一科生活在淡水中,成体全部营固着生活。

2、多孔动物的体型多数不对称,有不规则的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和瓶状等。

3、群体海绵有很多出入水孔,通过水流代金食物、氧气并排出废物。

4、海绵体壁的基本结构由两层细胞构成,在两层细胞之间为中胶层。体表的一层细胞为扁细胞,有保护作用。在扁细胞之间穿插有无数的孔细胞,形成单沟系海绵的入水小孔。

5、中胶层也称中质,是胶状物质,其中有钙质或硅质的骨针和(或)类蛋白质的海绵质纤维或称海绵丝。在中胶层里还有芒状细胞,它具有神经传导的功能。

6、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其基本类型有3种:单沟型(最简单的水沟系)、双沟型和复沟型(最为复杂)。海绵的进化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有单沟型的简单直管到双沟型的辐射管,再发展到复沟型的鞭毛室。

7、多孔动物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又分出芽和形成芽球两种。

8、多孔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均鞭毛的大细胞,此时称为两囊幼虫。

9、扁盘动物门只有丝盘虫一种(或可能两种)。这门动物的形状、大小、运动方式与变形虫很相似,它属于多细胞动物,又称多细胞变形虫。

10、由于扁盘动物体仅有4种类型的细胞,且细胞内DNA的含量比其他任何动物的都少,染色体也很小(不大于1µm),因此认为他是一只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之一。

第6章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体型有了固定的对称形式,一般为辐射对称,有些种类以由辐射对称发展为两辐射对称(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2)多孔动物虽然具有两胚层,但一般只称为两层细胞,腔肠动物才是具有真正两胚层(内、外胚层)的动物,在两胚层之间由内、外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及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它与海绵的中央腔不同,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进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这类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又称为消化循环腔。3)开始分化出简单的4类组织(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其特点是在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所以称为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同时腔肠动物的上皮还具有像神经一样的传导功能。4)每个肌原纤维都是由一束细丝组成,这些丝又分粗、细两种,与高等动物粗(肌球蛋白)、细(肌动蛋白)丝相似,其收缩机制也和高等动物的相似。腔肠动物的神经与肌肉的接触部分——神经肌肉突触的超微结构和神经肌肉连接,也都与高等动物的相似。5)神经网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腔肠动物没有神经中枢,神经的传导一般是无定向的,因此称为扩散神经系统。同时,神经的传导速度也较慢,比人的神经传导速度慢1000倍以上,说明这种神经系统的原始性。

2、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

3、水螅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在两层细胞之间为中胶层。体表的一层为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层,主要有保护和感觉的功能。里面的一层为内胚层形成的胃层,主要有营养功能。体壁内为一空腔,有口与外界相通,为消化循环腔。

4、表皮层包括皮肌细胞(称上皮肌细胞或外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和间细胞(在再生和出芽作用中不是不可缺少的)。

5、水螅的生殖分无性和有性两种。经常进行无性生殖——出芽生殖。腔肠动物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性同体。

6、腔肠动物有10000多种,一般分为3个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7、水螅纲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生活史中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现象,如数枝虫。

8、钵水母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大多为大型的水母。

9、钵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10、钵水母类在腔肠动物中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类动物,比如海蜇。

11、珊瑚纲与水螅纲和钵水母纲不同,只有水螅型,没有水母型,且水螅体的结构较水螅纲的螅体复杂。

12、珊瑚纲的无性生殖为纵分裂或出芽。幼虫经浮浪幼虫或不经浮浪幼虫。

13、腔肠动物起源于想浮浪幼虫样的祖先,一般海产腔肠动物都经过浮浪幼虫阶段。

第7章扁形动物门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了陆生的重要条件。2)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开始出现了中胚层,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促进了新城代谢的加强。3)由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结构,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体壁(皮肌囊),包裹全身。4)消化系统趋于退化或完全消失,仅单咽目涡虫有不完全消化系统。5)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主要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含氮等废物是通过体表排出的)。6)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的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神经系统,扁形

动物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6)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以及一系列附属腺。

2、扁形动物分为3个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3、涡虫纲代表动物——三角涡虫。体两侧各有一发达的耳突,司触觉和嗅觉。头部背面有两个黑色眼点,有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所构成,可辨别光线的明暗。体壁是典型的皮肌囊,具有发达、复杂的肌肉系统。实质(一种结缔组织)来源于中胚层,充满于体壁和内部器官之间,可储存养分和水分。无特殊的呼吸、循环器官,依靠体表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由焰细胞和排泄管组成。具有梯型神经系统,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涡虫除进行有性生殖外,尚可进行无性生殖,淡水及陆地的涡虫以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生殖(主要是通过横分裂)。

4、涡虫纲的主要特征:自由生活涡虫的体表特别是耳突、触角分布有丰富的触觉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及水流感受器。涡虫类具有消化系统,有口,一般无肛门(单咽目涡虫有临时性肛门),原始的排泄体统为具焰细胞的原肾管系,具有渗透调节和排泄功能。一些海产种类(如多肠目)个体发育经螺旋卵裂和牟勒氏幼虫阶段。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且具有极性,再生速率由前向后呈梯度递减。

5、吸虫纲代表动物——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猫、狗等的肝胆管内,主要并发症是原发性肝癌。

6、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虫卵被第一中间寄主(纹沼螺、中华沼螺、长角沼螺等)吞食后,在沼螺体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在穿过肠壁到达肝的移行中发育成为胞蚴,在胞蚴中的许多胚细胞团各形成一雷蚴,雷蚴体内的胚细胞团呈批分类繁殖,产生出大量的尾蚴,尾蚴成熟后自螺体逸出,在水中1-2天存活中游动时遇第二中间寄主(主要是鲤科鱼类)某些淡水鱼或虾,则侵入其体内脱去尾部形成囊蚴(感染期),大多数囊蚴寄生在鱼的肌肉中,也可在皮肤、鳍部及鳞片上,终极寄主(人或动物)食未熟或生的含有囊幼的鱼、虾被感染,(囊幼浸于70ºC热水内8秒死亡),囊幼在十二指肠内,囊壁被胃液及胰蛋白酶消化,幼虫逸出,经记住的总胆管移到肝胆管发育成长,一个月后成为成虫,并开始产卵。

7、吸虫纲的分类:单殖亚纲、盾腹亚纲、复殖亚纲

8、单殖亚纲代表动物——三代虫(侵害淡水鱼类的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上,也寄生于两栖类)、指环虫(寄生在各种鱼类的鳃上寄生虫)。

9、盾腹亚纲是吸虫纲中很小的一类,代表动物——盾腹虫。寄生在鱼和爬行类动物的消化道和软体动物的围心腔或肾腔内。

10、复殖亚纲代表动物——肝片吸虫(又称羊肝蛭)、布氏姜片虫、血吸虫

11、复殖亚纲吸虫主要寄生在内部器官中,幼虫期的寄主是软体动物,成虫期的寄主为脊椎动物和人。寄生在肠内的称为肠吸虫(如布氏姜片虫),寄生在肝、胆管内的称为肝吸虫(如肝片吸虫),寄生在血液中的称为血吸虫(如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

12、肝片吸虫(又称羊肝蛭)生活史:成虫寄生在牛、羊及其他草食动物和人的肝胆管内,有时在猪和牛的肺内也可找到。

13、布氏姜片虫成虫是人体寄生吸虫中最大的一种,寄生于人或猪的小肠内你,偶见于大肠。

14、血吸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

15、绦虫刚代表动物——猪带绦虫,所有绦虫都是寄生在人及脊椎动物体内。

16、猪带绦虫生活史:此种具囊尾蚴的肉俗称为“米粒肉”或“豆肉”,这种猪肉被人吃后,如果囊尾蚴未被杀死,在十二指肠中其头节自囊内翻出,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经2-3个月后发育成熟。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中间寄主为人或猪,其寿命较长可活25年以上。

17、绦虫纲分为单节亚纲和多节亚纲,或称为真绦虫。

18、单节亚纲代表动物旋缘绦虫,主要寄生在鲨鱼、鳐和原始的硬骨鱼的消化道或体腔内,中间寄主为水生的无脊椎动物幼虫或甲克类等。

19、多节亚纲幼虫为六钩蚴,成虫全部寄生在人或脊椎动物的消化道内。重要种类有: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人吃未煮熟的含有牛囊尾蚴的牛肉,囊内的头节凸出,吸附于肠壁,三个月后发育为成虫)、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在狗、狼、狐的小肠内,幼虫名棘球蚴,寄生在人及牛羊、骆驼、马等的肝肺肾

脑等部位,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绦虫,多房性棘球蚴在人体内较少见,通常多见于牛体)。

20、寄生虫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一方面与寄主进化有关,另一方面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方式的一种适应,因为寄主死亡对寄生虫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更换寄主可以减轻对每一个寄主的危害程度。

21、扁形动物门的附门纽形动物门中的纽虫的幼虫是帽状幼虫。

第8章假体腔动物

1、假体腔动物不仅两侧对称,三胚层,还出现了假体腔。扁形动物则无体腔。假体腔又名原体腔,是体腔的一种类型。

2、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1)只有体壁肌肉层,没有体腔膜。2)除棘头动物和线形动物外,假体腔动物具有口有肛门完全的消化管。3)大部分假体腔动物体表被有非细胞的角质膜。4)排泄系统仍属原肾管系。

3、假体腔动物包括: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等

4、线虫动物门的线虫又名圆虫,代表动物有:人蛔虫、秀丽线虫。其中人蛔虫是人体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尤以儿童为重,全世界约有1/4人类被感染;其中严重危害人类的寄生虫有钩虫、丝虫等;其中为科研做出突出贡献并已成为模型动物的是秀丽线虫。

5、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三胚层,具有假体腔;2)体型为细长圆柱形(或线形);3)体壁是由角质膜、上皮层和肌肉层构成的皮肌囊。4)由体壁包围的假体腔充满了体腔液,对体内的物质循环分布有作用,对颉颃纵肌活动起着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5)消化系统为简单的直管状,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肛门位于体后端;6)排泄系统属原肾管系,幼虫时为腺型,成虫时为管型;7)没有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的种类主要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体内寄生的种类主要行厌氧呼吸;8)线虫前端有一围咽神经环及与之相连的神经节,在前端和后端常分别有头感器和尾感器或眼点;9)线虫发育中有脱皮现象,一般脱皮4次,有些为直接发育,有些为间接发育,在其器官发生完成后,除生殖细胞外,所有体细胞有丝分裂停止,因此其体细胞数目恒定,虫体的生长不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加,而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轮虫也是)。(秀丽线虫体细胞为959个)

6、线虫动物门分为腺肾纲和胞管肾纲。

7、腺肾纲(无尾感器纲)大部分种类是自由生活的,常见重要种类如人鞭虫(又名毛首鞭形线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者也寄生于阑尾、结肠内。)、旋毛虫。

8、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生活在同一寄主的不同器官,成虫寄生在人、猪、鼠、猫和狗的小肠黏膜内,雌雄交配后直接产出幼虫(卵胎生),大部分幼虫侵入肠壁的血管或淋巴管,经血循环带到寄主身体的各组织器官,钻入横纹肌细胞内成为细胞内最大的寄生虫。惊人的是,幼虫颠覆寄主细胞的活性方向,改变了寄主细胞的基因表达,是横纹肌细胞变为滋养细胞,以滋养幼虫。

9、胞管肾纲(尾感器纲)几乎全部陆生,常见的重要种类除蛔虫和秀丽线虫外,还有钩虫(能引起钩虫病,危害较重的有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主要寄生于认得十二指肠或小肠上端)、丝虫(世界上一种骇人的疾病——象皮病,也成为丝虫病,寄生在人体的丝虫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饶虫(成虫寄生在人的大肠上部,盲肠结肠处,附于肠黏膜上。)、小麦线虫(植物寄生线虫中最著名的一种,侵害小麦的所有品种,寄生在小麦初生的麦穗上形成虫瘿)。

10、轮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体前有纤毛冠或称纤毛轮盘,这些纤毛有力地向一个方向摆动,行使车轮,故名纤毛轮盘,轮虫也因此而得名。2)口后有咀嚼囊和咀嚼器。3)排泄系统为一对排泄管和焰球组成的原肾管。4)为雌雄异体,雄虫体为雌虫体的1/8-1/3,体内仅有一套生殖器官,其他器官退化,交配后不久即死亡。5)可进行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是大部分轮虫的主要特征)。6)轮虫还有一奇异的特征——隐生,即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如水体干枯、温度变化等),有些轮虫停止活动像死一样状态,称为隐生或蛰伏,当环境适宜时又复活。

11、假体腔动物其他附门:腹毛动物门(如鼬虫、尾毛虫、侧毛虫等)、线形动物门(如铁线虫、拟铁线虫)、棘头动物门(如尾冠四旋棘头虫、猪巨吻棘头虫)、动吻动物门(如刺节虫、壮吻虫和动吻虫)、兜甲动物门(兜甲动物也称铠甲动物为一小的分类群,虫体附着在海里砂砾底物,难以采集活标本。)、

曳鳃动物门(曳鳃动物全部生活在浅海和深海的泥沙中,是中寒武纪海洋底栖生物的重要成员。)、内杠动物门(除湖萼虫外,全部生活在海中,固着在前海底的岩石、贝壳或海生无脊椎动物体上。)、圆环动物门(一类奇异的动物,实球共生虫——幼虫是受精卵发育成为能游动的类索幼虫。)

12、内杠动物为假体腔动物,外肛动物为真体腔动物,现行分类将这两类动物各独立为门。

第9章环节动物门

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不仅两侧对称、三胚层,而且身体出现了体节,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结构成(分节现象),每个体节之间在体内以隔膜相分隔。2)环节动物开始出现了真体腔,真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其内含有体腔细胞,有内部防卫功能,有的体腔细胞含有血红蛋白,也有气体运输功能,另外还具有强有力的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3)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了原始的附肢——疣足,除海产种类外,其他环节动物没有疣足,而具有刚毛。4)环节动物典型循环系统是闭管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形血管及其分支血管以及与各血管相连的微血管网组成。5)大部分环节动物不具焰细胞,而有管细胞,浸在体腔液中,排泄系统为后肾管,有些较原始的环节动物,在每个体节上除一对肾管外还有一对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管,一端开口于体腔,另一端开口于体表,与肾管相似,有排除代谢废物功能,在生殖季节还有排出生殖细胞的功能。6)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形似索链,又称索式圣经系统,较原始的类群具有双腹神经索和每节一对神经节,一般环节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体前端背侧由一对咽上神经节组成的脑,或称脑神经节,其左右有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已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7)生殖系统的发育与真体腔的形成密切相关。环节动物的生殖细胞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受精卵经螺旋卵裂、定型发育通过内陷或外包,或两者结合形成原肠胚,在原肠胚之后,陆生和淡水类群直接发育成有虫,海产种类胚胎迅速发育为担轮幼虫。

2、常见的环节动物:蚯蚓、蚂蟥、水蛭、沙蚕等,生活在海水、淡水和潮湿的陆地,极少数为寄生的。

3、环节动物身体的各个体节,外部与内部形态上大部分基本相同,称其为同律分节,这是由于环节动物的身体结构,具系列同源性,这种同源性的身体重复导致了分节现象。同律分节进一步发展为异律分节(节肢动物门),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

4、环节动物真体腔和体节的出现不仅增强了运动机能,提高了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且促进了动物结构和机能多方面的复杂化、完善及进一步发展。消化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进而促进消化管分化为明显的前肠、中肠和后肠,促进了循环系统的出现和排泄系统的发展,也增强了对机体精细调控的需要,逐渐地促进了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和发展。此外,环节动物这种体分节、真体腔的结构减少了受损伤的影响。

5、环节动物的刚毛是由几丁质构成的,有上皮内陷成为滤泡壁的刚毛囊,底部有一单个的成刚毛细胞,围绕着成刚毛细胞表面长的微绒毛分泌几丁质物质,形成刚毛。疣足和刚毛的出现,增强了运动功能,使其运动迅速、有效。

6、环节动物分为3个纲:多毛纲、寡毛纲、蛭纲。其他附门:螠虫动物门、星虫动物门、须腕动物门。

7、多毛纲代表动物——沙蚕,食道两侧有一对食道腺,能分泌蛋白酶,具有消化机能。闭管式循环系统由背血管、服血管以及在每一体节中连接背腹血管的环血管组成,血液内含有血红蛋白。沙蚕雌、雄生殖腺同步成熟,当其成熟时,同时从海底(底栖的)游向海水表面,雌、雄虫各释放卵或精子,这种同步的行为称为群游现象。

8、寡毛纲代表动物——环毛蚓(国内最常见的蚯蚓),该动物的蠕动运动和挖洞活动主要依靠体壁环肌与纵肌的交替收缩,在流体静力骨骼和刚毛的辅助作用下完成。在围绕肠、背血管和盲肠中有大量的黄色细胞(也称黄色组织)来源于体腔膜,这种细胞在中间代谢中有活性,类似于肝的功能,黄色细胞是糖原和脂肪合成和储存的主要中心,毒素的储存和去毒性,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蛋白质的分解作用、氨的形成和尿素的合成也发生在这些细胞内。循环系统较复杂,为闭管式循环。蚯蚓无呼吸器官,主要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排泄器官为后肾管(是一种高效选择排泄和渗透调节的器官)。蚯蚓的神经系统为典型的索式神经系统,还有脑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的交感神经系统。在体壁上有小突起样的体表感觉乳突,有触觉功能,分布在口腔的口腔感觉器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光感觉器分布于体表上皮细胞间,

在口前叶及前端几节较多,可分辨光的强弱,蚯蚓避强光趋弱光。

9、蛭纲代表动物——蚂蟥,主要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鳃仅存在于鳃蛭。主要通过按体节成对排列的肾管进行排泄。蛭类遇到寄主时,以口吸盘吸住吸住皮肤较薄部分并以颚片切破皮肤,咽部如吸管样吸食血液,咽部的单细胞唾液腺分泌蛭素,有抗血凝作用。蛭类全部行有性生殖,雌雄同体,经交配异体受精,具有生殖带,生殖腺在体前部占一定的体节,这与寡毛类相似。

10、许多蛭类的消化管分泌物没有淀粉酶、酯酶及内肽酶(也称肽链内切酶),只有外肽酶(也称外肽端解酶),消化缓慢,在消化管中有共生细菌帮助消化,医蛭的共生菌为嗜水气单孢菌,能降解大分子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并且细菌也产生蛭类所熏得维生素和其他化合物。

第10章软体动物门

1、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是由共同的祖先发展来的,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动物界第二大类群。

2、软体动物主要特征:1)身体分区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部分,体外常具分泌的贝壳(是由外套膜外侧和边缘的上皮层中的腺细胞分泌的贝壳素、碳酸钙等形成的,形态和大小各异,一般由壳皮层、棱柱层和珍珠层3层结构组成。贝壳的生长不是匀速的,故在贝壳表面形成了类似植物“年轮”一样的生长线)2)消化管和消化腺比较发达,在口腔底部有齿舌囊,内有齿舌,齿舌为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它是许多角质齿有规则地排列而成,似锉刀,有些软停动物(如乌贼)除齿舌外,还有角质颚可切碎食物。一些软体动物胃壁有几丁质的胃盾和纤毛分选区。3)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软体动物一般为开管式循环,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则基本为闭管式循环。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血液无色,内含有变形细胞,多数种类的血浆的呼吸色素为血蓝蛋白,少数种类(如蚶)为血红蛋白。4)软体动物出现了专司呼吸的器官,水生软体动物具鳃,鳃为外套膜内表皮伸展而成。5)排泄器官多属于后肾管,称为肾,只有少数种类幼体的排泄器官为原肾管。6)原始的种类无分化显著的神经节,高等种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多由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4对神经节及神经连索组成。软体动物还分化出触角、眼、嗅检器、平衡囊、磁受体等感觉器官。7)软体动物多为雌雄异体、体外(在海水或外套腔中)受精,个体发育中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3、依据软体动物的贝壳、足、鳃、神经及发生等特征,一般将其分为: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腹足纲、头足纲、双壳纲和掘足纲7个类群。

4、无板纲为软体动物中原始的类群,体蠕虫状,无贝壳。外套膜发达,包在身体外面,表面生有角质层和各种石灰质的骨针。腹侧中央有一腹沟,沟中有一小型具纤毛的足,有运动功能。外套腔位于体后,腔内有一对鳃,肛门和生殖孔通于生殖腔中。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期。

5、单板纲多为多化石种类,见于寒武纪到泥盆纪的地层中,具一扁圆形的贝壳。(新碟贝为活化石,体为两侧对称,腹足扁平,周缘肌肉发达,中央薄,无吸附能力,仅适于在海底滑行。)

6、多板纲动物如石鳖,体椭圆形,两侧对称,背稍隆,腹部扁平。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期,神经系统较不发达,似单板类。神经索间有许多细神经相连,呈梯状。

7、腹足纲为软体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是动物界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纲。代表动物——中国圆田螺,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神经系统主要由多对发达的神经节及其间的神经索组成,身体前部有4对主要的神经节:脑神经节、侧神经节、食道神经节、脏神经节。壳分螺旋部和体螺层两部分,前者容纳内脏器官,由多个螺层构成,后者容纳头和足,为壳的最后一层,有些种类的螺旋部退化(如鲍)。

8、腹足类的头部和足为两侧对称,内脏团和壳呈螺旋形,这是腹足类最独特之处。多数腹足动物在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早期是两侧对称的,在面盘幼虫后期身体开始出现扭转,最后内脏团、外套膜沿逆时针发生180º旋转,结果使原来位于身体后面的肛门、外套腔移到了身体前面,有些种类后来又发生了反扭转。

9、腹足纲依据呼吸器官的类型、侧脏神经连索是否扭转成“8”字等特征,分为3个亚纲:1)前鳃亚纲,具螺旋形外壳,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如鲍(壳可入药——石决明)、圆田螺、滨螺、玉螺(养殖业的害敌)、钉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沼螺(淡水产,中华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福寿螺(广州管圆

线虫的中间寄主和危害严重的生物入侵种)、红螺(肉食性,危害贝类养殖业)、织锦芋螺(有毒腺,毒性较强)等;2)后鳃亚纲,贝壳不发达,有的为内壳(被鳃类),有的壳退化,有的无壳,触角1-2对,鳃位于心室后方,侧脏神经连索不交叉成“8”字形,多雌雄同体,全部海产。如海兔、蓑海牛、经氏壳蛞蝓(又称水蜒蚰,俗称鼻涕虫)等;3)肺螺亚纲,无鳃,以外套膜特化成的肺囊呼吸,,一些水生种类有次生的鳃,有一对触角,陆生种类有两对触角,贝壳无厣,栖于陆地或淡水中。如椎实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扁卷螺(姜片虫的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又称非洲大蜗牛、花螺、白玉蜗牛,是严重危害农业和园林业的外来生物入侵钟)、壳条华蜗牛、蛞蝓、石磺(发育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10、掘足纲——掘足类为两侧对称的动物,具一个两端开口的长圆锥形管状贝壳,稍弯曲,似象牙。肉食性,取食原生动物和双壳类的幼虫等微小生物。分布于潮间带至7000米深的海底,如大角贝、胶州湾角贝。

11、双壳纲也称斧足纲,瓣鳃纲。双壳类多潜居泥沙中,也有营固着生活,或凿木凿石而居。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生活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如内寄蛤、恋蛤)。代表动物——无齿蚌(又称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等水底),背角无齿蚌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淡水蚌类之一。

12、双壳钢依鳃的结构、取食方式分为:原鳃亚纲、瓣鳃亚纲、隔鳃亚纲。

13、原鳃亚纲全部海产,如湾锦蛤。瓣鳃亚纲如毛蚶、贻贝(干制品称淡菜)、栉孔扇贝(其后闭壳肌干制品称干贝)、三角帆蚌、珍珠贝(生产珍珠的母贝、江瑶(其闭壳肌的干制品称江珧柱)、牡蛎(海产贝类中主要养殖种类)、文蛤(以前常被用作盛放面油的容器)、库氏砗磲(又名大砗磲,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竹蛏、海筍(凿石而居,危害海港岩石建筑)、船蛆(钻木而栖,繁殖力强,对沿海码头、木桩、木船等木建筑破坏严重。)。隔鳃亚纲全部深海生活,赛腿画,出现肌隔板,由外套膜进行呼吸,如中国杓蛤等。

14、头足纲——头足类为软体动物中高度特化的类群,全部生活于海洋中,游泳或次生性底栖生活。

15、头足纲代表动物——乌贼(俗称墨鱼,常见种类有金乌贼和曼氏无针乌贼)、章鱼、鹦鹉螺、柔鱼

16、乌贼的主要特征:1)外形,身体分为头、足和躯干3部分,足特化成腕和漏斗,漏斗呈喇叭形,基部宽末端窄,起调整运动方向和速度的作用。2)结构和机能,体背面皮肤下的壳囊内具一石灰质内壳,称海螵蛸,不但可以增加身体的坚强性,也可以使身体密度减小,有利于游泳,并有助于保持平衡。3)消化,乌贼主要依靠腕来捕食,肝和胰分泌消化酶于胃盲囊中,消化后的食物入盲囊吸收,残渣有肛门排出体外。在内囊团腹侧后端有一梨形小囊,为墨囊,墨囊向前伸出墨囊管,与直肠共同开口于肛门,囊内腺体可分泌墨汁,贮存于墨囊中。墨汁中含有生物碱,可麻痹天敌或鱼类的化学感受器,借以隐藏避敌或捕食。4)呼吸与循环,乌贼的驯化系统基本为闭管式,仍有一些血窦。头足类的血液中含有血蓝蛋白素,血压很高。5)排泄系统,后肾管来源的肾一对,囊状,称肾囊,由一对腹室和一个背室组成。在肾静脉和前大静脉周围有海绵状结构的静脉附属腺,为排泄组织,能从血中收集废物,排入肾囊中。乌贼的排泄物不含尿酸,而是鸟嘌呤。6)神经与感官,乌贼的神经系统发达,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主要由食道周围的脑神经节、侧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3对神经节组成。感官发达,有眼、平衡囊、化学感受器等,眼结构复杂,与脊椎动物类似。7)生殖、发育和洄游,雌性生殖孔开口于鳃基部前方外套腔内,雄性先将精荚产于外套腔中,再以茎化腕将其送入雌体外套腔中,精荚帽翻开,精子弹出,精卵在外套腔内完成受精。每年春夏之际,乌贼由深水游向浅水内湾处产卵,称为生殖洄游。

17、依据鳃、腕的数目等将头足类分为:四鳃亚纲和二鳃亚纲。

18、四鳃亚纲——具外壳,壳在一个平面上卷曲(如鹦鹉螺)或长直(如箭石)。腕60-90个,无吸盘,鳃、心耳和肾各两对。绝大多数为化石种(如菊石和箭石),生存种类仅存鹦鹉螺属,共4种。

19、二鳃亚纲——具内壳或无壳,腕8或10条,具吸盘,具一对鳃、心耳和肾。代表种类:1)十腕目: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日本大王乌贼、玄妙微鳍乌贼、中国枪乌贼、柔鱼、2)八腕目:章鱼(又称石居、八爪鱼、坐蛸、石吸、望潮、死牛)、长蛸、短蛸、船蛸等。

20、软体动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吸收,淡水种类的田螺、蚬(xian)

等,海产的鲍、泥螺、蚶(han)、扇贝、牡蛎、乌贼和柔鱼等均为食用美味。可入药的如鲍的壳(石决明)、乌贼内壳(海螵蛸)、海兔的卵群(海粉)等。利用帆蚌、珍珠贝等育珠。不少贝壳的壳可以制成纽扣、螺钿(dian)等。

第11章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是异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多为同律分节。节肢动物的身体明确分为头、胸、腹3部分。胚胎时期身体最前端的一节称顶节,最末端的一节着生肛门称尾节,这两节都不是真正的体节。2)节肢动物体壁发展为几丁质的外骨骼。体壁的结构自内向外依次为,很薄的基膜、单层的上皮细胞和含几丁质的表皮。表皮是具有很强的保护和支持功能的外骨骼,有些甲壳动物具有坚硬的外壳,是由于在原表皮中沉积了大量的钙盐所致,虽然外骨骼能很好保护内部器官,但是限制了个体的生长和活动,因此节肢动物有定期的蜕皮现象,已解决生长受限的问题。节肢动物内表皮比较柔软,含有更多的几丁质和较少的蛋白质。3)节肢动物出现了分节的附肢,每个体节原则上生有一对分解的附肢,其基部和身体侧面相连,相连处行程关节。复制的原始结构包括最基部的原肢和与其相关节的端肢。4)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肌肉主要为斜纹肌,节肢动物的肌肉是横纹肌。由肌纤维集合而成的肌肉束附于外骨骼内面。肌肉束多成对排列,起相互颉颃(xiéháng)作用横纹肌。5)循环系统为开管式,血液经心脏、动脉流入血腔或血窦,浸润各器官组织,再由心孔回心。主要功能是传送营养和代谢物质、激素。由于血液在血腔和血窦中运行,压力较低,当附肢受伤折断时,不致大量失血。6)水生节肢动物多以鳃或书鳃呼吸,陆生的节肢动物一书肺或气管呼吸。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血管较发达,血液中含呼吸色素。7)水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为基节腺、触角腺或下颚腺,陆栖种类主要为马氏管。8)神经系统基本上同环节动物,但脑更发达,神经节有愈合趋势。

2、节肢动物门的分类:三叶虫亚门、甲壳亚门、螯肢亚门、多足亚门、六足亚门。附门:有爪动物门、缓步动物门。

3、三叶虫纲动物通称三叶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生活于海洋中,在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最繁荣,二叠纪以后全部灭绝,仅有化石留存。

4、甲壳亚门是节肢动物中很大的一类,最常见的甲壳动物如虾、蟹。不为人熟悉的有:蜘蛛蟹(步足伸展时直径4米)、南极磷虾(任何时候生物量可达5亿吨)。

4、甲壳亚门代表动物——中国对虾。以小型甲壳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幼体为食。有洄游习性。神经系统为链式神经系统。雌雄异体,极少数种类雌雄同体(如藤壶)。幼体——无节幼体(典型幼体)、前溞状幼体(前期幼体)、糠虾幼体、大眼幼体(蟹类幼体)等。

5、甲壳亚门的重要群类有:鳃足纲(鲎hòu虫、卤虫(幼虫是人工饲养鱼和虾蟹幼苗的饲料))、颚足纲(剑水蚤、中华哲水蚤、藤壶、鲤虱、蟹奴)、软甲纲(甲壳亚门最大的类群,体节数相当恒定: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6节及一尾节,极少例外。十足目是软甲纲中最大的类群,如虾类有对虾、日本沼虾也称青虾或河虾、鳌虾、毛虾、琵琶虾、钩虾,蟹类有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寄居蟹,海蟑螂、平甲虫、鼠妇(某些腹足的外肢有呼吸器官称伪气管),磷虾目(在海中浮游生活,无鳃室,足的基节有发光构造,能发出磷光,如华丽磷虾俗称南极虾,生物量极大,为蓝鲸、海豹和鱼类的主要食物。)、五口亚纲(全部寄生于脊椎动物的肺和鼻腔中,舌形动物的舌形虫偶寄生于人体,与软甲纲中的鳃尾亚纲相近。)。

6、螯肢亚门动物的重要类群有:肢口纲、蛛形纲。

7、肢口纲动物生活于海洋中,繁荣于志留纪和泥盆纪,大部分种类已经灭绝。鲎生活于浅海,尾端有长大而能活动的尾剑,幼体很像三叶虫的幼体,血液内含呼吸色素血蓝蛋白及鲎素,鲎素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用于抗肿瘤的研究。我国有东方鲎、南方鲎和圆尾鲎。

8、蛛形纲动物多生活于温暖干燥的地方,如蜘蛛、蝎子。腹部无附肢,或变化为书肺等构造。循环系统为开管式,血液中含有血蓝蛋白,器官组织通过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排泄器官为基节腺和马氏管。视觉器官为3-5个单眼,通常视力很弱。

9、蛛形纲的重要类群:1)蝎目化石为水生的蝎类用鳃呼吸,路栖的蝎类化石出现较晚(石炭纪),呼

吸器为书肺。现存种类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生活在山坡、石砾、洞穴及墙缝中。常见种类如东亚钳蝎(重要的中药材)。2)蜘蛛目蛛形纲最大的一类,纺绩突连同体内的丝腺合称纺绩器,是本目动物特有的结构。丝腺布满腹腔的后部不同的丝腺功能也不相同,有的丝腺分泌物用于结网时的辐射线,有的分泌黏性物盖在网上,有的用于捆缚猎物,有的用以制造卵茧等。蛛丝是一种复合的蛋白质,主要有甘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组成,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常见蜘蛛如大腹园蛛、螲蟷(diédāng)又称拉土蛛、水蛛、蟏蛸(xiāoshāo)又称喜蛛。有些蜘蛛不结网,营游猎生活,如蝇虎、狼蛛等。壁钱在田间、墙角结白色卵茧。剧毒蜘蛛有红斑毒蛛又称黑寡妇、穴居狼蛛。3)蜱螨目包括螨和蜱两大类,显著特点是头胸部和腹部合为一体。蜱的个体比螨大,个体发育经卵、幼螨(蜱)、若螨(蜱)和成螨(蜱)4个阶段。螨类如人疥螨、地里纤恙螨、棉红叶螨、柑橘叶螨、粗脚粉螨、伪钝绥螨(是苹果害螨重要天敌);蜱类主要吸食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的血液,常在野生动物和人畜间传播多种病原体(回归热螺旋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鼠疫杆菌等),全沟硬蜱是森林脑炎的主要传播者。

10、多足亚门现存的多足动物均生活于陆地,没有背甲,上表皮通常缺脂质和蜡质,保持水分的能力有限,所以喜潮湿温暖的环境,栖居石下、枯枝落叶间或土中。

11、多足亚门的重要类群:1)唇足纲动物通称蜈蚣,躯干体节数15~193,末末端为毒爪,虫体入药)、多棘蜈蚣(体长可达24cm)、蚰蜒;2)倍足纲动物通称马陆,为目前所知最早登上陆地的动物,爬行缓慢,具有钙化坚硬的体壁,多数体节有臭腺,分泌挥发性的毒液,对无脊椎动物有毒,一般对人无害。常见有雅丽酸带马陆;3)综合纲动物体形甚似蜈蚣,体长10mm以下,无眼,躯干14节,末节卵圆形,幼体每脱皮一次增加一对足。如妖蚣。

12、六足亚门包括种类众多的昆虫纲和种类不多而又原始的内鄂钢。

13、昆虫纲代表动物——东亚飞蝗(是禾本科作物的大害虫,造成多次严重蝗灾),呼吸系统是包括气门、气管和气囊的气管系统。排泄器官主要为马氏管。在适宜条件下,卵孵化为蝗蝻,蜕5次皮为成虫(称羽化)。

14、六足亚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3对单枝型的附肢。多数种类在胸部有1-2对翅。孵化后触角、上颚、下颚、下唇分别代表第2、4、5、6体节附肢。口器主要分为咀嚼型和吸食型两大类。多数昆虫在中胸和后胸各有有一对翅。六足动物的腹部有11节,胚胎期还有一尾节。前肠、后肠由外胚层陷入而成,内壁具有几丁质表皮,在蜕皮时随之脱落。驯化系统为开管式。六足动物依靠多种感觉器能敏感地感受外界的机械、化学、视觉等刺激。机械感觉器能感觉空气和固体振动产生的压力变化,它们广泛分布于触角、足和身体表面。最简单的感觉器为毛状感觉器,位于体壁上皮细胞之间,包括一根刚毛,基部有毛原细胞、膜原细胞和感觉细胞各一个。鼓膜器是特化的机械感觉器,司听觉。视觉器官包括单眼和复眼,单眼只能感光,不能成像。复眼的基本构造同甲壳动物,每个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视力较差,能感知不同的光波,多数昆虫不能识别红色,却偏好紫外线,蜜蜂、蚂蚁还能利用偏正光导航。卵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多为中黄卵,卵黄丰富,有多种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幼体生殖,大多数种类为两性生殖。六足动物的胚后发育要经历体躯的增长以及形态,习性的变化,此种变化成为变态,分为无变态发育(如衣鱼)、不全变态又称渐变态(如蜚蠊、蝗虫、蜻蜓、蜉蝣)和完全变态(甲虫、蜂、蝶等)。

15、六足亚门主要类群:1)内鄂钢原始无翅类六足动物,口器基部隐于头壳之内,上颚只有一个关节和头壳相接,触角大多数节内具肌肉,马氏管不发达或全无。如华山曙蚖、绿圆跳虫。包括3个纲(弹尾目、原尾目、双尾目),2)昆虫纲成虫有翅或无翅,口器完全伸出于头壳之外,上颚有两个关节(罕有例外),触角各鞭节内无肌肉,马氏管发达。如缨尾目(栉衣鱼)、蜉蝣目(体细长柔弱,成虫口器退化,寿命仅数小时至数天)、等翅目(通称白蚁,木栖性白蚁肠道内有共栖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帮助消化木质纤维)、直翅目(分为蝗亚目-中华蚱蜢、东亚飞蝗、中华稻蝗、云斑车蝗、笨蝗,螽zhōng亚目-螽蟖、蟋蟀、纺织娘、北京油葫芦、布氏螽蟖,蝼蛄lóu gū目-单刺蝼蛄)、半翅目(黑蚱、棉蚜、异翅亚目昆虫通称为蝽,如荔枝蝽、稻缘蝽、红带猎蝽、蝎蝽等,大多数半翅目昆虫可归在同翅亚目和异翅亚目下。)鞘翅目(通称甲虫,绝大多数种类分属于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如金星步甲、皱鞘步甲、龙

虱、粪金龟子、橘褐天牛、谷斑皮蠹du、马铃薯瓢虫、棉尖象甲)、双翅目(常称蚊、虻meng和蝇,触角丝状或短而具芒,刺吸式或舐shi吸式口器。如库蚊、伊蚊、按蚊、大蚊、白蛉、布虻、残底损盗虻、中斑黑带食蚜蝇、舌蝇、牛皮蝇、火红绒毛寄蝇、家蝇,雌白蛉子吸食人畜血液可传播黑热病。)、鳞翅目(常称蝶、蛾,如金凤蝶、金斑蝶、小菜蛾、稻纵卷叶螟、黏虫、豆天蛾、赤松毛虫、家蚕、蓖麻蚕、柞蚕等)、膜翅目(通称蜂或蚁,如著名的社会性昆虫蜜蜂和蚂蚁,小麦叶蜂、日本芜菁麦叶蜂、螟黑点姬蜂、稻螟赤眼蜂、黄猄蚁、果马蜂、红腰泥蜂、红火蚁、金小蜂、胡峰等)。

第12章触手冠动物

1、触手冠动物包括苔藓动物门(外肛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帚虫动物门。既有原口动物的特征,又有后口动物的特征,可以认为触手冠动物是具有后口特征的原口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极少数在淡水,营固着生活。

2、触手冠动物的共同特征:1)适应于固着生活,头部不明显,神经感官不发达,而发展有发达的外骨骼(介壳、栖管或虫室)司保护作用。有滤食性摄食与呼吸功能。消化管一般呈“U”字形,肛门位于体前方。2)都具有真体腔和后肾管,且后肾管也兼有生殖导管作用(这些是原口动物特征)。身体(前体即指口上突、中体、后体)和体腔(前体腔、中体腔、后体腔)由3部分组成(这是后口动物的特征)。3)据18SrDNA核苷酸序列测定显示,触手冠动物的这3个类群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为伴,全属于原口动物。

3、苔藓动物门=外肛动物门,群体很像苔藓植物,是触手冠动物中最大的、最被了解的、分布最广泛的一个类群。小型群体,底栖,营固着生活。一般附着于坚实的底物上,如浅海中的岩石、具壳、海藻或其他物体上。外被由其自身分泌的外骨骼——虫室。

4、苔藓动物群体中的个体也称为个员,即在群体中典型的正常摄食个体或称独立个体。淡水种类的触手冠一般为马蹄形,如羽苔虫;海产种类的为简单的圆形,如草苔虫。另外还有些形状改变、失去独立营养机能二具其他功能的异个体,如鸟头草苔虫、粗胞苔虫。大部分种类(所有海产的)没有口上突。整个虫体的体壁很薄,由上皮层、基膜、肌肉和体腔上皮构成。后体的上皮层分泌保护性的外骨骼——虫室,其主要成分是有机物(几丁质、多糖类或蛋白质)或矿物质(碳酸钙),也通称为角质外骨骼。虫体其余部分——触手冠、翻吻、消化道、生殖腺、神经和肌肉系统等,统称为虫体。苔藓动物没有专用呼吸、循环和排泄器官。通过触手冠及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体腔液司体内的循环,其中体细胞能吞噬代谢废物。营养物储存在消化管上皮和胃绪上,胃续还有营养运输功能。神经系统简单。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类似腔肠动物水螅),是群体形成生长的重要方式。此外,淡水种类还可以形成休眠芽以越冬和繁殖。一个受精卵可产生上百个胚胎,幼虫(双壳幼虫,与帚虫的辐轮幼虫相似)形状虽有不同,但都具环绕身体的运动纤毛冠、顶纤毛束和腹面的后体囊。

5、苔藓动物门的分类:1)被唇纲全部生活在淡水中,个体圆柱形,触手冠马蹄形(弗雷苔虫除外),有口上突,体壁具肌肉(环肌和纵肌),虫室无钙化,有时为胶质的。群体是单态的,所有个体全为独立个体,无异个体。如苏特弗雷苔虫、匍匐羽苔虫。2)裸唇纲几乎全部海水生活,个体圆柱形、盒形、瓶形等,触手冠圆形,吴口上突,体壁无肌肉结构,室虫角质或钙化,群体常有太多态现象。如鸟头草苔虫、裂孔苔虫、膜孔苔虫、藻苔虫。其中唇口目是现代海洋中最昌盛的苔藓动物。

6、腕足动物门这类动物体外具背腹两壳,很像软动物的双壳贝类。全部生活在海洋,底栖。大部分种类附于岩石表面或其他硬的底物表面生活,有些种类生活在泥砂底垂直的穴中(如海豆芽——活化石,对确定地层和石油开采有重要参考价值)。

7、腕足动物背腹两壳多由几丁质(无铰类)或多由钙质(有铰类)构成。循环系统开管式,血液即为体腔液。大部分种类在套膜边缘具有长的几丁质刚毛,又保护或有感觉功能。雌雄异体,生殖腺通常有4个,来自体腔上皮(有铰类在套膜管道体腔上皮之后发育,无铰类在消化道系膜内)。

8、腕足动物门根据背腹两壳连接的结构不同分为:无铰纲(如海豆芽)、有铰纲(如酸酱贝)。1)无铰纲=无关节纲,背腹两壳由闭壳肌连接,两壳几乎相等,壳多为几丁质,或大部分为几丁磷酸盐,消化管完全“U”形,有肛门。2)有铰纲=有关节纲,背腹两壳由齿和槽铰合连接(即由铰合齿连接),腹

壳常略大于背壳,壳多为钙质,无肛门。

9、帚虫动物门帚虫是触手冠动物中种类最少的一门,全部生活在浅海海底,体呈蠕虫形,生活在由其身分泌的几丁质管中,有些聚集成群,虫管相互附着缠绕在一起。帚虫是纤毛滤食动物。驯化系统基本为闭管式,包括两条主要纵行血管。大多数雌雄同体,通常体外受精,精子呈变形虫样,辐轮幼虫经一定时间自由游动生活后迅速变态,沉入海底,并分泌虫管发育成为成体。帚虫的再生能力较强。

第13章棘皮动物门

1、棘皮动物为后口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为原口动物(原口动物的口是胚胎发育原肠胚期的原口形成的,后口动物的原口发育形成成体的肛门,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形成口。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等均属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全部生活于海洋中,栖息于潮间带到深海,营底栖生活。如海星(星形)、海蛇尾、海百合(枝状)、海胆(球形)和海参(圆柱形)等类群,因其表皮粗糙,具许多突出的棘或刺,故名。

2、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分口面和反口面,中部为中央盘,向外辐射的突出结构为腕,多为次生性的五辐射对称,其幼虫却是两侧对称。2)真体腔发达(如海盘车),真体腔围绕消化道和生殖腺,体腔内充满体腔液。且形成水管系统(水管系包括筛板、石管、环管、辐管、测管、管足和罍。肛门无排遗功能,不能校花的食物通常仍由口吐出。3)棘皮动物的血系统多退化,仅海胆类和海参类的血系统较明显。4)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内骨骼埋于体壁结缔组织中。5)无神经节或神经中枢,神经位于体表或体壁中,与上皮细胞紧密相连。感觉器官不发达,在上皮间散布着许多呈菱形的神经感觉细胞,为触觉和化学感受器。在管足的吸盘处感受器数目最多,在各腕的顶端触手的基部口面有一眼点,由一群感光细胞和色素细胞构成,可感光。6)多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不同类群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不同的幼虫期,如海星为羽腕幼虫,海参为耳状幼虫,海百合为樽形幼虫。海盘车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有些海盘车(如吕宋棘海星)以而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中央盘裂为两部分,然后各自长出完整的中央盘和其他腕。

3、棘皮动物门代表动物——海盘车,海盘车又称海星,多色彩鲜艳,且体色变异大。栖息于潮间带的礁岩间或海底,营爬行生活,主要以双壳类为食。如多棘海盘车、罗氏海盘车等。

4、依据动物的体形、有无柄和腕、筛板的位置、管足的结构等,现生棘皮动物可分为两亚门、5纲。1)有柄亚门——海百合纲;2)游移亚门——海星纲、海胆纲、蛇尾纲、海参纲。附门:毛颚动物门

5、有柄亚门幼体具柄,营固着生活,成体似植物。海百合纲是现生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一个类群,分为两类:海百合类(终生具柄,固着生活,个体发育中有桶形的樽形幼虫)、海洋齿类(幼体以柄附着生活,成体无柄,爬行或者游泳。)

6、游移亚门无柄,自由生活,口面向下,主要神经系统在口面。1)海星纲多为五辐射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如砂海星、海燕、陶氏太阳海星、鸡爪海星、罗氏海盘车。2)海胆纲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口面向下、平坦,口位于中央,反口面中央为肛门。如马粪海胆、细雕刻肋海胆、光棘球海胆又名大连紫海胆、石笔海胆、心形海胆。3)蛇尾纲体扁平,中央盘呈扁圆形或五角形,腕细长,两者分界明显。是棘皮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可分为蔓蛇尾目(腕分支,腕口面或反口面的骨板常缺失,如海盘。)和真蛇尾目(腕不分支,腕上有4列骨板,如滩栖阳遂足、刺蛇尾、真蛇尾。)4)海参纲圆柱形,背腹略扁,两侧对称,无腕。海参类具有很强的自切及再生能力,受精卵发育几天后形成耳状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后,耳状幼体缩短变为樽形幼虫期,变态成幼参。海参为狭盐性动物,在半咸水或低盐海水中很少见。如丑海参、刺参、梅花参、海棒槌又称还老鼠。

7、棘皮动物体呈辐射对称,但它们的幼虫为两侧对称,因此辐射对称是次生的。海百合纲为最古老的一类,海星纲与蛇尾纲体形一致,棘皮动物不同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且与脊索动物一样,同属后口动物。次生体腔由肠腔囊发育形成,中胚层产生内骨骼,这也是脊索动物的特征。

第14章半索动物门

1、半索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高等门类,是后口动物的一支。全部海产,主要栖息于潮间带潮下带的浅海沙滩、泥地或岩石间,单独自由生活或群体固着生活。分为肠鳃纲(种类占77%以上)和

羽鳃纲两大类,常见的代表动物为肠鳃纲的柱头虫(体最长属巴西沿海的巨柱头虫250cm)。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半索动物是距今5.3亿年,在我国澄江的寒武纪早期沉积岩中发现的海口虫化石。

2、柱头虫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躯干部细长,具有鳃裂、口索(口腔位于领部,其背壁向前延伸一个短盲管至吻腔基部,称为口索。口索曾被认为是不完全的脊索,并把具有这一结构的动物称为半索动物。)血管小球突入吻腔中(是排泄器官)、前端有空腔的背神经索(神经系统由一条背神经索和一条腹神经索组成,背、腹神经索在领部相联成环。)、真体腔(由肠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再形成体腔,受精卵为均等辐射卵裂,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柱头幼虫(与海参的短腕幼虫很相似)。营底栖少动生活。

3、半索动物羽鳃纲多是固着于深海底群居的小型半索动物,外形像苔藓虫。代表动物有头盘虫和杆壁虫。

4、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半索动物又有相似于脊索动物的特征。1)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均是后口动物。2)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以肠腔法形成。3)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短腕幼虫形态结构极为相似。4)脊索动物肌肉中含有机酸化合物,非脊索动物肌肉中含有精氨酸化合物。棘皮动物和柱头虫的肌肉中都同时含有机酸和精氨酸。

第15章脊索动物门——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

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完全区别于无脊椎动物):1)脊索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例如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例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的圆口类脊索终生保留,其他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柱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余。2)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前、后分别化分为脑(脑室)和脊髓(中央管)。3)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例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4)肛后尾如果具有尾,总是位于肛门后方。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中具有红细胞。

2、脊索动物的分类:尾索动物亚门(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头索动物亚门(头索纲)、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3、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多在幼体时期是自由游泳生活,具有脊索动物特征,但脊索只在尾部存在,幼体经过变态尾部消失,营固着生活。因身体外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又被称为被囊动物。常见种类:柄海鞘(代表动物)、樽海鞘、玻璃海鞘、菊花海鞘等。

4、海鞘具有开管式的血液循环,柄海鞘的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液双向流动,这种血液循环方式在动物界中是绝无仅有的。柄海鞘在肠附近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尿泡,其中常堆积尿酸结晶。排泄物进入围鳃腔随水流排除体外。

5、海鞘纲是尾索动物亚门中最主要的类群,占全部种数90%以上。柄海鞘是海鞘类中的优势种,经常与盘管虫、藤壶及苔藓虫等一起固着在码头、船坞、船体以及海带筏和扇贝笼上,是沿海污染的重要生物指标种。

6、头索动物亚门一纲一科两属:头索纲——鳃口科——文昌鱼、偏文昌鱼。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

7、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等典型脊索动物特征,其脊索纵贯全身并延伸到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因无真正的脑和头部,又称为无头类。

8、文昌鱼为被动取食,血液无色,没有血细胞,氧气靠渗透进入血液,无心脏,雌雄异体,背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髓的分化。沿文昌鱼神经管两侧有一系列黑色小点(脑眼,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是光线感受器。神经管的前端有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眼点),无视觉作用。发育经历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原肠腔以植物极细胞内陷所形成的胚孔又称原口,与外界相同,胚胎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分别称为内胚层和外胚层。胚体表面长有纤毛并能在胚膜中进行回旋运动。此时的胚胎称为原肠胚。)—›神经胚—›神经管、脊索、中胚层—›中胚层的分化—›内胚层的分化(内胚层形成原肠及其衍生物,外胚层同时内陷,相遇穿孔而形成后口,身体后端的原口

形成肛门。)—›幼体—›变态发育。

9、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中进化地位最高的一个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身体的有力支柱,同时保护脊髓。)所代替。脑和感官集中在身体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除圆口类外,均出现了能动的上、下颌,极大地加强了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食物的能力。

10、脊椎动物躯体的中胚层由背向腹分化为上节、中节和下节3个部分。脊索中胚层形成脊索,脊椎动物则被脊椎骨所代替。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的空腔为体腔。内胚层分化为原肠及其衍生物,包括消化管内层上皮和消化腺(肝、胆囊和胆管、胰)、气管和肺的内层、膀胱和尿道内层、多个内分泌、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胰岛、胸腺和后鳃体)、扁桃体、咽囊及圆口类的鳃等。

11、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是无颌类,其中最早的种类是牙形动物。海口鱼化石发现研究其具独有的镶嵌构造特征,是已知最古老的而且还很可能是最原始的灭绝脊椎动物(早寒武纪),很可能就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有头类始祖、脊椎动物最古老的祖先。已知最古老的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

12、脊索动物的起源: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可能来自共同的祖先——原始无头类,后发展出两个特化支——尾索动物、头索动物,主干发展为原始有头类即脊椎动物的祖先。

第16章圆口纲

1、圆口纲动物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没有上、下颌,又称无颌类。代表动物东北七鳃鳗。圆口纲动物分为两个目:盲鳗目、七鳃鳗目。

2、盲鳗目是圆口纲中较为低等的一类,均为海生,营寄托生生活。常见种类有大西洋盲鳗、蒲氏黏盲鳗、杨氏拟盲鳗。

3、七鳃鳗目分布在淡水和海洋中,营半寄生生活,也是渔业大害。常见种类有东北七鳃鳗、日本七鳃鳗和瑞氏七鳃鳗。

4、圆口纲最早的动物化石发现于5.1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或早期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地层中的甲胄鱼类(鳍甲鱼、翼甲鱼、头甲鱼、半环鱼与现存的圆口类近似),主要特征有:1)皮肤柔软,表面光滑无鳞,富黏液。头侧有眼,头顶部两眼之间有一短管状的单个鼻孔,因此又称单鼻类。2)终生保留脊索,外围很厚的脊索鞘,是身体主要支持中轴。在脊索背侧面按体节排列有两对软骨椎弓,相当于形成脊椎椎弓的弓片,虽无支持作用,但代表了雏形的脊椎骨。3)尾鳍的内外叶完全对称,称为原尾型,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尾型。4)不具上、下颌,属无颌类。5)消化器官由于适应半寄生生活而发生特化。6)咽部腹面的盲管称呼吸管。7)循环系统及血液循环方式与文昌鱼十分相似。8)脑分化为5个部分: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脊神经的结构与文昌鱼基本相同,但背根上已经有神经节。9)听觉仅具内耳,且只有前后两个半规管,无水平半规管。盲鳗只有一个半规管,内耳司平衡感觉。10)雌雄异体。盲鳗雌雄同体,在生理上两性是分开的。

第17章鱼纲

1、鱼类由于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体型,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软骨鱼类以白斑角鲨为代表,海生;硬骨鱼类以鲤鱼为代表,栖于淡水。他们的主要特征:

1)外形。软骨鱼类呈纺锤形,最后一个鳃裂为头和躯干的分界,泄殖腔孔为躯干和尾部的分界,雄鲨的腹鳍内侧有一对鳍脚是交配器官,背鳍前后有两个,尾鳍上叶大下叶小(歪尾型)。硬骨鱼类体梭形,头和躯干之间以赛盖后缘为界,躯干与尾的分界线是肛门和泄殖孔,背鳍位于背部正中,尾鳍上、下叶对称(正尾型)。

2)皮肤及其衍生物软骨鱼类皮肤基本结构与圆口类相似,表皮内的粘液腺能分泌黏液,以润滑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阻力,还能保护鱼体使之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鲨鱼体表被有盾鳞,是由菱形的基板和其上的棘突组成,盾鳞的外层为釉质,由表皮形成,内层为齿质,由真皮形成。硬骨鱼类具有骨鳞,属于真皮衍生物,骨鳞分硬鳞、圆鳞和栉鳞3种。

3)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软骨鱼类骨骼系统完全由软骨组成;硬骨鱼类多数种类骨骼完全硬骨化。

4)肌肉系统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肌肉系统基本相似。

5)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由4层组成(浆膜、肌层、黏膜下层、黏膜)。软骨鱼类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和泄殖腔;硬骨鱼类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肠和肛门。

6)呼吸系统鳃对称排列于咽部两侧,有外胚层形成。软骨鱼类(鲨鱼)有5对鳃裂,直接开口于体表,鳃弓后缘生有发达的鳃间隔,其间有软骨条支持,鳃是由上皮折叠成的鳃褶贴附在鳃间隔上形成(因此鲨鱼类又称板鳃类)。硬骨鱼类5对鳃裂经鳃腔通体外,鳃腔外覆盖有鳃盖骨,鳃间隔退化,鳃褶呈丝状着生在鳃弓上,依靠鳃盖的运动完成呼吸。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有鳔(金枪鱼及底栖生活的鮟鱇等无鳔),是身体密度调节器官(鲤形目鱼类的鳔内气体能通过水中声波引起振动,通过韦伯器传感到内耳产生听觉)。鱼类实现升降运动的主要器官是借鳍和体侧肌的运动。

7)循环系统鱼类血液循环路线为单循环,心脏构造和血液循环方式与圆口纲动物基本相同。

8)排泄系统和渗透压调节鱼类大部分代谢废物是以尿的形式由肾滤出,并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软骨鱼类(鲨鱼等)适应海水生活,在血液中积累大量尿素,含量达血液的2-2.5%(其他脊椎动物为0.01-0.03%),使体内体液的浓度和渗透压高于海水,因而不致产生失水过多的现象,多余的水分通过肾排出,多余的盐分则通过直肠腺排出,排泄物以尿素为主。硬骨鱼类(淡水鱼类)体液的浓度一般高于周围淡水,肾小球数目多,泌尿量大,尿液中的含水量达95%以上,尿液中含氮废物,以氨或铵盐的形式排出。海洋硬骨鱼类体液浓度比海水略低,体内水分会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为维持体液正常浓度,体内外水分平衡,必须大量吞饮海水,体内过多的盐分由鳃的泌氯腺排出。海洋鱼类肾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排尿量非常少。

9)生殖系统鱼类一般为体外受精,体内受精的雄性有特殊的交配器。软骨鱼类生殖方式有3种(卵生-虎头鲨和猫鲨、卵胎生-角鲨、假胎生-星鲨)。硬骨鱼类雄性输精管是由精巢外膜向后延续而成,与肾和输尿管无任何联系(这在脊椎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有些硬骨鱼类为两性异形(食蚊鱼-臀鳍骨特化成交配器、鳑鲏鱼-雌性生殖孔延长成产软管伸出体外、角鮟鱇和康吉鳗-雌性大于雄性10-30倍以上、马口鱼-雄性臀鳍前部鳍条显著延长、银鱼-雄性臀鳍上方有一横列大鳞、泥鳅-雄性胸鳍约与头长相等、鳜gui鱼-雌雄生殖孔分别为横形和圆形),雄鱼在生殖期间常出现某些与繁殖活动有关的婚色(是生殖腺分泌的性激素在血液中的作用)或珠星(是表皮细胞特别肥厚和角质化的产物)等第二性征(棒花鱼-全身变黑、泥鳅-后背部加厚、磅礴鱼-臀鳍出现红黄黑三色镶边、中华多刺鱼-腹棘内侧出现蓝色小锯齿、斗鱼-体侧出现蓝宝石形的小圆斑、香鱼-珠星几乎遍及全身),有的还有雌雄通体现象(鲱鱼、鳕鱼、黄鲷diao、鮨yi鱼)或逆转现象(黄鳝、剑尾鱼、鱥gui鱼)。

10)神经系统脑已经明显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5部分。有10对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发自延脑侧面最粗大、最长、分布最远最广的一对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是专门支配和调节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神经。自主神经的传出支由脑或脊髓发出,并不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而是先进入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节,转换神经元后再发出节后神经纤维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福交感神经系统,其神经纤维分布到各种内脏器官,产生颉颃xiehang作用,器官在两种对立作用的制约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有的鱼类都有交感神经,大多数都有位于脊柱两侧的交感神经节,但软骨鱼类没有完整的交感神经干,硬骨鱼类开始有两条完整的交感神经干。

11)感觉器官包括侧线系统、耳、视觉器官。侧线器官分布于头部和体侧,当水流流经鱼体时,水压通过侧线孔,影响管内的黏液并使感受器内的感觉毛摆动。软骨鱼类除具有侧线器官外,头部的背面和腹面还具有另一种特殊皮肤感受器——罗伦翁(是电感受器官,能感受水中微弱的电刺激。),尤其在吻部和颌部最为丰富。

2、鱼类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和以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约59%生活在海洋,41%生活在淡水。现存鱼纲有24400多种,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大类群。

3、软骨鱼类内骨骼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鳃裂4-7对,多直接开口于体表,尾常为歪形尾,无鳔,场内具螺旋瓣,雄性具有鳍脚,营体内受精。分为两个亚纲:全头亚纲、板鳃鱼亚纲。

4、全头亚纲只有一目:银鲛目,代表动物黑线银鲛头(银鲛科)。大而侧扁,尾细,体表光滑无盾鳞;

上颌与脑颅愈合(故名全头);4对鳃裂;还有一对腹前鳍脚和一个额鳍脚;无泄殖腔,以泄殖孔和肛门通体外。

4、板鳃鱼亚纲分两总目:鲨总目、鳐总目。体呈纺锤形或扁平形,口大并横列于头部腹面,鳃裂5-7对,直接开口于体外;上颌不与脑颅愈合,有泄殖腔。

5、鲨总目分8目:六鳃鲨目(扁头哈那鲨)、虎鲨目(宽纹虎鲨)、鲭鲨目或鼠鲨目(噬人鲨)、须鲨目(世界上最大的鲸鲨,体长20米)、真鲨目角鲨目(白斑星鲨、锤头双髻鲨)、角鲨目(短吻角鲨)、扁鲨目(日本扁鲨)、锯鲨目(日本锯鲨)。

6、鳐总目分4目:锯鳐目(尖齿锯鳐)、鳐形目(孔鳐)、鲼fen形目(赤魟hong、鸢鲼yuanfen)、电鳐目(黑斑双鳍电鳐、日本单鳍电鳐)。

7、硬骨鱼类骨骼大多有硬骨组成,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裂4对不直接开口于体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保护;鳍末端生有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壁延伸为生殖导管,两者直接相连;多数体外受精。分为3个亚纲:腔棘鱼亚纲、肺鱼亚纲、辐鳍亚纲。

8、腔棘鱼亚纲脊索发达,无椎体,头下有一块喉板,无内鼻孔,鳔退化,体被圆鳞,偶鳍为圆鳍形,基部有一多节的中轴骨支持,且在鳍基部有较发达的肌肉。分一目(腔棘鱼目)一科(腔棘鱼科)两属(矛尾鱼属-矛尾鱼是动物界最珍贵的活化石之一、马兰鱼属-马兰鱼)。总鳍鱼(矛尾鱼)出现于泥盆纪的古鱼,是当时数量最多的硬骨鱼类。

9、肺鱼亚纲大部分骨骼为软骨;内鼻孔通口腔;鳔管与食管相通,有丰富的血管供应,能执行肺的功能;有高度特化而适应于压碎无脊椎动物甲克的齿板;肠内具螺旋瓣;尾鳍为原型尾。现生种类有2目(单鳔肺鱼目-澳洲肺鱼、双鳔肺鱼目),双鳔肺鱼目分2科(美洲肺鱼科-美洲肺鱼、非洲肺鱼科-非洲肺鱼),共5种。肺鱼亚纲最早出现在早泥盆纪。

10、腔棘鱼亚纲和肺鱼亚纲动物因偶鳍多呈肉叶状,又合称为肉鳍鱼类。

11、辐鳍亚纲占现生鱼类总数90%以上,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或裸露无鳞,各鳍由真皮性辐射状鳍条支持无内鼻孔,多数种类骨化程度高,身体后部有肛门和泄殖孔与外界相通过,无泄殖腔。生殖管由生殖腺壁延伸而成。分3个总目:软骨硬鳞鱼总目、全骨总目、真骨鱼总目。

12、软骨硬鳞鱼总目是在古生代占主要地位的原始鱼类,骨骼大部分为软骨。包括两目:多鳍鱼目、鲟形目(鲟科-中华鲟、白鲟科-白鲟)。

13、全骨总目在中生代繁盛,从白垩纪开始衰退,现存极少种类,硬骨较发达,具硬鳞或圆鳞,无喷水孔,鳃间隔退化。包括两目:雀鳝目、弓鳍鱼目。

14、真骨鱼总目种类约占现存鱼类96%,体被圆鳞或栉鳞,骨化程度高,具动脉球,无肠螺旋瓣,正型尾。常见种类有:海鲢目(海鲢)、鳗鲡目(鳗鲡科-鳗鲡、海鳗科-海鳗)、鲱鱼形目(鲱科-鲱鱼、鲥鱼、鳀科-凤鲚ji又称凤尾鱼)、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鲤科-青鱼、草鱼、团头鱼又称武昌鱼、鳙鱼又称花鲢或胖头鱼、白鲢、中华鳑鲏pangpi、鲫鱼、鲤鱼,鳅科-泥鳅)、鲇nian形目(鲇鱼、黄颡鱼)、鲑形目(鲑、鳟鱼类代表种类为大马哈鱼、哲罗鱼又称大红鱼)、鳕形目(江鳕、大头鳕)、鮟鱇目(黄鮟鱇)、刺鱼目(中华多刺鱼、日本海马)、合鳃目(黄鳝)、鲈形目(鮨科-鲈鱼、鳜鱼、石斑鱼)、鲈科(河鲈)、鯵科(蓝圆鲹)、石首鱼科(大黄鱼、小黄鱼)、鲷科(真鲷)、蝴蝶鱼科(蝴蝶鱼)、丽鱼科(尼罗罗非鱼)、鰕xia虎鱼科(大弹涂鱼)、带鱼科(带鱼)、鲭科(鲐鱼)、金枪鱼科(金枪鱼)、鲳科(银鲳)、鳢li科(乌鳢又称黑鱼)、鲽形目(即通常所说的比目鱼类-褐牙鮃、半滑舌鳎)、鲀tun 形目(绿鳍马面鲀、翻车鱼、虫纹东方鲀)。

15、鱼类的洄游: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移活动,以满足重要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的现象。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如蓝圆鲹追食犀鳕,带鱼追食拟隆头鱼和海猪鱼)、越冬洄游(如大黄鱼在11月后返回黄海越冬)。

16、生殖洄游:1)由远洋向近海,如黄鱼、带鱼、鰳鱼、鲷鱼;2)降河产卵洄游(淡水到深海产卵),

如鳗鲡;3)溯河产卵洄游(海洋到淡水产卵),如鲥鱼、大麻哈鱼、鲟鱼、鲚ji鱼、大银鱼;(淡水下游至上游),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17、鱼类发展经历了泥盆纪的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中兴时代、到新生代达到全盛时代。颌的出现和最早的鱼类可能要追溯至奥陶纪,原始头类在进化中分化为两支,一支向无颌类(甲胄鱼和圆口类)发展,一支为有颌类即鱼类的祖先。棘鱼类是最早出现大约4.5亿年前的原始有颌鱼类,繁盛于志留纪和泥盆纪。盾皮鱼类出现大约3.95亿年前的另一有颌鱼类,为典型的底栖鱼类。软骨鱼类最早出现于3.7亿年前的泥盆纪,起源于盾皮鱼类。硬骨鱼类最早出现于3.95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或泥盆纪早期,从棘鱼类发展而来,最古老的硬骨鱼是古鳕类,分为两支,一支是腹鳍鱼类发展成为全球水域中最繁盛的类群,另一支是肉鳍鱼类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第18章两栖纲

1、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群,是低等四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较少的一个类群。两栖类区别于陆栖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大多数种类卵的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用鳃呼吸,没有成堆的附肢。成体则水生或水路兼栖的营陆栖生活,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不能保持恒定(保温与调温机制不完善),属于变温动物。

2、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1)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水中只适于新陈代谢水平低、用鳃进行气体交换的鱼类以及一些低等动物生活;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大约等于动物体的原生质的密度,很容易使动物躯体漂浮起来;3)水温的变化幅度较小(海洋温度近于恒定),陆地温度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地形复杂、植被多样,为动物的栖居、隐蔽等提供了较水域优越的条件。

3、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1)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4)在陆地繁殖;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6)适应于陆上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在水陆生活转变所面临的许多矛盾中,首当其冲的主要矛盾就是陆上运动器官以及呼吸器官的改造和新生问题。这些矛盾从古鳍鱼类登陆到两栖类进而到哺乳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通过体型的改造、原有器官结构和机能的转变以及新器官的发生而逐步加以解决,并日臻完善。

4、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外形在很多方面均已改变了原是祖先所具有的模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特化。穴居生活种类的四肢趋于退化,外观略似蠕虫(版纳鱼螈);水栖生活种类四肢趋于退化,外观似鱼(大鲵);陆栖生活种类多数似娃,适应于跳跃生活。2)皮肤裸露,富于腺体(皮肤腺主要是遍布全身的黏液腺,某些种类的某些黏液腺可变形成为毒腺。),是现代两栖类的显著特征。3)骨骼系统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所组成,脊椎骨的椎体除少数水生种类为类似鱼类的双凹型外,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增大了椎体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支持体重的效能。鱼类的舌颌骨演化为两栖类的听骨——耳柱骨,相当于鱼类的鳃弓骨骼退化,其残余部分演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4)肌肉系统有尾类仍然保留着鱼类的以躯干摆动为主的运动方式,四肢较弱。无尾类适应于陆上跳跃生活,运动形式复杂,四肢肌肉发达。鳃肌退化,少部鳃肌改为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5)消化系统水生脊椎动物不存在吞食的困难,陆地动物则存在着干燥食物难以吞咽的矛盾。两栖类出现的肌肉质舌和分泌黏液的唾液腺,能使食物湿润和便于吞咽,这是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两栖类的口腔腺不含消化酶,对食物无消化功能。6)呼吸系统两栖类具一对囊状的肺,是陆地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皮肤呼吸及口腔呼吸在两栖类占有重要的地位,皮肤呼吸尤其在蛰眠阶段。无尾两栖类由于不具肋骨和胸廓,肺呼吸是采用特殊的咽式呼吸完成。7)循环系统不完善的双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之一。肺呼吸导致双循环的出现,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流速。双循环奠定了四足动物循环系统的基本原型,但动、静脉血液在心脏内不能完全避免混合,所以其代谢水平较低。两栖类淋巴系统在皮下扩展成淋巴腔隙,具有两对能搏动的淋巴心以推动淋巴液回心,两栖类不具淋巴结。8)泌尿生殖系统具有一对肾,肾小球滤过效能甚高,在水内时可维持体内条件恒定。绝大多数两栖类为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形态似鱼,具有外鳃、尾鳍,其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的结构和机能以及运动方式均在发育中经过变态转变成初步适应于陆生的成体。9)神经系统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顶壁出现一些零散的神经细胞,仍司嗅觉。由于四肢出现,肩及要不神经聚集成神经丛。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比

鱼类发达。10)感官适应于陆生的特征表现在眼球角膜呈凸形,具有可动的下眼睑和泪腺,并具有半透明的瞬膜,水栖两栖类的眼球不具眼睑及泪腺。两栖类适应感觉声波而产生了中耳,感受高声波是通过鼓膜振动,经听骨传导到内耳;低频声波则是通过前肢,经肩带、头骨达于内耳。

5、两栖纲分为:蚓螈目也称无足目(穴居)、有尾目(水生)、无尾目(陆生跳跃)3大类。

6、蚓螈目幼年在水中生活,变态后上陆穴居。体细长,呈蚯蚓状,四肢及带骨均退化,无尾或具短尾。皮肤腺发达,体表富黏液,有利于在土壤中钻穴生活。代表动物版纳鱼螈。

7、有尾目大多生活于淡水水域中。具长尾、四肢(少数只有前肢),,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高等种类为后凹型,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大多数为体内受精(小鲵科和隐鳃鲵科为体外受精)。代表动物:小鲵科-极北小鲵、隐鳃鲵科-大鲵、蝾螈科-东方蝾螈和肥螈、洞螈科-洞螈和泥螈。

8、无尾目营两栖,跳跃生活。体形似娃,后肢发达,趾间具蹼,体表光滑(有些种类具疣粒),椎体前凹型或后凹型,眼具可动眼睑,陆生,在水中产卵,体外受精。代表动物:负子蟾科-负子蟾、盘舌蟾科-产婆蛙和东方铃蟾(警戒色事例)、蟾蜍科-大蟾蜍(耳后腺的提取物为中药蟾酥)、雨蛙科-无斑雨蛙、蛙科-青蛙(黑斑蛙、金线蛙和中国林蛙的民间统称)、树蛙科-大树蛙、姬蛙科-狭口蛙。

9、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最早的两栖类化石发现于古生代泥盆纪地层中,在晚泥盆纪地层中发现的一种属于坚头类的迷齿螈化石——鱼头螈,是已知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特征与古总鳍鱼十分相似,也具备古两栖类的特征。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是古两栖类的繁盛时期,但到中生代三叠纪末期所有的古代两栖类类群均已灭绝。古两栖类可分为两大类群:块椎类和壳椎类,块椎类是古生代两栖类的系统演化主干,块椎类中的离椎目是早石炭纪至二叠纪的优势两栖动物类群,与现生两栖类相似。

10、两栖类对胁迫环境的适应——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率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条件有利时再苏醒活动。除了两栖类以外,很多昆虫、甲壳类、蜗牛、某些淡水鱼类、爬行类以及少数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具有休眠现象,但更普遍地见于陆生低等动物,例如很多种类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休眠是动物体内部和复杂的外界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通常是与暂时或季节性环境条件的恶化相联系,根据特点可分为:冬眠、夏眠和日眠。

11、变温动物或外温动物,俗称冷血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缺乏调温与保温机制,动物产热不足以抵消其所对视的热量,因而体温会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并主要借吸收太阳热能来提高温度。恒温动物或内温动物,俗称热血动物,是体温不受环境条件影响而相对保持很定的动物。异温动物是在正常情况下体温是恒定的,但在食物及气候条件不利时,也有程度不同的休眠,如蜂鸟、夜鹰、蝙蝠、黄鼠、獾和熊等。第19章爬行纲

1、古生代石炭纪末期,从古代两栖类中演化出来一支以羊膜卵繁殖的动物,从而获得了在陆地繁衍的能力,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运动等方面,均超过两栖类的水平,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的原祖,称为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类是爬行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后裔,胚胎都具有羊膜结构,统称为羊膜动物。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2、羊膜卵的卵外包有卵膜(蛋白膜、壳膜及卵壳),卵壳(蛋壳)是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厚膜,能防止乱的变形、损伤和水分的蒸发。研磨乱的出现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这是中生代爬行类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3、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确保了在干燥的陆地上繁殖成为可能。2)具有四足动物的基本形态,体表被覆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某些蜥蜴及龟鳖、鳄鱼等的骨板在此形成),真皮内的色素细胞发达,在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脑下垂体后叶、肾上腺素)的调解下能迅速变色,具有条纹和保护色的功能(爬行类的变色能了在陆地动物中甚为显著,避役有“变色龙”之称)。5指(趾)端具爪,四肢强健,颈部外观明显,尾发达。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及躯体的运动性能。颞孔的出现,咬切及碾压力大为增强(最掩饰的古代爬行类头骨不具颞孔,称无孔类。爬行类大多数,如恐龙、蜥蜴、蛇和鳄及鸟类都是双孔类的后代。哺乳类为下孔类的后代。)。椎骨的一般结构和关机方式似两栖类,低等种类的椎体为双凹型,高等种类为前凹或后凹型。躯干椎具有发达的肋骨,与胸骨(蛇不具胸骨)一起构成坚固的支架,使支持和保护的功能进一

步完善。爬行类的带骨及肢骨均较发达(蛇及某些蜥蜴适应于钻穴生活,带骨及肢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消失)。3)爬行类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是陆地动物所特有的,蛇类的皮肤肌尤其发达。4)陆栖种类口腔腺发达,起着湿润食物、有助于吞咽的作用(毒腺是某些口腔腺的变形)。肌肉质舌除完成吞咽的基本功能外,还特化为捕食器及感觉器。爬行类的大肠及泄殖腔(以及膀胱)均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减少体能水分和维持水盐平衡),盲肠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也消化植物纤维有关)。5)爬行类的肺较两栖类发达,外观似海绵状,出能借口底运动吞吐空气外,还发展了陆地动物所特有的胸腹式呼吸。6)循环系统是尚不完善的双循环,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构成)4腔,心室具不完全的分隔(鳄类为完全分隔)。7)肾门静脉趋于退化,大多数爬行动物排泄的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膀胱、泄殖腔和大肠均有重新吸收水分的功能,有大量的钠、钾以尿酸盐的形式沉淀于泄殖腔内,因而爬行类通过排尿所失去的体内水分很少。某些爬行类具有的盐腺(位于海蛇、海龟和一些鳄类的头部)能分泌高浓度的钠、钾和氮,调节体内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重要性超过肾。8)爬行动物多为体内受精,产多黄卵,卵产出后借日光温度或植物腐败发酵产生的热量孵化,少数具有孵卵行为。毒蛇及蜥蜴为卵胎生(受精卵留于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全发育成为幼体时产出。),这种方式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9)爬行类的脑交两栖类发达,具有12对脑神经。10)具有活动的眼睑和瞬膜以及泪腺以保护和湿润眼球。后眼房内有一锥状突,含有丰富血管,有营养眼球的作用。间脑背方的顶体发达,在楔xie齿蜥、鬣lie蜥、蜥蜴(以及一些两栖类的幼体)的颅顶中央形成的顶眼可感知光线的变化,以有效地利用太阳能。爬行类的内耳司听觉感受的瓶状囊显著增长,而且在鳄类有卷曲。蛇类中的蝰科(蝮亚科)以及蟒科部分种类具有感知环境温度微小变化的热能感受器,即红外线感受器。如蝮蛇、竹叶青、五步蛇及响尾蛇的鼻孔与眼睛之间的颊窝以及蟒类的唇窝。

4、爬行纲的分类:1)龟鳖目a.龟科陆栖性,四肢粗壮不呈桨状,甲板外被以角质鳞板,颈部可呈S 型缩入壳内。代表种类有乌龟、四爪陆龟(旱龟)。b.棱皮龟科仅一属一种,即棱皮龟。大型海龟,四肢特化为桨状,甲板不具角质鳞板而代以革皮,背面具有7条纵棱。c.海龟科中、大型海龟,四肢特化成桨状,甲板外具角质鳞板(高级工艺品原料),头颈和四肢不能缩入壳内。代表种类:海龟和玳瑁。

d.鳖科中、小型淡水龟类,甲板外被有革制皮,指、趾间具蹼,吻延长成管状。常见种类为鳖(甲鱼)。2)喙头目

普通动物学实验实验

《普通动物学实验》实验 课程名称:动物学实验课程编号:实验学时:60 实验学分: 一、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动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实验课教学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熟悉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动物学教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普通动物学实验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基本理论是形态、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原则理解和掌握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而发生进化和变异,从而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和变化。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采用理论讲解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学的理论和知识要点,要求学生能根据理论学习自觉地掌握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采用标本识别、实物观察、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装片观察和标本制作等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的牢固和透彻。 1.基本实验操作和仪器的使用 学生应能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解剖镜等仪器,学会常用药品的配制及常见动物的采集、制作方法。通过各纲代表动物的解剖、观察和分类掌握各类动物的解剖和分类方法。 2.实验报告 普通动物学实验的实验报告主要包括绘图和观察结果描述,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表达的、分析的能力。 绘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每个学生应认真对待。绘制科学的图因以精确为主,因此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标本,然后按要求绘图。 除绘图外,实验报告还包括解答实验指导中提出的问题和必要的记录等,并应把它写在笔记本上。 实验报告是记录个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内容和对观察的解释,不可照抄实验指导和教材中的内容。 3.教学时数分配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本大纲安排有20个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名称:《普通动物学》 二、考试方式:闭卷 三、考试时间:90分钟 四、试卷结构:总分100分。其中名词解释题10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35分,综合应用题25分。 五、参考书目 《普通动物学》(第4版),刘凌云,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刘凌云,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六、考试的基本要求 普通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行为及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要求学生以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生物与环境的高度适应、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为主线,根据教材各章节的脉络,全面系统地识记基本概念、重要名词,深刻理解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动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动物是不断进化的等基本观点和规律,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 七、考试范围 考核知识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物种的概念;双命名法。 要求:理解物种和双命名法的概念。 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 2.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功能。 要求:了解动物细胞的分裂方式;理解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功能。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代表动物的特点; 3.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要求:理解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伸缩泡、细胞内消化、裂体生殖、接合生殖、包囊、应激性等基本概念;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普通动物学考题,模拟题,题库3

一、填空题 1.动物分类的最基本阶元是,目前统一采用的物种命名法 是。 2.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和。肉足纲动物 的运动方式为。 3.海绵动物的水沟系有、和等三种类型。钙 质海绵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幼虫期,并有的独特发育现象。 4.软体动物的身体通常可分为、、、贝壳和外套膜等 5部分。 5.脊索动物门最主要的特征是、和,此外, 还具有腹式心和肛后尾等特征。 6.骨骼具有龙骨突是纲动物的特征。 7.植物性神经包括和。 8.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门是,种类最多的纲是。 二、单项选择题 1.棘皮动物中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型,是因为()。 A 在系统发育上与腔肠动物处于同一水平 B 是原始的后口动物 C 真体腔极度的退化 D 试营固着或不太活动的生活方式的结果 2.下列动物中为两侧对称、三胚层、有口、无肛门的是()。 A 腔肠动物 B 扁形动物 C 环节动物 D 假体腔动物 3.动物原始分节现象发生在()。 A 节肢动物 B 环节动物 C 软体动物 D 线虫动物 4.既属于变温动物又属于羊膜动物的是()。 A 大黄鱼 B 娃娃鱼 C 鳄鱼 D 鲸鱼 5.下列描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 鱼的鳞片是表皮鳞 B 人的毛是表皮衍生物 C 牛角起源于表皮 D 蛇的鳞片是表皮鳞

6.胸廓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进步性特征,第一次出现在()。 A 两栖类 B 爬行类 C 鸟类 D 哺乳类 7.昆虫最原始的口器类型为()。 A 咀嚼式口器 B 刺吸式口器 C 虹吸式口器 D 嚼吸式口器 8.牙齿在脊椎动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哺乳动物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它们的牙齿 属于()。 A 同型齿 B 异型齿 C 多出齿 D 侧生齿 9.鸟类肺的最小功能单位是()。 A 肺泡 B 微气管 C 鸣管 D 气囊 10.开管式循环的动物多具有血窦或血腔,以下动物中不具有血窦或血腔的是 ()。 A 扇贝 B 螳螂 C 文昌鱼 D 蜘蛛 11.原生动物伸缩泡的最主要作用是()。 A 调节水分平衡 B 排出代谢产物 C 排出未代谢的食物残渣 D 进行气体交换 12.羊膜动物的脑神经有()。 A 10对 B 11对 C 12对 D 13对 13.乌贼眼睛的构造相似于()。 A 涡虫的眼睛 B 蜘蛛的眼睛 C 苍蝇的眼睛 D 脊椎动物的眼睛 14.陆生脊椎动物的听觉发达,中耳腔中的听小骨可将声波传到内耳。不同脊椎 动物类群,其听小骨的数目不同,只具有一块听小骨的动物类群有()。 A 两栖类 B 爬行类 C 鸟类 D 哺乳类 15.关于贮精囊和纳精囊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贮精囊是自体精子贮精和发育的器官,纳精囊主要接受异体精子 B 贮精囊和纳精囊是贮存精子的不同器官的名称 C 每条环毛蚓都同时具有这二种器官 D 纳精囊是自体精子贮精和发育的器官,贮精囊主要接受异体精子 16.多数海产无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些幼虫阶段,与牟勒氏幼 虫、浮浪幼虫、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分别对应的动物类群是( )。

普通动物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学Zoology 课程代码:05112002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5 学时: 76 (理论学时:46 实验学时:30)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 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参考书:(1)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杨安峰:脊椎动物学(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教学目的 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科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两大部分,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类群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等,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地位及分布,动物与人类及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动物在工、农、医及环保等方面的实际意义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应重视实验课,使

学生学会各类代表动物的解剖、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标本、模型和多媒体等相结合,同时结合近郊和野外实习,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含课内实验) 1.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含课内实验) 绪论(1) 内容要点:动物学的定义;主要分支学科及相关关系;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国内外动物学发展概况;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重点:掌握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学时) 内容要点: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四大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机能;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重点: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3学时) 内容要点:门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各纲代表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结构与机能的关系;各纲的重要类群及分布;原生动物的生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通过代表动物掌握各纲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明确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学时) 内容要点: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原生生物与后生生物;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囊胚— →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生物发生律;多细

普通动物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普通动物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习要点: 1. 各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各动物门主要的纲及其重要代表动物。 3. 最早出现某种器官或组织结构的动物类群。 4. 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有必要的连接语言,使答案显得通顺流畅,前后连贯,有头有尾。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现在所用的动物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和的总和为基 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上的许多证据建立起来的,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称为。 2. 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 有、、、、、 、等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分类等级, category),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均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在上述分类阶元中,只有是客观存在的,其它较高的阶元都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 一的,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种群所组成,而与其它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 的。 4. 国际上目前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 二、名词概念 1. 物种; 2. 双名法;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一、填空题 1. 是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是一团,由它分化出、、和等。 3. 细胞分裂可分为、和等三种类型。 4. 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称为,它包括和。 二、名词概念 1. 组织; 2. 器官; 3. 系统。 第3章原生动物门 一、填空题 1.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身体由细胞构成,因此也称为。 2. 眼虫是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的动物,大变形虫是(填写 纲的名称)的动物,间日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 3. 绿眼虫的运动器官是,大变形虫的运动器官是。草履虫的运动器 官是。 4. 眼虫在运动中具有趋光性,眼虫与趋光性调节有关的结构是和。 5.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 种营养方式称 为。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能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 为。 6. 眼虫的无性生殖一般为。夜光虫等鞭毛纲原生动物过剩繁殖密集在一起时可 以使海水变色,称为,对渔业危害很大。 7.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中有两类寄生虫病的病原是原生动物。它

普通动物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习要点: 1. 各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各动物门主要的纲及其重要代表动物。 3. 最早出现某种器官或组织结构的动物类群。 4. 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有必要的连接语言,使答案显得通顺流畅,前后连贯,有头有尾。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现在所用的动物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的总和为基 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上的许多证据建立起来的,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 2. 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 有、、、、、 、 __________ 等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分类等级,category ),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均 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在上述分类阶元中,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 是客观存在的,其它较高的阶元都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 一的 ___________ ,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 _______________ 的种群所组成,而与其它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 ____________ 的。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上目前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 二、名词概念 1. 物种; 2.双名法;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一、填空题 1. ________ 是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是一团_______________ ,由它分化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等。 3. 细胞分裂可分为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等三种类型。 4. 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包括和 ___________ 。 二、名词概念 1. 组织; 2.器官; 3.系统。

普通动物学(第4版)练习题集

通俗动物学(第4版)演习题集 进修要点: 1. 各动物门的重要特点 2. 各动物门重要的纲及其重要代表动物. 3. 最早消失某种器官或组织构造的动物类群. 4. 答复简答题和阐述题要有须要的衔接说话,使答案显得通顺流利,前后连贯,有头有尾.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如今所用的动物分类体系是以动物形态或剖解的和的总和为基本,根据古 生物学.比较胚胎学和比较剖解学上的很多证据树立起来的,根本上能反应动物界的天然亲缘关系,称为. 2. 动物分类体系由大而小有..... .等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分类等级, category),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均可无破例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在上述分类阶元中,只有是客不雅消失的,其它较高的阶元都同时具有客不雅性和主不雅性. 3. 物种是生物界成长的持续性与间断性同一的根本间断情势;在有性生物, 物种呈现为同一的,由占领必定空间.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种群所构成,而与其它物种如许的群体在生殖上是 的. 4.国际上今朝同一采取的定名法是. 二.名词概念 1. 物种; 2. 双名法;

第2章动物体的根本构造与机能 一.填空题 1. 是生物体构造与机能的根本单位. 2. 细胞是一团,由它分化出..和等. 3. 细胞决裂可分为.和等三种类型. 4. 细胞由一次决裂停滞到下一次决裂停滞之间的刻日称为,它包含和. 二.名词概念 1. 组织; 2.器官; 3. 体系. 第3章原活泼物门 一.填空题 1. 原活泼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身材由细胞构成,是以也称为. 2. 眼虫是原活泼物门(填写纲的名称)的动物,大变形虫是(填写纲的名 称)的动物,间日疟原虫属于原活泼物门(填写纲的名称),草履虫属于原活泼物门(填写纲的名称). 3. 绿眼虫的活动器官是,大变形虫的活动器官是.草履虫的活动器官是. 4. 眼虫在活动中具有趋光性,眼虫与趋光性调节有关的构造是和. 5. 眼虫在有光的前提下经由过程叶绿素应用光能进行光合感化,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养分方法称 为.在无光的前提下,眼虫也能经由过程体表接收消融于水中的有机物,这种养分方法称 为. 6. 眼虫的无性生殖一般为.夜光虫等鞭毛纲原活泼物多余滋生密集在一路时 可以使海水变色,称为,对渔业伤害很大.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部分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动物界概况 一、主要的门类: 现存动物约 150 万种 , 分 10 个门 . 1、原生动物门:约 3 万种,分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2、多孔动物门:约 1 万种,分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3、腔肠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4、扁形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5、线形动物门:分线虫纲,轮虫纲。 6、环节动物门:约17000 种,分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7、软体动物门:现存约10 万种,化石种类 3.5 万种,分单板纲、多板纲、腹足 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8、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第一大门,约110 万种,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有鳃亚 门包括三叶虫纲、甲壳纲;有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包 括原所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9、棘皮动物门:现存约6000 种,分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 纲。 10、脊索动物门:约 7 万多种,分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只有头索纲。 (3)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二、重要的名词概念 体制: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动物躯体各部分在排列方式上的某些规律性。 其进化趋势为:不对称→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分节:指动物体内或体外的分段现象。其进化趋势为不分节→假分节→真分节( 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分部) 。 原体腔:由囊胚腔发育而来,体壁有肌肉层而肠壁没有,无体腔膜。 真体腔:由中胚层分裂而来,体壁肠壁均有肌肉层和体腔膜。 直接发育:发育中幼体与成虫形态大小无异,无须经过变态。 间接发育: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须经过变态。分表变态、不完全变态(分渐变态和半变态)、完全变态。 第二部分无脊椎动物 包括脊索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一)门的主要物征: 1、生活习性:生活在液体环境或潮湿土壤中。具有三种营养方式,即①植 物性营养(光合营养);②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③渗透营养(腐生营养)。有的兼有其他营养方式,如绿眼虫在有光时行光合营养,无光时行渗透营养。 2、形态结构:体制有不对称、球辐对称;单细胞,少数联合成群体;细胞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三)

《普通动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三)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和伪足。 2. 水螅的身体是对称,蚯蚓的身体是对称,海盘车的身体是对称。 3.血吸虫的中间寄主是________ ,其属于________ 门的动物。 4.柄海鞘和文昌鱼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5. 在动物进化过程中,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为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神经形系统,环节动物神经系统为神经系统。 6.在节肢动物门中,种类与数量最多的六足亚门纲,它们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基本特征包括:对触角、对足、对翅。 7. 软体动物的身体由、足、内脏团和构成。 8.哺乳类的皮肤腺主要有、、和四种类型。 9.鸟类的羽毛类型有羽、羽和羽3种。 10.现存爬行类分属于四个目、、和。 11.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12.鸟类使翅膀上扬的肌肉为,使翅膀下扇的肌肉为。 13.鱼类的尾鳍分、和三种基本尾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正确答案填入下表格中) 1.下列动物不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珊瑚虫; B.草履虫; C.海月水母; D.水螅。 2. 下列属于扁形动物的特点是(): A.身体不能分出前后左右; B.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C.身体呈两侧对称; D.在人和动物体内赢寄生生活。 3. 蝴蝶的变态类型属于()。 A. 完全变态 B. 半变态 C. 无变态 D.渐变态 4. 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的() A.体色 B.刚毛 C.生殖环带 D.体节

5.下列对软体动物的贝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B.贝壳是由足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C.只有双贝类的软体动物才有贝壳; D.所有软体动物都有贝壳。 6. 在进化过程中,专司呼吸的呼吸器官首先出现在()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线虫动物 7.在动物界中,第一大类群是(): A.原生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脊椎动物。 8.真体腔动物是(): A.水螅; B.涡虫; C.猪蛔虫; D.环毛蚓。 9.不是原口动物的(): A.河蚌; B.昆虫; C.海盘车; D.环毛蚓。 10.章鱼属于(): A.软体动物; B.节肢动物; C.脊椎动物; D.鱼纲。 11. 哺乳类特有的特征是()。 A.全身被毛 B.恒温 C.胚胎具有羊膜 D.具有胸部 12.兽类的皮肤能制革是因为()。 A.真皮的坚韧性极强 B.表皮的坚韧性极强 C.皮下结缔组织很厚 D.表皮角质层厚 13.鸟类气囊中只有()是单个的。 A.腹气囊 B.锁间气囊 C.后胸气囊 D.前胸气囊 14. 软骨鱼用()调节体内渗透压 A.皮肤 B.肾脏 C.尿素 D.泌盐细胞 15.爬行类从体形上显著区别于两栖类的特征是()。 A.具有五趾型附肢 B.有尾 C.皮肤富有腺体 D.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或盾片,指趾端有爪 16.从( )开始出现恒温。 A两栖动物B爬行动物C鸟类D哺乳类 17. 哺乳类与两栖类相似的特征是( )。 A恒温 B头骨有1个枕骨髁 C排泄尿酸 D皮肤富有腺体 18. 鸟类的皮肤腺只有( )。 A汗腺B足腺C臭腺D尾脂腺 19. 爬行纲中结构最高等的是( )。 A鳄类B蜥蜴类C龟鳖类D蛇类

普通动物学-简答题整理

五、简答(26分) 1.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7分) (1)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1分) (2)具真正的牙齿。 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1分) (3)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1分) (4)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可消化纤维;(1分) (5)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1分) (6)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1分) (7)完全脱离水的束缚,在陆地繁殖, 体内受精。(1分) 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6分) (1)陆生的初步适应: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呼吸空气(1分),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2)不完善性: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1分);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1分);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1分)。 3.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8分) (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 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2分) (2)气囊:鸟类特有。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1分) 后气囊:腹气囊一对和后胸气囊一对(1分) 前气囊:锁间气囊一个、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1分) (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3分) 4.学习行为及其类型?(5分) (1)学习行为是动物由经验得来的发生适应性改变的行为。(2分) (2)主要类型: 习惯化、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模仿、印记学习、推理学习。(3分) 六、简述(25分) 1、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10分) 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3分) (2)几种鳍、功能、鳍式;(4分) (3)几种尾、形状功能。(3分) 2、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大进步事件,随机举出两个进步事件的意义?(15分) 要点:(1)五大进步事件:具上下颌、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5分)(2)进步意义。每个意义5分 A五指型附肢的进步意义 (1)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B羊膜卵出现的进步意义:

高中生物联赛普通动物学温习资料

高中生物联赛·普通动物学部份知识要点 第一部份动物界概况 一、主要的门类: 现存动物约150万种,分10个门. 1、原生动物门:约3万种,分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2、多孔动物门:约1万种,分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3、腔肠动物门:约1万种,分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4、扁形动物门:约1万种,分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5、线形动物门:分线虫纲,轮虫纲。 6、环节动物门:约17000种,分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7、软体动物门:现存约10万种,化石种类万种,分单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8、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第一大门,约110万种,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有鳃亚门包括三叶虫纲、甲壳 纲;有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包括原所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9、棘皮动物门:现存约6000种,分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 10、脊索动物门:约7万多种,分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只有头索纲。 (3)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二、重要的名词概念 体制:动物躯体结构的大体形式,是动物躯体各部份在排列方式上的某些规律性。 其进化趋势为:不对称→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双侧对称。 分节:指动物体内或体外的分段现象。其进化趋势为不分节→假分节→真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分部)。原体腔:由囊胚腔发育而来,体壁有肌肉层而肠壁没有,无体腔膜。 真体腔:由中胚层割裂而来,体壁肠壁均有肌肉层和体腔膜。 直接发育:发育中幼体与成虫形态大小无异,不必通过变态。 间接发育: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须通过变态。分表变态、不完全变态(分渐变态和半变态)、完全变态。 第二部份无脊椎动物 包括脊索动物之外的所有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实验课程标准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开设本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开设本实验课程的目的: ①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②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③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培养学生在科研工作中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 2.开设本实验课程的要求 ①学生应在指定的时间提前10分钟进入实验室。 ②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实验指导,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内容和操作步骤。 ③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独力完成实验操作。 ④能独立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分析。 ⑤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学会利用实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掌握原生动物的采集培养、观察和研究方法;掌握动物细胞、组织、器官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掌握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解剖方法与研究方法;掌握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动物的基本分类方法。 3.本课程开设的实验个数与总时数 计划必开实验项目14个48学时,选开实验项目1个3学时。 二、面向专业及年级 普通动物学实验面向生物科学专业。开课时间为第2学期。 三、实验课程标准内容

四、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方法: ①普通动物学实验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学1人1组,每位学生必须配备1台显微镜,1套实验材料。脊椎动物学实验每组4人。每班24人。 ②实验课前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上课时实验教师检查学生对本次实验的预习情况,并对操作要点与难点进行讲解与说明。重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 ③每次的实验任务和实验报告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 五、成绩考核方法 实验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二者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实验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期末考试成绩:本门实验课结束后,要对本学期所作的实验进行考试,考试以笔试和动手操作结合进行。 六、学生选做实验个数及分组情况 一个选做实验,无脊椎动物学1人1组,每位学生必须配备1台显微镜,1套实验材料。脊椎动物学实验每组4人。每班24人。 七、实验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刘凌云, 郑光美. 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刘凌云, 郑光美.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黄诗笺.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丁汉波. 脊椎动物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 5.E.H.柯柏特(周明镇等译). 脊椎动物的进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4 6.郑作新. 脊椎动物分类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78 7.南开大学动物解剖室. 实验动物解剖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7 8.杨安峰. 脊椎动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9.陈合明主编.昆虫学通论实验指导.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执笔人:黄斌负责人:赵万鹏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301008 课程名称:动物学 英文名称:Zoological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72 学分: 4 适用对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动物学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好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人的关系,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并获得动物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以后开展动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从事动物科学研究初步的能力;以动物系统演化为顺序,以代表动物为基础,掌握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个体发生、动物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其系统分类,理解动物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满足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需要;了解秦巴山区常见、濒危、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种类,了解其生态及经济意义,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了解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显微辩识能力,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动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重点科和当地常见动物类群的识别特征要点,能使用工具书鉴别出常见动物的科、属、种;认识和记录本地常见和中学课程所涉及的动物种类,熟悉它们的生态和分布,并学会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等野外调查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解剖、比较等方法,探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揭示动物界的规律和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并结合实验课、参观、野外实习等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要点

绪论 动物:是一类真核多细胞异养生物,能进行摄食、运动、感觉、繁衍后代等生命活动。 动物学: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 生物多样性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物种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亚种:是同一种内的不同地理亚群。各亚群占居不同的分布区,各不重叠;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但具有可分辨的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双名法: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属名在前,为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动物的分门:根据细胞数目及分化、体型、胚层、体腔、体节、附肢等,将动物分成若干个门。 原生动物门 特征:一、营独立生活的真核单细胞动物 二、由细胞器完成各种生理机能 三、1、营养方式:主要有三种,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 2、呼吸和排泄:主要依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 四、自由生活的种类通过鞭毛、纤毛、伪足等完成运动。 五、生殖方式多样。无性生殖:裂殖、二分裂、裂体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配子生殖 分纲:鞭毛刚:眼虫、锥虫、夜光虫、盘藻、团藻、钟罩虫、利氏曼原虫、隐鞭虫肉足纲:大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有孔虫、太阳虫、放射虫、等辐骨虫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球虫、血孢子虫 纤毛刚:草履虫、钟虫、棘尾虫、车轮虫 包囊:原生动物在缺食、干燥、低温等不良条件下,脱去鞭毛或纤毛、缩回伪足,身体变圆,同时向外分泌物质形成坚厚的外壳。这种结构叫包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裂体生殖:原生动物的滋养体成熟后,其细胞核反复分裂形成多个子核,之后细胞质随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即裂殖子。 动合子:疟原虫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可以运动,称动合子。 伪足:变形虫体表形成的临时性细胞质突起。伪足具有运动、摄食的功能。 赤潮: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变腥、变臭的生态异常现象。水体可呈红、黄、褐、绿等颜色。水华:淡水中某些藻类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 我国五大寄生虫:1.疟原虫,痢疾;2.利氏曼原虫,黑热病;3.钩虫;4.丝虫;5.血吸虫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危害:寄生于人体肝脏和红细胞内,引起疟疾。 中间寄主(人):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裂体生殖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 终末寄主(按蚊):配子生殖 孢子生殖 防治:防蚊灭蚊;治疗病人;预防性服药。

普通动物学(第4版)-第19、20章 鸟纲 哺乳纲

第十九章鸟纲 1.总结鸟类主要特征以及与爬行类相似的要点。 答: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从生物学观点来看,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这也是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使其在种数(9千余种)上成为仅次于鱼类,遍布全球的脊椎动物。鸟类起源于爬行类,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有很多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以至有人曾把它们归入蜥形类。2.鸟类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鸟类同爬行类的根本区别,在于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性特征: ⑴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⑵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⑶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⑷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鸟类的3个总目在分类特征上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一)平胸总目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大者达135kg,体高2.5m),适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 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2~3趾)。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平胸总目的著名代表为鸵鸟。

(二)企鹅总目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肢划水有关。游泳快速,有人称为“水下飞行”。分布限在南半球。企鹅总目的代表为王企鹅。 (三)突胸总目突胸总目包括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分布遍及全球,总计约35个目,8 500种以上。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起。最后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均不具交配器官。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生态类群,即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 4.始祖鸟化石的发现有何意义?它具备哪些特征? 答:1984年以来我国发现数具完整的古鸟化石,是德国以外的首次记录。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形态。它与鸟类相似的特征是: ①具羽毛;②有翼;③骨盘为“开放式”;④后肢具4趾、三前一后。但它又具有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主要有:①具槽生齿;②双凹型椎体; ③有18~21枚分离的尾椎骨;④前肢具3枚分离的掌骨,指端具爪; ⑤腰带各骨未愈合;⑥胸骨无龙骨突;⑦肋骨无钩状突。 上述的始祖鸟特征中,除了“羽毛”之外,几乎均可在古爬行类的一些成员中找到,因而曾被称为“有羽毛的爬行动物”,百余年来不时掀起

(整理)普通生物学课程简介

《普通生物学》课程简介 General Biology 一、课程编号:060337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 课程学时/学分:64学时(全为理论学时)/4学分 先修课程:无 三、内容简介: 《普通生物学》是根据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本科生物学系列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作为生物技术的学生入学第二学期的必修课。本门课程主要是讲授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生活习性、系统分类、生理生态及其物种多样性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条主线进行授课,每条主线都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分类→生理生态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以生命在进化过程中的两个适应为主线,即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命的结构功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普遍规律贯穿始终,以期让学生系统而又全面了解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进化的、辨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以及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四、选用教材: 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199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60337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 课程学时:64学时(全为理论学时) 先修课程:无 三、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普通生物学》是根据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本科生物学系列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作为生物技术的学生入学第二学期的必修课。本门课程主要是讲授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生活习性、系统分类、生理生态及其物种多样性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条主线进行授课,每条主线都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分类→生理生态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以生命在进化过程中的两个适应为主线,即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命的结构功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普遍规律贯穿始终,以期让学生系统而又全面了解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进化的、辨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以及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普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 2.掌握动植物基本的形态解剖结构,了解动植物的一般生活习性、系统分

高中生物 联赛动物学知识要点

化钝市安居阳光实验学校高中生物联赛普通动物学部分知识要点第一部分动物界概况 一、主要的门类: 现存动物约150万种,分10个门. 1、原生动物门:约3万种,分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2、多孔动物门:约1万种,分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3、腔肠动物门:约1万种,分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4、扁形动物门:约1万种,分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5、线形动物门:分线虫纲,轮虫纲。 6、环节动物门:约17000种,分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7、软体动物门:现存约10万种,化石种类3.5万种,分单板纲、多板纲、腹 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8、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第一大门,约110万种,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有鳃 亚门包括三叶虫纲、甲壳纲;有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 包括原所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9、棘皮动物门:现存约6000种,分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 合纲。 10、脊索动物门:约7万多种,分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只有头索纲。 (3)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二、重要的名词概念 体制: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动物躯体各部分在排列方式上的某些规律性。 其进化趋势为:不对称→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分节:指动物体内或体外的分段现象。其进化趋势为不分节→假分节→真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分部)。 原体腔:由囊胚腔发育而来,体壁有肌肉层而肠壁没有,无体腔膜。 真体腔:由中胚层分裂而来,体壁肠壁均有肌肉层和体腔膜。 直接发育:发育中幼体与成虫形态大小无异,无须经过变态。 间接发育: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须经过变态。分表变态、不完全变态(分渐变态和半变态)、完全变态。 第二部分无脊椎动物 包括脊索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一)门的主要物征: 1、生活习性:生活在液体环境或潮湿土壤中。具有三种营养方式,即①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②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③渗透营养(腐生营养)。有的兼有其他营养方式,如绿眼虫在有光时行光合营养,无光时行渗透营养。 2、形态结构:体制有不对称、球辐对称;单细胞,少数联合成群体;细胞中分化出多种细胞器,完成动物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如运动器(纤毛、鞭、伪足),消化细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防卫细胞器(刺丝泡)。 3、生理:通过体表进行呼吸、排泄,伸缩泡和收集管主要是排出多余的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