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六年级常见的量练习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常见的量练习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常见的量练习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常见的量练习题

常见的量练习题

一、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

1、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2、一枝钢笔长约170().

3、小明的爸爸身高170().

4、一块橡皮重25().

5、一个冬瓜重4().

6、学校操场长60().

7、教室占地面积约是48().8、一个苹果重150().

9、一桶油重5().10、一本字典厚5().

二、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05厘米=()米 2.05吨=()吨()千克

4千米5米=()米4时5分=()时=()分

8立方米=()立方分米1.5时=()时()分

40分=()时4天=()时1年=()个月

3元6角=()元7.02千米=()千米()米

5600立方厘米=()升270平方厘米=()平方米

5升=()毫升1400毫升=()升

4.05升=()升()亳升1、2.04吨=()吨()千克;

15000毫升=()升=()立方米; 3.4时=()时()分;

3.6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7千克20克=()千克;

80小时=()天;3350米=()千米。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1990年这一年是()年.A.平年B.闰年

2、一部电影从上午10点50分开始放映,中午12点4分结束,这部电影放映()

时间.

A.2小时54分B.1小时14分

3、教室的占地面积约56()A.平方米B.平方分米C.平方厘米

4、一瓶酱油约为458()A、立方分米B、升C、毫升D、立方厘米

5、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A、千克B、克C、吨D、两

6、你现在做的这张试卷的面积大约是6()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D.公顷

7、一瓶矿泉水大约是550() A.升 B.毫升 C.立方米

8、时钟在9点钟时,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是()

A. 60度

B. 30度

C. 90度

D. 180度

9.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倍。

A. 24

B.60

C. 12

D. 无法确定

10、东东家里每星期用水6000升,他家每年大约用水()升

A. 30000

B. 300000

C. 2400000

D. 240000

11、下面的说法中,()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

A. 一包味精重1000克

B.小强一分钟跑了2千米

C.北京承办奥运会那年的2月份有29天

四、填空题.

1、2.04吨=()吨()千克;

15000毫升=()升=()立方米;

3.4时=()时()分;

3.6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7千克20克=()千克;

80小时=()天;3350米=()千米。

2、“马拉松”比赛的全程是42.195千米,合()千米()米。一位选手用了2小时15分跑完全程,合()小时。

3、佳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25分,他早上7:35分从家出发,到达学校的时间是()。

4、今天是20XX年6月14日,从今天算起,至20XX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天。

5、20XX年深圳市将主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年的2月份有()天,这年的7月、8月、9月三个月共有()天。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星期天,小明到离家1.5()的超市购物,他买了600()的牛肉,买了1.8()的荔枝,又买了一瓶2.5()的可口可乐,一共花了29.6()钱。

7、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云的一个墨水瓶的容积是60(),她的订书钉盒的体积是23(),她爸爸的体重是70(),她卧室的面积是9(),她的身高是165()。

8、20XX年1月1日西安市的最高气温是5摄氏度,最低气温是-3摄氏度,西安市这天的温差是()。

9、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节约1角钱,一共节约()元。

五、解决下面实际问题.

1、从零点到夜里10点,经过了多少小时?

2、李老师每天上午7时40分到校,下午5时40分离校,午间休息1时55分,李老师每天工作多少小时?

3、如果现在时钟表示的时刻是8时,分针旋转40圈后,时针表示的时刻是几时?

4、一块长方形地,长250米,宽160米,这块地有多少公顷?

5、一瓶酒精重1.5千克,一瓶油重1.05千克,两个空瓶一样重,酒精的净含量相当于油净重量的2倍,一个空瓶重多少千克?

6、张老师计划每周至少锻炼4小时,每天16:50——17:30是他锻炼身体的时间,他能完成计划吗?

7、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堆成一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大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如果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长多少千米?

三、发展题

下面是20XX年6月的日历,仔细观察阴影部分(十字形)中5个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像这种形式的哪5 个数的和是110?请你用阴影表示出这5 个数。

最新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应用 题 1、甲、乙两人每天共做56个机器零件,如果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3:5,甲、乙两人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石灰水是用石灰和水按1:100配成的,要配制4545千克的石灰水,需石灰多少千克? 3、体育室有60根跳绳,按人数分配给甲乙两班,甲班有42人,乙班有48人,两个班各分得跳绳多少根? 4、一个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是80,分子和分母的比是3:7,求这个分数? 5、一块长方形地,周长400米,长和宽的比是3:2,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甲、乙两个车间的平均人数是36人,如果两个车间人数的比是5:7,这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7、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3:5配制成96吨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8、一种药水是用药物和水按3:400配制成的. (1)要配制这种药水1612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用水6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3)用48千克药粉,可配制成多少千克的药水? 9、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已知女生有2 4人,这个班级有学生多少人? 10、商店运来一批电冰箱,卖了18台,卖出的台数与剩下的台数比是3:2,求运来电冰箱多少台? 11、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比是2:3:4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各是多少度? 12、六(1)班原有学生52人,后来又调进女生4人,这时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六(1)班原来有女生多少人?13、一块长方形试验田的周长是120米,已知长与宽的比是2:1,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4、用一根60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长方形,已知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5、纸箱里有红绿黄三色球,红色球的个数是绿色球的4 3 ,绿色球的个数与黄色球个数的比是4:5,已知绿色球与黄色球共81个,问三色球各有多少个? 16、甲箱有桔子100个,乙箱有桔子80个,从甲箱取出多少个桔子放到乙箱后,甲、乙两箱桔子的比是7:11? 17、客货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的行程与货车行程的比是5:3,已知客车比货车多行了12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8、客货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离中点12千米处相遇,已知此时客车的行程与货车行程的比是3:2,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6)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0 的地图上,量得东、西两村的距离是12.3厘米,东、西两村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7)在比例尺是15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6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8)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9)一幅地图,图上的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10)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0 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块三角形的菜地的底是12厘米,高是8厘米,这块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公顷? (11)在比例尺是1∶3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2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如果改用1∶500000的比例尺,甲、乙两地的距离应画多少厘米? (1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4千米,5小

六年级量率对应练习题

量率对应练习题 姓名: ; 总分: . 1、填空:(每小题4分,共20分) (1)把一根8米绳子长的平均分成6段,每段长) ()( 米,每段占全长的) ()( 。 (2)一根绳子长8米,剪掉了41,还剩( )米,又剪掉了4 1米,还剩( )米。 (3)一袋大米,吃了5 1,还剩16千克,吃了( )千克。 (4)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合格率为95%,不合格的个数为20个,这批零件一共有( )个。 (5)小明以八折的优惠买了一件衣服,便宜了40元,小明买这件衣服花了( )元。 2、应用:(每小题8分,共80分) (1)一袋大米重20千克,第一天吃了全部的 41,第二天吃了全部的51,还剩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2)工程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41,第二天修了全长的6 1,第一天比第二天多修了2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部的51,第二天看了全部的8 1,还剩81页没有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两天一共运走了160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5)工程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51,第二天修了剩余的6 1,还剩2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6)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部的5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20页,还剩81页没有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7)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30页,第二天看了全部的 7 2,还剩下20页没有看,小明第三天应该从第几页开始看? 下总数的,这批货物一共有多少吨? (9)工程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6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30米,此时,已修路程和全程的比是2:5,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0)一辆车从A 城开往B 城,每小时行驶40千米,行了全程的5 1后,又行驶了两小时,此时已行路程是未行路程的一半,A 、B 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word完整版)六年级分数应用题量率对应练习题

量率对应 1、五年级男生有50人,女生有40人. ⑴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⑵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⑶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⑷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个单位精简机构后有工作人员120人,比原来工作人员少40人,精简了几分之几? 3、小静的书架上有三种不同种类的书,其中漫画书比故事书多2本,小说书比故事书少2本,已知故事书比小说书多25%,那么漫画书比故事书多百分之几? 4、一个水箱中的水是装满时的5 6 ,用去200立升以后,剩余的水是装满时的 3 4 ,这个水箱的容积是多少立升? 5、水果店卖出库存水果的五分之一后,又运进水果66000斤,这时库存水果比原来库存量多六分之一,原来库存水果多少万斤? 6、迎春农机厂计划生产一批插秧机,现已完成计划的56%,如果再生产5040台,总产量就超过计划产量的16%.那么,原计划生产插秧机台. 7、用一批纸装订一种练习本.如果已装订120本,剩下的纸是这批纸的40%;如果装订了185本,则还剩下1350张纸.这批纸一共有多少张? 8、有男女同学325人,新学年男生增加25人,女生减少1 20 ,总人数增加16人,那么现有男同学多少人? 9、一本书,已看了130页,剩下的准备8天看完.如果这8天每天看的页数相等,而且3天看的页数恰好是全书的5 22 ,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10、小强看一本书,每天看15页,4天后加快进度,又看了全书的2 5 ,还剩下30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11、一个水箱中的水是装满时的 56,用去200立升以后,剩余的水是装满时的34 ,这个水箱的容积是多少立升? 12、小强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20页,5天后还剩下全书的15 没看,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13、某运输队运一批大米.第一天运走总数的15多60袋,第二天运走总数的14 少60袋.还剩下220袋没有运走.这批大米原来一共有多少袋? 14、京京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8还多21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6 少6页,还剩172页,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15、某工厂第一车间原有工人120名,现在调出 81给第二车间后,这第一车间的人数比第二车间现有人数的76还多3名。求第二车间原来有多少人? 16、仓库里有一些货物,第一次运出全部的 25,第二次运出剩下的12,第三次比第一次少运13,这时还有120吨货物,这批货物共有多少吨? 17、甲、乙二人欲买一件商品,按照标价,甲带的钱差40元,乙带的钱少14 .经过讨价最后可以按9折购买,于是他们合买了一件,结果剩下28元.这件商品标价为多少元? 18、甲、乙两人星期天一起上街买东西,两人身上所带的钱共计是86元.在人民市场,甲买一双运动鞋花去了所带钱的49 ,乙买一件衬衫花去了人民币16元.这样两人身上所剩的钱正好一样多.问甲、乙两人原先各带了多少钱? 19、一实验五年级共有学生152人,选出男同学的 111 和5名女同学参加科技小组,剩下的男、女人数正好相等。五年级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出示课件)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30千克 ?千克 ?千克 水占4份 其他物质占1份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设计意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人体奥秘”的信息,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爱科学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交流信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信息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

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

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北师版)

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数据处理) 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63~65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内容简析 问题串1:让学生理解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的理由,体会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几年来学生身高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身高的变化。 问题串2:引导学生从数据的整体变化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积累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经验。问题串3:在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推理解释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以达到对所要研究问题的了解。 问题串4:引导学生按身高数据分段的方法进行比较,再看看两班有什么不同。 问题串5: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进行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身高变化的统计表,会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含的信息。 2.经历对两组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描述过程,分析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分组整理数据的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难点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法与学法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 1.谈话: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自己一到六年级每个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的身高数据,请大家拿出自己收集的数据,与同学交流。 2.指名交流后,提问:你是怎样收集这些数据的? 3.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身高的变化”。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实际导入法: 1.同学们,大家小的时候家里会定期给大家量身高吗? 个别学生会有自己的身高记录,当场展示。 2.请大家说一说自己什么时候长得最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 3.如果想把几名学生的身高变化情况同时表示出来,需要我们怎么做呢?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几名学生不同时期的身高,把这些数据整理到一个统计图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几名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课件出示)(板书:身高的变化) 【品析: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单位:cm) 1.根据这张表格,你能说一说淘气这几年身高变化的特点吗? 学生一:淘气每一年都在长高。学生二:淘气从115 cm长到154 cm。 学生三:淘气以前没有达到平均身高,后来超过了平均身高。 师:如果想更直观地比较淘气的身高和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一:用学过的统计图来表示表格中的信息。 师: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更能清晰地看出淘气的身高和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的关系呢? 学生一:条形统计图。学生二:折线统计图。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量率对应

分数乘法应用题(一)--------------量率对应 一、知识回顾 大家在完成下面的习题以后,回顾一下,咱们第一节课中“量”与“率”的含义 ①、 一堆沙中t 5 4,用去了31 ,用去了( )t ,还剩下( )。 ②、一堆煤有15t ,如果用去43t ,还剩下( )t ,如果用去4 3 ,还剩下( ) t 。 ③、一堆煤共5t ,平均8天烧完,每天烧这些煤的( ),每天烧( )t 。 二、找单位“1”,用波浪线画出,并完成数量关系。 1、鸡的只数是鸭的95 中,(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2、苹果重量的7 3 相当于西瓜的重量,(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 3、一件上衣降价10 1 ,(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4、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0 1 ,(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冰融化成水以后体积减少了11 1 ,( )是单位“1”, 数量关系( )。 5、5、800千克大米,吃了4 3 ,( )是单位“1”,数量关系 ( )。 找单位“1”的方法: 一、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二、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 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 三、看图列算式 “1” 360米 列式: ( )米 少 9 2 “1” 100吨 列式: 多 1/4 (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认识变化的量,能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如何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2.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激趣。 谁能借助手势形象地说明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变化情况?(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2.导入新课。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年龄、身高、体重这些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亲身经历的身高的变化引入,通过语言描述和手势,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变化的量的同时,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感知变量。 (1)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 教师提问: ①观察上面的表格和图,想一想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②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学生互相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妙想6岁前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③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吗? 教师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互相依存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由人的生长规律决定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2)观察图象,感知变量。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图中25时表示次日凌晨1时) ①图中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折线表示什么? ②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③一天中,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④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⑤骆驼的体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个体汇报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3)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你还能找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与同伴交流。 2.进一步体会、理解本节课学习的变量的特点。 师:观察上面两道题,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每道题中都有两个变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体会用表格、图象等多种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三、巩固提升 1.你能举出含有变化的量的生活实例吗? (汽车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杯中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小学数学六年级常见的量练习题

小学毕业班总复习数与代数(五) 一、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 1、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2、一枝钢笔长约170(). 3、小明的爸爸身高170(). 4、一块橡皮重25(). 5、一个冬瓜重4(). 6、学校操场长60(). 7、教室占地面积约是48().8、一个苹果重150().9、一桶油重5().10、一本字典厚5(). 1、我国领土面积是960万()。 2、一年有()个季度,8月是第()季度,每月的()日至()日是中旬,每月最多有()个星期日。 3、闰年的第一季度有()天。六月份有()天,是第()季度,1996年是()年 4、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一年全年有()天,到今年10月16日是()周年。 5、计量液体体积通常用()和()作单位。 6、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年有()天。 7、“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成功升空,2003年10月16日凌晨6时23分安然着陆。它在空中共飞行了()小时()分。 8、火车时刻表上写着17:30开车,也就是()午()点()分开车。 9、一个会议从7月28日开始,8月3日结束,这个会议开了()天。 10、1985年9月10是第一个教师节,今年是第( )个教师节。 二、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05厘米=()米 2.05吨=()吨()千克4千米5米=()米 4时5分=()时=()分8立方米=()立方分米 1.5时=()时()分40分=()时 4天=()时 1年=()个月 3元6角=()元 7.02千米=()千米()米5600立方厘米=()升 270平方厘米=()平方米

量率对应问题(1)

量率对应问题 一、如何分析量率对应问题? 1.量率对应问题有两点: (1).找准单位“1” 如:5.1班有女生16人,占男生的4/5 单位“1”就是男生 再如:华山冶炼厂有男工150人,是总人数的3/5. 总人数是单位“1” 总结:一般占、比、是这类字后的是单位“1”.。 (2)看好求谁 如果单位一不知道,那就是求单位“1”。用除法,对应量除以对应分率,得到单位“1”。 如:华山冶炼厂有男工150人,是总人数的3/5,总人数是多少? 单位“1”不知道。求总人数:150÷3/5=250(人) 如果单位一已知,求其他量,用乘法。 如:华山冶炼厂有员工250人,男工占总人数的3/5,男女工各多少人? 单位“1”就是总人数。求男工:250×3/5=150(人)求女工:250-150=100(人)或250×(1-3/5)=100(人) 二、如何解决量率对应问题? 1、甲.乙两仓库存货吨数比为4:3,如果从甲库中取出8吨搬到乙库,则甲,乙两仓库存货吨数比4:5,甲仓库原存货多少吨? 分析:从甲仓库取出8吨搬到乙仓库,甲仓库减少了8吨,乙仓库增加了8吨。但是总题没有变化。所以,把两个仓库的总量看作单位“1”。 (1)由甲.乙两仓库存货吨数比为4:3。可知: 甲原来占两个仓库总量的4/(4+3)=4/7 乙原来占两个仓库总量的3/(4+3)=3/7 (2)如果从甲库中取出8吨搬到乙库,则甲,乙两仓库存货吨数比4:5。可知甲仓库现在存货占总量的4/(4+5)=4/9 乙仓库现在存货占总量的5/(4+5)=5/9 所以:两个仓库存货总量是8/(4/7-4/9)=63(吨) 甲仓库原存货:63×4/7=36(吨) 2、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420棵,苹果树棵树的1/3等于梨树棵树的4/9,问这两种果树各有多少棵? 分析:题中的1/3是以苹果树为标准的,4/9是以梨树为标准量的,解题时必须统一成一个标准量。 若以苹果树为单位1,则有1×1/3=梨树×4/9,那么梨树就相当于单位1的 1/3÷4/9,两种果树的总棵树就相当于单位1的(1+1/3÷4/9),于是列式为:420÷(1+1/3÷4/9)=240(棵)苹果树 梨树:420-240=180(棵)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淘气身高和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体会数据的作用。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分析和推测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能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每年都会体检,谁说说你体检的时候都检查了哪些项目?(量身高)每年都有身高的测量,谁愿意说说你现在有多高?你的身高和去年相比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生回答长高了多少)看来每个同学的身高同去年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都长高了。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量身高的?有对父子有不同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情境图,这对父子的测量方法准确吗?(人在长高树也在在长高)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身高的变化”(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从一、二年级的身高是多少吗?(淘气身高表) (出示课件)淘气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他把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的身高情况,都整理到了统计表里。淘气是如何制作这个表的呢?(板书: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他想把自己的身高与全市平均身高进行对比。(什么是平均身高?) 二、探索合作,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的身高与全市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1)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谁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你的想法边指边说(不仅发现淘气在各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还将他与全市平均身高做了一个比较也能发现一些变化)。2)提问:除了统计表还可以怎样更直观更清楚的表达身高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说出画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你能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拿出学具制作) 说说制作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2、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并补充完整。(出示课堂活动卡) 1 际需要,明确可以按照每格10cm来表示身高。 提问:能看图说一说淘气这几年身高变化的特点吗? 3)如何表示淘气的身高才能与全男生市平均身高区分开呢? 展示学生作品,提问: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的是淘气的身高变化情

六年级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练习

一、填空题。 1、故事书和科技书本数比是5 :8,故事书本数是科技书的( );科技书本数比故事书多( ),故事书本数是两种书总本数的( )。 2、甲组人数是乙组人数的 3 2 ,甲组人数和乙组人数的比是( ),甲组人数和两组总人数比是( )。 二、解答下面应用题。 1、有840本书,按4 :3分给育才小学和为民小学,两个学校各分到多少本 2、甲、乙两筐水果的重量比是8 :7,如果乙筐重63千克,甲筐重多少千克 3、把一种农药,药液和水按1:12500配成药水,现有2.5千克的药液,应配多少千克水 4、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为希望工程共捐款4050元,三个年级捐款的比是2 :3 :4,三个年级各捐款多少元 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8厘米,长与宽的比为 5 :4 ,这个长方形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6、六(1)班有54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如果按2 :3 :4分成三组,人数最多的一组有多少人 7、甲、乙、丙三个少先队员共植树100棵,甲植了总数的 5 2 ,乙与丙植树的棵数的比是2 :3,三个人各植树多少棵 8、一个长方形棱长之和是144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 :3 :2,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9、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而成的,45千克水中含氢和氧各多少千克 10、小明班有56位同学,其中男、女人数比是4 :3,小明班有男、女学生各多少人 11、中国农历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这一天,北京的白昼时间与黑夜时间的比是5 :3。白昼和黑夜分别是多少小时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长的比是2 :3 :4,用18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这样的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各长多少厘米 13、一种药液,用水和药粉按100 :1配制而成。现有500千克的水,可配制这种药粉多少千克 14、用480cm 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3 :1 : 2。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15、菜店运来的西红柿与茄子数量比是18 :7,已知运来的茄子比西红柿少121千克,运来西红柿和茄子各多少千克 16、一块长方形钢板,周长是21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5 :2,这块钢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7、农药“乐果”乳剂加水可治棉花的虫害,已知药液和水的重量比1 :1000。 (1)5克药液要加水多少千克 (2)如果用1500千克水,需用多少千克药液 (3)如果要配制2002千克药水,要药液和水各多少千克 18、一批图书按2 :3分配给五、六年级,五年级分得400本,若按3 :5分配,六年级可以分到多少本 19、甲乙两队修路,两队修路长度比是6 :7,甲队比乙队少修50米,甲乙两队各修多少米 20、某车间要把加工一批零件任务的85%,按2 :3 :5分配给甲、乙、丙三个组,已知甲组应该加工零件170个,一批零件有多少个 21、某工厂有三个车间,共有工人250人,第一车间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8%,第二车间和第三车间人数的比是7:6,第二车间和第三车间各有多少个工人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练习二 1、甲、乙两人每天共做56个机器零件,如果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3:5,甲、乙两人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石灰水是用石灰和水按1:100配成的,要配制4545千克的石灰水,需石灰多少 千克 3、体育室有60根跳绳,按人数分配给甲乙两班,甲班有42人,乙班有48人,两个班各分得跳绳多少根 4、一个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是80,分子和分母的比是3:7,求这个分数 5、一块长方形地,周长400米,长和 宽的比是3:2,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甲、乙两个车间的平均人数是36人,如果 两个车间人数的比是5:7,这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个人从婴儿、幼儿、儿童的成长变化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变化情况。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每天的气温、人的体温等。有时候,一个量的变化能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比如:人的身高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驶的路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把这些变化的量,称之为“变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变化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年龄和体重,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 4、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5、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 师:在上表中,有体重和年龄两个变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也在增长,我们就说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三、自主探究,感悟变量。 (一)活动一:骆驼的体温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骆驼体温随着时间变化统计图,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图中所反映的是哪两个变化的量?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在图上是哪一个时刻?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第三天12时骆驼的体温是多少?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_北师大版()

4身高的变化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教学目标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

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结合身高变化的统计表,会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能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含的信息。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经历对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描述过程,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表达得不够清晰,愿意和同伴合作交流。初步具备了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认识了复式统计图,会画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经历过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获取信息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 难点: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重温统计活动的初始过程,使知识形成完整的脉络

六年级总复习小学数学常见的量练习题

六年级总复习小学数学常见的量练习题 一、基本练习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时=( )分 1时25分=( )时 2时30分=( )时=( )分 9000克=( )千克 6吨比5999千克多( )千克 3吨45千克=( )吨=( )千克 0.75吨=( )千克 2.04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5立方分米=( )升=( )毫升 5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10升50毫升=( )毫升 650毫升=( )升 3公顷6平方米=( )公顷 8吨35千克=( )吨=( )千克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 1、一支铅笔长18( )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2.6( ) 3、一桶水重15( ) 4、小华的身高是1.35( ) 5、一只大象约重4.5( ) 6、一间教室的面积是48( ) 7、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 ) 8、一只衣箱的体积是35 ( ) 9、水杯高约1( ) 10、一个人一次能喝约500( )的水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 ,错的打“X”) 1、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份就是闰年. ( ) 2、1平方厘米比1厘米大. ( ) 3、任何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 4、3时24分=3.24时. ( ) 5、一支圆珠笔的长度大约是130毫米. ( ) 6、2008年在北京举行第29届奥运会,这一年的第一季度有90天.( )

7、1立方米比1平方米大.() 8、在367个学生中,至少有2个学生是同月同日生的.() 四、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一个油桶,最多可装油200升,我们就说这个油桶的()是200升 A、质量 B、容积 C、体积 2、一本《新华字典》的价格大约是() A、152分 B 、125角 C、125元 3、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 A、10 B、100 C、1000 4、与45千克重量相等的是() A、0.0045吨 B、4500克 C、9 200吨 5、4860秒=()时()分 A、1,21 B、1,260 C、1,320 五、把下面各组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 40公顷 450平方米 4平方千米 800平方分米 2、4.02升 4立方分米200立方厘米 4升2毫米 六、在里填上“>”“<”或“=”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 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看第二个例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2)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