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炳在1950》【同步达纲练习】

《阿炳在1950》【同步达纲练习】

《阿炳在1950》【同步达纲练习】
《阿炳在1950》【同步达纲练习】

《阿炳在1950》【同步达纲练习】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无锡(xī)勒令(lè)携式(xié)

B.稀奇(xī)纯粹(cuì)衣钵(bō)

C.寡妇(guǎ)糯米(nuò)尽管(jìn)

D.赶忙(jí)举荐(jiàn)琵琶(pí)(pá)

二、请选出每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将其改正过来

1.A.皆然不同()

2.A.步履 B.享誉 C.颠峰()

3.A.产生 B.旋律 C.泠听()

4.A.搀扶 B.报畴 C.耗尽()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年是1918年,阿炳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雷尊殿的新当家。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B.三四十年代的无锡人对阿炳和他的老伴催弟两人步履蹒跚的身影是再熟悉只是了。

蹒跚: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模样。

C.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依旧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受。

高山仰止:抬起头望见高耸的山峰,形容尊敬崇拜的情感。

D.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那个地点商店、码头、渔船较多。

卖唱:在街头或公共场所唱歌挣钱。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那个地点商店、码头、渔船较多。当幽远的二胡声慢慢传来,人们明白,阿炳正向那个地点走来。人们会拥向阿炳,有人高声喊着出多少多少钱点他的曲子,现在阿炳显得专门中意。如遇知音,阿炳会更加快乐。

这时的阿炳和他的听众确信想不到,若干年后如此的旋律会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音乐作品,会一次次引得掌声雷动,使数不清的人如痴如醉。

听过阿炳音乐的人说,无锡地处南方,一年四季和风细雨;无锡人不愠不火,喜怒不形于色;无锡人喜吃甜食和糯米,因此阿炳的音乐才格外地婉转优美。

阿炳每天上街卖艺,有人看到他穿着破长衫,戴着一副断了腿的墨镜,便认为他是叫花子。事实上阿炳与一样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截然不同。

杨荫浏教授在《阿炳小传》中写道:他从来没有随便收取人家施舍的一个钱。他是纯粹靠演唱来坚持生活,从不向人乞怜。人家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酬劳,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有时人家请他表演,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专门快乐地弹拉演唱。

1.下列词语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完全的。

B.施舍:把财务送给穷人、出家人或慈善机构。

C.酬劳: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D.乞怜:显出悲伤的模样,乞求别人同情。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明白得正确的一项是()

A.阿炳专门中意是因为有那么多人来听阿炳的演奏,阿炳能够挣到专门多钱了。

B.阿炳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听他的音乐,以后不必为生计而发愁了。

C.阿炳一生热爱音乐,自己的音乐得到了大伙儿的认可和喜爱,因此阿炳专门中意。

D.阿炳专门中意是因为有人高声喊着出多少多少钱点他的曲子。

3.文中说“阿炳与一样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截然不同”,你能说出理由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回老街走走

舒婷

有支流行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歌词满动人的,唱得一些个做父母的,鼻子一阵阵发酸。现代人的家,都在一格格的火柴盒里,外观千篇一律,里头的装修与格局也大同小异。幸亏游子们再健忘,可能走错楼栋,进错梯道,决可不能叫错爹妈。

从前我们的家不是如此的。

城里的家,不是在什么胡同里,确实是什么小巷深处,歪着一棵老槐或撑着两树枇杷──至于丁香和油纸伞,那是在戴望舒的雨巷才有的。风大的时候,常有一两件衣裳从横架着的竹竿上飘落,罩在路人的肩或头,有些故事由此发生。乡下的家,再穷都有自己的院落,墙头摇荡着狗尾巴草,屋后一窝鸡两丘韭。小孩回家,当妈的急急去摸鸡屁股,捋一把嫩韭,炒得香味直钻入骨髓,多青年都可不能忘。

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住在八卦埕,想想那个地名有多么弯弯绕!厦门最老的区街之一。它那几条街巷的名字都极其生动传神:“打锡街”,住的多是工匠;“夹板寮”,房子的简单可想而知;“曾小姐巷”,原是有个曾小姐祠堂的,碑文说她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放学后特地去看她的画像,扁扁的圆脸上一双细细的小眼睛罢了。十分败兴,从此对古书中的形容词,甚怀疑。

只要有时刻,我依旧情愿回老街走走。

在都市的夹缝中,总有几处被遗忘的角落。比如开元路,没有酒楼没有超市也没有发廊,只有小杂货店和补鞋摊。比较现代化的是一部公共,从居家里逶迤拉出,搁在门口木凳上,由一个抠着趾缝的老头看管。稍过去一点的骑楼下,摆一张矮桌,乌黑的茶具,几个打牌的老人,押着一毛钱十根的筹码。生活在那个地点悠悠打了个旋,连续慢慢流了去。

又比如打锡街,那么窄,张着两只手,能够同时李家抓两根葱,王家讨一撮盐;那么短,站在这一端,能够看到那一端的大马路车水马龙;却又是这么兴盛,白天家家都摆出点什么卖卖:茯苓糕、鲜鸡蛋、烧肉粽、金箔银纸、本地青皮芒果;或者找点事做做:缝补、修伞、代书、打金器。总是熙熙攘攘,看起来看起来是邻里之间的买来卖去而已。晚上,都把小饭桌摆到门口,人要路过,须侧着身,常常不是碰翻了这家的小酒盅,确实是打撒了那家的海蛎面线汤。只是不要紧,进出那个地点的人至少有个点头交情。熟而又熟的走不到家门,就被揪住坐下喝两口。免不了吵架,吵起来声情并茂,平日里搓衣掌勺低眉顺眼的妇女,那个时候口才极好,倾街倾巷。

咳,老街。

我们怀念的不是拥挤、闷热、三代同室的往日时刻,而是相濡以沫互通有无的凡间人情烟火。专门当我们掏出一大串钥匙,打开公共铁门、自家的防盗门、房门,走到被钢栅密密封锁的阳台上,看看上下左右差不多上同样的铁笼子。你不明白隔壁阳台那个腆着啤酒肚浇花的男人在哪里工作,旁边那位风情万种的女子是不是他的妻子。因此他也不明白你,因此你觉得专门安全,不想打破这种默契。

气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被吊在半空的时候,不妨到老街走走。

1.作者写了“现代人的家”,也写了“从前我们的家”,写“从前我们的家”则从“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两个方面来写,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种“家”的特点。

现代人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里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下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认真品读“生活在那个地点悠悠打了个旋,连续慢慢流了去”那个句子,说说它的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街”有什么特点?什么缘故作者说“气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被吊在半空的时候”,要求人们“不妨到老街走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浪线划出能够表达本文中心的语句。

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这不要紧,现在就请你写下来,并谈谈你对此问题的初步方法。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C(C项中“尽管”中的“尽”应读“jǐn”)

二、1.A截然不同 2.C巅峰 3.C倾听 4.B酬劳

三、C(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四、(一)1.A(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专门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模样。) 2.C 3.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要紧靠乞讨来坚持生活,而阿炳从来没有随便收取人家施舍的一个钱。他是纯粹靠演唱来坚持生活,从不向人乞怜。人家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酬劳,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有时人家请他表演,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专门快乐地弹拉演唱。(二)1.现代人的家:外观千篇一律,装修大同小异,差不多上同样的铁笼子,人(家庭)与人(家庭)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城里的家:悠闲,恬适,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纯朴。乡下的家:与自然相和谐,温馨,充满亲情。 2.作者在那个地点用了一个比喻句,将生活比做流水,比做旋涡,使生活既看得见也看起来摸得着,表达出了一种悠闲的美。 3.特点:老街悠闲,恬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挚纯朴。“气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被吊在半空的时候,”自然是呆在“铁笼子”似的现代人家里的时候;到老街走走,就能够领会到那份真挚,那份淳朴,那份悠闲,那份恬适,那份凡间人情。 4.我们怀念的不是拥挤、闷热、三代同室的往日时刻,而是相濡以沫互通有无的凡间人情烟火。 5.略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阿炳的悲惨身世,学习本文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物命运的写法。 2、解说词中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增强真实感的特点。 3、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4、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阿炳出生在畸形的家庭中,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时流落街头卖艺,悲苦的一生,都在他自己创作的乐曲中倾听出来。《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阿炳的《二泉映月》不只是琴声,更是他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阿炳”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有很多坎坷的经历,特别是在1950年,这是改变他命运的一年。题目点明了人物、时间,既限制了文章写作时取材的重点,也暗示了这一年对阿炳的重大意义。 2、本文具体作者不详。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3、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

清和(号雪梅)之子。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4、《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5、《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6、学习生字: 阿炳.(bǐng)害煞.(shà)勒.令(lè)聆.听(líng)稀罕.(han) 衣钵.(bō)搀.扶(chān)糯.米(nuò)报酬.(chóu)耗.尽(hào) 7、理解生词。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回故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介录音后三个月饱经沧桑的阿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四、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阿炳在1950课文分析 版

18. 阿炳在1950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以及他敢叛逆、有骨气的性格。 第二部分(“1950年9月2日……催弟也随之而去。”),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单介绍了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并说明它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写作特色 1.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 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饱经沧桑的人生,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时,既详写了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面”上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文章从黎松涛、电视台记者宋一民、祝世匡、曹志伟等多个人物的角度去介绍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叙事,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则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阿炳的资料

阿炳资料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阿炳 (1893-1950)。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 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阿炳21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娣结为夫妇。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来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了《义勇军进行曲》。 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许多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阿炳在1950》【同步达纲练习】

《阿炳在1950》【同步达纲练习】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无锡(xī)勒令(lè)携式(xié) B.稀奇(xī)纯粹(cuì)衣钵(bō) C.寡妇(guǎ)糯米(nuò)尽管(jìn) D.赶忙(jí)举荐(jiàn)琵琶(pí)(pá) 二、请选出每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将其改正过来 1.A.皆然不同() 2.A.步履 B.享誉 C.颠峰() 3.A.产生 B.旋律 C.泠听() 4.A.搀扶 B.报畴 C.耗尽()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年是1918年,阿炳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雷尊殿的新当家。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B.三四十年代的无锡人对阿炳和他的老伴催弟两人步履蹒跚的身影是再熟悉只是了。 蹒跚: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模样。 C.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依旧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受。 高山仰止:抬起头望见高耸的山峰,形容尊敬崇拜的情感。 D.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那个地点商店、码头、渔船较多。 卖唱:在街头或公共场所唱歌挣钱。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那个地点商店、码头、渔船较多。当幽远的二胡声慢慢传来,人们明白,阿炳正向那个地点走来。人们会拥向阿炳,有人高声喊着出多少多少钱点他的曲子,现在阿炳显得专门中意。如遇知音,阿炳会更加快乐。 这时的阿炳和他的听众确信想不到,若干年后如此的旋律会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音乐作品,会一次次引得掌声雷动,使数不清的人如痴如醉。 听过阿炳音乐的人说,无锡地处南方,一年四季和风细雨;无锡人不愠不火,喜怒不形于色;无锡人喜吃甜食和糯米,因此阿炳的音乐才格外地婉转优美。

阿炳在1950

18 阿炳在1950 课堂目标导航 1、理解并积累生字词,认识阿炳及其名作《二泉映月》,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2、了解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阿炳的命运的方法。 3、学习解说词中将记述、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增强真实感的特点。 4、感悟旧社会摧残人才、新社会拯救人才的道理,树立为国奉献的思想,并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自主学习方案---预习与交流 1、知识储备 解读背景 中央电视台办了一个题为《记忆》的系列专题节目,这个节目有一期介绍了阿炳及《二泉映月》,2001年播出后,深受观众欢迎。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华彦钧的演奏技艺早在青年时期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他又广泛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并且能超脱狭窄的师承和模仿,再加上他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二泉映月》最开始为无标题音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阿炳在1950》教案(新版)语文版

18.阿炳在1950 【学习目标】 1.了解阿炳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2.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注重学习倒叙、插叙等写作方法。(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播放《二泉映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许多同学还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请谈谈你听曲子时的感受。 生:我感到悲伤和沉重。 生:我感觉到一个人在抗争。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空旷的巷子,有个艺人在孤独地拉琴。 生:这支曲子可分三部分来听:有时低沉,有时激越,有时回环。低沉是诉说不幸,激越是对命运的抗争,回环表示对理想的思考和向往。 师:(惊)噢,这位同学说得很内行,欣赏能力极好,我知道你在学钢琴,在这方面很专业。(众人鼓掌)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让我感觉到大家都能听其曲而知其意,欣赏水平很高。的确,这支名曲意境深邃,旋律哀婉、深沉,蕴含了作曲者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抗争。我们应该感谢作曲者,为我们创作了这么神奇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曲者——阿炳,了解他的事迹,了解《二泉映月》。 二、自主预习 1.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艺人,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阿炳幼时便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演奏过;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2.读准字音。 琵琶 ..(pí pá)聆.听(línɡ)耗.尽(hào)巅.峰(diān)

语文版八下《阿炳在1950》教案6篇

第18课《阿炳在1950》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阿炳在1950》同步练习 语文版

阿炳在1950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无锡(xī)勒令(la)携式(xi?) B.稀罕(xī)纯粹(cuì)衣钵(bō) C.寡妇(guǎ)糯米(nu?)尽管(jìn) D.立即(jí)推荐(jiàn)琵琶(pí)(pá) 二、请选出每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将其改正过来 1.A.皆然不同() 2.A.步履 B.享誉 C.颠峰() 3.A.诞生 B.旋律 C.泠听() 4.A.搀扶 B.报畴 C.耗尽()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年是1918年,阿炳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雷尊殿的新当家。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B.三四十年代的无锡人对阿炳和他的老伴催弟两人步履蹒跚的身影是再熟悉不过了。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C.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高山仰止:抬起头望见高耸的山峰,形容尊敬崇拜的情感。 D.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这里商店、码头、渔船较多。 卖唱:在街头或公共场所歌唱挣钱。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这里商店、码头、渔船较多。当幽远的二胡声渐渐传来,人们知道,阿炳正向这里走来。人们会拥向阿炳,有人高声喊着出多少多少钱点他的曲子,此时阿炳显得非常得意。如遇知音,阿炳会更加高兴。 这时的阿炳和他的听众肯定想不到,若干年后这样的旋律会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音乐作品,会一次次引得掌声雷动,使数不清的人如痴如醉。 听过阿炳音乐的人说,无锡地处南方,一年四季和风细雨;无锡人不愠不火,喜怒不形于色;无锡人喜吃甜食和糯米,所以阿炳的音乐才格外地婉转柔美。 阿炳每天上街卖艺,有人看到他穿着破长衫,戴着一副断了腿的墨镜,便认为他是叫花子。其实阿炳与一般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截然不同。 杨荫浏教授在《阿炳小传》中写道:他从来没有随便收取人家施舍的一个钱。他是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从不向人乞怜。人家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报酬,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有时人家

2020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阿炳在1950教案新版语文版20200315258

《阿炳在1950》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思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文章重要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来自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被载入太空。 二、欣赏阿炳的照片并介绍。(参照课前准备的短文)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教师小结: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三、整体感知 1、检查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 2、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谈谈读过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受。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四、研读探究 师生一起深入地探讨课文。请同学们互相质疑解疑,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预设问题: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了解电视专题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4、理解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抢录过程及其意义。 2、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理解《二泉映月》的音乐内涵。 【教学难点】 1、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理解《二泉映月》的音乐内涵。 2、理解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思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文章重要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了解文章体裁 2、学习生字词 3、理清文脉,了解《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抢录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阿炳出生在畸形的家庭中,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时流落街头卖艺,悲苦的一生,都在他自己创作的乐曲中倾听出来。《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阿炳的《二泉映月》不只是琴声,更是他的心声。 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阿炳身世(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介绍)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

阿炳在1950教学方案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方案设计 Design of a Bing's teaching plan in 1950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阿炳在1950教学方案设计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输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2.能力目标: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教学要点】 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教学设想】

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教学步骤】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二泉映月》磁带,欣赏这首名曲,导入课文。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阿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