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心理学认为“个性倾向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是心理活动中最

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一个人行动的方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因此,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是受一定的潜在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后天潜在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或疏导、或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更需要广大教育者去认真矫正。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不良思想的产生,成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诱因,是广大教育者所关心、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问题。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几种情况

(一)中学生散漫的行为习惯

通过有关调查发现有散漫型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10%。这种心理行为表现为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无所追求、期待无拘无束的生活。有这种心理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不羁于学校正常的行为规范、做事拖拉、对荣誉、尊严、责骂不屑一顾,自我感觉良好,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多讲话等懒惰现象。

(二)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习惯

在调查中发现有5%的中学生有攻击型行为。这种心理表现为冲动暴躁,逆反心理严重,惟我独尊。往往表现为自我的约束差,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报复心理强,对同学老师常带有顶撞、斗殴现象,对公物蓄意破坏,甚至开始模仿、涉足黑社会的行为等。

(三)中学生的利欲行为习惯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15%的中学生有利欲行为。这种心理表现为虚荣心重。自私自利、利欲熏心,贪图享受,为达到目的又不愿意自食其力,专找歪门邪道。有这种行为习惯的中学生表现为考试作弊,早恋,涉足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甚至赌博、偷窃、勒索等。

由于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涉足社会经验不足模仿性强。以上种种行为在学生中影响范围较大,影响力深远,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单纯停留在批评、责骂等教育方式上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要追根溯源,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治标治本。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认识的片面性或偏激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现代生活,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并且时值青少年身心发展、见识剧增、知识膨胀的时期。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的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如: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的“追星一族”占学生的40%。如果他们追求的是明星的创业精神,无可非议的,但片面的倾慕某位明星的放纵、自由的个性,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理想生活的心理,最终造成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不满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抗心理行为。更何况,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的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的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的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二)中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调查中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中学生正处于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启蒙阶段,他们常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

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往往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理想越多,追求欲望越强,在实际生活中受挫折机会越多。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最终促成不良行为习惯。正常人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如果一个人很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但未能如愿。多次失败后又没有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或为获得虚荣采用不正当手段的不良行为。

(三)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小孩朝理想、积极的方向发展,因而为他们树立积极榜样,以作示范,在小孩心中灌输完美的社会形象。百态人生,使仍处于观望中的中学生目不暇接。也让我们防不胜防。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教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学校教育观念、方式陈旧而造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如:设立重点班,使学生失去心理平衡,甚至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没有充分了解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等。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误入歧途,其后果不言而喻。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

改革开放,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文化发生重大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有10%的学生家长为了经济发展,都出外打工,家中剩下老弱妇孺。学生在家中缺少家长的管教。在缺少家长管理之下,学生接触社会不良现象的机会更多,如果不加以引导,染上陋习就越多,变得散漫,没有目的,更有甚者,想南下打工,不愿意读书。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社会、家庭的联系。

1、教师要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

调查中发现有89%的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书信联系。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真实。先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学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的指出问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增强学习意识,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以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2、家长要有正确的指导方向

调查中发现有95%的家长认为要关心子女,不任其自然,诚挚严肃,不过分宠爱,体贴关怀,不粗暴简单,公开合理,不歧视偏爱,统一要求,不各行其令,端庄正派,以身作则,和谐友爱,不互相欺凌。以小从严,防微杜渐,家庭规律化,制度化。耐心诱惑、耐心说服。

3、教师、家长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年纪较小,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以后前途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二)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

1、教师要言行一致

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道德准则灌输,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和训练,把理论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思想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通过对学校班主任、教师的调查,他们都认为要做到言行一致。第一,讲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第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第三,教师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2、积极引导、正面教育

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都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面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调动学生自觉接受的内部动力。要做到正面启发,积极善诱导;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理服人。同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以及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调查中发现,都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关怀和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次,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另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督促学生切实做到。总的来说都是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摸清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三)做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

团结学习,互爱互助。通过对学校班主任的调查,他们都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学生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与行为。为此,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的学生对同学的行为和班上发生的事情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教师把班上出现的好思想好行为要明确加以肯定,并使得其延续和发展。坏事在班上得不到支持,就会被制止,遇到侵害班集体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学校就会批评。通过批评与表扬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舆论。具体实施有:第一,保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发扬积极因素。第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第三,明辨是非,给学生温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关心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第五,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感化改变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社会的栋梁。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对策_德育论文

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对策 我校学生中形形色色的不良行为确实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了。重视,即再也不能漠视其存在;深思,即应考虑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这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是有重要意义的。为此,我将所发现的我校学生不良行为归纳如下,愿和同仁们共同探讨教育的方法、对策。 一、吸烟。尤以初中男生为甚。课间十分钟,他们躲在男厕所里,吞云吐雾,如入无人之境。我们刚开始检查时,一进厕所就能抓个现行,可见学生吸烟行为多么普遍。通过对抓到的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谈认识、写检讨、请家长、通报批评),有了一定好转,但还不能杜绝。 二、和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过密。有些在校学生与社会上流里流气的小青年交往密切,还领其到校。一次课间检查时,发现一位貌似学生的社会青年在教室前的走廊上抽烟,其神态简直就像个流氓阿飞,而我们的一些学生还报着一种欣赏的眼神看着他。抓住他时,态度极其蛮横,不接受处理。经查,该社会青年经常到校,还混在学生中上课,既上过文化课,还上过体育课。据他自己说,和我校某班某生是好朋友,所以常来学校找其玩一玩。经过教育并警告其不许再到学校来,然后礼送出校门。然而,刚过了一周时间,又在校内发现了该社会青年的身影。这次,则是和初三一女生在走廊上交谈。抓住之后,滞留在校警务室,让门卫及保安认清该人面貌,防止其以后再混入学生中溜进我校。然后共同批评,令其写出书面保证,并通知其父亲来校,在保证书上签字后领回。这是发现了的,肯定还有没发现的。这一现象的主要危害是对校园安全构成威胁。表面上看,是社会青年的问题,而根子在我校学生身上。 三、翻墙入室的“本领”。这主要表现在某些住宿男生身上。当宿舍熄灯之后,就有一些男生溜出宿舍,翻过男生宿舍北边高高的墙头,出去上网,然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自我控制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诊断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是指中学生违反《中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有的是违纪, 有的则属于一般违法。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上进行诊断,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尽管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心理特征. (一)道德认识错误。美国戈达德的研究成果表明:低能与违法确有关联。不良行为中学生智力一般是偏低的,他们对许多道德规范认识不清,甚至错误,形成了模糊的或颠倒的道德观。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是其道德认识中的三种主要的错误观念。 (二)道德情感失调。我国的郑和均、邓京华把道德情感分为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等五个方面,经过抽样调查:中学生对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友谊感持积极情感的分别接近或超过80%,而对责任感持积极情感的只占40%左右。不良行为中学生的责任感更是低下。道德情感的失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正义感,甚至以受害人的痛苦为乐。 (三)道德需要畸形发展。在中学生的需要结构中,独立自主的需要和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占据重要的位置。不良行为的中学生,更

是强烈地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自主。但他们较为低下的认识能力和不良行为,又使他们难以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难以自主。当他们的需要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满足时,则只能用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方式来争强好胜、表现自已而得到满足。 (四)道德意志薄弱。一般来说,中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性表现为抑制不够和冲动过剩两个方面,所谓抑制不够就是说,只要有一点冲动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冲动过剩则包括一触即发的爆发性冲动和只要有一点不满就大发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思考 根据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的上述诊断,思考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我们教育工作的误区就显而易见了。 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个失误。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忽视道德教育,一切问题全归结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一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道德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道德教育力量的单薄性之间反差的存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第二个失误。道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认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中学生如何应对挫折

1、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识。 挫折难以避免,正确对待挫折,那么就不仅可以克服和消除挫折,而且还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 2、对自我要有正确的认识 (1)要认清自我的局限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味追求自己、他人、社会的完善,挫折就会紧随其身。 (2)应要敢于肯定自己 不管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贬低你,怎么不理解你,你自己要经常对自己说:“我就是我。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我周围的人可以给

我提供一千种人生参考,但最后的选择权利还在于我。谁也代替不了我,我也不能乞求依赖任何人。 3、确定目标 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之内,目标太高,不停地追求自己所达不到的目标,结果只能是挫折及悲观失望随着自己的这种追求步步加深;目标太低,自己的能力难以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同样会产生能力受挫之苦。“我无所不能”的人常常是一无所能,“我什么也不行”的人是自己在打败自己。 4、方法 (1)自我鼓励。遭受挫折后,敢于面对它,把挫折当作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注意今天和明天,而不止是留意昨天。 (2)转移,升华。将不良情绪转移到有益活动中去。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会感觉度日如年,这时,要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

走出户外去呼吸大自然那新鲜的空气。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扩大思路,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如办事不成、作业做不出来,可以离开休息一下,散散步、聊聊天,与人争吵时,不如转移注意力,听听歌、看看电视,冷静下来后,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也许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3)合理宣泄。遭受挫折后向家长、朋友、老师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 (4)寻求代偿。一个努力的目标受挫时可以用另一个可能的目标进行替代补偿。如一次考不好,下次补偿。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方案 安居育才中学初2013级9班:曾利梅 一、班会课召开的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校规班纪和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纪律及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中学生。 二、活动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三、召开班会活动的形式:情景剧、快板、抢答、讨论、观看视频、讲故事等。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具体而细致的安排。 (1)落实: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提前安排好情景剧、快板的排练。 五、活动过程: 班会前播放《少年犯主题曲》,营造班会气氛。 (一)班会主题导入(5分钟) 情景剧--《看看他们俩》 场景一:周日返校教室里疲倦归来

场景二:周六晚上寝室里胜利大逃亡 场景三:周日中午网吧里恋恋不舍 主持人:请同学们判断这两位同学是合格的中学生吗?从而导入班会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二)根据情景剧内容学生活动(5分钟) 1.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违背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哪些条例,请选择: ①课堂有纪律,认真听讲; ②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③课间有秩序,不喧哗打闹; ④语言有礼貌,不讲脏话; ⑤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⑥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扔纸屑; ⑦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⑧不与社会上行为放荡分子来往,不上网,打游戏机; ⑨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⑩不迟到、早退、旷课; 2.如果让你去帮助这两位同学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你有何高招?请大家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主持人对以上活动作小结并过度:尊规守纪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那么,请同学们做好下面的抢答准备。 (三)抢答题:下列现象是对还是错(5分钟)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党占海)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党占海 引言:研究和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是产生刑事犯罪的重要先兆,大量的刑事犯罪是由轻微的不良行为演变、转化而来的,及早矫治不良行为就能避免大量刑事犯罪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缺乏有效的处臵方法,因而造成了很多悲剧性事件。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发生各种不良行为,研究不良行为的矫正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或有关的人员(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运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面对挫折你如何选择

面对挫折你如何选择 时间:2017-04-17 20:01:35 | 作者:王秋芹 或许,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会觉得很难回答。是面对,或是逃避都需要勇气,而不同的心理承受力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培养面对挫折的 承受力,做一个坚强的高中生。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这时,我们应鼓起 勇气,勇敢地面对挫折。或许是由于现代的中学生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已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神话。然而 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悬梁刺骨”的精神,可是过惯了优越生活的我们,却经 不起一点风浪。从小这些故事就一直在我们耳畔打转,那时的我们总会被他们 的毅力所折服,并暗下决心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那时,再大的困难在我们眼 中都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别的,现如今又有多少人 能做到这一点呢? 挫折就像人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踢开它们,天空依然蔚蓝。而面对挫折,就 好像孤身一人在苍茫的大海上随波逐流,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然而,只要自 己努力一下,就有可能到达希望的彼岸。 或许每个人在面对挫折时都会感到彷徨不安,甚至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继而 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其实这是我们的心理负担,只要我们撇下这个包袱,一 心想自己如何去面对挫折,挫折就一定会迎刃而解。 面对挫折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坚强毅力的体现。在学习中,各门功课的压力 往往以排山倒海之势压来,有些同学能够从容面对,而有些同学却一味地选择 逃避,从而导致成绩走下坡路;在生活中,失业、家庭矛盾、邻里关系……多 方面的挫折也常常如影随形,承受力强的人则把他们看成是人生路上一处驿站,只需换个途径,依然是一片坦途;而一些承受力较差的人,则会因为这些挫折 而想到轻生,报纸、电视等媒体曾报道一系列惨不忍睹的事实不正说明了这一 点吗? 因此,一个人如果能拥有面对挫折的承受力,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一定会 越挫越勇。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正需要这种宝贵的财富吗?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一个人的品性与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人生不无道理。因此,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习惯如不加以控制和矫正,对其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将带来不利影响。 一、中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当今大多数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生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良习惯。不良习惯在中学生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就不良动作而言,有抽烟、嗜酒、赌博、迷恋游戏、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就处世和办事而言,有自由散漫、办事拖沓、讲话粗鲁、出口成“脏”等;就学习态度和程度而言,有态度不端正、厌学、怕学、精力不集中、懒得思考等。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至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自动化的作用。所以,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习惯中受益匪浅,也会因坏习惯而深受其害。 二、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第一、家庭是不良习惯形成的直接原因。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发生作用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实际行动的影响实现的。所以,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习惯的形成。比如有的学生张口脏话,伸手打人,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他们都会说:“在家父母就是这样教我的。”可见,家长的不良习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 第二、社会环境是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但某些制度有不成熟、不完善的今天,社会上某些人存有重物性。一些商人因经济性的需要心理,时不时给什么都好奇的学生出售烟酒,有的网吧仅找中学生的钱,这样有令不禁,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逐渐染上了抽烟、酗酒、迷恋网吧,甚至染上赌博等不良习惯,既荒废了学业,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园地,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得以形成的重要环节,可眼下,社会上的某些物质性,赌博风给宁静的校园也带来了影响,再加上,某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粗暴,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的罚款、课堂上接电话、上课迟到等等,都会使学生仿效,形成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等不良习惯。 第四、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其不良习惯形成的关键。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因素诸如情绪、情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情绪易失控,行为易反常和重复,好走极端,兴趣爱好广但无恒心,这样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使他们是非不分,常在外界的刺激、诱惑和影响下重复错误的行为,难以用理智的闸门控制住自己的言行,日积月累便形成不良习惯,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乃至走上不归路。 三、中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树造良好效果。 中学生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虽有所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任,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榜样。俗话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语言”。孩子的习惯就是在父母有意无意的行为影响下形成的。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所说:“其实,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 学校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教育要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和转变教育观念,切不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大对不良社会环境的治理和监督的力度,对于少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与本质脱节的行为严惩不贷。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让孩子们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学校部分学生情况,谈几点做法。 问题: 1、个别同学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爷奶文化低,在家不好好学习,四处乱串,这家跑跑,那家跑跑,有时还几个人骑车游玩。这不仅影响别的同学的学习。家长出于情面,不好说。就多次找到老师。 2、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爷爷生活,其自主意识差,学习差,打架、骂人、违纪现象时常发生。经常拿别人的学习用品。 3、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现象,如果不加强引导,都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建议: 1、自己管好自己,明确学习的目的。多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 2、明确打人、偷盗是犯罪,不仅给家人带来经济上的负担,还会给自己戴上一顶“犯罪分子”的帽子。(贼娃子、痞子)。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另外、自己要整理好自己东西,不随手乱扔。贵重物品不要带到学校来,也不要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要显摆) 3、学会理财,给自己准备一个存钱罐,这也避免小偷盯着你,也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财不外露) 措施: 各班班干部认真负起责任,帮助班主任了解班上的情况。尤其是安全员和生活委员。看看那些同学带一些奇怪的东西,那些同学带10元以上的零花钱。其次、班长和学习委员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那些同学有小偷小摸(乱拿别人的东西或别人没同意抢东西的)得行为,有拉帮结派的(就是我给你好处你跟我一伙),学习上开始下滑的(也就是以前学习好最近跟某些同学学坏了),放学后有拦路打劫的或欺负小同学的或勾结社会上的小混混。其他同学也要监督举报。 总之、好习惯是从小养成,坏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我们要扼制坏习惯,让好习惯发挥它耀眼的光芒。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作者:徐韵湘 课题的由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中小学生的行为关系到他 们身心的健康及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乃至中国未来的蓬勃发展。 课题的目的、意义:深入探究形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外因及内因, 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步骤:1、制定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 3、进行访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把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 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 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 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 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 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 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 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 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 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我 们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 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 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只图舒适,缺乏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小学生不仅应该储备知识,更应该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身心健康。主要以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他们日常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纠正策略,希望能够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行为教育;换位思考;心理引导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规范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坏习惯,就像疾病一样,使人受害终身。”在现阶段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总是要家长和老师督促才能进行有效学习;上课听讲习惯不好,在听讲的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能有效复习;不会刻苦钻研,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懂得独立思考等。小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则至关重要。就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一项简单的调查,86.5%的受

访者表示学习习惯是从小学时期养成的。 2.生活方面 现阶段的小学生都是“00后”,在家庭中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在生活方面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舍不得让他们进行劳动锻炼,造成了小学生懒惰的习惯。作为独生子女,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分依赖家长,不懂得自我管理;同时电脑、手机等一些高科技和信息化事物渐渐进入每个家庭,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度沉迷电脑游戏、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还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3.品德方面 我国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教育课,这就说明小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然而现在的校园内经常出现不文明的不良习惯,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说谎;高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在校园内打架、骂人等;有的小学生不懂得爱惜公物,没有集体荣誉感;甚至还有小学生出现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如果一些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的时候不加以纠正,长大后很有可能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4.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包括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青少年该如何积极面对挫折

青少年该如何积极面对挫折?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青少年该如何积极面对挫折? 导读:任何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遭遇挫折。人们在遭遇挫折时如果没有积极认识挫折,将会产生挫折感。被挫折感包围的人往往会陷入消极悲观情绪中。青少年由于认知能力不完善。面对挫折时,他们容易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并影响他们之后的生活与学习。积极面对挫折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点。 青少年该如何积极面对挫折?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并不是天生针对你一个人,也不是因为你能力不足才缠上你。不能因为遇到挫折,便消极沮丧,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一切都是自己没用。要明白挫折产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既要看到挫折的消极面,也要意识到挫折能磨练自己,提升自己。 (2) 转移注意力分解压力。 每个人产生挫折感之后,便会有心理消极和身体不良感受。此时,切忌过分关注自己的身心感受,越关注身心不适感受就会越强化,人也会越消极难受。此时应该做出注意力转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和能调动自己对生活和对自己有信心的行为上。此外,青少年也可以把挫折的感受说出来,向自己的父母、老师或同学倾诉,在倾诉的过程可以寻求到外界心理支援,以缓解由挫折引发的压力。 (3) 重新分析挫折。 挫折会给人带来消极体验,其直接原因在于自己对挫折的分析认知。对此,青少年应该学习重新分析认知挫折,对挫折对象做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判断。有些挫折只是因为自己把挫折对象看得太重了,事实它可能对自己没多大价值。有些挫折感被放大,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当时遭受其他事情的干扰。 ————————————文章来源: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https://www.wendangku.net/doc/617104767.html,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何秀华 张某,男,今年13岁,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观擦,易冲动,有暴力倾向,抽烟、喝酒、上网吧,同学很怕他,平时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若同学不搭理他,他还骂别人;老师若有批评,他还不服气,双眼瞪着老师,常常抄袭作业,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偶尔还偷偷拿别人东西。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疼爱孙女,无暇关注张某的学习。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张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开家长会都是爸爸妈妈去,我的开家长会没人来我像个孤儿。平时我想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我喜欢爷爷奶奶不管我,他们也不知道。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张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通过观察研究,我与任课老师协商、班委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张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矫正方法。 1、提高认识。我通过面对面谈话、作业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行为习惯无小事,它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人的成才与发展,增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愿望; 2、循序渐进。开始帮助她矫正时,他总说改不了甚至干脆说不改了,对此我就帮助他把一种原先需要大决心才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几个用较小的决心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样,他心理上就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而心理阻力也就小的多。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抛出窗外,但可以把它一步步赶下楼梯。” 3、持之以恒。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里有一个“惯性效应”问题。我在课间总是走到她身边说:“今天表现很不错。”,“同学们说你最近很棒”,“今天你对自己很满意吗?”,“今天你哪儿做得还不够好?”,“加油,你会更棒的。”等等。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激发了她下大气力矫正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张某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学习上进,现在她每每打电话给父母汇报在校情况时,其父母都很吃惊,问这是我儿子吗? 三、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在矫正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她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 2012年5月2日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摘要小学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提出了预防与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控制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三室两厅的房屋遍布乡镇,农民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与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 一、谈谈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意义及途径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是指引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帮助青少年认识和改正不良行为,发展起社会需要的良好行为过程与活动。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1、认识。正确认识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前提。第一,对不良行为有明确的认识。有些行为是表现出来的,如赌博、偷窃等。其他是不容易发现的。如敌意、迷恋倾向、说谎等。因此对这些不良的现象的矫治。对社会、他人以及青少年本人的健康成长确有利。第二、对不良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不同,犯罪行为是指根据法律定的。不良行为是根据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准则规范来确定。这是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这类准则,有些是不成文的。第三、青少年本人对其不良行为应当有效矫治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2、改正。改正不良行为比认识不良行为更困难。许多不良行为的社会性质是十分明显的。改正不良行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或“挂失”。例如明知吸烟损害健康但是许多青少年仍然照吸不误。 3、塑造。塑造青少年的良好行为模式,不仅是圆满完成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任务的需要,也是巩固矫治效果,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由此可见。认识、改正和塑造,是完整矫治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在

矫治活动中,反之做到了认识和改正。那只是一种较低水平的矫治,只有在认识并改正了不良行为的同时,使青少年学会和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模式时。我们才能说圆满地完成了矫治的任务。矫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行为,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防止他们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得而最终变成犯罪人,为国家长治久安等意义重大。二、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原则 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下列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对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了解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不良行为往往是在不同原因的作用下产生的,准确了解这些原因,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基础。正确了解不良行为原因的重要环节,就是了解不良行为的主观动机,其意义在于:第一,有助于准确评价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第二,有助于制定正确的矫治方案,第三,有助于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奖励应多惩罚 奖励和惩罚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方法,奖励的矫治作用大于惩罚,更多地使用奖励,更少地使用惩罚,能够更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 (三)矫治活动应力求一致性 第一、各级党政部门、教育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环境的净化,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 第二、要制定净化社会环境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对书摊、录象、电

中学生满分作文:面对挫折,勇往直前

面对挫折,勇往直前 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很聪明,并不笨。 老师说,我们都有很大的潜能。 老师说,她喜欢我的不气馁。 我想说:“您的每一句话,我都铭记在心。” 我想说:“只要您不放弃我,我就没有放弃的理由。” 老师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一提起数学,就是烦躁,畏惧,可怕。可是张老师总是鼓舞我:“ZJM,不要怕,要对自己有信心。”每每听到这句话时,我就振作精神,坦然面对。 周二,又进行了数学必不可少的周考。烦躁,忧虑,紧张各种复杂心理一齐涌上心头。左脑、右脑、大脑、小脑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一点心思都没在考试上面,我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终于,结束了。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考得确实很逊色。唉,我无奈地看着打着许多红叉叉的考卷,摇了摇头。感觉似乎都习惯了似的,不去在乎这分数与名次了,把这些都看淡了。因为,我知道,认真吸取教训,总会有笑的时刻。 我认真的订正试卷,一题一题地问老师题目。老师说:“我就喜欢ZJM这不气馁的精神。”我“嘿嘿嘿”地笑了。 如果我尽最大的力气去努力,去学习。那么,结果如何,一切都不重要了。毕竟,我对得起努力的自己,辛苦的爸妈,还有为我喝彩的老师。 我总是保持积极乐观地良好心态,去对待任何人,任何事。我要塑造最好的自己,从不输给我自己开始,超越自己,克服自己,战胜自己,以此来完善我美好的人生。 “把失败写在背后,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吉米哈里波斯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天数的艰难险阻,有时要经历失败的打击。但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而应该勇敢面对,努力拼搏,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心理学认为“个性倾向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是心里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一个人行动的方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因此,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是受一定的潜在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后天潜在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或疏导、或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更需要广大教育者去认真矫正。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不良思想的产生,成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诱因,是广大教育者所关心、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问题。 本次我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岗坪镇东中学,以问卷、谈话调查的形式,调查了30名班主任、100名教师、校长和学校主任7人,还有600多名学生、100多名学生家长。通过调查研究,我把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几种情况 (一)中学生散漫的行为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有散漫型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10%。这种心理行为表现为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无所追求、期待无拘无速的生活。有这种心理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不羁于学校正常的行为规范、做事拖拉、对荣誉、尊严、责骂不屑一顾,自我感觉良好,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多讲话等懒惰现象。 (二)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习惯 在调查中发现有5%的中学生有攻击型行为。这种心理表现为冲动暴躁,逆反心理严重,惟我独尊。往往表现为自我的约束差,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报复心理强,对同学老师常带有顶撞、斗殴现象,对公物蓄意破坏,甚至开始模仿、涉足黑社会的行为等。 (三)中学生的利欲行为习惯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15%的中学生有利欲行为。这种心理表现为虚荣心重。自私自利、利欲熏心,贪图享受,为达到目的又不愿意自食其力,专找歪门邪道。有这种行为习惯的中学生表现为考试作弊,早恋,涉足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甚至赌博、偷窃、勒索等。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由于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涉足社会经验不足模仿性强。以上种种行为在学生中影响范围教大,影响力深远,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单纯停留在批评、责骂等教育方式上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要追根溯源,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治标治本。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认识的片面性或偏激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现代生活,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并且时值青少年身心发展、见识剧增、知识膨胀的时期。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的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如: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的“追星一族”占学生的40%。如果他们追求的是明星的创业精神,无可非议的,但片面的倾慕某位明星的放纵、自由的个性,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理想生活的心理,最终造成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不满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抗心理行为。更何况,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的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的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的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二)中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