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中国外交资料

当代中国外交资料

当代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

外交: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国际会议,用谈判、通讯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

“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对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另起炉灶”: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

日内瓦会议:1954年在苏联倡议下,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与地位参加要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亚非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中国政府提出,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双方避开外长会谈,采取由一国大使通知对方大使的形式就声明草案进行会谈。

珍宝岛事件: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入侵苏联。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签定并生效,有效期为30年。条约是以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基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和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签署。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期满后没有再延长。

中美上海公报:中美两国政府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在上海发表。双方就国际形势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结束了两国间22年的敌对关系,并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中美建交公报: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两国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八一七”公报:是1982年8月17日美国与中国发表的有关军售台湾问题的公报。此公报是三个公报中唯一专门针对台湾问题的公报,该公报解决了美对台武器出售的问题,双方只是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但未达成共识

伙伴关系:在国际关系中,“伙伴关系”则是指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一种互不以对方为敌、平等而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寻求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保持并推进双方关系发展的良好状态。

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其主旨是创造“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世界.

金砖五国:传统“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将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

G20金融峰会:是全球主要发达国和发展国就全球金融经济合作举行的最高领导峰会。峰会协力建立全球金融标准,透明财政政策、反投机反洗钱、融资等经济标准,峰会提供共商全球金融经济的世界级平台,促进全球金融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两国在双边性、区域性和全球范围等广泛领域内,对近期和长期战略性和经济利益方面的挑战和机遇进行磋商的一个现行加强化机制。

二.简答题

1.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对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背景:1.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的全球态势,美需要中国牵制苏联

2.越战使美国陷入泥潭,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缓慢

3.珍宝岛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4.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5.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6.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过程:从1954年到1970年,中美之间在日内瓦以及华沙共举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1969年,美国放宽了对华贸易限制。1971年7月15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宣布,他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博士已经对北京进行了一次秘密访问,而他本人已经受邀访问中国大陆。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杭州以及上海。尼克松返国前中美共同签署了上海公报。

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中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4.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俄)关系的演变。

(1)1949年—50年代后期:总体上是友好的。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主要是同苏联和东欧新民主国家展开。一切的行动遵守苏联“老大哥”的安排,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现实利益。

(2)1955年开始:中苏出现矛盾,毛泽东因为对苏共批判斯大林持反对态度,并要同赫鲁晓夫抢夺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权,于六十年代开始攻击“苏联修正主义”。还包括两次台海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上苏联袒护印度的态度。

(3)62年中苏关系陷入低谷:一夜之间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62~64年展开了中苏大论战。66年中国开始文革,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69年前后的中苏边境冲突更是不断把两国推向战争的边缘,最终中苏关系宣告破裂。

(4)1976年后,邓小平执政,开始逐渐缓和两国关系,86年开始逐渐将两国关系正常提上议程。总的来说中苏关系经历了“蜜月期”、“争吵期”、“冲突期”和“和好期”

5.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A. 49年到72年:战略性对抗关系。

B. 72年到80年代末:战略合作。

C.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防范性接触阶段。

D.是1997年至现在,这是中美关系重建阶段。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互访,双方决心“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6.简述50年代两次台海危机

(1)台湾海峡危机,简称“台海危机”,是指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台湾海峡两岸军队针对对方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共有六次。50年代的是:第二次(1954年9月3日—1955年5月),第三次(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

(2)第二次主要事件;九三炮战 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

一江山岛战役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攻占一江山岛,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至当日下午5时30分,经过一天战斗,解放军占领该岛,国军一江山指挥官王生明将军引手榴弹自尽。

大陈岛撤退2月8日至2月11日,美国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将大陈军民船运撤退至台湾。 3)第三次主要事件:金门炮战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在四十四天内,向金门射击炮弹几近五万发。1958年9月2日,国民党海军沱江号完成运补作业后,却于金门料罗湾附近外海,遭到解放军鱼雷艇包围与猛烈的攻击,几乎沉没。9月11日,金门守军击毁厦门火车站。9月22日,美国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径巨炮由国民党海军运抵金门。美国并紧急运送响尾蛇导弹给国民党空军,造成解放军空军的损失。结果解放军封锁金门的尝试失败。

7.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

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8.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三.论述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及内容进行论述。

1.50年代,一边倒。背景:新中国成立,美国对新中国实现孤立政策,苏联对新中国给予援助;两大阵营的形成。

2.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背景:国内极左思潮泛起和文革,国际上与苏联由分歧到分裂,援越抗美。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背景:联美抗苏,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推动世界局势的新变化。

4.8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背景:改革开放。

5.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韬光养晦,大融入。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6.新时期,和平崛起。背景:一超多强,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

2.论述对“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的理解。

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进一步巩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同周边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而且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往在进入21世纪后已迅速升温,如今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这种往来正在朝着机制化的方向发展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其次,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周边不少国家与我交往很深,接触很广。第三,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第四,我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冷战时期曾

形成不少“热点”,有些至今尚未彻底解决。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背景,是我们开展周边外交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在朝鲜半岛的冲突,竞争与合作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并于1953年签订了《停战协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在朝鲜半岛上的第一次冲突。

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朝鲜半岛政策开始出现良性互动趋势,更多地进行彼此协调。促成了半岛分裂以来首次南北首脑会晤的举行和《南北共同宣言》的发表,1991 年 9 月 17 日韩国和朝鲜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1991 年 12 月 13 日,签署南北基本协议书, 1992 年2 月19日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也得以发表并生效。特别是以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为标志, 这一时期, 中美两国都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朝鲜半岛南北和解进程的支持与欢迎, 并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采取了协调性立场。

在谋求解决核危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中国与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共同利益开始显现出来,中国的态度是支持朝鲜半岛建立无核区的建议,主张协商谈判。中国积极进行多方斡旋,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核危机的解决进程发挥了影响。而美朝双方则经过反复折冲, 最终于1994 年 10 月 21 日签署了《核框架协议》,暂时解决了朝鲜核问题。

面对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以及美朝对抗的再度升级, 中国方面以劝和与促谈为宗旨展开了外交斡旋, 并最终促成 2003 年4月 23日至 25 日的北京三方会谈, 从而为通过和平对话解决朝核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随后, 中国又继续根据事态发展的需要, 积极与有关各方密切合作, 先后促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北京六方会谈。各方仍然在不断积极努力, 中美双方针对朝核问题的政策互动也一直没有间断。

基于共同的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需要, 美国方面曾多次主动派员就半岛问题与中国方面进行探讨, 而两国首脑会谈也屡屡将半岛问题作为彼此交流的中心话题。表明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美关系的大环境,

但是,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强调以协商一致为原则, 以平等对话为手段, 谋求以外交努力解决争端的途径; 另一种则是追求冷战遗留下来的集体安全体系, 谋求以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同盟为手段、以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为补充, 建构以军事力量应对挑战的地区安全体系。

4.论述八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对中国和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首先,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第11届3中全会把国内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外交应该为这个大目标服务。

其次,国际上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了变化。苏联因与美国争霸战线拉得太长,力不从心。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后所形成的进退维谷的被动局面,以及苏联支持下越南入侵柬埔寨所形成的同样困境,促使苏联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收缩。里根上台后运用经济和外交手段,在全球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开始了一轮被称为“新冷战”的全球进攻战略。七十年代苏攻美守的格局转变为“互有攻守,各有得失”的僵持态势。

根据这些形势的变化,中国领导人决定调整对美苏的关系,拉开与美国的距离,松动与苏联的关系。中国政府开始改变七十年代与美国搞潜在的“共同制苏”战略关系的政策,拉开与美国的距离,不与美国搞“战略”关系。受其影响,中国在广大第三世界不再“以苏划线”,也“不以美划线”,而是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对外政策调整后,提出既不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全方位地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与英国、葡萄牙经过友好协商分别于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与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就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签署联合声明。对外战略调整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发展与其它国家党的关系的原则,并据此步巩固和加强了同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逐步实现了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逐步开始改善。

中国更加强调发展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1982年12月底,中国总理出访了非洲11国家,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两年后,他在访问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发展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四原则,即“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从1983年开始,中国在继续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无息贷款,实施承建成套项目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开始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从1980年起,中国全面参与了联大六个主要机构和各主要委员会的工作;参加了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及其下属各特委会和工作组的活动;恢复了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逐步加入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刑警组织、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等许多其它的国际组织等,全面开始了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

5.论述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背景下,如何对待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之间的关系。

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国际风云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瓦解,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的大变动时期,中国面临西方国家联合施加压力和围剿的威胁。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思想,是在对外工作中既要警惕西方政治图谋,更要防止同西方对抗,以维护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协调和稳定。“韬光养晦”的精神实质是冷静、谨慎,长期埋头苦干,集中精力干中国自己的事,在国际上不当“头”。“有所作为”则指不应妄自菲薄,在国际舞台上必须发挥应起的作用。同西方国家“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勇于克服重重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也都是“有所作为”的表现。

而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背景下,中国仍然是一个1)国力最雄厚的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发达程度、科技、教育、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同美国、欧盟和日本还有很大差距;(2)利益和影响迅速向全球扩展的亚洲大国,但并未能在亚洲发挥主导作用;(3)政治体制和价值体系独特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在经历深刻变革,领土尚未完全统一,受到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4)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改革者,同时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的制约。上述“虽强犹弱”的中国国际定位就决定了中国仍然必须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韬光养晦”当年针对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当时是外交工作中压倒一切的重心。但今天我国外交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复杂的情况、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竞争对手。现时的国际挑战不仅来自作为竞争对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同时来自国际组织、境外的某些社会力量,今天,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争端与挑战,中国要保持应有的气度与气节,仍要秉持“韬光养晦”的原则,既不能盲目迷信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能激进、机械地应对所遇到的国际问题,更不为国际风云变幻而迷惑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战略目标,也不为外界的挑衅而锋芒毕露,讲过头话,做过头事,承担力不胜任的责

任,而是抓住机会发展壮大自己,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在韬光养晦的战略智慧中为和谐世界的构建贡献自身的力量。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有所作为”的分量也要相应增加。例如,事关国家独立与主权,睦邻外交,第三世界的正义事业,在能力范围内增加对贫困国家的援助,有选择地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推动重大国际安全问题的合理解决,主动参与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问题,仍要发出“有所作为”的声音,求同存异,在合作中寻求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以免因局部争议错失整体发展良机。中国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历史已经鲜明深刻地告诉我们:封闭、孤立、自大、盲目不能发展中国,只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中国才能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6.论述当前中东国家的政局动荡对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对相关大国的中东战略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中东国家的政局动荡使得欧美等西方大国在中东的影响力相对减弱,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目光从对亚太地区转移到中东。新兴国家可趁此机会大力发展,提高国力。对世界石油战略造成较大冲击,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对美国而言作为唯一的全球性霸权,美国的战略利益在北非政治动荡中受到了重大冲击。此次出现政治动荡的突尼斯、埃及、巴林等国,都是美国在中东战略支柱国家。其中巴林是美国第五舰队驻扎地,建有美国在中东最大的军事基地。这些苦心维持的盟友一夕翻船,让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战略部署面临重新调整。并且,与革命相伴的政局动荡将会为哈马斯、基地组织等激进组织向相关国家扩展影响提供机会美国在北非国家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美国的中东战略、甚至全球战略都会受到影响

但是,从政治影响力上来说,北非是欧洲的传统“地盘”,欧洲国家在北非的历史更久、利益纠葛更深。而石油价格上涨加剧全球通胀,受冲击更大的是中、印等制造业大国,以及日韩等石油对外依赖度更高的国家。而从长期来看,北非、中东国家的政治动荡还会打击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信心,不利于新兴国家进一步吸引投资、融入国际经济秩序。

除此之外,北非几国传统亲美政权的垮台,并不代表这些国家就一定会走上反美道路,成为第二、第三个哈马斯。无论任何人接掌政权,都必须面对一个基本的现实:美国仍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霸主,新的执政者想要融入国际经济秩序、获得广泛国际承认,就必须与美国打交道。

对中国而言,本次动乱覆盖中国85%的石油进口量,而且中国进口能源60%经过亚丁湾,中国出口欧洲的大部分商品也经过该区域,中国的经济深受本次中东地区系列动乱的影响。当前中东乱局一方面使国际油价飙升从而使中国经济成本增大,另一方面能源通道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对待中东的新动荡,亟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中国现在的经济命运已经与全球局势息息相关,中东这样举足轻重的全球能源重地已经对中国经济构成了很大影响力。相较于国内的通胀和经济增长问题,如何利用动荡局面,确保新的全球格局下中国的既有利益不损失,进而巩固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根基,与当下保稳定的使命同等重要。

但是同时,中东北非局势将牵制美国战略东移,为我国赢得更长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长期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也有利于变革国家新政权建立友好关系,在北非中东北非地区赢得新的、更多的合作机会。

对俄罗斯而言,中东政局动荡会对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利益及影响力产生冲击。第一是战略利益,即通过保持在中东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来平衡美欧在该地区的作用。如果俄罗斯的重要伙伴纷纷倒台,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美国和欧洲在该地区的势力必然“坐大”。第二是经济利益。这主要包括军火交易、能源市场的稳定等等。据统计,在购买俄罗斯武器的80个国家中,叙利亚排名第五。在也门,俄罗斯也有可观的

经济利益。然而,这些国家政权的更迭会使原有的经济合作协议成为了一纸空文,严重低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利益。

中东政局动荡给俄罗斯既带来了直接损失,但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政治动荡会刺激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上涨,还会促使该地区国家增加对防空武器的需求。俄罗斯在中东剧变中与美欧国家的政策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做法提升了它在事件发生国以及西方世界中的谈判筹码,从而有利于改善俄罗斯国际收支状况。从这个角度来说,中东剧变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一个机遇。

就欧盟而言,中东政局动荡会导致大量非法移民涌入,多数穆斯林移民涌入会给欧盟造成多重困扰:首先最紧迫的是增加了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威胁。其次,加重欧盟国家的社会治安压力,移民的大量涌入无疑会带来更严重的“融合问题”。随着欧洲排外情绪日益高涨,各国以强烈排外为政治纲领的极右翼政党趁机扩大势力,这又对欧洲一体化的推进埋下隐患。

中东-北非的地区力量对比正向不利于欧盟的方向演变。中东-北非发生较大动荡的国家基本都属亲欧国家,如突尼斯、埃及以及 2003 年以来的西方“新宠”利比亚、约旦、巴林、也门等( 当然也有例外,如叙利亚) ; 反观由于核问题而长期遭欧盟排斥的伊朗,不仅政局相对稳定,且地缘环境因阿拉伯世界的不稳定而相对改善,更兼变局带来的油价推高而获利匪浅。穆巴拉克政府倒台后,伊朗随即派军舰在时隔31年后首次穿越苏伊士运河,这足以显示伊朗所处的有利地位。欧盟对伊朗的围堵政策更难维持。

政治动荡更是打乱欧盟的能源进口战略,使欧盟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博弈中处境更为不利。欧盟经济复苏受到冲击,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再次凸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