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产业升级测度与策略分析

中国产业升级测度与策略分析

中国产业升级测度与策略分析
中国产业升级测度与策略分析

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一、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 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产品附加值较低 伴随着国际技术、产业发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者,其所在的发达国家主要以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为导向,把成本高的分工环节转移出去,而把收益高的分工环节控制在自己手中。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积极融入国际化进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低下的制约,我国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的低端。我国出口的制成品仍以初级制成品为主,即使在所谓高技术产品中,我国所从事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活动,附加价值和利润很低。“中国制造”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价格优势,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对国外还有相当大的依赖。 2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一直是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痼疾之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问题愈发严重。在传统产业中,产能过剩已经从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汽车等行业,扩展到焦炭、电石、铁合金、铜冶炼、纺织、化纤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是导致我国工业利润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产能过剩不仅出现于传统产业,还在某些新兴产业中出现,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不少地区盲目采用多种刺激政策推动投资,使这些产业产能快速扩张,部分新兴产业,如碳纤维、风电、多晶硅、锂电池、光伏等,先后出现产能过剩,并伴随着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可以预见,产能过剩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 3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产业组织结构主要从市场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结构加以体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国企规模远大于民企而效率却相对低下,是导致我国工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重要表现。 二、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 1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偏低,严重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总体偏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制造业增加值率偏低。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一个综合指标。由于主要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低、价格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同时却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规模获得快速增加,但由于中国产业的低附加值和低效率,以及所处的价值链低端环节,使我国的经济发成就付出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以及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作用,中国以低端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增加值率,加快产业升级,通过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跃升,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是产业发展升级的方向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不但表现在传统产业,也表现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以来,中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但在高技术产业产量增长的背后是其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从创新的资金来源看,收入分配过多地向政府倾斜加之企业税负较重,又是导致企业研发和创新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2产业投资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工业能耗水平等不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投资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投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水平。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与过低的投资效率直接相关。投资效率可用投资效果系数表示,投资效果系数等于GDP 增加额除以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一定时期单位固定资产投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试析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GDP达39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各方面的约束,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下降,新的竞争优势产业又还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一、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离不开国际分工角色的转变。国际分工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国际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产品及服务的消费中心;二是人口众多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三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矿产资源。而中国基本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上游,靠资源耗费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到国际生产中。这样的一种生产模式如今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首先,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约束:一方面,低端工业巨大的资源需求和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中国的耕地面积已经全线逼近18 亿亩的红线;仅正常年份中国的缺水量就已经达到400 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4.8%,铁、铜、铝等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无疑加速了资源约束的到来,中国万元产值能耗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甚至数倍于巴西、墨西哥这类新型发展中国家,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仅为日本的1 /20,美国的1 /10,德国的1 /6。 其次,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大幅减缓,2004-2011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2015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主要靠流入的农村劳动力支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是“未富先老”的状况。刘易斯拐点临近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逐渐下降,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劳动力工资、用工企业成本上涨,以低廉劳动力为立身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无法与越南、印度等新兴世界工厂竞争。 最后,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5年7月21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而2014年1月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90。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我国出口增长。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出口商品属于加工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完全依靠低廉的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将要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不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甚至是难以维系。唯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带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产业升级在于国际分工层次的升级——沿着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 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部门升级(Inter- sector Upgrading)的路径进行(Hum- phrey,Schmitz,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姓名:××学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各产业也在不断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完善。而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区域差距 一、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1.从资本存量结构来看,外资企业的主要产业流向是工业中的制造业,并且这一投资程度在未来一段时期有上升的趋势。从第二产业内部而言,外资主要促进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两方面的变化均会导致资本密集型的产值相对上升,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我国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行业倾向性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选择进入我国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 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 2.中国产业处在全球产条的低端,即“计、制造、销售、服务”中的制造环节。中国产业升级停滞不前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这也揭示出残酷的现实:所谓“中国制造”其是“中国组装”,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品的附加值来自产品在中国组装前的许多国家,而中国的贡献仅仅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由此来看,中国的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中国的产业升级, 要在战略层面上充分重视从被“俘获”与“压榨”的全球价值链中突围的问题, 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的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 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不断迈进。此外中国的工业化率也高于典型工业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制造业结构演变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吻合度较高。当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制造业产出的人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落后、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等方面。中国的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水平落后。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距,东中西部制造业发展严重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为明显,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景分析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森林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续了回落态势;;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继续上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协同创新成为普遍的创新模式,企业需要通过网络化的协调实现企业的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走在国际分工的上游。虽然实现创新过程的合作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分工如此细化的条件下,制造业的创新不可能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而是需要依托企业的社会网络来实现。这也就提出了制造业在未来协同创新的网络化的目标。此外,中国在制造业升级中也要着重于利用东、中、西部的地理要素禀赋,对于东部地区,面对目前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需疲软的现实,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即需要加大人力资本储备,提高当地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中西部地区,尽管地区廉价的生产要素为其吸引产业

中国产业升级的基础与前景

中国产业升级的基础与前景 经过三十余年高速增长实现经济飞跃之后,当前我国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加快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历史任务。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国已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我国未能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已对既有的粗放发展模式提出严重挑战;从产业发展水平来看,一方面,一、二、三产业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化、高度化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我国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位置,以大量资本投入和资源消耗换取低廉附加值,产业价值升级任重道远。因此,加快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法则。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首先从来料加工、加工配套等低端环节入手,此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摆脱单纯的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而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市场,更多的国内企业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行列,促使我国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和营销能力获得提高,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不断深化。 但在整体上我国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创新、研发设计、营销能力等也处于较低的层次,加上全球价值链的控制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阻击,更加减缓了我国进入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进程。下图3-3大致描述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其中,U 型曲线代表发达国家的价值链曲线,可以发现发达国家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研究、开发和营销、服务环节,低附加值环节是生产环节;倒U 型曲线表示我国的价值链曲线,与发达国家的情形正好相反,我国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生产环节,低附加值环节是研究、开发和营销、服务。

新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新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背景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趋稳,经济约束条件也发生了变化。供给方面,多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进入快速上升期,主要依靠继续扩大要素投入量拉动经济增长已不现实。需求方面,国民经济均衡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的要求不协调,消费率长期偏低,而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相对缓慢,投资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同时,国内经济各方面升级动力不足。首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达不到结构升级的需求;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上的“反效率”配置虽已开始扭转,但产业间的效率落差未能被充分利用;最后,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上升结构性扭曲。 (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首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产能将成为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新路径。例如,哈撒克斯坦政府提出了“光明大道”经济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这无疑会给目前我国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等行业提供发展机遇。①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将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不同行业及特定行业上下游之间的投资范围,通过共商共建各类产业园与集聚区探索新的投资合作模式,从而创造出我国与沿线国家间更多的利益交汇点。最后,向沿线国家转移传统制造业产业所带来的生产要素重组效应将加速推动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三)产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国外压力 其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所带来的压力。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推行以“本土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三大支点为基础的振兴战略,促使位于发

产业转型升级案例研究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制香产业转型升级报告 一、改革的背景 (一)面临的困难 XX香产业历史悠久,是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300多年前xx 将制香技术带到XX,经过几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制香基地之一。但受限于自然条件、区位、资金等因素,当前传统香产业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突围极为艰难,主要体现:一是产能无法根本性提高。制香业的手工制作模式长期以来困扰着香产业产能的根本性发展。虽然台湾、香港及内地相继研发了多款制香机械,但是仍然无法使制香过程完全机械化,产能无法得到革命性提高。二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XX香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原辅材料和销售市场均在生产区域之外,随着生产竞争的日益加剧,发展压力不断增加。三是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虽然XX香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为主,缺乏一个统一的XX香品牌,与日本、台湾等香文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四是发展载体亟需完善。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强,XX香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现有的工业平台亟需进一步扩容;此外,香产品展示中心、香业物流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也有待规划建设。五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香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存在“小富即安”心理,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信心不足;经营理念、营销策略与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充电”。 (二)改革的意图和出发点

做大做强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通过整合资源,挖掘“香”海丝文化底蕴,创新开发组合产品,引导香从朝拜用品向保健、养生、文化礼品和居家用品转型升级。建设国家香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掌握行业话语权,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培育形成国内香龙头产业,建成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国香都”。 (三)国家改革的基本方向 国家和省市各级均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商务部2011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老字号保护与促进工作的通知》,为新时期保护与发展中华老字号提供支持和保障。省市在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等扶持政策,均明确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二、改革的措施 (一)推动本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品牌带动为先导,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品牌层次,推动立体多元化发展。 1.重创新,产业层次持续提升。高度重视香产业的科技创新,引导制香企业在自觉参加技能培训提升素质的基础上,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机械,不断提升香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全县香企业共有个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其中,xx公司研发的乌沉香、檀香经xx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实验,证明该产品对过敏性疾病有预防作用,对呼吸道有保健功效,2012年10月份通过省、市专家评审;xx公司研发的沉香、檀香系列产品经省疾控中心测试,杀菌效果绝佳,并通过SGS国际检测机构检测,通过

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15517975.html, 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作者:辜秋琴黎玲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18期 摘要: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加强,随着欧美发达国家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时期,为了避免我国掉入“中等收入陷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成为新时期发展要求。文章针对我国产能行业过剩、产业技术结构、产业集中度和区域结构等存在的问题,结合马克思《资本论》里相关产业结构理论,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一直动荡不堪,全球各国经济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显得更为迫切。 一、经济新常态对于中国产业结构新要求 1. 从全球经济来看,自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在危机演化多年之后,不再是一个内部统一的集合体,各国各地区经济自身经济都有了发展,美国经济发展始终强劲,欧洲和日本经济却早已有暗流通缩迹象,中国、印度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国家经济依旧稳健,全球经济正进入“新常态”。然而全球经济变化对新兴市场的冲击更大,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面对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时,应加快解决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 从国家经济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不断下滑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也紧随其后地进入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在新常态时期,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国要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然,变成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找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目的。 二、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对中国产业结构会有高于以往的要求,对于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优化升级,因此必须清楚新常态背景下优化升级所面临的问题。 1. 产能利用率低,行业过剩现象非常严重。产能利用率低加剧了产能的过剩,过度的剩余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生产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维护市场稳定。同时,供过于求的现象也使得企业所获得的利益相比以前大大减少,降低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企业生产规模减小,使得就业岗位大量流失,造成大量人员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当前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仅聚集于传统产业,还发生在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

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模块化分工通过产业转移的形式可推动后起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当前中国正面临国内产业升级的较大压力,同时也处于国际有利形势中。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可通过产业核心资源的整合、品牌模块企业的创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措施来实现。 关键词:模块化;国际分工;自主创新;产业升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受到较大冲击,而中国经济在强大力度的政策刺激下率先复苏,目前正逐渐稳步发展,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相对提升。然而,当前中国经济自身结构性矛盾依然很突出。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已经明显表现为一种内在压力与客观要求,尤其是沿海经济带产业的升级换代,显得更为迫切。 当然,从客观上来看,国际上发生的这次危机并未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分工朝纵深发展,产业内出现的“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持续深入发展;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方兴未艾。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利用相对上升的国际地位和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选取模块化理论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将它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分析其对一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同时结合一些后起国家成功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实际,对中国当前产业升级的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下载。 一、全球化背景下模块化分工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 所谓模块化(Modularity),根据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2003)的理解,其是把复杂的系统(或产品)分拆成不同模块(Module)①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在设计层面,这意味着产品或复杂的生产系统可以拆分为诸多具有独立功能的标准模块,同时各模块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则进行组合;在组织层面,生产上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分工协作网络体系(Schilling & Steensma,2001);在产业价值链层面,模块化导致的分工使不同企业基于自身比较优势,从事一个或若干模块的生产,由此分列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 模块化的这种内涵表明,它所形成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链已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别。由众多的模块生产企业和为数较少(或只有一个)的模块集成企业所构成的是一个庞大的生产网络,其产业价值链对应着各个价值模块;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网络体系与产业价值链通过模块化实现分工的国际化进一步动态演进与拓展。这不仅意味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参与了产业的模块化的分工体系,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模块化网络的动态演进,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动。正是这种变动,会对这些国家的产业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图1所示,生产系统(产品)在实现模块化后,当本国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或随着技术进步、制度或政策进行有利调整而使交易成本降低时,非关键模块或低技术、低附加值模块的生产就会以FDI或代工生产的形式被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这种转移实际

中国制造为什么要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制造为什么要产业结构升级? 近日,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换挡但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苗部长还表示,中国从现在开始,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这正是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是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数据显示,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量的90%以上,是拉动投资、带动消费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专家们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充满信心,他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存在着四大优势:其一,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人口超过13亿,这样超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势。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这便是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二,中国拥有一大批生机勃勃的企业,工业基础要比那些发展中国家要好得多。其三,中国有一个发展制造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其四,中国还有一大批制造业的人才资源。 不过,笔者认为,目前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正是要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领域迈进。这既说明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已刻不容缓,又暗示了过去靠人口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的“世界加工厂”的旧模式已不可持续。那么中国制造业究竟存在着什么转型升级的压力呢? 首先,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却不是制造业的强国。中国制造业约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的份额,已经成为制造大国。工信部数据也显示,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占56家。 在这些骄人的数据背后,也存在着中国制造业不够强大的隐患。众所周知,芯片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大国之际,去年中国进口芯片的金额达到2100亿美元,超过了石油进口。所以“缺核少芯”正是中国制造业的痛点之一。 再者,国内用工成本和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使中国制造业的明显优势已经荡然无存。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下降了560万,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国制造业工资普遍达到3000元至4000元,远高于东南亚等国。据波士顿报告,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4%。

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内研究综述

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内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学术界从各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现有文献大致分两类,第一类围绕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促进力量、对策建议以及成功经验总结这几个方面展开,第二类针对某一特定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研究。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研究综述 0 引言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结构高级化,向着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国务院2011年12月印发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快速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我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从理论上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本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现有文献大致分如下两类。 1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促进力量、对策建议及成功

经验研究 (1)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黄颖(2011)探讨了产业转型升级的五条途径:产业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衰退转移和发展新兴产业,并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谭晶荣(2012)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及路径选择,并提出实施方略。张德鹏、张凤华、陈晓雁(2013)基于广东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杨丹辉(2011)基于新型国际分工的视角研究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盛朝迅(201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研究了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分析了产业生态视角下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易开刚、林肖肖(2013)基于企业能力提升的视角提出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徐从才、盛朝迅(2012)通过分析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的内在动因及外在条件,发现逐渐在一部分行业中形成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的格局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张银银、邓玲(2013)分析了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并提出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吕春成(2013)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产业国际化。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之路------技术进步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之路------技术进步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联系日益紧密。而我国经济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面临的是我国产业结构亟待升级问题,因此我国要不断利用开放条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要的是重视“二次创新”,提高引进技术的有效性,最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二次创新 一. 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 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主要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等。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具体趋势如下: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2O世纪6O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2O世纪6O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2.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的升级包括产业间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内的升级这两种基本方式。 从宏观角度考虑,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在特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按照一般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提高产业的结构层次和发展水平,以保障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活动。 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产业结构升级是生产效率的转化过程,就是社会生产效率由低到高的改进和转化,是整个生产体系的改进和提高。产业升级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是一个逐步演化和提升的过程。 二.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

中国OFDI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中国OFDI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显著提升,对OFDI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自我国“走出去”战略有效实施以来,学术界关于OFDI对母国产业升级影响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OFDI对促进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间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内与产业间技术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OFDI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这条主线,系统地从全国、省级和行业层面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首先,论文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就现有的关于OFDI、产业升级以及两者相互关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方法和逻辑结构。其次,论文从概念界定入手,对包括OFDI相关理论、产业升级相关理论、OFDI 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制等理论在内的各理论层次,按照历史演变顺序进行归类和总结。再次,论文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OFDI、中国产业升级的演变分别进行统计整理和现状特征概括的基础上,采用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修正后的经典钱纳里“结构增长模型”和“灰关联度模型”,就OFDI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从各个层次进行了判断和预测。最后,在前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从微观企业视角来看,按照企业进行OFDI时所寻求的目的和效果的不同,分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等四种动机。资源寻求型OFDI能够使企业冲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紧缺障碍,降低国际物流成本,进而促进企业自身的产业升级。市场寻求型OFDI在释放国内产能、产业升级的同时,可以促进贸易发展。技术寻求型OFDI和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可以促进企业自身、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还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升级和发展。 从产业视角来看,OFDI对产业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产业转移、产业关联、产业内竞争三大效应。产业转移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要素的转移,资本、技术、劳动力等作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借助对外投资,可以通过国内劣势产业的转移,释放生产要素,用来发展国内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产业的升级。产业关联效应则可以通过产业内部技术水平的提升来促进产业升级。对于产业内竞争效应,则可以通过积极的对外合作、兼并、绿地投资等各种形式,来实现核心技术和专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转换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转换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充分整合全球生产资源,而将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工序、区段和环节,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空间配置,从而形成了以产品内分工为特点的全球价值链(GVC)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构建、治理并控制着价值链上的各国生产厂商。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因为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被跨国公司嵌入到其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上,成为被治理者。尽管在嵌入过程中,中国获得了一些发达国家溢出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随着它们的产业链布局调整实现了出口产品的快速升级。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随着中国在发达国家主导的GVC中嵌入得越来越深,嵌入产业越来越广,中国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在不断减弱。从各国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曾经以参与者身份加入到全球生产活动中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逐步培育起自己的跨国公司,形成自己的GVC,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同为参与者的一些拉美国家则因为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GVC,而长期被锁定在低端环节,甚至面临被踢出GVC的风险。打造由中国自己主导的GVC是跳出“悲惨增长”的陷阱,实现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二、GVC的构建者与嵌入者的利润分配与产业升级 (一)GVC的构建者与嵌入者的利润分配 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营销、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价值增值环节被分割开来,分散到全球空间。从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来看,分散在各环节上的厂商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互相合作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价值的分配中它们是平等的。1992年,中国台湾宏基电脑创始人施振荣先生在描述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附加值时提出的“微笑曲线”,直观而形象地阐述了GVC内部各功能环节间的价值等级特征。其中研发和营销是产品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两部分,中间产品加工和组装是价值链中利润最微薄的部分。一般而言,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利润率均在20%以上,而处于底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利润率只有5%。那些把持着“微笑曲线”两端的正是构建GVC的跨国公司。它们不仅凭借占据了价值链中较高的附加值环节获得了更多收益,而且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价值份额,这些GVC 的主导者们还采取制造过剩生产能力以增强价格主导权、转移前置时间成本、在加工贸易中实施转移定价策略等手段不断压榨嵌入在低端生产者的利润。例如:戴尔、惠普等国际大购买商在中国台湾采取的策略就是不断更换代工厂商,为了能够抢得大买家的订单,各大代工厂商不得不拼命压低价格。为了降低平均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又倾向于竞相扩大生产能力,增强资产专用性。但是供过于求的产能竞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和沉淀成本最终更加削弱了台湾厂商的整体谈判能力,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跨国公司给予中国台湾代工厂商的合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国民经济也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的这样一种粗放经济增长情形。所以,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课题即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产业结构升级是有效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我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而且主导产业也有变化,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 标签: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关联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进入结构转换阶段。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形和趋势,经济发展都有着其阶段性特点,每个国家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而这就涉及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连接的关系。我国当前因产业结构还不够完善,因而在未来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都需要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更加合理地配置经济资源。 1.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处于比较畸形化的一种状态,发展也比较混乱无序。但纵观在这个阶段的三次产业构成来看,表现出了劳动力构成与产值构成比有极大的不对称性,尤其是相较于正常的“一般发展模式”,呈现出一定的畸形特点。在这个阶段,我国在产业政策以及发展战略上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滞留于第一产业中,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处于逆向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构成上升十分缓慢的状况,这实际上是一种异常现象,这也折射出当时我国在商业、金融、交通等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中的滞后性与短缺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当时的传统经济体制、片面追求重工业等发展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期,经济的增长在主导产业上发生了变化,不再仅限于农业,而是有了相对平衡,但目前还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重工业才是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核心动力因素,这其中或许也并未完全非常清晰、客观地认识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 2.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我国目前还缺乏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各企业的创新能力步伐也还无法达到一致。据相关研究显示,在与其他50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相比较下,我国位列28位,这个水平已经处于相对中下层的级别了。再加上我国在一些非常核心、关键性的技术上缺乏一定的自给率,有一半以上的技术依存于外来技术,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自给技术掌握能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今后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会越来越困难。另外,我国当前有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资源的消耗更大,因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更大,这些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日趋白热化。

制造业的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

制造业的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 【摘要】中国制造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空前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没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现代物质文明。中国制造业作为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可享用产品的载体和国家安全所需产品的提供者是任何时候都撇不开的产业,制造业的兴衰不只是制造业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有极大的作用。制造业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我国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Abstract: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conomy the main contributor,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ere is no modern material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day.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carrier of productsandsecuritywhichcannotbeignoreanytime.The rise and fall ofmanufacturing industryis not only the manufacturing event,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national security event.Has great effectsfor our country's industrial upgrading.Manufacturing i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rational choice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升级 mainpoints: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dustry upgrading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我国制造业 (2)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制造业 (2) (三)体制过渡时期的我国制造业 (2) (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 二、制造业的地位 (3) 三、制造业发展与产业升级 (3) (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3) (二)、产业结构实现调整优化 (3) (三)、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4) (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4) (五)、配合外贸实现利润转移 (4) (六)、产生资金技术外部经济 (5) 四、我国制造业的展望 (5)

中国产业升级路在何方

中国产业升级路在何方? 诸竹君 (P1)博士生青年说,学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P2)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中国产业升级路在何方。(P3)上面展示的分别是人类历史上五次产业革命的代表性成果,人类从原始的石器时代一路走来,(P4)经历了青铜器、铁器时代,(P5)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了近代社会,(P6)电力技术、汽车的发明进一步提升了人类的工业能力,(P7)最近一次电子信息化革命性的将人类带入现代文明。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两个问题:一是第6次产业革命将会是怎样的?二是中国将会如何实现产业升级?(P8)下面,我会论述中国产业升级的三大难题、新产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未来趋势以及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P9)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通过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判断,中国当前的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产业升级往往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但中国却要在中短期内实现;二是要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来实现升级,即实现一种无衰退的产业升级;三是要实现政府产业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即“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下的升级。如果能成功克服三大难题,中国就能实现产业升级、重新崛起,因而对上述难题的研究颇具现实价值。 (P10)第二部分我将会探讨新产业革命的基本特征 1.新产业革命不是爆发式的而是渐进式、渗透性的。首先是主要动力并非重大科学发现和革命性技术突破,而是技术整合和模式创新;其次并未改变原有主导产业基本格局,而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孕育出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度融合。 2.新兴国家面临产业同发机遇,有望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在新产业革命的萌芽阶段,新兴国家面临与发达国家的同发产业创新地位。如果能在此次产业革命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可以在新的技术模式和产业模式中具备与发达国家近似的水平,减小与其技术差距。 3.集聚型、规模化产业链纵向分离格局将向智慧化、网络化系统发展。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