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

复习题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四、名词解释(每个 3分,5个题,共15分)

1.地下水的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2.水质量指标: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化指标。

3.地下水资源:指赋存和流动于含水系统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体,其量是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4.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反映含水层渗透、导水的性能。

5.水文比拟法:将参证流域的水文资料移置到设计流域的一种方法。

6.水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淡水水体。

7.矿化度:指单位水容积中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总离子量。

8.地下水文分析法:是指依据水文学,用测流的方法计算地下水在某一区域一年内总的流量的方法。

9.释水系数: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或者水头上升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

10.径流模数: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11.水资源评价:指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

12.开采试验法:是指用探采结合的办法,直接开凿勘探生产井,按开采条件(包括布井方案、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到数月的抽水试验,以其稳定的抽水量(即补给量)直接确定开采量。

13.流量过程线:是指河流断面上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4.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质评价):是以水环境监测和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过程。

15.水量平衡:根据物质不灭/质量守恒定理,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在任意时段内,收入的水量和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地区在该时段内的蓄水变化量。

16.湿润度:是降水量与同期无降水时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之比。

17.蒸散度:是实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有效降水量之比。

18.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

19.地下水的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在其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20.潜水蒸发系数:是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2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估算下游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22.导水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M上的单宽流量,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即T=KM。

23.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和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24.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25.降雨入渗系数: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26.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

27.贮水系数: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28.地下水的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流通过的能力。

29.稳定入渗率:也称最小入渗率,指在充分降水条件下一定地段的一定土壤经较长时间的下渗后,入渗率接近于某一稳定的常数。

30.降水量:指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31.蒸发力:又称潜在蒸发量,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1.简述土壤蒸发的物理机制。

答:土壤蒸发是指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离开土壤表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根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可分三个阶段:①定常蒸发率阶段: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水分充分供给的条件下,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土壤表层供给蒸发。②蒸发率下降阶段:当土壤中水分由于蒸发逐渐减少到第一个临界点田间持水量以下时,土壤中毛细管的连续状态逐渐受到破坏,输送到土壤表层的水分逐渐减少,不能满足蒸发需要,蒸发率明显下降,土壤蒸发量随之减少,直至毛管断裂含水量。③蒸发率微弱阶段:当土壤含水量减少到第二个临界点毛管断裂含水量以下时,土壤通过毛管作用向土壤表层输送水分的机制完全被破坏,土壤水只能靠分子扩散作用而运动,土壤蒸发十分微弱,数量极少且比较稳定。

2.简述井群干扰法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步骤。

答:适用条件:适用于井数不多、抽水井较集中、开采面积不大的地区(如城乡供水、工矿供水等集中供水源地)。

计算步骤:(1)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和参数的初步选择。(2)确定允许降深Smax 。(3)拟定布井方案,依据需水量制定开采量的分配方案。(4)结合布井方案选取合适的非稳定井流公式,计算承受干扰作用最强或分配开采量最大的井的水位降深。(5 )将计算的水位降深S与允许降深Smax 进行比较。当S <Smax 时,说明规划的开采量是有保证的;当S≥Smax时,说明开采量是没有保证的,须调整开采方案并进一步预测。(6)计算未来历年必须的回灌量,依据开采时抽水设备确定的控制水位标高,计算历年可能的开采量,其与规划需水量之差即为必须的回灌

3.简述数值法开展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时,模型识别的判别准则是什么模型的识别方法有哪些

答:模型识别的判别准则为:①计算的地下水流场应与实际地下水流场基本一致,即二者的等值线基本吻合;②模拟期计算的地下水位应与实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二者的水位动态过程基本吻合;③实际的地下水补排差应接近于计算的含水层中储存量变化值;实际的地下水补排差应接近于计算的含水层中储存量变化值;④识别后的水文地质参数、含水层结构和边界条件要符合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

模型识别的方法有:直接解法和间接解法

4.水资源区划工作的一般性原则是什么

答:水资源分区的原则:①尽量保持流域或水系的完整性。②同一分区内的自然地理要素、水土资源条件、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应基本相同或相似;③结合流域规划和供需平衡分析及水资源总量的估算要求,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保持供排水系统的连贯性。⑤分区级数视评价区域面积大小而定,面积大的可采取3 ~4 级分区,较小的则采用2 ~3级分区;分区个数根据评价目的及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确定,要有利于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计算和按行政区域或流域水系进行汇总。⑥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⑦水资源数量评价、质量评价、利用评价和综合评价均应使用统一分区,分区有利于揭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级分区;分区个数根据评价目的及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确定,要有利于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计算和按行政区域或流域水系进行汇总。

5.简述用解析法求解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时,公式的选取需注意哪些方面问题,评价的步骤有哪些

答:选取公式时应注意:①根据补给条件和计算的目的与要求,选用稳定流或非稳定流公式。。②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介质性质和边界条件,选择承压井或潜水井公式及均质或非均质、无限边界或有限边界、有无渗入补给或越流补给等不同条件下的公式。③选取公式时适当考虑取水构筑物的类型、结构、布局和井距等,在现有公式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依据建立的概念模型和渗流理论推导新的计算公式。

评价步骤:(1)根据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方式,进行边界概化,建立概念模型并选取合适的井流解析式。(2 )利用勘察试验资料获取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在缺少资料地区可引用水文地质条件相似且能满足精度要求的其他地区参数或经验参数。(3 )根据建立的模型及选用的公式,计算开采量并检查水位降深,经反复调整计算选出最佳方案进行评价。

6.什么是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的意义和原则有哪些

答: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天然和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等作出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估计,以及对地下水资源在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和论证。

评价原则:①以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为整体开展评价的原则;②“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综合考虑的原则;③根据供水目的不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地下水质、量、热统一考虑的原则;④地下水补给、储存、排泄统一考虑的原则;⑤利用储存量以丰补欠的调节平衡原则;⑥技术、经济和环境综合考虑的原则;⑦考虑人类活动,化害为利的原则。

7.简述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1)“三水”转化原则,尤其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2)“以丰补欠”原则,(3)水量与水质并重,遵循水质标准的同时又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4)水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价、评价和监测相结合的原则(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系统保护协调(6)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8.简述使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允许开采量的评价步骤。

答:⑴开采区的概化;⑵参数的确定;⑶参数及模型的验证;⑷地下水资源评价。

9.简述运用数值法进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时,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及计算区的离散化。

答:水文地质条件概化:(1)含水层结构概化,包括含水层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参数分区的概化。

(2)地下水流态概化。(3)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概化。(4)初始条件概化。

计算区离散化:将研究区域和计算时段分别分割成若干个小区域(单元)与小时段(对静态模型不需要),把各单元视为区域的等价区,根据数学模型建立各单元特征点物理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按单元、按时段顺次求解由这些代数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从而最终得出全区域变量值的集合。

10.中国水资源分布特征有哪些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都存在哪些问题

答:分布特点: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土地、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年内年际变化大,水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江河泥沙含量及水体污染是我国水资源的一个突出问题。

存在问题: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污染加剧,江河湖库水质下降;用水效率低,严重浪费;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1.地下水文分析法的适用条件和限制条件有哪些

答:适用条件有:(1)全排型流域,均衡区内其他排泄量占比例较小;(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又相对较低的地下水系统;(3)具有较长系列的测流资料(泉流量、地表径流量等)。

限制条件有:(1)实质属于水量均衡法,集中参数方法(黑箱),不能详细描述系统状态随空间变化情况;(2)无法准确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评价精度取决于测流和基流分割的精度。

12.数值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可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它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用数值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一般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预报在一定开采方案条件下水位降深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②计算在一定开采期限内不超过某一降深的允许开采量;③进行不同开采方案的比较,以便选择最佳开采方案;④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调度和综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优点:(1)可解决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动态预测问题。(2)在基础资料较丰富、可靠的条件下,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且往往比简化条件下的解析解更精确。(3)借助于现有的商业化专业软件,数值法在实际应用中变得更加便捷,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缺点:要求有较多的基础资料,如气象水文资料,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动态资料等。

适用条件:精度要求较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水动态预测问题。

13.简述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⑴岩层中有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先决条件);⑵岩层中有储存、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

(3)有足够的补给来源。

14.简述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的泰斯多边形法及其适用条件与缺点。

答:①把流域内各降水量观测站绘在流域地形图上;②把降水量观测站每三个用虚线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许多三角形;③在每个三角形各边上做垂直平分线,所有的垂直平分线另构成一个多边形网,每个多边形内有一个降水量观测站。最后,根据下面假设和计算公式即可求出流域平均降水量。

适用条件:计算区域内各雨量取样站点分布不均匀的区域。

缺点: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都视为固定不变,与降水的实际情况不符。

15.什么是允许开采量,它和开采量有何区别

答: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概念不同:开采量是目前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量,只反映取水工程的产水能力。而允许开采量大小取决于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储存量大小,同时还受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故开采量不应大于允许开采量;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16.简述径流形成过程。

答: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可分四个阶段:①流域降水阶段:降雨量大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及其时空变化对径流形成过程都有直接影响。②流域蓄渗阶段:通常把降雨开始后,到地表径流产生前,降雨的截留、下渗、填洼及蒸散发等雨水的损耗过程概化为蓄渗阶段。形成坡面的细小水流。④河槽集流阶段:进入河槽的水流沿河槽纵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沿途汇集于各干、支流的来水,最后流经出口断面,到了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17.地下水资源评价都有哪些内容主要分哪几类并简述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评价目的和内容。

答:内容:①地下水水质评价;②地下水水量评价(补给资源量、可开采量);③开采后果分析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④经济评价;⑤开采技术条件分析评价。

分类:区域水资源评价和局域水资源评价。

(1)区域水资源评价--范围:一般是指在面积较大的范围内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制定区域远景发展规划和扩大再生产规划等。内容:地下水质量评价;定量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储存资源量;估算可开采资源量。

(2)局域地下水资源评价--范围:针对某一供水水源地进行的评价工作。局域一般是指开采比较集中的地段,并且已完成专门的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目的:为地下水源地的建设提供设计依据。内容:地下水质量评价;确定在开采地段内通过一定的取水构筑物,能保证长期开采利用条件下的开采量;预测未来水位、水质变化以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19.解析法有哪些限制因素,不宜用于地下水开采量的评价

答:应用条件太苛刻,如边界形状、非均质、各向异性、初始地下水面、承压区和无压区并存,且分界线随时间变化、含水层有不均匀越流,存在天窗或有河床渗漏、水井抽水量恒定或某一阶段恒定、含水层侧向无限延伸,渗透区形状矩形或圆形。

20.什么是补偿疏干法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应用该方法开展地下水开采量评价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补偿疏干法是在含水层有一定调蓄能力的地区,运用水量均衡原理,充分利用雨洪水,扩大可开采量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含水层分布范围有限,但有较大储存量可充分调节,地下水补给在时间上分配不均的地区。

应用补偿疏干法开展评价的必要条件:一是可借用的储存量必须满足旱季连续稳定开采;二是雨季的补给量除满足当时开采外,多余的补给量能把旱季借用的储存量全部补偿回来,而不是部分补偿。

21.简述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的等雨量线法及其适用条件与缺点。

答:当流域(或区域)内可选择的降水量观测站较多,且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或地形起伏对降水量影响显着时,可以绘制年降水等值线图。然后,量算每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面积,再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就得到相应的降水量。

适用条件: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着且有足够数量雨量站的区域。

缺点:对雨量站数量和代表性要求较高,实际应用受限制。

22.开展水资源区划的意义何在

答:水资源时空规律很复杂,在较大范围内,差异性很大,分区可以更好地研究水资源的变化规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地理条件、水土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布局、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对各流域各地区而言,这些制约因素既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相似的一致性;分区可以根据各分区的水资源特点,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方案,便于管理和方案的实施。

23.地下水径流模数法的原理是什么适用条件是什么有哪些用途

答:原理是:考虑到在一个地区内岩溶发育程度相差很大而补给条件相近,可以认为地下暗河的流量与其面积成正比,即在岩溶发育程度和补给条件相似的地区内,单位补给面积内的地下径流

量一般是定值。适用条件:如果岩溶区暗河通道的“天窗”很少或埋藏很深、流量又大,用截流总和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较困难时,则可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

用途:(1)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来表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可用类比的方法估算类似条件地区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3)地下水径流模数图可作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图件之一。

25.简述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的客观运行法。

答:美国气象局系统采用的方法,将区域(流域)均分网格,得到很多格点(交点),用邻近各雨量站的雨量资料确定各格点上的雨量,取各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流域平均降水量。每个格点的雨量是以格点周围各雨量站到该点距离平方的倒数作为权重,用各站的权重系数乘以各站同期降雨量,取总和;区域(流域)平均降水量即是格点雨量之和。

26.水资源区划工作的技术原则有哪些

答:区域地理环境与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水域规划主导使用功能为主,结合考虑现状使用功能和超前性原则;水量与水质统一考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27.简述开采强度法的适用条件和基本原理。

答:基本原理:在开采区范围内,把井位分布均匀、各井开采量基本相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区域概化为一个或几个形状规则的开采区,再将该区分散井群的总开采量化成开采强度,通过建立和求解地下水运动的微分方程,得到水位降深与开采强度间的解析式,由此推求设计降深时的开采量或一定开采量时的水位降深,进而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

适用条件:含水层分布面积较大、距补给区较远的平原区,或者在大型自流盆地的中部开采地下水时,由于补给路径长、水力坡度小,输送缓慢,开采量的组成中常有较大比例的储存量,因而形成非常稳定的开采动态;井数多、井位分散、开采面积很大时可采用开采强度法;利用开采强度法可以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28.区域水资源计算都需要哪些基本资料在径流还原计算工作中,还原水量包括哪些方面

答:本区域内和邻近区域的水文气象资料;本区域的流域特性资料;区域内水利工程概况;区域内水文地质特性资料;社会经济资料;水质监测资料。

还原水量包括:测站以上农业灌溉耗水量;城镇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耗水量;跨流域引水量;河道分洪决口水量;水库蓄水量;由于水面扩大而增加的蒸发耗水量等

29.简述试验外推法注意的事项及 Q-S 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因素。

答:(1)水文地质条件;(2)水位降深;(3)抽水井结构。

30.简述入渗的时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答:Ⅰ. 渗润阶段。水分受分子力作用呈土粒吸附的薄膜水,直至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分子持水量为止,此时下渗强度较大;Ⅱ. 渗漏阶段。水分受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不断填充毛管孔隙,直至达到饱和含水量为止,本阶段入渗强度逐渐减小;Ⅲ. 渗透阶段。毛管力消失,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渗透,土壤含水量不再增加,入渗水流呈饱和隐定流,入渗强度最小

影响入渗的因素:

(1)土壤特性:主要是土壤的透水性能和土壤前期含水量。

(2)透水性能取决于土壤质地、空隙多少与大小;前期含水量决定了土壤初渗量及初期吸水能力的大小。

(3)降水特征:主要是雨强、降雨历时和过程分布等。

(4)下垫面条件:主要有地面坡度、植被、土地利用程度等

31.运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优缺点有哪些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⑴优点:①建立了地下水动态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程系数可很好地反映二者间相关程度的大小,回归模型可精确、真实地反映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②建立在数理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便于解决一些复杂条件下的水文地质问题。

⑵缺点:相关因素间的多重相关性会使模型失真;资料匮乏时,一些影响较大、关键性相关因素无法获得,致使模型的决定系数过低,精度大大降低。

⑶适用条件: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参数较少,对含水层内部结构尚不很了解,但有较长系列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地区,尤其是有多年开采历史资料的稳定开采水源扩大开采规模时的地下水资源评价。

32.简述影响径流的因素。

答:(1)气候因子:①降水:降水类型、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持续时间、降水在流域上的分布、暴雨的移动方向等。②其他影响蒸散发的气象和气候条件,例如温度、风、相对湿度和季

节。

(2)下垫面因子:①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植被类型、土壤类型。②流域几何特征: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海拔、坡度、坡向、水网类型。

33.绘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勾绘时应注意:①根据选用站点的资料精度情况,将其划分为主要点据、一般点据和参考

点据;②绘图前要了解当地水汽来源、降水成因、降水分布趋势及其量级变化等;③注意地形对等

值线图的影响;④与年径流量、陆地蒸发量等值线图进行对照比较,力求三要素间协调平衡。

34.降水量等值线图合理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答:A.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是否符合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量影响的一般规律:靠近水汽来源的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远离水汽来源的地区;山区降水量大于平原区;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高山

背后的平原、谷地的降水量一般较小。B.检查绘制的等值线与邻近地区的等值线是否衔接、与以往

绘制的相应等值线有无大的差异。C.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与陆面蒸发量、年径流深等值线图间是否

符合水量平衡原则。

35.河流水量分析与计算的方法都有哪些类型

答:计算类型:A)成因分析法。通过对观测资料或实验资料的分析,建立某一水文特征值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水文情势。B)地理综合法。利用已有固定观测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确定河流水文特征值在区域内的时空分布规律,预估无资料流域未来水文情势的方法。C)数理统计法。根据河流水文现象的随机性特征,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值系列的统计规律,并进行概率预估,从而得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所需要的设计水文特征值。36.简述河川径流量分割中,直线分割法和斜线分割法及退水曲线法各自的优缺点。

答:水平直线分割法和斜线分割法,没有建立在分析地下水对河流补给规律的基础上,忽视了

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与河水间不同的水力联系,分隔出来的地下水补给量随意性比较大。

但这两种方法简便易行,有一定精度。该方法只适应于地下水与河水无直接水力联系的情况。因退

水曲线是从实际资料中分析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补给河流的基本规律,但理论尚不完善,且在推求退水曲线和展延退水曲线过程中存在人为性因素。

37.简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原则。

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即合理开发、统筹兼顾并优先保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以流域水

系为系统,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本区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之和再扣除相邻

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因地制宜的原则,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最大可利用量,即根据

水资源条件、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及生态环境条件,可被一次性合理开发利用的最大水量;地表水资

源可利用量是一次性的,回归水、废污水等二次性水源的水量均不计入其内。

3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确定时需注意哪些事项

答:⑴在天然水质差的干旱、半干旱区及内陆地区,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时,应扣除不符

合供水要求,利用受到限制的那部分水量。⑵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中,应充分考虑水污染问

题,尤其是“三废”排放对地表水造成的严重污染。⑶在自然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要保证自然生

态条件维持在最基本的限度内,不致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

39.地下水资源评价前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答:a. 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b. 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c.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

下水水质。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

水动态、地下水水质。d.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对岩溶地下水分布

区还应搞清楚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

42.简述非稳定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44.运用水量平衡法进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优缺点有哪些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限制该方法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⑴优点:原理简单,方法灵活,计算简便,适用范围广,成果要求可粗可细,即适应性

强。

⑵缺点:均衡项目有时较多,实测均衡要素野外工作量大,部分均衡要素难以准确测定;对开

采条件下各要素的变化及边界条件的确定比较困难,有时计算精度不高。

⑶适用条件:地下水埋藏较浅、补给与排泄条件简单、水均衡要素容易确定、开采后变化不大的地区。实际中经常用于范围较大的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四、名词解释(每个 3分,5个题,共15分) 1.地下水的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2.水质量指标: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化指标。 3.地下水资源:指赋存和流动于含水系统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体,其量是参与水循环且可以 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4.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反映含水层渗透、导水的性能。 5.水文比拟法:将参证流域的水文资料移置到设计流域的一种方法。 6.水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淡水水体。 7.矿化度:指单位水容积中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总离子量。 8.地下水文分析法:是指依据水文学,用测流的方法计算地下水在某一区域一年内总的流量的方法。 9.释水系数: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含水层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水量;或者水头上升 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 10.径流模数: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11.水资源评价:指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 分析估价。 12.开采试验法:是指用探采结合的办法,直接开凿勘探生产井,按开采条件(包括布井方案、开采 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到数月的抽水试验,以其稳定的抽水量(即补给量)直接确定开采量。 13.流量过程线:是指河流断面上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4.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质评价):是以水环境监测和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质进 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过程。 15.水量平衡:根据物质不灭/质量守恒定理,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在任意时段内,收入的水量和支出 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地区在该时段内的蓄水变化量。 16.湿润度:是降水量与同期无降水时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之比。 17.蒸散度:是实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有效降水量之比。 18.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 19.地下水的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在其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20.潜水蒸发系数:是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2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估算下游用水 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22.导水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M上的单宽流量,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即T=KM。 23.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和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24.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 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 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25.降雨入渗系数: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26.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 27.贮水系数: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 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28.地下水的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流通过的能力。 29.稳定入渗率:也称最小入渗率,指在充分降水条件下一定地段的一定土壤经较长时间的下渗后, 入渗率接近于某一稳定的常数。 30.降水量:指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31.蒸发力:又称潜在蒸发量,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 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1.简述土壤蒸发的物理机制。 答:土壤蒸发是指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离开土壤表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根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教学大纲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大纲 本大纲扼要阐述“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基本要求、课程评价。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我校开发的“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建议设置的课程之一,也是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本课程既是小学师资的职前培养课程,也是小学师资的职后培训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借助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和提升被教育者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相关能力,并进行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课程基础知识,了解中外小学课程现状;二是传授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三是传授小学各门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及其结构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解决的是“怎样上课”、“如何评课”问题。“怎样上课”有两层涵义:一是怎样设计课程,二是怎样实施课程(以前者为重点)。“如何评课”也有两层涵义:一是如何从教师的课程运筹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二是如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课程基础知识与小学课程改革概览,二是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三是小学各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三者具有内在有机联系。 上述三大内容,也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 三、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 请见下表:

四、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以班级授课为主。学生应在听课、参与课堂交流基础上,及时完成规定作业与专题研究任务。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摒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 在教育专业课程的运筹中,教师通常都以理论为学科立足点与课程逻辑起点,为了让学生理解理论,教师常常“联系实际”讲解。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为培养理论家服务的;对于培养教育实践家,它没有多少意义。采用这种模式,导致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是一套,工作后做的是另一套。应放弃这一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以“实践审视—理论分析—实践改善”为课程活动的基本思路。 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已注意为这一新模式的运用创造条件:每章的开头都有实践色彩较浓的“情境引导”,每章的最后都有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一些章节中间还穿插了课程设计与评价实例。 (二)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由于学科逻辑体系的束缚与时间的限制,大多数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缺乏自主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应提倡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在讲授每一章的基本内容前,都应布置具体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每一章的课程完成前,应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双基”传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在“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专题研究的组织及其学习成果的评价。前者是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后者是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材每一章都提供了专题研究任务及相应材料,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展开专题研究。 应重视专题研究学习成果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升学生的专题研究能力。 (四)重视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既是高师普通的教育专业课程,又是网络教师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建设者为网络教学组织了全方位、多形式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有关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充分利用宝贵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并提升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 五、课程评价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内容及标准

附件1: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内容及标准 一、资质内容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以下5项工作。为便于管理,根据承担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列相应内容: (一)水文水资源监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二)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情报预报、水质预测预报、地下水预测预报。 (三)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传输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设计与实施。 (四)水文分析与计算。 (五)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二、资质标准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为甲、乙两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 1、资历和信誉

a、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专门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机构,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b、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年以上,是行业的骨干单位。 c、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享有多年良好的信誉。 2、技术力量 在岗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35人以上,其中至少有10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水文水资源状况,按水文水资源专业配套法规、标准和规范,能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个大江大河流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全部或单项业务,并满足以下技术条件:(1)水文水资源监测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从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业务的单位应具备工作需要的国家基本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承担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从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业务的单位能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相应业务,取得较好成绩。 b、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13人。

水资源评价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三项措施,林业措施,梯田,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文、气象等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 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 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4.我国四大水问题 水多水少水脏水浑 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 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 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水资源质量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 水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 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 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 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 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 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与从业监督管理办法(20210321051451)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 与从业监督管理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第■章总贝y 第一条为加强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从业单位自律管理,提高水文、水 资源调查评价单位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国务院令第496 号)、《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取消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机构资质认定行政许可事项相关工作的通知》(办水文[2015]105号)和《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是指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 量与水质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的专业活动。 第三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单位,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进行水平评价。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对评审合格的申请单位颁发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持证单位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四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工作坚持科学、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从业单位自愿申请。 第五条协会负责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监督管理以及宣 传推介等工作。 省级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经协会授权,作为初评机构,负责本辖区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申报材料的受理、初评、转报和日常监督管理等工 作。未成立省级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或不具备管理条件的地区,由协会直接受理。| 第六条资质证书由协会统一印制、统一管理。 第二章资质等级、业务范围和基本要求 第七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设甲、乙两个等级。 第八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业务范围包括四类、十个单项: 1、水文、水资源调查: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2、水文分析与计算。 3、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4、水文测报系统设计、实施与维护: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与实施、水文测报设施运行维护。 第九条从业单位可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业务范围的一项或多 项业务。 第十条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可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下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1、全国性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2、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3、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4、国际河流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十一条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应当具备相应等级条件。 (一)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资历和信誉

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 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 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效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

1.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广义:地球上一切具有直接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天然水。狭义: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社会直接利用,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并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的天然水。 2.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3.水资源评价分区:是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区模式,以利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各项水利规划都采用统一的基本资料,也有利于不同时期规划成果的参照与比较。 4.大气水:以水汽、水滴和冰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水。大气水是降水的来源。每天全球有12%的大气水降落到陆地或海面上。其全球大气水平均更新时间为8.1天。 5.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 6.地表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的地表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不同形态的水体总量,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沼泽水和海洋水等。狭义的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7.还原计算的概念: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有明显影响以后的观测资料“还原”到其本来面目,即不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状态,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这种计算过程常称为还原计算。 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9.允许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10.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11.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 12.导水系数: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 13.水资源管理: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4.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壳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新、恢复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可称为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具有可恢复性、调蓄性和转化性等特点。 15.水均衡法:水均衡法实质上是用“水量守恒”原理分析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通用性方法。 16.水资源总量:某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补给的有效数量总和,即扣除河川径流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部分。 17.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水资源的特性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内容及标准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内容及标准 一、资质内容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以下5项工作。为便于管理,根据承担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列相应内容: (一)水文水资源监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二)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情报预报、水质预测预报、地下水预测预报。(三)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传输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设计与实施。 (四)水文分析与计算。 (五)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二、资质标准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为甲、乙两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 1、资历和信誉 a、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专门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机构,具有 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b、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年以上,是行业的骨干单位。 c、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享有多年良好的信誉。 2、技术力量 在岗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35人以上,其中至少有10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水文水资源状况,按水文水资源专业配套法规、标准和规范,能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个大江大河流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全部或单项业务,并满足以下技 术条件: (1)水文水资源监测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从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业务的单位应具备工作需要的国家基本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承担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从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业务的单位能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相应业务,取得较好成绩。 b、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 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13人。 c、配备有相应业务必要、先进、实用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仪器和技术装备。 (2)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承担编制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相应的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方 案。 b、从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 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10人。

水资源课程设计说明书

合肥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第1章工程规划概况 (2) 1.1 梅山水库简介 (2) 1.2 梅山水库兴利调度原则………………………………………………………….. 2. 1.3梅山水库调洪原则 (2) 第2章规划方案设计 (3) 2.1 规划任务 (3) 2.1.1 设计典型年的选择 (3) 2.12 兴利调度计算任务 (4) 2.13 防洪调度计算任务 (4) 2.2 计算方法及具体过程 (4) 2.2.1 兴利调度 (4) 2.2.2 防洪调度 (7) 第3章规划调度方案结果与分析讨论 (8) 3.1 兴利调度 (9) 3.2防洪调度 (9) 3.2.1 基本原理 (13) 3.2.2 方法与我的思考过程 (14) 3.2.3防洪调度的结果及分析 (15) 第4章结语………………………………………………………………….…15. 4.1 课程学习……………………………………………………………………………1 5. 4.2 个人感想 (16) 参考文献 附:兴利计算表格 调洪计算表格 Matlab程序(水位库容spline拟合) 原始数据表格

第一章工程规划概况 1.1梅山水库简介 梅山水库简介:梅山水库位于淮河支流史河上游的安徽省金寨县境内,东与淠河西源为邻,西与灌河隔岭为界,南源于大别山北麓,北距史河入淮口130km。水库流域南北长约70km,东西宽约40km,流域面积1970km2。梅山水库按5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137.66m,校核洪水位139.93m,正常蓄水位128.0m,汛限水位125.27m,死水位94.00m,总库容22.64亿m3,兴利库容9.57亿m3,调洪库容5.0亿m3,死库容1.26亿m3,为年调节水库。梅山水库现有水电站装机容量为4万kW,4台发电机组,单机最大过水流量29.8m3/s,电站主要结合灌溉供水或利用泄洪弃水发电,原则上不单独为发电目的而放水入横排头水库。现状情况下多年平均发电量为9925万kW·h。 1.2 梅山水库兴利调度原则 梅山水库兴利调度原则:非汛期为5-10月,汛期为6-9月,其中9月为过渡期,即从9月份开始水库开始慢慢蓄水,并在9月末时保证水库水位在死水位和正常高水位之间,10-5月份水库处于非汛期,这段时间保证水库水位在死水位和正常高蓄水位之间,并保证非汛期末时水库水位在死水位与汛限水位之间。 1.3 梅山水库调洪原则 梅山水库调洪原则:从汛限水位125.27m起调,设计洪水位139.17m。电站装机4台,为安全计,按3台发电机组满载下泄流量,其余泄流设备均关闭,但水库水位上涨到防洪高水位时,除泄水底孔外其余泄流设备均全开,按泄流能力下泄,不受下游及淮河干流限制;之后水库来水较小时,按维持设计蓄洪水位控制下泄,但最小下泄流量不小于3台机组发电流量。 第二章规划方案设计

水资源评价报告

某县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提要]:本文对某县水资源总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某县水资源统筹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得到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1.45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1650m3,比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还低504m3的结论。 [关键词]:水资源、调查、评价 1.概况 某县位于湖南中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3′至112°46′,北纬27°55′至28°29′;处于中低纬度区,属中亚热带与亚热带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达296天,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358mm,西部因靠近暴雨中心,年雨量达1600mm以上。 全县总面积2906km2,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万人),耕地面积76667hm2,其中水田68000 hm2,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154亿元),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前沿的县。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平,地貌因处于山地与平原交接带,故兼有山、丘、岗、平四种类型,东西部相对最大高差为1042.1m,地表植被覆盖好。 本县水系较为发育,境内有沩水与靳江两水系,均注入湘江。沩水水系尚有乌、楚两大支流,辖流域2447km2,某县境内占2300km2,为全县面积的77%;另外还有河长10km以上的溪流46条,5km以上溪流114条,水库山塘广为分布,这就为较好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矿、采砂等人类活动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 地表水及水资源总量估算 2.1降水计算 受县区垂直差异和地貌、植被等因素影响,降雨在时空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总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在西部山区沩山,年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而东部丘陵区的道林,年降雨量只有1282mm。在时间上,年际和年内变差也较大,降雨量最大的1969年为1723mm,降雨量最小的1978年为1199毫米,两者相差1.4倍。而年内降雨一般集中于4-7月份,降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55-60%。为有较好的代表性,共收集了本县13个水文雨量站和邻县8个水文雨量站的资料作降水计算,计算时利用宁乡、黄材、石坝子三个雨量站有同期28年的较长

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1、什么叫课程? 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三,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四,改革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五,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改革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程设计首先应该确立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课程范围的确定,涵盖所有有价值的学习领域;二是课程目标表述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确定等等。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和学习经验两个方面。 (3)学习活动:包括教学组织、安排、实施、媒体、资源等。 (4)课程评价:主要指课程对于学生的进步所具有的价值判断。 此外,课程设计还包括很多要素,比如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分组情况及教学策略等要素。设计课程,就必须考虑使学生达到什么

地下水调查评价规范

地下水调查评价规范 一、资质内容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业务范围分以下5项内容。同时,结合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特点和承担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列相应的单项业务范围: (一)水文水资源监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二)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情报预报、水质预测预报、地下水预测预报。 (三)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与实施。 (四)水文分析与计算。 (五)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二、资质分级标准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为甲、乙两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 1、单位资历和能力 a、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专门从事水文、水资

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机构,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内部管理制度健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有专门的项目管理制度。 b、注册资金或开办资金不低于200万元。 c、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年以上,是行业的骨干单位。 d、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的专职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不少于10人。聘用专职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不得高于技术人员总数的10%,以上人员不得同时在其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机构从业。 e、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的水文水资源状况,能够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一个大江大河流域范围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一个以上单项业务工作。 f、近5年内完成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项以上,其中不少于3项通过省部级或流域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或者不少于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参加过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及定额的编制工作。 2、单项资质要求 ⑴水文水资源监测 ①地表水水量监测 a、技术力量:从事地表水水量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含大专,下同)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

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 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 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 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