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战场环境分析之气象

战场环境分析之气象

战场环境分析之气象
战场环境分析之气象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

摘要:自古以来,能否及时了解并利用战场环境,都是决定战争胜利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对于高科技时代的现代战争来说,单纯地获取战场环境信息,利用现有条件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基于对环境的改造,一种新概念武器——气象武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宠儿。本文着重介绍了气象武器的原理、种类、特点及研发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战场环境、气象武器、原理、种类、特点、现状前景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

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随着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物理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气象武器的原理

采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主要是用飞机、火箭、火炮等手段向敌某些地区低空大气层播撒催雨物质进行降雨、播撒其他化学物质进行消雾和造雾,或通过其他手段改变敌方上空的臭氧含量等方法,以制造恶劣天候,对敌方造成各种危害。采用人工手段之所以能够使天气产生变化,这是因为大气层中所包含的水汽、水滴、冰晶和各种悬浮物质,时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只要人们掌握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使用较少的能量去引发和催化它们,即形成一种使天气产生变化的触发机制,天气中的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较大的能量转换。而大气层中这种能量转换的结果,就会导致某些地区、某些空间天气、气候的变化。气象武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按照一定的军事目的给大气施加某种能量,使天气按照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以制造恶劣的天气和气候去直接攻击敌人,或为间接攻击敌人创造有利的战场环境。

二、气象武器的主要种类

(一)温压炸弹

温压炸弹是美国国防部降低防务威胁局在2002年10月组织海军、空军、能源部和工业界专家,利用两个月时间突击研制的,并成功应用于阿富汗战场。温压炸弹爆炸时能产生持续的高温、高压,并大量消耗目标周围空气中的氧,打击洞穴和坑道目标效果显著。除去用温压炸弹打击洞穴、坑道和掩体等狭窄空间目标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计划利用便携式温压炸弹打击城市设施,包括建筑物和沟道等。

(二)制寒武器

美军曾在距地面17千米的高空试验引爆一颗甲烷或二氧化碳炮弹等制寒武器,爆炸后的炮弹碎片遮蔽太阳,天气骤然变得异常寒冷,这足以将热带丛林中的敌人活活冻死。

(三)热压气雾武器

目前,英军正研制一种利用热浪、压力和气雾打击目标的精确打击武器。这种武器运用的是先进的油气炸药原理。这种武器在撞击后弹体燃料会马上被点燃,从而产生大量的浓雾爆炸云团,通过热雾和压力摧毁建筑物内的目标,并且能够在很大范围内杀伤敌人,在目标区域内的敌人很快会被压力压死、气雾憋死。

(四)人工消云、消雾武器

人工消云、消雾是指采用加热、加冷开播撒催化剂等方法,消除作战空域中的浓雾,以提高和改善空气中的能见度,保证已方目视观察、飞机起飞、着陆和舰艇航行等作战行动的安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曾使用一种名为“斐多”的加热消雾装置,成功地保障了2500架次飞机在大雾中安全着陆。1968年,美军为保障空军飞机安

全着陆,曾使用过人工消雾武器。

(五)太阳武器

这是一种利用太阳光来消灭敌方的武器。实际上利用太阳光作为武器,早被使用过。1994年,俄罗斯卫星曾在轨道上安放了一面镜片,镜片的反射光在夜间擦过地球,这说明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够在4万米高空集中镜面反射光。据计算,聚集的热源中心温度可达数千度,可以毁灭地球上的一切。这种武器也很有可能出现在新世纪的战争中。

(六)海啸风暴

提起海啸,人们无不为之胆战心惊、毛骨悚然。自然界中,海啸是由风暴和地震所引起的。据有关材料记载,1965年夏天,美国在比基尼岛上进行的核试验激发了军事科学家们研制海啸武器的浓厚兴趣。那次核爆炸中,在距爆炸中心500米的海域突然掀起60米高的海浪,海浪在离开爆炸中心1500米之后,高度仍在15米以上。这一试验表明,未来的海啸武器如运用于海战,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还有云雾炮弹、人工控制雷电、化学雨加速敌军区腐蚀、巨浪封锁敌军海港等等技术手段,也受到不同国家的青睐。相信在可以预料的未来,当众多形式的气象武器呈现在世人面前,必定会举世惊叹。

三、气象武器的特点

气象武器是一种正在深入探索、不断发展中的新型武器,它的实战运用活动尚不丰富,其作战效能和特点尚未得到充分的展示。根据目前已经掌握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其主要作战特点是:(一)威力大

天气中的一切变化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根据气象学家估计,一个强雷暴系统的能量相当于一枚250万吨当量的核弹爆炸;一个弱小气旋所显示出来的平均能量差不多等于一颗100万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一个台风从海洋吸收的能量相当于10亿吨TNT当量;上个中等强度的台风,在几小时内可携带25亿吨水移动数千千米。目前气象武器虽然在技术上还无法把如此巨大的能量全部用于战争,但即便是在局部上使用,也具有巨大的作战能量。例如,在70年代的越南战场,美国使用飞机在预定地域上空喷洒大量的人工降雨催化剂,造成大雨滂沱,山洪泛滥,冲垮了铁路、桥梁、堤坝,使越南境内的部分地区道路泥泞、交通中断,给北越军队的军事行动带来巨大的困难,同时还直接造成了越南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隐蔽性强

气象武器能给对方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它能够改变天气原有的转化规律,使对方无法预测到天气的变化,无法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计划和调整自己的作战行动,使其在突然的天气变化面前缺乏必要的准备,给对方以措手不及的打击,造成其作战行动的被动和失利;三是攻击速度快,只要有可供利用的气象条件,在数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内就可迅速改变战场的天气,迅速置对方于恶劣的战

场环境之中。

(三)经济耗费低

气象武器主要是通过施放某些化学战剂和某种具有特殊吸收、辐射功能的物质,使大气层中的天气和光、热产生骤变而造成天气变化的,它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弹药和其他作战物资,其战场消耗与其他杀伤破坏性武器相比,具有物资消耗量小、使用方便、效果作用范围广等特点,是一种极为经济、具有较好作战效益的战场武器;只要运用得当,就可有效地实现某种战略、战役或战术目的。

(四)具有双重危险性

大气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决定其发展变化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天气条件,准确把握住能使天气变化的关节点,采用科学的影响手段和方法,才能以较小的能量消耗,达到较大的作战效益。如果一旦使用失误,或者对天气情况把握不准,就有可能弄巧成拙,使天气产生逆转,即向不利于已而有利于敌的方向转化。由此看出,气象武器既是一种效能极高的武器,又是一种很难运用自如、对敌我双方具有双重危险的武器。

四、气象武器研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基于“气象武器”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未来高技术战争必将有高技术气象武器紧密伴随。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大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军事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力度,并争

先恐后使之推向战场实用化。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外场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其中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尤为活跃。

目前美军正加紧研制人工催化台风或使自然台风改变方向,给对方以突然的打击,造成军事上的主动。美军还一直在研制诱发紫外线照射的武器。它是用发射器或随导弹一起,发射到敌纵深内具有战略或战役价值的目标上空,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使一定范围的空间空气层开辟一个预定大小的洞穴,让超强度的太阳紫外线直射地面,使对方的军事行动陷于被动或不利的境地。美军还制定了在30年内控制战场天气的计划。

随着未来战争对气象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气象武器的大威力、低耗费和高效性等优点来看,气象武器必将成为未来战争中制“气象权”的主角。气象武器的研制、开发及应用必将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和关注。

《战场环境概论》论文 1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二○一三年十月

论诺曼底登陆战役 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摘要: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地一场大规模攻势行动。 站在21世纪现代化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征程中回眸这场世界最大海上登陆作战,战场环境在战争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给予我们良多启示,盟军对于战场环境的分析预测与建设保障对于我们今天的信息化战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本篇论文将着重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天气、地形与潮汐三个要素切入,分析战场环境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总结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利用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天气;地形;潮汐;“H”时;“D”日 1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简介 诺曼底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分别是奥马哈海滩、犹他海滩、金海滩、朱诺海滩和剑海滩。 犹他海滩是坡度不大的黄沙坡,被几道障碍物隔开,障碍物的纵深在低潮时约为270-370米。障碍物的后面是很窄的一段干沙滩,然后是90-180米宽的低沙丘地带。德军在靠着沙丘朝海的一面,筑起了一道低矮的混凝土壁垒。海滩的后面是淹没了的牧场,大约有1.5-3公里宽,有若干通路经过这片泛区。 奥马哈海滩位于科汤坦半岛东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是长6.4公里的

凹进去的海滩,两端是30多米高的悬崖。悬崖之间的海岸逐渐上升,形成一片高地,向内陆延伸到0.8公里时,高地的高度已达45米。海岸潮间带的宽度大约为270米,由硬沙构成。 金海滩紧挨奥马哈海滩,这里海滩低平,基本上是高度不超过15米的沙质陡坡。 朱诺海滩在金海滩以东,与之相距7.2公里,位于塞尔河河口两侧,附近的海面有一段很长的礁脉,背后是沙丘。 剑海滩位于奥恩河和卡昂运河流入塞纳湾的入海口的两侧。朱诺区的礁脉一直延伸到这里,所以区内各滩都比较狭窄。 2盟军对天气要素的分析与利用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各种大气现象的综合。天气变化所造成的气温、气压、温度、风向、风速的迅速变化以及伴随产生的云、雾、降水、雷电等现象会对战争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主要是天气要素中的风向、风速、降水的变化对登陆的时间产生影响。 2.1盟军对天气的准备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统帅部队对天气预测非常重视。盟军司令部成立了联合气象小组,下辖一个美军天气预报中心、两个英军天气预报中心,各中心都拥有气象侦察飞机和气象船。任命英国空军上校、气象学教授斯塔格为首席气象顾问,负责每周两次向最高司令部报告天气情况,1944年5月20日起改为每天两次汇报天气情况。 2.2盟军对天气的分析 5月29日-6月2日,斯塔格报告在预定登陆日6月5日会有暴风雨。这些报告领最高司令部的所有成员忧心忡忡。6月3日航程最远的“U”编队按计划

战场环境分析报告

一、总体分析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幅员20604平方公里。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长春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原面积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势平坦,便利交通。长春地区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对长春的交通十分有利。 二、要素分析 长春地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耐力比较好。长春地区的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降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长春地区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丘陵占%。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高台地占%。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长春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低阶地占%,湖积平原占%。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沿北东方向伸延。最高点在宽平大桥和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米至250米。分水高地顶面,地势平坦,高地两侧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西南部起伏台地区。位于分水高地两则,包括西新沟和孟家南沟两个部分。西新沟在分水高地西侧,由一系列宽浅的沟组成;孟家南沟在分水高地东侧,由两条浅谷组成。这里地势起伏明显,坡度1°至2°,复杂程度7级至8级,不宜建筑。。 长春市气候宜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2-3度,夏季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3-5度。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季风显着,雨热同季。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长春市年平均气温°C,最高温度°C,最低温度°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

《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试卷一.doc

《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35分) 1.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等。 2.气象上常用的三种投影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其屮最适用于屮纬度地区 的投影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复式图解尺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地面图上的必分析项冃主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高空图上的必分析项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根据风压定律,等高线的走向应和__________ 大致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值 区在_________ ,低值区在 ________ ;輕高线的疏密和 _____________ 的大小成正比。 6.槽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切变线是指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运动必须遵循的三大 守恒定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抑各类运动系统水平尺度的大小,可将大气运动系统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类。 9.弘转平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力皐衡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0.偏皋风是指血矢量差,偏差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成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二、判断正误(对的打V,错的打X,每题2分,共20分) 1.等压线数值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的气压场是高气压区。 2.等压面图上,位势的高值区对应的空间等压面呈上凸形势。 3.气旋式环流对应的气圧场是低压区。 4.沿气流方向温度的代数值减小为冷平流。 5.空气运动方向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6.冷高压属于深厚系统,强度随高度逐渐增强。 7.空气块在运动过程中,体积增大则速度散度为正。 8.空气作上升运动时,P坐标系屮的垂直速度为正。 9.对于不可压缩大气,低层气流辐合,垂直方向上必然引起上升运动。 10.摩擦层中实际风向总是斜穿等压线指向高圧一侧。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 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

校园气象观测及天气分析和预报

校园气象观测及天气分析和预报 文章 【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气象观测活动中,通过对气温、风向、风力、降水、蒸发、气压、云的变化的认识和记录,通过对气象知识的理论学习,通过对信息的归纳整理以及深入研究,培养了学生们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求实态度,具有了良好的科学求真精神,刻导了缜密的思维。学生们前所未有地发现发现了天空的绚丽多彩,把科学运用到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气象观测活动引导了解科学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掌握常见的搜寻信息的方法,并能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能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的能力,会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 二、【基本设计、组织形式及实施过程】

1、第一步:学生按一定比例进行分组,然后由各小组轮流进行常规气象观测,分析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讨论探究方向。 2、第二步:老师讲解探究方法和要点。 3、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本组课题进行活动,通过翻阅气象要素数据记录本、气象观测日志、书本、气象资料、上网查寻、向老师请教、图书馆等渠道查阅书籍和文献,搜索数据和图片,整理数据和材料,形成本组代表的发言搞,并制作成幻灯片。 4、第四步:探究成果汇报:程序:观测数据、观测天象→ 发现问题,产生疑问→ 科学探究→ 得出结果→ 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三、【课题概述】观测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科技活动要从气象观测开始。地面气象观测,就是从地面上用目力或仪器对大气状况进行观测了解的一项工作,是气象台站掌握当地实际天气情况的基本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准确、及时、连续地观测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蒸发、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项目及其变化情况,提供日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天气实况,并且为制作天气预报和进行气候分析提供资料。因此,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我们学习和掌握天气预报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观测的目的是积累资料,了解一地的气候情况,为预报提供实况。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学习资料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点击】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点击】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知天知地,胜乃无穷”。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点击】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点击】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

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点击】(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点击】(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点击】“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点击】(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域,对各个区域的战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对作战行动的独特影响。 【点击】(三)区分要素逐个分析。就是把作战地域内具有战术价值的战场环境要素,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得出每个环境要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与对策措施。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我省的交通要素。江西省现有高速公路总里程4260公里路,可概括为“三纵四横”,连接各地市。三纵:即济广、福银、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摘要: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联合作战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美军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过程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美军都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陆空协同作战,并对陆空协同作战理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在70年代以前,美军的军事理论一般只划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陆空协同作战通常也只是作为战略或战术范畴军兵种的相直支援的问题来研究。 70年代初,正当美军在越南战争商临困境的时候,爆发了1973年的阿以战争。这场阿拉伯国家突袭以色列的战争,实际上是当时的北约和华约所用武器的一场大会战。美国原以为不可战胜的以军,岂料在战争初期遭受阿军大规模突袭后却几乎溃不成军。美军在震惊之后,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军用的是苏军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既然阿军能让以军无法招架,那么苏军在中欧岂不是更难对付?于是美军便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待阿以双方刚一停火,就立即赶往中东。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第一条就是:军兵种均衡搭配十分重要。只有使坦克、步兵、炮兵和飞机密切配合,才能赢得战争。在总结阿以战争和美军在越南战争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前苏联诸军种进攻战役理论,美军开始从战役层次

研究陆空协同作战问题,从而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的设想。这一理论以前苏联为对象,以欧洲为主战场,认为,在华约军队数量上大大超过北约,并已取得技术上的优势的情况下,要与华约集团抗衡。仅以陆军在战术行动上连续取得胜利,己不能确保战略上的胜利,因而必须利用攻击直升机配合陆军打击敌坦克、装甲步兵,即先由地面部队、空军和攻击直升机一起压制敌人的防空系统,再由攻击直升机配合地面部队攻击敌装甲部队。并强调,要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应采取更多的措施,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军种来实施,而应通过陆、空军的联合行动来达成,陆空联合作战理论在1976年7月颁发的Fl00-5号野战条令《作战纲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之后在1978年,美军又开始酝酿在战役层次利用空军部队,配合地面部队实施联合作战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体化战场”和“纵深战场”等思想。紧接着,美军又对未来作战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未来的空中(包括外层空间)作战将与地面作战一起决定战役战斗的结局。1981年美军提出了“2000年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美军研究人员经过对历史,现实、未来陆空协同作战的深入研究, 1982年颁发了新版《作战纲要》,确立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强调实施诸军种部队战役层次的联合作战。虽然该纲要仍未打破陆军原有作战理论的框架,未充分论述陆、空联合作战的主要内容和协同问题,也没有论述在战区范围内如何对空地一体联合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对联合作战行动也只强调到军级,但应该说它仍是美军联合作战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该纲要指出:“陆军很少单独作战,美军的作战行动通常涉及一个以上军

《天气分析与预报》_教学大纲

《天气分析与预报》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大气探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天气分析与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认识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熟悉我国大型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了解天气预报工作流程和预报思路;初步掌握单收站产品的识别与应用;初步具备制作短期天气预报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基层气象台站业务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天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2.认识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 3.熟悉我国大型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 4.了解天气预报工作流程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思路。 5.了解卫星气象学和雷达气象学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天气图分析的基本方法 2.掌握重要天气过程的分析方法和预报思路 3.掌握单收站MICAPS系统的基本操作。 4.初步掌握单收站产品的识别与应用。 5.具有综合分析与预报能力 6.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热爱气象事业的信念。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3.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4.培养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5.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努力克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理论模块 (一)天气学原理 1.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了解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熟悉大气运动基本方程;掌握大气运动规律。 2. 气团和锋 了解气团和锋的概念、类型和特征;掌握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熟悉我国境内气团和锋面的活动特点。 3. 气旋和反气旋 了解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和分类;理解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发生发展机制;初步掌握影响我国的温带气旋与反气旋的活动特点和天气特点。 4. 大气环流 了解大气环流平均场特征;了解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掌握大气长波的结构特点和活动特点;熟悉东亚环流基本特征。 5. 天气形势预报 了解高空和地面主要影响系统的预报方法;了解形势预报的一般程序。 6. 寒潮天气过程 了解寒潮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寒潮主要影响系统;熟悉寒潮天气过程环流形势演变特点;掌握寒潮天气特点和寒潮预报着眼点 7.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了解降水,特别是暴雨形成的基本条件;了解常见的降水天气尺度系统;熟悉我国各地大范围降水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初步掌握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的分析方法。 8. 对流性天气过程 了解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了解中小尺度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稳定度的概念;熟悉强雷暴发生发展有利形势;初步掌握对流性天气的预报方法。 9. 低纬和高原环流系统 了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的天气影响;熟悉热带气旋的结构特点和天气特点;理解台风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初步掌握台风路径预报的方法;初步了解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0. 东亚季风环流

中长期天气预报习题资料

《中长期天气预报》 每部分基本概念及思考题、图表分析题 第一部分绪论 1.什么是短、中、长期天气预报?本质区别是什么?它们的特征时间尺度? 2.简述长中短期天气过程的特征? 3.简述中长期天气预报理论的几大学派的基本思想。 第二部分中期天气预报 一、基本概念 1.中期天气过程 2.天气过程模式 3.模式大气与大气模式 4、中期天气预报的图表工具。 5.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物理过程。 6.参数化及参数化方法 7.完全预报方法(PPM) 8.模式输出方法(MOS) 9、什么是释用?为什么要释用? 10、中期数值预报产品应用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关键技术。 二、思考题 1.试比较中期天气过程和短期天气过程的特征。

2.简述中期天气预报的一般思路。 3.简述建立中期天气过程模式的一般方法。 4.试述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天气学模式。 5.试述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的能量学模式特征。 6.试述寒潮中期天气过程模式与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的思路。 7.简述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基本思路。 8.试分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方程组中非绝热加热的特征及处理方 法。 9.试分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方程组中下垫面影响的特征及处理方 法。 10.试分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的原因及其基本思路。 11.为什么要进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误差分析和订正?有什么 方法? 12.请概述常用的中期天气预报的统计方法。13.灰色预测模型提出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14.试写出GM(1,1)的建模步骤,并分析建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 问题。 15.试比较完全预报方法(PPM)和模式输出方法(MOS)的基本 思路的异同? 16.灰色预测模型建立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图表分析题

战场环境分析之气象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 摘要:自古以来,能否及时了解并利用战场环境,都是决定战争胜利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对于高科技时代的现代战争来说,单纯地获取战场环境信息,利用现有条件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基于对环境的改造,一种新概念武器——气象武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宠儿。本文着重介绍了气象武器的原理、种类、特点及研发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战场环境、气象武器、原理、种类、特点、现状前景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

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随着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物理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气象武器的原理 采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主要是用飞机、火箭、火炮等手段向敌某些地区低空大气层播撒催雨物质进行降雨、播撒其他化学物质进行消雾和造雾,或通过其他手段改变敌方上空的臭氧含量等方法,以制造恶劣天候,对敌方造成各种危害。采用人工手段之所以能够使天气产生变化,这是因为大气层中所包含的水汽、水滴、冰晶和各种悬浮物质,时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只要人们掌握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使用较少的能量去引发和催化它们,即形成一种使天气产生变化的触发机制,天气中的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较大的能量转换。而大气层中这种能量转换的结果,就会导致某些地区、某些空间天气、气候的变化。气象武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按照一定的军事目的给大气施加某种能量,使天气按照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以制造恶劣的天气和气候去直接攻击敌人,或为间接攻击敌人创造有利的战场环境。 二、气象武器的主要种类 (一)温压炸弹

战场环境分析之太空未来战争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太空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太空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古往今来,尽管在人来居住的地球上,战火频繁,此起彼伏,然而,太空始终是超脱人间兵伐之灾的一片净土。几千年来,人类对太空寄托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希望有朝一日能开发利用太空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造福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未来。 但是,当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从太平洋的彼岸就传来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信息:2001年1月,美国新总统小布什上台伊始就公开宣称,要修改1972年美苏签订的反导条约,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并称反导条约是“历史的残余”;昔日的冷战先锋、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则危言耸听地说,美国正面临一场“空间珍珠港”事件的危险,美国必须调整军事战略,加强太空站准备;美国政界、军界的其他头面人物和高级谋士们也乘机大声鼓噪太空站。

美国着眼未来发展,提出“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世界”。俄罗斯则称“优先发展空间信息支援系统,确保有效地支持部队行动,是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战略稳定所必须的”。可见,美、俄等国视空间为当今维护国家利益所必须关注和占据的战略“制高点”。当今,战场空间已从陆、海、空进一步延伸到外层空间,未来战争将是陆、海、空、天一体化的战争。没有强大的航天力量,就没有制天权,还将严重削弱制空权和制海权,最终丧失战争的主动权。正是因为这样,美国为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迫切需要保护其在太空的既得利益,在其公布的一系列航天政策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控制空间能力,声称必要时要从空间使用武力,攻击敌方陆、海、空、天的重要目标,优先保卫美国的“太空资产”。 2001年1月26日,美国举行了代号为“施里弗——2001”的首次太空作战模拟演习,探索在未来太空战中有效夺取太空权的方法,该演习的主要特点:一是用电脑发动攻击,破坏对方的计算机系统;二是劫持对方卫星,让其成为己方所用,并尽力阻止对方利用他国的商业卫星。演习表明,太空军备竞赛已经拉开帷幕。针对该演习,俄罗斯作出强烈反应,首先通过了俄罗斯2001——2010年的“国家航天计划”,并决定在未来一年之内把军事航天部和导弹航天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中分离出来,组建一支新的军种———“天军”。 无论是美军的太空战演习,还是俄罗斯组建的“天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证获取太空信息优势和防止敌方利用太空取得信息优势。要想取得战场制信息权,就必须综合利用军事航天力量(主要是卫星系统)和电子战系统,获取各种信息,为联合作战指挥及各种作战行动提供实时或近实时的情报,同时对敌实施进攻性和防御性信息作战,全面剥夺敌方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太空站武器系统 美国在太空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网络、监视与侦察系统、气象预报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在过去的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设计思路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江苏省气象台

系统设计背景 ?9210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我国气象现代化业务上了一个新台阶,气象通信水平和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各种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处理、分析加工制作产品及其高速传输成为现实,上级台各种指导产品不断增加,对下指导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天气预报的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与此同时,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传统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和操作水平与此却远不相适应,预报员迫切期待着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技术革新。 ?江苏省气象台于1995年开始“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及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 经过2年的努力,项目于1997年完成第一版,并投入业务应用,此后在大量征求预报员的意见的同时,边开发边应用,于1998年底完成了系统的第二版。 ?1999年底江苏省气象台向中国气象局申请了该课题的推广项目,得到了中国气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改进意见,建议向全国省市气象台站介绍,以进一步加快全国气象台站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建设步伐,为此江苏省气象台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并于2000年10月完成了第三版。

在新流程中,我们力图贯穿三个能力的提高 ?提高预报员科学而有序地应用气象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 ?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修正能力 一条主线 贯彻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技术路线一个目的 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

流程总体框架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工作流程制作流程会商流程业务流程监控管理系统维护 和帮助

网络结构图

分析天气预报相关因素选择和使用

分析天气预报相关因素选择和使用 天气预报是对未来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测和报道,帮助人们合理的安排生活工作和生产。天气预报预测的准确度与很多因素有密切关系,地理分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相关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天气预报人员能够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因素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并将这些应用到实际预测中。 标签:天气预报相关因素选择使用 1引言 天气预报是用来对大气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某区域大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天气预报经过多代人的创新和改革,也经历了大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现在越来越趋于高科学性和强准确度。现今,天气预报都能较准确地多方面多层次地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得到最准确的数据变化值,成功的完成对未来天气的预测,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指导,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天气预报过程中,怎样选择和使用相关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先决条件决定了天气预报是否是准确有效可行的。各种气候问题影响着大气的运动情况,使得其变化的复杂性更加混乱,先前总结的大气运动规律的局限性越来越显著,需要我们得到新的更准确的运动规律,我们就要重新规划和选择天气预报的相关因素,使得天气预报能够更加准确和可信。 2相关因素的选择 2.1相关因素的选择区间 时间应用范围的不同也会使得天气预报的相关因素选择就会有所不同,因为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要预报的时间长短来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根据预报时间的长短,分类成短期天气预报相关因素和中长期天气预报相关因素。 在选择短期预报相关因素方面,我们不仅可以从预报相关因素的近期每天的气象资料中进行筛选,或者根据预报工具中的某区域的时间横截面图中进行选择,而且还可以从这些前期数据的系统值和量值资料中进行选择。更可以从相关的天气形势中选择相关因素,或者是根据古老的谚语总结的规律重点选择相关因素。而对于中长期预报的相关因素方面,我们重点从近期气象资料中关于不一样的气象要素中的按照不同的时间段,比如季度、月份等,把这些平均值进行统一分析,然后选出其中合理的相关因素,可以选择其中的大型的环流类型或者是特征量作为相关因素,还能够选择相近区域的相同时间段的数据统计资料作为相关因素。 天气预报中经常使用的相关因素是太阳黑子,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周期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从古至今,战场环境一直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虽然是独立于交战双方并且与交战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无关的客观存在,但只要运用得当,它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战局。诸葛亮“巧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抗日战争中,我一二九师充分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阻止以色列的坦克进攻。 而现代战场是陆、海、空、天、信息、网络和心理七维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其特点可概括为战场信息透明、体系和网络对抗、战场多维、快速精确、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消耗巨大和不断创新。新军事变革加快了向信息化战场的转化。未来的战场环境将是战场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战场空间全球化、一体化,并向太空和网络空间扩展;武器装备信息化、精确化、高速化、智能化、隐身化、束能化;核生化大规模杀伤武器正从威慑转入实用;攻防对抗更激烈。抛开传统环境,电磁环境已经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因素。此处,我重点就电磁环境分析。 电磁环境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元素 人类活动的空间延伸到哪里,角逐便追随到哪里。从陆战场到海战场,再从海战场到空战场,战争方式发生了由平面到立体的巨变。当信息资源成为兵家争夺的焦点之后,情况又在悄然变化——由电磁活动构成的隐形电磁空间的形成,是战场空间发生巨变的最显著标志,它预示着战场空间不再限于由平面向立体,而且发展为从单维到多维、从有形到无形。当代战场,电磁波已经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和最佳载体,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武器装备的支柱: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在飞机中已达50%(在B-2飞机中高达60%);在舰船中达25-30%;在火炮和坦克中达30%;在空间武器中甚至高达65%至70%。联合作战、体系对抗、精确打击所依赖的信息获取、传递、控制、干扰等,绝大部分要通过电磁波这个媒介完成。作战行动对电磁活动的依赖性越强,制电磁权的较量便越激烈,电磁活动空间在战场构成中的地位也越突出。电磁对抗作为信息化作战的标志性行动,从根本上决定着战场主动权的得失。 对作战行动产生巨大影响的电磁活动,构成了战场电磁环境。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代雷达对抗侦察机,可以在2万脉冲/秒的信号密度中正常工作。90年代初,信号密度增长到10万脉冲/秒,这时,连第二代雷达对抗侦察设备也难以分辨信号。战场空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并非人人都有切身感受。这是因为,电磁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不能被感官直接感受,认识它,比认识地理环境困难得多,除了弄清战场电磁环境形成的复杂性,还要弄清电磁资源的特征以及作战行动对电磁环境的依赖,确立保护电磁资源、管理电磁资源、利用电磁资源的意识。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战场环境的适应与否,集中体现在对电磁环境的适应上。因此,将军事训练置于复杂电磁环境下,就成为推动军事训练从机械化条件向信息化条件转变的切入点和“抓手”,抓住了它,对武器平台、训练体系、训练方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军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以预测,一种新的学科——战场环境学,呼之欲出。 战场电磁环境表现出复杂性极高的新特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