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分析

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分析

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分析
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分析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仁川登陆战

姓名:欧阳瑞

学号:201409061156

单位:9-2-2-5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仁川登陆战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战,麦克阿瑟将军如何巧用战场环境攻敌所不备,占领仁川市,给朝鲜战争带来了巨变。首先,分析了仁川地区的战略价值以及仁川地区的占有权对整个朝鲜战局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仁川地理环境对两栖作战的影响;又讲了美军如何克服不利环境,借助水文条件,成功地完成了在仁川的登陆,出其不意,攻占仁川。

关键字: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两栖作战;出其不意

说起仁川登陆,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诺曼底登陆这个类似的登陆战,但其实他们有着本质上的差异。首先是对手的不同,一个是能与英法匹敌的纳粹德国,而仁川是当时无法与美国匹敌的朝鲜;二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积累了大量登陆作战的经验而诺曼底登陆时美国没有多少登陆作战的经验;三是兵力分布,纳粹在诺曼底建立了大西洋防线是有所戒备的而朝鲜只备有几个连,兵力严重不足也未做好准备。仁川登陆战,这场让麦克阿瑟将军一战成名的战役,经典地展现出了巧夺天时地利,攻敌所不备,出敌所不意的军事谋略。现在我们就仁川一役的战场环境对仁川登陆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战役背景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

1.地理背景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被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

2.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统治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一直是清朝的册封国,即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1895年,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

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基,成立大韩帝国。

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韩国政府签订《日朝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1945年8月9日,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癿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癿认可。

3.民族背景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之中,国家统一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4.兵力对比

到1950年6月,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南朝鲜军队达到15万人的规模,编有8个步兵师。装备有700余门各种火炮、1900余具火箭筒、2100余辆军用车辆、71艘作战舰艇、22架各类飞机;

北朝鲜军队达到了13.5万人的规模,拥有10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和5个警备旅,装备有火炮600门,坦克150辆,作战飞机196架。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

(二)仁川登陆前的人民军南进作战

水原战役(人民军遭遇了美军史密斯特遣队,并将其击溃)

大田战役(俘虏美24师师长迪安)

洛东江战役

釜山战役

在人民军南进作战中,人民军节节胜利,越过了三八线,占领了汉城。由于人民军的节节胜利,触动了美国在东亚的利益,美国决定出兵朝鲜。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开始,是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仁川地形地貌及战略价值

(一)位置境域

仁川位于朝鲜半岛中西部,与黄海相邻,距首尔28公里左右,为韩国重要的港口。全市总面积为1040.82平方公里。仁川作为朝鲜半岛西海岸临江华湾的港口城市,坐落在汉江口南侧,与韩国首都汉城相距40公里,

是汉城的外港。几乎所有地理书籍对仁川的描述都少不了这样一句话:"外有小岛屏障、潮差大",充分说明了仁川港外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同时仁川还位于朝鲜半岛东西方向最为狭窄的"蜂腰部位"。

(二)气候特征

仁川的气候比较干燥,受季候风影响较大,冬季主要刮西北风,夏季主要刮西南风。年平均气温为11.4℃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3.1℃左右,8月平均气温为24.9℃左右,一年温差为28℃左右。

降雨量为年平均1152毫米,降雨天数为101日左右,与中部和南部的其他地域相比降雨量较少。降雪天数为22天,积雪量为30厘米左右,雾偏多,浓雾天数为年平均49天,七月份浓雾最为严重。

(三)地形

除摩尼山(469米)、桂阳山(395米),大部分山都在海拔300米以下,海岸附近丘陵山地发达,平原规模狭窄。

(四)水文

河川有掘浦川,清川川,桂阳川等,流入汉江。掘浦川,始川川,承基川,长寿川,云宴川等流入西海,其中除了掘浦川(11.5公里)以外,大部分河川都很短。海岸线属于里亚式海岸,长而复杂,有很多岛屿。仁川共有152个岛屿,其中113个岛屿为无人居住的无人岛。

(五)战略价值

“夺取仁川和汉城将能切断北朝鲜人癿补给线并封锁半岛和整个南部。北朝鲜人民军越往南进,补给就越脆弱,所有癿补给线都集中在汉城。”

没有了军火和粮食,北朝鲜人将很快陷于孤立无援和分崩离析,并且容易被打倒。”

仁川,是朝鲜西海岸的港口城市,西距汉城30公里,是汉城的海上门户。汉城则不仅是朝鲜半岛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且是朝鲜铁路、公路交通网的中心枢纽。如果美军在仁川登陆成功,并进而攻占汉城,则等于彻底切断了聚集于洛东江前线的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后方交通线,隔断朝鲜南北方的联系,从而将朝鲜人民军置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三、仁川登陆的理论难题

第一、仁川港是世界上潮汐落差最大的港口之一,平均落差为20.7英尺,最高落差达32英尺。要保证美

军所使用的登陆艇靠岸,必须有23英尺的水深,坦克登陆舰则需要29英尺的水深。而仁川港在每年的9月只有15日至18日三天中方有一天可以在涨潮时到达这样的水深,并覆盖整个泥滩,否则就要等到10月中旬。即便在9月的这一天高潮期,每天也只有两个时段的高潮,第一次出现在早晨6时30分,持续两小时,第二次出现在黄昏17时19分,也持续两个小时。这就意味着美军部队必须在第一次涨潮时的两个小时内,肃清航道,占领月尾岛并且运进充足的作战物资,保证登陆部队全天的作战使用。而在第二次涨潮的两个小时内,登陆部队不仅要冲过港区,占领堤岸,而且要运进足够的部队,建立巩固的登陆场,顶住朝鲜人民军的反击,直至下一次高潮来临。

第二、整个仁川港区被一条防波堤和月尾岛隔为内、外港。要进入港区,必须经过一条被称作“飞鱼水道”的航道。该航道狭窄、弯曲,潮水流速缓慢,是海上布雷的良好场所。朝鲜人民军必定会布雷封锁此航道,而美军舰船进入水道后,只能一直向前行驶,无法掉头。要有一艘舰船在此沉没或搁浅,就会彻底封闭水道,从而堵塞进入仁川港的通路。

第三、登陆地段通常应选择在海域开阔,近岸水深,岸滩较短,滩底较硬且无礁石和陡崖,滩头容量较大,便于迅速夺取敌港口、码头和通向纵深的重要通道,便于登陆部队立足和向纵深发展进攻及敌防御较薄弱的地区。

然而,在实施登陆作战时,准备登陆的地域,由于潮汐涨落情况不同,其沿岸地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来是陡崖的海岸有可能在大潮高潮时可直接冲击登陆。另外,登陆正面较宽的地段有可能会变窄,而登陆正面较窄的地段也有可能会变宽。正面越宽越有利于抢滩登陆;正面太窄,则很容易遭受敌密集火力的打击。仁川更是有着较高的防波堤来阻拦敌人来犯。

第四、即使一切都按照计划顺利实施,美军在登陆作战中也必须克服四个困难:一是必须在仁川港区登陆前,占领月尾岛,否则岛上守军的炮火将象一道闸门,锁住通往仁川的通路。而要攻占月尾岛,就会彻底暴露在仁川登陆的企图,丧失登陆突击的突然性;二是仁川港区的防波堤高出泥滩16英尺,登陆舰艇必须在潮水最高时靠岸,并进行固定。而首批登陆部队则必须架起攀高工具,爬上堤岸之后,方可投入战斗,这使得登陆作战变得异常复杂困难;三是仁川港区紧靠市区,港区内分布着众多建筑物,每一座建筑物都会被改造为坚固的防御点,因而即使一切顺利,部队上岸后也将在黑夜中马上陷入残酷的巷战,难以迅速建立巩固的登陆

场;四是仁川毗邻汉城,而人民军在汉城集结有包括装甲部队在内的强大预备队,如果人民军在登陆部队立足未稳之际,立即向仁川方向投入部队,发动强有力的反击,则登陆部队在缺乏有效支援的情况下,很难抵挡。

四、打破常规,天降奇兵

从9月11日开始,美军第7联合特遣部队各编队,搭载美第10军部队,从日本各大港口和韩国釜山陆续启航,在仁川以南的黄海海面会合后,统一编队,向仁川开进。与此同时,美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部队开始实施空中突击,为隐蔽作战企图,美军飞机首先对群山港地区实施密集轰炸,并且出动军舰对港口进行炮击,至9月13日,方突然改变轰炸重点,开始对仁川地区实施密集轰炸。

9月13日上午,由10艘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的登陆突击编队舰炮火力支援群率先进抵仁川海域。此时,正值仁川港退潮,人民军在“飞鱼水道”敷设的水雷大多裸露出水面,美军以舰上火炮直瞄射击,很快摧毁了水雷,打通了进入仁川的航道,随即在舰载飞机的掩护下,进入仁川港水域,以月尾岛为重点,对仁川港区实施炮击。在两天的时间内,美军飞机和舰炮持续轰击,基本摧毁了仁川港和月尾岛上的重要建筑物和地面防御设施。

9月15日凌晨,美军第7联合特遣部队各编队全部到达指定位置,仁川登陆作战开始,首攻目标是月尾岛。5时整,舰载航空兵首先对月尾岛和仁川港区实施轰炸。15分钟后,舰炮火力实施炮火准备,在45分钟内向不足2平方公里的月尾岛发射炮弹2845发。5时30分,担负突击任务的陆战第3营由运输舰换乘登陆艇,向登陆冲击线开进。由3艘中型登陆舰组成的火箭发射队率先逼近距月尾岛不足1000码的距离,向岛上目标猛烈发射火箭弹(共发射1000枚)。在整个轰炸炮击过程中,为协调舰炮和飞机的作战行动,美军规定飞机的飞行高度不得低于1500英尺,舰炮射击的弹道高度不得超过1100英尺。

6时30分,登陆突击开始,登陆分队在火箭发射船的徐进弹幕和数架舰载机的掩护下,于3分钟后顺利登岸,并立即向纵深发展进攻。驻守月尾岛的人民军部队1个海岸炮兵中队(5门75毫米海岸炮)和1个海防步兵中队,共400余人。在美军实施火力准备时,海岸炮兵分队奋起还击,与美军舰展开激烈的炮战,击伤美舰3艘,但由于力量悬殊,海岸炮被全部摧毁。美军部队上岸后,所有官兵英勇抵抗,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上午10时,美军攻占月尾岛。

此时,潮水已落,美军无法继续实施登陆攻击行动。为制止人民军向仁川增援部队和调整部署,美军以舰

载机严密封锁通往仁川的每一条道路,以舰炮火力猛烈轰击仁川港区,由于岸上火炮已经被基本摧毁,美军驱逐舰均开进了港区,以直瞄火力摧毁岸上防御设施,美陆战第1师登陆部队则于15时30分开始由乘坐的运输舰换乘登陆艇,穿过“飞鱼水道”,进至登陆突击线。

16时,中型登陆舰组成的火箭发射队再次出动,逼近即将登陆的“红色”、“蓝色”两个登陆点,发射火箭弹2000发,并施放烟雾。各登陆艇队随即展开冲击,45分钟后全面靠岸,开始攀越防波堤。为克服这一障碍,美军登陆分队专门在日本定做了轻便的铝合金折叠云梯,同时准备了大量的抓钩、绳索,用以固定登陆艇。这些工具此时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美军第一波登陆分队没有花费多大气力即攀上防波堤,仁川港的最后一道防御屏障被摧毁。此时,距登陆发起只有55分钟。

登陆后的美军部队迅速向港区内目标发起进攻,与人民军守备部队展开巷战,至15日午夜基本控制了港区。在第一波登陆分队激战的同时,美军的坦克登陆舰迅速靠岸,卸载后续部队和重装备,特别是坦克与两战斗车。在舰炮密集火力的支援下,美第1陆战师主力以坦克为先导,向仁川市区全面进攻,到9月16日7时30分,美第5、第1陆战团级战斗队基本占领仁川市区。朝鲜人民军仁川守备部队失去了抵抗能力。当天上午,美军登陆部队击退朝鲜人民军第一次反击行动,并趁势推进,至当日晚,抵达距登陆点约10公里处,建立起了稳固的登陆场,实现了登陆作战的第一步目标。次日,美军再次击退朝鲜人民军的反击,并于9月18日上午控制金浦机场,取得了对于下一步行动至关重要的空军基地,美军舰载机和空军飞机蜂拥而至,以金浦机场为基地对人民军部队狂轰滥炸。美第1陆战师部队继续前进,进抵汉江。至此,美军已经完成了登陆作战的第二步目标,不仅稳固占领了登陆场,而且逼近了汉城,运送美第7步兵师的舰船也于9月16日抵达仁川,并陆续卸载。从9月17日起,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正式接管第10军陆地战斗指挥权。他以美第1陆战师继续沿通往汉城的公路向汉城推进,以第7步兵师在第1陆战师的右翼展开,向水原方向突击,从而对汉城构成合围,并切断洛东江前线的人民军主力退路,接应北上的美第8集团军。

9月21日,美第10军部队渡过汉江,总攻汉城。9月28日,经过7天的激烈战斗,美第10军部队占领汉城,并于26日与由洛东江反攻北上的美第8集团军部队会合,彻底封闭了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的退路。美军的仁川—汉城地区登陆作战至此结束,朝鲜战局也因此发生逆转,人民军部队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退守三八线以北地区。

五、战略感悟

仁川登陆是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进行的一场近乎赌博式冒险的登陆作战行动,并且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这次登陆行动不仅影响到了整个朝鲜战争日后的进程甚至结局,从军事指挥的角度看,也的确显示出"出奇制胜"的谋略之妙,在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同时也为两栖作战模式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要出奇制胜,首先要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就是要抓住对手思想上的疏漏或麻痹,在其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和方向上,对其最关键、最要害的部位实施突然袭击,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仁川港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它有着全亚洲最大的落差,涨潮时海浪不停上涌,高达10米,退潮时海滩竟长达几万米,宽达数千米,所有船只在涨潮时均可进港,退潮时则会全部搁浅。一旦在退潮时进攻,则会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之中,这显然不是舰队理想的登陆点,但麦克阿瑟却不这么认为,这位极富冒险精神的军事家更清楚此地登陆所带来的无数便利:这里位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中部、江华湾的东岸,距汉城仅37公里,一旦登陆成功,收复汉城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此外,朝鲜人民军大部分的兵力都已投入到南部釜山前线的战斗之中,北部的防守明显空虚。当然,麦克阿瑟更清楚地知道,一旦夺取了汉城,朝鲜半岛就可控制一半了。更让麦克阿瑟得意的是,此计一旦实施,便可以闪电般的速度瓦解整个朝鲜军队的攻势,继而牢牢地掌握整个朝鲜半岛的命脉,真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出奇兵,要示之以正。要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伪装或欺骗手段以造成对方的错觉,而骗敌的行动又离不开"正",办法之一就是采取符合一般原则的示形手段,佯顺敌意,使其就范。

仁川登陆作战的成败决定于是否能进行成功的奇袭。麦克阿瑟采取在周密计划下,实施欺骗和佯攻相结合战术,成功地把仁川海岸这个登陆目标隐瞒到最后一刻,令几乎全世界所有关注朝鲜半岛局势的人,都无一例外地忽视了对仁川这个公认的"世界上最不适宜进行登陆作战的港口之一"的防御,转而注视着群山。

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参考文献:

【1】曲爱国专题研究-渡海登陆作战—军事历史2001(01)

【2】航空档案(44期)【3】仁川《百度文库》

《战场环境概论》论文 1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二○一三年十月

论诺曼底登陆战役 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摘要: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地一场大规模攻势行动。 站在21世纪现代化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征程中回眸这场世界最大海上登陆作战,战场环境在战争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给予我们良多启示,盟军对于战场环境的分析预测与建设保障对于我们今天的信息化战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本篇论文将着重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天气、地形与潮汐三个要素切入,分析战场环境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总结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利用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天气;地形;潮汐;“H”时;“D”日 1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简介 诺曼底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分别是奥马哈海滩、犹他海滩、金海滩、朱诺海滩和剑海滩。 犹他海滩是坡度不大的黄沙坡,被几道障碍物隔开,障碍物的纵深在低潮时约为270-370米。障碍物的后面是很窄的一段干沙滩,然后是90-180米宽的低沙丘地带。德军在靠着沙丘朝海的一面,筑起了一道低矮的混凝土壁垒。海滩的后面是淹没了的牧场,大约有1.5-3公里宽,有若干通路经过这片泛区。 奥马哈海滩位于科汤坦半岛东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是长6.4公里的

凹进去的海滩,两端是30多米高的悬崖。悬崖之间的海岸逐渐上升,形成一片高地,向内陆延伸到0.8公里时,高地的高度已达45米。海岸潮间带的宽度大约为270米,由硬沙构成。 金海滩紧挨奥马哈海滩,这里海滩低平,基本上是高度不超过15米的沙质陡坡。 朱诺海滩在金海滩以东,与之相距7.2公里,位于塞尔河河口两侧,附近的海面有一段很长的礁脉,背后是沙丘。 剑海滩位于奥恩河和卡昂运河流入塞纳湾的入海口的两侧。朱诺区的礁脉一直延伸到这里,所以区内各滩都比较狭窄。 2盟军对天气要素的分析与利用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各种大气现象的综合。天气变化所造成的气温、气压、温度、风向、风速的迅速变化以及伴随产生的云、雾、降水、雷电等现象会对战争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主要是天气要素中的风向、风速、降水的变化对登陆的时间产生影响。 2.1盟军对天气的准备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统帅部队对天气预测非常重视。盟军司令部成立了联合气象小组,下辖一个美军天气预报中心、两个英军天气预报中心,各中心都拥有气象侦察飞机和气象船。任命英国空军上校、气象学教授斯塔格为首席气象顾问,负责每周两次向最高司令部报告天气情况,1944年5月20日起改为每天两次汇报天气情况。 2.2盟军对天气的分析 5月29日-6月2日,斯塔格报告在预定登陆日6月5日会有暴风雨。这些报告领最高司令部的所有成员忧心忡忡。6月3日航程最远的“U”编队按计划

战场环境分析报告

一、总体分析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幅员20604平方公里。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长春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原面积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势平坦,便利交通。长春地区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对长春的交通十分有利。 二、要素分析 长春地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耐力比较好。长春地区的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降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长春地区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丘陵占%。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高台地占%。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长春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低阶地占%,湖积平原占%。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沿北东方向伸延。最高点在宽平大桥和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米至250米。分水高地顶面,地势平坦,高地两侧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西南部起伏台地区。位于分水高地两则,包括西新沟和孟家南沟两个部分。西新沟在分水高地西侧,由一系列宽浅的沟组成;孟家南沟在分水高地东侧,由两条浅谷组成。这里地势起伏明显,坡度1°至2°,复杂程度7级至8级,不宜建筑。。 长春市气候宜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2-3度,夏季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3-5度。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季风显着,雨热同季。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长春市年平均气温°C,最高温度°C,最低温度°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 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学习资料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

气象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气象环境对作战的影响战场是双方较量的舞台。战场环境对于作战就像水与鱼、空气与人的关系,密切相关,紧密相联,作战行动一刻也离不开战场环境。战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装备失去效用,人员失去体力、智力和斗志,作战失去持续的打击力,作战的失利失败就不可避免。战场环境的自然要素由地形、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多种因素构成,其中气象和水文是经常影响军事行动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曾经讲过:“指挥战争的人们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取得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主动的争取战争的胜利。”气象环境对军事活动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不同的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气象条件,也常常因指挥员和部队利用是否得当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现代战争武器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战争环境提出了精确要求,对气象的研究从战争幕后开始走向前台。 ■天气对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三舰队遇强台风袭击,约800人死亡,飞机被毁146架,若干舰只沉没。从1966年开始,美军在越南战争中进行了长达7年之久的人工降雨活动,致使越军主要的补给路线遭受严重破坏,并多次诱发暴雨洪水,冲毁了越方的桥梁和家园。 大风和强烈的垂直气流是危及飞机飞行、导弹发射安全,影响火炮射击精度的重要因素。低云影响侦察、射击、投弹,积雨云对导弹、火箭发射和飞机飞行安全威胁很大,云层对再入大气层的导弹弹头可以造成侵蚀从而增强或减弱光辐射效应。大雾给飞机起降、舰艇编队航行、军兵种协同作战等带来困难,雾层能使化学毒剂蒸气产生凝结、沉降和水解从而降低杀伤效能等,雾也可以作为“天然烟幕”,掩护部队的作战行动。暴雨、大雨和连续性降雨还可引起山洪暴发、土壤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冲毁军事设施。沙暴能引起电磁波衰减,干扰无线电通信,危害兵器和设备,强烈的沙暴卷起沙石可形成沙壁向前推进,使能见度接近于零。 ■水文对战争的影响 二战初期,德军潜艇利用英国沿海潮流变化,潜入英国海军基地佛罗港,击沉近3万吨级的英国旗舰“皇家橡树”号后安全返航。朝鲜战争中,美国名将麦克阿瑟就是牢牢抓住了朝鲜半岛仁川港海岸几千米远的潮汐落差,实施了仁川登陆,从此一战成名。 大海连绵起伏的海浪会直接影响舰船的航向、航速,甚至破坏海港码头、水下工程和海岸防护工程,影响雷达的使用、水上飞机和舰载机的起降、水雷布放、扫雷、海上补给、舰载武器使用和海上救生打捞等。掌握潮汐发生的时间和高低潮时的水深是保障舰船航行安全,进出港口、通过狭窄水道及在浅水区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军港码头、水上机场,进行海道测量、布雷扫雷、救生打捞,构筑海岸防御工事,组织登陆、抗登陆作战和水下工程建设等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登陆作战中,乘涨潮顺流而入,有利于部队登陆;逆流而行,会降低舰船速度,延长时间,增加登陆困难。潮流大的海区不宜布雷、施放水下障碍物和舰艇抛锚待机。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点击】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点击】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知天知地,胜乃无穷”。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点击】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点击】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点击】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

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点击】(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点击】(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点击】“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点击】(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域,对各个区域的战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对作战行动的独特影响。 【点击】(三)区分要素逐个分析。就是把作战地域内具有战术价值的战场环境要素,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得出每个环境要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与对策措施。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我省的交通要素。江西省现有高速公路总里程4260公里路,可概括为“三纵四横”,连接各地市。三纵:即济广、福银、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浅析 摘要: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联合作战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美军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过程 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是在陆空协同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大致过程是:70 年代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80年代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90年代提出了联合作故理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美军都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陆空协同作战,并对陆空协同作战理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在70年代以前,美军的军事理论一般只划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陆空协同作战通常也只是作为战略或战术范畴军兵种的相直支援的问题来研究。 70年代初,正当美军在越南战争商临困境的时候,爆发了1973年的阿以战争。这场阿拉伯国家突袭以色列的战争,实际上是当时的北约和华约所用武器的一场大会战。美国原以为不可战胜的以军,岂料在战争初期遭受阿军大规模突袭后却几乎溃不成军。美军在震惊之后,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军用的是苏军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既然阿军能让以军无法招架,那么苏军在中欧岂不是更难对付?于是美军便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待阿以双方刚一停火,就立即赶往中东。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第一条就是:军兵种均衡搭配十分重要。只有使坦克、步兵、炮兵和飞机密切配合,才能赢得战争。在总结阿以战争和美军在越南战争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前苏联诸军种进攻战役理论,美军开始从战役层次

研究陆空协同作战问题,从而提出了陆空联合作战理论的设想。这一理论以前苏联为对象,以欧洲为主战场,认为,在华约军队数量上大大超过北约,并已取得技术上的优势的情况下,要与华约集团抗衡。仅以陆军在战术行动上连续取得胜利,己不能确保战略上的胜利,因而必须利用攻击直升机配合陆军打击敌坦克、装甲步兵,即先由地面部队、空军和攻击直升机一起压制敌人的防空系统,再由攻击直升机配合地面部队攻击敌装甲部队。并强调,要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应采取更多的措施,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军种来实施,而应通过陆、空军的联合行动来达成,陆空联合作战理论在1976年7月颁发的Fl00-5号野战条令《作战纲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之后在1978年,美军又开始酝酿在战役层次利用空军部队,配合地面部队实施联合作战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体化战场”和“纵深战场”等思想。紧接着,美军又对未来作战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未来的空中(包括外层空间)作战将与地面作战一起决定战役战斗的结局。1981年美军提出了“2000年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美军研究人员经过对历史,现实、未来陆空协同作战的深入研究, 1982年颁发了新版《作战纲要》,确立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强调实施诸军种部队战役层次的联合作战。虽然该纲要仍未打破陆军原有作战理论的框架,未充分论述陆、空联合作战的主要内容和协同问题,也没有论述在战区范围内如何对空地一体联合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对联合作战行动也只强调到军级,但应该说它仍是美军联合作战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该纲要指出:“陆军很少单独作战,美军的作战行动通常涉及一个以上军

战场环境分析之气象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 摘要:自古以来,能否及时了解并利用战场环境,都是决定战争胜利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对于高科技时代的现代战争来说,单纯地获取战场环境信息,利用现有条件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基于对环境的改造,一种新概念武器——气象武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宠儿。本文着重介绍了气象武器的原理、种类、特点及研发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战场环境、气象武器、原理、种类、特点、现状前景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

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随着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物理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气象武器的原理 采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主要是用飞机、火箭、火炮等手段向敌某些地区低空大气层播撒催雨物质进行降雨、播撒其他化学物质进行消雾和造雾,或通过其他手段改变敌方上空的臭氧含量等方法,以制造恶劣天候,对敌方造成各种危害。采用人工手段之所以能够使天气产生变化,这是因为大气层中所包含的水汽、水滴、冰晶和各种悬浮物质,时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只要人们掌握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使用较少的能量去引发和催化它们,即形成一种使天气产生变化的触发机制,天气中的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较大的能量转换。而大气层中这种能量转换的结果,就会导致某些地区、某些空间天气、气候的变化。气象武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按照一定的军事目的给大气施加某种能量,使天气按照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以制造恶劣的天气和气候去直接攻击敌人,或为间接攻击敌人创造有利的战场环境。 二、气象武器的主要种类 (一)温压炸弹

战场环境分析之太空未来战争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太空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太空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古往今来,尽管在人来居住的地球上,战火频繁,此起彼伏,然而,太空始终是超脱人间兵伐之灾的一片净土。几千年来,人类对太空寄托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希望有朝一日能开发利用太空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造福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未来。 但是,当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从太平洋的彼岸就传来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信息:2001年1月,美国新总统小布什上台伊始就公开宣称,要修改1972年美苏签订的反导条约,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并称反导条约是“历史的残余”;昔日的冷战先锋、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则危言耸听地说,美国正面临一场“空间珍珠港”事件的危险,美国必须调整军事战略,加强太空站准备;美国政界、军界的其他头面人物和高级谋士们也乘机大声鼓噪太空站。

美国着眼未来发展,提出“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世界”。俄罗斯则称“优先发展空间信息支援系统,确保有效地支持部队行动,是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战略稳定所必须的”。可见,美、俄等国视空间为当今维护国家利益所必须关注和占据的战略“制高点”。当今,战场空间已从陆、海、空进一步延伸到外层空间,未来战争将是陆、海、空、天一体化的战争。没有强大的航天力量,就没有制天权,还将严重削弱制空权和制海权,最终丧失战争的主动权。正是因为这样,美国为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迫切需要保护其在太空的既得利益,在其公布的一系列航天政策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控制空间能力,声称必要时要从空间使用武力,攻击敌方陆、海、空、天的重要目标,优先保卫美国的“太空资产”。 2001年1月26日,美国举行了代号为“施里弗——2001”的首次太空作战模拟演习,探索在未来太空战中有效夺取太空权的方法,该演习的主要特点:一是用电脑发动攻击,破坏对方的计算机系统;二是劫持对方卫星,让其成为己方所用,并尽力阻止对方利用他国的商业卫星。演习表明,太空军备竞赛已经拉开帷幕。针对该演习,俄罗斯作出强烈反应,首先通过了俄罗斯2001——2010年的“国家航天计划”,并决定在未来一年之内把军事航天部和导弹航天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中分离出来,组建一支新的军种———“天军”。 无论是美军的太空战演习,还是俄罗斯组建的“天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证获取太空信息优势和防止敌方利用太空取得信息优势。要想取得战场制信息权,就必须综合利用军事航天力量(主要是卫星系统)和电子战系统,获取各种信息,为联合作战指挥及各种作战行动提供实时或近实时的情报,同时对敌实施进攻性和防御性信息作战,全面剥夺敌方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太空站武器系统 美国在太空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网络、监视与侦察系统、气象预报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在过去的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从古至今,战场环境一直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虽然是独立于交战双方并且与交战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无关的客观存在,但只要运用得当,它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战局。诸葛亮“巧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抗日战争中,我一二九师充分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阻止以色列的坦克进攻。 而现代战场是陆、海、空、天、信息、网络和心理七维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其特点可概括为战场信息透明、体系和网络对抗、战场多维、快速精确、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消耗巨大和不断创新。新军事变革加快了向信息化战场的转化。未来的战场环境将是战场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战场空间全球化、一体化,并向太空和网络空间扩展;武器装备信息化、精确化、高速化、智能化、隐身化、束能化;核生化大规模杀伤武器正从威慑转入实用;攻防对抗更激烈。抛开传统环境,电磁环境已经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因素。此处,我重点就电磁环境分析。 电磁环境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元素 人类活动的空间延伸到哪里,角逐便追随到哪里。从陆战场到海战场,再从海战场到空战场,战争方式发生了由平面到立体的巨变。当信息资源成为兵家争夺的焦点之后,情况又在悄然变化——由电磁活动构成的隐形电磁空间的形成,是战场空间发生巨变的最显著标志,它预示着战场空间不再限于由平面向立体,而且发展为从单维到多维、从有形到无形。当代战场,电磁波已经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和最佳载体,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武器装备的支柱: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在飞机中已达50%(在B-2飞机中高达60%);在舰船中达25-30%;在火炮和坦克中达30%;在空间武器中甚至高达65%至70%。联合作战、体系对抗、精确打击所依赖的信息获取、传递、控制、干扰等,绝大部分要通过电磁波这个媒介完成。作战行动对电磁活动的依赖性越强,制电磁权的较量便越激烈,电磁活动空间在战场构成中的地位也越突出。电磁对抗作为信息化作战的标志性行动,从根本上决定着战场主动权的得失。 对作战行动产生巨大影响的电磁活动,构成了战场电磁环境。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代雷达对抗侦察机,可以在2万脉冲/秒的信号密度中正常工作。90年代初,信号密度增长到10万脉冲/秒,这时,连第二代雷达对抗侦察设备也难以分辨信号。战场空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并非人人都有切身感受。这是因为,电磁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不能被感官直接感受,认识它,比认识地理环境困难得多,除了弄清战场电磁环境形成的复杂性,还要弄清电磁资源的特征以及作战行动对电磁环境的依赖,确立保护电磁资源、管理电磁资源、利用电磁资源的意识。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战场环境的适应与否,集中体现在对电磁环境的适应上。因此,将军事训练置于复杂电磁环境下,就成为推动军事训练从机械化条件向信息化条件转变的切入点和“抓手”,抓住了它,对武器平台、训练体系、训练方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军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以预测,一种新的学科——战场环境学,呼之欲出。 战场电磁环境表现出复杂性极高的新特征

战场环境概论论文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从科索沃战争中浅谈战场环境对联合 作战的影响从古至今,战场环境一直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虽然是独立于交战双方并且与交战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无关的客观存在,但只要运用得当,它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战局。诸葛亮“巧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充分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阻止以色列的坦克进攻。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战争逐渐演变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战场环境下,以信息为主导的战争。网络与数据链系统,使信息多路分发和平行共享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军联合。作战力量趋向体系化网络化,强调各种力量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一体化使用。现代战场是陆、海、空、天、信息、网络和心理七维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其特点可概括为战场信息透明、体系和网络对抗、战场多维、快速精确、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消耗巨大和不断创新。新军事变革加快了向信息化战场的转化,未来的战争将是战场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战场空间全球化、一体化,并向太空和网络空间拓展;武器

装备信息化、精确化、高速化、智能化、隐身化、束能化。因此,许多人认为现代战争乃至以后的战争受传统环境尤其是气象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影响,网络电磁环境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因素。可果真如此么?下面,我就以科索沃战争为例,分析一下传统环境对现代战争尤其是对联合作战的影响。 科索沃战争于1999年3月24日爆发,6月10日结束,是一场主要由空中力量进行的高强度局部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北约依靠绝对的空中力量和技术优势,对南斯拉夫联盟实施了长达78天的空中打击。北约共投入作战飞机1000多架,投掷各种炸弹20000多吨,发射巡航导弹2000多枚,战争造成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给南联盟造成经济损失达6000多亿美元。北约在南联盟的抵抗中也损失了各种飞机数十架、巡航导弹近200枚。 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所处的独特的战场环境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斯拉夫联盟位于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面积102173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西南部一隅濒临亚得里亚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沿海属副热带地中海气候。春季由于水汽充足,云量较多,大部分地区以多云或阴为主,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北部地

未来太空联合作战

太空与未来联合作战 [摘要]当今,战场空间已从陆、海、空进一步延伸到外层空间,未来联合作战将是陆、海、空、天一体化的战争。没有强大的航天力量,就没有制天权,还将严重削弱制空权和制海权,最终丧失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全球各国对制天权越来越重视,对其的争夺也愈演愈烈。 [关键词]联合作战;太空;制天权 Outer Space and Future Joint Operations [Abstract]Today, the battle space has been further extended from land, sea and air to outer space, the future joint operations will be land, sea, air, space wars integration.Without a strong aerospace force, there is no control of space, air and sea will be severely weakened and eventually lost the initiative in the war.Therefor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space, competition has intensified its. [Key words]Joint Operations;Outer space;The rightsof Space control 1背景 古往今来,尽管在人来居住的地球上,战火频繁,此起彼伏,然而,太空始终是超脱人间兵伐之灾的一片净土。几千年来,人类对太空寄托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希望有朝一日能开发利用太空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造福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未来。 现如今,美国着眼未来发展,提出“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世界”。俄罗斯则称“优先发展空间信息支援系统,确保有效地支持部队行动,是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战略稳定所必须的”。可见,美、俄等国视空间为当今维护国家利益所必须关注和占据的战略“制高点”。当今,战场空间已从陆、海、空进一步延伸到外层空间,未来联合作战将是陆、海、空、天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战争[1]。没有强大的航天力量,就没有制天权,还将严重削弱制空权和制海权,最终丧失战争的主动权。正是因为这样,美国为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迫切需要保护其在太空的既得利益,在其公布的一系列航天政策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控制空间能力,声称必要时要从空间使用武力,攻击敌方陆、海、空、天的重要目标,优先保卫美国的“太空资产”。 美俄两国都是为了保证获取太空信息优势和防止敌方利用太空取得信息优势。要想取得战场制信息权,就必须综合利用军事航天力量(主要是卫星系统)和电子战系统,获取各种信息,为联合作战指挥及各种联合作战行动提供实时或近实时的情报,同时对敌实施进攻性和防御性信息联合作战,全面剥夺敌方获取信息的能力。 2 太空站武器系统 美国在太空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网络、监视与侦察系统、气象预报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在过去的局部联合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空间预警系统 主要是预警卫星。它可以探测到导弹发射所喷尾焰的红外辐射,提供较长的预警时间,甚至能测出来袭导弹的性质和攻击路线[2]。 2.2空间信息传输系统 2.2.1军事通信卫星 分为战略与战术2种卫星。战略通信卫星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提供远程战略通信服务;战术通信卫星在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主要用于近程通信,为飞机、舰艇、车辆、部队间提供机动通信服务。发展趋势:完善保密措施,增强抗干能力和生存能力;攻克卫星不能与水下潜艇通信的技术难关。

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分析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仁川登陆战 姓名:欧阳瑞 学号:201409061156 单位:9-2-2-5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仁川登陆战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战,麦克阿瑟将军如何巧用战场环境攻敌所不备,占领仁川市,给朝鲜战争带来了巨变。首先,分析了仁川地区的战略价值以及仁川地区的占有权对整个朝鲜战局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仁川地理环境对两栖作战的影响;又讲了美军如何克服不利环境,借助水文条件,成功地完成了在仁川的登陆,出其不意,攻占仁川。 关键字: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两栖作战;出其不意 说起仁川登陆,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诺曼底登陆这个类似的登陆战,但其实他们有着本质上的差异。首先是对手的不同,一个是能与英法匹敌的纳粹德国,而仁川是当时无法与美国匹敌的朝鲜;二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积累了大量登陆作战的经验而诺曼底登陆时美国没有多少登陆作战的经验;三是兵力分布,纳粹在诺曼底建立了大西洋防线是有所戒备的而朝鲜只备有几个连,兵力严重不足也未做好准备。仁川登陆战,这场让麦克阿瑟将军一战成名的战役,经典地展现出了巧夺天时地利,攻敌所不备,出敌所不意的军事谋略。现在我们就仁川一役的战场环境对仁川登陆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战役背景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 1.地理背景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被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 2.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统治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一直是清朝的册封国,即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1895年,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 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基,成立大韩帝国。 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韩国政府签订《日朝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气象对作战的影响

气象对作战的影响 内容提要: 天气对军事活动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不同天气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天气条件,也常常因指挥员和部队利用是否得当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本学期通过对《战场环境概论》课的学习,让我对战争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战争要想取得胜利,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很重要,而战场环境同样至关重要,也能影响到战争最后的结局。 从印尼大海啸到中国南方冰冻雨雪,从缅甸风暴潮到汶川大地震,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古老的气象问题在挑战人类生存的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军事安全。气象环境对军事活动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不同的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气象条件,也常常因指挥员和部队利用是否得当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现代战争武器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战争环境提出了精确要求,气象兵由此从战争幕后开始走向前台。 关键字:气象、作战时机、武器制导、侦查装备 一、气象对作战的影响简述 风:大风和强烈的垂直气流是危及飞机飞行、导弹发射安全,影响火炮射击精度的重要因素; 云:低云影响侦察、射击、投弹,积雨云对导弹、火箭发射和飞机飞行安全威胁很大,云层对再入大气层的导弹弹头可以造成侵蚀从而增强或减弱核爆光辐射效应;

雾:大雾给飞机起降、舰艇编队航行、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等带来困难,雾层能使化学毒剂蒸气产生凝结、沉降和水解从而降低杀伤效能等,雾也可以作为“天然烟幕”,掩护部队的作战行动; 降水:暴雨、大雨和连续性降雨可引起山洪暴发、土壤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冲毁军事设施。毛毛雨、雪会降低能见度,冻雨可使飞机、导弹外壳和雷达天线等积冰而影响性能; 沙暴:能引起电磁波衰减,干扰无线电通信,危害兵器和设备,强烈的沙暴卷起沙石可形成沙壁向前推进,使能见度接近于零。 二、天气是选择作战时机的决定因素 根据天气变化选择作战时机是取得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之一。刘伯承元帅在战争生涯中总结出利用"黑夜、风雪、下雨和大雾"等天气出奇制胜消灭敌人的经验。现代战争中多是采取多兵种、大兵团协同作战,对于初战时机的天气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气象情报更加及时和准确。 众所周知,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直接参加登陆作战的总兵力达280万人,参战的舰艇和运输船达6500余艘,作战飞机1100多架。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一举粉碎了纳粹德国的"大西洋堡垒",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奠定了"二战"反法西斯全面胜利的基础。然而,作战时机的选择是实施登陆计划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战时参谋部的地理学家和气象专家为登陆时机的选择可谓费尽心机。当时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复杂电磁环境分析 【关键词】电磁环境武器装备指挥体系作战效能后勤保障 【引言】 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战场环境是敌对双方作战的共同基础,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虽然是独立于交战双方并与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无关的客观存在,但只要运用得当,它就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历史上既有郑成功利用大海的潮汐规律在台湾成功登陆的经典战例,也有忽必烈两次派舰队东征日本都因为遭遇台风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 核、化学武器的出现,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武器装备系统,使得武器装备更加信息化、精确化、高速化、智能化、隐身化、束能化,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逐步转向信息化、联合化。战场环境由平面式转向由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战场空间全球化、一体化,并不断向外太空和网络扩展。 随着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电磁空间成为夺取现代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电磁环境成为战场环境新的构成要素。它预示着战场空间不再限于由平面向立体,而且发展为从单维到多维、从有形到无形。无疑电磁环境已经成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因素。此处,我就电磁环境对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正文】 一、电磁环境的概述 ㈠、电磁环境的组成及产生原因 电磁环境由空间、时间和频谱三要素组成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电磁感应,干扰现象。在现代多维一体信息化战争中,构成复杂电磁环境的主要因素由敌我双方的电子对抗,各种武器装备所释放的电磁波,民用电磁设备的辐射以及自然界产生的电磁现象和中立方电磁辐射源发出的电磁波。再加上高能微波武器等定向能武器和电磁脉冲弹及超带宽、强电磁辐射干扰机的出现,使战场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 1、人工电磁辐射 指由于人类对电磁频谱或电子设备的利用而产生的各种电磁活动,这是影响导弹安全的主要电磁辐射源。包括附带电磁辐射、应用电磁辐射、恶意电磁辐射(指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的电磁辐射,如电磁武器等)等。 2、自然电磁辐射 指自然界产生的、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电磁活动。包括太阳及星际活动产生的电磁辐射、地球和大气层的电磁场、雷电产生的电磁辐射以及静电电磁辐射等。 (二)、电磁环境的特征 1、广泛性 在空天战场环境中,交战双方为消弱对方电子战能力、降低或破坏对方电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