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

“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

2.人地关系的发展

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是无法割裂开来的,脱离了人类活动的纯自然或脱离了自然环境的社会生产既不真实,也不可能。人从原始时期的完全屈服于自然到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去改造自然,到最后的想去完全征服自然,无不显示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但随着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得自然在遭到前所未有的迫害,而人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所以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日益增强,这种关心掀起一种强大的声势,使得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发展方向;由于地理学更趋于深入到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1970年英国的费希尔(C.A.Fisher)在“区域地理学往何处去”一文(载英国《地理学》杂志55卷373—389页)中,极力呼吁要恢复以人与环境为主旨的区域地理学,并认为它当然是地理学的核心。但70年代的人地关系已不同于30年代的人地关系,过去讲的是因果关系,现在侧重于函数关系。目前,人与环境的关系已用空间系统来研究,即用数学模型来探索位置、距离、方向、范围、密度、演替等人地空间要素在函数上的重要关系。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人与环境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也说明了新的人地观点是如何与区域观点和空间观点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的。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或侧重于人;或侧重于地;或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或强调自然对人类的控制。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

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地理学的主题之一,许多地理学者把人类的居住地(人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地理学的古老传统。近代地理学产生以来,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赖关系就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着重点,可以说,一直到本世纪20年代,人地观点一直在地理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中,不管是环境控制或环境影响的论点,还是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论点,其着重点是相同的,都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接着,地区差异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在地理学中先后受到重视。到了70年代,地理学研究中的人地观点令人注目地复兴了,并与空间观点密切地结合起来,也与地区研究的观点结合并相互补充。

人地关系论theory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指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学说。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出现过各种人地关系的理论。

在古代人地关系的认识中,中国有以“天命论”为基础的神怪论和不可知论,也有以“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为代表的朴素的人地相关思想。

西方既有埃拉托色尼等为代表的把地球作为人类家乡的观点,也有神的干预和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出现以后,J.博丹和孟德斯鸠等学者开始提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思想。随着欧洲18~19世纪包括近代地理学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地关系论逐渐系统化,成为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概念。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对人地关系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洪堡认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李特尔把自然现象的研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看作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这些思想对后来环境决定论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F.拉采尔详细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分布、人类迁移和民族特性等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并将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引入人文地理学,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决定于各地地理环境的性质。以后这种思想被E.C.森普尔和E.亨廷顿等学者片面地夸张,进一步发展成为环境决定论,也有人称之为“决定论”或“必然论”。

20世纪初,以法国的P.维达尔-白兰士为代表的法国地理学派,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异议,主张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完全是由于人类方面的诸条件所决定。他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没有

必然,只不过提供机遇或阻难,人类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主宰。这种观点被称为可能论,是对人地关系论的重要发展。他的学生J.白吕纳进一步发展了人地相关思想,提出人地关系认识中的“心理因素”,为以后出现的行为地理和感应地理提供了认识来源。

1952年,英国地理学家O.H.K.斯帕特将环境决定论和可能论折衷,提出或然论的观点。20世纪上半叶,欧美地理学界还出现了适应论、生态调节论、文化景观论等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60年代以来,地理学数量化的发展,方法手段的革新,使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到人地关系的微观领域,进行人文与自然统一的综合性研究,人地关系论又有新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人类需要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很多,在人与自然方面,它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传统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己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摈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的这一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取得共识和

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真正能处理好人地关系的最好方法。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

第29卷第10期2010年10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29,No.10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60697004)。作者简介:张洁(1982-),女,陕西西安人,主要从事人地关系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zhangxiyue1982@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2597211.html, 1178-1184页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 张洁1,李同昇2,王武科2 (1.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32;2.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127) 摘要: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例,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Venple 软件,选取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种方案对该系统进行调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理模型比较,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模拟更能够反映出流域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和反馈性的特征,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水资源、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对4种情形下建立的不同模式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水资源和经济的矛盾会急剧恶化;缺水反馈模式和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是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完善;调水调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最接近实际,也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可能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仿真模拟;渭河流域 1引言 除了干旱的和寒冷的地区,全球陆地表面的大 部分区域都是由流域构成的[1]。流域是以河流为纽带的,以水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自然、经济、社会相互融合的,上、中、下游之间紧密相连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纵横交错的多维复杂的带状区域[2]。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是人与地以流域为依托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变量、时间和空间相协调的耦合系统[3-4],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相互反馈过程是推动人地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5]。随着人类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扩大,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流域区逐步成为生态脆弱地区和敏感地区,流域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的关注点之一。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基础上的,以反映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特征的一类动力学模型,其突出特点是擅长处理非线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时变性等系统耦合问题[6]。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寻优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寻找系统较优或次优的结构与参数,以求得较优的系统功能。SD 模型通过 设定系统各种控制因素,以观测输入的控制因素变化时系统的行为和发展,从而能对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实验。 由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用动态的、系统的、内部紧密关联的观点来研究流域,能很好的反映流域人地系统的独有特征,对研究和规划复杂的未来行为和相应的长期战略决策有独到的优点,因此有很多学者借助SD 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进行研究,王武科等[7]、喻小军等[8]、鲍超等[9]、王慧敏等[10]、秦丽云[11]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等要素的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方创琳等[12-13]、李同升等[14]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优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此外,李林红[15]将SD 模型与投入产出表、郭怀成等[16]将SD 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IFMOP)有机结合研究流域环境系统。借助SD 模型既可以进行时间动态分析,又可进行部门间的协调,它能对系统内部、系统内外因素的互相关系予以明确的认识,对系统内所隐含的反馈回路予以清晰的体现[17-19]。本文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支撑,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实例建立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型,并进行多种方案调控试验,求解流域人地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概要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5、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规划理念的创新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1 史前阶段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甚为被动。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人类都只能归因于自然界或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力量,对它们人类除了深感神秘莫测,只有崇拜,而这种崇拜实际上就是乞求。但初民并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幻想中的超人应运而生,他们在神话传说中不仅超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束缚了为难人类的自然事物。 2.2农业文明时代(文明之初到公元16世纪初)人类逐渐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能动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社

会组织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在自然面前不再仅仅是乞求和幻想,人类正逐步克服地理环境的阻滞、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但是发展在起步阶段仍相对缓慢,人类还不能跨越或打破自然环境造成的阻隔,减少或消除其对文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空间的活动也尚未全面地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自然观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暂时的平衡,但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预示着人地关系的天平将进一步向人的一方倾斜。 2.3近代工业文明(1)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世界相互交流的新渠道,人类的足迹开始踏谝地球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不可避免地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实现了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又一次飞跃,人地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当人类用三百年时间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和观念更新之后,工业革命发生了。正如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所述,它产生了底特律郊外的大汽车厂,而且还使拖拉机在农田上奔跑,办公室里有了打字机,厨房里有了电器冰箱。它产生了新闻日报和电影、地下铁路和DC-3型飞机……。这一切都表现出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终于,人类实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梦想,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之中。 2.3近代工业文明(2)此后的二百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继续飞速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仿佛大大超过了自然控制人类的能力,自然在依附于人类。不幸终于降临了,人类的观念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变化,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

人地关系系统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共50分) 下图是每隔5年的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年龄分为:未满15岁(少儿人口)、15岁以上65岁以下(劳动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三个区间。据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字母B和X表示的意义分别是() A.未满15岁人口比重、1950年 B.15岁以上65岁以下人口比重、2030年 C.未满15岁人口比重、2030年 D.65岁以上人口比重、1950年 2.人口总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快使得总负担系数在逐渐升高 B.在图示的时间内负担老年系数和总负担系数呈正相关 C.总负担系数变化趋势先升高后降低 D.总负担系数变化趋势先降低后升高 3.负担系数高,不仅意味着劳动负担较重,还意味着较高的教育和养老等社会压力,图示中总负担系数最高的年份是() A.1995年B.2000年 C.1975年D.1965年 解析:1.C 2.C 3.D第1题,世界人口的年龄构成应该是青壮年人口最多,老年人口最少,居中的是少年儿童人口,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是逐渐增加的。第2题,由图可知,总负担系数先逐渐升高,然后下降。第3题,通过材料和图可知,1965年人口负担最重。 下表为我国某省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表示人口减少,“+”表示人口增加)。据此完成4~6题。

4.A .城市化水平提高 B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 C .人口的流动速度加快 D .老龄化进程加快 5.由表中数据判断,目前该省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 .原始型 B .传统型 C .过渡型 D .现代型 6.目前该省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可能是( ) A .性别比失调 B .人口老龄化 C .人口素质下降 D .城乡人口融合 解析:4.C 5.D 6.B 第4题,由表可知,该省的户籍人口增加,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值;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由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人口流动速度加快造成的。第5题,由616.7÷(6 862.0-616.7)÷10≈9.87?可知,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9.87?,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第6题,由表中数据信息可推知,该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全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人口性别比、人口素质和城乡人口融合问题在表中未体现出来,故无法判断。 (2013·南京四校联考)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3 972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下图为我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 学号:20141013017 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 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 1.1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黄助群 (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 摘要: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对于人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人地关系研究现状 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是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建成人类最宜居住地。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始终贯穿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的地理学者始终把人地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并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简单的概括人地关系经历了人类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谋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1.人类崇拜自然的原始发展时期 在采猎文明时期,原始社会生活的人们主要靠直接攫取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来作为生存的资料。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对自然界产生较强的神秘河畏惧心理。人类对自然是一种依附和顺应的关系。以此同时,表现出人地观念上的神秘性和拜物主义,形成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自然控制论。 2.人类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时期 从原始到农耕文明,人类的认识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发生了质的飞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由完全依赖转变成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利用自然的阶段,人地关系也保持者融洽的非对立关系。人一主观能动性的加强,促使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也有了初步的萌芽,出现了地理学上有关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环境决定论。 3.人类征服自然的工业化时期 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人地关系也由顺应转变成征服,并且伴随人类的开发利用程度而增加。人类中心论的实践活动客观上导致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人地关系出现一度的紧张局面。 4.谋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上世纪6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性的气象、能源、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重新审视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总结传统的发展演变模式,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公认的一种解决当前突出的人地关系的新思路。 二、国内外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几种理论 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也不断涌现并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_土地利用变化

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 樊 杰, 吕 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骨干项目(CXIO G E010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131010)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被认为是“综合性”和“地域性”。前 者强调,由于研究对象是由自然圈层和人类智慧圈层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是一门在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构成等方面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综合性”———用系统观和整体观研究地理环境,始终是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长期以来,地理学者努力探讨着“有机地综合集成”的途径,但从对当今地理科学所呈现出的两大发展趋势———宏观层面上的综合集成、孕育和滋生统一地理学;微观层面上对过程的研究、在学科研究深化的同时导致地理学内部的进一步分化———比较分析来看,微观层面的深化依然是学科发展的主流和学科前沿的集中领域。 近年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越来越受到地理学者的重视。除了采用地理学经典的方法———区域研究解决区域性综合问题之外,更多探索性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经济发展中,强调自然环境的作用,包括发展状态评价、发展目标选择,如国土开发与区域规划中,越来越重视资源合理利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等问题。其二,重大的自然过程中,探究人类活动因素的作用。除了国内重视驱动力问题研究之外,国外还非常重视对自然过程调控对策体系的经济评价等。如全球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因素。这种探索性工作都没有能够从有机整体去探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应当成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地域系统的视角研究人地复合系统,应当有3个重要方面内容:第一,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尺度间的转换规律;第二,相同(近似)大小的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作用的差异性及其特征;第三,不同人地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机制及其由此形成的更大尺度人地系统的整体性。此外,从时间维度认识以上3者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深化。以上所有作用过程和结果的可见形式,从平面效果看主要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从立体效果反应主要是综合景观 形态与演替。即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平面投影。 对人类活动进行地理研究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其核心概念是区位,区位的组合形态是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区域发展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发展则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体对象与主要目标。由于“区位”包涵着地理学科学机理层面的研究内容,在应用层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其选择是多种过程和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说它也是统一地理学的理论内核。土地利用是区位选择的集成结果或综合呈现形式,是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由于人文(经济)地理诸现象的空间分布在土地利用上的映射关系不是单一的平面投影效果,其中非物质形态的地理现象往往需要通过相关人类群体的活动空间、人造景观等方式,间接地在土地利用上给予呈现,给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土地利用仍不失为研究人文(经济)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呈现形式。 驱动区位选择和土地利用的行为动机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消费需求、经济利益以及(理性)行为方式。其中,对经济利益的驱动研究是以往土地利用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在人类自身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在产业经济活动层面和社会生活活动层面的分异,使土地利用的驱动机制发生了根本的转换。从驱动主体而言,是产业结构演替与城乡聚落变化;而从驱动力的核心机理分析,是土地利用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遵循着区位租金定理,区位租金曲线决定着生活和生产场所的选址。城市用地的扩张越来越多地占用农用地,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中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显著增加,工业企业从市区外迁而让位于第三产业,城市核心区逐步由一般商贸业转换为包括金融保险等在内的高级服务业等等,这些过程,是高地租土地利用方式替代低地租土地利用方式的过程。如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相应的土地利用不是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换,那么,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也将难以实现。在现实中,一些非经济的因素会影响到土地利用的方式,如国家政策、消费者偏好等。非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除了强制性手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理解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吴传均院士提出的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将这个其拆开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部分的综合。(1)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进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类在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能够认识地理环境,进而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生产服务。无论历史上的何时,地理学的研究都没有脱离过对人和地的探讨。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学最传统的主题。 研究地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地理知识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同时保障地理环境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变动达到可持续。因此,人地关系的最优化协调,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2)地域 人地关系是地理研究的核心,但并非是地理学的专属特性。地理学最终还是研究“地”的“理”,是建立在对地球表层中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演化、规律的探究上。地理学者的应当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将目光放在地表不同范围不同尺度下的人地关系的地方差异,究其缘由,然后根据地域特点规划调控。 区域性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区域间人地关系差异,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独到的地方。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地理学能够站在不同地区、不同尺度下的差异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生产潜力和适宜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 (3)系统 地理学研究不同区域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异现象和规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这些要素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一个变化但是要素间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可叠加性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耦合相干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动态系统,是具有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分别是两个子系统,可以单独成研究但实际上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强行切割开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只作为独立个体势必会产生片面的结果。应当将二者融合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地理学的优化调控目的也是整个系统的协调、平衡和最佳产出,而不是某一个子系统甚至地理要素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地理学应将人地作为系统整体来看待,依照不同地域系统的特点制定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指的是以探究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域系统,其目的是探究使得系统间各要素相互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达到平衡的调控机制,协调区域内、区际间和代际间的人地关系,得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最优化,最终在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下,促进人类社会的产出量向人地系统中的最大投入产出潜力靠拢。

人地关系概念综述 尹东旭 20134017031

人地关系概念综述 【摘要】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研究人地关系,人地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地理学这一单一学科的问题,有关研究遍布历史、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领域。然而关于人地关系概念,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因为世界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同的人地关系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地关系是既涉及到自然过程又涉及到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1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角度对人地关系概念做简单综述。 一、古代地理学时期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的思维意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表现出对客体自然的绝对服从,这一时期古代天命论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所谓天命论即信奉天命,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天命是从的观念和意识。人们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对一切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均无法解释,充满崇拜和畏惧。《礼记.表记》中提到:“殷人尊神,摔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2阴虚卜辞中也有记:“帝其令雨”,“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3认为晴雨变化和年成好坏都是上帝的旨意,只能听天由命;《论语.颜渊》中有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是命中注定,取决于上天的旨意;而在西方上帝的意志对人类拥有绝对的统治,人类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所赐予,上帝主宰万事万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说:地球是“上帝”用水创造出来的;4柏拉图也提到:“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5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生产条件相当落后,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限制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利于人类能动性思维意识的滋生发展,制约了人类创造性的发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范围相当有限,造成了人类思维的天命色彩。因此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概念可以概括为:自然对人类生活的统治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间的关系。

人地关系

课程论文 人文地理学 姓名:何丹丹 学号: 学科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任课教师:孙春红 成绩: 中国 重庆 2012年1 月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 摘要:本文对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进行探讨,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地关系的演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人类改造自然、人类顺应自然等阶段,并结合实际展示人地关系演化的过程。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关键词:人地关系历史演化景观变化地理环境生态建设 1.人地关系简介 1.1人地关系的概念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观点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一直到“协调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注重自然—经济—社会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1.2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 首先,表现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生产活动中,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并以其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承受破坏和污染的能力不同,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次,表现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一直影响着环境的自然景观,如城市、道路、农田;影响着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水稻田环境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着显著不同;影响着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如使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或缩小;影响着环境系统的功能,如不合理的开垦、过量采伐森林等,会使环境系统功能减退,而大力植树造林会对环境系统起着改善和加强的作用。 2.历史演进中的各阶段的人地关系 2.1自然崇拜时期 2.1.1地理环境决定论 这一阶段是从人类有目的有意义地制造原始工具,如石器(刮削器、砍砸器)、木棍等开始,并通过劳动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类通过狩猎动物和采集植物种子、根茎来利用自然环境,由于当时世界上人口不足500万,所以人们对自然的破坏极为有限,人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 “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 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 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四)生态论 首先是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来的。他认为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因此他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理学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再次引申出人类生态的概念,注重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全球的生态效应研究,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理念。 (五)文化景观论 拉采尔最先系统地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在1906年提出的,美国学者索尔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区域地理特征,主张人地关系研究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核心。

现代人地关系研究

现代人地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地关系的内涵及主要理论的论述,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强烈,现代人地关系正处于激烈对抗状态,协调人地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人地关系发展的需求。基于对现代人地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人地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且“人地共生”是人地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字: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 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1,人地关系的内涵 人地关系是一对既矛盾又和谐的辩证关系。【1】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进而言之,所谓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球表层(包括土壤、大气、生物、水、岩石、矿物的自然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组成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2】 人地关系是一个简称,其全称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人地关系这个命题中“,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地”是指地理环境,首先界定为由自然地理环境开始,又不受其局限而进入人文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地关系是长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人地关系讨论中,就人一地这对矛盾双方主、次问题的争论进行得异常激烈,在理论上分别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适应论、人类生态理论、文化景观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人地协调论等。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第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忽视或贬低人类社会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 第二,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或贬低地理环境的作用,如唯意志论等。唯意志论主要表现为唯神论、人定胜天论、文化决定论和生产关

第一章中国人地关系

第一章中国人地关系总述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这里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社会人,所谓“地”----指的是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组成。在地理环境中,无机的与有机的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地结合,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的差异。这里所指的“人地关系”,是指生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广泛地和深刻地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第一节中国人地关系发展简要回顾 一、中国人地关系的发展和演化 (一)1949年前的中国人地关系 1、原始社会----适应 (1)旧石器时代 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工具低下,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东西来维持生活。 (2)新时期时代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逐渐地把自然界的某些东西再生产出来共生活、生产只需了,就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来说,地理环境在当时工具制造、生产发展速度等方面无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人们对周围环境只是本能的适应,以微弱的能力作用于自然界 (3)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 随着我们祖先逐步摆脱了一般动物的属性,成为能制造工具的特殊动物之后,在其活动场所留下了改造环境的痕迹。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提高,人地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渐发展、演进。 2、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既有合理、协调的一面,也有失调、矛盾激化的一面。 (1)合理、协调 开发地区逐渐扩大,从商、周到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得以崛起、发展;秦汉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开始勃兴;明清之后东北地区也被开发,这些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是伴随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而得以发展起来的。(2)失调、矛盾 同时,在某些地区也出现了人地关系的失调与矛盾激化,黄土高原的演化即为一个突出的实例。先秦时期,黄土高原是山清水绿的好地方。战国以后,情况逆转。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特别是两汉、隋唐、明清各代均有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人口增加很快。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战乱的平凡,要求有充足的军饷供应,这些使得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扩耕种粮,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但由于粮食单产低,只能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黄土高原的大片森林被毁,土壤遭到冲刷、侵蚀,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个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完整版)人地关系思想

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理论的学习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本中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本文再次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对人地思想展开学习和讨论。了解古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现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当今社会人口暴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类生活在人地矛盾尖锐的时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提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揭示了当下比较突出人地矛盾,阐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应该怎样和谐相处。学生在学习中,对人地思想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理解上还很吃力。因为,现在的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外面的世界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人地思想的理论理解不够深刻,缺乏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经验。课本中列举了古代和现代的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分析。 古代人地思想的产生,课本介绍了三种人地思想理论。分别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 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和社会性质。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博丹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高中地理课本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介绍,“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居住山洞,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居住河溪水旁,学会耕作,驯化饲养动物。依山傍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着田园生活。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源于当时的人类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高度依赖。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的活动方式。 人定胜天论。古代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现代则多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定胜天”是指“指人为的力量,能够克服自然阻碍,改造环境”,因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也可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苍天(大自然)。《周易》才有“天、地、人”之“三才”之学说。胜天——即高于“天”,重于“天”,可以理解为“重于一切”或“高于一切”。人定——其本质上是人心安定,各守其本分。因此,“人定胜天”另一种解释为:“人心安定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认识

文章编号:1000-8462(2002)03-0289-04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认识① 杨 青 山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吉林长春 130024) 摘 要:本文把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因素归结于人类需求结构因素、人类活动结构因素、地理环境供给结构因素和区际关系结构因素四个方面,并据此提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发展原理。它们是人类活动结构的协同进化原理、地理环境协调有序利用原理和外部区际关系作用下的人地关系系统自组织原理。 关键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1 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基本因素一般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1]。那么,这种动态结构是如何演化和发展的呢?现代时—空理论认为,“物质系统的时间特性(即演化和发展特性)是在它的内部结构组织影响下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通过对结构组织的作用而影响物质系统的发展”[2]。按此原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直接反映为人地关系系统的结构组织变化,而外部环境则通过对人地关系系统的结构组织影响而作用于系统的发展。由于人地关系系统内部的结构组织变化又是以人类需求为动力的。因此,可以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为人类需求结构因素、人类活动结构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区际关系因素。 人类需求结构因素是影响地域人地关系结构性变化的牵引动力。按恩格斯的划分,人类需求结构有三个层次,即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它反映了人类需求的全部特征,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需求内容和需求形式。 人类活动结构因素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主体,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就是由它实现的。它一般由人口再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文化活动所组成。这些活动控制着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地理环境因素是从供给方面制约人类活动结构发展的因素。从广义上讲,它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制约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方式、强度和规模,进而影响到人类再生产活动。人文环境则影响到人类活动的水平。 区际关系因素是来自外部的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因素。它对系统的影响,一是通过区际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影响系统的运行,一是通过区际生态关系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 2 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主动因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类活动结构是主体。主体在人类需求结构拉动下的创新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主动因。创新主要在人类活动结构内部产生。主要创新领域为与生产力结构相联系的技术创新和与调控结构相联系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不仅影响人类活动结构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地理环境的供给结构、人类需求结构和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使创新从多角度、全方位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 创新对地理环境的供给结构变化的作用,可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予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的供给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供给,它是人类社会长时段发展的基本供给,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创新可以从多方面影响自然环境供给结构的变化,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自然资源供给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从本质上讲,人类正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文明方式而改变自然资源的供给结构求得发展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供给能力的下降,尤其是生命支持系统的下降,至少人类已发生了的历史是这样,工业社会更是如此。由于工业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加之在资源转化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然界无法同化和降解的物质,使工业社会的不可持续性逐渐为人类所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工业社会技术创新扩散的一种必然结果。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则从另一个方面改变着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的供给结构,它不仅是人类 第22卷第3期2002年5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2,N o.3 May,2002 ①收稿日期:2001-12-13;修回日期:2002-04-2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