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

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

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

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举人、贡士、进士与连中三元

举人、贡士、进士与连中三元 举人、贡士、进士的名称,我们一般理解为科举时代学子应考获取的功名。这大致不错,但严格地说,还不够准确。那么它们到底有哪些涵义,和成语“连中三元”有何关系?我们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从“科举”谈起。 所谓“科举”,是“设科举人”的简化,也说成“设科取士”,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滥觞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炀帝虽昏庸暴虐,但他却做了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好事:一是开凿京杭大运河,二就是设“进士科”选拔优秀人才,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 举人、贡士、进士三个名称历史悠久,在涵义上有一个从“广”到“狭”、从“泛称”到“专指”的流变过程。简要介绍如下。 “举人”一词出自《左传·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 这里的“举人”是“举荐人才”的意思,与今天的涵义相去甚远。直到东汉初年,举人才作为一种身份名称出现,指“被举荐的人”,但还是属泛称。从明朝开始,它才专指乡试合格者。这也是该词的通用义。 “贡士”一词出自《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大意是说“诸侯每年都要向天子进献方物,推荐人才,并由天子亲自考核评定被推荐人的才能”。显而易见,这里的“贡士”是一个词组,其中的“贡”作“荐举”解,“人”指“人才”,与“举人”的初始义相近。到明清两朝,贡士才专指“会试”登科者。 需补充说明的是,《礼记》中的“礼”指《仪礼》,属五经之一;“记”指记述或解释《仪礼》的文字,相当于今天的笔记,所以《礼记》一书主要是解释或阐发《仪礼》的要义。今存东汉硕儒郑玄作注的《礼记》,说明该书成书时间不会晚于西汉。 “进士”这个名称也很古老,其涵义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礼记·王制》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这里的“进士”是指由大司乐考核评定并举荐给司马的“造士”(优秀人才),所以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可以进授爵禄的人。 到了隋代,进士又成为一种取士的科目——进士科。唐宋两朝,沿袭隋制,进士虽属常设考试科目,但已有向“专名”化的趋势。武皇帝就曾举行过一次“殿试”,并把高中者称为进士。 进士科门槛极高。唐时流传着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明经好考,三十岁考中就算年老;进士难考,五十岁考中就算年少。而且考中者仅只具备做官的资格,并不实授官职;要想真正踏入仕途,还必须经过吏部的选拔考试。尽管如此,高中者也如一步登天,极其显贵。获得进士出身的人,既光宗耀祖,又名利双收,还为自己踏入仕途铺平了道路。到了明清两代,“进士”才成为殿试高中者的专称。 那么举人、贡士、进士与成语“连中三元”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现汉》对连中三元的释义:“旧时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取解元、会元、状元。比喻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得胜,或在一项比赛中连续三次取得成功。”释义是该成语的本义。而用解元、会元、状元各指获举人、贡士、进士第一名的人,是明清时的事情,所以这个词的形成不会早于明朝。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用例就是出自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一书。释义是该成语的比喻义,也是新增义。我们虽无法考证其比喻义的用法始于何时,但可以肯定,自清以前没有这种用法的书证。 其实,“连中三元”中的“连中”是“连续(接连)高中”的缩略语,而“三元”则特指“解元、会元、状元”。《现汉》中新增了比喻义,谓考试或比赛中连续三次获胜,甚至泛指连续三次取得成功,都可称为“连中三元”。这样释词,“连中”的“中”就没有“高中”义,而是从“高中”义引申为“取得成功”。“三元”也失去了它特定的含义,其中的“三”

中国古代文人字号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2、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3、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4、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5、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杜甫生平[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6、韩愈——韩昌黎(郡望),韩十八(行第),韩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韩文公。 7、苏轼——东坡居士(曾在黄州城东一坡地自耕),诗神(诗挥洒自如),苏赵郡(郡望),苏学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隐居江宁半山),王文公(谥号),王临川(籍贯),王荆公(爵名)。 9、李白——诗仙(雄浑奔放),青莲居士(曾住四川青莲),李谪仙(才气横谥),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小杜(有别于杜甫)。 11、贺知章——诗狂(秉性放达),四明狂客,贺八(行弟),贺秘监(宫至秘书监)。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东(山西永济,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处为易安室)。 18、司马光——司马温公(爵名),迁叟,涞水先生(籍贯)。 19、陶渊明——五柳先生(宅边五柳)靖节征士(谥号)陶彭泽(官地)。 20、陆游——龟堂病叟,陆放翁(忧世愤俗),海棠颠南(写过大量海棠诗),小李白。 21、辛弃疾——稼轩居士(重视农业,寓居江西上饶筑稼轩)。 22、杜甫——杜拾遗,杜工部(官名),诗圣(境界广阔),少陵野老,杜少陵(地望)。 23、欧阳修——一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欧阳文忠(谥号),醉翁(寄情山水),欧九(行第)。 24、范仲淹——范文正(谥号),范大将军。 25、金心农——出家庵粥饭僧(个人旨趣)。 26、唐伯虎——六如居士(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27、苏询——苏老泉。 28、陆羽——桑萱翁,倚松老人(间携经卷倚松立)。 29、杨万里——杨诚斋(斋名,抗金名将张浚以正心诚意勉励他)。 30、姚鼐——姚惜抱、惜抱先生(斋名惜抱轩)。 31、蒲松龄——聊斋先生,柳泉(故乡柳泉又名满井)。 32、元稹——元九(行第),威明。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 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宋朝定制。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后历朝沿用,亦称殿。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 进士,科举制度。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众科之中,此科尤贵。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 举人,选举制度。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后俗称举人。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隋唐时为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宋朝举人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允许继续应举。未获士生,亦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许赎。明清专指乡试取录者,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为官。 贡生 贡生,明清入府、州、县学就读者称生员,经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者称贡生。明清贡生名目不同;明朝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朝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均为正途出身。另有以捐纳获贡生者称例贡。 岁贡,明清科举中贡士之称谓,属贡生之一种。即每年由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明洪武十六年(1383)奏准,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始,岁贡生员一人。二十五年,定府学岁贡二入,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又名常贡。清沿明制。然看至学致考准授官,而愿入监肆业者鲜。因甜食壤年深者挨次升贡,又称挨贡。 恩贡,明清贡监之一。指科举制度中,凡遇国家庆典或登极诏书,依例将府、州、县学生员之当贡者,贡入国子监之制。其为常例外之加贡,亦视为正途出身。 拔贡,选举名目。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清初定为五贡之一,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改十二年一举。每次选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人,由各学政经考选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者,分别派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朝五贡之一。乡试中列入副榜之生员准做贡监。康熙元年(1662)曾停贡,十一年仍开贡例。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沿至清末,1905年始废。一千三百余年间,设闱试,选拔取士,任用官吏。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亦称大比。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痒生),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乡试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 会试在京城由礼部组织举行,一般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进行,又称礼闱、春闱。会试取中后称贡生,第一名俗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又称廷试,考策问。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为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通渭八进士 在古代“科举取士”中,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八位通渭学人考中了进士。 王瓒,字宗器,号中林,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今鸡川镇金城村人,后迁居县城。27岁考取举人,34岁中进士,后入仕任工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升为工部郎中,先

后出任河南省怀庆府知府、开封府知府。他博学多才,长于诗赋,著有《中林集》、《通渭八景诗》。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 李鏊,今平襄镇人。明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举人,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登第后任行人司行人,主管封藩事宜。 韩三奇,字良玉,今安远镇(1950年划属甘谷县)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官至知州。 魏藻德,今平襄镇西关村人。他和安远韩三奇同为明天启年间恩贡,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廷试,上大悦,赐同进士”。曾任四川石泉知县,升云南北胜知州。 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在四川省任职。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他在任职期间,勤政惠民,兴办义学,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赞为“牛青天”。著有《省斋全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清史稿?循吏》有传。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 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宋朝定制。太祖开宝八年 (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后历朝沿用,亦称殿。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 (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 进士,科举制度。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礼记.王制》: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郑玄注: “进士,可以授爵禄也。”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众科之中,此科尤贵。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

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

襄阳历代进士举人状元名录

襄阳历代进士举人状元名录 1、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唐朝襄阳人,后迁巩县,官修文馆直学士。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越南越池东南。杜审言是西晋杜预的子孙。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审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 2、张柬之(625年-706年),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升任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政变,复辟唐朝。因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不久,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边疆。张柬之被流放泷州,气愤致死。时年八十二岁。 3、张继(生卒年不详)、襄阳人。唐代诗人,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753年)登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4、张子容,襄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在世。先天元年(712)举进士,仕为乐城令,开元中谪为东城尉。又曾官晋陵尉。初,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为死生交,诗篇唱答颇多。

复值乱离,流寓江表。后竟弃官归旧业以终。子容为诗兴趣高远,为当时文士所称,有诗集传于世。 5、柳浑(公元714-789年),柳悛六世孙。襄阳人。唐代宰相。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谥号贞。 6、杜易简(?-673),襄州襄阳人。约卒于唐高宗咸享末年。九岁能属文。长博学,为姨兄岑文本所器。第进士,补渭南尉。曾任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开州司马等职。 7、杜诗礼,字号、生卒年均未详。出生世代官宦之家。襄州襄阳人,唐朝状元。祖父杜孝辅官至大理丞;父杜清官至检校员外郎;兄杜诗仁官至吉州刺史。杜诗礼于长庆元年(821年)夺得进士科第一。 8、杜陟,襄州襄阳人,唐朝状元。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状元。考官是中书舍人贾餗。同榜有李远。历官水部员外郎、度支郎、杭州刺史。事迹失考。 9、张士逊(公元964年—1049年),老河口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举进士第,为湖北郧县主簿,除四川射洪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1040)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曾经活跃于北宋政坛,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10、范宗尹(1100-1136) 南宋初宰相。襄阳人。宣和三年上舍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最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2.“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 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3.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 “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4.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 “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5.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6.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 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7.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 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8.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教案资料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

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普宁县武科进士举人题名录

大蓝门 普宁县武科进士、举人题名录 普宁县武科进士题名录 姓 名 细 项 杨宗雯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仕重庆镇右营守备,调浙江定海镇右 营守备,历浙江瑞安都司。 潘义勇 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仕漳州城守营守备。 方士昌 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福建泉州提标右营守备。 吴士豪 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汝宁守备,升陈州都司。 庄大勇 乾隆廿五年(1760年)庚辰科。 庄武略 乾隆卅四年(1769年)己丑科。历淮安府西林卫守备。 许高标 里湖镇竹头村人(1768-1843年),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由蓝 翎侍卫选湘潭守备,道光三年(1822年)补长沙府都司,署常德副将。庄镇藩 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 庄起凤 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有记:字明辉,号翔初、铁峰老人,燎 原果陇人,历碣石都司、碣石左营守备、广海游击、香山中营都司、澄海参将。 庄家奎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 陈见田 占陇桥柱四德村东美里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武举,十六 年(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官蓝田守备。{疑即陈如龙,待考} 庄家龙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待考} 进士计:12员。 普宁县武科举人题名录 姓 名 细 项 杨锺啓 康熙廿六年(1687年)丁卯科。潮镇右营千总。 邱淮 康熙廿九年(1690年)庚午科。 张锐超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 郑士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 李儁 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 郑永山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科。 张中札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庐州卫运粮千总,加守备职衔,奉文回籍养亲。 杨宗雯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详进士。 陈元才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 林赐扬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本姓王。

最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分别是: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一、县试、府试 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 通过了被称作童生。 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二、院试 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 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

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三、乡试 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 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 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 的确,从“秀才”到“举人”,虽说只差了一个级别,却是人生的大反转。我们看到范进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 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 所以,“中举”之后,几乎可以一步登天,一夜之间,从草根变土豪。 还有《白鹿原》中的朱举人,即便不能成为高官,也算得上县里的名流,有很高的威望。 四、会试 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第二年进京赶考了。 会试,在春季举行,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礼闱”。 能够进京赶,进一步深造的,一般都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古代进京赶考路途遥远,耗资巨大,一般家庭难以承担。 举人参加会试,考试通过称为贡士,意思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 其实这已经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级别了,贡士基本就是准进士了。后来皇帝怕主考官徇私舞弊,又加了一道殿试。 五、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算是加试。参加殿试,如果不出大错,基本不会被刷。 殿试最后结果分三等: 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 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历代应姓进士功名

应和字叔方咸淳已丑阮登炳榜进士宁都人. 应寿明进士官至广东监察御史. 宋熙宁间武进士应昭式扬州人. 宋熙宁间武进士应亚杨州人. 康熙四十八年赵熊郭榜进士应综文通州人. 宋应弥政由进士仕至军事推官。 宋建炎二年应惠由进士仕至宁德县令。 应叔原书堂记载永康诸应人嘉熙二年任礼部员外郎见覆语集。应鸣凤衢州人嘉靖二十八年由进士仕至两淮转运使。 应凤江江陵人隆庆二十八年由举人任南安知县。 崇祯九年丙子蔡高标榜进士应信 万历十九年黄志清榜进士应懋璜 顺治五年戊子李维华榜进士应国贲 康熙十四年乙酉施鸿纶榜进士应宣 乾隆六十年乙卯王以衔榜进士应丹诏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叶畈心榜进士应登铭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叶畈心榜进士应銮阶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黄维岳榜进士应上开 武进士 嘉庆二十一年康荔芳榜进士应晁 嘉庆二十五年张春辉榜进士应步衢 明州历代进士 绍熙四年陈亮榜进士应愫 嘉定十六年蒋重珍榜进士应繇 嘉熙二年戊戍科周坦榜进士应文炳。 嘉熙二年戊戍科周坦榜进士应翔孙【神童】。 淳祐丁未科张渊微榜进士应逢子。 宝祜四年文天祥榜进士应焚 景泰六年壬午科中式应琛。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武进士应揆

黄岩历代进士 淳熙庆寿恩榜进士应冉。 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应武字纬之赘居临海历官侍御史谏议大夫侍讲缉殿卒赠少师. 嘉定十五年玉宝安进士应南. 洪武庚辰胡靖榜进士应谔。 景泰甲戍丁贤榜进士应广平. 正统戊辰彭时榜进士应韶. 景泰辛未柯彦榜进士应钦. 天顺三年己卯科应珉。 天顺六年壬午科应祐 临海仙居进士 绍兴廿七年王十朋榜进士应士龙字长文临海人终宣议郎。 绍兴十三年梁克家榜进士应杨字唐卿临海人终奉议郎知义乌令。 隆兴元年木待问榜进士应振字伯起仙居人终儒林郎知昌国令。 隆兴元年木待问榜进士应策字衍仲仙居人终宣教郎。 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应武字纬之临海人诸司粮料院提举浙西常平宗正丞尚右刑部郎官假吏部尚书充金国贺正使金部郎中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卒赠少师正议大夫大事见国史。 绍兴廿四年进士应灌字伟节仙居人终知宝应令。 淳熙十三年庆寿榜进士应木丹字仲旃黄岩人终岳州教授。 隆兴元年进士应光宗字若虚仙居人终衡阳主薄。 淳熙八年进士应士廉字简仲仙居人终新城令。 嘉定七年进士应简字子文临海人。 淳安历代进士 正统十年商络榜进士应景。

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方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使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臣文学、茂才等。 征辟(bi):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政的意思。 科举:从隋朝时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的科目都在不断变化。文帝时期只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明朝只有进士一科,清朝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别科。 童生试:也叫“童试”、“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成为童生。 乡试:明清时期每三年再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又称“秋闱”。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时期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又称春闱。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甲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别称“登科”。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科举考试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八股文:明清考试制度规定的一种文体。固定形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得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意思。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互成同年。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周代学院的别称。 序:殷商学校的别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学院。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和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乡学: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国子监:在隋朝国子监与太学互成,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法典、通宵史实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助教: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又称国子助教

1华山李氏十进士二十八举人

华山李氏十进士二十八举人

明清两代500多年,华山李氏出了28个举人,10个进士,1探花,数百秀才、贡生、大学生、禀生…… 自隋朝至清代1300多年,科举制度是国家一种选拔人才制度。它把考试放在首位,使选拔人才有一个尺度,减少选拔官吏的随意性,可以激发人们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品格高尚。把人才吸引到国家需要的地方,提倡“学而优则仕”,有利于提高官吏的素质,造成社会重视教育的好风尚,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 在科举制度的历史上,“进士”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且是当时的最高学位。 明清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三级。童试被录取的称“秀才”,经过全省乡试,选中的称举人。(对没有考到举人的,各省往往请准朝廷,另从秀才中招考优贡、拔贡、禀贡、这部分贡生,作为国家挑选公务员对象。) 中举人后,方能参加全国会试,会试分礼部试和殿试两关。礼部试由礼部尚书主持,从全国数千个进京举人中,选出二百多名成绩优异的举人,然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确定科甲品级。 殿试科甲分三等,第一甲称“赐进士及第”,共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二甲若干名,称“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称“赐同进士出身”。三甲一律称进士。 可看出进士绝非等闲之辈,没有经过十年寒窗、悬樑刺股的岁月,达到才高学广,文思敏捷,书法精良,满腹珠玑经过三番五次考试、挑选,要想金榜题名,是办不到的。〃 28个举人,10个进士,1探花,由于各人的际遇不同,其成就功绩各异,但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社会的中坚,群众的宠儿,士子的楷模。加上数百秀才、贡生,他们都对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中华文化历史的创造者,承传者。值得我们后代子孙引以为荣,足以自豪。它会促使我们见贤思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华篇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精华篇 1、、“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2、“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五音不全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双手双脚;五谷指稻、黍、稷、麦、豆。 6、佩服得五体投地:五体指四肢加头。 7、中国古代学校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9、汉字的六种构字方式: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11、“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12、《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3、名:在婴儿出生后由父母或尊长取名,供长辈叫唤。人在成年后一般不能直呼其名,只用于传记、自称或所厌恶的人。 14、字:男20岁、女15岁也由父母等尊长取字,称别人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不是每个人都有字,只有有地位、有权势的人才有。 15、号:由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16、谥号:从西周开始,朝廷对皇帝、皇后、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追加的称号。谥号有褒扬、同情、批贬几类。如隋炀帝中的“炀”就是个批贬的谥号;个别的有民间赠予的谥号,比如陶渊明民间赠他为“靖节”。 17、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18、称籍贯:如柳宗元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19、称郡望:郡望表示某一地域的名门大族。比如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世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20、称官名:如孙权被称为“孙讨虏”,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王羲之称王右军;王维称王右丞;杜甫称杜拾遗、杜工部。 21、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称刘豫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22、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始龀(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垂髫:指3-9岁的儿童阶段。 (5)总角:指10-14岁的少年阶段,男女均可。 (6)豆蔻:只指女子十三四岁。 (7)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

浙江省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 童惠平(浙江兰溪) 科举制度包括文科举和武科举,文科举一般认为以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立文科进士为开端,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最后一次考试,共沿袭了1298年;武进士科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清光绪二十七年废止,共相沿了1202年。据《兰溪市志》、《兰溪市教育志》、《兰溪市文化志》及各村《童氏宗谱》,我整理出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如下: 一、历代进士名录(共19人,其中武进士1人) 姓名字号 朝 代 登科时间官居籍贯今址备注 童澄字国宾 号清溪 宋 太平兴国二年 (977)年丁丑 科吕蒙正榜进 士及第 任殿中侍御 史⑴ 家居纯 孝乡椒 石 女埠街道 下童村人 童新字琅器 号焦崖 宋 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中进士 任殿中侍制⑵ 纯孝乡 椒石 女埠街道 下童村人 谱载为至道年间 (995-998)登进 士,官签书⑶刑 科谏议⑷。 童奇字珍之宋 元丰五年 (1082)中壬 戌科黄裳榜进 士 任司徒⑸转福 建廉访使⑹ 纯孝乡 椒石 女埠街道 下童村人 童刚中字伯应宋 绍兴二十七年 (1157)中丁 丑科王十朋榜 进士 任至江西等 行中书省⑺平 章政事⑻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时中字伯庸宋 绍兴年间 (1131-1162) 进士 授儒林郎⑼, 福建转运司 干办公事⑽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刚中之胞弟, 应比他中进士要 晚。

童尚文字贯道宋 开禧年间 (1205-1207) 登进士 授迪功郎⑾, 任常山县主 簿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恭字允让宋 绍定年间 (1228-1233) 中进士 由大理司直 为江南西路⑿ 安抚司干,官 仕至府尹⒀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居易字文礼宋 嘉定十年 (1217)中丁 丑科吴潜榜武 进士 授任宣州⒁知 州⒂ 居石渠 乡石 渠,后 迁香溪 香溪镇香 溪人 绍定年间 (1228-1233)为 前军司马,从讨 伐李有全有功, 封东莞郡伯。 童吁宋 嘉定年间 (1208-1224) 进士 翰林院修撰 ⒃,文林郎同 知制诰兼国 史院⒄编修, 后廷议遣使 特诏谕安南 国⒅,钦加奉 议大夫⒆,佩 黄金符复命, 称天子意,晋 中宪大夫⒇, 太常礼仪院 (21)判官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颖字叔秀宋 嘉定年间 (1208-1224) 进士 授征仕(事) 郎(22),翰林 院编修,升讲 书承德郎(23)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颂字圣美宋 绍定年间 (1228-1233) 登进士 授文林郎,任 龙游知县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湘字世忠宋 绍定年间 (1228-1233) 登进士 仕至中宪大 夫,苏州府尹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童时和字民望宋 淳祐年间 (1241-1252) 进士 仕至昭文馆 (24)大学士, 荣禄大夫(25) 纯孝乡 黄冈 女埠街道 虹霓山村 人

科举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各级考试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 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 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 魏文帝时,陈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明朝: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