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举人数量及进士平均中试年龄考述

明代举人数量及进士平均中试年龄考述

明代举人数量及进士平均中试年龄考述
明代举人数量及进士平均中试年龄考述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隋为咸安县;唐高宗李渊武德四年(621)改置朗池县;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有许多小山,形如营垒”而更名营山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统称营山县,隶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篷州;清仁宗颙琰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管辖。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营山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4+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21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营山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唐臣明弘治3/2/77《索》71《碑》437李初元明嘉靖23/3/188《索》1267《碑》763陈周政明崇祯4/3/213《索》2165《碑》1279罗心朴明崇祯10/3/35《索》1902《碑》1304李沂明崇祯15/特131《索》1259《碑》1337 上面“4+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营山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于之辐清康熙39/3/85《索》366《题》259王曰俞清康熙39/3/207《索》303《题》263 陈会清康熙48/3/183《索》2171《题》297侯度清康熙54/2/36《索》906《题》320 张乾元清雍正5/3/101《索》498《题》375龚士模清乾隆2/3/215《索》106《题》436 龚士楷清乾隆4/3/153《索》106《题》449侯於蓟清乾隆7/3/85《索》906《题》460 马元烈清乾隆7/3/199《索》1936《题》464易周清乾隆13/3/141《索》1866《题》491张师元清乾隆13/3/150《索》437《题》492陈怀玉清乾隆22/3/140《索》2176《题》539王凤鸣清乾隆26/3/31《索》314《题》555陈跻敬清乾隆60/3/40《索》2155《题》666 于德培清嘉庆13/2/71《索》366《题》729侯圻清嘉庆16/3/41《索》909《题》757 侯承诰清嘉庆25/2/88《索》907《题》806白濬铣清道光9/2/85《索》800《题》857 侯恩济清同治10/3/179《索》911《题》1091蔡镇藩清光绪18/2/90《索》1588《题》1245黄世泽清光绪21/3/129《索》1557《题》1285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14日

元朝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人名增补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 史学争鸣 SHIXUEZHENGMING ……………………………………………………………………………………………………………………………………………………… 设置了“善扑营”这个专门管理摔跤的组织机构,而且每当皇帝出巡或筵宴之时,都要安排“布库”之戏以娱乐助兴,也使得“布库”成为清宫当中必不可少的游艺项目,以作为对康熙“智擒鳌拜”中表现出来的果敢勇猛精神进行纪念[2]41。 三、民间摔跤运动的发展 清代除了在宫廷内设有“善扑营”而专门训练贵族青年开展摔跤运动之外,还鼓励民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摔跤运动。对于前者,人们一般称之为 “官跤”,其摔跤手和教练员都是终身职业者,训练目的主要在于相互之间或与蒙古族、回族摔跤手进行比赛,以便为王公贵族进行娱乐表演助兴。对于后者,人们一般称之为“私跤”,主要是指流行于民间草里的摔跤运动。 清代民间的摔跤运动普遍而热烈,比如清朝中后期,北京的摔跤场地遍及全城,东四、西四、月坛、日坛、天桥等处都是摔跤高手聚集的地方,俗称“跤窝子”。在这些地方进行摔跤表演的,一般都是一些“业余选手”,主要通过摔跤运动的形式进行卖艺以养家糊口。其中,北京的天桥是一个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平民市场。“天桥” 顾名思义,指的是“天子之桥”,其最初是一座汉白玉筑的单孔高拱桥,是专门供帝王们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祀农的御路,清康 熙年间,天桥四周逐渐出现了民间市场的雏形,许多表演杂技、武术、摔跤、戏法和说书的地摊迅速出现了。在此当中,摔跤是最为热闹和最为火爆的表演项目之一。由于早期清朝统治者崇尚武功,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建立了“善扑营”,专门选拔训练优秀跤手拱卫京畿,而到清朝末期,“善扑营”的扑户,也就是摔跤手便逐渐流落于民间,开设跤馆或街头卖艺。这样,北京天桥市场、天津“三不管”等地便逐渐成为摔跤卖艺最为集中的地方。清末民初,在天桥专业撂地摔跤的应首推沈三、宝三,而他们都是清朝“善扑营”头等扑户宛永顺的传人。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宝三的撂地表演可谓是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其逐渐形成了具有天桥独有特色、 一枝独秀的“宝三跤场”[3]38 。这样,历经风风雨雨的摔跤运动,融合 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跤手当中的长处而渐次得到发展,也最终使这一民间技艺蕴含着独特的技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赵岷,李金龙,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J ].体育文化导刊,2008(6).[2]徐玉良.清代满族摔跤的兴起及对中国摔跤形成的贡献[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5). [3]李国安.我国古代摔跤运动发展史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5).清人钱大昕曾说过:“《江西通志·选举门》载元时进士题名,皆诞 妄不足信”[1]372 ,他的《元进士考》首次在《嘉定钱大昕全集》中披露,其 中悉数抄录《江西通志》中元历科乡试、会试进士名录,并作了一些考证研究,但遗憾没有完成。元史专家陈高华先生《两种〈三场文选〉中所见元代科举人物名录———兼说钱大昕〈元进士考〉》[2]370 一文认为,钱大昕生前未能全部见到《类编历举三场文选》(以下简称《三场文选》 )是影响考证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直到现在,学界对元代江西乡贡进士的考察仍没有推进。《三场文选》是现存元代最珍贵的科举文献,国内仅有残本,完整本保存在日本内阁文库。该书编者在抄录程文时,也留下了进士的名字、籍贯等,陈高华先生将其中所见进士辑为名录,本文增补,正是以此名录为基础,因篇幅有限,此名录中江西部分不单独抄出。 需要说明的是:一,本文严格按照元时行政区划来考察江西行省进士,而且只关注南人。二,元代科制规定,江西乡贡南人定员22人,但事实上并非每科都足额,乡试中选者称乡贡进士。三,除去国子生生源①,会试进士一般从其贯籍之乡贡进士产生,会试失利者,必须重新参加乡试应举才能取得下一次会试资格,会试中选者称进士。 第一科(延祐元年甲寅)增补4人:李路、吴舜凯、王与玉、苏宏度说明:《三场文选》录是科江西乡贡进士14人,进士3人分别是“第十五名杨晋孙,字南叟,临江人。第三十二名李路,字遵道,瑞州上高县人。第三十四名杨景行,字贤可,吉安路太和州人”。其中杨晋孙 和杨景行出现在 《三场文选》乡贡进士中。李路是进士,当是前一年乡贡进士。李路乡贡进士身份还可以依据《宋元科举题名录》[3] 确认,该 名录有《延祐甲寅科江西乡试录》一卷,该卷是苏宏度抄录李丙奎等八人乡试《石鼓赋》的八篇文章。据钱大昕《潜研堂集》诗续集卷一《箨石詹事招同覃溪学士、白华侍读、习庵中允鱼门吏部、梦谷耳山两刑部,集木鸡斋观元延祐甲寅乡试 〈石鼓赋〉卷真迹》可知,他看过此卷赋,诗中夹注,云:“试官出题良有以英才入彀,廿二人今之存者八篇尔。”下有小注“李炳奎、徐汝士、王与玉、陈祖义、李路、罗曾、吴舜凯、苏宏度凡八人合一卷,皆苏所书也。”这八人是乡贡进士无疑,李炳奎、徐汝士、陈祖义、罗曾也都在《三场文选》乡贡名单中。钱大昕“廿二人今之存者八篇”是据元科制江西定员22人所说,其实元儒吴澄《大元将仕郎南丰州判官萧君墓志铭》说得明白,是科只选中了18 人,“校文者争之,一二达官临之亦务宽厚,欲备其名数,卒不能夺吏议,于是与选止十有八人,而吉安一路居其六。明年会试京师,六人之中擢第者三,杨景行、 罗曾、萧立夫也”[4]15册533。吴澄所说吉安一路6人当为杨景行、罗曾、萧立夫、邹文、王与玉、苏宏度,后三者皆于会试落第。这样,是科18名乡贡进士人名全部可知。《江西通志》录是科乡贡进士49人, 显然大误。第二科(延祐四年丁巳)增补5人:虞槃、黄常、朱元会、陈植、熊良辅 说明: 《三场文选》录是科江西乡贡进士11人,不录会试江西人员。据吴澄《题延祐丁巳诸贡士诗》“江西省试士,与选者二十有一 人”[4]14册524 可知,是科选士21人。虞槃,有虞集《亡弟嘉鱼大夫仲常虞借助原始文献材料,对元代《类编历举三场文选》中所见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名单进行增补,这一工作将有助于了 解元代江西乡贡进士的面貌,也使人认识江西地方志记载元代科目存在的问题。 元朝《类编历举三场文选》江西乡贡进士元朝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人名增补 □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李超 摘要关键词37

2019届甘肃省白银市学科基地命制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卷(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甘肃省白银市学科基地命制 2019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高考模拟卷(一) 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A. 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 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 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 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字。西周时期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这种文字的特质就是汉字非拼音的特点,该特点使其容易克服方言的差异和其他更大的语言障碍,有利于汉民族意识的强化,符合材料中“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的含义,故A项正确。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是秦统一之后推行,故B项错误。儒家意识形态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在秦统一之后实行,故D项错误。 2.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反映出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以及田庄经济中租佃形式,这一变化体现出了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士大夫对土地的占有关系,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变化,不是自耕农阶级壮大,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 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 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 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 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科举制度。材料的信息说明明朝时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逐渐减少, 而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却逐渐上升,这里体现出科举制度逐渐脱离了公平化的原则,僵化的程度逐渐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的是科举制度僵化问题,不是平民弃儒从商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选官程序的不公正,故B项错误。恩荫入仕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入官渠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东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置蜀郡,在朐忍夷人之地建朐忍县;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568)更名云安县;宋置云安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升为云阳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称云阳县;清沿之。1949年12月6日云阳县解放,先后隶属万县专区、地区、万县市,2000年7月14日直属重庆市管辖。 云阳县在唐朝文宗李昂大和三年(829)出过一个文科状元李远。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云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4名。现将这7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云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从春明正统1/3/34《索》1543《碑》199王彦奇明弘治3/2/70《索》181《碑》436 黄封明嘉靖20/3/123《索》1555《碑》744 云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刘海鼇清同治7/2/42《索》2009《题》1067胡瀛涛清光绪2/2/118《索》1732《题》1122甘作赓清光绪18/3/94《索》1523《题》1250李肇律清光绪29/3/59《索》1269《题》1319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6日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汉置临江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为纪念州人巴蔓子“刎首留城”和严颜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之壮举,赐临州为忠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忠州为南宾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改南宾郡为忠州;南宋度宗赵祺咸淳元年(1265)升为咸淳府;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复名忠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县临江县入州;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二年(1734)升忠州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撤销忠州建制,改忠州为忠县。1949年12月7日忠县解放,属万县专区,1997年3月14日后隶属重庆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忠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0名。现将这23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忠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周琳明天顺1/3/144《索》2196《碑》273陈瑞明成化14/3/131《索》2091《碑》377李允明弘治6/3/38《索》1236《碑》455谢表明弘治15/3/149《索》124《碑》509 黄应中明嘉靖11/2/47《索》1526《碑》681陈策明嘉靖11/3/27《索》2175《碑》684 田登年明嘉靖38/3/100《索》1870《碑》848罗青霄明嘉靖41/3/79《索》1905《碑》863 周希毕明嘉靖44/3/280《索》2216《碑》889郑皋明万历2/3/25《索》2372《碑》942 任道学明万历14/3/256《索》715《碑》1019田一甲明万历29/3/52《索》1869《碑》1095高倬明天启5/3/126《索》35《碑》1238 忠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成文运清康熙36/3/92《索》1829《题》252李国凤清康熙36/3/95《索》1306《题》252 杜薰清康熙52/3/82《索》1610《题》315杜煜清雍正8/3/111《索》1614《题》387 邹锡彤清乾隆1/3/193《索》1614《题》421杜鹤翱清乾隆2/3/27《索》1611《题》430 贺鹤云清道光6/3/69《索》1649《题》847秦时英清道光24/3/63《索》1824《题》943 何荣楠清光绪6/3/26《索》688《题》1160秦家穆清光绪16/2/125《索》1820《题》1227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0日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摘要:本文首先对王毓铨关于明代“贯”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认为朱保炯、谢沛霖把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明代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明代没有纯粹的乡贯。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是“双籍进士”。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有助于我们拓展进士空间流动和移民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科举、人才、人口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在巩固边防,稳定全国政治,促进京城和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进士户籍·籍别·乡贯移民史 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1]。王毓铨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2],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贯有乡贯,又有户籍登记住址。本文讨论的“籍贯”和提出的“双籍”问题都基于此。 明代的户籍可理解为今天的户口所在地。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讲,户口所在地往往同时也是祖居地、出生地,故一般意义上讲的明人的籍贯、地贯、本籍、地籍、贯址、贯(特定场合也包括乡贯),就是户籍,即户贴、黄册上登记的地址。事实上,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洪武年间的户贴”填写的“贯”,无一不是户口登记上的住址[3]。对明代的科举人口,包括双籍进士而言,其报考地也是以户籍登记地为准。明代户籍填报中的籍别,是“职业身份” 的划分[4],或称封建役籍[5]。但籍别没有任何地理、地名意义。我们对明代人物进行籍贯和空间分布研究时,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否则,有可能对明人的户籍、籍别、乡贯纠缠不清。明代的乡贯,系原籍、祖籍,即祖上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我与王毓铨先生的役“籍之所在必有其乡贯”的观点不同,乡贯与“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他的户役役籍所在地”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王文谈到的湖南茶陵岂不成了李东阳的出生地、居住地、役籍所在地?其实,李东阳曾祖以下,就生于北京、居于北京、赋役于北京。当然,如上所述,对当时多数人来讲,祖居地可能也是其出生地、居住地,但从《索引》数以万计的明代进士的籍贯分析,凡有户籍的必有其役籍;有役籍的也必有其户籍(史料缺载者除外)。反之,止有乡贯的,就找不到役籍。至于户籍、乡贯并有者,其役籍必与户籍并列,而与乡贯不沾边。故“户役役籍所在地”应该是户籍籍贯所在地,不能解读为乡贯籍贯所在地。王先生曾举例永乐十年民籍进士——云南太和县的杨荣和江西泰和县的王嗣先,他把这里的太和与泰和分别当作他们的乡贯[6]。其实,太和及泰和应该分别是杨氏和王氏的户籍(现籍)籍贯(见《索引》第1713、311页),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明人籍贯所在地。 《索引》作者又在“编例”中说明,明代部分进士“仅有乡贯”,并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 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于科举家族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吴仁安就长三角地区,深入研究了各家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存在状况,但涉及的明代进士家族数量有限4。曹国庆以铅山费氏为切入点,对江西的科举世家崛起过程及其在地方的作用做了探讨5。总体而言,这类文章和专著尚不多见,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研究领域,值得我们深入展开。在开展深入研究之前,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的分布及其特点的调查,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涉及的人物实在太多,资料实在太丰富。本文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课题之明代部分的研究基础上,对明代全国进士家族做了一个初步调查,统计出了其在各地的分布,各家族进士数量、甲第、任官等诸多情况,并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正如前面讲到的,本课题涉及人物及资料太多,而某些人物的关键资料又缺失,使得本文在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575)设普州和安岳县,(建县时,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四面险固,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名。)州县同治一城,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普州并入资州,唐高宗李渊武德二年(619)分资阳郡复置普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普州为安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为普州,宋设羊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废普州存安岳县,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省安岳县入遂宁县,康熙十六年(1677)又省入乐至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1729)复置安岳县,属潼川府,1912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先后隶属遂宁专区、内江专区、资阳地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安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2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安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珏明永乐2/3/86《索》1531《碑》84王缙绅明永乐13/3/39《索》223《碑》130 孙茂明正统13/2/29《索》569《碑》224杨冕明天顺1/2/55《索》1701《碑》264 徐珪明天顺8/3/154《索》955《碑》299王璿明成化2/3/177《索》204《碑》315 尧卿明成化5/3/21《索》1197《碑》326汤佐明弘治6/3/174《索》1166《碑》462 汤绍恩明嘉靖5/2/15《索》1166《碑》646彭世爵明嘉靖20/3/152《索》1369《碑》745窦可进明万历44/2/36《索》1008《碑》1173张任学明天启5/3/148《索》439《碑》1239 王起峩明崇祯13/3/164《索》295《碑》1326 安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张象翀清康熙3/3/65《索》449《题》152邹绍观清嘉庆10/3/107《索》929《题》722 谭言蔼清嘉庆14/2/58《索》96《题》742周元位清嘉庆14/2/60《索》2192《题》742 王炳赢清嘉庆19/2/70《索》334《题》768廖运发清嘉庆22/3/27《索》9《题》782 王炳麟清道光9/3/97《索》334《题》861陶绍绪清道光30/2/50《索》2239《题》970 周丕澧清咸丰6/2/96《索》2192《题》1002田瀛海清同治13/3/98《索》1872《题》1104袁希璋清光绪2/3/124《索》1349《题》1128谢世珍清光绪20/2/123《索》123《题》1263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7日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011年2月号上旬刊 ⑧通典(卷21).《职官三》中书省条. ⑨新唐书(卷47).《百官志二》中书省条. ⑩輯訛輥唐会要(卷55).《省号下》中书舍人条. 輰訛輥旧唐书(卷43).《职宫二》给事中条. 輱訛輥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主事条. 輲訛輥唐六典(卷13).《御史台》侍御史条. 輳訛輥輴訛輥唐六典(卷9).《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书舍人条. 輵訛輥旧唐书(卷100).毕构传. 輶訛輥旧唐书(卷2).太宗上. 輷訛輥通典(卷21).《职官三》中书令条. 参考文献: [1]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 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M].济南:齐鲁书社,2004. [2]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3]袁刚.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J].安徽史学,1996,(4). [4]刘后滨.唐代司法“三司”考析[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摘要: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当 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整 个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与明代进士群体整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是,在所有诸省 直的进士当中,军籍进士数量最多的并不是南方的省直, 而是北方的北直隶。位于西部边疆的云南和贵州,虽然进 士群体整体分布的数量不大,但是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 所占比例却很高。整个辽东进士群体全部为军籍进士,而 这些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为100%。在军籍进士 中,出自卫所的比例呈现出前期比例低,中后期比例波浪 式增高的特点。 关键词: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特点原因 一 关于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笔者根据现存的《明 代进士登科录》及《题名碑录》的相关记载,对明代各省军 籍进士作了逐一的考证和确认。兹谨把考证与确认结果 列表显示如下: 表一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统计表 由上表可知,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 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 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然 而,虽然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为进士的多产区,但是在 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方面,却呈现出与整个进士群体的地 理分布不同的特点。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现在的泸州市江阳区、泸县和史上的泸州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亦有所区别。即史上,在西汉景帝刘启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之交汇处设置江阳县;西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置江阳郡,辖江阳县;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建置泸州,辖江阳县;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改江阳县为泸川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泸州,辖泸川县;宋末改泸州为江安州;元又改为泸州,属重庆路,并废泸川县入泸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将泸州直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司;清仍为泸州;民国初的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1950年建泸州市,实行市、县分治,自此泸县无县城,县级机关寄住泸州市小市;1983年国务院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并将原宜宾专区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市中区;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县政府驻地迁至泸县福集镇,199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并正式定福集镇为泸县新县城。 由此可见,泸州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泸县在公元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铭牌,成为四川省三个“千年古县”之一,也是全中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现实的泸县及泸州市江阳区在明朝时皆属泸州辖区。 那么,泸州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出了多少个文科进士,你知道吗? 本人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查到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有文科进士1303+17名,泸州有46+2名,居全川第四位。 1303+17中的“17”和46+2中的“2”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泸州有2个。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下面将泸州在明朝的46名文科进士及2名特科人员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李祥明洪武30春/3/20 《索》1268《碑》63张骏明永乐19/2/27《索》517《碑》158 何志明永乐22/2/26《索》678《碑》170谭善明宣德2/3/34《索》100《碑》181 张濬明正统1/2/26《索》461《碑》196张澜明正统7/2/11《索》469《碑》208 邓顺明景泰2/3/57《索》596《碑》234王智明景泰2/3/96《索》329《碑》240 翁经明景泰5/3/42《索》2292《碑》252卢茂明天顺1/3/13《索》1877《碑》267 晏文显明天顺1/3/118《索》1877《碑》272庞常明成化2/2/64《索》6《碑》324 刘长春明成化5/3/96《索》2039《碑》330李复贞明成化8/3/111《索》1248《碑》345 陈绶明成化11/2/36《索》2106《碑》351孙轲明成化11/3/35《索》573《碑》356 谭溥明成化14/3/190《索》98《碑》380晏辙明成化17/2/37《索》1878《碑》385

举人、贡士、进士与连中三元

举人、贡士、进士与连中三元 举人、贡士、进士的名称,我们一般理解为科举时代学子应考获取的功名。这大致不错,但严格地说,还不够准确。那么它们到底有哪些涵义,和成语“连中三元”有何关系?我们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从“科举”谈起。 所谓“科举”,是“设科举人”的简化,也说成“设科取士”,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滥觞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炀帝虽昏庸暴虐,但他却做了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好事:一是开凿京杭大运河,二就是设“进士科”选拔优秀人才,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 举人、贡士、进士三个名称历史悠久,在涵义上有一个从“广”到“狭”、从“泛称”到“专指”的流变过程。简要介绍如下。 “举人”一词出自《左传·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 这里的“举人”是“举荐人才”的意思,与今天的涵义相去甚远。直到东汉初年,举人才作为一种身份名称出现,指“被举荐的人”,但还是属泛称。从明朝开始,它才专指乡试合格者。这也是该词的通用义。 “贡士”一词出自《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大意是说“诸侯每年都要向天子进献方物,推荐人才,并由天子亲自考核评定被推荐人的才能”。显而易见,这里的“贡士”是一个词组,其中的“贡”作“荐举”解,“人”指“人才”,与“举人”的初始义相近。到明清两朝,贡士才专指“会试”登科者。 需补充说明的是,《礼记》中的“礼”指《仪礼》,属五经之一;“记”指记述或解释《仪礼》的文字,相当于今天的笔记,所以《礼记》一书主要是解释或阐发《仪礼》的要义。今存东汉硕儒郑玄作注的《礼记》,说明该书成书时间不会晚于西汉。 “进士”这个名称也很古老,其涵义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礼记·王制》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这里的“进士”是指由大司乐考核评定并举荐给司马的“造士”(优秀人才),所以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可以进授爵禄的人。 到了隋代,进士又成为一种取士的科目——进士科。唐宋两朝,沿袭隋制,进士虽属常设考试科目,但已有向“专名”化的趋势。武皇帝就曾举行过一次“殿试”,并把高中者称为进士。 进士科门槛极高。唐时流传着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明经好考,三十岁考中就算年老;进士难考,五十岁考中就算年少。而且考中者仅只具备做官的资格,并不实授官职;要想真正踏入仕途,还必须经过吏部的选拔考试。尽管如此,高中者也如一步登天,极其显贵。获得进士出身的人,既光宗耀祖,又名利双收,还为自己踏入仕途铺平了道路。到了明清两代,“进士”才成为殿试高中者的专称。 那么举人、贡士、进士与成语“连中三元”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现汉》对连中三元的释义:“旧时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取解元、会元、状元。比喻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得胜,或在一项比赛中连续三次取得成功。”释义是该成语的本义。而用解元、会元、状元各指获举人、贡士、进士第一名的人,是明清时的事情,所以这个词的形成不会早于明朝。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用例就是出自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一书。释义是该成语的比喻义,也是新增义。我们虽无法考证其比喻义的用法始于何时,但可以肯定,自清以前没有这种用法的书证。 其实,“连中三元”中的“连中”是“连续(接连)高中”的缩略语,而“三元”则特指“解元、会元、状元”。《现汉》中新增了比喻义,谓考试或比赛中连续三次获胜,甚至泛指连续三次取得成功,都可称为“连中三元”。这样释词,“连中”的“中”就没有“高中”义,而是从“高中”义引申为“取得成功”。“三元”也失去了它特定的含义,其中的“三”

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

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 原文地址: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上)作者:古文獻學習_王紅序号名录年份版本馆藏地1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1371明洪武刻本天一阁、《艺海珠尘》本2洪武四年会试纪录1371明洪武刻本天一阁3洪武十八年会试录1385钞本,版本年代不明,不同于一般的会试录摘录自《汇编》的《皇明进士登科考》4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1400明陈迪等编,明乌丝栏本国图、《汇编》(清钞本)、上图(清钞本)5建文二年会试录"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size: 12px; font-family: Verdana, 宋体, sans-serif; line-height: 18px; border-color: windowtext; border-bottom-width: 1pt;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width: 150pt; border-right-width: 1pt; border-right-style: soli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建文二年会试录1400清钞本国图、《汇编》6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1411明刻本上图7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1412明永乐刻本《汇编》、南图8永乐十三年会试录1415明嘉靖十一年礼部刻本上图9宣德五年进士登科录1430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0宣德五年进士会试录1430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1宣德八年进士登科录1433明宣德刻本天一阁、国图(清黄宗彝跋)、《中国科举录汇编》12宣德八年会试录1433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3正统元年进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朝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 ●卷一 宋太祖建隆庚申受禅后,闻陈希夷只怕五更头之言,命宫中转六更方鼓,严鸣钟。太祖之意恐有不■〈车丸〉之徒,窃发于五更之时,故终宋之世,六更转于宫中,然后鸣钟殊不省。更庚同音也,至理宗景定元年,历五庚申,越十七年末,宋亡而希夷五更头之数信矣。到元朝延祐七年庚申,而至正帝生帝,乃宋少帝赵显子。详见后录。我大明兵入燕都遁去。当时人只呼‘庚申帝’。观刘《尚宾集》,‘庚申帝大事记’是也。后方号顺帝云。由此观之,则宋祖命转六更之言益信,数之不爽。 本朝开进士科始于洪武四年,后止至十七年开科。乡试例以子、午、卯、酉年,会试例以辰、戌、丑、未年。洪武十八年乙丑状元丁显,二十一年戊辰状元任亨泰,二十四年辛未状元许观。吾鄞董恭礼、陈裕二人,皆此年进士。今有刊本《国朝登科录》行世者,去许观名,及此科进士姓名俱不刊,乃别录第一甲一名韩克忠,二名王忠,三名焦胜,第二甲蔡彧等二十九名,第三甲苏文等二十九名,俱北方人,无一名江南人,不知何谓而然?二十七年甲戌状元张信,而榜眼、探花俱无。三十年丁丑状元陈■〈安阝〉。巳后则革除年间,庚辰状元胡靖,后更名广者是也。永乐甲申状元曾棨,厥后六十年为天顺七年甲申,状元彭教也。噫!有数存焉,例以辰、戌、丑、未开科取进士,兹者两度甲申进士为号数,岂得而逃乎? 本朝状元,洪武四年辛亥科起至正德九年甲戌科,凡四十科,吾浙状元自正统元年丙辰科周旋、十年乙丑科商辂,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谢迁、十七年辛丑王华、二十年甲辰李旻,五人之中周与商、王与李俱同乡举,一举各两状元,固可美。而商、谢、李俱发解首冠,又可美。其商之三元,开科以来一人,尤可美也。然商与谢又皆入阁,岂但状元乎哉?书此以感发吾浙之后学。 元顺帝有一象,宴群臣时拜舞为仪。本朝王师破元都,帝北遁,徙象至南京。一日上设宴,使象舞,象伏不起,杀之。次日,作二木牌,一书危不如象,一书素不如象,挂于危素左右肩。由是素以老疾告,乃谪含山县,寻卒。今墓在焉。 洪武初,吾鄞天宁寺有朱道人,能幻术。每夜五更出神,往南京早朝,乘云在空中,自言姓名。朝毕还寺,日犹未出。其本体偃然,在寺之静室中若酣于睡者。及还时,则欠伸起坐,若此者几月。上赐童子十人俾学其术,且密命侦伺其动静。久之,秘其术不泄。偶喜一童子,曰:“我术传汝,切勿食狗肉。”其童子得此言复命,后上乘其乘云来时,洒以狗血,其神不能复体,差人取其尸,戮于京。今天宁寺军户者,咎其当时寺僧容之也。 王仲光,吴县人,学贯天人。洪武中避地大湖中,戊寅岁储君即位。有诗云:“数茎白发乱蓬松,万理千梳不得通。今日一梳通到底,任教春雪舞东风。”与袁柳庄至契、柳庄至燕,遣子忠彻见于太湖,以乾象询之曰:“此数莫逃。”问兵仗曰:“虽地窖无声,闻一胜后即多有矣。”回以告其父而知其言。后姚广孝还苏州,反初服往见,弗克见,但云:“道衍一个和尚,做不结果。”后终于家。 蒋景高,象山人,元末遗儒也。内附后仕本县教谕,罹表笺祸赴京师斩于市。斯祸也,起于左右一言。初,洪武甲子开科取士,响意右文,诸勋臣不平。上语以故曰:“世乱则用武,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分郫县南境和江源县东境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省温江入郫县,唐高宗李渊武德三年(620)复置万春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复改万春县为温江县,属剑南道益州,此后,虽朝代变化,但多属蜀郡、成都府。共和国后,先后属温江行政区、温江专区、温江地区,1959年3——4月,曾一度并入崇庆县后复置,1983年3月撤温江地区,同年7月属成都市,2002年4月14日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温江县在明朝有文科进11+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9名。现将这20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上面“11+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温江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何汉宗明景泰2/3/80《索》676《碑》239梁万钟明成化5/3/32《索》1112《碑》326 任汉明成化23/3/24《索》714《碑》422祝弘舒明正德6/3/146《索》1170《碑》560 何察明嘉靖32/3/57《索》674《碑》809何存斅明万历5/3/71《索》678《碑》960 梁祖龄明万历14/3/78《索》1110《碑》1010赵可教明万历20/3/72《索》1764《碑》1048黄元吉明万历23/3/4《索》1530《碑》1060皮应举明崇祯1/3/174《索》1198《碑》1257何通武明崇祯16/3/35《索》676《碑》1351朱之干明崇祯15/特130《索》676《碑》1337 温江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葛荃清雍正8/3/201《索》1514《题》路县圃清乾隆4/3/146《索》1924《题》 李启芃清乾隆10/3/188《索》1269《题》吴浩恒清乾隆40/3/24《索》845《题》 刘濖清嘉庆1/3/66《索》2006《题》毛含昱清道光3/3/111《索》649《题》 徐从枢清咸丰3/3/78《索》964《题》刘能清光绪18/3/152《索》1980《题》 陈国华清光绪30/2/69《索》2156《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