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及对策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给养老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对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冲击,试图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改革之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对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内涵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 年以来, 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1990 年总和生育率为2.31, 这 20 年的降低量占到 1950 年以来的40 年的降低量的 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 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 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在 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3岁。到2010年中国老年人已占全世界22%,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4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2.76%,其中80岁以上高龄达到1300万。公报指出,目前全国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00元,惠及4700余万人。

1.3 人口老龄化的总体趋势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已转变为老年型人口,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与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进展相对比较缓慢。不过,随着80年代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大幅度进步、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生育率水平的稳定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现阶段呈现出迅速加快的态势,其老龄化增长速度和老年人口增长规模出现了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200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 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 7.7%,按照国际老龄化评判标准之一,我国已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①。由表一2000-2050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的发展趋势速度之快。就我国而言, 人口老龄化进程始于 20世纪 60年代中后期,然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未曾出现过的严峻且正在快速进行中的老龄化现状。在 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表一 200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Population Division 2003,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 Revision,New Y ork.

转引自张运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2005。

2.我国人口老龄化特殊性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其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历史机遇。事实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老龄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是涉及国家国计民生和国两高三大特征:

2.1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速增长

从目前的7%增加到2050年的23%左右。人口老龄化显现出推进速度迅速的特点。世界上先期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一般需要50-100 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

尽管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比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要相对晚,但是近 20年来其推进的速度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195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仅占总人口的 4.41%,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增长模式。到了改革之初的1982年,该指标上升到 4.91%,近 30年内仅增加了0.5个百分点。进入1990年,我国人

国家统计局 2 0 0 5年全国1 % 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口增长模式已进入了成年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 5.57%,同一时期的少儿人口比重却大幅度减少。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到7%以上。由此看来,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前后仅用了 20年左右,而许多发达国家则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变。

图一1990年-2050年老年人口每年平均增长率的国际比较②

2.2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特征突出

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65岁及以上总体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1990 年的12.2%增加到2020年的19.10%与2050年的34.6%。2050 年高龄人口占总体老年人口的比例大约等于1990年的3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达到1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

2.3我国老人基数大

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 3.3亿,80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1 亿。我国本世纪上半叶65岁及以上老人及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庞大已是不可改变的趋势。本世纪中叶以前的65岁及以上老人是今天15岁及以上的成年与少年人口的几倍,与今后的生育率无关,仅受本世纪死亡率变动的制约。中国死亡率预测方案表明, 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将从1990 年的1670 亿增加到2030 年、 2050 年的2.32亿与3.31亿。联合国1999年最新预测,我国2030 年与2050 年65岁及以上老人分别为2.35亿与3.34亿。中外学者不同时期用不同方法所作预测数字的吻合说明我国本世纪老人数量庞大是肯定无疑的。按联合国最新预测,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等于美国老年人数的4.4 倍, 而十分接近美国的总人口数。由此,我国将在1999年进入老年型。人口类型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大约用 30 年时间。而欧洲国家人口转变是一个自发平稳的过程, 经过了近一个世纪才完成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转变,其中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也要经历50-80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分别比日本晚29年,但老化速度却快许多。

2.4我国老年抚养比大

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将等于目前的 3-4 倍。老年人口的增多之于社会来说就是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即6 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据预测,从2030年起 ,中国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下降。如果现行的退休年龄不变( 60岁),那么劳动人口(15岁一59岁)与退休人口( 60 岁以上)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7:1下降到2050年的2:1城市中尤其明显。比如上海,在1990年至2005年间劳动力严重过剩,但从2005年至2050年,劳动力的这种富余开始减少。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比全国的其他城市和地区要提前20年45岁至59岁的劳动人口对总劳动力人口之比从1990年的22 %,上升到2015年的46%,而到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从图二中的2000-2050年抚养比不断上升,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目前我国是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虽然冲击小于现收现付模式,但同样也面临了一定的收支风险。并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著的历史隐性债务,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现在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传统观念的转变,出现了丁克家族,丁狗家族,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一对夫妇同时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的下降和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的下降,劳动力少而老年人多。由

图二 2000-2050年老年抚养比

按联合国1999 年公布的中生育率与中死亡率预测结果

数据来源: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5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大

由于人口迁移的影响,我国农村老人比例将高于城镇,相当一部分欠发达省区的老人比例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呈阶梯状分布,即东中西部区域对应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中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不均衡,区际间的差异及东部区域的省际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但是总体省际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省际差异。此外,城乡之间也差异明显,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改变了城乡人口年龄结构,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市。

农村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0美元左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

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即先富后老而我国在 2002年只有980 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实现的,即未富先老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老人比重大,抚养比例大等系列问题,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冲击。

3.1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2030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之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 ,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这种影响对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来讲最为突出 ,当制度运行到成熟期时 ,面对领取人数的增多,基金往往形成入不敷出的赤字局面。目前我国是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虽然冲击小于现收现付模式 ,但同样也面临了一定的收支风险。且我国增长时期的运行过现收现付模式 ,且在制度转换时形成了显著的历史“隐性债务”

③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胡鞍刚指出,中国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已由1982年的 10:1 降到2002年的3.5:1;从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看, 15至54岁年龄人口数量2015年后将显著下降, 55 至59 岁和60 至64岁人口将成为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平均老年人口赡养率相比,我国在今后50年的老年抚养负担增长速度更加明显。张明明( 2001)对中国1997 年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存在的隐性债务进行了估算,采用1999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按不同的缴费率和不同的退休年龄分五个方案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五个方案下都存在隐性债务,债务规模分别是36967、43741、24299、18301、27627( 亿元)。董克用、王燕( 2000)认为, 1997 年以后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城镇职工为对象, 单位和职工缴费总额控制28%以内, 如果假设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有下降的趋势,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养老保险基金从2025 年开始出现精算赤字, 到2050年,年度预算赤字将达到16% ,说明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长期偿付能力。1980—2025年间,中国的老年抚养指数都超出了在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的老年抚养指数的国际平均水平,意味着中国所要承受的老年抚养指数超出了国际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其它国家,或者说,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压力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早在老年人开始消耗大量国家资源之前就实现了繁荣,而中国在没有实现经济的繁荣之前就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即未富先老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养老对社会提出的压力更大。

3.2退休老年人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

随着社会发展 ,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己经是72岁。这同时意味着退休余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根据我国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至少社会统筹部分需要从公共账户中支取 ,而个人账户中的积累额一旦支付完也必须由公共基金来负担。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周期的延长将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构成威胁,这是整体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内部结构老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现行的多种养老制度模式都难以摆脱。

3.3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养老金水平的提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 % 。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己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另外如苏州地区2004年月人均养老金为826元 ,而 2010年调整后达到 1624 元 ,几乎翻了一倍。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 ,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覆盖范围小且碎片化

由于国家在最初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形容为是板块化格局,具体分为以下几大板块: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实行国家财政或者本单位包下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和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老年人口 ,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地区试行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存在着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广、待遇不统一等现象。部分股份制的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且不谈从社会公正公平角度来考虑,从保险本身来看,其数理基础是大数法则,也就是说参加人数越多,则风险分散越明显,制度运行越良好。社会养老保险同样如此 ,其整合性和覆盖面也是影响它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2008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2.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数量比例为28.25%,占城镇就业人口数量比例72.46%。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是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增强基金抗支付风险能力的。

4.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改革之策

面对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保险带来的冲击,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我们应该制订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十分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制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等进行系统的阐述,成为今后制订老龄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从战略思路上讲,应该遵循全社会共同行动,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全面梳理现行老龄政策,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综合性老龄政策体系,尽快对现行老龄政策进

一般而言,大多数研究认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隐性债务在3万亿元左右

行全面的梳理,拾遗补缺,逐步形成战略为纲规划先行,制度协调,操作灵活的多层次综合性老龄政策体系。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逐步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以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机构养老兜底,社会服务支持的社会养老新格局为目标,调整机构养老功能和布局,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我们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4.1以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为目标,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和政府要从社会保障制度上来保障老人的权益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使亿万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中央明确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决定从 2009年起开展新农保试点,实现养老不犯愁措施如下:第一,吸收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欢迎有较强缴费能力的农民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所有的城乡劳动者。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条件,可以转移并能有效衔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措施,既可达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目标,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风险。

4.2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对于退休年龄的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二是缓解就业压力。一般而言由于退休年龄往往是各国养老金给付的起始年龄所以退休年龄的高低对一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养老保险收入是一定的,这决定了一定的给付水平,需要支付富人养老金总额与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和领取时间时期长短有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比重加大,又有隐性债务的压力,养老保险基金存在隐患,有很多地方出现空账。人口老龄化我们无法控制,这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资金筹集上规范化加大缴费力度,在退休年龄上进行改革,结合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这一切还是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为背景的。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可以看出,21 世纪10年代,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达到一种十分严重的程度,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将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2015年老年人口数大约2.4亿 ,老年人口抚养比约为27%,养老的压力巨大;而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 ,就全国总体而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在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就业的压力相对减轻。也就是说此时存在着一个养老压力加大 ,就业压力相对减轻的时机 ,因此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此时应该是提高退休年龄的一个好时机。措施如下:首先,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养老保险金的结余。根据测算,退休年龄每提高一年,基金可增收 40 亿元,减支160 亿元,减缓基金缺口 200 亿元。目前,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主要特征、以部分积累制为筹资模式的最大问题是筹资渠道单一,基金收不抵支,空账运行严重。延长退休年龄能缓解基金压力,增加结余。

其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降低老年抚养比。假设测算以预测的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为基础。老年扶养比计算公式是:在现行退休制度下,老年人口抚养比=60 周岁及以上人口/16ó59 周岁人口。在提高退休年龄的制度下,老年人口抚养比=(60+e)周岁以上人口/16ó(60+e)周岁以上人口,其中e=1,2,3,4,5。根据上述公式,对我国未来50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进行计算发现:在现行退休制度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老年人口抚养比急剧上升,到2025年,已经接近50%,届时劳动力人口不堪重负。而在提高退休年龄方案下,劳动力人口负担有所减轻,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的幅度较小;到205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仅为 34.14%,比现行退休制度下的老年抚养比少了将近20个百分点。所以,只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延长退休年龄,不但缓解养老金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将老年抚养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4.3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原因在于转轨后,统筹基金的当期支付出现缺口。各地社保部门为了填补缺口均挪用了个人账户资金。这导致个人账户无法形成真实积累,仅作为名义账户存在,有违初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指出,截至2005 年底,国内个人账户空账已达到约8000 亿元,并以每年约1000 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为此,2001年,中央决定在辽宁试点做小做实个人账户,以做小来保证做实。即降低个人账户中缴费工资比例,所缴费用与统筹账户缴费基金分账管理,以确保个人账户真实积累。有关研究表明:从辽宁的试点看,这一模式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有效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的理性选择。做实个人账户,并认真做好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真正实现部分个人投资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4.4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汤兆云 摘要: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越来越不堪重负,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探索投资渠道,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简单型转变为扩大型,扩大再生产又由外延变为内涵型这一客观趋势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调控,我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反映妇女平均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1970年为5.81,1990年为2.31,1999年更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目前为1.8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其绝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3.56、4.91、5.57和6.96;1953~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1953~196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01%,1964~1982年为2.7%,1982~1990年为2.8%,1990~2000年为2.4%)。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1953年的3.3倍,同期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增加了6.5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4.37亿最大值。与“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国务院新闻办,2006)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及对策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给养老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对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冲击,试图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改革之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对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内涵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 年以来, 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1990 年总和生育率为 2.31, 这 20 年的降低量占到 1950 年以来的40 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 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 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仍然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政策体系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制度安排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建议全社会统一思想,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为重点,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然而,现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

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特有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的过程。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则是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二)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这些省市全部属于东部地区。2012年,有天津、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8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其中属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有3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地区增多,一方面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口老龄化呈现转移趋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王香香(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王香香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之加剧。“医养结合”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医疗服务模式有效结合,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而言,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做出努力加以解决,以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的健康、幸福养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 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存在互不衔接的问题。我国如何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背景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1]。“医养结合”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其实现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现有医疗与养老服务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医养结合内涵进行分析,探析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7% 时,就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证明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2]。任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的杨燕绥教授提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4% 时,就是深度老龄社会[3]。在已经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中指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总数达到1. 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 3%。所以,我国在2012年就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 二.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简称《意见》)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被列为是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中其一。“医养结合”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服务主体,指服务的提供方,如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客体,指服务的对象,如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指服务项目,如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方式,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三种;管理机制,即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度,如它的管辖部门、管理方式、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 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一)政府多重管理加大了政策监管落实难度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是民政部的审批单位,民政部是其主要管理部门,而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营过程中养老结构要受到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理,这就使得其职能分散,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在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对策 进入2001年, 我国的人口类型从成年型迅速转变成老年型,整个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很有值得研究的必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际社会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凡符合上述两个标准之一的国家或地区,就可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二是老龄化速度快。我国实现从人口成年型向人口老年型转化只用了短短的18年时间(1981-1999年),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四是农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8838万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农村老龄人口为5944万,占67.3%。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未来时期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加速期(1999-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上升0.1%;第二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高速期(2010-204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将上升0.4%;第三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减速期(2040-2060年),老年人口比重年均上升速度将回落到0.1%;第四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稳定期(2060年以后),老年人口比重基本停止上升,人口也达到基本稳定。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养老金领取者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总费用逐年上升。全国离退休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离退休退职人数(主要是退休人数) 迅速增加。二是每人每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攀升。 (三)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中国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 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为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职工的身上,必将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对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对策 摘要: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今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更是确切的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已由“高、低、高”过渡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三低”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着重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解决对策,惟此,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有利的人口环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特点,对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国家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据此,中国在本世纪初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了。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1.8亿,而且每年还以500万-800万的数量不断增加,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接近1.3亿,而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3.32亿,超过总人口的23%。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表现的尤为严峻。根据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的介绍,目前,在我国31个省市当中已经有26个省市进入到老龄化的状态。在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数量非常大的情况下,我们也注意到在中国大陆,人口老龄化的分布也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其实并不是我们中国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它是世界的问题,甚至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问题,这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人口红利”时代的消失,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在代际分配上也会产生某些不公平;在老年人的方面,养老保障和健康医疗是它的两个主要问题。 2.地区发展不平衡 大中城市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中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大中城市,如上海市2000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8.5%,北京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4.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由原来老龄化城市高于农村而变为两者正在接近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年青人口增加,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机率高,生理自理能力差,因此需要经济和生活照顾的双保证。 3. 城乡倒置显著 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 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 即农村老年人口在农村总人口数中所占比例要大于城市老年人口在城市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农村人口老少比大于城市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视角下,我国农村养老面临诸多问题,为此,应建立多层次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村社区为老服务业发展;制定实施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战略。 4. 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高,是由于女性人口的平均寿命高干男性,女性人口平均寿命高是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的平均寿命就越高,女性寿命高于男性的差距也就越大。 5.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受生育率降低和寿命增加的共同作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将人口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在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 (一)规模大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这个数字是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口),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二)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4.9%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时间,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四)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由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以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形势越发严峻。 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现状 1.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32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举足轻重。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如上所述,由于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作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

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3.我国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因此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的发展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两大背景下,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少子老龄化、失衡老龄化,高龄老人、患病老人、失能老人数量显著,并且伴随不同老年群体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候鸟老人等。基于此,本文指出老龄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发展的对策:生理物质需求——完善两个保障、创新养老服务;社交精神需求——激发组织活力,营造有利环境;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发展空间。最后,结合老龄事业的主体——引导兜底的政府、中坚力量的社会组织、专业力量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双重身份的老年人,对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标签: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事业;老年人幸福感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的概念包含了两个层次——个体老龄化与人口老龄化。个体老龄化即指个体进入老年期后,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弱化或者个体与社会主导领域脱离。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现象,是指人类群体老化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挑战。欧洲发达国家最先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冲击。其模式是有机老龄化,即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寿命不断延长的同时,自觉自愿地减少生育,形成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少儿越来越少的人口发展态势。这是自然的老龄化过程。我国则是机械老龄化,即在寿命快速延长的同时,迫于人口规模压力,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造成老人增多和少儿减少的人口发展态势,导致人口老龄化快速提前到来。那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如何呢? 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目前,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50后”相继进入老年期,直到2022年以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22年起到2035年,由于1962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育高峰的出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超快发展阶段。从2035年到2053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重度平台,之后一直到21世纪末,进入高位稳态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始终在30%以上。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两大背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情况是“边富边老”,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是指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是指在1999~2050年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社会发展。未富先老体现为我国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教育水平比较落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人口老龄化下财政政策改进探讨 【第一章】人口老龄化税收政策健全导论 【第二章】人口理论与财政理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现状及问题 【4.1 4.2】人口结构预测与预测人口红利情况 【4.3 4.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财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借鉴 【第六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3.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1.1 人口老龄化的规模现状 国际上如果一个地域内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了当地总人口的10%,或者65 岁以上的人达到了总人口数的7%,那么就称之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比例达到了14%就称之为进入老龄社会。 依据上述标准,我国在2000 年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

已经达到了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4 年起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 世纪我国的老龄社会现状不会出现改变,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20 年)被称之为“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约30 年)被称之为“加速老龄化”社会,第三阶段就达到了“稳定的重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 年,我国将会有 3.6 亿老人,也就是说10 个人中60 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就会有2.5 个。 1.老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 年11 月,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 1.78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13.32%.其中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9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8.92%.如下图3-1 我国65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成上升趋势,并且我国从2005 年起65 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过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图中可以看出,1982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 4.9%,到2012 年,该比例已上涨为9.4%,而老年人口数也从1982年的4991 万人上涨为12714 万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数量庞大,将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医疗等的压力,会对财政平衡带来挑战。 2.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快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进入90 年代以后不断加快。从90 年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对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对策 18、5%,北京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 14、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由原来老龄化城市高于农村而变为两者正在接近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年青人口增加,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机率高,生理自理能力差,因此需要经济和生活照顾的双保证。3、城乡倒置显著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即农村老年人口在农村总人口数中所占比例要大于城市老年人口在城市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农村人口老少比大于城市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视角下,我国农村养老面临诸多问题,为此,应建立多层次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村社区为老服务业发展;制定实施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战略。4、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高,是由于女性人口的平均寿命高干男性,女性人口平均寿命高是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的平均寿命就越高,女性寿命高于男性的差距也就越大。5、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受生育率降低和寿命增加的共同作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将人

口老龄化片面归咎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人口老龄化趋势上升的主要原因还是人口寿命的增加。二.人口老龄化的对策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老龄化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较少的在职人口要负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它的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以下是笔者的看法:首先,我们应该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来人口。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一旦失误很长时期难以挽回。只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才能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不动摇。其次,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社区、家庭、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待遇结构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方式社会化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孤寡老人的五保待遇,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针对老年人特点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然后,拓宽渠道,发展老龄产业。如:卫生保健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日常用品制造业(老人交通工具),人寿保险业,旅游、娱乐业,老年公寓,老年教育产业,是咨询服务业。在实施中,应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多元化投资使老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最后,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功能。积极实施老人照料,开展多样化的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兴办托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各种照料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组织。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办法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 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 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 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 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 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 一、综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1. 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 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 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 老龄化可能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 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 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 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 3. 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 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 4. 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北京市等都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 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 说“活到70不稀奇"。我国高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 5.4%的速度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 王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089) 【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老年社会服务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老年志愿者服务是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老龄化 也对中国的老年志愿者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老年志愿者服务还处在 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不断地健全与完善社区志愿 者养老助老服务制度,动员和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和社会团体参与到老年志愿 者服务中,为实现“五个老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志愿者服务服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8-03-11 作者简介:王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口学。 社会学研究 中国目前已是一个老年型的国家。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 年人口已达10,045万,占总人口的7.69%。 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到现在已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老年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老年志愿者服务是老年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发展老年志愿者服务对于完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促进老年社会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及不足,并对未来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导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其中生育率下降是主导因素。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 人口老龄化速度是指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同时期总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年平均增长率。据笔者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1]计算,在1970-2005 年期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年平均增长16.75‰,比全世界、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平均水平都要快得多,仅次于日本、韩国、泰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家。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3.56%,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该比重上升到4.91%。之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并且速度加快。 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127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出生率得到了控制,经济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是,人口迅速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给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了一个全新的难题。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探求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以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影响 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建立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和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增长,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加速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现实,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正文:进入2001年, 我国的人口类型从成年型迅速转变成老年型,整个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很有值得研究的必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国际社会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凡符合上述两个标准之一的国家或地区,就可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 二是老龄化速度快。我国实现从人口成年型向人口老年型转化只用了短短的18年时间(1981-1999年),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三是农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8838万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农村老龄人口为5944万,占67.3%。(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未来时期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加速期(1999-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上升0.1%;第二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高速期(2010-204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将上升0.4%;第三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减速期(2040-2060年),老年人口比重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