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荒漠化_沙漠化_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_王礼先

关于荒漠化_沙漠化_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_王礼先

关于荒漠化_沙漠化_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_王礼先
关于荒漠化_沙漠化_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_王礼先

3.风沙化

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

4.沙化

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

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5.建议

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关于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

王礼先 周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科学与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随着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特别2000年首都北京连续多次沙尘暴之后,关于沙化、风沙化、沙漠化以及荒漠化用语的定义均能见于各种大小刊物,反映了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认识和对它们的内涵的不同理解。下面是笔者关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的一些基本认识,仅供参考:

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继法国学者A.奥布雷维尔首先使用“荒漠化”这一术语来描述非洲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及荒漠景观演变的模式后,国际上对类似的景观演变过程提出了若干个术语,虽在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上得到了统一,但由于定义中没有明确的定性指标并且概念模糊,从而引起了数十年无休止的争论,曾有过100多个定义。终于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决议12款规定之后,又经过1993和1994年“国际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D)”多次反复讨论,最后定义为: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它又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冻融荒漠化等。该定义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这一定义就是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荒漠化防治公约中的定义。至此,荒漠化不但有了新内涵,而且规定了明确、适度的外延。我国政府正

(下转第31页)

描述的过程,称为“急性排异反应”,他们认为,妙在应用“异”字,点明移植的器官是异物,所以称为“排异反应”更为明确。本人不同意这个说法,将“排斥反应”改为“排异反应”的主要错误就出在“异”字,异者异物也。但异物的含意是十分广泛的,至少有两类:无生命的异物与有活力的异物。机体对所有异物都会发生反应。但对无生命的异物和有活力的异物的反应,大不相同。无生命的异物,如误吞的鱼刺刺入消化道黏膜内,子弹碎片散打入体内,或外科手术残留的线结。机体对这一类的反应,是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大体过程是渗出、大量白细胞增生,将异物包围,予以破坏。有的破坏后可以消灭,有的使其纤维化或排出体外。这种对无生命的异物的炎症反应,和上文所述的,对有活力移植器官的免疫反应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本人认为排异反应是一个统称,至少可以包括上述两种异物反应,即一是对无生命的异物的炎症反应,二是对有活力的器官的排斥反应。从而也可以看到这两种反应从机理上来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而不能笼统地用排异反应,来替代有特异性的排斥反应。我们认定排斥反应是有特殊的移植免疫学上的明确含意,而排异反应是一般性的概念,不能用来替代排斥反应。

结论:rejection的中文名以排斥[反应]为恰当。◎

(上接第23页)

式通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机构将desertifica-tion一词由原来的中文译文“沙漠化”改为“荒漠化”。中国政府为了执行《荒漠化防治公约》,还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的定义,实际上我国有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321.7万km2。已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或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面积约为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面积约为20.5万km2;土壤盐渍化面积为23.3万km2;冻融荒漠化面积为36.3万km2;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荒漠化面积为21. 4万km2。1997年原林业部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荒漠化调查的成果。

2.沙漠化(san dy desertification)

沙漠化亦即沙质荒漠化或风蚀荒漠化。可概括为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渡的经济活动,破坏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环境退化过程。确切地说沙漠化是在具有沙物质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以风为动力,参与其他条件作用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这个定义也就是沙质荒漠化的定义,也可作为风蚀荒漠化的定义。

3.风沙化(或称沙化)

是指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出现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河流下游的沙质古河床及泛淤决口扇地段及海滨沙地,由于人为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风力作用下流沙的出现。如黄淮海平原、赣北鄱阳湖沿岸、南昌附近、广西郁江的六景及粤、闽、台、桂、琼、鲁、冀等地的沿海地段等。◎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策略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201505010401 徐艺玮根据课上所讲以及所播放的视频资源,由此探知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同时,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等是解决沙漠化的关键,并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由此,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一、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异常的气候,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2、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3、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沙漠化的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二、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国家林业局 二OO五年六月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一、荒漠化①和沙化土地②现状 (一)荒漠化土地现状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盐渍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 3、荒漠化程度现状。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中度为万平方公里,占%;重度为万平方公里,占%;极重度为万平方公里,占%。 4、各省(自治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 (二)沙化土地现状 截止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 ①本公报中的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这些地区的退化土地为荒漠化土地。 ②本公报中的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退化土地为沙化土地。 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流动沙丘(地) 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半固定沙丘(地) 为万平方公里,占%;固定沙丘(地)为万平方公里,占%;戈壁为万平方公里,占%;风蚀劣地(残丘)为万平方公里,占%;沙化耕地为万平方公里,占%;露沙地万平方公里,占%;非生物工程治沙地96平方公里。 2、各省(自治区)沙化土地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 2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DOC)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本章主要是研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 继续发展 ↓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渍)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类型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1.1 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和建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开展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部门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3月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原: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认可证书No.L1197)。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分析测试中心沙漠分析测试部挂靠在该实验室,于1994年取得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1994)量认(国)字(Z1210)), 以后又多次通过复查认证,最近一次认证在2012年6月。 实验室在沙漠与沙漠化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曾与前苏联科学院土库曼沙漠研究所、埃及沙漠研究所及印度沙漠研究所并称世界四大沙漠研究机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本实验室已在上述沙漠研究机构中名列前茅。挂靠于本实验室的联合国环境署(UNEP)“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与培训中心”是国际上重要的培训机构,一直承担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委派的国际培训任务。取得的沙漠化治理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地推广于世界各地受沙漠化影响的

国家,是全球沙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沙漠化治理的示范基地。 经过50年的建设,实验室目前的研究平台处于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风沙环境风洞、土壤风蚀风洞、车载移动固定两用风洞和烟风洞等主体设备在亚洲同类风洞中处于一流水平,可以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同类风洞相媲美。除了常规的测试仪器外,在国际上最先将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和激光粒子图象测速仪(PIV)、高速数字摄影系统、激光雷达等大型测试仪器应用于沙漠科学研究中。沙漠环境综合分析室可以进行断代、土壤、水文、地质、气象、环境及植物生理生化等的测定。有自主开发防沙治沙新技术与新材料、沙漠研究专用仪器设备的能力,开发的多种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沙漠科学研究及防沙治沙的实践中。有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国家野外台站、中国生态网络研究站)、奈曼沙漠化研究站(国家野外台站、中国生态网络研究站)、皋兰生态与农业综合试验站、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和风沙科学综合观测场作为野外支撑基地,构成了室内实验、野外观测、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三位一体、以沙漠与沙漠化学科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实验平台及技术支撑体系。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一直代表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的研究水平,在风沙物理、沙漠环境、沙漠化过程、干旱区生态学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在防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

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 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

中国沙漠及土地沙漠化图

中国沙漠及土地沙漠化图 一、编图原则、内容及表示方法 本图属小比例尺全国性图件,主要反映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并突出其危害现状,提示其形成环境及发展趋势。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确定了该图的编图原则、内容及表示方法如下: (一) 编图原则 1. 编图的资料依据,力求全面、翔实,以最新研究资料为基础,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对资料较缺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等地),可从略表示; 2. 根据该图的用途和比例尺,对上图的专业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概括,制图单元繁简适中; 3. 重点反映我国沙漠、沙漠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及规律,突出表现其危害类型及程度; 4. 对影响或促使沙漠、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地理、地质、气候和其它与之相关的要素,如戈壁、绿洲、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底垫层、地貌、气候条件等,视图面载负情况酌情表示,提高该图的系统性、全面性; 5. 对有争议的专业概念及研究内容,应依循我国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基本意见。在以收集资料为主进行综合分析编图的情况下,对专业概念问题一般不做重大的修改。如沙漠化,就是“砂质荒漠化的简称”[1]。因此,本图所反映的沙漠化即砂质荒漠化。 (二) 编图内容 根据此次编图的原则和要求,考虑到1:600万比例尺图件的负载能力,本图主要表示了以下几项内容,现就其主要内容作扼要说明。 1. 沙漠 沙漠是沙漠化恶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就其危害来说,沙漠区流动速度不同的沙丘,所造成的危害及治理的难易程度亦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将沙漠区沙丘的年平均移动速度和植被覆盖度作为主要划分指标,把沙漠分为快速移动沙丘区,慢速移动沙丘区和半固定、固定沙丘区三种类型(表1)。 表1 沙漠分区类型表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 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

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西北地荒漠化的原因新人教必修

考点3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沙尘暴是魔鬼,也是天使 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

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春季多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即使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粘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沙尘暴也是“天使”:她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她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她可以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她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示意图。 (1)图示区域 A、B、C、D 四地中,土壤盐溃化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_,试说明判断理由。 (2)说出 B 地区若大规模引水灌溉,种植粮棉,可能会导致当地及其下游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答案】(1)C 地势较为低洼,易积水;气候干旱,夏季蒸发旺盛。 (2)B 地区土壤盐渍化,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沙漠与沙漠化时空格局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沙漠与沙漠化时空格局的影响 作者:张力小, 宋豫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100871 刊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1,11(4)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14条) 1.朱俊凤;朱震达中国沙漠化防治 1999 2.朱震达土地荒漠化—21世纪全球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4(01) 3.朱震达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 1991(04) 4.朱震达中国南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1996(04) 5.周劲松;濮励杰荒漠化概念及其实践意义雏议 1996(02) 6.李吉均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期刊论文]-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01) 7.郑度;李炳元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1999(04) 8.汪久文中国干旱区形成的古地理过程 1997(01) 9.景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 1996 10.沈永平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 1996(03) 11.王跃试论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影响 1996(02) 12.景爱沙漠考古通论 2000 13.杨志荣;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1996(03) 14.朱震达;刘恕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 198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谌芸.李强.李泽椿.Chen Yun.Li Qiang.Li Zechun青藏高原东北部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分析[期刊论文]-应用气象学报2006,17(z1) 2.王谋.李勇.潘胜.白宪洲.黄润秋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腹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3) 3.尹政.赵艳娜.杨丽萍.YIN Zheng.ZHAO Yan-na.YANG Li-ping甘肃西部北山区断裂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期刊论文]-地下水2010,32(3) 4.张玉芬.李长安.陈亮.康春国.严玲琴.胡思辉.霍炬.ZHANG Yufen.LI Chang'an.CHEN Liang.KANG Chunguo.YAN Lingqin.HU Sihui.HUO Ju长江中游水成沉积与风成沉积磁组构特征[期刊论文]-地质学报2008,82(6) 5.董安祥.李栋梁.龚建福.张昆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作青藏高原气候冷暖预测[期刊论文]-高原气象2003,22(5) 6.杨石岭.丁仲礼晚中新世以来中国北方风成沉积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期刊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19(2) 7.张力小.宋豫秦三种生产理论在北方荒漠化地区人地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6) 8.孙有斌.安芷生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会议论文]-2000 9.梁潇云.刘屹岷.吴国雄.Liang Xiaoyun.Liu Yimin.Wu Guoxiong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期刊论文]-气象学报2005,63(5) 10.万日金.吴国雄江南春雨的气候成因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2006,36(10)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全球荒漠化的三大主要问题

全球荒漠化的三大主要问题 问题1.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 荒漠化对贫困地区的牲畜影响最大,进而影响到人;人类活动反过来也影响了荒漠化的速度。这张示意图显示了旱地在人类影响下的变化。图表的左边显示了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的过程,右边显示了人类避免、减少荒漠化的过程。在后面的一个案例中,土地使用者改进农耕方式,使得牲畜数量和农作物生产力增加,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维持了政治和经济稳定。 问题2.受到荒漠化影响的人 荒漠化发生在除南极洲的所有大陆,并且影响了20亿人的生计。目前受到荒漠化影响的面积约为600万~1200万平方千米,最极端的影响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即使作保守估计,荒漠化带来的损失也足以让它成为全球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问题3.荒漠化、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多样性损失之间的联系 生态多样性能够遏制荒漠化的趋势,而生态多样性损失会直接影响旱地生物。 非洲荒漠化带来了饥饿让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成为受害者 1994年获美国普里策奖的摄影作品,展现的是一个饿得瘦骨嶙峋的小女孩被秃鹫追赶的可怕场景。作者凯文?卡特拍到这张照片后赶走了秃鹫,却并没有搭救可怜的小女孩。作品获奖后,人们都向卡特询问小女孩行踪,但卡特无法交待,两个月后,卡特因自责而自杀。 亚洲旱地以及其他千年生态系统地区婴儿夭折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至少90%的旱地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婴儿死亡率(54‰)比非干旱地区高23%强,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高达10倍。亚洲两个主要的人类生存线索显示,旱地的国民生产总值最低,婴儿死亡率最高。 中国拉响“黄色”警报 这是一张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其主体是中国。照片上最醒目的不是秀美的山川和绿意盎然的家园,而是沙漠,中国成片的陆地正在被漫漫的黄沙所覆盖。这才是现实的中国——一个被荒漠化困扰着的中国!

中国沙漠的形成和地质时期的沙漠化

中国沙漠的形成和地质时期的沙漠化 我国的沙漠、沙地均形成于第四纪时期,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时期(近300万年以来)的演化,才形成今日沙波浩渺的沙漠、沙地景观。各种研究资料表明,早在中、早更新世时期,搭里木盆地中就已形成了面积较大的风沙堆积,在毛乌素沙地也发现有中更新世的古风沙堆积,等等。至晚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早期,我国的古风沙堆积的范围和规模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全球性气候趋于干冷、洋面大幅度下降,古海岸红最远退至现代大陆架的外缘,使我国北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内陆干旱气候得到进一步加强,造成大量湖泊消亡,河流干涸。在干旱多风和富沙的条件下,使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现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祁连山以北(现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地区)、贺兰山附近(现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地区)、鄂尔多斯高原(现毛乌素沙地地区)、内蒙古高原南东部(现浑善达克沙地地区)、西辽河(现科尔沁沙地地区)及呼伦贝尔高原(现呼伦贝尔沙地地区)等地,形成了大面积和沙质荒漠景观。 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 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

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而所渭沙漠化,可以理解为荒漠化的一种,即植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形成沙漠的关键因素是气候,但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于人为原因沙化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不合理的农垦。无论在沙漠地区或原生草原地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沙化。在1958到1962年间,片面地理解大办农业,在牧区、半农牧区及农区不加选择,乱加开荒,1966-1973年,又片面地强调以粮为纲,说什么“牧民不吃亏心粮”,于是在牧区出现了滥垦草场的现象,致使草场沙化急剧发展。由于风蚀严重,沙荒地区开垦后,最初l-2年单产尚可维持二三十千克,以后连种籽都难以收回,只有弃耕,加开一片新地,这样导致“开荒一亩,沙化三亩”。据统计,仅鄂尔多斯地区开垦面积就达120万公顷,造成120万公顷草场不同程度地沙化。 (2)过度放牧。由于牲畜过多,草原产草量供应不足,使很多优质草种长不到结种或种子成熟就吃掉了。另外,像占牲畜总数一半以上的

关于荒漠化_沙漠化_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_王礼先

3.风沙化 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 4.沙化 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 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5.建议 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关于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 王礼先 周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科学与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随着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特别2000年首都北京连续多次沙尘暴之后,关于沙化、风沙化、沙漠化以及荒漠化用语的定义均能见于各种大小刊物,反映了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认识和对它们的内涵的不同理解。下面是笔者关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的一些基本认识,仅供参考: 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继法国学者A.奥布雷维尔首先使用“荒漠化”这一术语来描述非洲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及荒漠景观演变的模式后,国际上对类似的景观演变过程提出了若干个术语,虽在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上得到了统一,但由于定义中没有明确的定性指标并且概念模糊,从而引起了数十年无休止的争论,曾有过100多个定义。终于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决议12款规定之后,又经过1993和1994年“国际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D)”多次反复讨论,最后定义为: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它又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冻融荒漠化等。该定义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这一定义就是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荒漠化防治公约中的定义。至此,荒漠化不但有了新内涵,而且规定了明确、适度的外延。我国政府正 (下转第31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