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090415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090415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090415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090415

目录

1 总则 (1)

2 技术标准 (3)

2.1土地沙化分类系统 (3)

2.2沙化程度分级 (4)

2.3土地荒漠化分类系统 (4)

2.4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6)

2.5荒漠化程度评价 (8)

2.6环境调查因子 (13)

2.7土地利用变化原因 (14)

2.8防治荒漠化(沙化)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指标 (15)

3 监测方法 (18)

3.1技术路线 (18)

3.2技术准备 (19)

3.3遥感数据处理 (21)

3.4遥感图像的图斑区划 (21)

3.5遥感图像区划图斑的现地调查核实 (24)

3.6地面图斑的调查及区划 (24)

3.7 监测因子调查 (25)

3.8面积求算、数据统计及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布图编制 (25)

4 监测成果 (27)

5 检查验收 (29)

5.1监测查验收制度 (29)

5.2检查验收方法 (29)

5.3 检查内容及合格标准 (29)

5.4质量评定 (30)

6 附则 (32)

附件一调查与统计表 (33)

附件二调查(解译)因子代码表 (55)

附件三属性数据结构 (61)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

(修订稿)

1 总则

1.1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以下简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统一和规范监测的内容、任务、周期、技术标准、方法和成果要求,保证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规定。

1.2监测的目的意义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目的是定期掌握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资料。

1.3监测的主要任务

1.3.1定期提供全国各级行政单位的各类型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分布、面积和动态变化情况;

1.3.2定期提供全国各级行政单位的不同类型及程度的荒漠化土地的分布、面积和动态变化情况;

1.3.3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过程的影响,对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危害及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服务。

1.4监测周期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以五年为一个监测周期。

1.5监测范围

全国沙化监测范围为所有分布有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的地区;全国荒漠化监测范围为湿润指数在0.05-0.65之间的地区。

1.6监测的组织管理

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省(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完成本省(市、区)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并按要求向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监测成果。

1.7监测体系

1.7.1宏观监测采用遥感影像划分图斑、地面核实图斑界线和调查各项因子的方法,提供各级行政单位的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分布;

1.7.2敏感地区监测对一些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或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土地严重沙化或荒漠化的地区,或工程治理成效显著的地区进行专项监测,分析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原因,评价治理的成效,为防沙治沙执法、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评价、区域性防治规划的制订和决策提供依据(技术规定另行制定);

1.7.3定位监测在不同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类型区选择典型地段设立定位监测站,进行系统、连续的长期观测,收集与土地荒漠化、沙化过程及治理效果有关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荒漠化和沙化发生、发展、演变机理以及土壤、植被、气候、社会经济等因子与荒漠化和沙化的相互关系,为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提供科学依据(技术规定另行制定)。

1.8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图斑划分和调查的合格率要求在95%以上。

2 技术标准

2.1土地沙化分类系统

土地沙化划分为沙化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和非沙化土地三个类型。

2.1.1沙化土地类型

沙化土地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标志的退化土地。

2.1.1.1流动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盖度<10%、地表沙物质常处于流动状态的沙地或沙丘。

2.1.1.2半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沙质,10%≤植被盖度<30%(乔木林冠下无其他植被时,郁闭度<0.50)之间,且分布比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

(1)人工半固定沙地通过人工措施(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封育等措施)治理的半固定沙地。

(2)天然半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半固定沙地。

2.1.1.3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盖度≥30%(乔木林冠下无其他植被时,郁闭度≥0.50),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沙丘或沙地。固定沙地分为:

(1)人工固定沙地通过人工措施(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封育等措施)治理的固定沙地。

(2)天然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固定沙地。

2.1.1.4 露沙地指土壤表层主要为土质,有斑点状流沙出露(<5%)或疹状灌丛沙堆分布,能就地起沙的土地。

2.1.1.5沙化耕地主要指没有防护措施及灌溉条件,经常受风沙危害,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沙质耕地。

2.1.1.6非生物治沙工程地指单独以非生物手段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和沙地,如机械沙障及以土石和其他材料固定的沙地。在非生物治沙工程地上又采用生物措施的,应划为相应的固定或半固定沙地(丘)。

2.1.1.7风蚀残丘指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土林、白砻墩等风蚀地。

2.1.1.8风蚀劣地指由于风蚀作用导致土壤细粒物质损失,粗粒物质相对增多或砾石和粗砂集中于地表的土地。

2.1.1.9戈壁指干旱地区地表为砾石覆盖,植被稀少,且广袤而平坦的土地。

2.1.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指由于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的植被严重退化,生产力下降,地表偶见流沙点或风蚀斑,但尚无明显流沙堆积形态的土地。

2.1.3非沙化土地

指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以外的其他土地。

2.2沙化程度分级

沙化程度分为四级:

2.2.1轻度植被盖度>40%(极干旱、干旱区、半干旱)或>50%(其他气候类型区),基本无风沙流活动的沙化土地;或一般年景作物能正常生长、缺苗较少(一般作物缺苗率<20%)的沙化耕地。

2.2.2中度25%<植被盖度≤40%(极干旱、干旱区、半干旱)或30%<植被盖度≤50%(其他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不明显的沙化土地;或作物长势不旺、缺苗较多(一般20%≤作物缺苗率<30%)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

2.2.3重度10%<植被盖度≤25%(极干旱、干旱区、半干旱)或10%<植被盖度≤30%(其他气候类型区),风沙流活动明显或流沙纹理明显可见的沙化土地;或植被盖度≥10%的风蚀残丘、风蚀劣地及戈壁;或作物生长很差、作物缺苗率≥30%的沙化耕地。

2.2.4极重度植被盖度≤10%的沙化土地。

2.3土地荒漠化分类系统

2.3.1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1的土地退化。这些地区的退化土地为荒漠化土地。

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

2.3.1.1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

2.3.1.2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

2.3.1.3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2.3.2按湿润指数划分气候类型。湿润指数(MI)为降水量与蒸发散之比。按W.Thornthwaite方法计算蒸发散。

表1 荒漠化气候类型区

2.3.3荒漠化土地类型

按造成荒漠化的主导自然因素划分以下主要荒漠化类型,如同时存在2种荒漠化类型,分别记录主要类型和次要类型。

2.3.3.1风蚀指由于风的作用使地表土壤物质脱离地表被搬运现象及气流中颗粒对地表的磨蚀作用。

亚湿润干旱区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文版“dry sub-humid areas”的正式译文,从英文原义看,译为“干旱的亚湿润区”可能更为贴切,本规定引用的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文版正式译文

2.3.3.2水蚀指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土壤搬运和沉积过程。

2.3.3.3盐渍化指地下水、地表水带来的对植物有害的易溶盐分在土壤中积累的过程。

2.3.3.4冻融指温度在摄氏零度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

2.4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2.4.1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新开荒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和这些土地中<2.0m的沟、渠、路和田埂。

2.4.1.1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措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2.4.1.2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土地。

2.4.1.3旱地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土地。

2.4.1.4 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等为主的土地,包括大棚等用地。

2.4.2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和无立木林地(本规定所指林地不包括宜林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2.4.2.1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

2.4.2.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10-0.19之间的林地。

2.4.2.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灌木林地包括:

(1)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参加森

林覆盖率计算灌木林的有关规定执行。

(2)其他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2.4.2.4未成林造林地

(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包括模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按照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关于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有关规定执行),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以上或保存率80%(年均等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70%以上或保存率65%)以上;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

(2)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按照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天然林更新等级有关规定执行),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2.4.2.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2.4.2.6无立木林地

包括:(1)采伐迹地;(2)火烧迹地。

2.4.3草地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主要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包括植被盖度≥1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

2.4.

3.1天然草地未经改良,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场。

2.4.

3.2改良草地采用灌溉、排水、施肥、耙松、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场。

2.4.

3.3人工草地种植牧草的土地。

2.4.4居民、工矿、交通用地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厂矿用地及其他工业设施用地、油田、盐田、铁路、公路、2m以上农村道路、路堤结合用地、机场及坟墓等。

2.4.5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雪山冰川、坑塘、苇地和沟渠。

2.4.6未利用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裸沙地、沙滩和干沟、裸土地、戈壁、裸岩、风蚀劣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

2.4.6.1荒草地表层为土质,植被盖度>5%,但达不到林地或草地标准的土地,不包括盐碱地。

2.4.6.2盐碱地表层盐碱聚集,植被很少或只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

2.4.6.3沼泽地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只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2.4.6.4裸沙地表层为沙质,植被盖度10%以下的土地。

2.4.6.5沙滩和干沟河流两侧以沙砾为主的滩地及常年基本无流水、以沙砾为主的沟地。

2.4.6.6裸土地表层为土质,植被盖度低于5%的土地。

2.4.6.7戈壁表层为砾石覆盖,植被稀少的广袤而平坦的土地。

2.4.6.8裸岩表面岩石裸露面积≥70%的土地。

2.4.6.9风蚀残丘劣地指干旱地区由于风力等作用形成的雅丹、土林、白砻墩和粗化土地等风蚀地。

2.4.6.10其它其它未利用土地。

2.5荒漠化程度评价

2.5.1荒漠化程度分级

荒漠化程度反映土地退化的严重程度及恢复其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难易状况。各类型荒漠化的程度分为四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2.5.2荒漠化程度评价方法

分别调查方式(遥感与地面调查)、荒漠化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采用不同的荒漠化程度评价指标和方法。

2.5.2.1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方法。采用多个评价指标,调查各指标的定量值或定性值,据此确定各指标的评分值;用各指标的评分值之和确定荒漠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和非荒漠化土地。

2.5.2.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方法确定荒漠化程度。

2.5.3风蚀、水蚀、盐渍化程度评价指标

2.5.

3.1地面调查

(1)风蚀

①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

植被盖度(亚湿润干旱区)<10%(评分40)、10-29%(评分30)、30-49%(评分20)、50-69%(评分10)、≥70%(评分4)(干旱、半干旱区)<10%(评分40)、10-24%(评分30)、25-39%(评分20)、40-59%(评分10)、≥60%(评分4)

●土壤质地粘土(评分1)、壤土(评分5)、砂壤土(评分10)、壤砂土(评分15)、砂土(评分20)

或砾石含量<1%(评分1)、1-14%(评分5)、15-29%(评分10)、30-49%(评分15)、≥50%(评分20)

●覆沙厚度≥100cm(评分15)、99-50cm(评分11)、49-20cm (评分7.5)、<20cm(评分4)、<5cm(评分1)

●地表形态平沙地或沙丘高度≤2m(评分6)、沙丘高度

2.1-5.0m(评分12.5)、沙丘高度5.1-10m(评分19)、戈壁、风蚀劣地、裸土地或沙丘高度>10m(评分25)

荒漠化程度分级(根据各指标评分之和)

非荒漠化≤18、轻度19-37、中度38-61、重度62-84、极重度≥85

②耕地

●作物产量下降率(指作物现实产量与正常年景该地区作物平均产量相比下降的百分数) <5%(评分4)、5-14%(评分10)、15-34%(评分20)、35-74%(评分30)、≥75% (评分40)

●土壤质地粘土(评分2)、壤土(评分9)、砂壤土(评分17.5)、壤砂土(评分26)、砂土(评分35)

或砾石含量<1%(评分2)、1-9%(评分9)、10-19%(评分17.5)、20-29%(评分26)、≥30%(评分35)

●有效土层厚度(表土层+心土层)>70cm(评分2)、70-40cm

(评分6)、39-25cm(评分12.5)、24-10cm(评分19)、<10cm(评分25)荒漠化程度分级(根据各指标评分之和)

非荒漠化≤15、轻度16-35、中度36-60、重度61-84、极重度≥85 (2)水蚀

①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

●植被盖度≥70%(评分1)、69-50%(评分15)、49-30%(评分30)、29-10%(评分45)、<10%(评分60)

●坡度(度)<3(评分2)、3-5(评分5)、6-8(评分10)、9-14(评分15)、≥15(评分20)

●侵蚀沟面积比例(%)≤5(评分2)、6-10(评分5)、11-15(评分10)、16-20(评分15)、>20(评分20)

荒漠化程度分级(根据各指标评分之和)

非荒漠化≤24、轻度25-40、中度41-60、重度61-84、极重度≥85

②耕地

●作物产量下降率<5%(评分3)、6-14%(评分10)、15-34%(评分20)、35-74%(评分35)、≥75%(评分50)

●坡度<3(评分1)、3-5(评分5)、6-8(评分10)、9-14(评分15)、≥15(评分20)

●工程措施反坡梯田及水平梯田(评分0)、坡式梯田或隔坡梯田(评分10)、简易梯田(评分20)、无工程措施(评分30)荒漠化程度分级(根据各指标评分之和)

非荒漠化≤24、轻度25-40、中度41-60、重度61-84、极重度≥85 (3)盐渍化

①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

轻度盐碱斑占地率≤20%(0.1%<土壤含盐量≤0.3%(东部)或0.5%<土壤含盐量≤1.0%(西部)),有耐盐碱植物出现,植被盖度>35%。

中度20%<盐碱斑占地率≤40%(0.3%<土壤含盐量≤0.7%(东部)或1.0%<土壤含盐量≤1.5%(西部)),耐盐碱植物大量出现,一些乔木不能生长,20%<植被盖度≤35%。

重度40%<盐碱斑占地率≤60%(0.7%<土壤含盐量≤1.0%(东部)

或1.5%<土壤含盐量≤2.0%(西部)),大部分为强耐盐碱植物,多数乔木不能生长,只能生长柽柳等,10%<植被盖度≤20%,难于开发利用。

极重度盐碱斑占地率>61%,(土壤含盐量>1.0%(东部)或>2.0%(西部)),几乎无植被,植被盖度≤10%,极难开发利用。

②耕地

轻度盐碱斑占地率≤15%(0.1%<土壤含盐量≤0.3%(东部)或0.5%<土壤含盐量≤1.0%(西部)),一般只危害作物苗期,10%<作物缺苗率≤20%,大豆、绿豆、小麦、玉米等轻度耐盐作物能生长,作物产量下降率≤15%,改良较容易。

中度15%<盐碱斑占地率≤30%(0.3%<土壤含盐量≤0.7%(东部)或1.0%<土壤含盐量≤1.5%(西部)),较耐盐植物如向日葵、甜菜、水稻、苜蓿等尚能生长,20%<作物缺苗率≤30%,15%<作物产量下降率≤35%,需要水利改良措施。

重度盐碱斑占地率>30%,作物难于生长,一般不作为耕地使用。

极重度极重度盐渍化土地不适合于作物生长。

2.5.

3.2遥感调查

(1)风蚀

①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

●植被盖度

(亚湿润干旱区)<10%(评分60)、10-29%(评分45)、30-49%(评分30)、50-64%(评分15)、≥65%(评分5)

(干旱、半干旱区)<10%(评分60)、10-24%(评分45)、25-39%(评分30)、40-54%(评分15)、≥55%(评分5)

●地表形态影像上分辨不出沙丘(评分10)、影像上可分辨出沙丘,基本无阴影和纹理(评分20)、沙丘在影像上清晰可见,纹理明显,沙丘阴影面积<50%。(评分30)、地类为戈壁、风蚀劣地、裸土地或沙丘阴影面积>50%,纹理明显(评分40)。

荒漠化程度分级(根据各指标评分之和)

非荒漠化≤20 轻度21-35 中度36-60 重度61-85 极重度≥86

②耕地

轻度有林带等防护措施,一般年景能正常耕作,作物长势较好。

中度有林带等防护措施,作物长势一般。

重度无防护措施,作物靠天然降水生长,生长较差。

极重度作物生长很差,收成无保证。

(2)水蚀

①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

●植被盖度≥70%(评分1)、69-50%(评分15)、49-30%(评分30)、29-10%(评分45)、<10%(评分60)

●坡度<3(评分2)、3-5(评分5)、6-8(评分10)、9-14(评分15)、≥15(评分20)

●侵蚀沟面积比例(%)≤5(评分2)、6-10(评分5)、11-15(评分10)、16-20(评分15)、>20(评分20)

荒漠化程度分级(根据各指标评分之和)

非荒漠化≤24、轻度25-40、中度41-60、重度61-84、极重度≥85

②耕地

轻度坡度<5度,5%<沟壑面积比例≤15%,作物长势较好。

中度5度≤坡度<9度,15%<沟壑面积比例≤40%,作物长势一般。

重度9度≤坡度<15度,40%<沟壑面积比例≤60%,作物长势差。

极重度坡度≥15度,沟壑面积比例>60%,作物长势很差。

(3)盐渍化

①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

轻度盐碱斑占地率≤20%,植被盖度>35%。

中度20%<盐碱斑占地率≤40%,20%<植被盖度≤35%。

重度40%<盐碱斑占地率≤60%,10%<植被盖度≤20%。

极重度盐碱斑占地率>60%,植被盖度≤10%。

②耕地

轻度盐碱斑占地率≤20%,作物长势较好。

中度20%<盐碱斑占地率≤21-40%,作物长势一般。

重度40%<盐碱斑占地率≤60%,作物长势较差。

极重度盐碱斑占地率>60%,作物长势很差。

2.5.4冻融荒漠化程度评价

轻度极高原、高山、高寒缓坡草原漫岗区,40%<植被盖度≤60%。

中度极高原、高寒丘陵荒漠草原区,20%<植被盖度≤40%。

重度极高原、高寒中低山荒漠区,10%<植被盖度≤20%。

极重度极高原、高山冰川侵蚀荒漠寒漠区,植被盖度<10%。

2.6环境调查因子

2.6.1地貌类型划分

2.6.1.1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相对高差50m左右,一般海拔500m 以下。

2.6.1.2丘陵海拔高度500m以下,起伏不大,相对高差一般在50-100m;无明显脉络,坡地占地面积较大。

2.6.1.3山地有明显的峰和陡坡,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一般大于200m)。按其海拔高度可分为:

极高山海拔高度>5000m

高山海拔高度>3500m

中山海拔高度1000-3500m

低山海拔高度500-1000m

2.6.1.4高原海拔在500-1000m或更高的平原。海拔4000m以上为极高原。

2.6.1.5盆地四周为山岭环绕,中间地势低平的盆状地貌。

2.6.1.6小地形分为山脊、山坡(上坡、中坡、下坡)、谷、平地。

2.6.2植被调查

2.6.2.1主要植被种类(建群种或优势种)及其盖度。

2.6.2.2植被总盖度所有植物枝叶在地面的投影面积占地面的百分数。

2.6.2.3起源分为人工(人工种植乔、灌、草)、天然、飞播。

2.6.2.4植被生长状况

好:生长旺盛,发育良好,枝干发达,叶子大小和色泽正常。

中:生长一般,长势不旺,但不呈衰老状。

差:达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发育不良。

2.6.2.5退化植被种类主要退化指示草种。

2.6.2.6退化植被盖度比例退化植被盖度占植被总盖度的百分比。

2.6.3土壤调查

2.6.

3.1土壤类型确定土类。

2.6.

3.2土壤质地分为粘土、壤土、砂壤土、壤砂土、砂土

2.6.4气象数据收集

以县或气象站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气象数据(见本规定附件一表1):

2.6.4.1气象站站点名、站点号、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m);

2.6.4.2主风方向、平均风速(m/s)、各月大风(>8m/s)日数、各月沙尘日数(d);

2.6.4.3年暴雨(24小时降水总量>50mm)日数(d)、最大降雨强度(mm/h)、年蒸发量(mm)、各月降水量(mm);

2.6.4.4各月平均温度(℃)。

2.6.5水文数据收集

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水文数据(见本规定附件一表2)。收集下列数据:

2.6.5.1地表水:年均径流量(m3/s)、最大日降水量(mm)、年平均输沙量(t)。

2.6.5.2地下水:储量(m3)、可开采量(m3)、补给模数(m3/km2)、平均水埋深(m)、水矿化度(g/L)、水化学类型。

2.7土地利用变化原因

为便于分析两次监测期内土地利用变化,对所有发生土地利用类型

变化的图斑要调查、记录原因(只调查一级地类变化原因)。

2.7.1人为因素

2.7.1.1营造林措施:由于监测间隔期内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使前期地类发生变化。

2.7.1.2采伐:前期地类为有林地,由于采伐,本期变为疏林地或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前期地类为疏林地,由于采伐,本期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2.7.1.3种草:由于监测间隔期内实施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封山(沙)育草,使前期地类发生变化。

2.7.1.4开荒耕种:前期地类为非农地,由于开垦种植农作物,本期变为农地。

2.7.1.5弃耕抛荒:耕地被弃耕抛荒,致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

2.7.1.6工程建设:指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土地用于建筑、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建设,使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

2.7.1.7其它人为因素:不包括以上的其它人为因素。

2.7.2自然因素

由于气候、气象、地质以及生物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

2.7.3调查因素

由于前期调查人员对图斑土地利用类型判断错误,使前后期土地利用类型不一致。

2.8防治荒漠化(沙化)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指标

2.8.1收集防治荒漠化(沙化)及社会经济情况的目的是为分析沙化、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和动态变化及提出治理措施建议提供支持。

2.8.2治理措施分类

2.8.2.1生物措施

封山(沙)育林(草)、人工造林(乔、灌)、人工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飞播、植被改良、其它生物措施

2.8.2.2农艺措施

耕作措施(包括横坡等高耕作、深耕、垄耕、平翻耕和免耕)、间作措施(套种、混种)、禁牧、轮作措施(包括草田轮作和水旱轮作)、作物配置、节水措施、种植水稻、种植绿肥、施肥、其他农业措施

2.8.2.3工程措施

反坡梯田、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简易梯田、集水工程、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排水沟、洗盐、沙障、沙层衬膜、引水拉沙风力拉沙、客土改良、引洪淤灌、其它工程措施

2.8.2.4化学措施

化学固沙、土壤化学改良、其它化学措施

2.8.2.5其它措施

2.8.3荒漠化、沙化土地可治理度分类

2.8.

3.1难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由于气候、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近期难于治理的荒漠化、沙化土地。

2.8.

3.2可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等条件许可,近期可治理的荒漠化、沙化土地。

2.8.4荒漠化(沙化)人为因素分类

过牧、樵采、开垦、挖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弃耕、火烧、工业

污染、工矿工程建设、其它

2.8.5土地使用权属

国有、集体、个人和其他。

2.8.6土地利用情况收集

以县(旗)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土地利用情况(见本规定附件一表3)。包括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林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居民工矿及交通用地(居民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其他)、水域、未利用地等用地的面积。

2.8.7治理情况收集

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防治荒漠化(防沙治沙)方面的数据(见本规定附件一表4)。包括封育、造林(乔灌)、种草、飞播(乔灌草)、退耕还林、植被改良、沙障、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的面积数据。

2.8.8 社会经济数据收集

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社会经济数据(见本规定附件一表5)。

2.8.8.1人口情况:总人口、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人数、人口密度、人口净增长率

2.8.8.2主要经济指标:社会总产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财政收入、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

2.8.8.3粮食与作物情况: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主要作物种类、总播种面积、作物成灾(水灾、旱灾及其他灾害)面积、新垦土地面积2.8.8.4畜牧业情况:牲畜(山羊、绵羊、其他大牲畜)散养和圈养头数、牲畜出栏率、草场理论载畜量

2.8.8.5农村能源构成:煤、电、薪材比例(%)

2.8.8.6交通:铁路、公路里程(km)。

3 监测方法

3.1技术路线

3.1.1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相结合、划分图斑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动态变化情况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和前期调查结果获得。

3.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较大且分布集中的省(市、区),应用经过几何精校正和增强处理后的卫星遥感数据,在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软件分别按荒漠化和沙化类型目视解译划分图斑并对调查因子进行初步解译,然后到现地核实图斑界线和调查、核实各项调查因子,获取荒漠化、沙化土地和其他土地类型的面积、分布及其他方面的信息。

主要工作步骤为:

3.1.2.1技术培训。

3.1.2.2遥感数据处理。包括几何精校正、增强和融合处理。

3.1.2.3野外考察,建立解译标志库。

3.1.2.4收集监测区域的相关资料,为遥感解译和成果分析提供辅助支持。

3.1.2.5遥感数据(图像)目视解译划分图斑。

3.1.2.6野外核实图斑界线和调查各项因子。

3.1.2.7监测质量检查。

3.1.2.8图形编辑、面积量算与统计。

3.1.2.9监测报告编写。

3.1.2.10成果评审与验收。

3.1.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的省(市、区),采用地形图现地划分图斑和调查的方法进行监测。

主要工作步骤为:

3.1.3.1技术培训。

3.1.3.2收集调查区域的相关资料,为调查和成果分析提供支持。

3.1.3.3野外调查。

3.1.3.4调查质量检查。

3.1.3.5图形编辑、面积量算与统计。

3.1.3.6监测报告编写。

3.1.3.7成果评审与验收。

3.1.4除经特别说明,本章各条款适用于荒漠化和沙化监测。

3.2技术准备

3.2.1监测范围

3.2.1.1荒漠化监测以荒漠化气候类型界线确定的范围为监测区。

3.2.1.2沙化监测范围保持不变,但间隔期内乡级行政界线发生变化的,按照变化后的乡级行政界线确定本次监测区域,由于范围变化增减的沙化土地不参与动态比较。

3.2.1.3行政区划界线只作为监测范围使用,不作为行政管辖的依据。省级行政区划界线由国家荒漠化监测中心提供;县、乡级行政区划界线由各省(市、区)负责提供。在监测间隔期内县级行政单位之间发生了完整行政单位归属变更,采用变更后的县界;乡级行政界采用最新的行政界线。

3.2.1.4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前期或使用最新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乡级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前期或统一重新编码。

3.2.1.5采用地面调查结合遥感进行监测的省(市、区),要将地形图上国家、省(市、区)、县(旗)、乡(苏木)界和气候类型界线(上述界线同时作为图斑界使用,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调查均要区分气候类型)及主要道路、河流、湖泊、乡以上城镇与居民点输入计算机,作为与遥感数据叠加进行人机交互解译的基础地理信息。

3.2.2遥感信息源选取

技术监督管理制度

编号:LTHB-MZW-AQ-066 技术监督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蓝天环保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湄洲湾项目部 二零一三年一月 目录

1.目的 (2) 2.适用范围 (2) 3.术语和定义 (2) 4.管理职责 (4) 5.监督内容与方法 (7) 6.附则 (10)

1.目的 为加强本项目部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提高设备可靠性,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根据电力行业现行标准(电力技术监督导则DL/T 1051-2007),并结合公司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2.1 本制度规定了技术监督工作职责、工作范围、主要内容。 2.2 本制度适用于本项目部所属各部门。 3.术语和定义 3.1 技术监督 技术监督工作以安全和质量为中心、依据国家、行业有关标准,采用有效的测试和管理手段,对电力设备的健康水平及与安全、质量、经济运行有关的重要参数、性能、指标进行监测与控制,以确保其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3.2 两级技术监督网 由部门、项目部组成。 3.3 绝缘监督:电气一次设备,如变压器、电抗器、开关(包

括GIS)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电缆、母线、绝缘子、高压电机等设备的绝缘强度,过电压保护及接地系统。 3.4 电测监督:各类电测量仪表、装置、变换设备及回路计量性能,及其量值传递和溯源;电能计量装置计量性能;电测量计量标准;如:电能表、互感器、电量变送器、测量系统二次回路、电测计量装置和电工测量仪器、仪表等。 3.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化装置监督:变压器、电抗器、开关(包括GIS)、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电缆、母线、输电线路、等设备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同期装置、故障录波装置和励磁系统(包括PSS)及所属二次回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及其投入率、动作正确率、故障录波完好率。 3.6 励磁监督:脱硫脱硝系统性能及指标,整定参数和运行可靠性。 3.7节能监督:脱硫脱硝设备的效率、能耗(燃料、水)、变电设备损耗及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措施等。 3.8 环保监督:废水的处理设施及排放、烟气的处理设施及排放、噪声治理、环保设施效率、电厂的环境现状评价等。 3.9 金属监督:压力容器、高温或承压管道及部件、高速旋转部件(循环泵叶轮、叶片、氧化风机、消音器部件),金属材料的组织、性能变化、寿命评估、缺陷分析、焊接材料和工艺等。 3.10 化学监督:水、汽、电力设备用油(气)、燃料品质,热力设备的腐蚀、结垢、积盐,热力设备停备保护,化学仪器仪表等。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国家林业局 二OO五年六月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一、荒漠化①和沙化土地②现状 (一)荒漠化土地现状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盐渍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 3、荒漠化程度现状。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中度为万平方公里,占%;重度为万平方公里,占%;极重度为万平方公里,占%。 4、各省(自治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 (二)沙化土地现状 截止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 ①本公报中的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这些地区的退化土地为荒漠化土地。 ②本公报中的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退化土地为沙化土地。 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流动沙丘(地) 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半固定沙丘(地) 为万平方公里,占%;固定沙丘(地)为万平方公里,占%;戈壁为万平方公里,占%;风蚀劣地(残丘)为万平方公里,占%;沙化耕地为万平方公里,占%;露沙地万平方公里,占%;非生物工程治沙地96平方公里。 2、各省(自治区)沙化土地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 2

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本章主要是研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 继续发展 ↓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渍)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类型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工程技术规范标准和规程管理规定页

工程技术规范标准和规程 管理规定页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广西河池汉军龙江·帝景项目工程 工程技术、标准和规程管理制度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河池项目 二O一O年四月七日 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使技术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建四局汉军龙江·帝景项目经理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工程测量、施工技术调查、施工作业指导书、技术资料管理、工程试验和检验、工程施工技术总结及竣工验收、编制竣工文件等工作。 第二章职责 第三条项目总工程师是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负责,并对施工技术工作负主要责任。 第四条工程部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及监理规程等,具体实施项目经理部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和有关办法,负责项目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实施工作,对现场施工技术负指导责任。 第五条安质部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颁发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有关文件,熟悉监理程序,与监理人员保持

密切联系。负责对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督促自检及自检记录的填写工作,负责对隐蔽工程及分项、分部工程的检查验收。 第六条试验室在总工程师领导及指导下工作,执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试验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负责项目部的所有试验、检测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调试设备,保证生产配合比达到设计要求,参与项目部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及工程中间交接检验。 第七条测量队执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施工图设计文件等施工技术资料。负责项目恢复定线和控制测量工作,负责现场交桩及测量资料的交付工作,检查、指导架子队队的测量、放样。配合监理做好工程测量检查、报验等事宜,作好工程质量检查及交工验收中有关测量方面的工作。 第三章图纸会审 第八条由总工程师主持负责组织全体工程技术人员、试验人员、测量人员、物资部技术人员参加学习、会审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并做好会审记录。 第九条参加项目经理部主持的设计技术交底及施工图设计文件会审工作。 第十条核查设计文件、图纸资料是否齐全,图纸本身相互之间有无错误或矛盾,标书文件中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与国家颁发的有关规定、规程等有何差异。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并取得正式书面答复。 第十一条会审设计文件提出的施工方案是否经济合理,提出修改意见或补充实施方案,报请监理工程师审批。 第十二条参加现场交接桩工作。 第十三条指定专人对设计文件、图纸资料等进行全面研读熟悉,细致核对。

技术监督告警管理制度

1 目的为了规范国华定电公司技术监督告警管理的目标、程序和要求。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国华定电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 3 引用标准 《电力工业技术监督工作规定》《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实施细则与检查要点》 《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第二版)《火力发电厂并网安全性评价》(2004 年) 《电力建设施工、验收及质量验评标准》(96 年版)《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438— 2000)《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69 —2004)《河北南部电网电力技术监督异常情况告警制 度》 《河北南网技术监督检查标准》国华发电管理系统“环境保护管理子系统”(GHFD-07) 国华电力公司技术监督检查细则 4 定电公司生产内部预警、告警制度 4.1 在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中,技术监督范围内的设备、系统出现异常已经达到规程报警指标或接近超标值,但未达到《河北南部电网电力技术监督异常情况告警制度》有关规定时,实行定电公司内部技术监督异常超标、预警通知单制度,向责任部门发出技术监督异常超标、预警通知单。 4.1.1 参照发电管理系统技术监督告警制度内容,在定电公司内执行技术监督异常超标、预警通知单。异常超标通知单,由技术监督专责人依据试验报告和监督条例提出,由总工程师签发后,连同试验报告送至相关责任部门经理。 4.1.2 技术监督异常超标、预警通知单的整改:责任部门接到通知单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在72 小时内将处理情况反馈给技术监督专责人,生技部和相关设备责任部门对其进行验收登记并对异常情况继续进行跟踪。对于无法立即实施的应制定临时控制措施,应做好实施准备,并将情况进行反馈备案。 4.1.3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即形成公司内部技术监督告警一次。 4.1.3.1 技术监督范围内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已接到技术监督异常超标、预警通知单,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积极解决、制定防范措施。. 4.1.3.2 设备运行数据、试验数据弄虚作假;技术监督季度报表、技术报告、记录档案、工作总结内容失实。 4.1.3.3 在大修、小修和临修中安排的技术监督项目漏项,未按照技术要求实施并隐瞒不报。 4.1.3.4 违反技术监督制度工作制度,造成监督工作失效。 4.1.3.5 监督异常事件漏报、瞒报或越级上报,造成不良影响的。 4.1.3.6 因管理不善造成标准计量器具仪表丢失或损坏的。 4.1.3.7 由于工作失误导致监督工作和项目无法正常开展。 4.1.3.8 违反技术监督制度导致公司上级职能部门对公司依据发电管理系统告警条例发出告警的。 4.1.3.9 在技术监督范围内的设备、系统出现异常已经达到规程报警指标,且没有在一个月内解决、制定 防范措施,由运行部门专业主管提出,总工程师签字,向技术监督专业一级网负责人(生技部专业主 管)发出技术监督指标异常通知单,实现相互监督的目的。 5 河北省电力研究院预警制度 出现以下异常情况,但没有达到《河北南部电网电力技术监督异常情况告警制度》有关规定时,根据与河北省电力研究院的《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合同》的规定,由河北省电力研究院向定电公司发技术监督预警单 5.1 技术监督范围内的设备已处在事故边缘,但仍强制运行。 5.2 技术监督范围内的设备不安全运行已延续一段时间,经技术监督指导后,仍没有改进,而且有关单位不积极解决。 5.3 设备的运行数据、技术数据、试验数据有弄虚作假的情况。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 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

工程技术部管理办法及人员岗位职责

工程技术部管理办法 为保证我项目部承担工程顺利施工,提高工程技术部的综合管理水平,对施工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列管理办法: 1、根据本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因素,为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努力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平面规划,设计图纸的审查、设备物资的准备等工作。 2、现场施工管理 (1)施工进度管理 经常性的深入到施工现场,掌控工程实际进展,根据现场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编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并定期召开工程进度协调会,细化施工进度计划。进度协调会的与会人员包括项目技术负责人、生产副经理、安全副经理、各部(室)负责人、施工现场负责人、施工作业队负责人及工班长,由办公室负责记录会议内容,合同预算部根据会议内容出具有关进度计划的文件,下发到各部室及施工作业队,下次进度协调会时根据下发文件核实进度计划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若进度计划顺利完成,分析进度计划目标是否合理,是否有调高目标的可能性;若进度计划未能顺利完成,分析未完成的原因并合理的调整进度计划。 (2)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是项目部每个人员的责任;保证施工现场每个人的人身安全,也是项目部管理

人员的职责所在。所以,施工技术人员要熟悉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地层情况,在遇到风险源之前,提前对施工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交底,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积极配合安全质量部人员进行现场巡查,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对应该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检查,对不合格或防护不到位处进行改正。 (3)施工质量管理 地铁工程,关乎民生。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同于安全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是施工单位的重要职责所在。 1)施工技术人员要努力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学习,包括设计文件、招标文件和监理细则中有关施工技术的内容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做到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有理有据。 2)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合同文件、监理要求和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 3)施工前必须按照施工管理规定及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明确质量要求,并形成书面资料,交底人和接受交底人要做到双签字。 4)严格遵守“三检”制度,对不符合规范标准的工序不得予以验收,不得私自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测量人员给出的控制点进行控制,对于偏差超出规范要求的工序,有权要求施工对进行返工。 6)组织项目部领导及各部(室)负责人不定期的对各施工作业队现场施工质量进行抽查,定期进行检查,采取打分评比的方式排名,对施工质量好的进行奖励,施工质量差的进行处罚。抽查、检查结果

《技术监督管理制度》

技术监督管理制度(修订) 1.目的 为加强公司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发电设备可靠性,保证公司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根据电力行业现行标准(电力技术监督导则DL/T 1051-2007),并结合公司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2.1 本制度规定了技术监督工作职责、工作范围、主要内容。 2.2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属各部门。 3.术语和定义 3.1 技术监督 技术监督工作以安全和质量为中心、依据国家、行业有关标准,采用有效的测试和管理手段,对电力设备的健康水平及与安全、质量、经济运行有关的重要参数、性能、指标进行监测与控制,以确保其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3.2 三级技术监督网 由班组、部门、公司专业组等三级组成。 3.3 绝缘监督:电气一次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电抗器、开关(包括GIS)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避雷器、电缆、母线、绝缘子、高压电机等设备的绝缘强度,过电压保护及接地系统。 3.4 电测监督:各类电测量仪表、装置、变换设备及回路计量性能,及其量值传递和溯源;电能计量装置计量性能;电测量计量标准;如:电能表、互感器、电量变送器、测量系统二次回路、电测计量装置和电工测量仪器、仪表等。 3.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化装置监督:发电机、变压器、电抗器、开关(包括GIS)、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电缆、母线、输电线路、高压电机等设备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同期装置、故障录波装置和励磁系统(包括PSS)及所属二次回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及其 页脚内容1

投入率、动作正确率、故障录波完好率。 3.6 励磁监督:发电机励磁系统性能及指标,整定参数和运行可靠性。 3.7节能监督:发电设备的效率、能耗(燃料、水)、变电设备损耗及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措施等。 3.8 环保监督:废水的处理设施及排放、烟气的处理设施及排放、噪声治理、环保设施效率、电厂的环境现状评价等。 3.9 金属监督:锅炉、压力容器、高温或承压管道及部件、燃机燃烧室部件、高速旋转部件(燃机、汽轮机大轴、叶轮、叶片、发电机大轴、护环,压气机部件),金属材料的组织、性能变化、寿命评估、缺陷分析、焊接材料和工艺等。 3.10 化学监督:水、汽、电力设备用油(气)、燃料品质,热力设备的腐蚀、结垢、积盐,热力设备停备保护,化学仪器仪表等。 3.11 热工监督:仪表检测及显示系统、自动调节系统、保护联锁及工艺信号系统、程序控制系统、燃机MARK Ⅵ控制系统、厂级监控系统(SIS)与分散控制系统(DCS)等及其投入率、动作正确率;压力、温度、流量、重量、转速、振动检测装置的量值传递等。 3.12 电能质量监督: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相位及其测量装置。频率和电压质量。频率质量指标为频率允许偏差;电压质量指标包括允许偏差、允许波动和闪变、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和正弦波形畸变率。 3.13 水工监督:海水冷却水系统的引排水设施、护岸设施等。 3.14 汽轮机监督:振动、叶片频率、调速系统、油系统、真空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主要辅机设备等。 3.15 燃机监督:燃机本体及附属管件、进排气系统、水洗系统、CO2系统、通风系统、天然气控制阀组等。 4.管理职责 4.1 公司设立由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任组长的技术监督领导小组,设备管理部是技术监督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设立技术监督管理专责人,在公司技术监督领导小组领导下做好各个技术监督 页脚内容2

水土流失监测实习报告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课程实习 姓名:王丽娇 专业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年级: 2007 级 学号: 070407008 指导教师:杨志坚 成绩: 二Ο一一年一月

专题一:坡地径流小区的设计及观测方法 一、实习目的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监测实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习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的野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加强对坡地径流场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数据采集和审核整编等环节的控制,为精确合理的水土保持定点监测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做好数据整编与成果分析发布,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 二、实习时间 2011年1月4日——1月10日 三、实习地点 福州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 四、实习主要内容 (1)坡地径流小区如何选址径流场应选择在地形、坡向、土壤、地质、植被、地下水和土地利用情况有代表性的地段上。坡面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不能有土坑、道路、坟墓、土堆等影响径流流动的障碍物。径流场的坡面应均匀一致,不能有急转的坡度,植被覆盖和土壤特征应一致。植被和地表的枯枝落叶应保存完好,不应遭到破坏。径流场应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以利于进行水文气象观测,同时也利于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其它因素的考虑。(2)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在我国,坡地标准径流小区是选取垂直投影长20m、宽5m、坡度为5o或15o的坡面,经耕耙整理后,纵横向平整,至少撂荒1年,无植被覆盖。以坡度15o为准。

径流小区各组成示意图 (2)因子径流场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试验的需要,参照坡地标准径流小区的设计与实施方法进行。实地考查分析。 (3)径流和泥沙的观测方法 A、径流量观测方法 流观测方法可根据径流场可能产生的最大、最小流量选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体积法、量水计法、溢流堰法、混合法 观测仪器:水尺、浮子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量水计、分水箱等 B、泥沙取样和测定方法 泥沙的取样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在观测室蓄水池或流水中人工取样,或利用泥沙自动取样测定含沙量。取样器可以采用瓶式或其他形式.用体积法观测径流时可在雨后一次取样,取样前先测定蓄水池中的泥水总体积,然后对泥水进行搅拌,分层取样。取样后在室内过滤、烘干、称重,计算泥沙含量。 (4)降雨量等小气候的观测方法 用雨量计观测,主要仪器有雨量筒、虹吸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 五、实习结果与分析 (1)径流场建设 根据近年来的建设,在坡地径流场径流小区设计建设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 1.1 选址 水土保持定位监测站点的合理选址是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首要条件,坡地径流场的选址除了要严格执行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外,仍需注意其他有关细节。在坡地径流场选址确定以后,要尽可能在同一坡向、同一坡位建设径流场所包含的若干径流小区,避免由于地形不同引起降雨或土层厚度等对流失量的影响:小区的选址要符合便于步道建设的原则,步道最好贯通所有径流小区。 1.2 小区设计 径流小区是水土流失定点监测的最基本单元,小区设计和建设的标准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精度。径流小区主体包括小区护埂、集流槽、引水管、量水设备(分流桶和集流桶)4部分。小区护埂应采用砖砌结构高标砂浆抹面,护埂宽0.15 m,基础深0.30 m,高出地面0.30m,基础两侧的同填土一定要夯实,防止径流渗漏。护埂顶部做成有一定倾角的单面刃形斜坡,斜面朝外,如果小区相连,相连护埂应做成V字型,便于排水。同时需要注意避免踩踏而造成护埂破损,防止护埂处的降雨因滴溅进入小区内部,影响观测精度。 分流桶和集流桶是降雨产流后承接径流的常用量水设备,其容积大小和分流系数应根据径流小区的面积和会流特点,按50 a一遇洪水标准来确定[3]。北京地区分流桶常用9孔分流,部分小区分流孔都是均匀地布设在分流桶周同,其中1孔承接到集流桶。为此,分流桶是否摆放水平就直接影响到分流的均匀性通过近年来观察,分流不均匀(部分分流孔不出流)可造成观测数据非常大的误差。所以,要经常校核分流桶水平性。为了消除分流桶非水平造成的分流误差,可将分流孔均匀布设在对接集流桶的一侧。这样即使分流桶保持不了水平,也会大大减小分流的非均匀性,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 (2)径流场管理维护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 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

工程技术部管理制度42183

工程技术部管理制度 工程技术部是公司的技术管理部门,其主要工作是施工技术的学习、应用、推广和各项目施工技术方面配合和监督。作用是保证施工技术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从而完成技术管理的任务。 一、工程技术部岗位职责 (一)工程技术部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有效指导、监管项目工程技术管理状况,提升工程质量,切实支持好、服务好工程项目建设。 2、组织制定和完善企业标准,并对公司技术工作进行具体组织、指导。 3、负责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及法律、法规的购买、学习、管理和发放,并确保项目部所使用的规程、规范和标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定期组织规程、规范和标准的学习。 4、负责审核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需要论证的专项方案; 5、负责项目施工技术指导、监督工作,组织解决工程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工程关键工程、特殊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并对技术实施进行跟踪及实施结果进行总结。 6、负责本部门使用文件和资料(含记录)的收发、登记编目、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7、配合质检部、安检部做好工程质量、安全控制及事故处理工作,对工程进度监督; 8、配合计划部完成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 9、参与分部分项工程的评定及竣工验收等工作; 10、推广和应用工程建设“四新”工艺,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二)工程技术部部长岗位职责

1、负责工程技术部全面工作,落实部门岗位职责。 2、负责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安排、检查和督促,确保本部门工作如期、顺利完成。 3、负责监督检查各项目技术管理和推广等工作。 4、参与有关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和工程质量的重大决策等工作。 5、组织对各项目施工技术推广、应用及落实的检查、复查等工作,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并落实。 6、负责向本科室工作人员传达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等工作。 7、负责与上级管理部门、市质监部门等相关科室沟通、协调工作,保证工程技术管理顺利进行。 (三)工程技术部科员岗位职责 1、在科长领导下,做好具体工作。 2、日常工作要积极、主动,及时、准确。 3、负责监督检查各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和推广等工作。 4、随时掌握各项目工程进展和施工技术情况,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类技术问题,对关键性的重大事件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5、做好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的日程安排和资料整理工作,并根据有关制度、办法对各项目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形成书面材料向有关领导汇报。 6、做好现场的技术服务工作,指导解决施工现场技术问题,跟踪技术方案、措施的实施并验证,实现持续改进;负责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与监理、设计的联系 二、图纸审查和管理制度: (一)施工图纸会审是施工前的一项重要技术准备工作。会审前要认真熟悉图纸,对图中的疑难问题和差错,要分别作好记录,准备好会审意见,对于较复杂的大型工程,会审前由工程技术部组织各专业进行预审,将问题汇总,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水电站技术监督管理办法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水电站技术监督管理办法 正式版

水电站技术监督管理办法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技术监理所工作,提高发电设备的可靠性, 防止设备事故发生,加强对设备的运行、检修、改造等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以保证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技术监督工作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技术责任制,按照依法监督分级管理、行业归口的原则,对电力建设和生全过程实施技术监督。 第三条引用标准:《电力工业技术

监督工作规定》、《电力技术监督导则》DL/T1051-2007。 第四条技术监督工作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为依据,以计量为手段,建立质量、标准、计量三位一体的技术监督体系。 第五条技术监督包括电能质量、金属、化学、绝缘、电测、热工、环境保护、节能、继电保护、坝工、自动化通信及信息技方面,对电力设备或系统的健康水平及与安全、质量、经济运行有关的重要参数、性能、指标进行监测、调整及评价。 第六条技术监督工作是一项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管理工作,应贯穿于工

全球荒漠化的三大主要问题

全球荒漠化的三大主要问题 问题1.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 荒漠化对贫困地区的牲畜影响最大,进而影响到人;人类活动反过来也影响了荒漠化的速度。这张示意图显示了旱地在人类影响下的变化。图表的左边显示了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的过程,右边显示了人类避免、减少荒漠化的过程。在后面的一个案例中,土地使用者改进农耕方式,使得牲畜数量和农作物生产力增加,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维持了政治和经济稳定。 问题2.受到荒漠化影响的人 荒漠化发生在除南极洲的所有大陆,并且影响了20亿人的生计。目前受到荒漠化影响的面积约为600万~1200万平方千米,最极端的影响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即使作保守估计,荒漠化带来的损失也足以让它成为全球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问题3.荒漠化、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多样性损失之间的联系 生态多样性能够遏制荒漠化的趋势,而生态多样性损失会直接影响旱地生物。 非洲荒漠化带来了饥饿让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成为受害者 1994年获美国普里策奖的摄影作品,展现的是一个饿得瘦骨嶙峋的小女孩被秃鹫追赶的可怕场景。作者凯文?卡特拍到这张照片后赶走了秃鹫,却并没有搭救可怜的小女孩。作品获奖后,人们都向卡特询问小女孩行踪,但卡特无法交待,两个月后,卡特因自责而自杀。 亚洲旱地以及其他千年生态系统地区婴儿夭折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至少90%的旱地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婴儿死亡率(54‰)比非干旱地区高23%强,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高达10倍。亚洲两个主要的人类生存线索显示,旱地的国民生产总值最低,婴儿死亡率最高。 中国拉响“黄色”警报 这是一张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其主体是中国。照片上最醒目的不是秀美的山川和绿意盎然的家园,而是沙漠,中国成片的陆地正在被漫漫的黄沙所覆盖。这才是现实的中国——一个被荒漠化困扰着的中国!

环保技术监督管理制度

环保技术监督管理制度

存在历程

第一章总则 一、目的 本标准规定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生产期环境保护技术监督的管理职能、环境监督的范围及各项监督的内容、检查与考核。 二、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 第二章主体内容 一、定义及术语 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利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及管理方法,在生产设备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全过程状态监控过程中,对环境保护设施(备)健康水平及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有关的重要参数、性能、指标进行监督、检查、调整、评价,以保证其在良好状态和允许范围内运行;对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进行监督及检查,确保其达标排放。环境保护技术监督贯穿于生产设备的涉及、制造、基建、调试、运行、检修生产技术改造等全过程。 环境保护设施(备):指用于防治污染的设施。包括烟囱、烟气脱硫装置、废水处理设施、防噪减噪设施、油烟静电处理装置、危险废物暂存间、在线监测装置等。 环境保护技术监督的范围:生产期环境保护监督是指从工程环境保护设施(备)竣工验收结束时开始对生产运行阶段的燃料及原材料、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设施(备)及综合利用等的监督。 二、职责分工

三、废水排放管理 1、污水处理设施执行公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的废水排放标准,公司应加强对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的治理与监测,确保废水治理达标排放。 2、公司应努力开发利用水循环利用技术,节约水资源,减少废水排放,力争实现污水零排放。 3、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应有管理制度、设备台帐、运行检修规程及检测记录。 四、废气排放管理 1、锅炉废气排放执行公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的废气排放标准,公司应加强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和监测,确保达标排放。 2、公司锅炉应有管理制度、设备台帐、运行检修规程及检测记录。 五、危险废物处置管理 1、危险废物暂存场所管理设计参照《GB 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2、按照公司《危险废物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各单位做好危险废物的管理工作。 3、危险废物应及时回收,进行综合利用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在广东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危险废物处置信息并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六、易制毒化学品管理 1、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参照《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购买和使用管理; 2、易制毒化学品需专人在当地公安局进行备案购销; 七、污染事故管理 1、针对可能发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事故,公司应制定完善的急救援预案,有效应对突发环境污染,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援水平。 2、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定期修订和演练。一般每年至少演练一次,并做好演练记录。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补充和完善预案。 3、公司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启动预案,2小时内上报生产技术部,按照应急预案开展救援,将污染事故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 4、公司发生污染事故后,应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事故原因的调查、制定防范措施,并将报告上报到生产技术部。

关于荒漠化_沙漠化_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_王礼先

3.风沙化 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 4.沙化 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 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5.建议 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关于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 王礼先 周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科学与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随着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特别2000年首都北京连续多次沙尘暴之后,关于沙化、风沙化、沙漠化以及荒漠化用语的定义均能见于各种大小刊物,反映了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认识和对它们的内涵的不同理解。下面是笔者关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的一些基本认识,仅供参考: 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继法国学者A.奥布雷维尔首先使用“荒漠化”这一术语来描述非洲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及荒漠景观演变的模式后,国际上对类似的景观演变过程提出了若干个术语,虽在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上得到了统一,但由于定义中没有明确的定性指标并且概念模糊,从而引起了数十年无休止的争论,曾有过100多个定义。终于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决议12款规定之后,又经过1993和1994年“国际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D)”多次反复讨论,最后定义为: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它又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冻融荒漠化等。该定义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这一定义就是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荒漠化防治公约中的定义。至此,荒漠化不但有了新内涵,而且规定了明确、适度的外延。我国政府正 (下转第31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