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

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 ---顺从自然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阳中求阴之意即离

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一泻子,一补母。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

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此也可说是阳脱。)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其用为阳也。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少阳相火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

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

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少阴君火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

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小云:此确属定法。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从卦而言,阴卦用火。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阳明燥金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在其小周天之中也。)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

湿而肠则燥。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厥阴风木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

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小云:木为水火之中气,妙!)太阴湿土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小云:妙!)。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小云:湿为太阴之气,燥为阳明之气,肺从太阴则湿,从阳明则燥,燥分热燥与寒燥,热燥者风与火加也,寒燥者风与寒加也。风与火加者,用清凉润而降其金气,所谓金肺与阳明也。总之水火既济,地天交泰在东西之气机升降中求之。)其原总由于湿盛也。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

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阴易盛而阳易衰也。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泄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小云:湿者,水火之中气。木也为水火之中气。正如余所说温湿之气从左从东方升也。此为后天八卦坎离震兑,子午卯酉,气机升降出入之理。)附:江西名医姚国美先生文一篇

六经之气,以风、寒、热、湿、燥、火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见者,为中气。如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表里相通,则彼此互为中气。经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经有十二,简言六者,两经一气,六气统之也。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而从乎中者。《至真要大论》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何也?少阳太阴从本者,以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然少阳太阴亦有中气,而不言从中者,以少阳之中厥阴木也,木火同气,木从火化矣;太阴之中阳

明金也,土金相生,燥从湿化矣,故皆不从中也。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者,以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标本异气,故或从标或从本也。然少阴太阳亦有中气,以少阴之中,太阳水也,太阳之中,少阴火也,同于本则异于标,同于标而异于本,故皆不从中也。至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者,以阳明之中,太阴湿土也,亦以燥从湿化矣;厥阴之中,少阳火也,亦以木从火化矣。故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气也。要之五行之气,以木遇火则从火化,以金遇土则从湿化,大旨不离乎水流湿,火就燥,同气相求之义耳。夫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病则一经之气见,或自见其令气,或自见其本气,或主令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主令之气,视其经气之盛衰焉。厥阴、太阴、太阳,足经主令,而手经化气者也。足厥阴风木也,手厥阴之火应从风化,而厥阴经病阳虚,则手厥阴化气于风木,阳盛则手厥阴不从风化,而从少阳之火化。足太阴湿土也,手太阴之金应从湿化,而太阴经病阳虚,则手太阴化气于湿土,阳盛则手太阴不从湿化,而从阳明之燥化。足太阳寒水也,手太阳之火应从寒化,而太阳经病阳虚,则手太阳化气于寒水,阳盛则手太阳不从寒化,而从少阴之热化。少阴、少阳、阳明,手经主令,而足经化气者也。足少阴水也,水之气为寒,少阴经病阳盛,则足少阴化气于君火,阳虚则不从火化,而从太阳之寒化。足少阳木也,木之气为风,少阳经病阳盛,则足少阳化气于相

火,阳虚则不从火化,而从厥阴之风化。足阳明土也,土之气为湿,阳明经病阳盛,则足阳明化气于燥金,阳虚则不从燥化,而从太阴之湿化。主令者盛,则化气者从之,化气者盛,则主令者从之,总之不离乎本气之虚实耳。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青云山人黄小云)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风寒暑湿燥火是六个气,所谓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六经之气以风寒暑湿燥火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

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

念之中。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间互为中气。例如,太阳经,太阳属于寒水,太阳之所以称为太阳是因为它含有阳气,而他的本是水气,是寒水之气,所以它在标称为阳,在本为寒水,中间就是他的脏气,因为它和少阴相表里,所以说它中间所见的是少阴君火之气。在这里又牵涉到了六经病。他们的属性,如厥阴属于风,少阳属于相火,少阴为君火,阳明为燥金。为什么要有少阳相火和少阴君火这两个火,因为讲少阴病,

从六经辩证来说讲的是足经,在人,少阴君火指的是心,这两个少阴都是要考虑的。所以说少阴肾含的是相火以少阳为用,而它又称为少阴,那么它和君主之官一定有着紧密关系。在历代的气功道家的养生功法中之所以提倡心肾相交,坎离相交,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说太阳,标为阳本为寒,中间见的是少阴君火,那么它到底是从标还是从本呢?古人在黄帝内经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它是见本也可以见标。那么它中气见不见?我们说也可以见。为什么呢?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一个道理,比如说太少两感症,或者说寒邪直入少阴,指的就是肾,指的就是肾的阳气偏衰而导致的疾病的产生,所以说它可以见中气。这里所说的中气,指的是少阴的经血不足产生的一个火,这是在临床的病症产生以后的一种表现。在不产生病症的时候,它是以少阴君火为体。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所以太阳标为阳本为寒,中气见的是少阴。太阳少阴各从标本而不从中气,实际是以天地间的寒气犯人而论。

少阴,标为阴本为火,临床表现有见于它的标气的时候,也有见于本气的时候,见于标的为阴症,见于本的为火症,一般来说见于本的都是指虚火而言。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心里面也有实火,这个角度是五行的生克制化道理里所讲的,风从火,燥就湿。有人说厥阴无虚症,我说厥阴也有虚症,例如厥阴经的风火上扰,除了实火以外,就是阴血不

足导致的,并且还有寒滞厥阴的头顶痛或寒热错杂的现象。所以一定要看它的太过还是不及。

黄帝内经里面就讲到了,少阳之上火气制之,因为少阳为相火,少阳的气在天为火,火气为本,在地为少阳,少阳为标。少阳是以胆来论,所以中间所见的是厥阴肝。在手经我们知道,手少阳三焦中见手厥阴心包。

这就是脏腑表里,足三阴三阳与手三阴三阳经的关系。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只要见到是阳明,就要考虑它是燥气,只要见是阳明,就要知道它是经气,只要见到阳明,就是以降为顺,所以以足阳明胃经来讲,它的气机是降的,但是阳明胃经所含的是子气不是本气,它的本气应该是湿气,所以说它中见太阴,应该是从湿气来论,在临床上也可以看出,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属于阳土,它就是以柔润的气机为好,不能见他的本气。所谓的脏腑之间的气,例如木含有风气,以肝胆来论;土含有湿气,以脾胃来论。临床上,只要是见了他们的本气,都把它看成是生病了,气机不调了,气机的升降紊乱了,寒热温凉不能达到平衡了,阴阳不能平衡了。所以说,只要见到燥气,就是经气,就是胃阴受损,当然在调理治疗上要考虑到五行和六气之间的夫妻母子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

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我们把古人的思维通过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和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太阳经伤寒为什么会发热恶寒,因为它是中于太阳的标而不是中于太阳的本,这就道破了天机。中于本就一定会见少阴之寒气,因为太阳标为阳本为寒,与少阴与肾是表里关系,所以它一定要由腑传入藏,标志着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太少两感,会出现“但欲寐”,既有风寒系于太阳经的经症,又有少阴经的经症,由此太少两感症就可以理解了。

由此可见,两经的气六气统之,这是古人的思维方法。姚国美归纳: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者。张子和《标本运气歌》曰:“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土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将标本中气都归纳在里面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记忆进而思考了。例如,厥阴经属于风,风是从火的,风从火是从太过来论的,是从生发之气来论的,按照正常的相生之理来论的,木生火,所以说风从火。内经也体现了这一点:肝藏魂,心藏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从火,符合自然规律,火越大,下面的冷空气补充越多,风也就越大。正常情况下,热是要由风气来相助的。但是如果太过,风火上扰,就会扰乱心神,或者涸肺津,或者伤胃阴,还可以损及母藏。这在临床辩证

都可以看出来。

总之,少阳太阴从本,太阳少阴从标从本,厥阴阳明从中。太阳标阳本寒,少阴标阴本热,它从标从本,那么它的中气怎么办?太阳之中,少阴火也,同于本则异于标,同于标而异于本,到底从中不从中呢?这就是我们在临床上要加以思考的。例如,太阳是标阳本寒,少阴它从不从呢?在大的方向上,一般它是不从的,但是它们互相会有一种牵连关系,因为它们是脏腑关系。朱丹溪说过,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例如太阳寒水,标阳本寒,在标有发热,而在本没有发热,入了少阴肾后,它不但没有发热,显现的往往是肾的阳气的衰微,肾的阳气的不足。这是六气辩证的思维。在五行辩证又有所不同,因为火一定还有一个虚火。所以说人的六气,不病则不见,病则一经之气见。人的六气和天地的六气是一样的,不产生病变是人体正常的气机运行必然的结果。天地之间的六气亦如此,天地之间的六气可以生养万物,但是如果它产生了变化,产生了太过和不及,就会对天地之间的万物产生影响。人体也是如此,人体秉天地气机而生存,天地的气机影响到人体的气机,就是六气和六气之间的相召相感相亲相叛相乘相侮,也可以从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考虑,从同气相求的角度去考虑,它必然就会导致人体气机的盛或衰。内经讲得很清楚,湿气化于下,一是从气的本能考虑,二是从它……肾在下为水脏,这也是一种解释。

所谓主令,运气学说中有天干地支的不同,有气机强弱的不同,有主气客气的不同。主令,就是当值当旺当朝当政的时候。所谓的主令的范围就很广,在一天之中,一年之中,都有一个五行的体现,所以它一定有当令的时候。从六经的十二时辰十二经络来看,每个时辰都有它的经络经气当令的时候,这些都是正常的气机运行。就像我们看待天时一样,春夏长夏秋冬,这是正常气机运行的排布。如果正常气机的运行排布顺序遭到突来运行气机的干扰,例如除了主气和主运正常气机之外,还有客气和客运这些不正常的气机,还有五运的排布,六气的排布等,对人体的影响,对人体某一个脏腑某一个经络的影响是需要仔细加以思考的。这里讲的主令就是它当值当旺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主令之气,视其经气之盛衰焉。就是看经络的气机是强还是弱。厥阴,太阳,太阴足经主令,为什么?因为厥阴是木,太阴是土,太阳是水,所以它们是足经主令。足太阳经是膀胱,而膀胱是水脏,所以是以其本性来论;厥阴是肝,肝主风,而手厥阴是心包,心包含有相火,所以不是手经主令而是足经主令;太阳经如此,太阴经也是如此。太阴属土,土的本性就是湿气,所以就应该以足太阴来论,而手太阴属于肺,太阴经气为湿气,土气为湿气,而肺又属五行之金,所以不能从燥也不能从湿,不能从火也不能从寒。肺为娇藏,恶热恶寒恶燥又恶湿,这就是娇藏的本性。所以足厥阴,太

阴,太阳以其本性而论,符合了它的名称,所以它的经络主令。而“手经化气者也”,就是说手经是随着足经主气的经络而变化的,足厥阴风木,手厥阴之火应从风化,我们知道,手厥阴发起于风木,而厥阴经病的阳虚就是没有火气了,阳盛则手厥阴不从风化而从少阳之火化,就是说以阴阳的气机以水火来论,厥阴要从火是正常的五行相生的关系,如果火不及就不会有火的现象表现,不会有生化现象的表现,也不会有阳盛太过火热和筋产生燥气的病理现象的产生。从哪里反映出来呢?首先是阳气不足,其次由于阴寒气机偏盛而不见火气导致人的阴寒病症的产生。

足太阴是湿土,手太阴是肺。例如,足太阴病脾阳虚,则手太阴见于湿气。如果一个人咳嗽痰多,白浓痰或者黄浓痰,火不及则湿则白粘痰多;偏向于火则浓痰多,此又为胆木之相火不能温脾而与因为脾虚在先产生的湿痰互结的一种现象,胆与脾合在脾升胆降的气机正常运行的合是其常,变则脾不升胆不降而成邪气互结于体内。所以说一定有脾虚不运或胆的气机运行失调的倾向。阳盛则手太阴不从湿化而从阳明燥化,因为风火所致。

足太阳寒水也,手太阳之火应从寒化,而太阳经病阳虚,则手太阳化气于寒水,阳盛则手太阳不从寒化,而从少阴之热化。足太阳是膀胱,手太阳是小肠,按内经所说,所谓的三焦指的是下焦,所以下焦的手三阳经实际上含有少阳相火,

在中医临床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内经也讲到膀胱三焦主腠理毫毛,这里就体现了少阳气机,体现了卫阳之气。阳盛则手太阳不从寒化,就一定会从少阴产生热象。因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而少阴是含有火的。所以少阴少阳阳明手经主令。所谓手经主令也好,足经主令也好,事实上讲的还是人的水火二气,寒气与热气的太过或者不及而产生的一个病理现象。如果保持在中性气机,不偏不倚,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就会有正常的相生,正常的相约相制,就可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少阴少阳阳明是手经主令,足经是随着手经的气机而变化的。足少阴水也,水的气为寒。肾与膀胱相表里,它的属性属于水,一个阴水一个阳水,在天干中,以壬癸论,壬水指膀胱,癸水指肾。在地支中以子和亥来论。足少阴化气于君火,阳虚则不从火化而从太阳寒化,从太阳的本性寒水之气。

足少阳是木,木之气是风,少阳木含有相火之气,所以少阳经病阳盛,则足少阳化气于相火,阳虚则不从火化而从风,从厥阴之风化。厥阴到底是从火还是从水,从其子还是从其母呢?是有太过和不及的原因的。

足阳明土也,土之气为湿,阳明经病阳盛,则足阳明化气于燥金而从手阳明,阳虚则不从燥化,而从太阴之湿化。主令者盛,则化气者从之,化气者盛,则主令者从之,总之不离乎本气之虚实耳。主令之气也好从化之气也好,都有它的盛

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总结

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总结(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436人已读 重视中气,扶阳抑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

蛎、附子、砂仁。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调理中气者,才是治疗之根本。

五运六气学说(教参)简单明了

五运六气学说 1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 2、何谓六气?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 3、何谓五运六气学说? 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4、为什么要研究五运六气? 人与天地相参,天气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 劳逸起居 轮回——古人对宇宙的时间观察。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属性: (表一:十天干)

◆五合: 表二:天干五合 ◆四冲: 表三:天干四冲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表四:十二地支

●六十甲子: 将天干与地支依次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称为六十甲子。 表五:六十甲子 2、计日干支推算 年份:六十甲子轮替。 ◆例:2000为庚辰,2001则为辛巳。 月份:地支按阴历月计,天干按下表推算: 表六:月干推算 ◆例:2001年4月(阴历),年干为辛,“丙辛”一栏中找到月干为癸。 日:六十甲子轮替。(宜参考万年历) 时:地支按十二地支表,天干按下表推算。

表七:时干推算 ◆例:2001年4月1日12时,为辛巳、癸巳、 甲午、庚午。 由纪年之天干,推算当年的岁运、主运和客运。 1、岁运 a)概念——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又称“大运”(统主全年运候),又 称“中运”(取主持天地升降之气的含义)。 b)推算——直接由当年天干的五运属性决定。 ●例:辛巳年,辛为水运,则岁运主水。 ●例:甲寅年,甲为土运,岁运主土。 c)意义——了解全年的气运大局。 2、主运 a)概念——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 b)推算——始于木运,终于水运,恒定不变。每运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合三百 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初运木运,起于大寒节气 ●二运火运,起于春分节后十三日 ●三运土运,起于芒种后十日 ●四运金运,起于处暑后七日 ●五运水运,起于立冬后四日

六经气化学说

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 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六气运行于皮

【名医临证经验】黄元御麻瑞亭与下气汤

【名医临证经验】黄元御、麻瑞亭与下气汤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他将中土脾胃列为阴阳之气的枢纽。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一旦中土不安,胃土当降而不降,脾土当升而不升,就会出现阴阳五行乖乱之局。这种土踞中央,枢运四旁的认知,可以追溯到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列中央为五行之土,土为中轴,木火金水顺次位于东南西北四位。黄氏云:“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四圣心源·天人解篇》)中气之分,脾为湿土,胃为燥土,湿气过则伤阳,燥气过则伤阴。 而黄氏认为,“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四圣心源·六气解》)又说:“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四圣心源·六气解》)

这是他强调五脏之病以湿病为多的理论依据,所以他在“劳伤解”篇中指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麻氏在其《医林五十年》中,开篇所言“阴阳五行”“天人相参”等,基本是黄元御《四圣心源》的简化篇,但阐述的更直接、更明白。湿浊盘踞中焦,必碍气机之运行,故祛湿必健脾,亦必调理气机;湿浊运化,气机运行,中焦升降有序,四旁自然转动不息,人的生生之气如环无端,病患自然逃遁。方义析义《伤寒论》361条云:“少阴负趺阳者为顺。”少阴为肾水,趺阳为胃土。中土健旺,则土能克水,中气不败,则生生之气不绝,故为顺。黄氏云:“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四圣心源·六气解》)麻瑞亭则云:“伤寒如此,内伤杂病十之八九,亦属少阴负趺阳为顺。所以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中健中,旁及四维,随证施治。中土健运,升降复常,气血畅旺,经脉调和,则病剧者可瘥,病轻者可愈。”(麻瑞亭《医林五十年·治疗大法篇》)基于五行之中,以中土为轴;中土致病,以胃气不降,湿盛为患,所以黄氏特立下气汤为治疗胃气不降、气滞湿阻之主方。是方君药为半夏与茯苓,半夏专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痰嗽,降阴浊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胀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黄氏认为,

中医诊断学试题5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 )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 )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 )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 )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 )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 )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 )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 )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A、寒邪束表,卫气失宣 B、阳虚失于温煦 C、阴寒内盛,阳气被郁 D、以上都不是 24、饮停胸胁,症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此属( ) A、痰饮 B、支饮 C、悬饮 D、溢饮 25、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 ) A、气虚证 B、血瘀证 C、气虚血瘀证 D、气血两虚证 26、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此属( ) A、心火亢盛证 B、肝火上炎证 C、小肠实热证 D、膀胱湿热证 2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相同表现?( ) A、干咳痰少 B、痰粘难咯 C、发热恶风 D、舌干少津

黄元御学术思想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疾病,但治疗起来颇感棘手,经常缠绵难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体会到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病机,如运用得当,确实能收到桴鼓相应的疗效。 黄元御《四圣心源·鼻病根原》[1]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又说: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毛。外感风寒而皮毛闭秘,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莫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行之不及,故冲激而为喷嚏。肺气熏腾,淫蒸鼻窍,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伤寒论》之麻黄汤[2]能开皮毛之闭,并降肺逆,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主方。方中麻黄开皮毛之闭,泄卫气。桂枝益表阳,调荣卫。卫闭则肺逆而不降,故用杏仁降肺逆。卫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用炙甘草以补中气。临症时常与黄元御之桔梗元参汤、五味石膏汤进行加减治疗。(1)根据脉象调整麻黄的用量。如脉偏紧,麻黄用量则偏大,可用6~15g;如脉象偏润,则用3~6g。(2)根据症状加减药物。如清鼻涕多,加桑叶15~30g以收降肺金;如鼻塞不通,加牛蒡子10~20g,降肺逆而通鼻窍。(3)根据脏腑的虚实加减药物。如肺金虚或结滞,加生山药30g或麦冬15g补肺或开结滞;如脾土虚加’四君’之类;如木旺侮金,加生白芍15g以降甲木,甲木降则肺金降;如木虚脉润,加乌梅15~30g,大补木气以助肺金收降。 例1:患者,男,29岁,2009年10月30日诊。打喷嚏、流鼻涕6年。每于秋冬季时,由热到冷环境即发作。发作时连打喷嚏,然后流清鼻涕,伴有持续性鼻塞,发作严重时咳嗽、哮喘。在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中西医药治疗效果不佳。现经常用滴鼻净以缓解鼻塞之一时。刻诊:时常打喷嚏、流清涕,鼻涕量多,鼻塞持续不通。纳可,二便调。舌降红,苔薄白,脉弦,右关中沉取无力。诊断:鼻渊(寒闭肺卫,肺金不降)。治疗:开卫闭,降肺金。方药:麻黄汤和桔梗元参汤加减。生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2g,炙甘草6g,桔梗10g,元参20g,桑叶30g,薄荷10g,生山药30g,白扁豆20g,党参15g,7剂。服完第三剂药时症状明显减轻,服完7剂药后略有鼻塞,其余症状基本消失。加牛蒡子15g,续7剂而愈。 方解:麻黄开卫闭,薄荷助之,桂枝益表阳,杏仁降肺逆,桔梗、桑叶助之,桑叶并收敛清鼻涕,肺金郁遏而热,不能凉降,故用元参清热以助肺降,中虚土湿,升降不利,故用党参、山药、扁豆、甘草等补中去湿,以助升降。二诊时加牛蒡子助通鼻窍。药症相符,病愈。 例2,患者,女,30岁,2010年2月19日诊。打喷嚏、流鼻涕4年,加重1年。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患者一年四季均发作。早晨起床后打喷嚏,流清涕,夜间鼻塞。口苦,性急易怒。冬季手脚冰凉。舌尖红,苔薄白,脉弦,右尺不足。诊断:鼻渊(水寒土湿,肺金不降)。治疗:温水去湿,收降肺金。方药:麻黄汤和桔梗元参汤加减。生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0g,生白芍15g,炙甘草10g,桔梗10g,元参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丹参15g,牛蒡子12g,巴戟天10g,8剂。二诊时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续7剂而愈。

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古典理论图表 - 遗篇)

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古典理论图表 - 遗篇).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运气的概念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禾、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 二、干支甲子 干支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干支甲子,是中国古代计算年、月、日、时的次序以及推算五运六气变化的代表符号。运气学说的主要推算法则均离不开天干地支。所以说:“文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子支者,乃圣人究乎阴阳重轻之用也。著名以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物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运气论奥谚解》)。 (一)天干地支 1.天干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于的简称,又称“十于”。“干”有个之意,如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云:“干,犹个也。”古人用十干来纪天日的次第,故称“天干”。天干的次第先后,不仅仅是指一个数字符号,而是包含着万物由发生而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涵义在内。兹将《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的解释录之如下: 十干《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 甲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出甲于甲 乙万物生轧轧奋轧于乙 丙阳道著明明炳于丙 丁万物丁壮大盛于丁 戊丰懋于戊 己理纪于己 庚阴气庚万物敛更于庚 辛万物之辛生悉新于辛 王阳气任养于下也怀妊于壬 癸万物可揆度陈揆于癸 2.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古人将十二支分别以纪月,一岁十二个月,每月各建一支,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

清代名医黄元御运用调理中气学术思想治疗七类病症

清代名医黄元御运用调理中气学术思想治疗七类病症 重视中气,扶阳抑阴。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调理中气者,才是治疗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五运六气推算方法

五运六气推算方法 胜复:岁运不及,为相胜之气所胜,胜气当令一段时期后,被抑的不及之气会产生相生之气来报复胜气。如岁 木不及,燥气大行以后,会产生火气来复。 另,岁运太过,亢盛失常以后,亦会出现胜己之气出来报复的情况。 在胜复情况下,气候变化较大,病变亦比较复杂。 郁发:五运之气受到制胜而过度被抑制,则可郁极而发。如木运过胜,土气过度受抑,则可郁极而爆发。 郁发时气候常有剧烈的变化,发过之后则气归于平。其病变则与郁发之气有关,如土郁之发多病心腹胀满、肠 鸣下利、呕吐霍乱、痰饮、水肿等病。 (二)六气的主客变化情况 1.主气的常变 六气正变(常):主岁之气,应时而至。说明气候比较正常,疾病亦不会有太多的异常。 六气胜复(变):主岁之气未至而至,是为太过,太过则本气过亢而所胜之气受病。所胜之气又会产生复气,复 气过甚亦会使气候和疾病出现较大异常。 2.客气的司天、在泉 司天和在泉之气对一年的气候和疾病亦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司天主要影响上半年,在泉主要影响下半年。 3.客主加临 客气加临于固定不变的主气之上,按其五行生克关系判断其常变顺逆。客主相同或相生为常为顺,相克则为逆。 君相二火则以"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三)运气合治的周期变化 五运5年(10年)一个小周期,六气6年一个小周期,运气合治,故30年为一纪,60年为一周,其德、化、政、令全部出现。掌握60年的运气格局纪能推算任何年份的气候和疾病情况。(七篇大论,特别是《六元正纪大论》有 了推算。) 二、运气推演举例 例1:癸未年(2003年) 运:少徵火(阴火不足,伏明) 气:太阴湿土司天;左间少阳相火,右间少阴君火。 太阳寒水在泉;左间厥阴风木,右间阳明燥金。 [交司时刻:初运起于壬午年(2002)大寒日(农历12月18日癸巳亥时初刻) 五运格局: 客运: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木(少角) 主运:木(太角)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 六气变化格局: 初之气(大寒惊蛰 1.20 .21)客气厥阴(风木);主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春分立夏 3.21 .21)客气少阴(君火);主气少阴(君火) 三之气(小满小暑 5.21 .23)客气太阴(湿土);主气少阳(相火) 四之气(大暑白露 7.239.23)客气少阳(相火);主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秋分立冬 9.23 .23)客气阳明(燥金):主气阳明(燥金) 终之气(小雪小寒 11.23 .1.21)客气太阳(寒水);主气太阳(寒水) 运气特点:火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 运气合参:运生气--小逆。 页脚内容1

中医各家学说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 A、温补学派 B、易水学派 C、河间学派 D、丹溪学派 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 A、杂气说 B、内伤外感说 C、寒毒说 D、三邪说 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 A、吴有性 B、吴鞠通 C、薛雪 D、叶桂 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 A、张介宾 B、朱丹溪 C、赵献可 D、李中梓 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张从正 D、朱震亨

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 / 84 1. A、刘河间 B、李杲 C、王好古 D、张从正 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 A、凉膈散 B、调味承气汤 C、防风通圣散 D、银翘散 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 ) A、白虎汤 B、麻杏石甘汤 C、补中益气汤 D、通圣散 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 A、《温疫论》 B、《温热论》 C、《疫疹一得》 D、《温热经纬》 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 A、散阴膏 B、金仙膏 C、桑菊饮 D、清阳膏 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 A、温病学派 B、温补学派 C、丹溪学派 D、攻邪学派 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

A、儿科 B、针灸 C、妇科 D、中药 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 / 84 2. 其用药特点是:( ) A、补阴必兼泻火 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 C、补阴不必泻火 D、补阴多兼泻火 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 ) A、阳从内消 B、阳从外走 C、转为阳证 D、阴证兼外感 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 A、补中益气汤 B、血府逐瘀汤 C、补阳还五汤 D、通窍活血汤 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 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B、产生医经学派 C、产生经方学派 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 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 A、脉 B、证 C、方治 E、脉. 证. 方. 治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0 15 V o1.3 5 No.5 现代中医药Modem Tr a dit i onal Chinese Medicine · 99 ·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李 博文王聪杜娟高长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摘要:《四圣心源》乃黄元御“ 诸书之会极” ,为黄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黄氏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现将《四圣心源》7 首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 之学弘扬光大。关键词: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配 伍中图分类号:R 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15)05—0099—04 DOI :10.13424/j.cnki.t o tem.2015 .05 .041 《四圣心源》乃黄元 御“ 诸书之会极” ,是黄氏根据祖国医学典籍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其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的代表著作,为黄 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黄氏尊古而不泥古,应用古方治病的同时,又擅组创新方。其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现将《四圣心源》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之学 弘扬光大。1 创黄芽汤定培土大法【组成】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释名】本方名取义

于《周易参同契》中“ 阴阳之始,玄含黄芽” 之意L1】,黄是中土之色,芽乃生机之萌,“ 黄芽” 即涵土生万物之妙思,也说明阳气在阴阳之始,有生机萌发时的启动作用,体现了黄氏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方解】本方为《四圣心源》开篇第一方,为书中群方之祖,坐镇中皇而运四旁,并充分体现黄氏非常重视中气之学术思想。中气虚衰,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脘腹胀满。脾虚生湿,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脾失健运,精微不能输布,营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等一系列证候。方中以人参为君,味甘微温,气质淳厚,直走黄庭,可“ 人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 l2 J ,以达补益中土之气之效;臣以干姜,辛热性燥,温运中土,以助诸药温胃之阳,燥脾之湿。人参配干姜,崇阳补火,意在阳升。佐以茯苓,甘淡而平,甘能补脾,淡能利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燥土,功标百病,效著千方。炙甘草为佐使,甘温培土补虚,固守中土,兼以调和诸药。茯苓配甘草培土泻水,旨在阴降。四药合用,人参补益虚弱之中气,甘草使之固守于中,干姜使之运转于内,而茯苓则淡渗利湿,引湿气外出。如此则中气得补,湿气得去,中土得以斡旋,升降自能自如,诚如黄氏所论:“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

五运六气详解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五运六气详解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疾病辩证 在中医学上,运气学说主要是用来推测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作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疾病时的参考。 一、运气与生理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因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从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上,可以看出运气与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的生理反应。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是必需的条件。但是,如果这些规律反常或变化超越常度,又必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故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六气合于四时,在正常情况下.能促进力物的生长,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六淫,则为致病因素了。当气候顺逆失常时,人们如果不注意摄生,就会引起疾病。所以说:“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以,人们必须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而尽终其天年。 二、运气与发病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从五运来说,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3)3月29日四诊:仍有恐惧感,自认为有人控制自己,不时欲用刀子自杀,头昏。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4月3日五诊:药后神志稍清醒,精神好转,胡言乱语减少,有时头昏。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枣仁15克、朱砂粉15克(睡前一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6月24日其妻来诉:上药服30余剂,基本痊愈,已经上班。3月29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2:白某:女,24岁,市人。1979年元月l 2日初诊。其母代诉:1968年患精神病,经治疗好转。1979年12月25日,因生气夜间开始哭闹不休,说笑失常,近一周加重,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患者乱动,不配合,无法诊脉察舌。辨证:中气不运,脏失凋,脾虚肝郁,胆胃上逆,二火不藏。诊断:癫证。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蛰火潜阳。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大熟地9克广橘红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15克生龙骨12克牡蛎粉12克草蔻仁6克石菖蒲9克朱砂粉2克(睡前一次冲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16 日复诊:患者未来诊,其母代诉:患者服一剂药后

即清醒,二剂药后能下地活动,现已能干轻度家务活。上方继服,3剂,水煎温服。元月20日三诊:患者神志已完全正常,自诉:心慌,头昏,两手发麻,脚心痒,睡眠差。脉细濡、右稍涩、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朱砂粉,加赤丹参9克,3剂,水煎温服。再未来诊。例3;高某,男28岁,市人。1986年6月21日初诊。其父代诉:患精神分裂症5年,经治疗,明显好转,犯病次数减少。近又犯病,失眠,骂人,多怒,大便干,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数、两寸关大,舌苔白厚腻、边尖红。辩证:脏失调,肝胆郁滞,君相不藏。诊断:狂证。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潜降二火。处方:云茯苓9克炒杭芍9克炒杏仁9克生龙骨9克缩砂仁5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牡蛎粉15克北沙参12克肉苁蓉15克炮干4克朱砂粉1克(睡前一次冲服)6剂,水煎温服。10月14日复诊:药后效不显,加之天气热,仍狂躁不安。在省精神病医院住院三个月,今天出院。自诉:头木不适,他无明显感觉。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黄芩炭、肉苁蓉、炮干、朱砂粉,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克、炙米壳3克、补骨脂6克,6剂,水煎温服。10月22日三诊:药后头木已愈,睡眠好转。骑自行车来诊。脉细濡、稍弦、右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杭芍、肉苁蓉、炮+,增生龙骨为12克,加银柴胡9克、炙米壳3克、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xx学术思想 2009-02-16 22:09:16|分类: 医道求真|标签: |字号大中 小订阅 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xx的治疗: 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 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xx的治疗: 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 甘草、xx、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 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 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 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

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 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 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 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 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 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 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 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 xx抑阴,方用xxxx: 人参、干姜、甘草、茯苓。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

六气解助读

卷二.六气解 中医认为人生病无外乎内感、外伤两种途径,而内感外伤的对象归结为六气:风、热、暑、湿、燥、寒。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所以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在天的六气人体都有相应的感应,通过人体的12正经来感应这六气,这六气与五行也有对应关系,其中火分为君火、相火,分别对应热和暑,风对应木,金对应燥,水对应寒,土对应湿。六气按阴阳来划分,则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六气名目

在天的厥阴风木之气,人体通过足厥阴肝经感知,所以相应的关系有: 厥阴风木--足厥阴肝 少阴君火--手少阴心 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 太阴湿土--足太阴脾 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 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 六气本来有12经来感应,为什么会只呈现6经对应?因为在天的一气对应人体的两经,但这两经有从化关系(主次关系),比如厥阴风木对应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主,因为肝经属乙木,木气很盛,心主属相火是木气之子,还在萌芽状态,所以从属于肝经,表现出来就是六气的风。其他类似。 六气分阴阳有三阴三阳,三阴对应三个脏经,三阳对应三个腑经,按五行属性对应。 人体这六气如果不生病则处于一个调和状态,一气都看不到,如果病了则会看到一气,比如厥阴病则见风,少阳病则见暑,少阴病则见热,太阴病则见湿,阳明病则见燥,太阳病则见寒。 见到了这六气中的一气,都是因为相应的五行中相克和被克的属性偏虚所致。比如厥阴风盛,则所克的土和被克的金虚,少阳暑盛和少阴热盛都是因为金水虚,太阴湿盛因为水木虚,阳明燥盛因为木火虚,太阳寒盛因为火土虚。 1.厥阴风木: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自然界木气的属性是生长,生于肾水(癸水)而长于脾土(己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则风恬,如果水寒土湿则木气生长不好,也就导致木郁而风生。如果木气的这种生长不顺利则会产生郁怒,导致克制脾土,风动而生疏泄。一般腹痛下利、忘汗失血的症状都是因为风木疏泄所致。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中风、筋骨萎缩等),皆风木之枯燥也。

黄元御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 黄元御《四圣心源》治咳思想浅析 摘要:咳嗽是中医肺系疾病常见的一种症状,咳嗽与肺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咳嗽的病机就是肺气上逆,降肺气是治疗咳嗽最基本的方法,肺气的敛降取决于胃土的右转,胃土的右转又靠中土的斡旋来实现,而阳衰土湿,脾陷胃逆,有碍中土斡旋。治疗应该温中燥土,使中土斡旋,最终达到通右路、降肺气以止咳。 关键词:咳嗽;温中燥土;四圣心源 黄元御( 1705-1758) ,名玉璐,字元御,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潍坊昌邑人。黄元御少年天资聪慧,上至而立之年,不甚染上目疾,又逢庸医误治,终致左目失明。清代有五官不正之人难以为官的制度,因而放弃仕途转向岐黄,考究灵兰之秘,读仲景之伤寒,刻苦研习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经典,崇《内经》,法“仲景”,著《素灵微蕴》、《伤寒悬解》、《四圣心源》等十一本医学著作。黄氏穷一生之力,致力于为民众治病及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见解独特,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颂。现笔者就其《四圣心源》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进行浅显探析。 1.咳嗽之由,阳衰土湿 咳嗽主要是由于外感内伤等因素引起的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的一种肺系疾病,古来多有论述,其中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对咳嗽的论述有着独到的见解。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湮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在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中,肺气的顺降有赖于胃土的右转,而胃土的右转责之于脾土的左升。《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津液的正常代谢和脾气升清、肺气肃降以及肾的调节有关,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肺气壅塞,则津液代谢障碍,痰饮水湿自生,阻碍气机的运行,肺气上逆,则咳嗽,故《四圣心源·六气解》有论:“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能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中土阳气虚衰,水湿不及运化,脾湿夺胃燥,则脾陷胃逆。胃逆则胆升,刑以相火,相火浮动而上热,火热灼肺金,肺热而生壅嗽。对于有痰之湿嗽及无痰之燥咳,黄元御认为:“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但本在寒湿,即所谓“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 阳衰土湿,脾陷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肺气上逆,变生咳嗽。 2.治咳之法,温中燥土 咳嗽的产生总由阳衰土湿,故而咳嗽的治疗以温中土阳气,燥脾土之湿为主。黄元御自创一方名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煎大半杯,温服”黄元御用药大多性温,且多处方剂用到茯苓、干姜或者茯苓生姜的配伍 3.讨论

黄元御六经气化思想研究

黄元御六经气化思想研究 黄元御六经气化思想,以标本中气、亢害承制、胜复郁发等气化理论全面系统阐释伤寒六经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征,是《内经》运气气化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理论高度统一的思维体系。黄氏认为,六经从六气,伤寒六经病皆六气气化之病。 黄氏六经气化思想,以气一元论的整体性为基础,是六经的生理病理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气化的统一,描述了六藏六腑、十二经络等六经生理结构在时间尺度下六种状态的变化规律。黄氏将“一气周流”和“气郁为病”作为六经气化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特征。 将运气理论中的胜复郁发过程与六经病证发生发展过程相统一,以亢害承制作为六经气化的内部机制。黄元御尊经重典,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皆精研而有深功,对诸子百家、《易经》以及《道德经》等儒学道学经典靡不精熟。 因此,其以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功夫,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原理进行条分缕析的阐释,其中多有独到之处。当前中医学界对黄元御学术的研究多集中在扶阳和中气等局部,而对其特色鲜明的六经气化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因此,随着学界以及民间近年来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研究的升温,亟需对居于黄氏学术核心地位的六经气化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进一步挖掘,以促进六经气化的研究和相关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与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对黄氏六经气化的相关著作进行整理、分析,全面阐释其六经气化思想的具体内容。 梳理总结黄元御对标本中气理论、亢害承制理论、胜复郁发等相关运气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究黄氏应用运气理论对《伤寒论》六经本质、六经传变等问题以

及方证药物的解析。并进一步分析黄氏六经气化思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研究内容:论文主体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黄元御研究六经气化的方法和该思想形成的背景。由于黄氏尊经重典的思维特点,其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的注释和解析主要采取“以经解经”的方法。 黄氏注释经典总以阐明义理为要,不拘泥于一词一句的注释。其论述有详有略,往往于医理关键之处,不厌其详,务必使义理圆融、文意通达。 黄氏重视对运气气化和伤寒六经理论的提炼总结,试图建立一个以六经气化理论为基础,简单、统一而普遍适用的医学原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释道等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时代背景,对黄氏建立统一的六经气化理论的思维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阐释黄元御六经气化思想的学术特点。其学术特点主要包括运气气化部分和伤寒六经理论部分。 运气气化部分主要包括黄氏对标本中气、亢害承制、胜复郁发、客主加临等运气气化理论的观点。伤寒六经理论部分主要为黄氏对《伤寒论》六经本质、六经传经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黄氏通过将运气气化理论和伤寒六经理论相结合,提出六经气化一气周流的基本生理特性和六经气郁为病的基本病理特征。黄氏认为六经从六气,一气统两经。 因此,在标本中气从化中,黄氏把一气所统之同名两经的从化关系置于首要地位。至于少阳太阴从本、厥阴阳明从中、少阴太阳从标从本的规律之所以然,黄氏认为这是由六气在中气四象中所居的位置决定的。 少阳太阴居中故从本,厥阴风木和阳明燥金居于左右,而木为水火之中气,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