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时空坐标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

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

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

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

(一)老庄之学

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

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4.历史影响:

(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

工具。

(三)墨家的主张

1.政治主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进一步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2.贡献:

(1)认识论:墨子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2)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发展演变:墨子死后,“墨辩”学派形成,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核心概念

仁和仁政

(1)“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2)“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情境思考

上图孔子创办私学,有何影响?(历史解释)

提示: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官学垄断局面。

·核心概念

1.“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法家的“法”“术”“势”:

(1)“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

(2)“术”是指君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罢免,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或提升。

(3)“势”主要是指“权重位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

·易错点拨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

(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思想氛围宽松,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因各诸侯国具有富国强兵的愿望,又能礼贤下士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

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史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

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1)史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

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2)根据史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推崇的主张:墨家的“强本节用”思想。不足:法家“严而少恩”。

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比较

1.不同点:

2.相同点:

(1)都主张“仁”的思想、民本思想;(2)都注重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3)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4)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备选要点】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内容、内涵和实质

1.内容:

(1)孔子的民本思想:“仁”“为政以德”。

(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善待民众,不要过度地剥削民众。

(3)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仁义”和“王道”。

(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以“仁”和“民本”为核心,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形成儒学体系,到战国时期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内涵:

(1)强调君民相互依存。

(2)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3.实质: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史料一填写下列儒家思想发展简表的相关内容:

(1)填写史料一空白处: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历史解释)

提示:①孔子②仁政(或民贵君轻)③荀子

史料二“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2)史料二代表了哪一社会阶层的利益?(史料实证)

提示: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史料三“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3)史料三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思想主

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法家。

思想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不会倒退。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六尺巷》歌曲中唱道:“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这体现的思想是 ( )

A.“仁爱”

B.“无为”

C.“法治”

D.“非攻”

【解析】选A。结合题干中的“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可知注重“德、义、礼”,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故选A。

【补偿训练】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 (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

C.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D.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D正确;A只是“黄金时代”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属于阶级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属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

【深化点拨】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2.(2020·长沙高二检测)孟子的学说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其表现是孟子提出( )

A.“克己复礼”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仁政”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

3.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 )

A.老子

B.李悝

C.荀子

D.商鞅

【解析】选A。题干中“韬光养晦”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相符,故A 正确。

【深化点拨】道家主张顺应天意(自然)、顺应人性、自然而然地治理国家,以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下是消极的思想;而在封建王朝建立初期,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2020·新乡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图中人物分别是“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2)各个流派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解析】第(1)题,由图片文字提示判断其所属派别。第(2)题,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时注意“核心主张”。第(3)题,可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的意义。

答案:(1)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2)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仁政”,以德治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法家主张社会变革和法治。

(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备选习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明其法禁,必其赏罚”的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D。根据时间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倡导法治,并主张赏罚分明。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有一学派的思想价值原则可概括为“当今争于气力”。那么这一学派是(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A。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强调君主的权势,故A正确。

3.(2020·宿州高二检测)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A.韩非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墨家的核心主张“兼爱”“非攻”。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

【深化点拨】墨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需求。但在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时期,其主张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社会变革的愿望,也已超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2【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2【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选择题 1.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2.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孟子》 D. 《韩非子》 3.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 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4. 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 ‘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孔子的德治思想 5.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 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6. “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7.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 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A. 讨论主题不同 B. 价值取向不同 C. 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D. 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8.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苏格拉底认为“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 实行民主政治 B. 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C. 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D. 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9.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 贵族政治体劁+ 铁犁牛拼+ 庄园经济 B. 官僚政治体制+ 铁质农具+ 小农经济 C. 垂直管理体制+ 男耕女织+ 城市商业 D. 分封制度体系+ 精耕细作+ 重农抑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 重义轻利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正心诚意 4.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5.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6.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 进步史观 B. 天命史观 C. 循环史观 D. 英雄史观 7.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8.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9.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时空坐标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 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 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 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 (一)老庄之学 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2021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史上出现了鼎盛时期,各种治国思想进行了大讨论、大演练。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 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解析:根据现代史学观点,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由生产力因素所决定,故选B项。A、C、D三项分别是生产力影响下思想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军事变革的表现,均排除。 答案:B 2.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孔子强调的是() A.治国的策略B.对生活的热忱 C.个人的修养D.为人处世原则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人的要求,不是治国策略,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是对生活的态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强调人应该具备德、仁和六艺等,体现的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注重对人的修养的要求,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C 3.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制天命而用之” D.“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思想家韩非提出的,故B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4.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

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 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应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识,故D错误。 答案:A 5.庄子认为:人人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改变了他的常德。天下人不扰乱本性,不改变常德,就不需要管治天下了。这说明庄子强调() A.道法自然B.绝仁弃义 C.无为而治D.齐物逍遥 解析:“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材料提供的信息未体现,故A错误;“绝仁弃义”也是老子的思想,材料提供的信息也未体现,故B错误;据材料“人人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改变了他的常德。天下人不扰乱本性,不改变常德,就不需要管治天下了”可以得出“无为而治”,故C正确;“齐物逍遥”是庄子的观点但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D错误。 答案:C 6.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法家B.法家、儒家 C.儒家、道家D.墨家、道家 解析: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的是儒家。道家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而为中国的哲学奠定基础,故选C项。 答案:C 7.《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阶层在社 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 术的传播和交流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2.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 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3. 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的先秦思想家是 A. 墨子 B. 孔子 C. 荀子 D. 孟子

4. 孔子在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他整理出六种教本,后人称为“六经”,其中不包括 A. 《诗》 B. 《易》 C. 《乐》 D. 《论语》 5. 春秋时期,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资格的是 A. 墨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孟子 6.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思想 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在当时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 A. 系统的“仁政”思想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人性本善”的思想 D. 轻摇薄赋的思想 8. 荀子对儒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A. 最早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思想 B. 主张“以德服人” C. 结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使之更适应社会需要 D. 主张“性恶论” 9. 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________ )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 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 物及主X,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 对立与统一。 知识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形成:众多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X,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 (1)思想主X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X“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 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学学派。

③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 (1)提出道德规X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 (1)主要思想 ①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政”的不同 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知识点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世界观: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方法论: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主X 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有答案) 第一课百花怒放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及意义。 难点: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自主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花怒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发作了猛烈变化。 (2)含义:一批出色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构成百花怒放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公家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片面开展。 3.孟子的思想 (1)提出品德规范:仁、义、礼、智。(2)发扬孔子的〝德治〞思想,倡议〝暴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掌握〝礼〞。 二、老庄之学 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基本,以因循自然的〝有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以为〝道〞是世界的基本,是永久不变的。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那么,宣传天道与自然有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逾越功利去追求肉体自在的倾向,对中国现代文明发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都发作了猛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 4. (1)对中国民主主义政治体制的树立乃至秦始皇一致全国,都起到了严重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民主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开创人:战国初期的墨子。 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肉体;其主张贯串着讲务实践功利的肉体。 3.主要思想 (1)思想宗旨:〝兼相爱、交相利〞。 (2)详细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4.主要贡献:主要表如今看法论和逻辑学方面。 【课堂探求】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表达。«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以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资料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品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求过〝天〞的道理。 (1)依据资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外延及其理想的政治。 (2)依据资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停止了怎样的阐释。 (3)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给出的结论是〝提高与开展〞,请你结合时代特征对此加以说明。答案(1)主要外延: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注重民意,顺应民意。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暴政。 (2)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可以发扬自己的客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是指人必需顺应自然。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上消费力开展,社会经济取得长足提高;政治上分封制解体,郡县制逐渐构成;文明范围内出现了百花怒放的兴盛局面;因此,提高和开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当堂测试】 1.孔子主张社会谐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发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 A.社会临时动乱不安 B.〝百花怒放〞趋于合流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 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 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 [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基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条件: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纷争(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政治基础) 3、阶级变化:诸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4、教育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一第1课百家争鸣(含解析)人 民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 基础巩固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 )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答案 D 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能力提升 7.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 ( ) 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 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 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 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 答案 B 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 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希望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主张。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下面是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的言论摘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百家争鸣 教案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 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2.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往来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 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 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 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 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 3.先秦儒家经典《尚书》记载:尧帝恭敬节俭、道德纯备,由是家族亲密和睦、万邦诸侯和谐相处,因此尧帝备受天下百姓爱戴。《论语》《孟子》也有类似记载。这些记载()A.说明尧帝时期民风淳朴 B.反映出儒家爱民如子的价值追求 C.意在规劝君主实行德治 D.增强了春秋诸侯国的历史认同感 4.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据此可知() A.荀子最早提出儒家学说独尊的设想 B.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无存在价值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 5.滕文公问治国之道。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该言论() A.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 B.主张礼法并用以治民 C.主张推行重商以富民 D.反映了社会道德沦丧 6.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先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版本人民版必修模块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 课型新知教学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进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分析古文材料的能力,训练选择试题的答题技巧,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本课学习,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刻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目标分析论证 准确性分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与升华,因而在本节课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观察法和比较法等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四组古文材料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连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学会在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每组材料之后,将知识转化为练习形式进行当堂巩固。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多维度思考

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及意义。 可行性分析:通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分析、理解能力,而且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参与意识强烈,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中考中对此部分考查所占分值较小,导致部分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关注度较小,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对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经常混淆,不能深究,但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望知识的热情非常高涨,故通过合作学习以“小球带动大球”。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能主动配合教师,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用比较法、探究学习法来提高其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因材施教之下,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弹性分析:由于所教班级的水平参差不齐,原课型教学目标要做适当调整。在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除了要注重分析材料能力的继续培养以外,更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所学知识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在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班级,则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适时作出引导。

百家争鸣 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 1.董仲舒认为“天”能够根据帝王的行为和功绩而制造出“美祥”或是‘危害”“怪异”等事件。此思想 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2.晋朝干宝在《搜神记》中描述董永遇仙的故事:“董永家贫,父亲死后没有钱财买棺材埋葬,就卖身为奴以葬父。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织女下凡织布以帮助他还债。”这反映了当时 A.市民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B.反封建思想滲入小说创作C.主流价值观影响文学创作D.传统天命观决定文学形式3.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在董仲舒下列言论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据汉代司法规定,如果案件审理中没有成文的明文法律条义,可以直接采用儒家经义作为司法定量判刑的标准。这种现象可用于研究汉代 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儒学地位的上升D.孔子著作遭学者曲解5.孔子对管仲以“仁”相称,究其原因是管仲帮助齐桓公“合诸侯”“霸天下”,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诸侯无休止的战争;孟子提出“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西汉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天地之长经,古今之通谊也。”这说明 A.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具有内在继承性B.西汉前期面临政治分裂危机 C.儒家思想始终是西汉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决定了政治上的统一

6.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爆发了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举行贤良方正之选。这些记载反映了 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自然环境遭到破坏C.民本仁政思想的传播D.政治风气日益开放7.汉代,儒家继承了荀子的重"法"思想,既不一味地排斥严刑峻法,也不一味地渲染道德仁义,而是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种做法 A.背离了孔孟主张B.促进了儒学法家化C.开启了儒法融合D.迎合了政治需要 8.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而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董仲舒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落实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B.使儒家思想成为各级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 C.大力践行“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念 D.倡导“行教化、正万民”,以维护统治 9.“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 A.罢黜百家的思想B.天人感应的思想 C.君权神授的思想D.独尊儒术的思想 10.秦以法术为政治指导,汉初“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依据,武帝之后,儒术独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一变化反映了 A.法家退出政治舞台B.儒法合流开始形成C.治国理念因时而变D.思想斗争十分激烈11.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有官吏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春秋》之义,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可见董仲舒主张

2022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标准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与了解 1.诸子百家的含义 2.儒、墨、法、道四家的代表人物 理解与运用 1.孔子“仁〞、“礼〞的学说和德治、“有教无类〞的主张2.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和伦理观上的“性善论〞 3.荀子“仁义〞和“王道〞、“舟水之誉〞的论断,伦理观上的性恶论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5.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6.“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7.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 8.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 重点解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 【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不断,社会动乱,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

况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开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泼与受重用,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泼,思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思想文化开展的根底。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根底上创造和构成的。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根本思想 【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根底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孟子开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很明显,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那么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时作业: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 一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生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主见和主要活动 (1)思想主见:提出“________”与“礼”的学说,期望统治者“__________”,推行“德治”;留意政治与人事;训练思想上主见“__________”。 (2)主要活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周游列国;晚年专注于训练,开__________之风,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育同学,留意人的全面进展;编订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做“______”。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______》,是争辩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2.孟子的思想主见 (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提倡“______”学说。 (3)提出“__________”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二、老庄之学 1.老子: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具有朴实的________思想;政治上,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2.庄子:哲学上也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______”的概念,修养上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3.影响:老庄崇尚______,其主见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产生——以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为代表,其中______最出名。 2.进展 (1)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取__________,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思想主见:主见加强__________,厉行赏罚,嘉奖耕战;依据现实需要进行变革。 3.影响: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法家的法治思想被吸取到________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见 墨家学说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尚同、节用等主见,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在生疏论方面提出了“______”法,在规律学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学问点1孔子和早期儒学 1.2010年3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训练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训练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础。要坚持训练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同学。”孔子的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见调整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主见“君轻民贵”,实行仁政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3.孔子曾对鲁国大夫季氏设置天子才能使用的64人大型舞乐队格外不满,由于依据西周规定,大夫只能使用32人的乐队。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指() A.等级名分制度B.君主专制制度 C.中心集权制度D.嫡长子继承制度 学问点2老庄之学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这种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5.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同学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铺张,穿的简洁、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统一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6.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二人() A.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学问点3法家思想 7.下列言论属于战国时期韩非思想主见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学问点4墨家的主见 9.“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10.战国时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哪一学派的主见() A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