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期末提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期末提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期末提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

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

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

3.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这引起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武帝赦免了他。这段材料说明()

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

B.上天要惩罚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C.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D.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4.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籯(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5.孔子曰:“君子(社会管理者)之德风,小人(社会被管理者)之德草,风往哪里刮,草往哪边倒。”又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述观点()

A.体现孔子培养人才的目标

B.强调社会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C.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D.体现孔子的高尚道德品质

6.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

C.董仲舒D.朱熹

7.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条件有()

①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②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③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8.“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9.“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的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

10.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

B.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C.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D. 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11.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

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认识的渐进性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12.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 )

A.民为贵,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

13.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4.明朝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言论( ) A.认为人心存在善良的本性B.强调学习贵在能够致良知C.认为学习贵在能格物致知D.主张学习贵在能经世致用

15.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为彻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16.《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偏爱某些学生D.不明确答案

1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中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18.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

是()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19.《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20.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

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

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

人处世的根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

积极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

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

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

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

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

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

可以善二千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

位。

23.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著《现代中国的历程》

材料二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理学对儒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这些发展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宋朝时期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

24.《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答案解析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C

19.【答案】B

20.【答案】D

21.【答案】目标:培养官吏(培养从政人才);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周礼”和“分封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标准;重视道德教化,扩大了儒学思的影响;奠定了“百家争鸣”思想解放运动的基础,从而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形成。

22.【答案】(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

以德治民。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国家和时代的限制。

(3)“孔子之道”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23.【答案】(1)发展:将伦理、物理、心理之理混同,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将天理与人欲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以卫道为目的,文化性格保守。影响:为皇权专制张本,以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中国近代法制建设。

(2)政府褒奖;士绅阶层的推动;通过教育推动;通过家规、乡约、童蒙读物、娱乐性的戏曲、说唱等形式进行普及。

24.【答案】答案举例1: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答案举例2:《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

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来源:学§科§网]

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

25.【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

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局限性,但也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必修三 专题一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布置日期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 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 的文化人 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 .奴隶制开始崩溃 D .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 是 A .Li Er B . Zhuang Zhou C .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 的诸子思想是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 ②大一统 ③“天人感应” 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 无物” 12、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1 / 6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 ②基督教 ③伊斯兰教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墨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C .继承与发展 D . 形式上的变化 ④道教 ⑤儒学 C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心外 A .①②⑤ B .①②④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C .朱熹 D .王阳明 ,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一、单选题(30道试题) 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这一现象反映了 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 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 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说明 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 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 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 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 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 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 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 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 A.外儒内法B.大相径庭C.法古用今D.殊途同归9.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B.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C.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D.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10.站在孔府大门前,可以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2.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提出“一阐提(佛教用来称呼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人皆可成佛”;唐代高僧惠能坚信“自性自度”,首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宋代释契篙等以孝融通儒释,使居士阶层进一步壮大。上述现象表明 A.佛教成为麻痹民众工具 B.儒学借鉴了佛教教义 C.佛教教派斗争日趋激烈 D.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 3.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道德五千言》者,实是(西周)藏室中之故书”,正因为老子做了柱下史(“副丞相”掌管图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的官职),因此能了解周之体制,因此道家之学而为“诸家之纲领”,所以道家为体,诸家为用。据此可知 A.道家思想起到历史传承作用 B.道家思想形成于西周 C.老子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D.诸子百家的思想来源于道家思想 4.某学者在研究清初经济时写道:在松江府属诸州县,“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浙江种植桑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广东种植甘蔗十分普遍,“连冈接阜,一望丛若芦苇”;福建“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其意在说明当时部分地区 A.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粮食产量受到影响 D.农业受到资本主义市场影响 5.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A.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

【期末提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期末提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 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 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 3.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这引起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武帝赦免了他。这段材料说明() 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 B.上天要惩罚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C.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D.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4.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籯(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5.孔子曰:“君子(社会管理者)之德风,小人(社会被管理者)之德草,风往哪里刮,草往哪边倒。”又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述观点()

A.体现孔子培养人才的目标 B.强调社会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C.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D.体现孔子的高尚道德品质 6.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 C.董仲舒D.朱熹 7.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条件有() ①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②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③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8.“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9.“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的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 10.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 B.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C.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D. 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11.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先后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游说各国君主,但途径洛邑时却未朝见周天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孔子对周礼的维护B.诸侯争霸的现实 C.周天子势力的衰微D.地理空间的阻隔 2.有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朱熹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隆起变为陆地。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由此可知 A.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B.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 C.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D.朱熹侧重于自然探究 3.韩非子认为,作为君主,应具备虚静之德,才能以静制动,才能用众,才能公正执法。同时他还主张“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由此可知,韩非子的主张 A.适应了建立君主专制的需要B.代表了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 C.传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D.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4.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5.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B.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 C.儒法之争在汉代仍很严重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6.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一直处于“不著不察”之列,且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宋朝的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

2016-2017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由此可推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探讨() A.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问题 B.抽象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问题C.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问题 D.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2.11.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其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这一论断与下列哪一思想主张相似( ) A.道法自然 B.法天而治 C.心外无理 D.理生万物 3.《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5.某学者认为”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下列属于黄宗羲的思想并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工商皆本 B.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C.经世致用 D.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 6.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7.《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一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8.“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A.变革进取的精神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D.推行刑罚的原则 9.《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 10.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表明当时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

必修三专题一 1、实现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下列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主张,体现对平等的追求的是 ①老子②墨子③韩非子④斯多亚学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治国需要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3、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明其法禁,必其赏罚”的思想流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荀子 D. 墨子 5、“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道家 C. 儒家、道家、法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6、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异彩纷呈。其中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的学派是 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 7、据《齐民要术》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种思想最有可能源于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8、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9、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说不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也不关注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而把注意力全部投在了国家管理之上。这一学派的治国理念是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宋明理学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 一、基础巩固 1.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的直接原因是 ( ) A.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 B.人们难以接受理学观念 C.察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败 D.陆王心学脱离社会实际 ,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 2.南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主张之一是( ) A.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 B.准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C.率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D.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D项符合题意;A项是周敦颐的基本观点,B项是张载的思想主张,C项是唐代韩愈的主要观点。 3.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就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尽管理学家们的认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4.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将《大学》等儒家经典集为《四书》(《四书章句集注》)。他是( )

A.朱熹 B.陆游 C.杜牧 D.韩愈 5.“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一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似的 是( ) A.无为寡欲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经世致用 ,与陆王心学“发明本心”以求理类似,故C 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6.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思想主张包括( ) A.无为而治 B.中体西用 C.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 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 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家的 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深远,排除D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熹文集》 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二、汉代儒学 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4、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6、太学的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训练题: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党的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开展民生的幸福画卷,其中指出:“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程度,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根本目的。〞这一阐述与以下哪一思想相符( ) A.“礼之用,和为贵〞 B.“仁者无敌于天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养心莫擅长寡欲〞 答案:C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民生〞“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程度,是……根本目的〞可知,这表达的是民本思想,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相符合。A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B强调“仁政〞与称雄之间的关系,D是孟子的修养内心的方法,与题意不符。故C正确。 2.?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施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承受被统治者的监视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我无为〞,“我无事〞,“我无欲〞可知选C。 3.?全球通史?在阐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去除;而人民群众那么需被强迫从事消费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以下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 A.治之经,礼与刑 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那么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主张用军事力量去除贵族,用强有力的措施管理人民,这是法家思想的表达。而A是儒家的主张,B是道家的主张,C是法家的主张,D是墨家的主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

专题综合测试(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解析:先秦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A项正确;B 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B项错误;C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明显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D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D项错误。 答案:A 2.下面两那么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解析:此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 答案:A 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那么民劝功;严刑,那么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那么治,治与世宜那么有功〞。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老子 C.墨子D.韩非子 解析: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那么民劝功;严刑,那么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应选D项。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人民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 测人民版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 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 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 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循序渐进 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继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8.西汉前期,董仲舒建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包括( ) ①兴办太学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对接高考)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 (对接高考) 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3、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5、《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7、清朝学者赵翼说:“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2. 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3. 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 A. “无为而治” B. “法治” C. “仁政” D. “非攻” 4.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 .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 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2. 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3.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 A. “无为而治” B. “法治” C. “仁政” D. “非攻” 4.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 .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专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专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思想家诸多的主张对当代人有着重要启示。其中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是() A.格物致知B.天人合一C.宇宙便是吾心D.循天下之公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当时各家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都把“仁”作为核心观念B.都是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C.都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D.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3.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增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据此,韩非子()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B.强调法治立足于民本 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4.滕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但滕侯死亡时,《春秋》却使用了卿大夫的“卒”。对此,《教梁传》记载为"滕侯无名,狄道也”。由此可知,《春秋》中贬低滕侯()A.体现了儒家“大一统”观念B.反映了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 C.凸显了“家国一体”的特色D.激化了儒法道三大家的矛盾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共同主张是() A.用“仁政”治国安邦B.唯物主义观点 C.重视百姓的疾苦D.实行民主政治 6.某学者认为:在东汉初期,东汉政权枢机要官的70%以上是有儒教教养的人士,将这一数字与儒教渗透最盛期的西汉元帝时的27%相比,可以明显看出东汉时期儒教向

A.东汉太学改变了传统教育制度B.儒家干政之风打破了政治的稳定 C.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实现结合D.汉代儒学正统思想地位日益巩固 7.董仲舒认为“天”能够根据帝王的行为和功绩而制造出“美祥”或是‘危害”“怪异”等事件。此思想() 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 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8.下表是根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A.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B.儒家官学地位逐渐确立 C.各派思想已与儒家思想相互糅合D.汉武帝仅重视儒学发展 9.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A.儒学服务于专制皇权B.儒学取得了正统地位 C.儒学背离了原有宗旨D.汉代儒学已完全僵化 10.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B.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2021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2.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天地之化日新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呼吁建立“天下之法” D.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3.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 ) A. “知行合一” B. “人人同具良知” C. “格物致知” D.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4.在“法”与“德”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材料表明这位思想家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①古代学术思想从合到分 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①封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6.“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 D.孔孟之道 7.《春秋繁露》中语:“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此材料体现了下列哪些观点主张() ①君权神授 ①天人感应 ①以民为本 ①天赋人权 A. ① B. 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① 8.下列属于荀子主张的是( ) A.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9.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提倡男女平等 ①实际否定“三纲五常” ①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①有利于思想解放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① 10.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 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 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 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 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2.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3. 景帝时 , 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 , 天子 大悦 , 飘飘有凌云之气 , 似游天地之间”,“ 言语侍从之臣…… 朝夕论思 , 日月献纳” 。成帝时 , 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 , 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 润色鸿业” 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 铺陈气势” 4.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5.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6. 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 A. 反对穷理格物 B. 教人明辨善恶 C. 主张静心无为 D. 阐发禅宗学说 7.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8. 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梁启超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 A. 道家学派 B. 道教 C. 理学 D. 佛教禅宗 9.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