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与修复

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与修复

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与修复
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与修复

肠黏膜屏障

Wilmore等曾把肠道称作是外科患者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肠黏膜间质中的T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大量的分泌型S-IgA,这种局部免疫反应构成肠黏膜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若抗原物质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或淋巴管,到达肝脏或肠系膜后,肠壁和肠系膜的淋巴组织及肝、脾内网状内皮系统可起到吞噬和解毒作用,此为免疫屏障的第二道防线。在免疫系统受损时,侵入的细菌及内毒素进入体循环和组织。临床研究亦显示在创伤、手术、饥饿、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直至败血症,最终的结果便是肠衰竭直至多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肠内营养(EN)与肠屏障功能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组成与作用 正常人体的肠黏膜屏障由肠黏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和肠相关免疫细胞组成,正常情况时肠黏膜表面生长着大量的厌氧菌,肠黏膜细胞主要是柱状上皮细胞及少量的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及Paneth细胞。近年来,国外学者还发现肠道内还存在着一种M细胞,它是肠壁上唯一具有通透性的上皮细胞,抗原、细菌、病毒可通过这一薄弱环节侵入体内。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由胃肠相关淋巴组织产生的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以及非特异性的机械和化学屏障,如胃酸、蠕动、肠上皮紧密连接、黏液、消化酶和正常菌群等。维持正常的上皮细胞能防止经上皮的细菌移位,保

护好紧密连接能防止经细胞旁通道的细菌移位。肠黏膜约有500万个绒毛,总面积约10m2,在某些情况下是细菌及毒素侵入人体的危险通道。当机体应激反应过度或失调,可首先使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原先寄生于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穿越受损的肠道黏膜,大量侵入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状态的肠道以外的组织,如黏膜组织、肠壁、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及其他远隔脏器和系统,发生细菌(内毒素)移位,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细菌和内毒素又反过来再作用于肠黏膜,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受损,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继续增高,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甚至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SF)。 2 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原因 2.1 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肠黏膜通透性是指肠道黏膜上皮容易被某些分子物质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的特性。临床上肠黏膜通透性主要是指分子量>150的分子物质对肠道上皮的渗透。严重感染、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胰腺炎等均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早在肠道黏膜形态学出现明显变化之前,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已经发生,故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可反映早期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目前认为,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s)均可引起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其中包括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 -2)、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一氧化氮(NO)等。内毒素可使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病理改变,通过损伤细胞内支架系统而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从而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高。TNF增加肠上皮通透性可能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郑佳扬(广州医科大)编著 肠道是脏器中唯一腔道内有大量细菌滋生的器官,不仅是消化吸收器官,而且是集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生理条件下,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抑制于肠道内,阻止细菌及毒素不侵入血液及组织中,不引起疾病,这有赖于肠道的屏障功能的完整。 当肠黏膜屏障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和内毒素等便可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促进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Carrico(1986年)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Wilmore(1988年)也提出在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近30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并明确了肠屏障损害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所以说“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而阻断肠源性感染是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由于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脓毒症和脓毒症相关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约为10万人,占多脏器功能衰竭总发生率的42%,在我国,2003~2006年平均每年由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占其总发生率的40.5%,病死率为67%(张淑文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 19: 2-6.)。2012年,我国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超过1000万,病死率是发达国家的1倍以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肠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和核心器官。现已明确,创伤、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重大疾病可造成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肠道黏液、细菌、肠道淋巴液成分和肠粘膜紧密连接分子的改变,造成了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损害,在此基础上,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入血,造成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远隔脏器功能损害,其共同的病理生理路径为“肠屏障损害-过度炎症反应/肠源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由此可见,肠屏障功能损害是重大疾病的“二次打击”,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因而选择适当的检测指标,建立正确有效的肠屏障功能监测方案,对维护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临床上由于缺乏成熟的胃肠道屏障功能评价和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评价的技术和产品,临床医生无法确定患者是否可使用肠内营养治疗以及使用何种肠内营养制剂,致使我国肠外营养制剂与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比例达到8:2,而国外是2:8。开展肠屏障功能分析项目,对肠屏障功能进行有效监测,对于促进我国临床营养学科的建设,促进我国临床营养诊断产业的发展,进而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肠屏障功能障碍及防治对策

第11卷 第5期肠外与肠内营养Vol.11 No.5  2004年9月Parenteral&Enteral Nutrition Sep.2004 ?讲 座?肠屏障功能障碍及防治对策 吴 国 豪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上海200032) 关键词: 肠屏障功能; 肠道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 R574.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72810X(2004)0520313204Ξ 0 引 言 正常情况下,肠道依靠肠黏膜上皮、肠道免疫系统、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及蠕动组成的肠道屏障,可有效地阻挡肠道内500多种、浓度高达1012/g的肠道内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和器官移位,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应激状况下,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移位,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从而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近年来,有关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及防治对策是日益关注的课题。本文作者就近年来对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发生及防治对策的新认识和观点作一综述。 1 病理状态下肠屏障功能障碍 在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下,肠黏膜损伤、萎缩或通透性增高等,都可导致肠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严重时,可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临床上常见的影响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病理因素,有饥饿、营养不良、严重感染、烧伤、休克、严重创伤、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长期全肠外营养(TPN)、化疗及放疗等。 111 饥饿和营养不良 可引起肠细胞DNA含量减少,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增生下降,肠腔内黏液层变薄,导致黏膜萎缩及所继发的肠黏膜酶活性下降,肠黏膜免疫功能受损。饥饿时,蛋白质2热量营养不良降低机体蛋白质水平,引起淋巴细胞减少、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巨噬细胞功能不良,甚至影响肠道和全身的免疫功能[1]。研究发现,营养不良可引起与肠相关的淋巴组织(G AL T)产生Th22细胞因子下降,降低CD11b/CD18黏附分子的表达和多核白细胞的趋向性和吞噬能力,从而增加感染机会[2]。另外,在长期禁食或TPN时,可引起肠黏膜萎缩,肠道激素分泌及蠕动降低,肠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肠道免疫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肠道细菌移位,甚至导致肠源性败血症。研究发现,TPN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降低,肠道内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 (SIgA)含量下降,肠道内细菌数量增多,而SIgA对细菌黏附于肠黏膜细胞起着重要的御防作用。动物实验发现,经口饮食可通过保持IgA刺激性和IgA 抑制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来维持正常的肠道SIgA水平,在接受TPN的动物,肠道IgA刺激性细胞因子IL24和IL210水平下降,导致肠黏膜防御功能降低。K iristioglu等[3]发现,PN可抑制小鼠肠道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降低CD4、CD8和CD44的数量,增加γ2干扰素(IN F2γ)mRNA的表达,抑制β2转化生长因子(TGF2β)mRNA的表达。由于IN F2γ可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损害黏膜的完整性,而TGF2β则可抑制IN F2γ的这一作用。因此,作者认为,PN可减少小鼠肠黏膜淋巴细胞亚群,干扰细胞因子的表达,损害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道细菌移位。Kudsk等研究发现,TPN大鼠小肠集合淋巴小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间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固有层T和B细胞的萎缩,IL24和IL210的水平降低,CD4/CD8及肠腔内IgA水平明显下降。此外,微量元素缺乏也可引起肠黏膜免疫功能 ? 3 1 3 ? Ξ收稿日期: 2003206213 作者简介: 吴国豪(19642),男,浙江台州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普通外科工作。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尸■、亠 前言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肠道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四部分组成,这些功能分别有相应的结构基础,是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成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1. 肠道屏障的构成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肠道屏障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及免疫屏障。 1.1 机械屏障 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肠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组成,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尤以紧密连接最为重要。紧密连接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 、闭合蛋白(claudi n) 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 nula occlude ns , ZO)家族、连接黏附分子(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 JAM)等。广义的机械屏障还包括肠道的运动功能,肠道的运动使细菌不能在局部肠黏膜长时间滞留,起到肠道自洁作用。 吸收细胞侧面和质膜在近肠腔侧与相邻的细胞连接形成紧密连接复

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潘氏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类防御素 5 和人类防御素6,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日益受到重视。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的粘附定植从而可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 1.2 化学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粘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构成了肠道的化学屏障。 胃酸能杀灭进入胃肠道的细菌,抑制细菌在胃肠道上皮的粘附和定植;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裂解;粘液中含有的补体成分可增加溶菌酶及免疫球蛋白的抗菌作用;其中,肠道分泌的大量消化液可稀释毒素,冲洗清洁肠腔,使潜在的条件致病菌难以粘附到肠上皮上。1.3 生物屏障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寄居着大约1013?1014个细菌,99% 左右为专性厌氧菌,肠道内常驻菌群的数量、分布相对恒定,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此微生态系统平衡即构成肠道的生物屏障。 专性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等)通过粘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 合,形成菌膜屏障,可以竞争抑制肠道中致病菌( 如某些肠道兼性 厌氧菌和外来菌等) 与肠上皮结合,抑制它们的定植和生长;也可分泌醋酸、乳酸、短链脂肪酸等,降低肠道pH 值与氧化还原电势及与致病菌竞争利用营养物质,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哪些药物会损伤胃粘膜

哪些药物会损伤胃粘膜 许多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粘膜,引起炎症和溃疡,不少人的胃病,也是因用药不当而引起的。那么,哪些药物会损伤胃粘膜呢?许多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粘膜,引起炎症和溃疡,不少人的胃病,也是因用药不当而引起的。那么,哪些药物会损伤胃粘膜呢?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主要的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等,止痛片是上述几种药的混合物,这类药物在胃内可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损伤胃粘膜,产生急性胃炎或胃出血。有些慢性胃病的病人,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其胃粘膜本身有病变,防御功能不足,更易因服此类药物而加重病情。现在,很多治疗感冒的西药,也都含有解热镇痛药物,服后也能引起胃粘膜损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这类药物有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高酸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使用上述药物后,会诱发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胃出血和穿孔另外,洋地黄、碘剂、四环素、氯化胺、奎宁、利血平、组织胺等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胃粘膜的作用。还有,还有,胡医生在临床上发现,许多中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因此一些人需要经常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虽然对胃肠道刺激作用比普通阿司匹林小的

多,但是由于该药需要长期服用,一吃就是半年、一年、三年,对胃肠长期的轻微刺激,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引起急性胃粘膜病变、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我们胃镜室就经常遇到心血管科送来的这样的患者,往往都有连续服用半年以上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历史。因此,我建议,需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患者,服药不宜过量、需饭后服、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麦滋林等)、定期复查胃镜。一般来说,在胃病的急性期、活动期,禁用上述药物。但在胃病的稳定期、缓解期,如果必须使用以上药物的话,怎么办呢?首先,应在饭后服药,避免空腹服药,这样,能减少药物与胃粘膜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胃粘膜的损害。还可在服药前,先服用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丽珠得乐、胃速乐、胃舒平、胃必治、甲氰米胍、得乐等,尤其是近几年经常使用的麦滋林—S颗粒,能在胃粘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其不容易受到损害。也可使用中药,如健脾补气和胃的中成药: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也有相似的效果。再则,可使用中药代替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如服用追风透骨丸以取代消炎痛、布洛芬等,服用羚翘感冒片取代西药感冒药等。稿源:39健康网编辑:张亮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

关键词】肠黏膜肠屏障功能障碍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dysfunction)是指各种诱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萎缩,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菌群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ibf)受损,肠道细菌可通过肠黏膜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并进一步侵犯远处脏器,导致内毒素易位和肠道细菌移位(bt),诱发和加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2]。完整的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与免疫屏障四方面共同构成。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为主,多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里急后重、腹部胀气、发热及营养不良等症状,目前尚未有公认的诊断标准。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有营养支持、促进肠黏膜修复、补充益生菌及益生素、抗内毒素、抗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等方法,其治疗费用较高,副作用大,不易被接受。中医药对肠黏膜屏障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现就中医药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常在一些原发疾病基础上诱发产生,这些原发疾病包括有炎症性肠病、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梗阻性黄疸、严重烧伤、创伤、危重病休克、肠道肿瘤、长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长期全胃肠外营养及食物过敏等。这些病理因素均可导致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营养不良、肠上皮细胞及局部免疫功能受损、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动力障碍等病理性改变,使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诱发bt 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3]。中医学虽没有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之名,但根据其主要症状可归属于泄泻、腹痛、便血等疾病范畴,其病位在肠,与肝、脾、肾有关。中医学认为,正气不足是其发病的内因,外感病邪是诱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它提出本病发病的原因是“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诱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病机是“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因此,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多因外感病邪、情志刺激、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等诱因,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浊不化,湿从热化,湿热互结,侵及肠道,传导失职,肠腑不利,湿热郁蒸,络脉破损,血败肉腐,久病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糟粕之物可以走清气之道,从肠道而入侵人体,弥散全身,变生疾病,病久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失去营养和激发作用,导致全身功能低下,甚至重要脏器功能 衰竭[1]。其中以脾肾虚衰为本虚,湿热瘀毒为标实,而脾气虚弱、气滞血瘀则贯穿于整个发病过程中。临证时常辨有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弱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等,然而病情是复杂的,往往见有复合证型或兼证型。

可损伤胃粘膜的药物有哪些

可损伤胃粘膜的药物有哪些 临床资料显示,许多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粘膜,引起炎症和溃疡,不少人的胃病,也是因用药不当而引起的。 那么,哪些药物会损伤胃粘膜呢? 一、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主要的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等,止痛片是上述几种药的混合物,这类药物在胃内可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损伤胃粘膜,产生急性胃炎或胃出血。有些慢性胃病的病人,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其胃粘膜本身有病变,防御功能不足,更易因服此类药物而加重病情。现在,很多治疗感冒的西药,也都含有解热镇痛药物,服后也能引起胃粘膜损伤。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这类药物有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高酸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使用上述药物后,会诱发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胃出血和穿孔 三、洋地黄、碘剂、四环素、氯化胺、奎宁、利血平、组织胺等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胃粘膜的作用。 还有,还有,胡医生在临床上发现,许多中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因此一些人需要经常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虽然对胃肠道刺激作用比普通阿司匹林小的多,但是由于该药需要长期服用,一吃就是半年、一年、三年,对胃肠长期的轻微刺激,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引起急性胃粘膜病变、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我们胃镜室就经常遇到心血管科送来的这样的患者,往往都有连续服用半年以上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历史。因此,我建议,需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患者,服药不宜过量、需饭后服、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麦滋林等)、定期复查胃镜。 一般来说,在胃病的急性期、活动期,禁用上述药物。但在胃病的稳定期、缓解期,如果必须使用以上药物的话,怎么办呢? 首先,应在饭后服药,避免空腹服药,这样,能减少药物与胃粘膜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胃粘膜的损害。还可在服药前,先服用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丽珠得乐、胃速乐、胃舒平、胃必治、甲氰米胍、得乐等,尤其是近几年经常使用的麦滋林—S颗粒,能在胃粘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其不容易受到损害。也可使用中药,如健脾补气和胃的中成药: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也有相似的效果。再则,可使用中药代替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如服用追风透骨丸以取代消炎痛、布洛芬等,服用羚翘感冒片取代西药感冒药等。 上一篇 婚后必须面对的几道难关

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与对策

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与对策 当前肠道功能已成为治疗外科危重病人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创伤、感染、休克及大手术后肠 道是全身应激反应的靶器官,易致肠道粘膜损害,其结果使胃肠道的营养吸收及防卫功能丧失,它又是脓毒症和MODS的始动器官,常导致病人有发生感染及MODS的危险,对病人的 预后有重要意义。外科危重病人在严重的应激状态下,由于肠道粘膜对内脏低流状态和缺血、缺氧甚为敏感,其粘膜屏障功能变得脆弱,总是处在发生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境地,而肠功能 衰竭会使病人处于MODS的发展与恶化的高度危险之中。造成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内源性因素 如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和低蛋白血症等,导致肠道水肿、肠蠕动功 能降低、肠内细菌的淤滞和过度繁殖导致肠道细菌易位;其外源性因素如血管加压药物的应用,肠内营养素的缺乏以及抗生素的应用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内源性因素比外源性因素重要,肠屏障功能障碍远较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的为害更大,所以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是治疗危重 病人的不可忽视重要措施。 一、肠道正常的防卫功能肠道是最大的细菌和毒素储存库,但由于完整的肠粘膜屏障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无害。肠粘膜屏障功能包含:①机械屏障功能:肠壁是由二层平滑肌、粘膜细胞、联结组织及淋巴组织构成,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是防止细菌和毒素入侵的重要条件,多种因素致肠粘膜破坏或萎缩,联结组织的损坏,肠通透性增加,造成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正常的肠蠕动功能也是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重要因素。②免疫屏障功能: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内70%的免疫组织存在于肠道,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是防御微生物侵犯的第 一道屏障。免疫防卫是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主要部分,肠道及胆道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分化成 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A(IhA),释放入肠腔并覆盖整个肠道粘膜表面,分泌型IgA能粘合 细菌,阻止细菌粘附和攻击肠粘膜上皮细胞;能中和内毒素,降低细菌的毒性产物对上皮细 胞的毒性作用;防止局部的炎症反应。淋巴系统还能提供了特殊的防卫机制,识别和转运抗 原物质,上皮淋巴细胞(主要是分布在小肠粘膜上皮CD8以及Kupffer细胞)能捕捉及解毒经过 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区域性淋巴组织的细菌和内毒素。③化学屏障功能:在正常情况下,随食物及唾液吞人的细菌可经胃酸杀灭,唾液及由肠粘膜的杯状细胞分泌的肠粘液能包裹细菌和 毒素,并覆盖整个胃肠道表面,阻隔细菌对肠粘膜的侵害,并对稳定粘膜上皮的pH值,降 低酸对粘膜的损害起重要作用。④生物屏障功能:肠道内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及其内环境稳定是维持肠屏障功能的重要条件,多种因素引发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肠屏障功能,肠内共生菌 还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构成天然的免疫屏障。近年来研究发现NO产生于胃肠道,与 其它血管活性物介质一道调节内脏血流量和血管张力,通过下调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CD18 在粘膜表面的表达,来抑制白细胞在肠粘膜表面的集聚,从而保护肠粘膜。肠道除消化吸收 及肠粘膜屏障功外也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多种肠道激素,如生长抑素,胆囊收缩 素等,肠道激素特别是营养性激素对维持肠粘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二、危重病人的肠功能障碍外科危重病人易发生肠功能障碍甚至衰竭,但临床上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类病人有许多因素可造成肠功能损害,多年来已知危重病人多合并有胃肠道血 流灌注的异常。休克时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加上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的做用致周围阻力 性血管平滑肌收缩、发生循环血量再分配至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内脏血流量降低,为 维持主动脉压克服低血容量和低血压,内脏小动脉收缩致网膜血流灌注量降低。脓毒症时内 脏血流量增加,但内脏基础耗氧量增加,当低氧和内脏氧的供应不足时,易造成肠道损害, 在临床及动物实验已证明,脓毒症的病人肠道的组织学改变有粘膜及粘膜下水肿,绒毛的高 度降低,以及肠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以上改变主要由系膜缺血致肠道氧的供应不足或利用障 碍所致,内脏低流状态不仅使细胞内缺氧,同时使内皮细胞和中性白细胞内多种酶系统被激活,氧自由基的产生,致粘膜损害。肠道又是院内感染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给予制酸剂或 H2阻滞剂以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机械通气的病人。当创伤及大手术后并发感染,在无明显临床感染源时,其常见的感染源来自肠道,因此肠道被认为是未引流的脓肿。 肠道通透性增加肠屏障功能损伤的重要环节,多种情况下可造成肠道通透性增加,如缺血再 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酸中毒、谷氨酰胺不足以及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等,常见于创伤及

胃粘膜损伤小常识

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专家武强教授教您保护胃粘膜 “胃”健康生活,请护胃黏膜 当胃粘膜损害因子增强或防护因子减弱时,胃屏障就会遭到破坏,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黏膜浅层损害会导致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深层损害则产生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同时常出现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进一步可发展为胃癌。因此,一定要积极预防治疗胃粘膜损害。 一、抵御“胃损伤六因子”的进攻 攻击胃黏膜“六大因子”有“酸—胆—菌-药—食—伤”,可以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 1.胃酸:胃酸在pH<3的条件下不仅能使胃蛋白酶原激活成胃蛋白酶,产生自身消化作用,还会使氢离子反渗,直接损伤胃黏膜。 2.胆汁:反流入胃内可洗涤黏液,破坏黏液屏障和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损伤。 3.细菌:特别是幽门螺杆菌在幽门前区定植,产生毒素和

具有毒性的酶类,损伤胃黏膜。或者当受到致病原侵袭时,警戒细胞感受异体成分,释放炎性介质,增加粒细胞浸润,产生氧自由基致胃黏膜损伤。 4.药物: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和皮质类固醇等均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 5.饮食:咖啡、浓茶、尼古丁、乙醇等均可刺激泌酸,并破坏胃黏膜屏障。 6.创伤:当机体遭受严重创伤、烧伤或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时,会产生应激反应,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亢奋,分泌大量胃酸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 二、给胃粘膜涂上一层好的保护剂 强化粘膜防卫能力促进黏膜修复是治疗胃黏膜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L-肌肽锌是一种新型胃黏膜保护药,此药物进入胃内之后,会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可迅速和黏膜相结合,特别是和冰损黏膜相结合后形成薄膜,覆盖在黏膜面上,使之不再受到各类有害的侵袭,起到隔离作用;还具有促进黏膜细胞分泌粘液、碱性离子、前列腺素等保护性物质,增进黏膜修复的功效。

肠粘膜屏障与功能医学

肠粘膜屏障与功能医学 曾强范竹萍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认为肠道的功能仅是消化吸收,80年代以后认识到肠粘膜屏障功能的重要性,肠功能障碍包含消化,吸收障碍与肠粘膜屏障碍.国内学术界真正开始重视肠粘膜屏障的概念,也只是近十年之内的事.2005年5月28至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胃肠黏膜屏障临床与基础研究学术会议,是我国首届有关胃肠道黏膜屏障的学术研讨会.以后的2006年6月17日在上海,2007年8月25日在北京分别召开的学术会议,对肠屏障功能障碍概念的变迁进行了阐述,并出台了”肠屏障功能障碍临床诊治建议”(1,2,3) . 肠黏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构成,肠道局部微环境、细胞因子、基因调控和凋亡机制是肠道上皮细胞发生、生长、分化的调节因素。肠道生态与肠道健康的关系,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受到关注.影响肠黏膜屏障因素包括肠腔内渗透压的改变,疾病(创伤,失血,烧伤,炎症性肠病等),药物作用,营养因素,细胞因子和激素水平改变等.肠屏障功能障碍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通透性增加,肠上皮细胞受损,肠局部免疫功能受损,肠菌群失调和肠动力障碍。轻者造成肠道功能受损,重者造成各种肠道疾病(1). 广义上来说,肠屏障功能的检测包括肠通透性检查测定, 肠黏膜损伤检查,肠缺血指标等,也可分为体内和体外检测方法.体内检测有口服分子探针尿回收率法,D乳酸和细菌及内毒素水平检测等.其中反映肠黏

膜渗透性改变的检测可准确反映肠黏膜的损伤程度,是监测肠道屏障功能的有效指标.肠黏膜渗透力增高常意味着肠屏障功能的损害,尤其是机械屏障的损害.糖分子探针如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的检测是安全性和准确性较高的方法,乳果糖和甘露醇在肠道内的吸收途径不同,乳果糖主要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问的紧密连接而吸收,甘露醇主要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毛细气孔而被主动吸收.二者在体内不进行代谢,从肠道入血后随尿排出,可利用液相层析串联质谱在尿中进行准确和定量测定, 由此反映出其吸收量。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增加,表示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反映肠黏膜紧密连接部不完整,或有区域性细胞缺失,或绒毛末梢损坏,或有组织问隙水肿.体外检测肠屏障功能是应用离体肠段,细胞和质膜对肠道的屏障功能进行评定,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提供客观,单一的研究结果,是体内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4,5,6).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检测为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乳糜泻、慢性食物过敏、遗传性过敏性皮炎、强直性脊髓炎、糖尿病等疾病病因的确定和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我们知道,任何疾病的形成,都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累积,在器官病变之前,通常器官功能先下降,当下降到一个临界点时,才会发生病变.如果我们能在生病之前,了解到我们各个器官功能的指数是不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发现那些已经下降的指标,了解将来对我们的影响,同时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它们,这样就能避免以上肠道相关疾病或更严重情况的发生,这就是功能医学的理念. 因为器官存在的意义是它们的功能,它们的功能维持我们人的生命

抗凝治疗与消化道损伤

抗凝治疗与消化道损伤 随着抗血小板治疗和房颤抗凝治疗的日益广泛,消化道损伤(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出血)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损伤最严重表现,也是抗栓治疗后严重出血的最常见类型。 1.抗栓时间延长显著著增加出血风险 一组4 184例非介入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访研究显示,尽管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仅占20.8%,口服华法林仅占11.1%,但严重出血的年发生率达0.6%,其中54.9%为消化道出血。一项PCI出院后冠心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回顾性研究发现,因出血需要住院患者年发生率为2.14%,其中消化道出血占比高达77%。研究表明,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30个月的长疗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GUSTO分级中/重度出血发生率由1.57%升高至2.57%。近期,一项来自西班牙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研究显示,BARC 3b型出血患者死亡风险与心肌梗死相当,3c型出血死亡风险超过心肌梗死。这些研究说明,即便是低强度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也有一定的严重出血发生率;双联抗血小板,尤其合用华法林,发生消化道大出血风险急剧增加;延长双联抗血小板疗程显著增加出血风险,严重出血对患者预后影响甚至超过心肌梗死。 2.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影响因素 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受以下因素影响:(1)发生时间:多发生于12个月内,3个月达高峰;(2)与剂量相关:阿司匹林消化道出血风险随剂量增加;(3)剂量相关:阿司匹林肠溶片较平片降低消化道损伤;(4)年龄相关:年龄越大,消化道损伤风险越大;(5)与HP感染相关:HP感染加重阿司匹林的消化道损伤;(6)联合用药:联合使用抗凝药可使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2~7倍。 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黏膜环氧合酶从而导致胃肠道血流及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也可直接破坏胃黏膜的疏水保护屏障。氯吡格雷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阻碍新生血管生成及影响溃疡愈合,加重已存在的胃肠道黏膜损伤。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可使胃肠道出血相对风险增加50%。 3.抗栓治疗前应做好出血风险评估 因此,在抗栓治疗之前应该做好出血风险评估,一般常用的是CRUSADE评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采用2017ESC指南推荐的PRECISE-DAPT和DAPT评分,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推荐《2013版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评估流程。2017ESC《冠心脏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将质子泵抑制剂(PPI)与DAPT联合应用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作为IB类推荐。在PPI选择时,应遵循药物说明书,尽量选择没有争议的PPI。关于长期应用PPI可能导致的问题,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建议,应定期评估长期应用PPI的治疗剂量,以便采用最低有效剂量PPl管理疾病;接受长期PPI治疗者不需要常规提高钙、维生素B12或镁的摄取推荐量;不需要筛查或监测骨矿物质密度、血清肌酐、镁或维生素B12。

肠道屏障介绍

肠道屏障的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 Wxj 摘要:正常肠道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还有强大的抵御肠道有害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各类毒素的屏障功能[1],保证动物肠道健康主要依靠肠道的三大屏障,即肠黏膜上皮屏障、肠道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物所形成的免疫屏障以及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所构成的生物屏障。多年来,关于这三大屏障的结构基础和大概的作用机理已经研究的较为清楚,目前相关工作人员除在积极探索完善深层机理之外,还做了很多应用方面的工作。本文就肠道屏障的机理及应用做一综述。 1肠黏膜上皮屏障的组成 1.1紧密连接的分子结构 由完整的肠上皮细胞和相邻肠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构成的黏膜屏障是肠道最重要的一道屏障。相邻上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如紧密连接、缝隙连接、粘附连接以及桥粒等。而紧密连接是细胞间最重要的连接方式,其功能是只允许离子及小分子可溶性物质通过,而不许毒性大分子及微生物通过,这种特殊生理功能在肠道屏障的维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已证明多种蛋白参与紧密连接的形成,根据不同作用可将这些蛋白分为结构蛋白(occludin,claudin[2, 3],JAM等)和调节蛋白(如E钙粘素、肌动蛋白、肌球蛋白、Cingulin 等)。诸多紧密连接蛋白中,尤以Occludin及Claudins最为重要,Occludin为一完整的II型跨膜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5ku,含四个跨膜结构,在维持和调节紧密连接屏障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根据冰冻刻蚀电镜技术显示Claudins是构成紧密连接线的主要成分。外周膜蛋白ZO1的C末端则可结合肌动蛋白和应激纤维,从而将Occludin和肌动蛋白骨架系统连接在一起构成稳定的连接系统。 `1.2紧密连接的作用 作为肠黏膜屏障的关键组成,紧密连接的作用包括选择性屏障和维持栅栏功能。肠道上皮紧密连接作为动态的通透性屏障,作用是双重的:阻止潜在的有害物质或病原体进入机体,同时允许营养物质、离子和水进入体内。临床研究发现,高糖饮食时葡萄糖吸收率并不与葡萄糖转运体的增加成正比。还有研究发现,在病理状态下,紧密连接蛋白可产生收缩现象,并向胞质中移动,细胞孔隙(窗孔)明显扩大,导致大分子物质及毒素、细菌移位,此时肠黏膜就丧失其选择性屏障作用。已知紧密连接由围绕上皮细胞顶端的跨膜蛋白(Occludin, Claudins等)构成,从而限制了以紧密连接为界的上皮细胞顶侧和基侧膜两部分细胞膜上的脂质自由流动(即栅栏功能)。这两部分的主要区别在于脂质和蛋白质的构成不同,基侧膜的结构和功能与一般的非上皮细胞相似,而顶侧膜富含鞘糖脂和胆固醇,而磷脂相对缺乏,鞘糖脂可通过分子之间的H键相互连接,维护肠黏膜的硬度和不可通透性,从而保护机体兔受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入侵。 1.3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调控 肠上皮紧密连接发生变异、减少或缺失时,IEC(肠道上皮细胞)间隙通透性就会增加,细菌、毒素及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体循环.例如某些肠道炎症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炎(IBS),其特征就是IEC旁路通透性增高。目前关于肠道紧密连接的机制研究在以下通路形成较为清晰的观点。磷脂酶C依赖性信号通路、Ca2+-E钙黏素信号途径、酪氨酸激酶一磷酸酶信号通路和Rho GTP酶途径。 2肠道免疫屏障 2.1肠道免疫屏障的组成 肠道免疫屏障由肠上皮细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派伊氏结(peyer' patch, PP)和肠系膜淋巴结等肠道组织及肠道浆细胞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构成[2, 3][4]。在肠道免疫屏障中有一个特殊的GALT,GALT是由PP、肠系膜淋巴结以及分散在黏膜固有层(LP)和肠上

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2: 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评价方法 试验项目、试验原则及结果判定 Items, Principles and Result Assessment 1 试验项目 1.1 动物实验 1.1.1 体重 1.1.2 胃粘膜大体损伤状况 1.1.3 胃粘膜病理损伤积分 1.2 人体试食试验 1.2.1 临床症状 1.2.2 体征 1.2.3胃镜观察 2 试验原则 2.1 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所列指标均为必做项目。 2.2 无水乙醇、消炎痛致急性胃粘膜损伤模型或冰醋酸致慢性胃粘膜损伤模型任选其一进行动物实验。 2.3 在进行人体试食试验时,应对受试样品的安全性作进一步的观察。 3 结果判定 3.1 动物实验: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体观察评分与病理组织学检查评分结果均表明胃粘膜损伤明显改善,可判定该受试样品动物实验结果为阳性。 3.2 人体试食试验:试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明显减少,胃镜复查结果有改善,可判定该受试样品对胃粘膜有辅助保护功能。

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检验方法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Protection of Gastric Mucosa Function 1 动物实验 1.1 原理 在一定时间内给予一定量的受试样品,用对胃粘膜有损伤作用的物质造成急性胃粘膜损伤模型,观察各剂量组胃粘膜的损伤程度;或用对胃粘膜有损伤作用的物质造成慢性胃溃疡模型,在一定时间内给予一定量的受试样品,观察各剂量组胃溃疡的面积和体积,反映受试样品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1.2 实验动物 选用SD或Wistar 健康大鼠,单一性别,180-220克,每组8-12只。 1.3 实验设计及剂量分组 受试物设三个剂量组,其中一个应为人体推荐量的5倍剂量组,并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不同的损伤模型,还应设置相应的模型对照组。慢性溃疡模型应先造模,手术次日再分组。受试样品给予时间一般为14—30天,必要时可以延长至45天。 1.4 胃粘膜损伤模型 1.4.1 急性胃粘膜损伤酒精模型 1.4.1.1 实验动物:选用Wistar或SD健康大鼠,单一性别。 1.4.1.2 实验器材及试剂:解剖器械,游标卡尺,酒精或醋酸,病理制片系统,生物显微镜等。1.4.1.3 实验方法:动物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受试样品三个剂量组。各剂量组灌胃样品30天后,全部动物严格禁食24小时(不禁水),此期间亦禁止给予受试物。除空白对照外,所有试验组动物给予无水乙醇1.0ml/只,1小时后处死动物,暴露完整胃,结扎幽门,灌注适量10%甲醛溶液,固定20min,然后沿胃大弯剪开,洗净胃内容物,展开胃粘膜,在体视解剖显微镜下或肉眼下用游标卡尺测量出血点或出血带的长度和宽度。因宽度所代表损伤的严重性远较长度大,故双倍积分。其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急性酒精损伤肉眼观查评分标准 损伤程度1分2分3分4分 出血点1个- - - 出血带长度1-5mm 6-10mm 10-15mm >15mm 出血带宽度1-2mm >2mm 总积分= 出血点分值+长度分值+(宽度分值 2)

口腔黏膜的功能

口腔黏膜的屏障保护功能 口腔黏膜防御屏障包括物理化学屏障、黏膜表面和黏膜内的特异性、非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屏障。 一、唾液屏障唾液形成了口腔黏膜的第一道屏障。唾液对口腔黏膜的机械冲洗作用,一方面排除了有毒物质,另一方面使微生物不致附着于黏膜表面形成克隆,阻断了微生物治病的关键步骤,也是第一步。黏蛋白是唾液中黏液的主要成分,来自于颌下腺、舌下腺、大量小涎腺的黏液分泌细胞。被认为在口腔非免疫保护作用中起主要作用。黏蛋白形成一层薄的、具有黏弹性的膜覆盖于整个口腔黏膜的表面,起着润滑抗干燥保护作用,并阻止外源性的酸、降解酶进入黏膜内。唾液中的乳铁蛋白具有与铁结合的高活性,剥夺了细菌依赖的必需元素——铁,从而行使抗菌作用。来自唾液腺的溶菌酶是一种具有溶解细菌细胞壁糖脂的酶,它可解聚链球菌链,使其生长潜力下降。 二、上皮屏障完整的黏膜上皮是阻止异物、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此外,口腔黏膜上皮内还存在一种上皮内屏障。主要由上皮细胞成熟过程中所排出进入细胞外间隙的膜被颗粒组成。在角化的口腔上皮,膜被颗粒与细胞膜连接,伸长形成一系列平行的板层结构。在非角化的口腔上皮,膜被颗粒以一种密集非层状中心轴的形成循环排列。所有膜被颗粒都与细胞膜融合,排出它们的内容物进入细胞外间隙。它主要包含中性脂及一些极性脂,而不是磷脂,膜被颗粒缺乏磷脂层,说明它参与了非角化区上皮间隙屏障的形成。 此外,前述基底膜复合物,又构成了有选择通透性的大分子物质滤过

性屏障。 三、免疫细胞屏障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包括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反应,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功能。 四、免疫球蛋白屏障免疫球蛋白屏障或称为体液免疫屏障。SigA 是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它能保留在上皮细胞或细菌表面,成为一种“抗菌涂层”,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和消化水解酶的蛋白降解作用,且不需补体活化,不引起组织细胞溶解,不增加局部损伤。

小剂量阿司匹林所致的上消化道粘膜损伤

小剂量阿司匹林所致的上消化道粘膜损伤 发表时间:2013-04-17T11:53:07.7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刘燕 [导读] 6个月以上出现症状的患者最多,为61例,占63.54%,随服药时间延长而发生上消化道症状的比例也随之增高 刘燕(云南省昆钢医院云南昆明 650302)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发生情况。方法统计了96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胃镜检查了解食道、胃、十二指肠损伤情况。结果 96例病例中,男59例, 女40例, 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9.1±2.4岁。服药时间在一个月就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有5例,占5.21%;6个月以上出现症状的患者最多,为61例,占63.54%,随服药时间延长而发生上消化道症状的比例也随之增高。结论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增加患者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阿司匹林上消化道粘膜损伤 【中图分类号】R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160-01 云南省医院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内科诊治的500多例上消化道疾病行胃镜检查的病人,统计其临床胃镜资料,追查其病史,有的病人是由于服用阿司匹林等类药物后而引起的上消化道疾病症状,为进一步诊治而行胃镜检查的。因此,选中了96例胃镜检查前服用过阿司匹林的患者,并进行统计分析。 1 临床资料 96例患者阿司匹林的剂量为每天75-100 mg,服药时间为1个月以上,最长达6年。大多数病人每天服药时间在晚上8点-10点,或睡前。服药的96例患者均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疾病等,66例患者存在一种基础疾病,25例患者存在2种疾病,5例患者存在3种疾病。全部病例服药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上消化道疾病症状,患者中有49例有返酸、上腹不适或隐痛等上消化道疾病症状;42例中,40例有少量呕血,黑便或大便潜血持续阳性,另2例为贫血患者;5例患者因体重明显减轻、消瘦而怀疑胃癌可能。统计分析中排除了:1、服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2、使用类固醇激素;3、对阿司匹林难以耐受或过敏者。具体临床特点见表1。 表1 9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 特征病例百分比(%) 主要伴有疾病:高血压 23 糖尿病 18 高脂血症 5 共66例 68.75% 冠心病 8 脑血管疾病 12 高血压+高脂血症 10 高血压+糖尿病 6 高血压+冠心病 5 共25例 26.04% 高血压+脑梗塞 3 糖尿病+脑梗塞 1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3 共5例 5.21% 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 2 既往史:胃、十二指肠溃疡 4 胃炎 3 共7例 7.29% 胃镜检查的理由:(首发症状) 各种上腹部症状* 55 57.29% 呕血、便血、贫血 26 27.08% 怀疑肿瘤可能 5 5.21% 无症状 10 10.42% * 包括上腹部不适、返酸、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2 结果 在96例患者中,男59例, 女40例, 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9.1±2.4岁。服药时间在一个月就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有5例,占 5.21%;6个月以上出现症状的患者最多,为61例,占63.54%,随服药时间延长而发生上消化道症状的比例也随之增高。 胃镜显示出血性胃炎34例,胃溃疡2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例, 糜烂性胃炎10例、浅表性胃炎9例、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及溃疡2例。全部病例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的粘膜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性改变。胃镜下在胃窦部距幽门5 cm范围内各取一块粘膜组织,胃溃疡患者取溃疡及边缘组织两块,35例快速尿素酶法和改良的Gmsa染色查幽门螺杆菌(Hp)均为阳性,确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下可见胃、十二指肠、食道充血、伴有活动性出血、溃疡等。 3 讨论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中有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效果显著,对血栓栓塞性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疗效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1]。由于阿司匹林在酸性环境下不能离子化而以原物溶解于胃液,脂溶性的其阿司匹林原物能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破坏粘膜屏障;也能透过胃粘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阿司匹林在胃内崩解,还可增加白三烯等细胞毒性物质释放,进而造成胃黏膜损伤[2]。阿司匹林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同时又会带来消化道副作用,如何合理应用,取得最大的效益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为了预防阿司匹林副作用的发生,首先要评估导致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患者消化道疾病的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其它导致溃疡发生的因素。由于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前往往无明显症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