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教学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及其散文: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

(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学法指导:

梳理文中字词并多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2.分析该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又有何特征?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赏析。

学习内容

一、基础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 wǎn()转酝酿()()

liáo()亮 hōng()托应和()()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1)涨(2)散

()()

()()

(3)晕(4)藏

()()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5)明朗润泽。()

(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 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二、课内探究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5.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6.赏读第三段:本段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几句是从正面描写春草的?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哪几句是从侧面来写春草的?衬托了春草给人带来的什么感受?

7.第四段中作者主要写的是春花,他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方面的特征?

三、知识点训练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位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四、课堂小结

《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描写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其中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春》参考答案:

1.润宛 yùn niàng 嘹烘 ha

2.

zhǎng(涨价) sǎn(零散) yūn(晕车) cáng(捉迷藏)

涨散晕藏

zhàng(涨红了脸) sàn(散步) yùn(黄晕) zàng(宝藏)

3.(1)欣欣然(2)呼朋引伴(3)花枝招展(4)舒活

(5)朗润(6)酝酿(7)一年之计在于春

4、D 6、(1)朱自清踪迹背影

(2)写景抒情江南对春天的赞美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闭上眼,熟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5.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6.先正面写?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种子从肥沃的土壤中发芽,小草悄悄地安静的生长;?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最后两句写出了春草给人欢乐和充满活力的感受,通过春天?人?在春草上的活动,?风?吹拂春草的景象,侧面描写出春草新、嫩、绿的特点,令人喜爱不已。

7.四个角度。自上而下:树上的花,树中的昆虫,树下的野花;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由眼前的花想到了结的果;调动了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突出了春花花色艳,花朵多,花味甜三个方面的特点。

8.(1)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

(4)运用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5)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6)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7)?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

教学案

2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

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学法指导

1.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假如让你写家乡的冬天,你会怎么写呢?不论你会怎么写,请带着你对该问题的思考,再去读《济南的冬天》,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2.在阅读过程中认真体味老舍先生所刻画的风景,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济南的冬天是一幅水墨画,请你尝试着将画境在笔下勾勒出来;

3.试着阐述老舍先生所描写的冬天的特点;

4.划出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简要分析修辞手法在作文时所发挥的作用。

学习内容

一、基础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水zǎo() ch?ng()清宽chǎng ()水藻()

狭窄()宽敞()贮蓄()澄清()

济南()镶上()髻()看护妇()

2.解释下列词语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探究

3.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4.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

5.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6.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并说出推荐的理由。

知识点训练

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2)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3)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4)山坡山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8.品味语言。(提示:运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体现了什么感情)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最美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学习小结

《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晴?,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温晴?是所见的外象,是借以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温情?是心象(心灵

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文章不惜笔墨写景,实际是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才真正是文章的意蕴、文章的核心。

参考答案

1.藻澄敞 zǎo zhǎi zhù jǐ xiüng jì kün

2.响晴:响:非常。晴朗高爽,或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而舒适。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透明。本文意思为清净。

3.?温晴?。

4.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济南冬天的水色。

5.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6.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美。

例: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句中用?晒??睡??醒?形象地突出了小村庄舒适、温暖的环境。

7.(1)比喻拟人(2)拟人(3)比喻(3)比喻拟人

8.(1)用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赋有生命,表现了冬天济南?暖和舒适?的特点。写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总体感受。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围成一圈?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济小山秀气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薄雪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照射下

雪景的娇美,蕴含着景中情和内在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案

3 雨的四季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把握文章线索,理解内容。

4.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领悟、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生命情感。

知识链接

作者及其散文:

刘湛秋,男,(1935-2014),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本集中选的80篇散文,可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超时空的田园心态,篇中无论写情感、人生,还是写都市、文化、旅行、经济,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风格,用纯情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和读者谈心,流露出由衷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悉。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学法指导:

1.在进入文本之前,请回忆一下,你关心过你家乡的雨天吗?它是怎样的状态,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变化吗?

2.阅读过程中,请标记出打动你的句子并进行批注;

3.题目为《雨的

四季》,可是只有气温有四季变化,难道雨也有四季变化吗?如果有,请分析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学习内容

一、基础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棱镜()jìng 粗犷cū()静谧jìng( ) ( )lìn sa

( )毛ji?máo ( )沥x?lì()临lì lín 草()cǎodu?

咄咄逼人()b?r?n绿()lǜy?ny?n

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高邈:

莅临:

咄咄逼人:

二、课内探究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3.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绘的四季的雨的特点。

4.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6.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7.冬天的雨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8.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以第四段为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9.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知识点训练

10.品析下列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 ?这句运用了(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表

述出来。

示例: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1)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3)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4)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

学习小结

参考答案

1.L?ng guǎng mì啬睫淅莅垛 duō茵

2.高而远。邈,高远。

来到,来临。莅,到。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春天的雨清新而纯净;夏天的雨热烈而粗犷;秋天的雨端庄而沉思;冬天的雨自然而平静。

4.写出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突出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

5.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革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

6.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

7.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

8.本段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或拟人,或比喻,或

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人胜。

9.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

10.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11.(1)本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2)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4)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更加使树生动,形象,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教学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古体诗:诗歌体裁的一种。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学法指导:

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学习内容

一、基础梳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üng()海(ji?)石 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水何dàn dàn()() xiüosa()()

2.解释词意

澹澹:

竦峙:

星汉:

杨花:

客路:

二、课内探究

3.用/划分这诗的朗读节奏: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读《观沧海》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5.《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6.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8.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分析其首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9.《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三、能力训练

11.请尝试写写一首小诗。

参考答案

1.沧碣竦峙潮雁澹澹萧瑟

2.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银河;柳絮;旅人行的路

3.(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7.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10.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1.略

教学案

5 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认识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知识链接:

作者及其散文: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此类情感性散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类散文的魅力,只有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情感才会对你的阅读有所回应;

2.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为何这些句子为何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情感力量;

3.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学习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写作方式。

4.阅读文章之后,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两个用语言记录下来。

学习内容

一、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词语。

憔悴:

诀别:

絮叨:

暴躁:

瘫痪:

二、课内探究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2.通读全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3.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4.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的愿望实现了吗?

5.母亲为什么没让?我知道她的病??

6.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到底是怎样的活?

7.阅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宽容和关怀?

三、知识点训练

8.有人说,文章之所以如此感人,乃在于其独特的细节描写,于细节之中见得情深,分析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其中是否运用了细节描写,并对其进行赏析。

(1)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其实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读着史铁生对母爱的诠释,相信同学们对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让我们静静地回忆父母为我们做过的点点滴滴,你一定会发现,你的父母对你有同样深沉的爱,同样伟大。

参考答案

1.形容人脸色不好;分别(多指不再见的离别);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力。

2.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伟大,无私。(答案合理即可)

3.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想让儿子高兴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

4.第一次是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不去;第二次是我在窗前看落叶的时候,我答应了母亲第二天去看花,但也没看成,因为就在那天,母亲去世了。

5.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想让儿子高兴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

6.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体有缺陷但仍然能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

7.示例:(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4)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5)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8.(1)是细节描写。史铁生把东西砸碎,母亲不仅不制止,反而躲出去,透过这个躲字,我们即可看见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而躲出去之后,一个听字又表现出母亲从未离开过。

(2)是细节描写。母亲扑过来,这个?扑?字说明了什么了母亲的担忧,母亲抓住的不仅仅的是儿子的手,更是儿子的生命。?忍住哭声?,一个忍字饱含了无数辛酸,既有为儿子残疾的心痛,也有对自己生命将逝而不能照顾儿子的牵挂和担忧,还有自己身体地疼痛。但是母爱的力量终究让这一切集中在一个行动上,?忍?。

导学案

7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朗读、品味、欣赏、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目标1、2

知识链接

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美丽。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吉檀迦利》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了解散文诗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学法指导:

自读批注方法:1、初读,边读边用符号批注。段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生字难字?●?、生词用?〓?、有疑问处?﹖?、容易写错、读错的字?△?、承上启下的句子?_?、文中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后,他(她)做了哪些事用?()?圈出。

2、默读,用文字批注:在文中标出生字的拼音、生词的语境意义;在文后批注这首诗写了什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金色花》的作者是(国名)作家、诗人(姓名)。本文选自《》。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沐()浴祈()祷罗摩衍那()

3.文中体现作者想象句子是。

4.文中金色花三次和母亲嬉戏时: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

气;;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二、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 第一段要读出孩子怎样的口吻?

2.?孩子,你在哪里??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应读出母亲和我怎样的感情呢?(老师提示,学生分析,学生展示朗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要读出母亲怎样的感情呢?

4、?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5、?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呢?(3、4、5学生分析学生朗读)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言为心声 ——语言描写导学案 一、进入新课 1:A. 母亲扑过来要哭了。 B.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A.奶奶突然帮我求情了。 B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问题探究: 1、此2组片段的B组句子主要采用哪种描写方法? 2、比较一下, B组句子运用这种描写方法后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文章中心有何好处? 二、明白概念:什么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 语言描写妙处: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揭示。 想一想,下列语言表达哪一句是合情合理的: 1、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 2、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食盐的化学名称)放得太多了。” 3、领导来到我班检查,班长说:“你能来检查,应该感到荣幸,我们欢迎你!” 4、小花对老师说:“我要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5、心爱的小狗丢了,小强说:“我的小狗不见了,我会不开心的。” 6、小表妹天真又活泼,有时候她会突然冒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话来。一次,她一本正经地对外公说:“外公,我们全家只有你最开心,你有好多名字:阿爸、外公、老头子、沈常根、老伯伯、爷爷……谁的名字也没你多。” 小结: 语言描写还得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心情、性格……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三、第一把钥匙: 例:一个下雪天,庙里来了四个人,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大雪纷纷落地,”乘兴接了一句:“正是皇家瑞气。”接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这时,同在庙里避风雪的听得火冒三丈,大声骂道:“放你娘的狗屁!”(1、秀才 2、富翁 3、流浪汉 4、县官) 小试牛刀: 设置情境:某一同学乱泼污水,玷污了墙壁。大家纷纷议论,是否该主动告诉老师。针对这一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描写。 用A、B、 C、 D、E代替人物姓名,写一群不同性格的人对话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1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1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点) 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等。(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本文是一篇 散文。(3)比喻知识概念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分类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例:露似珍珠月似弓。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例: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判断方法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

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看是否有本体和喻体。作用可使事物、具体可感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嗡()酝酿()抖擞()朗rn()wǎn()转hōng()托静m()jinzhung()应和()风筝() li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 lio()草掺和()挣扎()眼花lio()乱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文中比喻。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之情。(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 一、体会优美的情境 1、课文集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方法(或顺序)春草图嫩、绿、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智取生辰纲》学案 【知识链接】 1.施耐庵与《水浒》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人,又一说扬州。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

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到了东京被高俅排挤,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梁中书看中了他的武艺,派他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不料生辰纲又被晁盖等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偶遇的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归途中病故。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咳咳参北斗哇/生死之 交一碗酒哇/(不分贵贱一碗酒哇)/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 有哇/咳咳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一路看天不低头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该出手 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嗨呀依儿呀唉嗨唉嗨依儿呀/嗨呀依儿呀/ 唉嗨唉嗨依儿呀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引入课题: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理解诗人情感的张扬。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重点·难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人在诗句中的意境。 2.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字词梳理,给下列字注音: 润()晕()揉()翼()戚()枉() 勃()谐()逸()挽()曳() 3.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研读·赏析】 研讨赏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巩固·拓展】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愿望? 家庭作业(选做部分) 说说穆旦这首诗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推荐阅读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收获·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答 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邓稼先 【自主预习新发现】 一、 áng xiǎn chóu yān chàn tǐng kuàng啸 挚奠仰慕 3.芒孺裹层 4.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任人宰割:任免别人随便欺侮。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一点也不用惭愧。 【合作探究新课堂】 第一课时

一、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二、 1.①行为描写。②语言描写,如“我不能走”。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选用典型事例往往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这里的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才感染了所有的人。这样就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 3.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第二课时 一、 1.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人教新课标版

26 《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导学重点】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导学难点】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 愚.蠢yú御聘 ..yùpìn分.外fan滑稽.jī贮.蓄zhù陛.下bì 赏赐.cì显露.lòu钦差.chāi爵.士jiáo勋.章xūn ?解词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本文是荒唐的意思。 精致——精巧细致。 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华盖——古代帝王出门,张在头顶或车上的华丽的伞盖。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根据情节发展,给文章分段。 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故事破题(第1小节),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故事展开(“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故事发展(“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故事高潮(“第二天早上”至结束),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 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②思考本文主题 ——本篇童话,使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2017年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 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 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 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 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2段): 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 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

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 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 (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味书屋》选自《》。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 缠络豁觅食渊博确凿菜畦油蛉桑椹 珊瑚攒斑蝥秕谷书塾蝉蜕盔甲蟋蟀 收敛拗脑髓倜傥锡箔宿儒竹筛臃肿 金叵罗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课堂展示: 1、课文朗读。 2、听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课堂检测 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精品

15 诫子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拨,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吗?(学生回答: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他作为慈父的殷殷情怀、谆谆教诲。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及答案】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湖南衡阳人。现居。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 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 抒发了;《乡愁》咏叹 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 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写作 【文题设置】 从生活中选择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 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联想有两个要素:一、“有一定联系”; 二、“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 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明友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的花朵,而不会想到棉花、荷叶、南瓜呢?因为花朵那么鲜艳、那 么娇嫩,那么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和小朋友一样,这就是相似联想。 对于写作流程,鲁迅曾以“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来概括。其间,“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就是讲的联想和想象。对此《文心雕龙》中也曾有精彩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通万里。吟咏之,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石之色。”凭借想,可以把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乃至相反的事物系、合起来,把平日累的素材、印象、感受在里融合、通、升,形成一种新的思想,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因此,想思在写作中的用相当广泛,它不可以开拓写作思路,而且可以醒我沉睡的心智、 目要求写“咏物抒情”的作文,所咏的“物”,要具体描它的形象,于 所抒的“ ”,要表达自己真的感情。“展开想”,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 想到自已真的“ ”的抽象感情。如“ 根”:可以由根深埋于地下,干 的挺直,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想到祖国建没作基石的工人、 民、士、知分子。再如“海潮”:以从“声如千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天卜无” 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想到海潮的守信;从海潮奔、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想到宏抱, 博大胸 【例文引路】 土地 碧空如洗,在的白云下,黝黑的土地,与天空一起向前延伸,像两条永不相 交的平行,着个世界上的一切走向方?? 泥土是博大的。相,人是由泥土成,今天,我都会切地叫“大地母”。广无疆的大地,用大的胸膛,孕育着所有的生灵。我无法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人教版 《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

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1)

当我死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联想领悟诗的意境。 3.通过熟读背诵,把握三首诗歌的韵律、节奏,理解诗的内涵。 4.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思乡、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 诵读。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联想领悟诗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主要诗作有《乡愁》、《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头lú( ) 埋zàng()瞭.望()未餍.() 饕餮 ..( ) ..( )鹧鸪 3. 解释下列词语。 未餍:饕餮:: 4.朗读背诵这首诗,并归纳主题: 诗人通过倾诉自己死后要葬在()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之情。 二、合作探究 1.你感受到全诗传达给你的什么情感? 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借助了哪些意象?)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富有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乡愁》每节抒写了一件事,请用四个字来概括每件事。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四、巩固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散步 周瑛 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分歧、各得其所、水波粼粼”等词语。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体会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学习难点】 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章通过写一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让人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2、以小见大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 a、概念: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b、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2、走近作者 莫坏戚,重庆人,当代作家。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3、关于写作背景 如作者自己所分析的:本文的写作契机是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我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悌”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一shà( )间chāi()散各得qí( )所委qū() 水波lín lín( ) ( ) 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 2、结合具体语境,请对下面加括号词的含义做点分析。 (1)春天(总算)来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词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4.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 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羞:同“馐”,美味的事物。箸:筷子。 歧路:叉路。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

2020-2021年最新统编(部编)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6 猫

导学案 16 猫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 ..()() 蜷.()伏一缕.() 2、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课堂检测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秋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qí,záo, dǐng.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B 5.D 6.C 7.A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一)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 3.单是……无限趣味。 4.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例子略。 5.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6.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7.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8.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9.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二)1.略。 2.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5.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三、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1.襟惰掸骊嘱,徊栅惧圃簪蒲 2.扎:zā捆扎zhā扎针zhá扎挣夹:jiā夹缝jiá夹袄 3.D 4.①拖抄倒转抡②床头床角床上床下混合 5.①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②哀而不伤。爸爸爱花儿;毕业典礼。 6.A 7.B 8.A 9.(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心;“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