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化检测基本常识

生化检测基本常识

生化检测基本常识
生化检测基本常识

生化检测常识

目录

第一章生化检测基本常识

1.1标本的获得 (2)

第二章常规生化检测项目简介

2.1生化项目的临床意义 (2)

第三章生化仪参数测量原理

3.1自动生化仪的分类 (3)

3.2分立式生化仪结构 (5)

3.3生化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6)

3.4生化分析仪测定方法的分类及应用度的计算 (9)

3.5.测定值计算方程 (10)

3.6 定标参数和浓度的计算 (17)

第四章几个重要概念

5.1试剂空白 (21)

5.2样本空白 (21)

5.3水空白 (21)

5.4样本 (21)

5.5质控物质 (21)

5.6底物控制 (21)

第一章生化检测基本常识

生化检测是医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常用的检测手段,通常以人的血清为标本,通过测量血清中各生化成份的含量,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1标本的获得

一般要求病人空腹时采静脉血(全血)。全血经过离心机离心,分层为血清和血细胞,正常情况下,上层颜色浅且透明(血清),下层颜色深且不透明(血细胞)。有的血清较为特殊,或分层不明显(融血),或血清不透明(脂血,呈牛奶状)。

第二章常规生化检测项目简介

2.1生化项目的临床意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为谷丙转氨酶(GPT)是衡量肝功能的重要指标,许多低端医

疗机构在做体检时仅测此一项生化项目。正常人一般在40U/L以内。干粉试剂复溶后为单试剂,液体试剂一般为双试剂,应用动力学法可计算结果。

◆蛋白:通常测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终点法。一般用单试剂,有的TP试剂为双试剂,

可用两点终点法测。蛋白质是血清的主要成份,大部份由肝细胞合成。通过蛋白的测定可以协助某些疾病的诊断。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GLU)。常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正常人空腹血糖一般为3.9~

6.1mmol/L。市场上单、双试剂的商品化试剂盒都有,可用终点法(单试剂)或两点终点法测量

(双试剂)。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为谷草转氨酶(GOT),主要用于心肌和肝胆疾病及骨骼肌病

的诊断。是肝功能测试的常用指标之一。正常人一般在40U/L以内。同ALT一样,无论单、双试剂,用动力学法可计算结果。

◆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肝胆疾病及骨骼病的诊断。是肝功能测试的常用指标之一。正常

人一般在240U/L以内。用动力学法计算结果。

◆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主要用于肝胆疾病诊断。是肝功能测试的常用指标之一。正常人一般

在50U/L以内。用动力学法计算结果。

◆胆红素(BiL):胆红素的测定,能准确反映黄疸的程度,判断黄疸的类型。一般测量总胆红素(TBil)

和直接胆红素(DBil)。

◆甘油三酯(TG):其含量测定是血脂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胆固醇(CHOL):是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总称,其测定对高脂蛋白血症和冠心病的诊断

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是血清中颗粒数最多的脂蛋白。其含量是

冠心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肌酐(CREA):是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由肾脏排出。是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尿素(Urea):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终产物。血尿素测定是肾功能的最敏感指标。

◆载脂蛋白A1(APOA1):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脑血管病风险度的估

计。

◆载脂蛋白B(APO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的风险度的估计。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

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可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常见肌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作期、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挤压综合征等严重肌肉损伤)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与肌酸激酶相同,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α-淀粉酶(AMY):在临床应用方面,α-淀粉酶活力升高与急性胰腺炎、胰腺管道阻塞、腹内

疾病、流行性腮腺炎及细菌性腮腺炎。

◆钙、氯、铁、钾、钠、镁、磷:这7项都属于离子组合,用于诊断人体中离子的含量。

常用检测项目表

序号项目名称缩写组合参考值

1.白蛋白ALB

肝功能35~55g/L

2.总蛋白TP 60~80g/L

3.碱性磷酸酶ALP 15~112U/L

4.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8~37U/L

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0~65U/L

6.γ-谷氨酰转移酶GGT 0~50U/L

7.直接胆红素DB 0~6umol/L

8.总胆红素TB 0~18umol/L

9.肌酐CREA

肾功能53~115μmol/L

10.尿酸UA 210~430umol/L

11.尿素UREA 2.5~6.4mmol/L

12.胆固醇CHOL

血脂3.6~6.5mmol/L

13.甘油三酯TG 0.45~1.81mmol/L

14.高密度脂蛋白HDL 0.9~1.68mmol/L

15.低密度脂蛋白LDL 2.7~3.1mmol/L

16.载脂蛋白A1 APOA1 1.0~1.6g/L

17.载脂蛋白B APOB 0.6~1.1g/L

18.脂蛋白Lp(a)0~30mg/dL

19.肌酸激酶CK

心肌酶类21~190U/L

2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0~25U/L

21.α-羟丁酸脱氢酶HBDH 70~180U/L

22.乳酸脱氢酶LDH 114~240U/L

23.钙Ca

离子2.0~2.6mmol/L

24.氯Cl 95~105mmol/L

25.铁Fe 9~30μmol/L

26.钾K 3.5~5.5mmol/L

27.镁Mg 0.6~1.1mmol/L

28.钠Na 135~145mmol/L

29.磷P 0.8~1.6mmol/L

30.α-淀粉酶AMY

其它100~220U/L

31.葡萄糖GLU 3.9~5.8mmol/L

第三章生化仪参数测量原理

3.1自动生化仪的分类

3.1.1连续流动式自动化分析仪

连续流动式自动化分析仪也叫管道式分析仪,其特点是测定项目相同的各待测样本与试剂混合后的化学反应,是在同一管道中经流动过程完成的。这类仪器一般可分为空气分段系统式和非分段系统式。所谓空气分段系统是指在吸入管道的每一个样品、试剂以及混合后的反应液之间,均由一小段空气间隔开;而非分段系统是靠试剂空白或缓冲液来间隔每个样品的反应液。在管道式分析仪中,以空气分段系统式最多,且较典型,整套仪器是由样品盘、比例泵、混合管、透析器、恒温器、比色计和记录器几个部件所组成。管道内的圆圈表示气泡,气泡可将样品及试剂分隔为许多液柱,并起一定的搅拌作用。但气泡影响比色,必须在比色前除去。

将几个单通道管道式分析仪结合起来,对一个样品同时测定几个项目。著名的有12通道分析仪,命名为顺序多项自动分析仪(sequential multiple auto analyzer)简称SMA12/60。同时发展为

SMAC,C为计算机(computer)的缩写。这类大型分析仪至今仍有使用者。它对每个样品可同时分析12个项目,每小时可分析60个样品。后来发现不加入空气泡,更有利于结果的检测,发展为流动注射分析法(flow injection analysis)。试剂的流动仍用比例泵驱动,样品用转动阀加入液流,反应后比色检测。

3.1.2离心式生化分析仪

离心式分析仪是196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仪,由Anderson设计,其特点是化学反应器装在离心机的转子位置,该圆形反应器称为转头,先将样品和试剂分别置与转头内,当离心机开动后,圆盘内的样品和试剂受离心力的作用而相互混合发生反应,最后流入圆盘外圈的比色槽内,通过比色计进行检测。

离心式分析仪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加样部分,二为分析部分。加样部分包括样品盘、试剂盘、吸样臂(或管)、试剂臂(加液器)和电子控制部分(键盘和显示器等)。加样时转头置于加样部分。加样完毕后将转头移至离心机上。分析部分,除安装转头的离心机外,还有温控和光学检测系统,并有微机信息处理和显示系统。

1.3分立式生化分析仪

所谓分立式,是指按手工操作的方式编排程序,并以有节奏的机械操作代替手工,各环节用传送带连接起来,按顺序依次操作。分立式分析仪与管道式分析仪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为:前者各个样品和试剂在各自的试管中起反应,而后者是在同一管道中起反应;前者采用由采样器和加

液器组成的稀释器来取样和加试剂,而不用比例泵;前者一般没有透析器,如要除蛋白质等干扰,需另行处理。恒温器必须能容纳需保温的试管和试管架,所以比管道式分析仪的体积要大。除此以外,其它部件与管道式的基本相似。分立式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Depout公司还推出一种袋式分析仪,即试管变为塑料袋,反应在袋内进行,也以袋作比色杯。这种袋只能一次性使用。

3.1.3干片式分析仪

干片式分析仪是80年代问世的。首先Eastman kodak公司以其精湛的化学工艺造出了测定血清中血糖、尿素、蛋白质、胆固醇等的干式试剂片。当加上定量的血清后,在干片的前面产生颜色反应,用反射光度计检测即可进行定量。这类方法完全革除了液体试剂,故称干化学法。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推出了用全血的干征试剂。即将血细胞排除于滤膜之外,而血浆与试剂发生反应后显色检测。

3.1.4模块式自动化系列

7600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日立公司于1998年开发出来的系列分析仪。它是由各种不同功能的模块组合而成,功能模块包括有样本投入部、电解质测定的ISE模块、常规实验项目测定的D模块、特殊实验项目测定的P模块、复查样本缓冲部和样本收纳部。根据D模块和P模块数目组合成不同型号的分析仪。

模块组合式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包括:

样品前处理系统,样品输送系统和样品后处理系统(生化分析,电解质分析,血液分析等)。

样品前处理系统由能独立工作,不同功能的各模块以同一标准来连接,通过计算机控制运行。由样品投入部,离心分离部,开栓部,在线分注部,非在线分注部,贴条码部,盖栓部,样品分注收存部,标本接收部等模块构成前处理系统,每一模块既是系统的一部分,又是独立的单元,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使用,具有灵活性和扩展性。

后处理系统有电解质分析系统,生化分析系统以及血液分析系统等。

1.6全实验室自动化分析系统

从检验标本处理开始,即标本的识别、传输、处理(分离血清等)、分注、分类(按项目分类)、检测和收费的自动化流水作业,到分析后自动储存标本,检验结果的自动分析、报告与传送,自动提示异常值或危险值,申请检验医师随时查询检验结果的全过程实现自动化、网络化。

3.2分立式生化仪结构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般由以下部分构成:探针系统、搅拌和冲洗系统、恒温系统、反应盘、光路系统构成。

2.1探针系统

液面检测技术:通过检测阻抗或电容、电流的变化,感知到空气和液面,可保证探针的感应装置至液面时会自动停止下降,即可增加速度也可减少污染,防止堵塞。

2.2搅拌和冲洗系统

搅拌系统是让样品和试剂混合后迅速分布均匀,保障测试正常进行。常用的搅拌方法为冲入空气、搅拌、振荡等,但是都容易产生气泡和外溢等问题。目前最好的方法是

螺旋式搅拌棒附着特富龙涂层,一方面减少气泡,另一方面减少携带和污染。

清洗系统一般包括试剂针的内外臂清洗、样本针的内外臂清洗、比色杯的清洗。

2.3恒温系统

全自动生化仪一般都设有30和37度两种温度。目前常见的有水浴、空气浴,最新的是恒温液循环加温方式。

水浴的优点是温度均匀、稳定;缺点是升温缓慢,开机预热时间长,因水质化(微生物、矿物质沉积)影响测定,因此要定期换水和比色杯。

空气浴的优点是升温迅速,无需保养;缺点是温度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恒温液循环加温集干式空气浴和水浴的优点,即有水浴温度稳定、均匀的优点,又有空气浴升温迅速、无需维护保养的优点。

2.4反应盘

现在大多数采用硬质玻璃比色杯(石英杯),其透光性好,易清洁,不易磨损。

2.5光路系统

光源:光源分为卤素灯和高压闪烁氙灯。相对而言卤素灯寿命长,价格低,是大部分生化仪的首先。

3.3生化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临床生化检验,主要在技术方面的应用方面上探讨生化检验新技术以及新的标记物的选择和评价,用于帮助诊断,又称“诊断生化”。主要应用于下列技术:光谱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标记技术、核酸扩增、杂交及序列分析技术等,其中生化分析仪主要运用了光谱技术中的吸收光谱法和比浊法。分别介绍如下:3.1吸收光谱法

3.1.1光谱范围和电子跃迁

波长从200nm—400nm的电磁辐射,称为紫外光,波长从400nm—760nm的电磁辐射,称为可见光。

3.1.2吸收曲线

以波长(λ)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而绘制出的一条曲线称为吸收曲线。

在一段波长范围内,有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最小吸收波长λmin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可获得最大的测定灵敏度。

3.1.3吸光度的定义

一束强度为I O的平行单色光通过一个含有浓度为C 的吸光物质、厚度为L的吸收池时,如上图,一些光子被吸收,光强从I O衰减为I t,则该溶液的吸光度A等于:

3.1.4Lamber-Beer 定律

A=?CL

其中?为吸光系数,有两种表示方法摩尔吸光系数和比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为1摩尔浓度的溶液在厚度为1cm 时的吸光度,比吸光系数的意义为浓度为1%(w/u )的溶液在厚度为1cm 时的吸光度;C 为溶液的浓度;L 为吸收池的厚度(单位为cm ,亦称光径)。

Lamber-Beer 定律的意义为:某溶液的吸光度等于该物质的吸光系数?、浓度C 和光径L (cm )的乘积,当光径不变时,浓度和吸光度成正比,这是生化分析仪利用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基础,见下图:

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是:(1)被Lamber-Beer 吸收光为单色平行光,(2)待测定溶液为稀溶液。

除特种蛋白外的大部分临床生化项目,配以相应的试剂,均可利用吸收光谱法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如:

酶类:包括ALT 、AST 、ALP 、ACP 、r-GT 、a-HBDH 、LDH 、CK 、CK-MB 、a-AMY 、等。 底物/代谢产物类:包括TG 、TC 、HDL-C 、LDL-C 、UA 、UREA 、Cr 、Glu 、TP 、Alb 、T-Bil 、D-Bil 、NH 4+、CO2等。

无机离子类:包括Ca 、P 、Mg 、Cl 等。 3.2比浊法

3.2.1

比浊法分两类: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

带有小粒的悬浮液和胶体溶液都具有向四面八方散射入射光的性质,当一束平行光通过含有悬浮质点的悬浮液或胶体溶液时,同时受到散射和吸收两个因素的影响,使光的强度减弱。在光源的光路方向上测量透射光(实际上还包括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比值,并通过该比值测定出悬浮液或胶体溶液中质点的溶度,称为投射比浊法;在光路的其他方向上测量散射光强度,从而测定出悬浮液或胶体溶液中质点的浓度,称为散射比浊法。

3.2.2测定原理 透射比浊法

一束强度为I 0的平行单色光通过一个含有悬浮质点(颗粒大小与光源波长接近)的悬浮液或胶体溶液时,如上图,其透射光强度I 可用下式表示:

I=I O e -τL

式中,L 为悬浮液或胶体溶液在光前进方向上的长度,τ为浊度系数,与悬浮质点的浓度C 成线性关系。令τ=2.3KC ,则:

该式与Lamber-Beer 定律相似,这是生化分析仪利用投射比浊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基础,该法可以与吸收光谱法共用一个检测器,所以生化分析仪,不需增加任何部件,均可利用此法进行测定。大部分特种蛋白,如载脂蛋白类(apoAI,apoB 等)、补体类(C3,C4等)免疫球蛋白类(IgG ,IgM 等)等,配以相应的试剂,可利用此法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

散射比浊法

颗粒大小与光源波长接近

一束强度为I O平行单色光通过一个含有悬浮质点(颗粒大小远小于光源波长)的悬浮液或胶体溶液时,如上图,与入射光垂直方向上,其散射光强度I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n1,n2分别表示质点与介质的折射率,V表示单位体积内的质点数,r表示质点半径。可见散射光强度与悬浮质点的浓度成正比,这是利用散射比浊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基础,因另需在光路垂直方向上增加一检测器,目前只有极少数生化分析仪可利用散射比浊法进行定量测定,而几乎所有的特种蛋白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都能利用散射比浊法进行定量测定。

3.2.3方法学分析

(1)散射比浊法与透射比浊法:

散射比浊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但干扰因素多。

(2)比浊法与吸收光谱法:

比浊法特异性差,灵敏度低。

3.4生化分析仪测定方法的分类及应用度的计算

4.4.1终点法

4.4.1概述

指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的反应,整个反应达到平衡,由于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可认为所有的被测定物已转变为产物,反应液的吸光度不在增加(或降低),吸光度的增加(或降低)程度与被测定物的浓度成正比。如下图:

如图所示:t1时刻加入试剂(体积为V),t2时刻加入样本(体积为S),然后搅拌并反应,之后测量反应液的吸光度,在t3时刻反应达到终点。T2— t3为测定时间。

4.4.2反应度R(Response)的计算

结果的计算包括三个部分:反应度R(Response)的计算、定标参数的计算和浓度(或活性)的计算。这里仅介绍R的计算,定标参数的计算和浓度(或活性)的计算在后面专门讨论。

1)单试剂单波长终点法

反应度R=t3时刻吸光度- t2前一时刻吸光度ⅹ(体积校正因子)

或R=t3时刻吸光度-单试剂空白吸光度。

2)双试剂单波长终点法

t1时刻加入第一试剂(体积为V1),t2时刻加入样本(体积为S),之后搅拌,t3时刻加入第二试剂(体积为V2)并立即搅拌,t4时刻反应打到终点。t3-t2为孵育时间,t4-t3为测定时间。

反应度R= t4时刻吸光度-双试剂空白吸光度

4.4.2一级动力学

4.4.2概述

一级动力学是指在被测物参与反应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内,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由于反应物在不断的消耗,因此整个反应速度在不断的减小,表现为吸光度的增加(或降低)速度越来越小,由于这类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很长,且平衡常数不算很大,必需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监测,该段时间内吸光度的增加(或)降低与被测定物的浓度成正比,见下图。一级动力学法又被称为初速率法、固定时间法、二点动力学等。

如图所示:t1时刻加入试剂(体积为V),之后测量试剂空白的吸光度,t2时刻加入样本(体积为S),t3时刻反应稳定,t4时刻停止对反应进行监测;t2-t3为延迟时间,t3-t4为测定时间。

4.2.2反应度R的计算(单、双试剂相同)

反应度R=t4时刻吸光度—t3时刻吸光度

4.4.3零级动力学法

4.4.31概述

指反应速度与被测定物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也就是与被测定物浓度无关,因此,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可以匀速地生成某个产物,导致被测定溶液在某一波长下吸光度均匀地减小或增加,减小或增加的速度(?A/min)与被测物的活性或浓度成正比。零级动力学法即通常所说的动力学法,也被称为连续监测法,主要用于酶活性的测定。

实际上,由于底物浓度不可能足够大,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消耗到一定的程度后,反应速度不再与酶活性成正比,因此,零级动力学法是针对于特定时间段而言的,各试剂商对这段时间有严格规定,见下图中的t3-tn:

t1时刻加入试剂(体积为V ),t2时刻加如样本(体积为S ),t3时刻反应稳定,tn 时刻停止对反应进行监测;t3到tn 之间的时间内,吸光度匀速变化,变化的速率和反应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t3-t2为延迟时间 ,tn-t3为测定时间。

4.3.2反应度R 的计算(单、双试剂相同)

其中n=t3到tn 间的数据个数 T i =时间

A i =某一时间的吸光度

3.5.测定值计算方程

以下为各种方法学的测定值计算方程及监察参数定

三种基本方法的应用如下:

- 终点法 - 两点法 - 动力法

3.5.1 终点法-单试剂, 单波长及样本空白扣除

测定值 x 单位因子 – 截距

最後報告結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斜率

每个终点, 仪器均测取三个读数"T 0", "T 1 - 18"及 "T 1".

時間

吸光度

(Abs) 加入样本 Rbl R Abs (T 1)

测定值 = 因子 x [Abs (T1) - *Rb1R]

标准浓度

因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s (T1) - *Rb1R(试剂空白值)

* RBL试剂空白值, 可在定标数据程序内查看

3.5.2 反应控制

是用来监察在终点法中反应是否己到终点.

Abs (T 1) - Abs ( 1") <反应控制

Abs = Abs (T 1) - Abs ( 1") = 0.3336 - 0.3319 = 0.0017 <反应控制

终点法时:指反应终点的吸光度与前一点的吸光度差值要小于仪器给出的反应控制,否则反应到达终点时会报警终点不稳定。

固定时间法:判断参与计算的两点线性,例如:

時間

1" T1

吸光度 (Abs)

加入样本

两测的吸光度差值.

Abs

3.5.3 试剂白波动

试剂白波动是试剂本身在测读时间内的吸光度变化值.

3.5.4两点法(I.R.) – 单试剂

测定值 x 单位因子 – 截距

最后报告结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斜率

時間

吸光度 (Abs) RGT 波动

RBL T 0

T 1

時間

T 0

吸光度 ( Abs) Abs (T 1) 样本或 标准

T 1

Abs (T 0) 试剂空白 Abs (T 1

) 试剂空白

Abs (T 0) 样本或 标准

测定值= 因子 x [Abs 样本-RGT 波动]

Abs 样本= Abs 样本 (T 1) - Abs 样本(T 0)

RGT 波动 = Abs 试剂空白= Abs 试剂(T 1) - Abs 试剂(T 0)

标准浓度

因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

Abs 标准± RGT 波动

3.5.5 两点法(I.R )试剂

测定值= 因子 x [Abs 样本-RGT 波动]

时间

吸光度 ( Abs) T 3

R1

T 1 延迟时间

H 20/STD/ 样本 T 2 读数时间 加入 R2延迟时间 RGT 漂移

Abs 样本/标本

Abs (T 2) Abs (T 3) R2

标准浓度

因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 Abs 标准± RGT 波动

起时极限

Afp = Abs (T 0) - Abs (T 0 - 18") Asp = Abs (T 1) - Abs (T 1 - 18")

若比值不符合以下条件:

Afp – 线性因子 x Asp < 起始极限 测结果会有报警反应不符合线性.

线性因子

時間

吸光度 ( Abs) T 0-18"

T 0

T T

?Afp ?Asp

Afp

比值 ____________ =线性因数

Asp

3.5.6底物消耗值

正反应

负反应

3.5.7动力学因数的计算:

时间

吸光度 ( Abs) T 0

T 底物消耗极限 Abs (T 0) Abs (T 1) 沒有报警 报警底物耗尽 时间 吸光度 ( Abs) T 0

T 底物消耗极限 Abs (T 0) Abs (T 1) 沒有警號

报警底物耗

Vt x 1000

因數 = _________________

Vs x O.T.. x x t

Vt =反应总量 (样本量 + 试剂量) Vs= 样本量

O.T. = 光径的长度(cm).

= 消光系數

1000 = 单位转换-由 ml 转换为ul

測定值 = 因數 x

Abs/ 分. = 因數. x [ Abs(T 0) - Abs(T 1)] x 60 /[(T 0)- (T 1)]

3.6 定标参数和浓度的计算

3.6.1定标参数的计算

定标方法分为两大类,即线性定标和非线性定标,其中线性定标又包括单点线性定标(又称因数法)、两点线性定标(又称线性法)和多点(大于3点)线性定标(又称线性回归法),主要适用于比色法测定的项目;非线性定标主要适用于比浊法测定的项目,下面分别予于介绍。

3.6.2几点说明

(1)三种测定方法(终点法、固定时间法和动力学法)可以和上述的定标方法任意对应。

(2)后面的定标公式中:

R 表示反应度(详见上文“R 的计算”) C 表示标准液的浓度(或活性)。 K 、R O 、a 、b 、c 、d 表示定标参数。

标准液 亦称基准溶液,是浓度已经准确测知的溶液。

3.6.3线性定标

(1)单点线性定标 定标公式:R=KC ,只有1个定标参数K ,

定标曲线如下图:

只需提供1个标准品。大多数酶学项目可以不定标而直接输入因数(输入值F=1/K)(2)两点线性定标

定标公式:R=DC+b,有2个定标参数,K和b

其中

要求提供两个标准品,C1、C2为标准品1和2的浓度,R1、R2为标准品1和2的反应度。定标曲线如下图:

(3)多点线性定标

定标公式:R=KC+b,有两个定标参数,K和b,其中:

生物化学知识点

生物化学知识点 时间:2011-8-10 18:04:44 点击:486 核心提示:生物化学一、填空题 1、大多数的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氮)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形式是(a-螺旋)、(B-折叠)(B-转角)(无规则卷曲)。 3、维行蛋白质的空间结稳定的化学键主要有(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 生物化学 一、填空题 1、大多数的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氮)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形式是(a-螺旋)、(B-折叠)(B-转角)(无规则卷曲)。 3、维行蛋白质的空间结稳定的化学键主要有(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和(二硫键)。 4、使蛋白质沉淀常用的方法有(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某些酸类沉淀法)、(重金属盐沉淀法)。 5、核酸分(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核酸彻底水解的最终产物是(碳酸)、(戊糖)、(含氮碱),此即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 6、核酸中嘌呤碱主要有(腺嘌呤A)和(鸟嘌呤B)两种,嘧啶碱主要有(胞嘧啶C)、(尿嘧啶U)和(胸腺嘧啶T)三种。 7、酶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够在体内外起催化作用的生物催化剂),酶所催化的反应称为(酶促反应),酶的活性是指(酶的催化能力)。 8、酶促反应的特点有(催化效率高)、(高度专一性)(酶活性的不稳定性)。 9、酶促反应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 10、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糖异生作用),糖的正常去路有(氧化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等),异常去路有(尿糖)。

临床生化检验知识点

临床生化检验 1、糖酵解:指从葡萄糖至乳糖的无氧分解过程,可生成2分子ATP。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最终产物:乳酸。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红细胞。 2、糖氧化——乙酰CoA。有氧氧化是糖氧化供能的主要方式。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3、糖异生: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防止乳酸中毒。 4、血糖受神经,激素,器官调节。 5、升高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A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糖异生),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 降低血糖激素:胰岛素(B细胞分泌)(唯一) 6、糖尿病分型: Ⅰ型:内生胰岛素或C肽缺,易出酮症酸中毒,高钾血症,多发于青年人。 Ⅱ型:多肥胖,具有较大遗传性,病因有胰岛素生物活性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 特殊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7、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加随意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FVPG)≥7.0 mmol/L;(OGTT)2h血糖≥11.1 mmol/L。初诊需复查后确证。

8、慢性糖尿病人可有:白内障(晶体混浊变形),并发血管病变以心脑肾最重。 9、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多<40岁,年轻人),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血糖极高,>33.6mmol/L,肾功能损害,脑血组织供血不足,多>40岁,老年人),乳酸酸中毒(LA)。10、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GOD-POD法)。己糖激酶法(HK):参考方法 (>7.0mmol/L称为高血糖症。<2.8mmol/L称为低血糖症。) 11、空腹低血糖反复出现,最常见的原因是胰岛β细胞瘤(胰岛素瘤)。胰岛B细胞瘤临床特点:空腹或餐后4—5h发作,脑缺糖比交感神经兴奋明显,有嗜睡或昏迷,30%自身进食可缓解故多肥胖。 12、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13、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动脉血糖。 14、血糖检测应立即分离出血浆(血清)尽量早检测,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15、肾糖阈:8.9—10.0mmol/L。 16、糖耐量试验:禁食10—16h,5分钟内饮完250毫升含有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每30分钟取血一次,监测到2h,共测量血糖5次(包括空腹一次)。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过程 2 H 2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胞液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 荷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 在某一PH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和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 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和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 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 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 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 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 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和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 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总3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 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生化基础知识---总结终极版

1.2. 常用临床生化项目的分类 1.2.1. 按化学性质分类 大概分为四类:酶类、底物代谢类、无机离子类、特种蛋白类。 1.2.1.1. 酶类 包括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ACP(酸性磷酸酶),r-GT(谷氨酰转移酶),α-HBDH(α羟丁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α-AMY(淀粉酶),ChE(胆碱脂酶)等。 1.2.1.2. 底物代谢类 包括TG(甘油三脂),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UA(尿酸),UREA(尿素氮),Cr(肌酐),Glu(葡萄糖),TP (总蛋白),Alb(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TBA(总胆汁酸),CO2(二氧化碳)等。 1.2.1.3. 无机离子类 包括Ca(钙),P(磷),Mg(镁),Cl(氯),Fe(铁)等。 1.2.1.4. 特种蛋白类 apoA1(载脂蛋白A1),apoB(载脂蛋白B),Lp(a)(脂蛋白a);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 1.2.2. 按临床性质分类 无机离子:包括Ca,P,Mg,Cl等; 肝功能:包括ALT,AST,r-GT,ALP,MSO,T-Bil,D-Bil,TBA,TP,Alb等; 肾功能:UA,UREA,Cr等; 心肌酶谱:CK,CK-MB,LDH,α-HBDH, AST,MSO等; 糖尿病:GLU等; 前列腺疾病:ACP,p-ACP等; 胰腺炎:α-AMY; 血脂:TC,TG,HDL-C,LDL-C,apoA1,apoB,Lp(a); 痛风:UA; 中毒:ChE; 免疫性疾病:C3,C4,IgG,IgA,IgM; 急性炎症反应:CRP(C反应蛋白),AAG(a1酸性糖蛋白),CER(铜蓝蛋白),ASO (抗链球菌溶血素O)。 1.3. 常用临床项目的医学决定水平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MD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做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如进一步进行某一方面的检查,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医学决定水平与参考值的根本区别在于: 它不仅对健康人的数值进行研究,以决定健康人的数值区间,同时还对有关疾病的不同病情的数据进行研究,以定出不同的决定性限值。 可提示及引导医师采取不同的临床措施。所医学决定水平看来更合理、更客观、更有助于临床的应用。当然,真正建立起每一项试验的医学决定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存在着许多的实际困难。 下列为一些常用检验项目的医学决定水平,仅供参考。 1.3.1. 钾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脂肪酸 脂酰 消耗了2 ②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酶:a.肉碱酰基转移酶 I(脂肪酸氧化分解的关键酶、限速酶) b.肉碱酰基转移酶Ⅱ c.脂酰肉碱——肉碱转位酶(转运体) ③脂酸的β氧化 a.脱氢:脂酰

(完整版)生物化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一、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N),主要元素:C、H、O、N、S,根据含氮量换算蛋白质含量:样品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平均值为16%),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20种),酸性氨基酸/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天冬氨酸(D)、谷氨酸(E); 碱性氨基酸/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酸:赖氨酸(K)、组氨酸(H)、精氨酸(R) 非极性脂肪族R基氨基酸:甘氨酸(G)、丙氨酸(A)、脯氨酸(P)、缬氨酸(V)、亮氨酸(L)、异亮氨酸(I)、甲硫氨酸(M); 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丝氨酸(S)、苏氨酸(T)、半胱氨酸(C)、天冬酰胺(N)、谷氨酰胺(Q); 芳香族R基氨基酸:苯丙氨酸(F)、络氨酸(Y)、色氨酸(W) 肽的基本特点 一级结构的定义:通常描述为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顺序,简称氨基酸序列(由遗传信息决定)。维持稳定的化学键:肽键(主)、二硫键(可能存在), 二级结构的种类: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超二级结构, 四级结构的特点:肽键数≧2,肽链之间无共价键相连,可独立形成三级结构,是否具有生物活性取决于是否达到其最高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构象 2、一级结构相似则其功能也相似3、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可以直接影响其功能因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结构或合成量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称分子病,如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疯牛病是二级结构改变 等电点(pI)的定义:在某一pH值条件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蛋白质在不同pH条件下的带电情况(取决于该蛋白质所带酸碱基团的解离状态):若溶液pHpI,则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碱性蛋白质含碱性氨基酸多,等电点高,在生理条件下净带正电荷,如组蛋白和精蛋白;酸性蛋白质含酸性氨基酸多,等电点低,在生理条件下净带负电荷,如胃蛋白酶), 蛋白质稳定胶体溶液的条件:(颗粒表面电荷同性电荷、水化膜), 蛋白质变性:指由于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被破坏,造成其四级结构、三级结构甚至二级结构被破坏,结果其天然构象部分或全部改变。实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变性导致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变性只破坏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即只破坏其构象,不破坏其氨基酸序列。变性本质:破坏二硫键 沉降速度与分子量及分子形状有关沉降系数:沉降速度与离心加速度的比值为一常数,称沉降系数 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 二、核酸化学 核酸的特征性元素:P,组成元素:C、H、O、N、P,核苷酸的组成成分: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戊糖、一分子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尿嘧啶U),

临床生化检验知识点

1、糖酵解:指从葡萄糖至乳糖的无氧分解过程,可生成2分子ATP。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最终产物:乳酸。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红细胞。 2、糖氧化——乙酰CoA。有氧氧化是糖氧化供能的主要方式。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 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3、糖异生: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防止乳酸中毒。 4、血糖受神经,激素,器官调节。 5、升高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A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糖异生),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 降低血糖激素:胰岛素(B细胞分泌)(唯一) 6、糖尿病分型:Ⅰ型:内生胰岛素或C肽缺,易出酮症酸中毒,高钾血症,多发于青年人。 Ⅱ型:多肥胖,具有较大遗传性,病因有胰岛素生物活性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 特殊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7、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加随意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FVPG)≥7.0 mmol/L;(OGTT)2h血糖≥11.1 mmol/L。初诊需复查后确证。 8、慢性糖尿病人可有:白内障(晶体混浊变形),并发血管病变以心脑肾最重。 9、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多<40岁,年轻人),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血糖极高,> 33.6mmol/L,肾功能损害,脑血组织供血不足,多>40岁,老年人),乳酸酸中毒(LA)。 10、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GOD-POD法)。己糖激酶法(HK):参考方法(>7.0mmol/L称为高血糖症。<2.8mmol/L称为低血糖症。) 11、空腹低血糖反复出现,最常见的原因是胰岛β细胞瘤(胰岛素瘤)。胰岛B细胞瘤临床特点:空腹或餐后4—5h发作,脑缺糖比交感神经兴奋明显,有嗜睡或昏迷,30%自身进食可缓解故多肥胖。 12、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13、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动脉血糖。 14、血糖检测应立即分离出血浆(血清),尽量早检测,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15、肾糖阈:8.9—10.0mmol/L。 16、糖耐量试验:禁食10—16h,5分钟内饮完250毫升含有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每30分钟取血一次,监测到2h,共测量血糖5次(包括空腹一次)。

生物化学知识点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及基本概念整理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Ⅰ基本概念 1、等电点(pI):使氨基酸离解成阳性离子和阴性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总带电荷为零(呈电中性) 时的溶液pH值. A溶液pHpI,氨基酸带负电荷,在电泳时向正极运动。 2、修饰氨基酸(稀有氨基酸):蛋白质合成后,氨基酸残基的某些基团被修饰后形成的氨基酸。没有 相应的密码子,如甲基化、乙酰化、羟基化、羧基化、磷酸化等。 3、肽键(peptide bond):合成肽链时,前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下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通过脱 水作用形成的酰胺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4、肽键平面(酰胺平面):参与肽键的六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该平面称为肽键平面。肽键平面不能 自由转动。 5、蛋白质结构: A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从N端到C端的氨基残基种类、 数量和顺序。主要的化学键:肽键,二硫键。 B 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 即蛋白质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涉及侧链原子的位置)。 分α-螺旋( α -helix):较重要,为右手螺旋,每圈螺旋含3.6个 氨基酸残基(13个原子),螺距为0.54nm、β-片层(β-折叠, β-pleated sheet)、β-转角(β-turn )、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π-螺旋(π -helix )。维持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氢键。 模体:蛋白质分子中,二级结构单元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形成 混合或均有的空间构象,又称超二级结构。 C 结构域:蛋白质三级结构中,折叠紧凑、可被分割成独立的球状或纤维状,具有特定功能的 区域,称为结构域。为构成三级结构的基本单元。 D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肽链上所有原子的相对空间位 置).化学健:疏水键和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来维持其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 E 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几条各具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间相互结集和相互作用,排列形成 的更高层次的空间构象。作用力:亚基间以离子键、氢键、疏水力连接。此外,范德华力、二 硫键(如抗体)。 6、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在细胞中能够帮助其他多肽链(或核酸)折 叠或解折叠、组装或分解的蛋白称为分子伴侣。如热休克蛋白。 7、一级结构是形成高级结构的分子基础,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可能引起其功能的异常或丧失(“分 子病”);同功能蛋白质序列具有种属差异与保守性。 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其发挥生物学活性的基础,蛋白质分子构象的改变影响生物学功能或 导致疾病的发生,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变,但由于折叠错误,导致蛋白质构象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称为蛋白质构象病(折叠病)。 8、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活 性丧失的过程。为非共价键和二硫键断裂,物理(高温、高压、紫外线),化学(强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盐)等因素导致。 9、20种AA名称及缩写: A 非极性疏水性AA: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

生物化学检验考试重点知识总结教学提纲

生物化学检验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第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临床生物化学与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选择题) 第二章 1.血浆蛋白质电泳区带顺序:前清蛋白、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1-球蛋白、β2-球蛋白、γ-球蛋白 2.急性时相反应:当人体因感染、自身免疫性等组织损伤(如创伤、手术、心肌梗死、肿瘤等)侵害,诱导炎症,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释放紧急反应性因子,再经血液循环,刺激肝脏细胞产生Hp、Cp、CRP等,使其血浆中浓度显著升高,而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则出现相应下降,此炎症反应过程,称之为急性时相反应(APR),该过程出现的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各APP升高的速度和幅度有所不同,C-反应蛋白首先升高,在12小时内α1-酸性糖蛋白也升高,尔后α1-抗胰蛋白酶、触珠蛋白、C4和纤维蛋白原升高,最后是C3

和铜蓝蛋白升高,通常在2至5天内这些APP达到最高值。 3.M蛋白→多发性骨髓瘤 4.清蛋白(Alb)的生理功能:①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以维持血管内外体液的平衡。②重要的营养蛋白:用于组织蛋白的补充和修复③血浆中主要的载体蛋白: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Alb的结合而运输④具有缓冲酸碱的能力: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5.CRP的临床意义: CRP是第一个被认识的APP。CRP是非特异性指标,主要用于结合临床检测疾病:①筛查微生物感染;②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③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血清中浓度再次升高)④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监测;⑤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简答题) 6.体液总蛋白测定的方法:凯氏定氮法是经典的蛋白质测定方法(参考方法);双缩脲法是常规方法。 7.清蛋白可与阴离子染料溴甲酚绿(BCG)或溴甲酚紫(BCP)结合,而球蛋白基本不结合这些染料。 8.前清蛋白(PA):在正常血清蛋白电泳(SPE)中显示在清蛋白前方故而得名,生理功能:PA为运载蛋白和组织修

生化知识点

1、何谓不可逆性抑制、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研究抑制作用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研究抑制作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 A、研究酶活性中心的必须基团,例如,如果通过基因定点突变,改变酶活性中心的必须基 团,可能使酶的活性增加或降低;使该酶抑制剂的作用增加或降低。 2、糖代谢和脂代谢是通过哪些反应联系起来的? 答:A、当摄入糖过量,葡萄糖除转变为糖元外,可通过过多的乙酰辅酶A的合成而合成脂肪,胆固醇等; B、脂肪的甘油部分可经糖异生转变成葡萄糖; C、脂肪的分解代谢受糖代谢影响,如饥饿,糖共应不足,脂肪动员加强,酮体增多 3、试述体内糖如何转变成脂肪? 答:A、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B、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生成乙酰辅酶A,此时体内由于乙酰辅酶A和能量增加,机体将趋于合成反应;C、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乙酰辅酶A被运输到胞浆,通过脂肪酸合成途径合成脂肪酸;D.在酶作用下,脂肪酸与甘油合成脂肪。 7、生物体内糖、脂肪及蛋白质三类物质在代谢上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一)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联系 A、当摄入糖过量,葡萄糖除转变为糖原外,可因增加乙酰辅酶A的合成(脂酸合成的原料增多)而促进合成脂肪酸,合成脂肪。 B、脂肪的甘油部分可经糖异生转变成葡萄糖。 C、脂肪的分解代谢受糖代谢影响,如饥饿,糖供应不足,脂肪动员加强,酮体增多。(二)糖与氨基酸代谢的联系 A、糖可转变为非必须氨基酸,如葡萄糖—丙酮酸—丙氨酸、葡萄糖—丙酮酸—草酰乙酸—天冬氨酸等。 B、氨基酸(生糖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可经糖异生途径可转变为糖。 (三)脂类和氨基酸代谢的联系 A、脂肪的甘油部分可转变为非必须氨基酸,如甘油—α磷酸甘油—磷酸2羟丙酮—丙酮酸—丙氨酸;丙酮酸—草酰乙酸—天冬氨酸等。 B、蛋白质降解—氨基酸,生酮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可转变为乙酰辅酶A—转变为脂酸,也可转变为酮体。 C、氨基酸参与磷脂的合成,如丝氨酸—卵磷脂、脑磷脂等。 3、简述真核RNA聚合酶II的转录激活,指出转录因子与转录起始位点结合的时空顺序。答:由各种转录因子在转录起始位点进行组装,生成”转录予始复合物”(转录起始复合物) 它们组装的时空顺序是:TFIID(TBP,TAF)-TFIIA-TFIIB-RNA聚合酶II-TFIIF-TFIIE-TFIIH. 4、说明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 答:1.阻遏蛋白的负调控,正常情况下,细菌利用葡萄糖做碳源(来源丰富),没有乳糖存在,因此,阻遏蛋白结合在O基因处,基因关闭,没有该结构基因的表达; 2.乳糖的诱导调控: 当培养基中乳糖增加而葡萄糖浓度降低时,乳糖作为诱导剂,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后者变构失活,并脱离操纵基因,RNA聚合酶识别,结合O处,基因开放; 3.CAP蛋白的正调控: 由于乳糖浓度升高并葡萄糖浓度降低,而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后者激活CRP(cAMP受体结合蛋白,为变构激活),被激活的CRP蛋白与已在启动基因处结合的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增加结构基因的转录 、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哪些? 答:有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和非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信号转导蛋白,核内转录因子,细胞周期蛋白等。 2、原癌基因的激活方式有哪些? 举例说明。

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篇

基础知识篇 生物化学 知识点: 1、各类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2、脂类中与生物膜有关的物质结构与功能; 3、核酸的基本结构、相互关系与功能; 4、各类氨基酸的基本结构、特征以及蛋白的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5、酶的分类、作用机制、抑制类型、动力学过程与调节; 6、代谢中的生物氧化过程特别是光合磷酸化过程的机理及意义; 7、代谢中的糖代谢过程; 8、核酸的生物合成、复制、转录及基因表达; 9、各种代谢过程的调控及相互关系; 10、现代生物学的方法和实验手段特别是分离、纯化、活性册顶的基本 方法等; 11、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将两种旋光不同的葡萄糖分别溶与水后,其旋光率均逐渐变为+52.7°。,称为变旋现象。 ◎●羟甲基在糖环平面的上方的为D-型,在平面的下方的为L-型。在D-型中,半缩醛羟基在平面的下方的为α-型,在平面的上方的为β-型。 ◎●一切糖类都有不对称碳原子,都具旋光性。 ◎●区分酮糖、醛糖用Seliwanoff反应。 ◎●天然糖苷多为β-型。 ◎●糖醛酸是肝脏内的一种解毒剂。 ◎●自然界存在的糖胺都是己糖胺。 ◎●麦芽糖为[α-D-葡萄糖-α(1→4)-α-D-葡萄糖苷],异麦芽糖为[α-D-葡萄糖-α(1→6)-α-D-葡萄糖苷],蔗糖为[α-D-葡萄糖-α,β(1→4)-果糖苷],乳糖为[半乳糖-β(1→4)-α-D-葡萄糖苷],纤维二糖为[α-D-葡萄糖-β(1→4)α-D-葡萄糖苷]。 ◎●直链淀粉成螺旋状复合物,遇碘显紫蓝色,碘位于其中心腔内,在620——580nm有最大光吸收。支链淀粉分支平均有24——30个葡萄糖,遇碘显紫红色,在530——555nm有最大光吸收。糖原遇碘显棕红色,在430——5490nm有最大光吸收。◎●与糖蛋白相比,蛋白聚糖的糖是一种长而不分支的多糖链,即糖胺聚糖。其一定的部位上与若干肽链连接,糖含量超过95%,多糖是系列重复双糖结构。 ◎●糖蛋白是病毒、植物凝集素、血型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Fe2+、Cu2+、血红蛋 素结合蛋白。参与凝血过程的糖蛋白有:凝血酶原、纤维蛋白酶原。 ◎●血型物质含75%的糖,它们是: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胺。 ◎●木糖-Ser连接为结缔组织蛋白聚糖所特有。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三羧酸循环记忆方法 一:糖无氧酵解过程中的“1、2、3、4”1:1分子的葡萄糖2:此中归纳为:6个2 2个阶段;经过2个阶段生成乳酸 2个磷酸化; 2个异构化,即可逆反应; 2个底物水平磷酸化;2个ATP消耗,净得2个分子的ATP; 产生2分子NADH 3:整个过程需要3个关键酶4:生成4分子的ATP. 二:糖有氧氧化中的“1、2、3、4、5、6、7”1:1分子的葡萄糖2:2分子的丙酮酸、2个定位3:3个阶段: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生成乙酰CO-A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4:三羧酸循环中的4次脱氢反应生成3个NADH和1个FADH2 5:三羧酸循环中第5步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此循环中唯一生成高能磷酸键的反应6:期待有人总结7:整个有氧氧化需7个关键酶参与:己糖激酶、6-

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拧檬酸合酶、异拧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在某一pH值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即称为兼性离子或两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的序列,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二硫键,一级结构也包括生成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置。维持其稳定的化学键是:肽键。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相邻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局部肽链空间结构,是其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蛋白质二级结构形式:主要是周期性出现的有规则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包括相距甚远的氨基酸残基主链和侧链所形成的全部分子结构。因此有些在一级结构上相距甚远的氨基酸残基,经肽链折叠在空间结构上可以非常接近。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各具独立三级结构多肽链再以各自特定形式接触排布后,结集所形成的蛋白质最高层次空间结构。 3..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

临床生化检验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临床生化检验基础知识培训 一、生化基础知识 二、生化仪器基础知识 三、部分生化项目的临床意义 本文档仅供生化应用工程师参考阅览,更多专业知识请查阅后附参考文献。 肖自强 2014-3-19

一、生化基础知识 1.1生化诊断试剂盒为由一定的化学品或者酶类组成的多成分混合试剂(Reagent),最终以水溶液的方式与待测物发生一系列化学或者生化反应,通过生成物或反应物中某物质的吸光度变化,测量待检测物中某种特定物质的含量。 1.2生化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样本,包括:人体血清(主要)、血浆及尿液中的各种酶类和代谢产物,用于预测,诊断以及治疗监测,协助临床医生诊治疾病提供数据参考。 1.3按功能分为:肝功、血脂、肾功、心肌、代谢、免疫&风湿、离子&其他。 1.4试剂性能评价指标: 1 试剂外观 2批间差 3准确度 4精密度 5线性(灵敏度) 6抗干扰能力(特异性) 7稳定性 1.5试剂检测原理(朗伯比尔定律):A=Kbc

式中,A 为吸光度;K 为吸收系数,是与入射辐射的波长及吸收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b为液层厚度,单位为cm;c 为吸收物质的浓度。当浓度的单位为mol/L 时,K 的单位为L/mol·cm,称为摩尔吸收系数,通常用ε表示。摩尔吸收系数ε表示物质对某一波长的辐射的吸收特性。ε愈大,表示物质对某波长辐射的吸收力愈强,因而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灵敏度就愈高. 1.6理论值与实测值偏差的解释:实测值偏离了朗伯比尔定律。 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因素: 1复合光对Beer 定律的偏离:吸收定律要求入射光为单色光,而分光光度计单色光的纯度主要决定于色散元件及光路设计,即使高精度的仪器,也得不到纯单色光,而是波长宽度的复合光,其结果导致偏离Lambert Beer 定律。 2杂散光的影响:杂散光(stray light) 是进入检测器待测波长以外的光。主要来源于仪器色散元件表面的散射、单色器内壁尘埃等。 3狭缝宽度的影响:单色器设有进、出口狭缝,狭缝愈窄,单色光愈纯,吸光度增加,但辐射能减小,对弱吸收带的测量有一定影响。定性分析时,为提高分辨能力常采用较小的狭缝,而定量分析时,在灵敏度允许的情况下,宜采用较大狭缝。当出、入射狭缝宽度相等时,狭缝宽度引起的误差最小。 4非吸收作用引起的误差: 1.散射效应:光吸收定律只适用于均匀的吸收体系,如待测溶液是混浊的,当 光通过时,将产生散射效应。其结果使光通过吸收物质的光程不固定,散射光的一部分和透射光一起进入检测器,导致偏离Beer 定律。因此,免疫比浊法常用多点校准来做标准曲线。 2. 荧光效应:分子吸收辐射能后产生的激发态分子以重新发射辐射的方式回 到基态而发射荧光。由于多数显色体系荧光效应很小,而且荧光发射是各向同性,只有一部分沿透射光方向进入检测器,使测量吸光度偏低。一般情况下,荧光效应对分光光度法产生的影响较小。目前,多数光度计设有两个样品室,对有荧光试样可置于离检测器较远的样品室,或在光路中插入适当的滤光片以消除荧光效应。 5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化学反应引起的误差,人为的误差等,在此不作详细解释。 1.7生化测定方法: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所涉及的测定方法包括终点测定法、连续监测法、固定时间法等。 1.8.1生化分析基本术语概述: 1双波长:由主波长和副波长构成的两个波长,测定样品采用双波长可以消除对实验的影响。主波长是指测定某物质时,生成的产物颜色对光吸收的特有波长。副波长是指测定某物质时,为消除其他干扰物质在主波长造成测定干扰所设定的波长。 2反应杯空白:在特定波长下,光通过以蒸馏水或空气为反应体系所测得的吸光度值。 3试剂空白:在各特定波长下,光通过以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为样品和相应测定项目

生化知识点

生物氧化 一、填空题 1.呼吸链是指位于线粒体内膜的一组排列有序的递氢或递电子体构成的功能单位,又称为电子传递链。 2.真核细胞的呼吸链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膜,而原核细胞的呼吸链存在于细胞膜。 3.呼吸链上流动的电子载体包括NAD+、CoA和细胞色素c等几种。 4.P/O值是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与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摩尔数之比,NADH的P/O 值是2.5,FADH 的P/0值是1.5。 2 5.生物合成主要由NADPH提供还原能力。 二、是非题 1.[ ×]呼吸链上电子流动的方向是从高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到低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2.[× ]生物氧化只有在氧气的存在下才能进行。 3.[× ]NADH和NADPH都可以直接进入呼吸链。 三、单选题 1.[ B ] F1/F0ATPASE的活性中心位于 A.α亚基 B.β亚基 C.γ亚基 D.δ亚基 E.ε亚基 2.[ E]下列哪一种物质最不可能通过线粒体内膜? A.Pi B.苹果酸 C.柠檬酸 D.丙酮酸 E.NADH 3.[C ]可作为线粒体内膜标志酶的是 A.苹果酸脱氢酶 B.柠檬酸合成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单胺氧化酶 E.顺乌头酸酶 4.[ B ]在离体的完整的线粒体中,在有可氧化的底物的存在下,加入哪一种物质可提高电子传递和氧气摄入量? A.更多的TCA循环的酶 B.ADP D.NADH E.氰化物 5.[ D ]下列氧化还原系统中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 A.延胡索酸/琥珀酸 C.细胞色素a D.细胞色素b E./NADH 6.[ B ]下列化合物中,除了哪一种以外都含有高能磷酸键? B.ADP C.NADPH D.FMN 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7.[C ]下列反应中哪一步伴随着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 A.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 B.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 C.柠檬酸→α-酮戊二酸 D.琥珀酸→延胡索酸 E.苹果酸→草酰乙酸 8.[E ]乙酰CoA彻底氧化过程中的P/O值是 A.2.0 B.2.5 C.3.0 D.3.5 E.4.0 9.[ D ]肌肉组织中肌肉收缩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以哪种形式贮存? A.ADP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ATP D.cAMP E.磷酸肌酸 10.[ E ]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呼吸链的成员? A.CoQ B.细胞色素c C.辅酶I D.FAD E.肉毒碱 糖代谢 一、填空题 1.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氧化、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为糖酵解,实际上葡萄糖有氧分解的前十步反应也与之相同。 2.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是EMP途径中的第一个氧化反应。甘油酸-1,3-二磷酸分子中的磷酸基转移给ADP生成ATP,是EMP途径中的第一个产生ATP的反应 4.丙酮酸脱氢酶系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它所催化的丙酮酸氧化脱羧是葡萄糖代谢中第一个产生CO2的反应

生化检测基本常识

生化检测常识

目录 第一章生化检测基本常识 1.1标本的获得 (2) 第二章常规生化检测项目简介 2.1生化项目的临床意义 (2) 第三章生化仪参数测量原理 3.1自动生化仪的分类 (3) 3.2分立式生化仪结构 (5) 3.3生化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6) 3.4生化分析仪测定方法的分类及应用度的计算 (9) 3.5.测定值计算方程 (10) 3.6 定标参数和浓度的计算 (17) 第四章几个重要概念 5.1试剂空白 (21) 5.2样本空白 (21) 5.3水空白 (21) 5.4样本 (21) 5.5质控物质 (21) 5.6底物控制 (21)

第一章生化检测基本常识 生化检测是医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常用的检测手段,通常以人的血清为标本,通过测量血清中各生化成份的含量,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1标本的获得 一般要求病人空腹时采静脉血(全血)。全血经过离心机离心,分层为血清和血细胞,正常情况下,上层颜色浅且透明(血清),下层颜色深且不透明(血细胞)。有的血清较为特殊,或分层不明显(融血),或血清不透明(脂血,呈牛奶状)。 第二章常规生化检测项目简介 2.1生化项目的临床意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为谷丙转氨酶(GPT)是衡量肝功能的重要指标,许多低端医 疗机构在做体检时仅测此一项生化项目。正常人一般在40U/L以内。干粉试剂复溶后为单试剂,液体试剂一般为双试剂,应用动力学法可计算结果。 ◆蛋白:通常测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终点法。一般用单试剂,有的TP试剂为双试剂, 可用两点终点法测。蛋白质是血清的主要成份,大部份由肝细胞合成。通过蛋白的测定可以协助某些疾病的诊断。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GLU)。常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正常人空腹血糖一般为3.9~ 6.1mmol/L。市场上单、双试剂的商品化试剂盒都有,可用终点法(单试剂)或两点终点法测量 (双试剂)。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为谷草转氨酶(GOT),主要用于心肌和肝胆疾病及骨骼肌病 的诊断。是肝功能测试的常用指标之一。正常人一般在40U/L以内。同ALT一样,无论单、双试剂,用动力学法可计算结果。 ◆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肝胆疾病及骨骼病的诊断。是肝功能测试的常用指标之一。正常 人一般在240U/L以内。用动力学法计算结果。 ◆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主要用于肝胆疾病诊断。是肝功能测试的常用指标之一。正常人一般 在50U/L以内。用动力学法计算结果。 ◆胆红素(BiL):胆红素的测定,能准确反映黄疸的程度,判断黄疸的类型。一般测量总胆红素(TBil) 和直接胆红素(DBil)。 ◆甘油三酯(TG):其含量测定是血脂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胆固醇(CHOL):是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总称,其测定对高脂蛋白血症和冠心病的诊断 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是血清中颗粒数最多的脂蛋白。其含量是 冠心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肌酐(CREA):是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由肾脏排出。是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尿素(Urea):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终产物。血尿素测定是肾功能的最敏感指标。 ◆载脂蛋白A1(APOA1):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脑血管病风险度的估 计。 ◆载脂蛋白B(APO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的风险度的估计。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 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可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常见肌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作期、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挤压综合征等严重肌肉损伤)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