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龄化视野下关于促进老年代际互动的几点思考

老龄化视野下关于促进老年代际互动的几点思考

老龄化视野下关于促进老年代际互动的几点思考
老龄化视野下关于促进老年代际互动的几点思考

老龄化视野下关于促进老年代际互动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老龄化视野下代际互动含义的描述,讨论了老年代际互动中老年人照料压力的增加、精神照顾的冷漠、代际关系的变化、代际价值观的差异及代际分配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在分析这些代际互动的不和谐因素基础之上,从缓解老年照顾压力、关注老年精神生活、改善代际关系、增进代际间了解及建立与老龄化相适应的保障体系的方面来寻求老年代际间的和谐,以促进老年代际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代际互动

Abstract:This article b y on ageing visio n generation inter-interactive meaning of descriptio n, d iscussio n has o ld generatio n inter-interactive in the elderly care pressure o f increased, and sp irit care of ind ifference, and generation

inter-relatio nship o f changes, and generat io n inter-values o f differences and the generatio n inter-distrib utio n relatio nship in the o f does no t harmo nio us factors, in analysis these generatio n inter-interactive o f does not harmo nio us factors Foundatio n above, fro m mitigatio n o ld care pressure, and concern o ld spiritual life, and impro ve generation inter-relationship, and pro motio n generation

inter-between understand ing and the estab lished and ageing phase adaptatio n o f protection system o f aspects to sought o ld generatio n inter-between o f harmo nious, to promote o ld generatio n inter-between o f benign interactive.

Keywo rds:Ageing; The o lds; Intergeneratio nal interactio n

引言

养老敬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合理内核,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良好的老年代际互动,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丰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可能。中国正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大给社会的有序运行带来挑战。保证老年代际良性互动是社会健康的集中体现,良好的老年代际互动关系,能够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时期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代际互动出现了一些问题。作者运用社会学中研究互动关系的方法,通过对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代际双方在互动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寻找有效方法实现老年良性代际互动及积极老龄化。

一、代际互动概述

(-)代际互动的含义

“代”是指世系的辈分,它是指在时间刻度上对不同人的一种划分,一般用代与代之间的时间上的跨度即代际间隔来表示“代”的存在①。本文所涉及的“代”,从同期人的角度主要指处于同一时期不同年龄段的群。

代际关系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代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代际关系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既包括血缘代际关系又包括业缘和地缘代际关系②。《婚姻家庭大辞典》对狭义的代际关系的界定是:由婚姻关系决定的,家庭中同代及几代人之间的相互传递及交往。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代际互动主要指代与代之间通过资源的分享和共享、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道德义务意识的承担等中间媒介发生联系的过程[1]。

(二)老年代际互动

将代际互动的范围聚焦在老年群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年代际互动。老年人际交往的范围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的社会代际间的交往和社会人际间的交往;二是微观家庭中的代际间的交往。[2]

老年代际互动指老年人与其子女或孙子女通过资源的分享和共享、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道德义务意识的承担等中间信息媒介的传播而发生的互动关系②,老年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关系也可以划入老年代际互动的范畴。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的今天,老年的代际互动表现的更为突出。

(二)老年代际互动的内容

1、经济支持

经济上的交往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代际经济互动是一种直接的交换关系。传统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功能,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在中国的家庭结构关系中子女赡养父母的方式是一种“反哺模式”③,代际经济互动基本在家庭内部完成,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养儿防老,成为维系家庭经济共同体延续的纽带。现代社会中代际互动的功能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现代社会生活中,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充裕的物质财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成为可能,代际经济互动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代际经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交换转变为社会成员间的经

济交换。

2、生活照料和日常服务的互惠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和日常生活照料的自

主程度。一般情况下,老人在身体健康时,基本上不需要子女或其他人给予照

料服务。相反,他们会在时间和体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帮助子女完成日常家务劳动。

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的体质日趋下降,他们的生活自理程度也会逐渐下降。当健康问题突出时,他们需要代际间提供照料服务。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日常服务方面代际互动更多的表现为“互惠”性。[1]138

3、亲情情感的沟通

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本能的需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较而言,老年人害怕的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来自家庭的情感交流沟通将会更好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由于生活角色的转变和生理机能的变化,他们极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来自家庭的情感沟通和相融和良好的亲情互动,才能更好的消除老年人的心里孤寂。以慈爱和孝敬为内容的亲子之间情感的相互给予和获得,这种模式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以老年人为核心的亲密关系,家庭成了人们感情寄托的所在。

4、信息的交换

新老两代人由于成长的历史条件不同,知识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接受和处理信息的程度和方式也随之不同,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信息体系。老年人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在代际互动过程中对后代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在代际的交往中实现着代际间信息的传承与交换,后代正是在这种家庭的代际互动中完成初步社会化的。[3]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通讯方式的日益便捷,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代际互动中他们用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老年人,老年人在代际互动中不断接收和转换信息,逐渐对新科技和新世界有了更快更全的认识。

(三)老年代际互动的特点

老年人在经济扶持、生活照料、精神情感和信息交换上的需求,以及老年人的身体和经济状况,决定了老年代际互动具有代际的交换性、不平等性和相倚性的特点。

1、代际的交换性

在人口老龄化趋近的今天,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多方的关注。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其实质都是代际交换。任何一个社会的人口都是由幼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组成的,不同年龄的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他们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程度也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代际互动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只有代与代之间相互交换各自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

能使生活延续[4],老年人正是以其曾付出的劳动为交换获得年轻一代的赡养与支持。

老年代际互动是以经济的交换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通过文化信息和精神情感的交流获得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的一种代际互动形式。这种代际交换的形式在交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代际互动的氛围。

2、代际互动的不平等

传统的代际互惠模式是父为子建家,子为父养老,但在这一结构条件下的现代社会却出现了多数老年人居于弱势的代际不平等现象[5]。由于老年人付出与回报的不相符和多方的不平等造成老年代际互动的紧张。

一方面,代际双方地位的不平等。经济上,老年人普遍勤俭,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子女,在家庭物质资源的消费上从属于子女;在权利上,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意见常常被忽视,大部分老年人对家庭生活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低于子女[5]13。另一方面,代际双方供给心态的不平等。老年人向子女提出金钱、物质或其他帮助总是羞于启齿;子女在接受父母的给予时不大具备老人的心态,感觉理所当然。

3、代际互动的相倚性

代际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互动”一词隐含着相倚,即一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做的反应程度。在老年的代际互动中未成年人整体并没有明确的互动目的,是完成社会化的任务,成年代和老年代在代际互动中则带有明确的培育下一代的目的[6]。成年与老年在代际互动中为了顺利完成社会接替任务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在互动中有意识的根据对方的行动做出自己的反应,任何一方都不是社会的看客,是一种彼此相倚的关系。

二、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代际互动的必要性

目前正在发生的显著的人口结构转型将于本世纪中叶在世界人口中形成年老年人口和青年人口各占一半的形势。老年代际互动的模式和结果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老龄化视野下关注老年代际互动不仅有利于积极老龄化,还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一)加强老年代际互动是孝文化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两千多年的“孝”文化不仅影响中国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孝亲敬老”作为传统伦理的基础,甚至成为一种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来调节人际间的互动。

孝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和孝敬的精神为实现代际间良性的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孝文化背景之下所形成的孝敬老人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代际互动能更好的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团结。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孝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平等共享的文化。孝文化的自由平等和孝敬的内涵促进代际间的良性互动。

(二)加强老年代际互动是积极老龄化的要求

我国已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社会的问题。以“健康、参与、保障”为内涵的“积极老龄化”成为新的国际老龄发展战略,引导全世界接纳老年人、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家庭的互动[7]。只有采取积极的老龄化才能更好的迎接老龄化的挑战。

在互动的基础上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使老年人的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强代际间的团结,在代际间建立起互助互爱的和谐关系。良好的代际互动为积极的老龄化提供了可靠的途径,必将推动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三)加强老年代际互动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社会和谐是人们追求的一种良好的境界,代际和谐互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比重大增,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从年龄构成看,0-14岁人口占比急减6.29个百分点至只有16.60%,但60岁以上人口占比大增2.93个百分点至13.26%,65岁以上人口比率升至8.87%④,表明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正确而健康的老年代际互动为保障。

代际间的经济、日常照料、精神情感与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能更好的促进老年人群的全方位需求,减少代际间的矛盾与磨擦,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度晚年的生活氛围。这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要。

三、老年代际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代际互动存在的问题

人到了老年,生活圈子缩小,随之涉及人际关系的范围也越来越窄,老年人朝夕相处的是家庭成员。由于对老年人经济精神支持的不足,代际关系和矛盾的变化及社会保障的滞后,老年代际互动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1、经济支持不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老有所助,就是要满足老年人在衣食住行及健康自助等方面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的需求

[8]。基本的生存安全的需求主要是经济性的,然而在代际互动中老年人的这些生存需求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不足主要表现为子女对老年父母经济物质上的帮助不够,难以保证老年人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和老年人的老有所养。家庭生活中,老年人为子女或孙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经济倒挂现象也时有发生。老年代际互动中老年人的代际经济支持有明显的不足。

2、精神供养不足

老有所爱、老有所伴就是要满足老年人在亲情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一般是通过子女和孙子女的孝敬、沟通理解及配偶的关爱来满足的。从爱的需求这一角度上看,老年人更需要他人的关心照顾,更需要家庭的温暖。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子女和父母情感沟通频度减少。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年轻人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老人。隔代间的沟通减少,老年人获得的精神支持不足。

隔代分居使老年人产生孤独[9],独身老人精神生活孤寂。过去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共享天伦之乐是晚年的最大幸福。如今这一现象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城市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的越来越多,代际分居正成为一种新趋势。而隔代分居的老年人失去子女的陪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遗弃感。在代际关系的丧失中,精神最受打击的莫过于同代夫妻配偶的丧失。老年夫妻有长期共同生活的经历,特别是在经历挫折与坎坷时的相互鼓励支持,这些都是子女或孙子女不能替代的。

3、代际矛盾冲突增多

代际互动中的矛盾明显存在,家庭生活中由于代际间代沟增多、相互看不惯以及老年歧视的存在,导致代际互动过程中代际间正面冲突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代际间的差异导致代际互动中交流与沟通的不畅,代沟现象明显增多。在生活中,往往会由一些小事引起代际间的老小看不惯,代际间隔阂增多。第二,年轻人往往产生老年人“不中用”的心理,把老年人看作是弱者和依赖者,将老年人当成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对其产生一定的歧视心理。老年歧视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在权利、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都有所表现。

4、代际关系重心下移:重小轻老

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十分注重养儿防老、尊老爱幼,这是一种双向反馈的互惠模式。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代际间的互动也出现了变化,重小轻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0]。传统的代际互动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溺爱下一代,下一代成为经济投资的重点。家庭中孩子数的减少,使许多家庭出现了成年人和老年人对孩子无节制的溺爱,家庭的投资重点向孩子转移,将培养孩子视为家庭工作的核心。

代际间权利发生转移。家庭中权利结构发生了变化,重小轻老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传统社会中老年人是一家之主,具有绝对的权威。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老年人失去了知识更新能力和经济优势,失去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年青一代成为家庭的核心。

5、代际社会保障落后于经济发展

长期的“二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下,城镇老年人的养老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年人则以家庭供养为主。老龄化进程中代际社会保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明显[6]152。

老年公共资源的投入远远落后与经济的发展。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照料和帮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求。农村主要以家庭自养老为主,家庭负担的加重,使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养老出现了代际养老不足的问题和困难。在城市中,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原有的社会保障资金难以应对如此庞大的老年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开销。对老年人缺乏全方位的服务系列,出现代际互动的矛盾。

(二)老年代际互动不良的原因

1、老年照料压力的增加

老年人能否得到子女经济上的支持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子女的经济状况、老人健康状况及收入的稳定性等。[11]

从子女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四二一”家庭格局的出现,一般来说,一对夫妻要供养夫妻双方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人,负担沉重。子女经济独立能力加强的同时也受到市场机制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

量的较高要求,代际互动中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会力不从心。

从老年人的自身来考虑。老年人由于健康的原因,对保健及看病就医的需要相应增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收入渠道减少,自养能力下降;多数老年人能够理解子女的生活处境从而降低自己对子女回报的期待与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老年人对子女经济支持的控制与依赖。

2、家庭成员对老年精神照顾的疏忽

老年人需要得到后代在情感心理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但由于子女精神赡养意识的淡漠,生活居住方式的改变,造成后代对老年人精神照顾的冷漠与疏远。

第一,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希望得到子女精神上的照顾,许多成年子女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一味的以物质、金钱来“搪塞”父。子女精神赡养责任的淡漠造成老年精神的孤寂和情感空洞。

第二,大多数的老年人与子女分居或老年人单独居住,但希望得到子女或孙子女的关心和呵护。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一代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大以及社会应酬的增加,他们不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老年人,老人在日常生活、精神慰藉等方面缺乏子女的周到照料,代际互动较多的表现为经济的互动,而情感的互动相对欠缺。

第三,老年人处于自尊,他们更多的依靠自己,代际沟通普遍减少[12];由于老年再婚难的问题,在失去老年伴侣时,老年人更多的倾向于独身,造成其精神生活的匮乏。

3、代际价值观的差异

新老两代人成长的社会背景的不同,代际间的心理性格特征、价值观与道德伦理的差异使代际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差异. [13]

心理性格特征的差异。一方面,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保守固执,家庭权威思想很重,他们一般固执己见,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另一方面,老年人往往存在既自卑又自信,既感温馨又感孤单,既想独立又需依赖,既留恋又向往的“夕阳心态”。青年人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获得可独立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独立的人格,相对于老年人他们的独立性格空前增强。他们开放独立,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富于开创精神。[14]

价值观与道德伦理的差异。市场经济的深化,新的思想体制逐渐建立。从积极的方面看,由封闭走向开放、单一走向多元,产生了新的道德范畴和道德关系。从消极的方面看,急功近利、享乐主义等观念产生,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现象;新时代的人所受的传统孝文化的熏陶极少,孝道的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甚至出现对孝文化的否定。[15]。

4、代际关系的变化

伴随着现代化中的社会变革,人口家庭结构及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人口及家庭结构的变动。人口的变动是影响代际重心下移的重要因素。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新生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家庭占主体,核心家庭的重心往往是下

一代。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造成代际重心的下移;老年人因不再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而失去在家庭中的权威。[16]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现代社会制度使以血缘、地缘为联系纽带的封闭社会结构变成了以契约为联系纽带的开放的社会结构。现代化建设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给传统家庭代际关系造成了根本性的冲击,使家庭中的代际关系重心下移,代际间权利发生一定的转移。

5、代际分配关系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代际分配关系影响老年良性的代际互动,它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

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代际关系。代际社会保障的冲突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社会财富的不足。社会财富不足,老年保障中老年一代争取自己的生活基本条件与青年一代争取自己的发展条件产生冲突。社会财富的不足使得城市社会养老不足代际关系紧张[17]。

社会分配制度。新老群体代际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造成对老年资源的投入不够,老年人应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原则下得到尊重和权益的维护。

社会保障水平。代际关系的矛盾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再分配的形式之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才能给老年农村自养、城市社会养老和老年公共资源有更多的投入。

四、如何促进老年代际良性互动

良性和谐的老年代际互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面对快速变化发展的老龄化社会,我们应从老年代际互动双方及制度层面来实现老年代际的良性互动。

(一)缓解老年照料的压力

“四二一”家庭的普遍化,老年的照料压力加大。扩大老年人的照料资源、实施老有所医、增强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这种代际间的矛盾。

1、扩大老年照料资源。政府应从老年照顾者家庭的需要出发,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考虑,保障家庭发挥正常照顾功能所需的资源和环境。社会应为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建立适当的支持网络,以缓解在日益高龄化形式下老年照顾的压力,真正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一种制度安排。

2、增进老年自养能力。老年人应该学习和发展自我照料的能力,增强其自养能力。增加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有能力的老年人应积极鼓励其自养,通过再就业的形式鼓励老年人从事咨询及经营等收益性的活动,以减少家庭的

负担,缓和家庭代际冲突。

(二)关注老年精神生活

只有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了解老年人的真正所需,才能引导老年代际互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1、子女增进对老年“精神赡养”⑤的意识。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老年人精神孤独主要表现为亲情交流不足和亲情缺失性孤独。从许多子女的角度来看,只要给予老年人物质帮助经济支持就是尽孝,却忽视了感情交流的重要性。因而子女应增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意识,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支持和法律引导来增强子女精神赡养的意识和行为,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2、“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1]18。“分而不离”,代际间既可以相互独立、生活自由,又可经常往来,容易做到互敬互爱以维系代际间的双优局面。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以亲情为契机为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在代际互动中保持一种较为和谐的互动关系。“分而不离”的代际关系使得不同代人追求各自合理愿望的需求得以实现,同时也是关注老年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

3、老年社工介入调适老年代际互动。老年社会工作永远面向那些需要帮助而自身却无力实现自我救助的老年个体或群体,为老年人各方面需求的满足提供服务的一项工作。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代际心理差异、代际群体需求及权益保障有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者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心理反应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困惑给予必要的疏解;老年社会工作者还应运用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理念和工作技巧促进代际间的交流沟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更多的关注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的精神需求,调适老年的代际互动。

(三)增进代际间的了解

良性和谐的代际互动来源于代际间不断地沟通了解和教育。代际互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协调价值观的差异,化解代际矛盾。

1、了解代际间心理性格特点,增强代际的沟通和理解。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年轻人应理解老人的性格特点,老年人则应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代际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有显著的差异,代际间应加强沟通和理解,经常相互谈心交换意见,了解彼此的物质及心理需求。老年人也应主动和晚辈交流思想看法寻求相互理解,做到“求同存异”,减少代际隔阂。

2、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互动,道德教育注重孝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为引导。产生代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华孝文化

可以促进代际的和谐。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孝文化”可以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调节代际互动[18]。

(四)认识和改善代际关系

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随着家庭人口及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代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代际关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代际重心的下移。改善代际关系成为促进老年代际良性互动的方法之一。

1、以平等的原则进行代际互动[19]。在文明的家庭里,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应如此。以平等的原则进行代际互动,为代际间的平等相待提供了可能。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减少代际间的倾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尊重老人,走出老年歧视。老年人过去为社会做过贡献,他们有权享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作为年轻一代,应该正确认识和看待老年人过去的贡献和今天的需求。学会尊重老人,尤其是不能忽视、漠视甚至歧视老人。

(五)建立与老龄化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养老问题成为代际互动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完善老年权益立法、健全经济医疗等养老保障体系,使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缓解养老难题,实现老年良性的代际互动。

1、完善老年权益立法。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老年维权工作,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医疗、赡养、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断健全和完善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制裁严重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分子,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20]

2、健全经济医疗等养老保障体系。养老的基础就是老年人要有基本的经济医疗保障。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收入渠道减少,健康状况下降,导致一些家庭承受较大的压力。建立和设立老年人经济医疗保障基金、养老储蓄账户,用于解决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经济负担,帮助子女更好的尽到赡养老人之责,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代际互动关系。

3、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还处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阶段,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需一段时间。同时,我国对社会养老也处于探索阶段,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量力而为。所以仍要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增加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完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促进老年代际互动的良性发展。

结语

认识老年代际互动、代际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促进老年代际良性互动有积极的现实性和前瞻性意义。本文通过对老年代际互动过程中经济精神支持的不足、代际关系和矛盾的变化及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及这些问题所形成的老年照料压力的增加、老年精神照顾的冷漠、代际关系的变化、价值观的差异、代际分配关系的原因的探索,充分了解老年代际互动双方的需求。在老龄化的进程中将老年的代际互动引向良性的方向,使老年人真正安度晚年。良性的老年代际间的互动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需要。良性的老年代际互动有利于代际和谐,为积极老龄化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可能。

注释:

①王树新,马金.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J].人口与经济,2002(04).

②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③陈俊玲,张素苹.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J].人民论坛,2010(23).

④沈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J] .中国社会,2011-4-28 .

⑤陈洁君.家庭养老模式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关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04) .

参考文献:

[1]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王树新,马金.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J].人口与经济,2002(04).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申小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中的代际交换[J].社会科学家,2009.

[5]赵凌云.结构二重性理论视野下的待机不平等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6]葛道顺.代沟还是代差?―相倚性代差论[J].青年研究,1994(07).

[7]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8]穆光宗.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06)

[9]杨善华.家庭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刘桂莉.转型时期中国家庭的代际倾斜与代际交换[J].浙江社会科学,2006(02).

[11]郅玉玲.浙江省城镇家庭代际互助关系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1999(06).

[12]蔡洁.家庭代际关系与家庭养老[J].新疆社科论坛,1998(01).

[13]黄远珍.两代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及真确处理的方法[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14]廖小平.代际价值观及其初步瞻望[J].广东社会科学,2007(06).

[15]陈月新,袁冰心.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J].南方人口,1999(03).

[16]李守义,吴崇恕.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 [J].孝感学院学报,2003(05).

[17]朱尧耿.积极构建代际和谐的幸福老龄社会[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09)

[18]贾宇星.以新型孝道营造代际和谐[J].合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9]贾宇星.以新型孝道营造代际和谐[J].合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0]陈洁君.家庭养老模式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关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04) .

谢辞

本文是在我尊敬的指导老师秦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论证、结构安排直到最后定稿,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导师严谨求实的学风、高尚的师德都使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尊敬的导师秦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论文的选题论证和后期修改过程中,还得到了代课老师、同窗舍友及其他同学和几位师长的诸多帮助。在此,对各位老师和学友表示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母校为了方便和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而新建的图书馆,她为我们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图书文献和电子资料文献。可以说,没有母校提供的这些论文资料以及资料中作者思路方面的大力协助,我的论文很难在短时间里完成。

最后,在论文中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均在文中一一注明,谨对文献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全文共计11208字)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际分析

摘要 人口老龄化目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保障一个国家稳健的“防火墙”,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意味着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对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有着良好的应对措施,同时更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是否能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目前国际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国家肩负着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从各个方面深入探索,但收效甚微。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中外文献的回顾、梳理,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运行机制的影响,欲通过分析对人口统计学的理论,建立人口预测的模型, 对我国现阶段人口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生命周期理论、世代交叠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额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从我国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抚养比的角度分析,并由此分析社会养老保障金收支平衡对养老保障的影响。其次,从老龄人口比重变化对国家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占比的影响做出计量模型,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来分析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最后, 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借鉴有着发达福利体系国家,如拉美国家的政策和措施,为在目前我国面临的在人口老龄化急速到来的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出续发展问题,提出参考性的完善社会保障的提携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抚养比;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aging on social security Abstract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now a world proble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country. Whether the sou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a sign of whether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achieve goo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hether it can The arrival of population aging has a good response. A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so the country has a great deal of pressure.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aging of our population, exploring in all aspects, but with little succes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by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demography, establishing the model of population forecasting,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structure and the savings amount,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and the overlapping model,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structure and the saving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bor force population and the raising ratio of the aged population,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model of the future social pension fund balance and pension and the old-age security. Secondly, from the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on the national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the proportion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to make a measurement model,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social welfare, social assistance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ffected by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drawing on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developed welfare system countries, such as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population aging, Improve the recommendations of social security.

2017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报告

2017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下面是中国人才网为您准备的2017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报告一:联合国规定凡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7%以上或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 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从 2000 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 个百分点,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 个百分点。0-14 岁人口占16.60%,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 个百分点。然而,90-00 年的十年间,60 岁以上和 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别提升了 1.77 和 1.45 个百分点,0-14 岁区间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了 4.9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少年儿童比重降低速度亦在加快。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5-7张的床位数

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预计到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至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4亿老年人,也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发展非常迅速。预测到2020年,养老床位需求为729万张,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教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到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整个人类社会能在资源保证、环境良性状态下持续、健康发展,而人口老龄化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我国人

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问题浅析

摘要:对许多发达国家而言,老人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峻问题。新加坡用很短的时间就使其政治经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同时已迈入老龄化社会,相应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研究总结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对于老龄化严重的当今世界来说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加坡老龄化的现状、老龄化产生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进一步解决新加坡老龄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加坡;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问题 对许多发达国家而言,老人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峻问题,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也能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加坡在独立后的短短50年内,不仅实现政治经济的繁荣,迈入发达国家之列,成为亚洲“四小龙”,还让国民享受到较好的福利政策,实属不易。研究总结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对于老龄化严重的当今世界来说仍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在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双重作用下,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问题越发突出。据《2010年新加坡及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数据显示,同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相比,2000年,新加坡老龄化程度高达16%,这个数字与其他发达国家相差无几。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晚,但老龄化程度却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仅比美国的18.2%低2.2%,比澳大利亚19.5%低3.5%。同时,根据《2010年新加坡及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显示,新加坡的老年人人口的增长速度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从1975-2000年的4.2%下降到2025-2050年的0.8%,同其他国家相比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据预测,2025-2050年新加坡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结束,呈现老龄化进程时间短且速度快的特点。“在2030年,新加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80万以上,所占比例高达18%,换句话而言,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二、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实际问题 根据国际对老年型社会的定义标准,新加坡早在2000年就已经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赡养问题、收入保障问题都已出现,不容小觑。 (一)收入保障问题 新加坡政府借以1955年实施的中央公积金制度(central provident fund,cpf)来解决养老问题,虽然之后发展较好,但是这一制度自身的缺陷也凸显出来。“一位外国记者指出,‘在现在45~50岁的人中,有27%的人还没有存够退休后能赖以生活的钱。’”[1]多数老年人利用公积金制度养老,但中央公积金制度的运行是靠公积金的完全积累实现,没有再分配的功能,无法体现社会互助共济,对年轻时丧失劳动力和低收入者的人,往往由于工龄太短,缴纳公积金太少,导致老年生活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没有存款或存款较少的老人(尤其是高龄)而言,中央和家庭都无法保障其晚年生活。对有存款的老年人来说,公积金制度也未必能够完全保障,因为退休之后,公积金全部退还给公民本人,由本人自由分配。但有的老年人“乐而过度”,花钱没有节制,很快就将公积金挥霍一空,导致晚年生活潦倒。 (二)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医疗照顾和住院治疗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因此,老年期通常是医疗花费最多的阶段,但同时也是个人收入较少的阶段,这样的矛盾造成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新加坡政府推出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 schem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 scheme)和增值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 plus scheme),统称3m计划。公积金局规定会员在达到最低取款年龄时需在保健储蓄账户中留下一笔“最低存款额”,但这笔存款并不一定能应对医疗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现象,给国民经济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已是全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即使是物质积累雄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快速上升。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形象地说,如今每10人中有1个老年人,而40年后,每10人中老年人数量可能会达到4个。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这使建立伊始的社会保障体系难堪重负。以往我国的人口政策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然而,1998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人口老龄化给我国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相对其它国家更加巨大。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1)老龄化必将引起瞻养比升、负担率高。老龄化带来赡养比率将迅速提升,据了解,1987年赡养比为13.5%;2010年将达到18.08%;2030年为34.79%;2040年为37.9%。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导致离退休费逐步攀升:1978年总费用17.3亿元,1984年突破1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1998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01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从而使在业人员的负担变得沉重起来,导致社会保险费居高不下。 (2)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养老金自身无法平衡运行时,就不得不求助于公共财政。这时政府的公共财政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必须承担日益加重的养老金负担,公共财政终将不堪重负。我国现在采取现收现付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因为费率比较稳定且比较低。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制模式,中国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

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 的影响与对策 学生专业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301 学生姓名(学号)张彤彤(20132240)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5.6.6 2015年6月6日

课程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张彤彤指导教师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二)造成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二、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的影响 (一)土地粗放经营,生产率下降(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农民个人负担加重,农业投入受到牵制三、农业人口老龄化时期下的农业发展对策(一)高度重视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二)继续实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三)创新农村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论文选题要符合公共管理课程论文要求,立题明确,论证要充分,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论文格式要符合规范要求。严禁抄袭,借鉴他人的观点,必须在文中进行数字标注,并在参考文献中进行相应标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搜集,进行论文的写作。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观点。 发出任务书日期2015.4.3 完成论文日期2015.6.6 教研室意见(签字) 院长意见(签字) 注:此表装订在课程论文之前。 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农业兼业化的现象提前到来,但是我国农业却尚未实现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村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民的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对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对策 摘要: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今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更是确切的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已由“高、低、高”过渡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三低”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着重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解决对策,惟此,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有利的人口环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特点,对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国家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据此,中国在本世纪初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了。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1.8亿,而且每年还以500万-800万的数量不断增加,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接近1.3亿,而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3.32亿,超过总人口的23%。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表现的尤为严峻。根据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的介绍,目前,在我国31个省市当中已经有26个省市进入到老龄化的状态。在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数量非常大的情况下,我们也注意到在中国大陆,人口老龄化的分布也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其实并不是我们中国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它是世界的问题,甚至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问题,这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人口红利”时代的消失,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在代际分配上也会产生某些不公平;在老年人的方面,养老保障和健康医疗是它的两个主要问题。 2.地区发展不平衡 大中城市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中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大中城市,如上海市2000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8.5%,北京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4.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由原来老龄化城市高于农村而变为两者正在接近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年青人口增加,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机率高,生理自理能力差,因此需要经济和生活照顾的双保证。 3. 城乡倒置显著 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 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 即农村老年人口在农村总人口数中所占比例要大于城市老年人口在城市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农村人口老少比大于城市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视角下,我国农村养老面临诸多问题,为此,应建立多层次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村社区为老服务业发展;制定实施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战略。 4. 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高,是由于女性人口的平均寿命高干男性,女性人口平均寿命高是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的平均寿命就越高,女性寿命高于男性的差距也就越大。 5.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受生育率降低和寿命增加的共同作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将人口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服务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服务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及其趋势 从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准来看,人口老龄化是在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口比例高于7%,口年龄中位数超过30岁,0~14岁少儿人的比例低于30%,老人口与少儿人口的比值在30%以上,该国就被定义为老年社会。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普查数据,我国65岁以上人比例已达到老年型人口的准,进入老龄社会。此外,2005年196的普查数据推断显示;我60岁以上的人口为14408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以上超过了1,占总人口的7.69%。从这一点来看,由于我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经济平的提高所带来的人口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使得中国未来几十年内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我国又一个人口大国,城乡社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因而人口老龄化也必然呈现下趋势和特征:其一,老年口的基数大;其二,老年人口的长速度快,且城市间、城乡区间老龄化进程不平衡;其三,人口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年型社会的存在已是我国经济社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会事实。 那么,如何有效应对老年社的到来,满足老年群体需求,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关键。从某意义上,老年群体需求的效满足不仅关系老年人自身的切身益,同时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志,是衡量社会稳定发展的晴雨表。现的问题是,老年群体的基本需在现行的

制度环境中是如何被满的?本文基于此考虑着眼于从老年社会与制度环境的系来探析如何有效地提供老年服务从而架构以提高和改老年群体生存质量为核心的社会化络体系。 二、转型社会与老年会服务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 如有效满足老年群体求,从根本上来讲,是建什么样的养老模式问题。在传社会中,家庭承担着主的养老功能。换言之,年人的群体需求在家庭得到有效满足。而庭养老最显著的特征是依赖“儿防老”的亲子回馈运模式,从社会一文化视角,即伦社会及其“孝文化”的本语境来看,亲子回馈模式之以能长期且成功运行,主要原因在:老年人在长老权威治下的传统扩展家庭中,有高的社会地位,能够掌控较多的会资源,整个社会对于家庭中养老子女具有较高的角期待和舆论压力。因此,家庭也由成为老年人经济需求、精神求以及健康需求满足的最重要路径但是,在转型社会中,统家庭的养老功能越来越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能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传统扩展家庭的结构受到解构,核家庭越来越成为现社会家庭结构的最要形式。而核心家庭最显著特征在于家庭的成员构成减、代际缩小。目前,年人同子女分开居住现象愈来愈普遍。统计,1964至2000年间,国的平均家庭户白人口逐渐减少1990年中国的庭规模为3.96人,1982年减少了0.45人,2000年比1990年减少0.52人。第二,社会价值观念转变,即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行,“多子多福”传观念的打破,以及独生子女的增,使得少儿童人口增长减慢。这一面加重子女的赡养负担,另一方使得老年人

中国各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排名

中国各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排名 作者:PHBang 来源:综合时间:2014年11月24日 据全国老龄办的调查数据,截止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97%,并且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 21世纪,全国老龄办将百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2020年),这一阶段,中国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第二阶段是加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年),这一阶段中国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第三阶段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2100年),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80岁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排名: 第1名:重庆 2010年,重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为中国“最老”的地区。 第2名:四川 2010年,四川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2.08个百分点,略低于重庆,居全国前列。预计:四川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0年623.2万人上升到2020年1488.1万人,年均增长率4.45%。其相对人口比重将从2000年的7.24%上升到2020年的16.19%。第3名:江苏 南通共有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170.8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3.5%,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第4名:辽宁 截至2010年末,全省户籍总人口为426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91万人。全省老年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6.21%,与全国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3.26%相比,高出2.95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名第六位。 第5名:安徽 2020年安徽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97.1万,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5.1%;204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276.6万,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截止2010年11月,阜阳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131894人,占常住总人口比例14.8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6.2万人,占总人口的10.03%。 第6名:上海 截止2011年底,上海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47.76万,占总人口的24.5%。预计到2015年末,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比例接近30%。 第7名:山东 山东老龄人口942.98万。 威海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5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5%,远远高出全国的13.7%和全省的15.3%的人口比例,是全省乃至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而且平均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 青岛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个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在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 (一)规模大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这个数字是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口),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二)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4.9%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时间,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四)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老年人与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与人口老龄化 任何人都会经历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改变。人体从出生到成熟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进行性,衰退性变化,称为老化。 一老年人的年龄划分 从生理意义上讲,老化是生命过程中组织器官退化和生理功能衰退的阶段。老化是循序渐进的,影响衰老的因素很多每个人老化的进度并不一相同,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个脏器系统的衰老变化也不完全一致。因此,“老年”只能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很难准确界定个体进入老年的时间。为科学研究和医疗护理工作的方便,常以大多数人的变化时期为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TO)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有两个标准:在发达国家将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则将6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 老年期常被视为生命中的一个阶段,事实上对老年期还可以在划分不同阶段。联合国卫生组织根据现代人生理结构上的变化,将人的年龄界限又做了新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the young old);75-89岁为老老年人(the old old);90岁以上为非常老的老年人(thevery old)或长寿老人(the longevous)。 我国民间常以“年过半百”为进入老年,并且惯以“花甲之年”代表老年,以“古稀之年”代表高寿。我国国务院规定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高级脑力劳动者65-70岁。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于1982年建议:我国以60对以上为老年人。老年分期按45-59岁为老年前期,60-89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 二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 简称人口老化,它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一定年龄(6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口系数)较高的一种发展趋势。影响人口老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青年人口外迁的增多。 (二)老龄化社会 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有两个标准,见表:

人口老龄化对社保的影响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结课论文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 姓名 班级 学号 任课教师 2011年12月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大军”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就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作出分析和探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影响作出简单的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作用分析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此,国际上习惯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总人数 7%的称为老年型人口,4%-7%称为成年型人口,4%以下称为年轻型人口。2000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为 1.3 亿,首次突破 10%,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1]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和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几乎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经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具有许多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不同的特殊表现。其特点表现为: 1、老年人口基数大 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是很大,又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我国老龄化技术也很大。2000 年末,我国 60 岁及其以上人口已达到 1.30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21.23%,有关预计到 2030 年时,老年人口达 3.42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25.39%,到 2050 年,我国 60 岁及其以上人口将达到 4.18 亿。 2、老龄化速度快 65 岁及其以上人口从 7%上升到 14%所需要的时间是: 法国为 115年,瑞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论文摘要: 近些年,“中国威胁论”被西方媒体和国际问题研究者大肆“宣传”的同时,“威胁中国论”作为所谓的新角度,又被他们不断的做文章。继“谁养活中国人”话题之后,“谁养活中国老人”又成了一个新话题。本文就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社会影响,解决途径等方面做些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特征影响解决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 全世界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 亿, 有60 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中国虽然依然是世界人口大国,但其实也已经加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存在人口危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目的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率达到7%并不断增加、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的现象。了解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和解决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文献法网络查资料法 正文: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1985年为68.9岁,而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 15年间增加了3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拿我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比,我国更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主要源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是急剧的、迅速的,而西方国家是平缓的、渐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迅速的迈向了老龄化社会。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2.特征 ①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

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挑战, 劳动人口减少、财政负担沉重,养老金巨大缺口, 老年人储蓄减少,社会救助需求增加?,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 制约经济的发展供养比例增大, 加重了赡养负担。我们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以应对“银色浪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挑战对策 随着我国低生育率的实现,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又成为新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对我们而言显然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没有作好应对准备的前提下,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就悄然来临了。据有关预测,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会在2030年左右到来,峰值为4亿左右并将持续20多年,这必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小的压力。预计2039年辽宁省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1.45% ,老年人的增长速 度几乎三倍于总人口增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1964年,我省仍是年轻型社会,到了1982年成为成年型社会,比全国平均提前8年,而到了199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比全国提前了 5年。2004年辽宁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9.02%,是全国除直辖市外第一个进入 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从1990年到2000年,每年我省总人口平均增加0.58%,而65岁以上 的老年人年均增长比例为3.3%。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社会负担日趋加重。据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国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二是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口是经济上最弱势群体之一,占人口2/3的农村老年人保障状况亟待改善。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上述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使大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待研究。 四是医疗保障费用增长显著,医疗保障面临挑战。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和寿命延长,老年期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负担。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伤残率是全人口的3.6倍。根据中国老龄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