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章节重点

马哲章节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埋

绪论

]、1848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中国共产党利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的新阶段。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土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包括18、19世纪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4)思想理论发展渊源主要由德国古典哲学(乔·威·费·黑格尔)以亚肖·斯密利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利以法国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为代表的空想主义

3.马克思认识到了劳动的二性时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出现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1516午《乌托邦》的发表标志着空想主义诞生,19 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利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4科学礼会主义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利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1)无产阶级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利对劳动的热爱

(2)马恩不断进行理论创新(3)马恩注意现实、亲自参加革命实践

6、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

1欧洲革命1848-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运用的发展阶段;

2法兰西内战]"871-1883午马克思逝世为理论体系完成阶段;31883-1895年恩格斯逝世

恩格斯捍卫并发展马克思主义阶段;,4.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取得初步成功

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土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却方法论

·8、马克思主义鲜明立场:马克思土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利革命性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往实践中检验真理利发展真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祟高的社会埋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利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1)物质利精种谁是第一性(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攫各种物的总和,用"物质"--词把感官可感知的不同事物依照其共同属性概括起来。列宁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物质特性:客观性可知性共性

3、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存在万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构成了矛盾运动。2时空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物质

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纯粹"的时间空间,也没有离开时

间空间的物质运动。

4、世界物质的统一性:1彻底的统一2辩证的统一(包括多样性的统一、运动度化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娃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物质性)客观存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劈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物质生产劳动

时间处于基础地位。

(简答)(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

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意识的产生起源]反应者自身的发展2、反应者与被反应者相互作用的活动与人的劳动

产生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

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识

产生条件:大脑和劳动

意识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7、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具有创造性

二、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利生理活动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2、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历史继承性;4、各种意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最突出表现能动性a、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b、落后

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c、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二、唯物辩证法

普遍联系实际却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特性:普遍性进程性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利旧事物的灭亡

三大规律:]对应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2

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应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利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提供了认识世界种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质量互变规律: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与质变

相互渗透,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穿。该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1否定娃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足事物发展的环带。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

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利统一或斗争性同一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

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土义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一、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足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1)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2)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土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耍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四、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1、按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同一事

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社会主义是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是社会土义国家,就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

富裕道路,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马克思土义为指导,它是由矛盾普遍性远离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

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国惜,它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3、依据矛盾普遍

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以特殊性否

定普遍性,借口申国特色,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背离礼会主义方向利马克思主义指导;二

是抽象地承认普遍性,看不到矛盾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无视我国具体国情,否定党利国家根据中国具体实际而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4、我国党利国家依据我国社会

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实行改革开放、

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一国两制等人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兼顾了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

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所以是极其正确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和最终目的

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即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研究利探索。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利发展。实践还改造了人们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各派别认识论的区别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区别:

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利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它坚持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一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事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并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定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利就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

两种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旧唯物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利接受外界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它的严重缺陷,把实践观点和辩证法引入反映论,认为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两种反映论主要区别:1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实践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基础2辩证唯物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采取了感性认识利理性认识两种形式。感性认识:直接性、具体性、埋性。认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飞跃条件:1勇于实

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5真理与价值

真理含义:人们对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特点:客观性一元性价值性绝对性相对性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娃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之绝对与相对真理从"静"看相互渗透,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又是相对;从"动"看,任何客

观真理是由相对性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简答)真理与谬误区别与联系:真理与谬误既对立有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它们的区别和对立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

5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简答)原因:1、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

的本性在于客观和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实践的面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主要根据。·

6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

价值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利认识中相互制约、引导、相互促进(4)真理和价值检验标准一体化

八、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答:此观点正确。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利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

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人类真正进人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土义的实现。人类的认识史利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白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利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劣动时间不断缩减,白由时间不断增加。白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白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九、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土义和历史唯物土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精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总之,社会意识以理念心里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到性表现: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

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剧。

四历史发展两大规律:

1生产关系于生产力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

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势,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据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再者,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控件时才能存在。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肖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以确定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利巩固服务,确立

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再者,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利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

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私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6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有三层意思: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

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伟和可能性控件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含目的性与含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

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天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万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发展,2阶级

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3阶级斗争的作用突出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外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3)革命改革科技(论述题)103到107

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作用:1历史创造考两个对立观点:人民群众观和英雄主义观

2人民群众在历史作用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刨造者。11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11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英雄任务的作用(『能影响历史,不能创造历史)

1加速或延迟历史人物的解决,影响社会历史进程。11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系,对历史人物也起同样的历史作用。111杰出历史人物作用的人小取决了他在何种程度,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杰出任务才能发挥显著作用

4评价历史任务必须坚持的两种方法:1历史分析法11阶级分析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不断发展和成熟,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代替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在资产阶级政权帮组下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2资本原始积累途径:甩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11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商品经济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产生历史条件有两个:1社会分工的出现,11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因素辩证关系:商品具有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二者的矛盾统一体。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商品二因素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价值就必须放弃实用价值。反之亦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利价值。实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实用价值中。·

5·劳动的二重性:及具体劳动与拙象弗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分动的二重性。正式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二者对立统一,他们不是各日独立的两种或两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万面。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社会属性。

6·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规模利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7价值规律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11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11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消极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积分比。3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8,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利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这一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二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11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

物质条件。·、2·所有制所有权关系:1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认识。所有制所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3·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贝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成了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力价值=物质在产品生产资料与原材料的价值(c)+劳动力价值(v)+剩余价值(m)

工创造价值=V+m

剩余价值率(m,)m'=剩余价值/可度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5·生产剩余价值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茬必要劳动时间而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生产的剩余价值

6.资本有机构成:根据资本在资本注意生产过程申采取生产资料利劳动力两种形态,可分

为不度资本(c),可度资本(v)。不度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度资本是用来

购买力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7·资本循环三阶段:1购买阶段2生产阶段3售卖阶段

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1资本周转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活动资本的构造。9·经济危机实质和周期实质: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周期:危机,萧条,复苏种高涨。

五章重点

1(辨析)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

生党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利面临吏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涧,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垄断价格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十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的出现,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歪曲地表现为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了垄断价格的形式,它具有高昂性、稳定性等特点,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实质是对社会财富作用有利于垄断资本家再分配的工具和手段

3资本输出(影响原因):输出国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可以带动、扩大本国商品出口,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有利于加强对资本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等的控制;

另一方面,··也会使本国食利者阶层增长造成国内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停滞,同时还会加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作用和实质

垄断资本统治的基本经济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是金融资本和

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4)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同盟形成;

5)最大列强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垄断统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展的后果: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

取高额利润,对内通过金融资本从经济到政治实行国家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通过资本输出和分割领土确保原料市场的稳固来源。二战后袭断资本采用新殖民主义手法,打着援助旗号继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以维护世界霸权统治,其垄断统治的实质没有改变

5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的一统天下

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利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

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利增殖需耍而使世界各国利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科技革命进步利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全球范围生产要素配置;(3)各国市场经济趋向的改革;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种经济行为主体的竞争、冲突和合作是在全球范同内展开的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不单指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而且也包括政治、文化利社会生活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贝,就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迅速地方领和垄断了全球的文化市场。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推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利平演变"的一种最重耍的战略武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三)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他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应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种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对参与全球化的各个国家来说,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

五、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1、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2、定要反对西方国家图谋在我国推行的私有化。

3、定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的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内容实质)

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许多新变化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冉有社会化的趋势;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

内容: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3经济调节机制的新变化4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5政治制度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质:1资本土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发展体现了资本再有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

2资本占有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所有权最终归属私人古有的形式采取了社会化的形式。3资本占有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质

7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缓解的时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土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2)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历史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奏。

(3)资本土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利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8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复杂性: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这种生产关

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在世界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处于主导利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决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3在过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曲折甚至是倒退

六章重点

1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政治(1)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2)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3)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4)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经济上1.国家所有制片绝对优势(90%) 2.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3.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4.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经济5.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3)思想文化上1.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2.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谬误的唯一标准

4)对外关系上1.主要目标是促进世界革命2.使苏联成为世界革命的根据地

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苏联模式的影响: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3)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国家舞台上,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作用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万向。第四,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

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体系,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

共同富裕。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土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土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土义,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

5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从经济基础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进行。2从封建主义影响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在各方面深受封建主义的不良影响。3从面临的国际环境看,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4从经验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5从肩负的使命来看,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崭新世界。

第七章

1.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P220黑体)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22-226黑体)

3为什么实现共产主义是使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p229)

4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p232)

5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p235)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