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子的人生智慧演讲稿

老子的人生智慧演讲稿

老子的人生智慧演讲稿
老子的人生智慧演讲稿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故又名老聃。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仕于周”,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的史官。约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大内战,老子所掌管的图书在内战中被带走,而是老子乃“免于归居”。至凼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道德经》是一部辩证法的经典,也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典。

一、后身则身先,无私则私成,无身则可以寄天下

人生就好古罗马的角斗场,每一个人都被卷入到这个残酷的战斗之中;人生也好比一场永无休止的赛跑,每个人都拼命地想争先;人生也好比过一座独木桥,每一个都使

劲地往前挤。

在人生的这场苦斗中,我们却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那些一上阵就使出浑身解数的人,那些大喊大叫不知道积蓄力量的人,那些不会使用智巧只会一味莽撞蛮干的人,结果都是早死或惨死,就是幸运存活的话,也是满身伤残。而那些有头脑、有智慧、有涵养,不显山不露水,善于积蓄力量,胸有韬略之计的人,往往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他教给我们的第一条智慧就是如何在一个“乱世”中全身保命,进而又教我们如何用智慧而不是用武力去争先,再进而又教我们如何做才能成就伟业,乃至成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他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这就是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是由于它不是把自己产生出来的(天地在时间上没有

起点),所以能长生。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人后,反而能占先;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得到保全。因其无私,所以才成就了个人事业。

他还说: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十三章)

这就是说,

受宠或遭辱感到吃惊,把大患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为什么“宠辱若惊”呢?受宠本来是卑下的,得到它感到惊喜,失去它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把大患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自身,假如没有自身,我有什么大患?所以,只有视天下如同自己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寄予天下;只有爱天下如同爱自己生命一亲的人,才可以托会天下。

这两段话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有四个要点:

第一,外其身而身存。

一个聪明的人,首先要做的是保全自己的性命,所谓“苟且性命于乱世”,这是聪明人要做的第一件事。

老子说,因任自然,安之若命,不去为一己私利和人家去争,这就能避免因竞争带来的危险,因而能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保全。第二,后其身而身先。

老子的深意在于运用“退一步,进二步”的策略来赢得成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那些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一心争先、志在必得,而又知进退、迂回的人,往往是失败者。而胜利者是那些实力不一定最强,但善于运用妥协、退让之人生智慧的人。他们在开始时可能不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但笑到最后的却是他们。

第三,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有比常人更旺盛更强烈得多的自我的欲望。但是,伟大人物和一般常人所不同的是他不斤

斤计较计较于日常的小私小利、一得一失,在许多方面他具有无私的一面,所以最终能够成就个人的功业。或者说,正因为他能够超越于个人的小私小利之上,所以能够成就大私。

第四,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说明一个能够王天下、主社稷的领袖人物,不但要具有超越自我、胸怀天下的抱负和壮志,而且还应具有为了天下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这就是只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同样只有行非常之事,才能成非常之人。

二、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

提倡贵柔守雌,信奉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关于人生智慧的总的原则和总的理念。如果说我们要把老子关于人生智慧的思想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柔弱胜刚强。

老子首先举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些

活的事例来证明柔弱是可以胜刚强的道理。从自然界来说,水,是万物中最柔弱的东西了,但是,它的威力却是自然界里最强大的了。当它发威时,能摧毁一切,无可阻挡。至柔和至坚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性质在它的身上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老子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无有入无间①。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四十三章)这就是说,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是驰骋天下最坚强的东西;虚无的东西能够穿越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他还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这就是说,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而一切攻坚的东西都不能胜过它,因为再没有力量更大的东西能够取代它。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天下人没有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却不能实行。

“水”在老子的心目中就是“道”的化身,就是他所崇拜的偶像。

从社会和人自身来说,老子也举了几个生动的事例来“引喻”柔弱胜刚强的哲理。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①,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

这就是说,

人在生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时是柔弱的,死亡后变得枯槁。所以,坚强是通向死亡之途,柔弱是通向生存之路。因此,军队强大反而会失败,树木坚硬反而容易折断。坚强的总是居下,柔弱的总是处上。

其次,老子提出了“贵柔守雌”的实践原则,教导我们如何去做的方法和策略。

他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

守其辱,为天下谷。······故大制不割⑦。(二十八章)

这就是说,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甘守柔雌,成为天下的溪壑。知道什么是光明,却甘守暗昧,才能成为天下的范式。知道什么是荣耀,却甘守屈辱,成为天下的川谷。所以,完好的制度是伤害物的本性的。

老子还说:

将欲歙①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②。(三十六章)

这就是说,

将要收敛它,必先张开它;将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将要废除它,必先兴举它;将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隐微的明见。柔弱胜过刚强。

概括起来,老子“以柔克刚”的方法和策略的奥秘主要有三点:

第一,以守为攻,以屈求伸。

一个真正大智大勇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并且善于委屈求全的人。你要想做

强者,就必须先做弱者,哪怕蒙受耻辱。第二,先张后合、先兴后废、先予后取。我们所说的对手,是指那种不合理的事物或邪恶的势力,如果我一时还对付不了它们的话,那么不妨使用一点“阳谋”,先使它们强大和兴旺,从而使其不合理性和恶行得以充分暴露,这样就会加速它们的灭亡。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对付敌人的韬晦之计、微明之道。

第三,老子所说的“柔弱胜刚强”本身是建立在自身具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之上的

老子的意思是,你本身就很强大,但却甘守柔雌,你本身就具有很高名望,但却甘守屈辱,这样你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你才能战胜比你更强大的东西,否则你就必然走向衰败。

三、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真正的大智慧外貌若愚,真正的大聪明难得糊涂。

在一定意义上,大愚就是大智,大糊涂

就是大聪明,所谓两极相通这个道理在这里也是适用的。

其实,所谓愚蠢,并不是真正愚蠢,所谓糊涂,并不是真正的糊涂,而是表面愚蠢,本质智慧,外头糊涂,里头聪明,是愚蠢和智慧的结合,是糊涂和聪明的统一。

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时,做得聪明一点并不难,真正难的是由聪明转入糊涂、从智慧转向愚蠢。

还有一种极高境界,这就是达到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的程度。

真正的“大智”就是“大愚”,真正的“大聪明”就是“大糊涂”。

老子就是这样的人,请看他对自己的描述:

众人熙熙④,如享太牢⑤,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⑥,儡儡⑦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二十章)

这就是说,

众人是那样欢喜无忧,就像参加盛大的宴

会,像春日登台赏景一般。惟独我淡然处之,无动于衷,如同不会嘻笑的婴儿,疲惫懒散,就像无家可归!众人都是一副自满自足的样子,惟独我总感到若有所失。我真是愚人之心啊,是如此的混混沌沌!世人昭昭若明,我却昏昏若暗。世人明察秋毫,我却闷头闷脑。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真正的智者该怎样处理“智”与“愚”、“聪明”和“糊涂”的关系呢?老子教给我们的基本方法就是:

外圆内方,光而不耀。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

这就是说,

圣人方正而不僵硬,清廉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

一个人的本质、内涵应该是方的,有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圆融、圆通的,或者说,是灵活的,与人打成一片的。这就是一个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问题,二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廉而不刿”也是如此。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直而不肆”。正直是好的品德,但是,公平正直也要讲究方法。

“光而不耀”。一个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头顶上有不少光环,更要恭谦处世,小心谨慎,这就是老子教给我们的重要的人生智慧。

四、知足常乐,功成身退

究竟什么是人生智慧?真正的人生智慧,就是使自己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智慧,是使自己摆脱烦恼、心理净静的智慧,是使自己神清气爽、人格高洁的智慧。

老子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

这就是说,

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以知足为满足,才能得到永远的满足。

为了说明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道理,老子还从反面论证了贪婪、财富所必然带

来的祸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宝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

这就是说,

持有以求满盈,不如就此停止。捶击使之锐利,不能长久保持。金玉满堂,不能长守。富贵骄横,自取其咎。功成身退,乃符合天道。

对于人的欲望,西方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尼采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意志,而意志归根到底表现为生存和发展的欲望。。

弗洛伊德把充满欲望的我叫做“本我”。“本我”、“超我”、“自我”三者之间要处在一个有机的和谐结构之中,人格才会健全,否则就会表现为各种人格缺陷和心理疾患。中国的理学大师朱熹把人心区分为“人心”和“道心”。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湖北日报曾展开过“知足常乐”、和“不知足者永乐”的争论。

我们的观点是,在个人生活和名利上,我们要“知足常乐”;在工作和事业上,我们要“不知足永乐”。我至今认为,我们的这种观点是更为合理的。

至于功成身退问题。老子的本意是说,当事情成功之后,你不要贪图功名,更不要去和人家争抢功名。

五、不明之明、不彰之彰、不争之争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爱好张扬,争强好胜,自高自大,自傲自矜,这些人往往免不了要碰得头破血流,反而影响了自己的事业,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这是最不聪明的。其实,真正智慧和聪明的做法,就是老子所教导我们的:

不自见③,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④,故有功;不自矜⑤,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这就是说,

不自我表现,所以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够建功;不自我矜恃,所以能够出头。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人都不能与他争。

如果你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说话谦和,为人谦恭,行事谦虚,你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我所说的“三谦”。

十种SB的领导

十种SB的领导 前言: SB并不具备特指什么含义,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独特的诠释。可以理解为英文的Super Big,Special Body,或是理解为某两个中文汉字的首字母。但,文中所用SB并不特指某些群体,或是特别作为褒义词,或,贬义词。SB只是一个符号或是代号,仅此而已。 第一种, 这类领导,曰为:骂。 下属无论做什么,或是怎么做,结果首先是被这种领导骂之。骂的劈头盖脸,骂的狗血临头。其实,在中华民族或是外国民族的文化中,骂,具有特殊含义。与打不通。打则构成犯罪,为法律所制裁。弄不好是要坐牢的。而骂则不通,既不触犯法律,自己又爽了,尤其是由此带来的行政职位的优越感,悠然于心。看,我是你领导,我能骂你,你敢骂我吗?我骂你,你就得听着,你就不敢骂我! 殊不知,人,都有一逆反的情绪,或是一种弥补的心理。当这种领导骂下属1遍的时候,下属早已在当场的心中,或是背后的人前,骂他10遍,100遍。当他骂到妈妈的层级的时候,下属已经骂到了祖宗十八代的广度。 凡事好商量,待人以礼,人则还之以礼。反之,亦然。对别人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第二种, 这类领导,曰为:责。 下属出现问题,或是犯错误的时候,一味的责难,批评。其实,有一个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做一件事情,顾全全局,局中真正的做事者,难!因为,百密难免一疏。无论是做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主管,或是员工,做事情,做好了,做全了,总是很难。因此,难免出现疏漏。漏而堵之,或帮堵之,此为人心所向,漏而观之,则之,笑之,怨之,此为大忌。另外,如果领导一味的谴责下属,能说明两点:一是他本身也不懂如何改进,如何帮助下属,因此不如索性用最为简单,白痴,弱智的方法,责备他。另一个是,知道如何改进,但是不帮助和知道下属去改进。佛学说,责为诊,诊而不医为恶。无论是那种,这都是无能,无德的表现。 君子不责于人,而造于势。领导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打通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脉络,让员工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不应该责备具体的某个人,而应该更多的打造领导的系统工作环境。 同时,真心的指出下属的错误,帮助分析,指导,下属下次不会再犯错误。于下属也服气,与组织绩效提升也非常重要。 第三种, 这类领导,曰为:怕。 这类领导,就是各种怕,怕自己的领导,对领导唯唯诺诺,关键的问题,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怕同级,本是平起平坐,大家心平气和,避免争执。怕下属,下面各个是技术专家,能力出众,唯恐集体攻之,远之。怕客户,怕供应商。怕一切周边的一切。 这种人,什么都想做老好人,只求自身保全。但殊不知,正常的讨论,冲突,甚至争执,都是在组织中存在的一种形式。正是因为冲突,讨论,我们摒弃错误的,坚持正确的,才能保证组织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人,要有所坚持,要明确大的方向。如果什么都怕,不如索性把领导的位置让给那些不怕的人,让给那些坚持正确的事情,组织正确的事情,执行正确的事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自然无为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老子

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1、师道观 (1)淡泊名利,“守笃静”。老子主张教育者要恬淡平静,少私寡欲,超然物外,不为私利所惑,不为

智慧与人生_人生故事

智慧与人生 1。《圣经·;传道书》上说:“宁可在安静之中听智慧人的言语,不听掌管愚昧人的喊声。”弦外之意,智慧来自智慧之人,智慧之人成功于智慧。 2。《史记》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小天下”的不凡气度,并非王者靠征服所能达到,而是为通达自然之道的智者所独享。 3。有人问希腊智者欧里庇得斯:“凡人为什么缺乏智慧?”欧里庇得斯答道:“智慧是由悲苦换来的,小悲苦换来小智慧,大悲苦换来大智慧。”由此可见,苦难真正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 4。儒家说“仁义”,佛家言“慈悲”,道家倡“贵生”,墨家讲“兼爱”。每“家”都充满着一种人性关怀。因此,如能集众“家”之长,那将是何等完美的境界啊! 5。有人问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快乐的秘密何在?”伊壁鸠鲁回答

道:“生命中有三种欲望,一种是自然而必要的,一种是自然却不必要的,还有一种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对不必要的欲望要严加控制,对自然的欲望要极力追求,这就是快乐的秘密。” 6。一支箭射进树林中,只能射中一棵树,但不能射中所有的树。树林以被刺中一棵树的方式吞噬了箭。同理,欲望以被满足有限的方式吞噬了追求无限的人。因此,对无限欲望保持恒久而强烈兴趣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7。先前,有个闲适的富人问古希腊智者西塞罗:“你是否愿意坐下来探讨真理?”西塞罗回答道:“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又一个故事说,一个结冰的寒冬,有人看见希腊智者米松光着身子在河里破冰捉鱼,人们惊异地问:“米松先生,你不穿衣服难道不怕冷吗?”米松举着手中的鱼笑道:“它们也没穿衣服啊!”看来,西塞罗也好,米松也罢,两人刻意在乎的只是精神上的愉悦。的确,乐之者才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8。希腊七贤之一的阿那哈斯曾问一位种葡萄的人:一棵树上有多少

智慧树知到《管理大略与领导小言》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大略与领导小言》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Swot分析的四个要素 A: 优势 B: 劣势 C: 机会 D: 威胁 答案: 优势, 劣势, 机会, 威胁 2、管理的“一扇大门,四室一厅”中的一扇大门指的是 A: 管理的基本职能 B: 管理的基本概念 C: 管理的历史沿革 D: 创新 答案: 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的历史沿革 3、管理的“一扇大门,四室一厅”中的“一厅”指的是 A:计划 B: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 C:领导 D:创新 答案: 创新 4、亨利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实质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A:对 B:错

5、管理的对象只有人。 A:对 B:错 答案: 错 6、领导者一定是管理者 A:对 B:错 答案: 错 7、慧可断臂求法的精神说明工夫在平时。 A:对 B:错 答案: 对 8、管理学习是一个勤学、多做、常思、渐悟的过程。A:对 B:错 答案: 对 9、管理体现的是群体中自发形成的追随关系。 A:对 B:错 答案: 错 10、领导体现的是依法任命的职权权威。 A:对 B:错 答案: 错

1、以下哪个是泰勒的思想 A: 管理是用科学代替经验 B: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是一种社会职能 C: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 管理是一种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制、而在于行 答案: 管理是用科学代替经验 ,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是一种社会职能 2、个人的私德、职业的道德、社会的公德三者并不完全一致。A:对 B:错 答案: 对 3、管理的三个抓手 A: 思想 B: 价值观 C: 制度 D: 行为 答案: 思想 , 制度 , 行为

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答案

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答案 第一讲大势所趋:人类之困;普世之思;文化之根判断题(20分) 1.老子思想对现代人就有普世价值(20分) ? A:正确 ? B:错误 ? 单项选择题(80分) 1.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但它同样也强烈的是()(20分) ? A:学术的 ? B:科学民主的 ? C:政治上是革命的 ? D:B和C ? 2.人类最终的问题,所谓终极性的问题不是(20分) ? A:宇宙是如何发生的 ? B:宇宙将来怎么办 ? C:人和宇宙有何关系 ? D: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3.在《堕落》中“抓住了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中不包括(20分) ? A:明天 ? B:今天 ? C:我 ? D:享乐 ? 4.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发生的 路径(20分) ? A:事物 ? B:规律 ? C:宇宙 ? D:自然 第三讲千年误读:无为之误;出世之误;阴谋之误判断题(20分) 1.老子提倡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20分) ? A:正确 ?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 1.无为是不执著于(20分)

? A:相 ? B:念头 ? C:自己所为 ? D:事 2.道家是(20分) ? A:出世的 ? B:入世的 ? C:明世的 ? D:恶世的 3.佛儒道三家,出世的是(20分) ? A:佛 ? B:儒 ? C:道 ? D:以上都是 4.亨廷特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冲突主要以文明的()的存 在产生爆发的(20分) ? A:不同形态 ? B:传播范围 ? C:不同传播方式

? D:不同内容 第六讲管理之道:管理之问;迷失之痛;觉醒之路判断题(20分) 1.信奉道的表面功夫,这是愚昧的开始(20分) ? A:正确 ?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 1.老子说邪盛为()(20分) ? A:妖 ? B:毒 ? C:魑 ? D:魅 2.资源管理排在第一位的是(20分) ? A:资源化管理 ? B:人性化管理 ? C:文化管理 ? D:军事化管理 3.海尔老总张瑞敏说她有三个老师,不包括(20分)

《道德经》里的精髓让你一生受用不尽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意为:“无为”,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非"强为"。正如生活中必需的水。常温常压下是液态,升温或减压至一定“度”,水则会变成气态,存在于空中。 再遇冷又会恢复液态而成为水。这是水的自然客观规律,也是水的自然“无为”之处。无为是一种高境界,是放下一切执着的境界,并非什么事都不做。刚出生的婴儿还会吃奶,还会啼哭,何况成年人?当你放下一切执着之念,才能做到本心清静,才能真正“有为”。《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思是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例如,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报道某某廉洁奉公的消息,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政府非常好,相反正是因为太多人没有廉洁奉公,所以出了一个廉洁奉公的人,才要好好地鼓吹一下。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个社会弊病的根源了。 《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人说的话太多,常常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如将一些话放在心里,保持谦卑恭敬的姿态。少说话,不再增添新的麻烦;好好工作,靠业绩说话;多看书,从别人的人生中

获取力量;最后记得要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老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土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越是低调的人,越是满腹经纶、胸藏锦绣,越是张牙舞爪的人,越是一无所有、腹中空空。低处,是低调、宽善和包容,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至的安静与平和。

老子的人生智慧(深度好文)

1.惟道是从,因任自然。 2.凡事不要做过头。 3.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4.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5.留有空间才好发展。 6.树立自己坚定的信念。 7.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 8.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9.培养洞察细微的能力。 10.遵循水的大智慧。 11.无为而后才有大作为。 12.无为才能无所不能。 13.凡事总是过犹不及。 14.不居功者成大功。

15.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 16.世间的根本在于“道”。 17.委曲才能求全。 18.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19.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 20.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之道。 21.人生一定要有梦想。 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 23.稳步推进胜于强出头。 24.善于借用他人之力。 25.正确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 26.不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7.清静无为,远离死地。 28.保有冷眼旁观的人生态度。 29.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0.掌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 31.做人做事都应善始善终。 32.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33.深藏不露容易成功。 34.创造“天时”与“地利”。 35.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 36.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37.挫其锐,解其纷。 38.要有大者宜为下的气度。 39.小不忍则乱大谋。 40.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41.看透人生的祸福变换。 42.道的本意在于师法自然。 43.保持纯真自然之美。 44.坚持纯真的本性。

45.不要被贪欲所左右。 46.用辩证思维去观察世界。 47.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 48.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49.参透生死之间的奥秘。 50.久处巅峰必有隐患。 51.凡事一定要适可而止。 52.好心态赢得好生活。 53.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 54.当于静处品味人生。 55.保持一种简单的快乐。 56.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 57.以静养智的大智慧。 58.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原创]管理者的境界与层次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前不久,从人大淘回一本书。今天周末,闲来无事,随手翻到一篇文章,叫作《领导者的新工作:建立学习型组织》,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彼得.圣吉(代表作《第五项修炼》!)。文章是影印版本,结尾很有意思,是这样的: The wicke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despise. The goo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revers. The great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say,“we did it ourselves”. ——Lao Tsu 这个Lao Tsu是谁呢?其实,他是中国人,Lao Tsu是老子的洋名。这段话用白话说大致就是:糟透了的领导是老百姓蔑视的那些; 好的领导是老百姓尊敬的那些; 伟大的领导则在于老百姓会说“事情是我们自个儿干的。” 回忆看过的《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贵其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原来,老子原话是把领导者分了四层,最好的领导者百姓只知道有他;其次是老百姓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是老百姓害怕他;最次的就是老百姓侮辱他。第三等的领导在英语译文中被“吃雷”掉了。 第一层次的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而言只是“知有之”,即“无为”的领导者。但“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的方法不同。按韩非子在《主道》的主张,领导者无为而治的方法和准则在于:第一、领导者要坚守虚静。因为,虚心才能知道事物真相,静气才能知道自己行动的善恶,也就是心态要平和; 第二、领导者要审合形名,看属下的言与行、事与功是否相符,要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不能让属下封闭了领导者的信息来源,同时杜绝属下擅自发号施令、控制财产、培植私党、个人施恩,保持领导者的绝对权柄; 第三、建立法度,正确运用赏罚。人多是功利主义者,趋利避害,所以要把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大家都明白行为的后果和预期,通过正面激励和负面处罚,让老百姓知道该干嘛就干嘛。 能达到这个层次的领导者,高,实在是高!不说其他,就是自我修炼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城府深沉,行事老辣,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有了这样的心理素质,就有了“无为”的先决条件。无为的境界,表面上看,事情是老百姓自己干的,却是按领导者设定的轨道在运行。就像天上的行星,看过去是他们运动无章可循,实际上,却被太阳的引力吸引,乖乖的围绕太阳周围,在各自的轨道上运动。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教学教材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 慧》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个学期的爱课程学习,不仅让我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老子的世界,还从张雷老师的口述之中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老子的思想武装自己!老子先生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从古至今都有人研究着,应用着老子的思想智慧,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应该从老子先圣的智慧中获得哪些东西呢? 从宏观上来看,老子的人生智慧可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即自然精神,批判原则、辩证原则、适度原则、柔弱原则与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 自然精神。老子常常强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

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批判原则。老子主张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他认为,“有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对儒家很不以为然。儒家主要讲礼仪,老子对礼评价最低,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变易原则,也就是辩证原则。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

切皆有利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我们在引进许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适度原则。儒家叫中庸,道家没有这个词。老子说少私寡欲,“私”少一点,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别过分。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我们常常说,做好人难,因为好人要求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要做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到单位要做好上级、好下级、好同事,在社会上要做好公民,跟朋友交往要做好朋友……这么一来就完了,活得非常累。坏人呢,要升官就跑官买官,要发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孙子兵法》中,对于战争也是给予了几个层次,大家应该很熟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首脑最为得意的事情。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有云泥之别,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一、起始阶段:管理用术 这个阶段,很多企业人都经历过,一般指在创业到初具规模的期间:企业还不正规,但是利润很高。自己什么工作都要做:管技术、跑业务、甚至跟车卸货。 这个时候,企业谈不上什么组织结构,也谈不上管理。基本上是管理在自动起作用,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领导者只需要在市场上看到形势,见招拆招,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管理无定势。 而这个术的思想,出自我国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宰相申不害,当时的主要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性的树立和使用自己的权威;二是用数目管理账目和人事,现在想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但是,到了企业初具规模的时候,这种思想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经过一些修改可以维系,但是就像用小马拉大车,绝对不是上佳之眩。之所以说这是管理之下的思路,原因有三: 1、无法各司其职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一句话:“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压力,缺乏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就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 而处在这一阶段的领导者要么是全才,要么是天才,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最不专业化的时候,企业老总往往要同时处理很多事务,对于人力资源上也只能靠平时的看去任命,这样下去企业会慢慢失去活力。 2、经验主义 从创业开始,很多时候,老板的选择多出于灵感,或者经验。这个时候领导最多说的话就是“就这么做,不会错的。” 其实经验主义本身并无对错,但是一旦使用的环境不与方法匹配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①市场的变数更多了,市场的变化速度、数量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人无法把每个信息都去亲自准确的把握。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完中国古代思想史后,开卷考试,任选题 目,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写。24份考卷选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占全部考卷的80%。 当时我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 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道家的东西可以起作用。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简单介绍道家、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主题—老子哲学里面所体现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和道家 L道家的基本情况 我认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诗经?卫风》里有一篇"考?”,前面几句是:"考?在涧,硕人之宽。" 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 和KTV 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孑L子为了他的理想、推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 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孑L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o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 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明机构。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 ,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去了。 庄子也是当过小吏的。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门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他去当楚国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

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 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 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 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 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 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 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_哲理故事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 以柔克刚 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又说:“守柔曰强。”这些教诲也是老子让人们成功的法宝。 今天,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怎么样给女儿、儿子教诲呢?我们常对子女说:“儿子女儿,你们要勇敢地前进!”对不对呀?对呀。老子一看就笑了:“你这个爸爸妈妈还不到位,就知道前进,如果碰到了南墙还前进?那只会头破血流。”如果我们对子女说:能够前进就前进,但也要学会后退再后退,如果向前走不通的话,就应该及时后退啊,就智慧得多。 我们现在的爹妈还这样教育孩子:“要刚强、要坚强。”如果老子来了会说:“孩子是要刚强、坚强,但是还必须学会柔弱再柔弱。”为什么大学生、中学生会有很多的人跳楼、出走啊?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受不了挫折。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弱胜刚强,以坚韧面对人生的困惑。 我们还这样教育子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有问题,你往高处走,走走走,走到高处不胜寒啊!聪明的父母应该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人是要往高处走,但还必须学会往低处行。”那么你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前进就前进,能后退就后退,能刚强就刚强,能柔弱就柔弱,能往低处走就往低处走,能往高处行就往高处行。 控制欲望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要找到成功的道,想要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还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 比如,人人都想富,那么怎么算富有呢?老子讲财富不是用数字来衡量的,他说:“知足者富。” 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华丽的别墅、高档的小车,这真的很富有吗?相反,有些下岗的家庭,一个月就只有几百块钱,还要供孩子读书,就真的不富有吗? 不一定!因为富有是不能一律用金钱来计算的,健康能用金钱计算吗?爱情能用金钱计算吗?儿女之间的感情能用金钱计算吗?而且就算有很多的钱财,若是不知足的人,永远觉得自己比不上更富有的人,老是觉得还不够富。当然“知足者富”,也并不是说越穷越好,而是你有多大本领致富就到什么档次,能在这一点上知足也就是富。 老子还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藏得多,丢失得也多)”。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物特别多,但正是她“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就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 无为而无不为 这就又应和了老子说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和煎一条小鱼是一样的,不能胡乱折腾。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里根总统看到这句话被感动了,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国情咨文中。老子的智慧,没有国界,没有时限,只要能正确地理解与运用它,就会产生效益。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 《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⑩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

道家思想的精髓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 新一章(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有物混成」道,它在混沌时已存在了。「寂」静、悄。「寥」空、无。「不殆」永恒。「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指道的永恒的、往复的运动。这一运动独立于宇宙一切事物和意识之外而不改其本性,它似日、月一样周行不止。「道」客观总规律。 新译:有那样一种存在,它混沌时已成。它先天地而生;它空荡荡地,然而独立永恒,它静悄悄地,然而周行不已,它是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用什么名字称呼才合适,姑且勉强取名为“道”;由于“道”有普遍性,我又勉强称之为“大”;可是“大”又是要变的,它要流逝,它要远离,于是就为小了,然后又重新返回。所以说,我称“道”为“大”,用词是很勉强的,因为“道”要通过这种变来保持它的“大”。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作为万物之灵之王的人也是伟大的。它们构成了一座四层高台,台顶那一层就是人。人遵从地,地遵从天,天遵从道,而道遵从自然。 简评:老子在本章中,描述了“道”这一客观总规律,指出它是天下万物之母,是自然界最为本质的东西。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表明人、地、天(实际上是指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服从“道”这一客观总规律,然而老子又指出“道法自然”,说明这一规律是对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总结,从而为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石。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两者亦组成新一轮的往复运动。是对立统一运动在新形式下的再现。 本章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理论部分,这里既有朴素唯物论又有朴素辩证法,因此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把老子的朴素唯物论按老子原话取名为“道法自然”律。“道法自然”律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律,是老子的“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一律。 [[学习笔记: 关键词是“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明确“人、地、天、道”概念。老子在开篇提出“道”之后,紧接着就是“有、无”二态,然后就提到了“天、地、人”三才。一个法字,“法”是师法,效法,依据于。“法”使“人、地、天”与“道”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表明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次从属关系。人(物质)从属于地(空间),而(局部)空间必须由天(时间)来定位,天(时间)不受任何因素影响,只由道决定其定位尺度。道则法于自然,整个没有上帝与天神的事情。这使人们相信,老子是唯物主义。其实,老子只唯“自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近百年才有的哲学分支。中国古人是反对“唯”的。凡“唯”皆偏,“不如守中”。老子是守中的。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尔雅满分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 B、私学式微 C、家学没落 D、网教盛行 正确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国学 正确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 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 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 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 正确答案:D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 正确答案:√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 1 文化的本质是()。 A、人化 B、教化 C、入圣 D、得道 正确答案:A 2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 正确答案:A 3 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正确答案: 4 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正确答案:× 5 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6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正确答案:√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 1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 B、王重阳 C、王夫之 D、王德威 正确答案:A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爱课程网络课程 老子的人生智慧

“爱课程网络课程”大作业 课程名称:老子的人生智慧 作业题目:分别简述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知足常乐”、“见微知著”的思想内容。 “道法自然”来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 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道法自然”实际上即是道性自然。河上公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即说道以自己为法则。“道法自然”真实内涵:“自然”即“道”。 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强为之容即老君也。老君乃无生之至精,兆形之至灵。 昔于太空之中结炁凝真,强为之容。体大无边,相好众备。若能洞见非身之身图像真形,理亦无二。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约翰·马克斯维尔是美国领导力研究专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已经出版了30多部有关管理和领导力的著作,如《培训你身边的领导》、《成功版图》、《领导力21法则》等。在影响力日增之余,他也拥有了一些“招牌”名言,如: ·领导力就是影响力。 ·能培养出领导者的领导才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和领导最近的人直接决定了领导成功的水准。 ·创造适应变革的氛围。 ·领导力的核心:正直。 尽管他的著作颇丰,名言甚多,但其核心的思想只有一个——“领导力就是影响力”。他认为,那些高高在上,却无人追随的人只是在“云中漫步”,根本无法领悟领导力的精髓。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不过你或许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一些呢?在《领导力:开发你的领导潜能》一书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了领导力“五境界”说,明确规划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增强影响力的蓝图。

们的职责。你所拥有的唯一的影响力仅仅在于你的头衔。处于这个境界的领导属于职位型领导。这一境界中的人物常常是由上级指派的;对于此类领导发布的权限之外的指令,人们不会俯首帖耳。这类"任命式"领导很难与白领阶层和年轻人共事。 第二境界:认同——员工服从你,这是他们的心愿。在“职位”层次的领导一般都用强势的权威来开展工作,而与之相对,在"认同"层面的领导靠的是人际发展。他们思考的是人才培养。 第三境界:成就——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企业所做的一切。影响力到了这一层级,积极的成效便层出不穷了:效益倍增、士气高涨、员工流失率降低、需求不断被满足、目标接二连三地出现。与这种良性局面相伴相生的是“无穷的动力”。事实上,“成就”成了一切行动的直接动因。这是第二境界与第三境界的主要差别所在。 第四境界:育才——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第二境界时,员工热爱领导;在第三境界,员工尊敬领导;到了第四境界,员工对领导衷心不二。因为通过帮助他个人提升,你赢得了他的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