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儒教与道教_一书之逻辑结构分析_解读韦伯中国社会学基础与儒_道教的关系

_儒教与道教_一书之逻辑结构分析_解读韦伯中国社会学基础与儒_道教的关系

_儒教与道教_一书之逻辑结构分析_解读韦伯中国社会学基础与儒_道教的关系
_儒教与道教_一书之逻辑结构分析_解读韦伯中国社会学基础与儒_道教的关系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2008年第9期

第24卷(总201期)

[摘 要]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是中国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热门课题之一,它促使各地大专院校、学术研究

单位以及有识之士发表了大量研究论著,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解读方法。文章从逻辑结构的角度对该书进行了解读,认为该书中的“社会学基础”与儒、道教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指出:“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即社会学基础)本身就是韦伯论述“为什么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仅仅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在中国(儒、道教占主要统治地位)出现”这一命题的两个方面。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在韦伯看来,精神因素是建立在物质因素的基础上的,同时,精神因素也强化着物质因素的牢固地位,庇护着物质因素的合理存在,而物质因素的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精神因素的,从而指明了中国的儒道教与社会学基础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学基础是导致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未在中国出现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儒教与道教;逻辑结构;解读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撰写的学术名著《儒教与道教》是其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该书围绕着“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理性资本主义”之命题,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特别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从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的宗教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本书的研究视角是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研究,在该书中,作者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学基础,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学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及被儒教斥之为异端的道教。初看此书,感觉前后内容联系不紧密,观点隐晦,扑朔迷离;中外事例繁多,蜻蜓点水,信手拈来,但论据证明论点逻辑性不强,令人费解。经过认真研读,我感觉该文其实观点明确、逻辑脉络清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有分析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指正。

一、资本主义精神及理性资本主义内涵

“资本主义精神”按照韦伯的观点,主要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这种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实际上,对利润的追求以及对金钱的贪欲在任何形式的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并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精神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必定来自理性地追求利润的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在理性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因素特别重要,一是企业与家庭、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二是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因此,正是那种非个人、出离了人际关系的、客观的理性主义、普遍主义,出于计算和预测为内涵的理性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组织和组织官僚制的发展。此当为韦伯理性资本主义的真正内涵。

二、资本主义理性精神未在中国产生的物质因素

资本主义理性精神未在中国产生的物质因素,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社会学基础,它是书中后半部分所谈的精神因素的基础。书中从“城市、诸侯与神明、封建的与俸禄的国家、管理与农业制度、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四方面予以阐述,其核心内容有:

1.中国城市从未取得政治上的自治权,其市民也没有特别的政治权力或特权。

2.中国金、银、铜等贵金属拥有量的剧烈增长,无疑导致了货币经济的大幅度发展,特别是在国家财政方面。但是,这种发展并没有冲破传统主义的束缚,相反倒是强化了它。

3.政府出于军事和财政目的而实行的小农经济管理和农业制度,使得家产制官僚机制直接统领小市民和小农民,从而缺乏西方中世纪时那种封建的中间阶层,从而影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理性发展。

4.中国特有的氏族组织、村落的自治以及家长制法律结构,使得现代意义上的工商业资本主义不可能产生,从某种程度来看限制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5.和平化的统一帝国的建立,也抑制了国家行政和经济的合理化进展程度。因此,韦伯认为,以上物质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精神因素(儒、道教等宗教伦理)诞生的肥沃土壤,更是精神因素发展的保护伞。

三、资本主义理性精神未在中国产生的精神因素

韦伯认为,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态;二是观念形态。所谓的经济形态就是物质基础,而观念形态其实就是精神因素。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理性精神未在中国产生的精神因素就是建立在以上物质因素基础之上的宗

——解读韦伯中国社会学基础与儒、道教的关系

《儒教与道教》一书之逻辑结构分析莫国香 阎 莉(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学科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2008年第9期第24卷(总201期)

教伦理,主要为佛教与道教。依据韦伯的说法,源自古希腊文化中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来自基督教的宗教理性精神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而中国观念形态当中具有权威性的儒、释、道三教,无论儒家的入世还是佛、道的超脱尘世,都似乎与资本主义所赖以发生的科学理性以及宗教理念相隔甚远,理性的科学精神自然很难培养起来。而基督新教的宗教伦理在对资本主义精神特质的形成方面却产生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这一点,马克斯·韦伯有精到的看法。韦伯认为,近现代发生于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是与其十五六世纪的宗教革命和思想转化密切相关的。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一改原来基督教弃绝尘世生活的做法,认为尘世中的人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工作,并自奉俭约,才能获得通往天国的保证,成为上帝的选民。换句话说,勤劳节俭、入世苦行是新教徒的天职。这种入世苦行的宗教伦理培养了一种孜孜不倦地以追求利润、增加财富为最高责任的资本主义精神,这一精神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原动力。然而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建立在中国特色物质基础之上的宗教却缺乏一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换的特殊精神特制。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纯粹是一种入世伦理,要求人们适应现实,不断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与欧美清教徒所主张的理性地支配世界相去甚远。儒家的以孝道为核心的家族伦理一方面助长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另一方面阻碍了内在团体性格的养成,而这种团体性格恰恰是清教徒用以和世界抗争的自发的驱动力量。道教主张无为,在根本上引导人们超脱尘世,这就阻碍了人们到广阔天地里施展自己才能的创业精神的发展。因此,韦伯主张的这种在精神上的差异便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发展繁荣,而在中国未能出现的原因。

四、资本主义理性精神未在中国产生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具有内在联系

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观念形态即宗教伦理,其分析的经典之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该书为宗教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观察点,而《儒教与道教》就是在这一观察点基础之上所撰写的具体力作。其中,“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本身就是韦伯论述“为什么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仅仅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在中国出现”这一命题的两个方面。在韦伯看来,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物质支撑和精神动力。其次,韦伯研究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是宗教伦理与经济行为的互动。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也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不难看出,在韦伯看来,中国形式的精神因素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的物质因素的基础上的,同时,精神因素也强化着物质因素的牢固地位,庇护着物质因素的合理存在,而物质因素的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精神因素。因为韦伯认为,在中国的社会学基础之上诞生的儒教,尽管作为一种政府的主要意识形态,并没有贬低财富本身,但是它的“士人至上”、“学而优则仕”等理念却暗示着人们,“高等”的知识分子应该避免追求财富,应以牟取功名、光宗耀祖为自己和家族的最高荣耀。在儒教徒看来,“有教养的人”(君子)不是“工具”,君子本身就是目的,而非实现某种客观目的的手段。而且认为,财富似乎并不可靠,而且会扰乱心灵的高贵的平衡。因此,工商业的发展不但受到政府限制,还常常遭到儒家知识分子的拒斥,所谓“士农工商”,商

人地位甚是轻微,排在四民之末。与此同时,儒教的目标是取得并保存“一种文化的地位”(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以著书立言、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和责任)并以之为手段来适应这个世界,强调教育、自我完善、礼貌以及家庭伦理,而不是像典型的清教徒那样,以实在论的思维与专门知识为手段,出于禁欲的强制储蓄的愿望,将所得变为资本,投资于理性的资本主义企业,以财富和成就来获取通往天国的门票。因此,儒教是教导人们要顺着这个世界进行调整和修正。并且,依据儒教的学说,对于祖先的崇拜则是所有人都必须遵从的。因此,作为根基于农耕经济之上的祖先崇拜和亲戚关系就显得至高无上。纵观中国历史,由于中国人更多地依赖其直系或间接亲属关系,因而在感情上就无法离开他们到某个更大的社会圈子里去寻找人生意义之必要之原因,中国人很少发展超出其亲属边界的第二群体。中国疆域最大的唐、元、清朝其实均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少的游牧民族拓展的,随着儒家思想的渗入和农耕经济的稳固,尽管人口再多,中国也很少向外扩张,寥寥可数的著名探险家几乎仅是皇帝的使臣(如郑和),中国移民很少自己在外建立起独立的政治实体。此外,中国人与神的关系难以被宗教组织予以制度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神人关系之间,由于交换中介的缺乏,常常导致宗教与哲学的结合,儒教理性主义不能成为普遍性社会规范,只能是部分高层人士、知识分子的精神特权乃至宗教特权,其理解世界和人生的努力就会因此而趋向神秘主义,难以从中引申出一种入世的合理性行为方式。而且,这种交往媒介常被设置在凡俗权力制度之中而高度角色化。因此,儒教是被嵌入在凡俗权力秩序中,权力所赋予的角色关系决定了它拥有资源而无法神圣,无法担当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的理性功能。所以在社会转型之际,“弃儒”而就贾、入教,就是一种超越固有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只有出离固有的人际伦常关系,人们才能重新选择。所以,中国的儒道教与社会学基础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实际上,正是传统的社会学基础才是导致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未在中国出现的真正原因。因此,作者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中国的社会学基础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 马晓英.现代化视野中的晚明时代——兼论资本主义在明末不能产生的原因 [J]. 新视野,2002,(2).

[4] 黎丽.儒教与道教——社会学基础研究[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17694478.html,/blogger/trackback.asp?BlogID=229605&PostID=2874907.2005年10月.

[5] 杨宜音.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莫国香(1972— ),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阎莉(1966— ),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

学科研究

儒教与道教文化比较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结业论文 ——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智慧比较 作为国学中最经典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同源于易经,生于乱世,兴于乱世,其后的几千年,虽各有千秋,也屡遭困厄,亦能绵延不绝至今,且已走出国门,迈向全世界。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囊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在管理方面也是心得独到,成为许多知名企业的制胜利器。然而两者给人的印象却是有着“入世”与“出世”的截然不同。那么这两种国教又是如何殊途同归,在商品经济中大显神威的呢? 首先说儒家,作为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创始人孔子也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而作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最为钟爱的学说,其主张的道德修养标准及价值取向也成为择人用人之标杆,也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金科玉律。首先是“仁”,这一点在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出现得最多。孟子说:“施仁政者,万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同样对于企业管理者,下属不是你的奴隶,没理由无条件服从你。只有你仁以待人,才能让大家人心归服,竭诚以待。 再者是“义”。这里的“义”可不是哥们儿义气,而是“不义之财”的“义”。这么说吧,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他认为“富贵乃人之所欲,贫贱乃人之所恶”。但他同时又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显然,这对于管理中同样适用。古谚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如果是靠贪污诈骗,即使是富可敌国,也会被满门抄斩,遭万世唾骂。到现如今甚至更严格了些,比如垄断,看上去是正正当当,童叟无欺,但在行业内则是欺人太甚,一方独霸,而且自身极易僵化,导致整个行业停滞不前,同样属于贪“不义之财”之举。为此,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法律限制垄断。一般来说,法律是行为的准线,但有时天网恢恢,也有疏漏。法律不是绝对健全的,有许多“不义”行为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尤其是在经济这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对此我想说公道自在人心,这种“不义”可能替你谋得一时之利,但恶心了好多人,形象一落千丈,长路必将坎坷,得不偿失。说我们仇富,不对,我们仇的是不义之富! 至于“礼”,也不只是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待的法则,维系一个“礼”,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使原本纷繁杂乱的事务变得井然有序。比如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并有效维护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规则,对于降低协调成本、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群体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是“智”和“信”了。“智”的体现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不是“聪明”。因为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大智却可以若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时势,对此孔子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但他成为圣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想:这一定是关于宗教的,可能是对儒教与宗教进行比较吧。但是,书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而且前四章讲的基本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曾一度让我以为我看错书了。 在阅读儒教与道教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给我很深的映像,它们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即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也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巫术、泛灵论、托勒密王朝。从第五章开始到第六章,重点讲了儒 教。第七章和第八章讲了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在这里我感觉很不解,书名是儒教与道教,跟清教怎么又扯上关系了呢?据说德国人的书很难懂,难道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这么难懂么? 人们都说韦伯的这本书是个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单从书名来看,我确实无法想象到韦伯写这本书的目的以及他想要表达些什么,不过看过了书的内容,总算找到了那么一点感觉。儒教与道教,说到底都是宗教(当然我几乎从来不认为儒教可以算得上是宗教,也不知道世人是怎么界定的),韦伯之所以花大力气研究中国的这两种宗教,其实是通过研究它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道教可以说是真正发源于中国的宗教,应该算是本土宗教,它讲究的是通过修身修心以达到羽化成仙的目的,从政估计从来都不是道教所追求的,追求经济利益估计也是被清高的道士们所不齿的行为。汉初,为了修养生息,统治者遵循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迅速恢 复了生产,不得不说道教的思想其实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然而,道教通常也只有在常年战争导致国家经济生活严重受到破坏的时候才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一旦经济恢复了,道教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个时候,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更多地倾向于儒教。通过科举制选取人才组成一个严格的官僚班子,整个国家机构开始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众所周知,儒教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牢牢地掌控者民众的思想,想要进入统治阶层,必须学习四书五经并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优秀者被选任为朝廷命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整个社会受到的教育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研读四书五经,就无法进入统治阶层,就没法光宗耀祖(这是大不孝的),儒教以其自己的方式占据了社会思想的主流。在当代,很多人都知道,儒教只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它所教给人们的不是如何去变革这个社会,而是如何对君主效忠,即如何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做一个君子。这显然与清教是截然不同的,清教要求人们要有变革思想,它更积极主动,要改变不合理的东西,因此,在西方,清教鼓励人们大胆变革,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资本主义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而在中国,人们所被要求的仅仅是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个社会,人们的脑海里估计也压根没有什么伟大的变革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要产生,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也许有人会说,人们其实还是有变革的思想的,面对暴政,人们也会奋起而推翻之,然而人们为什么会推翻暴政,还不是因为被逼得没法活了,中国人向来就是世界上最能忍的民族之一,只要有口饭吃,还能活下去,人民就不会造反,就会安分守己,这和儒教的教导是有关的。因此,中国人不到万不得已压根就不会想到变革,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上 就能满足老百姓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又有谁会想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即使想到了,估计也被政府牢牢地控制住了。星星之火还未成燎原之势,便被牢牢地掌控住了。再退一步说,即使人们奋起起义并成功地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建立了新的政权,新的政权依然沿袭了前一个政权的治理方法和思想,本质上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从休养生息开始到建立一整套官僚班子再到政权的腐败,最后被人民再次推翻,新建政权,然后继续沿袭前朝,结果周而复始,形成了王朝更替的周期规律,它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从这一点来看,儒教最终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除非通过外来的力量彻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报告 一、容提要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学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研究,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斯?韦伯在1904-1905 年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此书中,韦伯从精神气质的文化角度探究,并且严密地论证出了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的亲和力。 二、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天职禁欲主义资本主义精神 三、正文 1、作者学术著作、学术生涯 本书的作者是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 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1881年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之后转入柏林大学完成学业。188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取得开业律师资格。1891 年任柏林大学法学讲师,1892年升为副教授,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受“社会政策研究会"委托,分析德国东部农业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发表多篇文章,开始其对德国政治经济转型的具体分析。1894-1896年先后任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 由于严重的神经疾病,在1898-1917年整整20年间不得不脱离教职,至1918 年韦伯重新执教担任维也纳大学教授。韦伯还曾以专家身份作为德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在会上反对签署《凡尔赛和约九韦伯虽然患有严重的神经性疾病,但勤奋治学,长年坚持学术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韦伯曾与其他学人共同创办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并担任编辑,德国社会学学会也是在韦伯帮助下建立的。 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杜尔凯姆(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韦伯以及他的同僚维尔纳?松巴特(也是德国社会学最知名的代表人物)采纳的则是反实证主义的路线,这些著作开始了反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命,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的差异。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上的研究。 韦伯在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对于其它的研究则由于他在1920年的突然去世而中断,使他无法继续在《古犹太教》之后的一系列研究一包括了计划中对于诗篇、塔木德犹太人、以及早期基替教和伊斯兰教的研究。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 韦伯创造性地框架了现代社会学的体系,他不仅仅在诠释社会学研究领域有巨大建树,在经济史学派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广泛涉及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学、哲学乃至音乐、艺术等各个学科。韦伯的社会学及其相关的主要论著有:

孙阳阳 儒教与道教 读书报告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起西方式的资本主义 ——《儒教与道教》读后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孙阳阳 一、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他在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宗教社会学方面著述甚丰,其代表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和《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其中本次探讨的《儒教与道教》就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部分,该系列还包括《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古代犹太教》。 二、本书结构及主要内容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在该书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即其社会学基础。韦伯将其社会学基础分成四部分,内容四章。A:城市君侯与神B:封建俸禄国家C: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D: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上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该部分包括五、六两章,士等级和儒教的处世之道。第三部分他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也就是第七章正统与异端(道教)。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儒教与清教,通过对比儒教伦理和清教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所带来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第一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社会学基础, 这就是:没有发达的货币经济和独立的城市,没有发达的法律制度,宗族包揽民间一切事物,中央政府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韦伯特别强调中央集权制的危害,他指出:“就象争夺市场的竞争迫使私人企业合理化一样,争夺政治权力的竞争则迫使古代西方和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经济和经济政策合理化。在私有经济中,集中化只会削弱合理的计算,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各国之间的权力竞争没有了,行政管理、封政经济和经济政策的合理化也就没有了。战国竞争中存在的动力,后来在这个拥有广大领土的国家中不复存在。”(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P114)即秦始皇统一中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第二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儒家伦理。他先分析了儒家伦理的体现者——士。“整整两千年以来, 中国的统治阶层始终是士, 尽管这种统治时而中断并常常处于剧烈的斗争之中, 但这个阶层总是重新上台并不断壮大。”士的特点是谋官参政。早在战国时期,士就以流浪学者的身份周游列国,充当诸侯的幕僚。他们享受免除杂役、免受体罚的特权并按等第领取奉禄。在社会伦理方面,士的典范是“君子”。君子的德性体现着“仁”。在经济方面,士是外行,只有朦胧的小康世界的幻想,拿不出任何明确的经济政策。在政治方面, 士历来维护正统的世袭统治和大一统的江山社稷。韦伯还分析了儒教的处世之道,他认为儒教并不是宗教,它的基本特点是入世。“正统的信儒教的中国人(不同于佛教徒),为自己此岸的命运而祈祷多福、多寿、多男子,也稍微为先人的安康祈祷,但绝不为自

《乡土中国》读后感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读《乡土中国》关于中国人情的感想2010级社会学李聪聪学号:12010082137 近日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颇有感触。费老先生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的认识可谓鞭辟入里,其中读到他论述中国传统乡村是熟人的社会更是深有触发。虽然,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顽强的抵抗力使中国社会的生活的方式,特别是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依旧没有西方化,所以费老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给中国乡村的定位依然适用。古老的智慧其实总是闪光的,正如如今每当经济危机人们还会去翻看《资本论》一样。废话少叙,我来谈谈在读《乡土中国》对中国熟人社会的认识。 中国乡村是“自来熟”的人的聚集地,他们彼此间很少用契约(只有在重大事情上才会用,如地产、房子等转让)。他们彼此的熟悉是城里的人无法想象的。人们从出生开始,别人是在自己眼中过活的,自己是在别人眼中长大的。他们对周围每个人的性格,每家的具体情况甚至某家有什么可以借用的工具都了如指掌,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熟悉降低了人们交往的心理成本,大家才彼此放心。而城里是由陌生人组成,不但因为厚厚的墙壁阻碍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因为相互间了解的缺失而有一层使人不“放心”的心理壁垒。而城里人的流动性带来物质流通的同时也夹杂了衣角的风尘,这种风是凉的,使人们的心被吹冷,形成天然的防护膜。 在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分割下,不仅因为前者是自己从土地中获得自给,后者由工资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文化的不同。也许费孝通先生说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在纵向上是历史趋向,而横向上应该就可以看做农村和城市了。正因如此,前者生活不紧张但也不清闲,在农村人们从不像城市人那样过重的看着时钟过日子(除学生、教员等少数人外),他们早起一会儿或稍晚些无碍于生活,但他们农活忙起来也不是某些过惯了平稳生活、干惯了一如既往的程序工作和不变强度工作的城市人所能承受的。

2000字读书报告

“书名”读书报告(黑体/三号字) ——副标题(黑体/小三号字) (空一行) ××学院××专业××级××× 指导教师××× (空一行) 首先介绍所读书目的出版社、地名、出版年。介绍主编。本书的主要内容。 读后感。这里开始是正文部分,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排版(除了标题、 图、表之外)。全文首行缩进2字符,用1.5倍行距排版。 读书报告由两部分组成: (一)概述所读书籍或篇目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内容(此部分文风是客观叙述,即“述而不评”,篇幅不超过全文的1/3.) 1.出版社、出版年(如读其中1篇文章,要有具体页码位置) 2.写作背景和写作原因 3.简介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二)评价书籍或篇目的理论价值和意义(此部分是重点,重点写出读书心得体会和收获,文风是夹叙夹议,述评结合,篇幅一般超过全文的2/3。) 打印装订: 用a4纸打印,页码居中,左侧装订。 1篇二:2000字读书笔记大全 2000字读书笔记大全 之我读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儿海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皮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皮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伯尔孔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莉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皮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组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联合别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儿——大公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皮埃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海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皮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罗霍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罗霍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回到了妻子身边,但妻子依然放荡如故,令皮埃尔陷入了郁郁寡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小,但每个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那些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并世代保持的传统,仍旧以最纯粹的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1]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2] 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美国人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与人类是相对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资本主义是什么?从小听到这个词,最先想到的是剥削,因为听到的是资本主义是人吃人的社会,工人都受资本家的剥削,后来学政治知道,按马克思的说法,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成年后慢慢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并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的很落魄的其实是社会主义中的我们,于是资本主义成了繁华的代名词。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马克斯韦伯探讨了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并分析了为什么西方社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幅提高,从宗教,特别是新教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韦伯也因为这本书一举成名。 韦伯用富兰克林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勤奋、节俭、努力工作,将工作视为自己的天职的人生态度。资本主义并非只意味对财富的欲求(仅想获利并非资本主义),而是对财富合理的欲求,并且是对不合理欲望的克制。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最彻底的国家)社会快速发展,财富大量积累的原因。因为财富大量积累又不花费,最可能的用途是继续投入再生产。而为什么西方社会具有这种精神,而其它社会(如东方,中国)不会呢?宗教改革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天主教与新教有很大不同,用韦伯书中一句通俗的话说:天主教选择了睡的安稳,而新教选择吃的舒服。天主教关注于克制自身欲望与来世,冥想等方式是灵魂获得拯救的主要方式。而新教将工作视为为上帝尽职以获恩宠的重要方式,因此,工作获得了重要的地位,不再仅仅是满足需求

的手段,工作本身成为一种目的。将工作尽力干好即是为上帝尽力。同时,禁欲在宗教里具有重要地位,而工作是禁欲的重要手段,辛勤忙碌的工作,可以帮助人民更好的抵御欲望与世间的诱惑,而天主教是通过冥想等实现禁欲。 韦伯正是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告诉早期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宗教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让位于很多其它的影响因素。但仍不免让我们感叹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如韦伯自己所说,宗教是一种笼罩一切的力量。他后来也分析了宗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写成《儒教与道教》一书,有机会读一读,相信会比这本书更易于理解,因为知识背景的缘故,对于西方宗教不甚了解,对于这本书中一些内容理解上较为吃力,特别是第四章有关宗教基础部分。理解一件事物,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要了解一个社会,需要了解他的历史,而宗教又是历史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从美国回来的一个朋友会说,不读圣经,你不能深刻理解美国社会。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早期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宗教影响,也理解了韦伯所说的宗教是笼罩一切的力量

读后感1000字范文

读后感1000字范文 导读:本文读后感1000字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看,这是一段多么真诚的自白!同时,这也点出了当代青年的一种不足——不敢直面现实。下面为大家带来读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 读后感1000字范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本书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这种震撼的力量不仅仅是因为海伦·凯勒的惊人事迹,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即使我们的视力都很正常。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的心充满了人和物的形象,我的眼睛绝不轻易放过一件小事,它争取密切关注它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有些景象令人愉快,使人陶醉;但有些则是极其凄惨,令人伤感。对于后者,我决不闭上我的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了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 看,这是一段多么真诚的自白!同时,这也点出了当代青年的一种不足——不敢直面现实。 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也有不幸。如何面对这些不幸,成为我们

生活哲学里面一个极其重要的课程。海伦·凯勒是不幸的,她几乎从出生开始就比别人遭受了的磨难。但这种不幸仅仅表现在生理上。从心理上说,她是一个强者。我们很多人都有着比她更好的身体条件,但,我们有谁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呢?抛开其盲聋人的身份不说,仅仅是学术上的成就,我们有多少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呢? 翻开历史画册,我发现,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仍有高成就的不仅仅只有海伦·凯勒,还有很多人与她一样,身残志坚。如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中国汉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现代物理学的巨子霍金…… 有太多的奇迹在我们的世界存在,以致我无法一一列举。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他们都是天才,所以才会有这样大的成就。但是,天才的定义是什么呢?聪明的头脑?如果是的话,我想问,聪明的头脑可以弥补身体的缺陷吗?可以抵抗生活的压力吗?答案显然是不能。但是,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可以使他们与不幸对抗,那就是强大的意志力,即直面现实的勇气。 从以上的每一个例子都可以看出,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直面身体缺陷,直面生活不幸的勇气。正是这种勇气,支持他们成就一番事业。 生活中的不幸有很多,假如我每次面对它们,都闭上自己的眼睛,禁锢自己的心房,无疑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没有人会想成为一名失败者,我同样也不例外。所以,我应该要学习海伦·凯勒的这一种精神,时刻睁大自己的眼睛,去面对生活,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乌云密布,都应该用笑容去面对。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儒教与道教感想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多半归因于我对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向往喜爱,对于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大的热情。但其实真正翻开,才感受到自身知识之浅薄,对于宗教了解之浅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储备之浅薄。然而我依然固执的选择继续阅读下去并选择本书作为我读后感的素材,因为着实想知道,马克斯韦伯不懂汉语也从未来到过中国,其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社会学大家,又将会如何描绘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分析儒教与道教对于中国的影响,寻求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呢?读完本书,真正理解的大概还不到四分之一,觉得经典读的太早,深以为憾,所以也只写下了这篇以对本书脉络整理归纳为主而没有多少深刻见解的文章,还望海涵。 ——胡言乱语的开篇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韦伯首先简要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统治阶层的各个侧面,探讨其中有利于及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接着,韦伯对比分析儒家思想与清教伦理之间的差别,并得出后者更适合发展理性资本主义;最后,指出道家保守的价值体系,亦无法令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儒教与道教由于消极与保守对比于清教伦理的禁欲主义,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开篇导论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说实话这篇导论几乎打击尽了我对于此书的热情,一方面由于其用语较为晦涩,并提到了很多专有名词如卡里斯马、神义论、隐蔽神的预定论教令这些非得查了资料才能勉强弄懂的词;另一方面也是这篇导论描述了许多形而上的概念,有很多我仍差积累与领悟。但不可否认,这篇导论让我第一次学术性的接触到了世界宗教,它倡导完全价值无涉的研究方式,以对有关的宗教的实际伦理影响最大,并形成了这门宗教独特的性质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的定向因素的剖析作为主题,介绍了作者的命题:一种宗教信仰的的特性是生动的体现这种特性的那个阶层的社会状况的简单因变量,是其意识形态的以及物质的或观念的利益状况的反映。其次依次介绍了宗教伦理的几大特点,使我对宗教、宗教起源、宗教奥义、以及儒教有了一定的了解。 之后便进入了本书正题。作者并没有立即讲述儒教或是道教,而是首先详尽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城市君侯与神》中,作者分析了中国的货币制度由于一系列原因并不成熟稳定,16世纪欧洲大量白银涌入,流行镑库本位制,贵重金属占有量猛增,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时加强了传统主义,资本主义现象没有任何明显进步;与此同时人口惊人增长既没有刺激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刺激而是与静态经济形式相联系。(这一点在《公共负担:徭役国家与捐税国家》一章中也有提到,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诏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课税定额化和帝国的安定局面带来了人口的激增,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中国的精神特点在这一时期却是完全凝滞的,经济领域内虽然有似乎很有利的条件,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一点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作者提到何以解释这种种情况,是本书的中心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从比较的高度去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 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 供大家参阅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他所完成的那三个主要研究都关注于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 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 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 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 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 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以及其它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 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 《古犹太教》是韦伯对于宗教社会学的第四本着作,韦伯试着解释「各种情况的结合」导致了早期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差距。 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韦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政治作为一种职业》 (Politik als Beruf)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定义:亦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经典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韦伯对于经济学的其它主要贡献 (整体上也是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的研究:他对于解释社会学(Verstehen;此词 来自德语,意为理解)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韦伯对经济学还有 其它一些贡献:包括了经过认真研究的罗马农业历史,和他在《经济和社会》一书里述 及的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两者对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影响,韦伯也在书中呈现了对于马克 思主义的一些批评。最后,他在《经济与历史》 (Wirtschaftsgeschichte)中的仔细研究则 可以被视为是经济历史学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最初分两部分发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 1904-1905 )第七卷和第十一卷。1920 年作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部分被重新

《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读书笔记

在决裂中寻找希望 ——《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读书笔记 在决裂中寻找希望 ——《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读书笔记对于城市而言,很荒谬的一点是大自然的命运掌握在城市手中。人类的城市化给自然带来了挥之不去的焦虑,生态系统正在陷入困境。而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对发展模式深刻反省的结果。这就是《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一书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先哲早就提出过生态和谐的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一体的概念:天人合一。这是最可靠的思想和生存模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逍遥游》里继承发展了老子的生存模式。读庄子的文章,我们会赞

叹老子的思想恰似一种真正的生态美学思想。近代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生产和消费大规模扩张的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21世纪的城市正在进行自我破坏,城市化需要大量优质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常被随意丢弃。城市化从未像现在这样引导着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经济的资本流动。于是人们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而要想延长寿命,唯一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对于地球而言亦是如此。这一理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伯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循环经济”一词。自此,各个国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循环经济理论并付出实践,如今,循环经济的3R原则已经深入人心。 《循环经济》的作者让-克洛德·乐伟虽然是法国人,但是始终很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这本书就是他以一个法国环境保护专家的角度在对中国循环经济实践的研究下写的,重点展示了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如何与革新世界经济的尝试相契合的。以国务院2005年7月发布2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标志,

1000字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

1000字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 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1000字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十月革命前后(1915年至20世纪30年代初)这一段历史时 期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和各阶层人物的心态。这部小说真实生动地 反映了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生,塑造了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布尔什维 克形象。小说引起巨大反响,主人公保尔也成为苏联及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光芒、洋溢着炽热的革命激情的长篇 小说。作品是以作者生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但又并非作者本人的自传,而是经过艺术加工 提炼、典型化的文学珍品。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 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斗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内战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 峻生活。他的生命中充满了严峻的考验,他通过了。在命运无数次的压迫中,他没有低头,而是顽强地拼搏,活出了生命的真正价值。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这 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一生坎坷,还要经历病情的折磨,虽然保尔想放弃过,但是他还是站起来了,用另一种武器与命运抗争。那就是写作。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激励着那些同他一样的人们。我们怎能不说保尔的一生富有多少的传奇色彩。 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有这样的人生了。可我们不得不说保尔的故事仍然 可以激励我们。在我们的人生遇到打击时,就该像保尔一样。保尔遇到的是打的困难,而 我们的困难远不及他的。既然那么大的困难保尔已经战胜了,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困难呢? 世界上没有永远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有敢于竞争的精神,再大的困难终会在我们面前低头的。在不断地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活出了一个顽强的人生。 从另一角度看,保尔的经历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人生,不是虚度光阴。既然世界给了我们生命就该好好利用生命中的时间。莎士比亚说:“人生苦短,若虚度光阴,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在这既长又短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平平淡淡的 就这样过期吗?尽管不可能像保尔一样为革命付出,那么我们还不能身边的人付出吗?人生 如白驹过隙,一晃即逝。看来很长的人生其实会很快就过去。所以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活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吧,至少不会辜负这个生命的存在。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其实刚从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时,很困惑。虽然书名是《儒教与道教》,我国自古也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深受儒教与道教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孔子和老子、庄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刚开始,我把他和马克思混为了一谈。结果查了下才知道: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人们都说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是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先抛开其他不讲,就只从书名来看我不能够直接知道作者写他的意图以及想表达什么?我一有时间就拿出这本书看一看。这本书先是有作者说明、然后是这本书的导论、中间是正文分为8个章节,而且它的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反而讲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从第5章开始到第6章重点讲了儒教,第7章和第8章讲的则是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最后一部分是过度研究。儒教与道教说到底就是宗教,马克斯·韦伯之所以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两个宗教。其实是通过研究他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这是一本西方学者通过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历史的著作。首先作者的视野很开阔,所站的高度很高。世界性的视野,通过欧洲、中国和印度宗教的相互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宗教历史,与国内众多作者仅仅在本国文化背景内探讨二者的关系不同。更大气和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著书似乎都过于谦虚、谨慎。缺少突破的勇气,观点大多温和,言语上也和教科书一般引不起我的兴趣。但这本书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马克思那一套,而从宗教和精神层面解读我们这个社会。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好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探索,让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充满活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不断在文中出现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巫术、泛灵论、托勒密王朝。本书的主体部分时,韦伯先就上面提到的观点进行详细剖析,然后对儒道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说出来了几个非常漂亮的论点。例如儒教力主培养全才,从君子六艺就可以看出,而把实用性技能斥为杂役,与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那种职业观点截然相反。实际上儒家坏在朱熹手里,他之前腐儒也是有的,不过除却迂腐,尚有可用之处,明清腐儒则不可问也。例如儒家统治下的政府对宗教信仰采取克制的容忍态度是因为佛教与道教都存在安抚人心的作用。 反过来说,因为大多数人民生活没有希望,死气沉沉的苟活,所以才需要宗教做寄托,希望自己今生来世会有好结果,这实际上是个完美的配搭,只是这个配搭需要人民思想简单愚蠢,因此愚民政策越彻底,宗教效果越好,也是为什么清朝如支道林,鸠摩罗什,张三丰等级别的名僧名道一个也无,各类宗教却能遍地开花的缘故。例如老子认为至福是一种心神的状态,是一种神秘的合一,而不是像西方禁欲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需要通过积极行动来验证的恩赐,老子的神秘主义对外界产生影响时,不是以理性的方式,而仅是以心理学的方式。 依据韦伯的说法,儒教和新教代表了两种广泛但彼此排斥的理性化,两者都试着依据某种终极的宗教信仰设计人类生活。两者都鼓励节制和自我控制、也都能与财富的累积相并存。然而,儒教的目标是取得并保存“一种文化的地位”并且以之作为手段来适应这个世界,强调教育、自我完善、礼貌、以及家庭伦理。相反的新教则以那些手段来创造一个“上帝的工具”,创造一个能够服侍上帝和造世主的人。这样强烈的信仰和热情的行动则被儒教的美学价值观念所排斥。因此,韦伯主张这种在精神上的差异便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文明发展繁荣、却迟迟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