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幼教论文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张明红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因此,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不但要考量该社会行为是否对他人有利,而且要辨析其背后的动机;另一种则认为,只要该社会行为对于他人有积极影响,就可以将其认定为亲社会行为,而不必考虑其背后的动机。随着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后一种观点,即从结果而非动机来界定亲社会行为。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很难判断的,而且人的动机往往很复杂.如果以动机为衡量标准,那么现实中对亲社会行为的判定就很难进行了。第二,动机与行为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不单单是动机决定行为,行为的后果也能影响动机的形成。第三,既然是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那么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因此,当前对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一般以行为结果为依据。

《指南》对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作了描述性的规定,主要涉及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和社会公德行为(如诚信与保护环境)等与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为。其中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和合作行为在“人际交往”子领域的“愿意与人交往…关心尊重他人”等目标中有所体现:而社会公德行为在“社会适应”子领域的“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等目标中有详细的叙述。

二、亲社会行为的价值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并适应社会,从而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对儿童个体而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其融入周围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行为是友善和联盟的信号,能引发交往对象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在交往过程中形成更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儿童表现出的合作、分享、帮助等亲社会行为,会帮助他们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成功。儿童因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而获得他人的感谢和赞美,可以使他们在能力感与价值感上获得满足,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6岁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做出积极的行为,因此3~6岁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最佳时期。身边的人每次出现亲社会行为都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当儿童自己成为亲社会行为的受益者时,他们通常会更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这种行为是如何实施的,以此作为自己身体力行的样板。儿童年幼时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受到的良好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那些具备亲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儿童成年后也会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亲社会行为的出现还有助于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体,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一般来说,注重实践亲社会行为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互动更加

友好,而且群体行动的效率更高。同时,儿童若在群体活动中能关注他人的感受,群体成员之间经常出现互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这对群体归属感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群体中形成积极的群体意识的儿童,无论到了怎样的新环境中,都能成为其群体关系的“润滑剂”。

三、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特征

1.同情、安慰与帮助

同情、安慰与帮助行为都属于人际交往中单向的亲社会行为。儿童对于他人的苦难忧愁,从最初情绪上感同身受,到通过言语等方式抚慰,再到以实际行动给予帮助,其中的亲社会行为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

同情是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情又称移情,指的是对他人的处境和遭遇感同身受,愿意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愿意在行动上给予慰藉、关心和帮助。这是儿童适应社会和进行群体合作的基础。3~6岁的儿童普遍具有同情心,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情的对象日益扩展,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一般认为,同情行为发展的关键期是4~6岁。在3~6岁期间,儿童同情行为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4岁,儿童由于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而产生同情。此时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情感、需要以及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于自己,这使得他们会对涉及他人真实情感的表现作出反应。第二阶段,4~6岁,儿童由于理解他人的生活状况而产生同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增长,他们不仅能借助当前的情境,还能借助更广泛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如,当儿童看到电视宣传片中干旱缺水地区的人们连喝水都成问题,洗澡、洗衣更是一种奢侈时,他们自然会萌发同情心,从而意识到要节约用水。

安慰行为是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后通过言语或行动使他人摆脱消极情绪状态的亲社会行为。能觉察他人的情绪状态以及能以一定的技巧使他人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是安慰行为产生的两个要素。3~6岁儿童安慰行为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对他人消极情绪的知觉由表面现象向内在原因过渡。3~4岁儿童往往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言语或肢体动作等外部特征来觉察他人的消极情绪等;4~5岁儿童则在此基础上开始试图了解造成他人消极情绪的原因;而5—6岁儿童不但会询问原因,还会进行分析,例如,知道生病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康复的,所以在安慰时会教对方忍耐。第二,安慰的技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成熟。一般而言,3~4岁儿童表达安慰的方式往往是陪伴、轻抚对方等;4~5岁儿童已会用简单的语言来安慰了:5-6岁儿童还能表现出多样化的安慰方式,如讲故事、送礼物等。

儿童在具备一定的社会技能后,才能产生帮助行为。帮助行为是指无私地关怀他人并给他人提供援助的行为。助人者通常不会直接获益,有时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帮助行为的产生是儿童期望参与社会互动的结果。3~6岁儿童帮助行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4岁,这时儿童出现帮助行为大致有两种动机:一是出于对权威命令的顺从,如帮助妈妈收拾玩具是因为这是妈妈要求他做的;二是为了他人给予的即时回报,如小班幼儿已会自发地帮助别人,但需要别人马上表示感谢或给予回报。第二阶段,4—5岁,这时儿童出现帮助行为多是出于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儿童开始了解到某些行为是被社会或权威所期待的,若与规范的行为相一致,将会得到赞许和奖励,反之则会受到批评或惩罚。第三阶段,5~6岁,儿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利他行为,这时的帮助行为是儿童自发、自愿的,对他人有益且并不期望有回报。如,看到地上有垃圾会主动捡起

放入垃圾箱,看到别人的物品洒落在地会帮助捡起来,会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伴,等等。

总之,同情:安慰和帮助这三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对此,《指南》以这样的描述呈现了这三种行为的发展脉胳:

3~4岁: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

4~5岁: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

5~6岁: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2.分享与合作

分享与合作行为都涉及多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人际交往多向性的特征。它们是重要的亲社会行为,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分享行为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与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分享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与其他亲社会行为不一样的曲线,即2岁儿童的分享行为出现频率要高于3岁,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儿童认知的发展。一般而言.3—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4岁,儿童分享行为出现频率较2~3岁有所下降。3岁后,儿童对于物品所有权的概念开始建立,高度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得他们非常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小班幼儿虽然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在行为层面上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第二阶段,4—5岁,儿童产生”均分”意识,即他们的分享建立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比如分享后要求对方一定要有所回报。这一阶段的分享行为还具有对象性的特征,儿童往往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人分享。第三阶段,5~6岁,儿童表现出“慷慨”的分享行为。这时,他们出现分享行为的动机或是希望分享能带来快乐,或是出于对社会规范的遵守。虽然动机不同,但

都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指南》描述了不同年龄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的典型表现:

3—4岁:不争抢、不独霸玩具;

4~5岁: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5~6岁: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使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出现的行为。3—6岁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4岁,儿童多为平行或独自活动。3~4岁儿童仍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还没有产生合作的意识,因此同伴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班幼儿的游戏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平行或独自活动。第二阶段,4~5岁,儿童开始有共同活动。这时儿童开始出现合作行为,合作的目的性和稳定性也逐渐增强,但很少有自发的合作行为:在教师组织或分配的小组共同活动或区角探索活动中,他们能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完成任务。第三阶段,5—6岁,儿童开始有自发的合作。大班幼儿由于同伴交往意识的不断增强,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行为,表现为较多自发的合作,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合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了问题,幼儿还会自己讨论解决。《指南》对不同年龄儿童合作行为的典型表现作了如下描述:

3~4岁: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

4—5岁: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5—6岁: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3.社会公德行为

如果说前述几种行为都是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亲社会行为,那么还有一些亲社

会行为是基于一些大家共同认可的社会责任规范的、对于公众有益的行为,这些行为可统称为社会公德行为。儿童具有怎样的社会公德行为可以说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但社会公德行为的产生也受到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指南》中主要涉及两种3~6岁儿童的社会公德行为:诚信和保护环境的行为。

3-6咱岁儿童对诚信的认知具有维度上的差异性,即在“信守承诺”“实事求是”“待人忠诚”“言行一致”这四个维度上,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均衡,往往会出现行为与观念脱节的现象。具体来说,3-6岁儿童不诚信的典型表现就是“说谎”。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儿童“说谎”无关道德,他们说谎的原因,有时是怕被周围人责备或惩罚,有时是为了得到奖励,有时是把想象与现实混淆了。与此相对应,儿童的谎言有很多内涵:可能是夸大了的事实,也可能是暗藏着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还可能仅仅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指南》对于儿童诚信行为发展的典型表现作了如下描述:

3~4岁: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4~5岁:知道说谎是不对的:

5~6岁: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

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环境行为的出现是建立在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之上的,因此,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其有着重要影响。3—6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化、形象化、不可逆等特征,因此3~6岁儿童保护环境行为的一个特征是基于日常生活,即儿童不可能出现远离其日常生活经验的保护环境行为。3~6岁儿童保护环境行为的第二个特征

是知行分离,即认知与行为脱节。认知与行为的脱节造成了3—6岁儿童保护环境行为的刻板性。如,倡导节约用水了,有的孩子就不洗手了。这是3—6岁儿童保护环境行为的第三个特征。鉴于此,对3~6岁儿童进行环保教育应该与其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指南》中对不同年龄儿童保护环境行为的典型表现作了如下描述:

3~4岁: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4—5岁: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5—6岁: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总之,亲社会行为代表了社会积极的价值观,而学前阶段又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最佳时机,因此,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把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征,对于引导儿童产生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以及社会公德行为等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附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年9月

目录 说明 (1) 一、健康 (2) (一)身心状况 (2) (二)动作发展 (4)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6) 二、语言 (9) (一)倾听与表达 (9)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12) 三、社会 (14) (一)人际交往 (15) (二)社会适应 (18) 四、科学 (20) (一)科学探究 (21) (二)数学认知 (24) 五、艺术 (27) (一)感受与欣赏 (28) (二)表现与创造 (29)

说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 1 —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对策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对策 发表时间:2018-05-18T16:25:08.84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作者:李静来 [导读]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李静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8)05-00052-01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也是其社会性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作用,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于形成阶段的儿童来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幼儿的理解、分享、关爱他人,与人友好合作、互相关心、帮助,有利于儿童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一、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情感体验缺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让孩子热爱生活、亲近他人,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氛围。幼儿入园后由原来的父母密切关系转化为与教师的密切关系。再加上爱模仿是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具体的行为是最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学习的。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小朋友,所以而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我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是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如对上幼儿学不哭的幼儿,给予夸奖,鼓励,对于那些哭的小朋友,老师多接近他,与他说话,说笑玩耍,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渐渐的孩子把老师当成了可以依赖的人,消除了入园的焦虑,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有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回到家里说不愿上幼儿园,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家长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客人来访时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与交流,使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喜欢和别人交流,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在幼儿园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老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给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在具体活动中指导幼儿的行为 我在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时,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积极性,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这将使孩子一生受易。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随分享、合作、交往。通过交往,幼儿的社会行为才能以表现和发展,积累经验,提高行为水平。家长或老师应该向孩子提供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多让幼儿和不同龄的幼儿一起游戏,使幼儿在交往中体会互相间的友好相处,如果争抢玩具或其他,小朋友就不喜欢。在幼儿的交往中,个别幼儿的孤僻、退缩、自私等行为逐渐减少,而友情、同情、合作的行为显著提高,但是家长和老师也要注意观察,做到及时引导教育,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以发展。如观察到幼儿乱扔东西(玩具、果皮、纸屑)时,要即使给予提醒,玩具玩完了要指导收拾好,并放回原来的地方;玩纸活动中,剩下的费纸或糖纸、卫生纸等等要指导幼儿不要乱扔,要放到垃圾箱里;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在这样有意识的指导训练下,幼儿就可以逐步养成文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家长、老师对幼儿进行这些行为训练时不注意态度、方法,或者认为这些都是小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都会造成幼儿不良行为,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的行为,多鼓励多表扬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隐含着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合理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如晨间接待时,教师与幼儿主动问“早”,培养幼儿亲善的行为,又如:在语言教学游戏“请到我家做客”中,幼儿先通过看表演的形式知道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人,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你好、请进、请坐、谢谢、我和你一起玩玩具好吗?再见,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紧接着让他们扮演角色进行游戏,此时幼儿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合作、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我们提倡鼓励赞赏的言行,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鼓励。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我们应及时地表扬,哪怕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也应如此。孩子对地上不知道谁扔的纸屑常常都是置之不理,一次睿睿发现了它,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我立即表扬了了他。亮亮虽然有攻击性行为,但是我总是努力地找到他的闪光点。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们摆好圆圈后,顺口说了一句,我还没有小椅子,亮亮马上给我搬来了一把小椅子,我当时非常激动地抱着亮亮说谢谢你,从此以后,每次活动前,都有一把小椅子在安静地等着我,而且是不同的孩子搬来的。 教师还可以通过物质鼓励:奖状、小礼物等来激励幼儿,我还通过亲一亲、抱一抱等肢体鼓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肯定。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象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象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的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3、错误归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小孩摔倒了,家长为了安抚小孩会说:打地下、打桌子、打.....,或有小孩不肯听大人的话,大人就说:不听话嘛,小朋友要羞你、小朋友要拿你的东西等,这样,孩子自然就对别人产生了戒备心理或有错也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二、教师教育的武断态度。当幼儿相互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往往因缺乏耐心而显得很武断。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两小孩发生矛盾,如果其中一方是常常犯错误的孩子,老师会先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常犯错误的孩子批评一通或有的事情老师还没搞清楚就下结论。就象事例(二)中老师最后一句话“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的暗示:好我知道了,这件事不是

3-6岁儿童教育和发展指南 正式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年9月 目录 说明 一、健康 (一)身心状况 (二)动作发展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二、语言 (一)倾听与表达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三、社会 (一)人际交往 (二)社会适应 四、科学 (一)科学探究 (二)数学认知 五、艺术 (一)感受与欣赏 (二)表现与创造 说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一、健康 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 培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亲亲好宝贝-------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江苏无锡惠山区堰桥界泾幼儿园杨小莉 摘要: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幼儿的内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非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幼儿的内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阳阳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阳阳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阳阳: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

人。老师:你借给他嘛。阳阳: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表现的正是幼儿的非亲社会行为。而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阳阳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阳阳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阳阳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像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

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这学期的研究生课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其中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协助或打算协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协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协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协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协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刚开学的时候,一次图画课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丁丁不借水彩笔给我。”于是我问丁丁:“丁丁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丁丁:“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能空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实行,这除了教师刻意的设置情景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随机教育时机。现代幼儿教育强调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中发现教育内容。既然有这么活生生的事例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发掘它的教育意义,到达教育幼儿的目的呢?像前面的这个事例,发生时我们就可顺着这事引导:奶奶为什么不让你把笔借给小朋友呢?笔借给小朋友为什么会坏呢?我们叫他注意或我们借给他试试看会不会坏好不好?该幼儿把笔借给小朋友画了之后我们再让他看看笔坏了没有,幼儿就可通过亲自体验知道:原来笔能够借给别人。另外我们还能够让他看看小朋友用这笔画的画让他提验到协助别人的乐趣。这样不但让幼儿建构起爱笔的经验、还使幼儿形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就是在平常生活、活生生的事例中培养了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

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高一日生活质量

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高一日生活质量 假期里,幼儿园安排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乍看题目使我想到:既然是《指南》解读,那么《指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在学习这本书的前提我先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之前对纲要的掌握和理解,我对《指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再对《解读》一书进行细细的品味。从书中我更深的领悟到了《指南》的精神。我理解的《指南》是帮助我们教师了解3-6岁各年龄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老师们明确了培养目标,但《指南》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不是让每个孩子都达到同一个标准水平,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发展,《指南》只是我们培养幼儿的一个方向。那么整本书看完后,我思考:如何将《指南》的精神落实在一日生活中,达到提高保教质量的作用呢?我归纳了以下三大点: 一、观念需转变 为了落实《指南》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我们要通过学习与反思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能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指南》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指南》在实践中正确和顺利地落实。 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是综合体,不是哪一个单项不好就判断认为这个孩子发展不好,也不是幼儿所有指标达标就不需要关注了。我们要综合全面的看待孩子的发展,不仅需要横向的比较,更要关注纵向的进步,只有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对一个孩子发展评价才是科学的。 《指南》目标部分分别对3-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让我们教师更加明确我们该如何看待每个孩子的发展,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科学的认识孩子的发展,有效地借鉴《指南》中的教学建议,即使是一名新手老师,只要能正确把握《指南》的精神与核心理念,也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更好地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对孩子的认识也将更加全面。所以深入学习《指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指南》的落实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成长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性发展外在表现 道德情操社会能力论文摘要:“亲社会”(Aitrui stic)行为,是高品质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并构成其社会能力的一个层面。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习惯,不仅为幼儿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近两年笔者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过程中,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组织主题活动,丰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感知体验 主题活动,即在一个阶段中.以一个教育目的为主题,制定教学计划。这个计划是在认识周围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的系列活动,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如“爱父母”主题活动。父母是幼儿身边最亲、最熟悉的人。通过谈话全家福》、诗歌原来是你》、故事好孩子》、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绘画我的爸爸妈妈等活动,让幼儿认识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毋工作的认真、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好处,以及父母工作之余还要操劳家务、关心照顾孩子,使一家人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劳动。中班上学期的情境表演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使幼儿懂得尊敬父母,听父母的话,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引出我爱……》系列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象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象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的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3、错误归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小孩摔倒了,家

3-6岁儿童发展指南目标

小班:3~4岁 一、健康 (一)身心状况 目标1 具有健康的体态 身高和体重适宜。参考标准: 男孩: 身高:94.9-111.7厘米 体重:12.7-21.2公斤 女孩: 身高:94.1-111.3厘米 体重:12.3-21.5公斤 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目标2 情绪安定愉快 1.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2.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 目标3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1.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 2.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 3.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 (二)动作发展 目标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1.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 2.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 3.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 4.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5.能双手向上抛球。 目标2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4.能快跑15米左右。 5.能行走1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目标3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1.能用笔涂涂画画。 2.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3.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目标1 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1.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3.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4.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15分钟。 6.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目标2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 2.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目标3 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1.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2.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3.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二、语言 (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2.能听懂日常会话。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1.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 2.基本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 3.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4.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 目标3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1.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 2.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 3.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目标1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1.主动要求成人讲故事、读图书。 2.喜欢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童谣。 3.爱护图书,不乱撕、乱扔。 目标2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1.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 2.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 3.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目标3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1.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 三、社会 (一)人际交往 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 1.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2.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和他人更好的进行交往,而我国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一些孩子根本没有为同伴谦让的习惯,也没有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再加上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电子幼儿产品的大肆横行,减少了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可导致幼儿交流障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幼儿优秀的人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的分享,培养幼儿健康的品质具有深远意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温馨合理环境 幼儿园教室活动空间相对拥挤,幼儿人数过多,造成人员拥挤,极易产生冲突和摩擦,增加幼儿的攻击性,消极的社会行为会因此产生。但是活动空间过大,人员过于分散,又影响幼儿间的正常交流,很难产生默契和合作。因此,幼儿的活动空间大小要合理,既能满足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能满足幼儿进行比较私密游戏的需求。空间的规划要“疏密有致”,能加强幼儿亲社会性的培养。环境的创设时,要以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培养为主题,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互助、互爱、合作的快乐。例如活动空间设置互助区和爱心区,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和做提高学习亲社会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教育事半功倍。活动空间内的摆设,玩具的种类,幼儿的游戏方式都会对培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合理创设活动空间,温馨进行装饰布置。二、树立榜样积极引导 对幼儿而言,贪玩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四周的所有事物都能让他们印象深刻,特别他们最亲近的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效仿的对象,在他们心里,家长和教师象征着权威,幼儿能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家长和教

师要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培养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能否对幼儿产生正确影响与其个人修养和思想息息相关,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观念和思想意识指挥着人的动作行为和处世态度。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思想的上进和思维的更新,加强个人道德素质修养和品质提高,在幼儿面前注意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起到示范模范作用,如仪容仪表,为人处世等等。 三、加强移情训练和游戏活动 移情训练就是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让幼儿接受别人的意见,使幼儿能从别人的立场出发,达到情感共鸣,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好的融入集体。移情训练能极大的增加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举动,增强内在约束力,要求自己能为他人快乐,共同快乐。教师和家长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传递情感线索,使他们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他人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天生的玩伴,也是幼儿间交流的主要形式,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幼儿在游戏中共同服从游戏规则,相互配合,学会与他人共处的正常模式。游戏为幼儿交流提供了平台,多让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我,体会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幼儿间深入交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四、利用日常生活点滴强化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不能是“纸上谈兵”,要在具体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师和家长除了特意设置亲社会性场景外,还要善于利用日常教育的时机。幼儿的自我约束力极差,亲社会性行为也不够稳定,需要外在压力进行强化。 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蹴而就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要充满耐心,对待幼儿的教

3-6岁幼儿发展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精神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经过“指南准备与启动——指南撰写与讨论——指南内容效度检验——指南完善与定槁——指南培训资料研制与实施”等多个阶段,历近五年时间最终完成,即将与大家见面。 根据李季湄教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讲座内容,梳理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享。 一、《指南》的基本理念 1、学习与发展是每一个幼儿的权利。 2、尊重幼儿期的价值与特点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3、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幼儿教育的灵魂。 二、《指南》的内容框架 《指南》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指南》的主体部分。包含幼儿个体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六个领域,即:身体健康与动作、语言与交流、社会性与情感、认知、美感与表现、学习品质等领域。每个领域含2——4个子领域。每个 子领域含若干条标准,每条标准又含若干指标。 二是与每一条标准配套的支持性策略与活动。

《指南》的各领域、标准、指标及支持性策略和活动都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指南 ↓ 体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六个领 的六个领域) 子领域(在该领域中幼儿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 领域中幼儿应知道什么、能做什 么以及期望幼儿能做什么) 展标准中指标——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教师与家长利用的 观察或可测量的表 现)帮助幼儿学习与发展的 参考方法和途径) 准具体表达了3——6岁儿童哪些能力和品质是最重要的,他

们应当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其各方面发展的关键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基本 发展水平,等等。通过支持性策略与活动,引导有关的成人沿着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去支持儿童学习,科学地帮助儿童达到教育的期望。 比如: 语言与交流——阅读和书写准备。 标准3:具有书写的愿望和初步书写技能。 支持性策略与活动: 为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鼓励儿童大胆地涂涂、画画、写写,让他们感受其中的乐趣。 如: ◆准备可供幼儿自己取放的材料,如纸、笔等,也可引导儿童在沙地、石 板或土地上写写画画。 ◆鼓励儿童用写写、画画的方式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通过倾听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讲述和保存孩子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到成人对自己作品的欣赏和重视。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2)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中文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爱等表现。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部心灵和性格的特征,是幼儿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做好家长工作。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五)促进伙伴交往,唤起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共鸣。 Abstract: 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ut of a good social and moral behavior, including helping friendly cooperation, share humility, sympathy care performance.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form and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ing positive affi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encourage.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is the internal feature of children's mind and character, is the children's inner quality level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th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

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目录 说明1 一、健康3 (一)身心状况3 (二)动作发展7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9 二、语言14 (一)倾听与表达14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18 三、社会22 (一)人际交往22 (二)社会适应27 四、科学32 (一)科学探究32 (二)数学认知37 五、艺术43 (一)感受与欣赏43 (二)表现与创造45 说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 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 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开题报告

课题名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学校:重庆医科大学 院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2010级应用心理学 报告人;蒋学蹇 指导老师;黄小兰 2011年12月22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性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性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目的旨在探求何为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以及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培养的影响因素。亲社会性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能极大增强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度和重视培养度从而增强儿童亲社会行为使得儿童健康成长发展。 三.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 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中国的学者则从80年代才开始。 (一).我国学者王美芳、庞维国对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3)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葛沚云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在未接受专门的谦让行为训练前,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的谦让行为水平不高,能够自觉谦让的幼儿,小、中、大班都不到半数,分别为11.36%、18.37%、41.35%,但各班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自然教育影响下,幼儿的谦让行为水平虽然不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所提高。实验班幼儿经实验的专门训练后,与实验前比,各班的谦让行为都有提高,小、中班提高尤快。 满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探讨了幼儿互助行为的发展水平和一般趋势。结果表明,幼儿期儿童存在以利他为目的的互助行为。随着年龄增大,各年龄组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但在互助行为发生频率上却有下降趋势。 (二).格鲁塞克(Grusec,1982)考察了4~7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他要求母亲在为期4周的时间内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的孩子试图帮助另一个孩子的一切行为(规定的任务除外)。结果(见表3-11)显示,当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作出助人行为时,很少有人不对此作出反应。大多数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获得了母亲的言语“报偿”:或被感谢,或受到赞扬,或被报以微笑,或被拥抱。同样,表中另一半数据表明,如果母亲认为孩子应该助人,而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助人行为时,那么母亲就很少接受孩子的这种行为。 母亲报告的对儿童行为的反应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