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2006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1期

文章编号

:100124918 (2006) 中图分类号

:B84411 文献标识码

:A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3

赵章留

1 寇 2

(11衡水师范学院教育教研室

,河北

053000 ; 2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要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

②四种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

:①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

18~24个月

;

趋势

;③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

关键词

:帮助行为

;合作行为

;分享行为

;安慰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年早期开始又有所增加

[4] ;相应的

,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

会有益的行为。大量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六、

。纵观以往的研究,研究者多采用假设情境问卷或

十年代

[1]

直接观察儿童的方法进行研究

,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

为、安慰行为被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形式

[2 ]。本文试

对儿童有关这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做简要述评。

1 儿童期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特点

111 帮助行为

研究者通常研究非紧急情境下和紧急情境下的帮助行为。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一般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不需

要救助者付出太多的时间、物质和精力

,如公共汽车上让座

,

主动打扫公共卫生

,为邻居临时照看小孩等。紧急情境下的

助人行为则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急迫性

,如抢救失足落水者、

关键时刻见义勇为等

,其结果可能使救助者财产受到损失、

生命受到威胁

,甚至还要较长时间承担责任。儿童很早就表

现出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

,研究者曾观察三组婴幼儿

(年龄为

18 ,24 ,30个月

)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

(如整理散

乱的杂志、叠衣服、扫地和整理床铺

)的情况

,发现

65 %的

18

个月的婴儿和所有的

30个月的幼儿能够

,也愿意帮助成人

做这些家务。研究者认为助人行为起源于婴幼儿时期[3]。

婴幼儿通过上述活动可以得到成人的认可

,可以与成人打交

道并练习自己的活动技能。可见

,助人行为是儿童期望参加

社会互动的结果。助人行为随着年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从幼儿到小学中期

,儿童的助人行为呈增长趋势

并且逐渐达到最高峰

,到了青少年早期

,则呈下降趋势

,到成

则在个体身上发生得较晚

,这也许与紧急情况下需要个体有

较高的助人技能

,或者与个人的责任感、人格特点、情绪唤起水平、被救助者的特点

,以及助人代价等因素有关。总之

,无

论是紧急情境下还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都明显受到

个体年龄的影响

,同时也受情境因素、个人因素等制约。

112 合作行为

合作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

,相互协调

,共

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

[5 ]。个体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活动

,

共同实现某一目标

,共同获得的奖赏或利益。

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

,交往的同伴开始能够围绕共同的

主题进行角色转换和角色轮流

,绝大多数

18~24个月的儿

童可进行合作游戏。同时

,他们也表现出更多的与成人合作

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

,交往经验的增多

,儿童间合作的

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另外

,他们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逐渐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

到三、四人之间乃至更多的人之间的合作[5]。合作行为及合

作解决问题的策略随年龄不断提高

,并且日趋多样性、复杂

性和有效性

,小学五年级是合作策略发生转折的关键期[6 ,7]。

这些研究结果无疑使许多研究者相信

,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

长而增加

[7] ;但是

,也有研究者发现

,儿童进入学龄期后

,随

着交往经验的增多

,竞争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使合作行为随

年龄的增长出现了下降趋势

[2] ,因而学龄期以后的儿童的合

作倾向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

;但从初二开始一直到高一

,儿

童的合作倾向却又出现了转折

,这时个体同伴交往的需求高

,为了被同伴接纳

,个体就必须减弱自利意图

,增强利他意

图[8] ,因而又出现了合作的高峰。概括地说

,儿童期的合作

行为发展是分阶段的

,逐渐从低水平的意向性合作阶段发展

3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十五”重点项目

(DBB010520) ;北京市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ABA03009) ;全国教

育科学规划

“十五”规划课题

(FBB030753) .

通讯作者

:寇

,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E2mail : xiaojie @bnu. edu. cn.

117

2006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1期

到较高水平的组织化协作阶段[9 ]。而且,儿童期合作的基本动机是达到被同伴接纳的目的,使自己与他人或社会和谐相

处。

113 分享行为

分享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

人受益的行为[10 ]。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

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

婴儿12个月时就已表现出指向动作的分享行为,例如

他们会把物体放在人们的手上或大腿上,然后继续操纵这个

物体,这是分享行为的萌芽[11 ]。研究者认为,儿童通过分享

真实物品来保持与他人的积极交往,当他们能够以其他方式

与他人交往时,分享行为就不突出了[12 ] ,所以,12~24个月

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加很快,24~36个月婴儿的分享行

为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还有研究发现,学龄儿童由于自我

意识增长的需要,越来越关注教师和他人的评价,因此,分享

行为又开始增多,7~10岁儿童中有77 %愿意和人分享,11~16岁的儿童100 %愿意和人分享[13 ]。还有研究发现,小学

低年级儿童的物品分享和游戏分享最重要,学习分享次之,

心理分享最少;到了高年级,物品分享和游戏分享逐渐让位

于学习分享和心理分享[14 ]。

儿童分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其分享观念密切相关。

有研究发现,4~16岁儿童分享观念的发展中,“吝啬”倾向在

4~6岁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慷慨”倾向

在5~6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至7~8岁;“公平分享”倾

向缓缓渐进,至11~12岁达到高峰,8岁以后这一倾向占主

导地位[4 ]。此外,儿童的分享行为也与其对物品私有权的意

识和重新拥有物品支配权的自我效能感有关,儿童对物品私

有权的意识越强烈,分享行为就越少,儿童对重新拥有物品

支配权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分享行为就越多[15 ]。

114 安慰行为

安慰行为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

哭泣等,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使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

变得高兴起来的亲社会行为[16 ]。知觉到他人的消极情绪并

通过一定的技巧使他人的消极情绪得到改善是安慰行为的

两个要素。

研究发现,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初,当别人表现出明显

的难过时,儿童不仅能够以相似的情绪做出哭泣的反应,而

且还会为对方提供如拥抱或轻轻拍打的行为。在第二年中

期,儿童的这种行为不仅在频率上增加了,而且在表达方式

上也更丰富了,如给哭闹的婴儿一个奶瓶或寻找看护人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慰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他人的痛

苦和悲伤是个体自己造成的,那么安慰行为就较少,反之,安

慰行为就多[16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安慰

行为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女孩比男孩的安慰

行为更明显,这也许与个体所认同的性别角色期望有关[4 ]。

分析以上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儿童的安慰行为之所以随年

龄增长而增多,主要与他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理解力有关,如果说个体天生的怜弱本能可以解释儿童最早表现出的

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的话[17 ] ,那么这种本能随后得以发展成个体有意识的行为,与其对他人心理状态的了解是分不

开的,当个体能充分理解当时的情境特征和他人的需要时,

才能产生与他人类似的替代性情感反应,这种强烈的与他人

类似的情感促使个体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为他人提供情感

支持[4 ]。因此,个体的安慰行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随着个体的理解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尽管如此,也有研究者发

现,安慰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甚至与年龄无关[4 ]。这项结果似乎与上述分析不一致,但仔细来看,就不难发现, 个体做出一种行为不仅受到情境中他人需要的影响,还会受

到自己对行为后果的知觉的影响。儿童正是由于心理水平

的增长,才能更强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和自己的责任,

并对自己与周围的他人的关系也有了更复杂的理解,如果安

慰的自我效能感不强,就不会实施安慰行为;如果认为自己

不需要对他人的困境负责,就不会轻易做出盲目的安慰行

为[4 ]。

811

2 儿童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

素分析

综合影响儿童上述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可以大

致分为个体方面的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211 个体方面的因素

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需要特定的

认知技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观点采择能力。具有观点采择能

力的儿童

,才能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

,并做出助人行为。然

而观点采择能力也并不必然导致儿童的助人行为

,因为观点

采择只是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18] ,它只能为儿童更好的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

,个体是否用已获

得的信息去助人还依赖于他自己的道德判断、价值观念和其他个人特点[4 ,19]。移情是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产生的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体验。艾森伯格等人认为

,移情是

产生同情他人的动机的基础

,通过“移情

———同情

———亲社

会行为”这一模式

,实现对助人行为的影响[18 ]。大量的研究

表明

,移情与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都呈正相关

,移情能力

越高

,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4,11,20] ,同时移情也

能降低侵犯等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11 ,21]。

心境个体的心境与其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一般情

况下

,愉快的心境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发生

,而挫折感、焦虑、

烦躁等消极心境则容易诱发攻击行为。这是因为愉快的心

情具有扩散作用

,而且亲社会行为又能延长这种好心情。当

人们心情不好时

,会将注意局限于自身

,一方面降低助人的

愿望

,另一方面又渴望改变不良心境

,因而也会做出亲社会

行为

,这是因为亲社会行为具有自我奖励的意义。可见不良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总之

,心境对个体亲社

会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某种中间变量实现的

[22]。

性格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能够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

爱社交、容易对周围事物表现出关心的幼儿

,其助人行为多

赵章留寇: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于害羞的幼儿[23 ] ;具有爱心、自制力强、能够根据活动的进展调整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儿童,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慷慨

大方的儿童比吝啬的儿童更容易获得同伴的接纳和赞许,与

同伴的分享行为也较多[24 ]。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代表了人的思想和经验,言语表达

能力影响着交往双方的交流与协商。如果儿童能够较完整

地、清晰地向交往对方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就能使对方

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适当的语言表达本身就能够增加亲社

会的积极结果。可见,言语表达能力是预测和考察个体亲社

会行为的指标之一[5 ,6 ]。

性别大量研究发现,性别影响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在

非紧急情境下,女性更乐于助人,在紧急情境下,男性提供帮

助的可能性较大。儿童的性别也影响其亲社会行为,比如在

竞争和合作的价值认知上就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更看

重合作,男孩则更看重竞争。女孩也比男孩更善于分享[4 ] , 男孩比较重视自己是否有分享的责任,女孩更注重分享过程

中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15 ]。儿童安慰行为的性别差异更明显,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做出安慰行为[2 ,4 ,19 ]。

212 环境方面的因素

旁观者的特点有研究表明,在紧急助人事件中,旁观

者会分散个体助人的责任,旁观者人数越多,每个人就越少

认定自己具有援助的责任,个人见危不救时产生的内疚感也

会减轻[5 ] ;而另有研究发现,紧急事件中,若旁观者都表现积极,现场人数越多则导致的积极干预行为越多。可见,人们

活动的共同性可以直接增加人们的相互认同感,使之更容易

产生情感共鸣,增加亲社会行为[17 ]。

社会文化因素跨文化研究发现,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

们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倾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亲社

会行为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发现,东方的孩子比西方的孩

子更乐于助人和合作[4 ]。

目标结构目标结构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在合

作游戏中,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儿童都增多了合作行为,减少

了攻击行为;在竞争游戏中,则增多了攻击行为,减少了合作

行为。在强调个人利益的情境下,个体都表现出竞争行为,

而在合作的目标下,合作行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 ,6 ,9 ]。可见,目标结构以及儿童对不同目标的认知制约了他们的合作

行为。

人际关系亲社会行为发生于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

的熟悉性、个体之间是否具有适宜、有效的交往技能和策略

对于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合作伙

伴间的亲密程度与合作行为密切相关,朋友间合作发生的频

率远远高于非朋友间;朋友之间的分享行为也多于非朋友之

间的分享,而且朋友之间更强调分享行为的互惠性[4 ,23 ]。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儿童的社会测量地位影响帮助行为和

安慰行为,人际关系越亲密,社会测量地位越高,亲社会行为

就越多[4 ]。

3 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

和稳定性

311 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

各种亲社会行为之间有无一致性? Eisenberg2Berg等人

没有发现分享和助人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身上存在联

系,Weissbrod在6岁儿童中没有发现分享与紧急助人(对隔

壁房间传来的悲伤哭声做出反应)之间有关联。对3~6岁

幼儿的研究发现,幼儿的分享、助人、合作行为不存在跨情境

的一致性,儿童的各种亲社会行为之间只存在微弱或中等程

度的正相关[4 ,9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分享行为和安慰行为

之间的相关为0132[5 ,6 ] ,另有研究表明,儿童分享糖果和帮助同伴之间的相关为0140 ,但分享糖果和分享零钱的行为之间

相关为0165[8 ,15 ]。Warden的研究发现,在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价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和帮助的相关是r = 0162[15 ]。我们的研究发现,儿童对四种行为的评价中,最看重的是安慰和

帮助,其次是分享,最不看重的是合作行为,但他们对这四种

行为的评价趋势是一致的[4 ]。多数研究者承认,尽管儿童的

帮助、合作、分享和安慰行为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

亲社会行为都与儿童的认知水平、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

社交技能和个性特征等有关,所以,即便客观情境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然而,从实质上说,各种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仍具有一致性。

其实,上述研究只是笼统地说明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

相互关系,用简单的相关系数来说明四种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显然不够妥当。仔细分析四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机制和表

现形式,我们不难看出,帮助行为和安慰行为之间具有较高

的一致性,因为它们都是行动者对他人的支持性行为,前者

更多是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后者更多是提供情感方面的支

持,两种行为都反映了强者对弱者的施予性行为,因而也具

有更强的社会称许性;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则不同,它们相对

于帮助行为和安慰行为来说,更强调了人际间交往的互惠

性,由于在重视利他的同时,也重视行为本身给行动者自己

带来的好处,因而社会称许性并不太高,表现了更多的行为

双赢的特点。显然,四种亲社会行为本身的不同特点使得行

动者在做出行为决策时的认知加工过程就会有所不同。另

外,我们的研究发现,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在不同性质的

情境中是有所变化的,例如挑衅情境对攻击性儿童的社会信

息加工的影响就大于其对亲社会儿童和一般儿童的影响。

攻击性儿童在中性或积极的社会情境中会表现出无特异性

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但一旦他们遇到负性社会情境时,他

们的社会信息加工立刻就有了攻击性的特质;相比之下,亲

社会和一般儿童无论在亲社会分享情境下还是在挑衅情境

下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15 ,25 ]。

可见,笼统地谈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是无意义

的,必须根据具体行为的特点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以及行动

者的决策过程来分析,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果。

911

2006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1期

312 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稳定性

四种亲社会行为有无发展的稳定性?儿童小时候表现

的亲社会性在长大以后还仍然存在吗?已往多项研究发现,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各种类型的发展并不均衡。助人行为随

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9~12岁期间又呈下降趋势;4~12岁

期间,合作行为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多,而助人、分享等行为的

发展均呈现一种持平状态,随年龄增长不明显。且随着儿童

年龄的增长,帮助、安慰、分享、合作在不同的评价维度上的

发展变化并不完全一致[4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不同的亲社

会行为随着儿童的发展逐渐分化,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

趋势。但也有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与以后的亲

社会行为之间呈中等程度的相关。例如, Grusec的研究发

现,4岁儿童在助人、分享、显示关注和保护等行为之间存在

相关(0145~0161) ,7岁儿童在这些行为上的相关则不显著。

有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教师评价的儿童的

帮助行为、分享行为显著增加;而对安慰行为的评价则不一

致,家长评价的儿童安慰行为是增加的,而教师评价的安慰

行为,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是上升的,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呈下

降趋势[4 ]。研究者还发现,虽然在幼儿初期,助人行为和分

享行为还不稳定,但在4~12岁期间,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就

开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得越来越稳定了。Eisenberg的研

究发现,随着移情的发展,儿童早期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和青

少年期的亲社会倾向存在正相关;人们在亲社会倾向上存在

差异,这种差异从儿童早期一直持续到成年,这表明人们在

亲社会反应上存在稳定性[11 ,20 ]。那么,这种儿童期的亲社会行为的稳定性是否能够发展为个体成年后的稳定的利他人

格,现有的研究还未能得到一致的结论[17 ]。

总的来说,尽管亲社会行为随个体的年龄发展表现出一

定的稳定性,但儿童的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布并不均匀;四

种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发展规律也不完全稳定;不

同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也缺乏较强的一致性。这些采用不

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幼儿和小学时期,

亲社会性未成为个体的个性中稳定的成分。也就是说,亲社

会行为在婴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的可变性很大,具有一定的

可塑性[4 ]。

4 简评

国内外对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不仅为我们

提供了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规律的框架,而且还探讨了亲社

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使我们透过四种典型的形式而对亲社会

行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发现了

一些问题:

(1)在年龄发展趋势上,其研究结果比较零乱。有的研

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有的研究

则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具

体到不同的行为种类,其发展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的结果?亲社会行为是单纯受年龄因素影响,还是

同时受移情、情境以及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缺乏

这方面的整合研究。我们认为,不同种类的亲社会行为,除

了都受到个体的个人因素影响外,情境因素的影响是不可避

免的,而且,个人如何识别情境因素、如何认知加工情境的信

息、加工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等,都必然制约个体亲社会行为

的表现。究其实质,还是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机制问题仍没

有彻底弄清楚[25 ]。在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问题

上,研究的证据也不充分。

(2)在训练手段上,已有的研究发现,移情训练、榜样学

习都能够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于是研究者都从这两方

面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实际上,认知训练也是非

常有效的[15 ,25 ]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但国内尚

缺乏系统的研究[1 ]。

(3)在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上,因为传统研究只强调了

有限的亲社会行为种类,致使人们普遍形成了对亲社会行为

认识方面的局限,似乎亲社会行为仅仅是前述的帮助行为、

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而且现有的研究也大多针对

助人行为展开。随着人们对合作意义认识的深入,有关合作

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问题[1 ,5 ,6 ,9 ]。实际上,从亲社会行为的

本质看,它决不限于这四种,而且,不同的群体应该对其有独

特的认同,但传统研究却忽略了这些[1 ]。对于多变量交互作

用的复合设计,以及避免社会称许性的问卷设计、真实互动

情境中的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设计也未得到重

视[1 ]。

参考文献:

[ 1 ]寇,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心理发展

与教育,2003 ,4 :86 -91.

[ 2 ]Jackson M , Tisak M S. Is Prosocial Behavior A Good Thing ?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Helping , Sharing , Cooperating , and Comforting ,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2001 , 19 : 349 -367.

[ 3 ] Rheingold H L , Little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of

adults : A nascent prosocial behavior , Child Development , 1982 , 53 : 114 - 125

[ 4 ]寇,赵章留.小学4 -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

的评价,心理学探新,2004 ,2 :48 -52.

[ 5 ]陈琴. 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

展与教育,2004 ,4 :14 -18.

[ 6 ]庞维国,程学超. 9~16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

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 ,1 :31 -35.

[ 7 ]张丽玲.两难问题与儿童对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

发展与教育,2004 ,4 :25 -29.

[ 8 ] Shepherd Z R , et al. Prosocial interactions in two mixed2sex adolescent groups. Child Development , 1982 , 53 :1492 -1498

[ 9 ] Sonjautz , et al. What is smart in a social dilemma ?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iming competence on coope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2004 , 34 : 317 -332.

[10 ]耿希峰. 7~11岁儿童的分享行为发展及其动机分析.北京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1 ] Eisenberg N , Paul A. Miller ,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021

赵章留寇: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987 , Vol. 1011 No. 1:91-19.

[12 ] Russel J A. The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ofemotion. ChildDevelopment,1990,61:1873-1881.

[13 ] Bradmetz ,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individual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beliefs in 52to 92year2old children. European Journal of geneticPsychology,2005,166 (1):317-332.

[ 14 ]Zahn2Waxler , Radlke2Yarrow & King , Child rearing and children’

s prosocial initiations toward victims of distress. Child Development , 1979 , 50:319-330.

[15 ]马艳

,寇

.用

SIP合成分数研究儿童在两类假设情境中的

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待发表论文

,2006.

[16 ]Zahn2Waxler , Radlke2Yarrow , Wagner & Chapman , Development ofconcernforothers. 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2,28:126-136.

[17 ]Batson C D. The altruism question : Toward a social2psychological answer. Hillsdale , NJ : Erlbaum , 1991.

[ 18 ] Eisenberg N. Consistency and development of

dispositions: A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 1999 , 70 : 1360 - 1372.

[19 ]郭伯良,张雷.近20年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相关研

究结果的元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 ,2 :86 -89.

[20 ] Fabes R A , Eisenberg N.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s various

emotional respond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 relations with mother ’s perceptions of children’s emotional reactiv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1984 , 30 : 126 -136.

[ 21 ]Warden D , et al. Assessing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peer behavio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2003 , 23 : 547 -567.

[22 ]寇,唐玲玲.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44 -49.

[23 ]刘文,杨丽珠.社会一致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

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4 :6 -11.

[24 ] Kagan J , Madsen 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Mexican ,

American and Angle2American Children of Two Ages under Four

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

应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 ,1 :388 -393.

Mexican2prosocial

Instructional Se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1971 , 5 :32 -39.

[25 ]寇,马艳.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实证研究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实证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证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趋于多元、理性和务实,但同时存在功利性取向;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多困扰,突出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得当、效率不高三个方面;在处理人际矛盾的技巧上存在一定困扰;恋爱动机健康,性观念日趋开放;自我悦纳程度较高,性格乐观;社会公众应以发展的眼光和理念观察理解“90后”,从发展的角度引导“90后”。 标签:西农;“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以后,“90后”群体以主体的方式步入大学校园,同时意味着高校教育者的思想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引导策略等将受到全面的挑战。当前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且总体贬多于褒,多为成人经验建构的结果,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特征刚刚显露,值得研究的空白很多,因此,任何随意的标签、定义,都是武断而轻率地结论。 “90后”大学生与前几代青少年相比,是成长环境最优越的一代,他们出生、成长在信息时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形成了新一代大学生独特的精神形象、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因此,评价“90后”的视角、立场也应有所改变,关注“90后”大学生发展,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90后”大学生引导策略,已成为各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开展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思想动态滚动调查”。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所用问卷采用量表式测量方法,在内容设计上分四个维度,包括思想道德、学习、人际交往与恋爱、心理健康等。调查对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级-2013级全体本科生,出生日期主要集中在1991年-1995年,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参与调查的学生共计20312人,占学生总数的92.3%,问卷有效率为96.2%。调查所得数据通过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 1、“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价值观更趋于多元、理性和务实,但同时存在功利性取向;“知行脱节”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关注政治,政治立场坚定;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对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充满信心;道德观清晰,思想活跃;关注和参与社会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对策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对策 发表时间:2018-05-18T16:25:08.84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作者:李静来 [导读]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李静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8)05-00052-01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也是其社会性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作用,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于形成阶段的儿童来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幼儿的理解、分享、关爱他人,与人友好合作、互相关心、帮助,有利于儿童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一、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情感体验缺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让孩子热爱生活、亲近他人,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氛围。幼儿入园后由原来的父母密切关系转化为与教师的密切关系。再加上爱模仿是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具体的行为是最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学习的。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小朋友,所以而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我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是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如对上幼儿学不哭的幼儿,给予夸奖,鼓励,对于那些哭的小朋友,老师多接近他,与他说话,说笑玩耍,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渐渐的孩子把老师当成了可以依赖的人,消除了入园的焦虑,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有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回到家里说不愿上幼儿园,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家长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客人来访时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与交流,使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喜欢和别人交流,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在幼儿园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老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给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在具体活动中指导幼儿的行为 我在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时,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积极性,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这将使孩子一生受易。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随分享、合作、交往。通过交往,幼儿的社会行为才能以表现和发展,积累经验,提高行为水平。家长或老师应该向孩子提供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多让幼儿和不同龄的幼儿一起游戏,使幼儿在交往中体会互相间的友好相处,如果争抢玩具或其他,小朋友就不喜欢。在幼儿的交往中,个别幼儿的孤僻、退缩、自私等行为逐渐减少,而友情、同情、合作的行为显著提高,但是家长和老师也要注意观察,做到及时引导教育,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以发展。如观察到幼儿乱扔东西(玩具、果皮、纸屑)时,要即使给予提醒,玩具玩完了要指导收拾好,并放回原来的地方;玩纸活动中,剩下的费纸或糖纸、卫生纸等等要指导幼儿不要乱扔,要放到垃圾箱里;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在这样有意识的指导训练下,幼儿就可以逐步养成文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家长、老师对幼儿进行这些行为训练时不注意态度、方法,或者认为这些都是小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都会造成幼儿不良行为,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的行为,多鼓励多表扬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隐含着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合理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如晨间接待时,教师与幼儿主动问“早”,培养幼儿亲善的行为,又如:在语言教学游戏“请到我家做客”中,幼儿先通过看表演的形式知道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人,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你好、请进、请坐、谢谢、我和你一起玩玩具好吗?再见,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紧接着让他们扮演角色进行游戏,此时幼儿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合作、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我们提倡鼓励赞赏的言行,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鼓励。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我们应及时地表扬,哪怕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也应如此。孩子对地上不知道谁扔的纸屑常常都是置之不理,一次睿睿发现了它,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我立即表扬了了他。亮亮虽然有攻击性行为,但是我总是努力地找到他的闪光点。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们摆好圆圈后,顺口说了一句,我还没有小椅子,亮亮马上给我搬来了一把小椅子,我当时非常激动地抱着亮亮说谢谢你,从此以后,每次活动前,都有一把小椅子在安静地等着我,而且是不同的孩子搬来的。 教师还可以通过物质鼓励:奖状、小礼物等来激励幼儿,我还通过亲一亲、抱一抱等肢体鼓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肯定。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和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道德发展的从他性。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二、如何发展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及做法 我认为:第一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要热爱、尊重并了解幼儿。它应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幼儿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在实际生活中就有老师偏爱某个孩子,其他的一些孩子就会说老师喜欢XX不喜欢我等。 第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轻松、愉快、情绪饱满地参与活动,这有利于他们与人交往获得宽容、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获得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第三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真实的、与社会要求接轨的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化。让幼儿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接触,为幼儿最初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更快、更好地融人现实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教师们自觉的、率先垂范的自我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幼儿内化社会性要求。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质与水平,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他人。在许多规则面前,我们许多教师充当的是一个说教者角色,而不是一个实践者角色。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象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象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的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3、错误归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小孩摔倒了,家长为了安抚小孩会说:打地下、打桌子、打.....,或有小孩不肯听大人的话,大人就说:不听话嘛,小朋友要羞你、小朋友要拿你的东西等,这样,孩子自然就对别人产生了戒备心理或有错也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二、教师教育的武断态度。当幼儿相互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往往因缺乏耐心而显得很武断。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两小孩发生矛盾,如果其中一方是常常犯错误的孩子,老师会先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常犯错误的孩子批评一通或有的事情老师还没搞清楚就下结论。就象事例(二)中老师最后一句话“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的暗示:好我知道了,这件事不是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 !""#年第$期 中国高教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他们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 思想特点。因此,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浅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王青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 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因此,当代大学生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具有更多、更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特征分析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原因,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 大学生是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然而,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使人们一时难以正确把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一系列改革都在摸索,免不了出现某些失误;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发生冲撞,许多事情一时难辨良莠;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与理论宣传形成了强烈反差。凡此种种,使得大学生轻视理论思维、理论学习,造成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主要表现在:他们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对泛泛的空谈、不切实际的宣传不易 接受。现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大学生在学校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刊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走出校园听到的是家长、朋友、社会的“百家言”。面对这些情况,他们一改过去那种人云亦云的固定认知模式,表现出追求真实,厌恶虚假的特点。他们不轻信说教,不盲从,凡事凭自己思考后的感觉进行判断选择。 近几年陕西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关心、不重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比较系统的理论”的只占$%&#’;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无收获和无所谓的占#$’。尽管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冷淡,不能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个体意识趋于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认可个体意识多样性的存在,这为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提供了社会基础。突出个体意识,反映了大学生不愿被淹没在群体中成为无个性的人的心态。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强调个性化,主要表现为不趋同,注重个性的独立。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 个性。他们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导,不满足书本的条条框框,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他们有较 强的表现欲。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敢于开拓创新,敢说敢干。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当代大学生个 体意识强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强烈的参与意识上,他们对事物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一有机会就身体力行。学校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以及开展的辩论赛、演讲赛等,大学生都踊跃参加,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的强烈的参与意识。 对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相对过去的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和压抑泯灭个性是一大进步。但是,对于强化个体意识,如若置群体意识而不顾,不关心集体,不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强调个体意识的多样性,而否认群体意识的统一性,并演化成极端个人主义,则是错误的。 (三)道德观念复杂化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呈现复杂化,主要表现在:有前进的一面,也有倒退的一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有积极中隐含着消极的东西,也有消极中含有可取的东西。例如,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以及开放竞争意识的增强都反映了道德上的进步,但对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方 面的不屑一顾和无所谓的思想则是道德上的退步;不轻信,不盲从是正确的一面,但排斥正确的政治理论教育又是错误的;思想解放、拥护改革开放是正确的,但不分良莠,凡是外来的都是正确的又是错误的;竞争观念意识强,敢于竞争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在竞争中掺杂的极端个人主义又是消极的。 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复杂化还表现在,大多数学生既有对传统道德的基本肯定,又有对传统道德的某种反叛。他们主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又反对纯粹的利己主义。特别是在爱情问题上,他们既崇尚感情深厚,又不求白头偕老;既认为爱情应使人升华和提高,又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认可。这种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使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呈现出多重标准、多坐标系的特点。 此外,受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出现了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现象。某些不讲文明、不讲公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基础文明,知行脱节,才有余而德不足的状况。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 培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亲亲好宝贝-------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江苏无锡惠山区堰桥界泾幼儿园杨小莉 摘要: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幼儿的内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非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是幼儿的内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对其今后社会的发展、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阳阳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阳阳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阳阳: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

人。老师:你借给他嘛。阳阳: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表现的正是幼儿的非亲社会行为。而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阳阳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阳阳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阳阳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像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和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和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 B访谈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 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 印刻期 D 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 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 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 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 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 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 B 自律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 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 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 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 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 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成长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性发展外在表现 道德情操社会能力论文摘要:“亲社会”(Aitrui stic)行为,是高品质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并构成其社会能力的一个层面。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习惯,不仅为幼儿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近两年笔者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过程中,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组织主题活动,丰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感知体验 主题活动,即在一个阶段中.以一个教育目的为主题,制定教学计划。这个计划是在认识周围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的系列活动,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如“爱父母”主题活动。父母是幼儿身边最亲、最熟悉的人。通过谈话全家福》、诗歌原来是你》、故事好孩子》、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绘画我的爸爸妈妈等活动,让幼儿认识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毋工作的认真、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好处,以及父母工作之余还要操劳家务、关心照顾孩子,使一家人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劳动。中班上学期的情境表演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使幼儿懂得尊敬父母,听父母的话,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引出我爱……》系列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

儿童社会性发展-(1)

第一节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伊底、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2.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是阶段论者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早期。每个阶段儿童都要面临身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二)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观点: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又认为在考虑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到生物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儿童逐渐形成的自我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一种整合作用。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儿童按某一方式被社会化的结果。 埃里克森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 (一)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 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儿童的社会行为,是直接学习、模仿和强化的结果 1.直接学习:基本途径 2.模仿学习的三个子过程:(1)注意过程:即儿童对榜样行为的注意(2)保持过程(3)动作表征过程(4)动机过程 3.强化:分为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二)自我与社会学习 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通过决定着人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个体自己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时,其自我效能感就好对差距产生影响。 个体自我效能感来自两方面:一是他迄今在某一领域的成就。一是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 (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1.社会学习理论将儿童行为的发展看作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量变 过程。尽管该理论在其发展的后期强多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但该理 论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忽视了生物成熟因素在儿童社会行为发 展中的作用 2.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室模拟技术,这 种方法虽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可行性,但这种研究的 人为性太强,其外部效度难以保证,研究结论难以解释儿童在真实 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发展。 3.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时对年龄变量的作用重视 不够。 三、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皮亚杰认为,儿童从一出生 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他积极的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 己的刺激,积极主动的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儿童在这种相互作用 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经验系统,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儿 童关于个客观世界的知识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 源于主客体之间。通过这种作用,环境事件与机体自发的成长在知 识的发送中整合为一体。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关于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 发展不是彼此分离的过程,而是相互依存地。但是,相对而言,认 知发展是一个更为基本的过程。儿童的某些特定社会技能只有在相 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因此,可以通过儿 童认知发展来解释其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例如,亲子关系发展中儿 童的“分离焦虑”的产生是以认知发展中的“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为基础的,儿童道德判断中的他律特征和自律特征分别与认知发展 中的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同 样,儿童在自我——他人关系方面的发展也是与其认知发展相平衡 的。在学前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对物理客体的认知中 只能注意物体最显著的一些特征或主要的维度,而不能协调不同维 度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认知发展中表现为无法达到“守恒”。同样, 在社会化发展领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自我——特任 认知中往往只能注意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 点,表现为自我——他人关系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而 只有在儿童获得了“去中心化”技能之后,儿童才能克服社会认知 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达到对他人观点的采择。 柯尔伯格在其关于儿童性别化发展的研究中强调,儿童性别概念的 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期,在形成性别恒常性之前,儿童是不可 能形成稳定的性别化行为的。 皮亚杰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基本理论观点方面, 皮亚杰本人及其同事在儿童社会性尤其是社会认知,如儿童的道德 判断和空间观点采择方面的研究都对后来儿童规则意识或者道德 判断的发展的研究为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他关 于儿童自我——他人关系认知发展的趋势的论述和实验研究以及 他的结构分析方法则构成塞尔曼儿童人际认知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新学派 一、习性学 习性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 进化与机能的一门科学,又叫“行为学”。 习性学的创立者主要有劳伦茨(K.Z.Lorenz)和廷伯根 (N.Tingbergen)。他们认为,研究物种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对物种 授课:XXX

大学生的特点(总结5篇)

大学生的特点(总结5篇) 大学生的特点(总结5篇) 大学生的特点总结(一):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对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思想上进,政治上进取要求提高,对社会热点问题极为关注,对我们的国家大事和政府决定持认同态度,在入党问题上也表现出十分高昂的热情。 (一)竞争意识强,心理承受本事差 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当代大学生经历了父母的下岗、房价的飙升、物价的升高、千军万马过钢丝绳的高考、大学生毕业从国家分配到自主就业,这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了他们只能靠自我,仅有不断的增强自我

的本事,不断的提高自我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以后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与他们的父辈甚至是师哥师姐们相比,他们更年轻也更敢拼。他们进取参加学校的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打工,寒暑假争取到大公司实习的名额,参加学生会干部的竞选,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争取奖学金......他们充满活力,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这代人给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赋予了生机和活力。可是,由于这一代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年幼的时候在家庭中都受到了皇帝公主般的待遇,他们在心理上也更为敏感、脆弱、害怕失败,有时受到了一点挫折就回一蹶不振,更有甚者竟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例如近些年来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价值取向自我化,社会职责感弱 与父辈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多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他们成长于中国社会的巨大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市场经济已经相对成熟,使人们的个体意识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的意识逐渐增强。所以,与这个时代相一致,这一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和他人更好的进行交往,而我国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一些孩子根本没有为同伴谦让的习惯,也没有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再加上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电子幼儿产品的大肆横行,减少了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可导致幼儿交流障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幼儿优秀的人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的分享,培养幼儿健康的品质具有深远意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温馨合理环境 幼儿园教室活动空间相对拥挤,幼儿人数过多,造成人员拥挤,极易产生冲突和摩擦,增加幼儿的攻击性,消极的社会行为会因此产生。但是活动空间过大,人员过于分散,又影响幼儿间的正常交流,很难产生默契和合作。因此,幼儿的活动空间大小要合理,既能满足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能满足幼儿进行比较私密游戏的需求。空间的规划要“疏密有致”,能加强幼儿亲社会性的培养。环境的创设时,要以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培养为主题,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互助、互爱、合作的快乐。例如活动空间设置互助区和爱心区,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和做提高学习亲社会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教育事半功倍。活动空间内的摆设,玩具的种类,幼儿的游戏方式都会对培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合理创设活动空间,温馨进行装饰布置。二、树立榜样积极引导 对幼儿而言,贪玩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四周的所有事物都能让他们印象深刻,特别他们最亲近的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效仿的对象,在他们心里,家长和教师象征着权威,幼儿能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家长和教

师要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培养幼儿亲社会性的行为。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能否对幼儿产生正确影响与其个人修养和思想息息相关,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观念和思想意识指挥着人的动作行为和处世态度。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思想的上进和思维的更新,加强个人道德素质修养和品质提高,在幼儿面前注意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起到示范模范作用,如仪容仪表,为人处世等等。 三、加强移情训练和游戏活动 移情训练就是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让幼儿接受别人的意见,使幼儿能从别人的立场出发,达到情感共鸣,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好的融入集体。移情训练能极大的增加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举动,增强内在约束力,要求自己能为他人快乐,共同快乐。教师和家长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传递情感线索,使他们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他人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天生的玩伴,也是幼儿间交流的主要形式,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幼儿在游戏中共同服从游戏规则,相互配合,学会与他人共处的正常模式。游戏为幼儿交流提供了平台,多让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我,体会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幼儿间深入交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四、利用日常生活点滴强化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不能是“纸上谈兵”,要在具体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师和家长除了特意设置亲社会性场景外,还要善于利用日常教育的时机。幼儿的自我约束力极差,亲社会性行为也不够稳定,需要外在压力进行强化。 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蹴而就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要充满耐心,对待幼儿的教

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

儿童社会化量表(父母填) 儿童姓名:性别:1. 男2.女年龄: 下面是关于孩子行为的一些问题,每题后面都有从“1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5种选择,其中“1不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差的,“5完全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好的。请您根据每题所说的和自己孩子是否符合的情况,选择最符合您孩子的一个,在数字上面画圈。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在幼儿园或学校里遵守各项常规和纪律 1 2 3 4 5 2.能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并修正自己的意见 1 2 3 4 5 3.做事善于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 1 2 3 4 5 4.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很痛快 1 2 3 4 5 5.家里来生人不害怕,喜欢往跟前凑 1 2 3 4 5 6.知道疼妈妈爸爸 1 2 3 4 5 7.情绪不大起大落 1 2 3 4 5 8.知道自己长得好不好 1 2 3 4 5 9.在小孩子当中人缘好,朋友多 1 2 3 4 5 10.不爱打人 1 2 3 4 5 11.提出大人意想不到的好主意 1 2 3 4 5 12.不爱说谎话 1 2 3 4 5 13.心肠软,心眼儿好 1 2 3 4 5 14.玩游戏时爱争强好胜 1 2 3 4 5 15.爱把自己和别的孩子比(好坏) 1 2 3 4 5 16.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能够遵守 1 2 3 4 5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7.对小伙伴说的话理解快 1 2 3 4 5 18.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做事有“长性” 1 2 3 4 5 19.吃饭随叫随到,吃饭时不说笑停顿 1 2 3 4 5 20.到没去过的地方不怕生 1 2 3 4 5 21.对爸爸妈妈特别亲 1 2 3 4 5 22.很快忘掉不高兴的事 1 2 3 4 5 23.知道自己聪明不聪明 1 2 3 4 5 24.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 1 2 3 4 5 25.不爱骂人 1 2 3 4 5 26.提出和大人不同的意见 1 2 3 4 5 27.不偷家里的钱出去花 1 2 3 4 5 28.同情别人的困难 1 2 3 4 5 29.对大人的表扬特别在意 1 2 3 4 5 30.爱面子,怕被老师批评 1 2 3 4 5 31.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听话 1 2 3 4 5 32.懂得故意干坏事比无意做错事更坏 1 2 3 4 5 33.对左右为难的事情能果断选择一种办法 1 2 3 4 5 34.容易改掉坏习惯(如咬手指) 1 2 3 4 5 35.和不认识的孩子能很快混熟,跟他们玩 1 2 3 4 5 36.看见父母干活很累就上前帮助 1 2 3 4 5 37.不爱生气,不发大火 1 2 3 4 5 38.知道自己做事能力强不强 1 2 3 4 5 39.和小孩们一起玩时不爱和他们吵架 1 2 3 4 5 40.不毁坏自己的玩具物品 1 2 3 4 5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2)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中文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爱等表现。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部心灵和性格的特征,是幼儿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做好家长工作。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五)促进伙伴交往,唤起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共鸣。 Abstract: 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ut of a good social and moral behavior, including helping friendly cooperation, share humility, sympathy care performance.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form and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ing positive affi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encourage.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is the internal feature of children's mind and character, is the children's inner quality level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th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规律变化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是由时代所赋予的变化所造成的。思想政治总体上是良好的,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成长成才愿望迫切,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思想特点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态度正确,但认识上存在偏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矛盾交错呈现,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使大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政治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存在于: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如何正确认识我们党的领导,反对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等问题。 2.理想信念明确,但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成长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政治保证。我国大学生主动关心国内外大事,尤为关注与国家民族荣誉、利益和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事件,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身发展也更加关注,对于个人目标的选择更趋于理性和务实,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务实进取,成长成才愿望迫切,

普遍表现出乐观与进取的精神状态。从整体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是具有明确的理想信念的,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够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和生活充满着无尽的向往。 3.道德观念传承,但道德素质有待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变化总地来说是进步的,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念。大多数学生能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能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消极的甚至不健康观念的侵蚀而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4.个性特点鲜明,但集体意识淡薄。大学生行为是其思想特点的现实表现,受到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成才。自我意识明显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对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反应迅速,且反抗和批判的潜意识浓厚,对传统和权威的认同和质疑并存。这就导致他们的行为在其价值观主导下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特点。这种自主行为使他们在事业的执著追求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他们在自主性上也往往显得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别人的劝告。少数大学生行为举止孤僻,不懂得尊重他人,个人利益第一。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他们更多的是倾向于个人利益,“是否对我有利”往往成了他们是否参加集体活动的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