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穆勒评注_中的交往异化_马克思_省略__政治经济学原理_一书摘要_研究_韩立新

_穆勒评注_中的交往异化_马克思_省略__政治经济学原理_一书摘要_研究_韩立新

_穆勒评注_中的交往异化_马克思_省略__政治经济学原理_一书摘要_研究_韩立新
_穆勒评注_中的交往异化_马克思_省略__政治经济学原理_一书摘要_研究_韩立新

/5穆勒评注6中的交往异化0专题

编者按: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开端,也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5詹姆斯#穆勒3政治经济学原理4一书摘要6(简称5穆勒评注6)则是记录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代表性文献,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期刊登的这两篇论文,都是这些年我国少见的专门研究5穆勒评注6的力作,是对5穆勒评注6的核心概念交往异化的深度解读。张盾的论文研究了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与交往异化理论之间的关系,认为交往异化理论是对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异化劳动理论的补充和深化。韩立新的论文则通过对交往异化理论的系统解读,提出一个有力的论点: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异化劳动,5穆勒评注6在理论上也比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的5第一手稿6成熟,5穆勒评注6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转折点。

最近,随着5德意志意识形态6汉译广松版和MEGAo先行版的出版,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这就是真正从文献学考证的成果出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进行学理性研究。早在二十几年前,我国曾出现过一次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的研究高潮,我们希望能借这次变化的春风,使包括5穆勒评注6在内的5巴黎手稿6研究再提高一个层次。

5穆勒评注6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马克思5詹姆斯#穆勒3政治经济学原理4一书摘要6研究

韩立新*

(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5巴黎手稿6的异化理论归结为异化劳动。而实际上它决不仅仅指5第一手稿6中的异化劳动,还指5穆勒评注6中的交往异化。交往异化是马克

*作者简介:韩立新(1966)),内蒙古赤峰市人,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环境伦理学。

思走出孤立人的自我异化逻辑,走向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建构社会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前提。因此,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异化劳动,5穆勒评注6在理论上也比5第一手稿6成熟,我们应该遵循5第一手稿6在前5穆勒评注6在后的文献学顺序解读5巴黎手稿6。如果说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次根本性转变的话,5穆勒评注6就是这次转变的转折点。

=关键词>异化劳动;交往异化;5穆勒评注6;赫斯

Abstract:Until no w,it is co mmon that the theo r y o f a li e nation in P arisM anuscri p t is a ttri b uted to the alienated labor.A ctuall y,it not on l y refers to the alienated labo r i n The F irstM anuscri p,t but

a lso refers to t h e alienation o f co mm erce(V er kehr)in G lossen zu Jam esM ill.The constructi o n o f t h e

t h eory of t h e a lienati o n o f co mm erce is the critical step forM arx to t u rn to the concept o f the co m p lex social re lations fr o m the concept of one m an p s sel-f alienati o n.The t h eory of the alienation o f co m-m erce is also t h e pre m ise forM arx to constr uct h is concept of the soc iety asw e ll as h is historica lm a-terialis m.Therefore,theoretically speak i n g,the theory of the alienation o f co mm erce is deeper t h an t h at of the a lienated labo r,G lossen zu Jam es M ill is m ore m ature than The F irstM anuscrip t.W e shou l d fo ll o w the or der confir m ed by the research of literature w hen w e try to expla i n Paris M anu-scrip t.If there w as a f u nda m ental change i n t h e deve l o p m ent of the early though ts ofM arx,G lossen zu Jam esM ill is the turn i n g po i n t of the change.

K ey w ords:The alienated labor;The alienation of co mm erce(Verkehr);G lossen zu Ja m es M ill;M oses H ess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07)05-0001-15

序:5穆勒评注6研究的文献学前提

5詹姆斯#穆勒3政治经济学原理4一书摘要6(以

下简称5穆勒评注6)1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研究所

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没能得

到与其地位相符的关注。在大多数5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6(以下简称5手稿6)o的研究家那里,5穆勒评

注6或者跟5手稿6毫无关系,或者被仅仅理解为与

5手稿6相关的一个/附录0。实际上,从5穆勒评注6

本身的思想价值和文献价值来看,它是一个完全可以与

5手稿6相比肩的一流文献,在5巴黎手稿6的研究史

上,甚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地位?。

5穆勒评注6之所以受到冷遇,可能跟人们不了解

5巴黎手稿6的文献学研究成果有关。在今年年初,我

曾发表了/5巴黎手稿6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0?一

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5巴黎手稿6文献学的研究成

果。出于论述的需要,这里将该文的几个重要结论再录

如下:(1)所谓5巴黎手稿6实际上包括5经济学笔

记6(特别是5穆勒评注6)和5手稿6两个部分,二者

在内容上是不可分割的;(2)5巴黎手稿6的写作是按

1

o

?

?

KarlM arx,Au s Jam esM ill:*l m ents d. con o m ie politiqu e,

i n:K arlM a r x/R rie dric h E ng els Exzerp t e und N oti zen1843bis Janu-

ar1845,Te x t,MEGA I V-2,D ietz Verl ag B erlin,1981.(以下简

称M EGAoI V-2)我国通常将其称之为5穆勒笔记6,但是相

对于其他5经济学笔记6而言,马克思在5穆勒笔记6中所做

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过了摘录的范围,其中已经包含了对自己思

想的系统阐发,因此我将模仿日本的通行叫法,称其为5穆勒

评注6。关于5穆勒评注6的引用,我主要依据5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6的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但在引用时,

对其中的很多译文都作了修改。另外,以后在引用时将直接以

/MEGAoI V-2、单行本0的方式在正文中标出。

Karl M arx,;kon o m isch-phil osophisc h e M anu skri pte,i n:

M EGAoI-2,D ietz Verl ag Berli n,1982.马克思:5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6。关于5手稿6的引用我将采用5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6第二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的译文,但对有些

译文做了改动。以后在引用时采取/M EGAoI-2、5全集6第

二版,第3卷0的方式在正文中直接标出。

在我国,除了张一兵教授等少数学者之外,很少有人在

这一高度上关注和系统研究5穆勒评注6。尽管我跟张教授在

5巴黎手稿6写作顺序的判断上并不一致,但是张教授的5回到

马克思6无疑是我国研究5穆勒评注6的重要文献,该书为本

篇论文的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动力。

5马克思主义与现实6,2007年,第1期。

照5第一手稿6y5穆勒评注6y5第二手稿6y5第

三手稿6的顺序进行的;(3)在5巴黎手稿6时期,马

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存在着两个异质的阶段,5穆勒评注6

是第二个阶段的开端;(4)如果1966年发表的5穆勒

评注6俄译本/序言0中的推测属实,5穆勒评注6是

大部分已经遗失了的5第二手稿6的底稿,因此也是整

部5手稿6的核心;如果罗扬的推测属实,现存的那四

页5第二手稿6只不过是5穆勒评注6的结尾,换句话

说5穆勒评注6本身就是5第二手稿6的主体部分。

根据这些文献学事实,我想提出两个大胆的论断:

在对5巴黎手稿6的研究上,第一,无视5穆勒评注6

的5手稿6研究是不合法的。在这个意义上,从马尔库

塞到弗洛姆和阿尔都塞,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

5巴黎手稿6研究都存在着缺陷,这就是在方法论上他

们没能意识到结合5经济学笔记6来研究5手稿6的重

要性,在他们研究5手稿6的经典文本5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础6(马尔库塞)、5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6(弗洛

姆)、以及5保卫马克思6(阿尔都塞)中根本看不出有

研究5穆勒评注6的痕迹。结果,他们只能从异化劳动

的角度解读5手稿6,甚至将整个5巴黎手稿6都说成

是异化劳动的5手稿6,从而引发了一股把马克思早期

思想人道主义化的解释潮流。出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

种解读方式的不满,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则强调晚期

5资本论6的科学精神,将整部5手稿6都简单地归结

为马克思不成熟的思想,以晚期的5资本论6与西方马

克思主义相对抗。结果,在5手稿6研究史上出现了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0与/科学的马克思0,以及/早期

马克思0与/晚期马克思0的双重对立。这一对立后来

又被意识形态化,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5手稿6的研

究,这不能不说是5手稿6研究史上的一大遗憾。现在

回想起来,这一遗憾的出现可能与对立双方都没能认真

阅读和消化5穆勒评注6,特别是没能看到5穆勒评注6

中的交往异化与5第一手稿6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根本区

别,没能把这两种异化理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予以考虑

有关。如果他们发现了交往异化的意义,也许会给5手

稿6一个更为公允的评价。

第二,无视5第一手稿6y5穆勒评注6y5第二

手稿6y5第三手稿6这一写作顺序的5手稿6解读是

不合理的。即使注意到了5穆勒评注6,而且在方法论

上也试图把5穆勒评注6和5手稿6联系起来,但是却

不了解或者不关心这一文献学成果,仍旧按照旧全集版

(俄文版)第42卷的排列顺序,将5穆勒评注6看作是

5手稿6以前的著作,在思想成熟度上还远不及5第一

手稿6异化劳动片断的文献。其结果,就是把它降到

5德法年鉴6的水平上,用马克思本人的/论犹太人问

题0、赫斯的5论货币的本质6和5行动的哲学6以及

恩格斯的5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6来解读它。这样做不

但无法解释5第三手稿6中的/社会0概念,而且也无

法解释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如何从5第一手搞6

中的/自由自觉的劳动0过渡到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6第六条中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0,更无法解释

马克思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为什么要把/市民社会

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0。作为这种逻辑的必然结果,就

是一方面贬低5穆勒评注6的理论成就;另一方面割裂

5巴黎手稿6与5德意志意识形态6之间的思想联系,

像阿尔都塞和广松涉给我们展示的那样,以5德意志意

识形态6为界设置一个/认识论的断裂0或/从异化论

到物象化论的飞跃0,从而将5手稿6视为马克思思想

断裂以前的著作,结果从客观上带来了对5手稿6思想

的轻视。这也是5手稿6研究史上的一大遗憾,这一遗

憾可能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能看到5穆勒评注6中马克思

思想所发生的质的变化,特别是没能意识到交往异化就

是社会关系异化,就是/物象化0这一点。如果说马克

思的早期思想的确有过一次大转折的话,5穆勒评注6

中的交往异化就是这次转折的转折点。

本文就是基于上述问题意识对5穆勒评注6的核心

概念交往异化所作的一个尝试性研究,同时也是对本人

所倡导的要遵循5巴黎手稿6文献学研究成果的研究原

则的一个实践。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

1.异化劳动的结构

迄今为止,人们一谈及5巴黎手稿6,往往都把其

核心思想归结为异化概念,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

于异化是不是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是指5第一

手稿6中异化劳动?或者反过来问,异化劳动是不是马

克思异化理论的全部?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得分析一

下异化概念的逻辑结构。

德文的异化Entfremdung与外化Ent?u B erung一样,

都来自拉丁语a liena tio,意指成为他者。汉语将Entfre m-

dung译成/异化0,日语将它译成/疎外0,都是在强调

主体成为与自身相异己、相疏远的他者这一含义。从哲

学史上看,费希特的绝对自我通过外化而设定非我的先

验哲学,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我外化和自我回归的神学

逻辑,以及费尔巴哈的人的自我异化的宗教批判,都是

在这一含义上来使用异化和外化的。在后面我们将看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那么,异化概念具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呢?首先,

异化概念具有近代哲学/主客二分0的逻辑结构。异

化,通俗地讲,就是主体变成与自己相异己的客体,客

体反过来与主体相对立,最后主体通过扬弃客体来使客

体回归自身,其基本结构显然是从自笛卡尔到黑格尔为

止近代哲学家所主张的主客二分及其辩证运动。日本学

者广松涉曾模仿黑格尔的叫法,将异化的逻辑结构概括

为/自我异化和自我回归0,或者干脆称之为/自我异

化01。

自我异化的逻辑结构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具有典型性。

基督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所遵循的是神自己外化为人的

逻辑。而费尔巴哈则正好相反,他颠倒了黑格尔主词和

宾词的关系,自我异化的主体不再是神,而是人。神是

人的本质的异化状态。鲍威尔兄弟、赫斯和施蒂纳等黑

格尔左派的主张基本上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逻辑具有

同构性,他们将费尔巴哈的人的自我异化逻辑应用到了

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国家作为政治权利拥有一种

类似于神那样的超越力量,但它只不过是人将自己的力

量外化的结果;货币和资本等经济力量虽然是/地上的

神0,但它们同样也是人的内部力量物神化(拜物教)

的结果;法律、社会本身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然后

自立的结果。将这一逻辑极端化,就像施蒂纳所批判的

那样,甚至/人0(der M ensch)、/类本质0(G att ung-

s wesen)也是/唯一者0(个体的人)的异化形态。而

/人0和/类存在0本来是黑格尔左派为冲破黑格尔神

学框架所建构起来的革命性概念。从上述各种理论来看,

/自我异化本身是跟特定的主体概念不可分割的。0[1](P347)

在黑格尔那里,自我异化的主体是神、绝对精神,其宾

词是人。而到了黑格尔左派那里,这一主体被换成了

/人类0(施特劳斯)、/自我意识0(鲍威尔兄弟),

/人0和/类本质0(费尔巴哈、赫斯),宾词被换成了

神、国家、政治、法律、货币等而已。黑格尔和黑格尔

左派虽然在理论倾向上相反,但在异化概念的逻辑结构

上则完全一致。

其实,按照上面的异化定义,即异化就是主体成为

与自身相异己、相疏远的他者,异化本身就应该是自我

异化。尽管主体将自身设定为一个与自身相对立、相异

己的他者,会出现一个主体和客体的两极对立关系,但

这仍然是一个主体的自我运动(外化、对象化、异化),

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个特定的主体,异化逻辑就能够自

足,而无须借助于其他的外在要素。因此,自我异化本

质上是/一个主体0的逻辑结构。而由于整个黑格尔左

派都在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因此自我异化的主体显然是

/人0,而且是/一个人0。关于异化的这一特点,如果

借用马克思后来在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第六条中对

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时所使用的那一著名说法,就是一种

/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0[2](P60)的逻辑结构,

简称/孤立人0的逻辑结构。

/主客二分0、/自我异化0、/孤立人0是异化逻辑

结构的三个根本特点,其核心在于自我异化。那么,马

克思在5手稿6中是不是也继承了自我异化的逻辑结构

了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我们知道,在5手

稿6中马克思较为集中地讨论异化问题是在5第一手

稿6的/异化劳动0片断。在这一片断中,马克思并没

有像黑格尔那样来讨论绝对精神的外化,也没有像费尔

巴哈那样在宗教异化层面上讨论类本质的异化,而是在

人的劳动活动这一极为限定的层面上,将异化逻辑应用

到了对国民经济学的现状、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

者生存状态的分析。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作的规定来

看,他明显地继承了自我异化的逻辑结构。具体说来,

马克思对异化作了四个规定:第一规定是/物象的异

化0(Entfre m dung der Sache);第二规定是/自我异化0;

第三规定是/类本质0的异化;第四规定是/人同人相

异化0。在这四个规定中,至少前三个规定都是从特定的

主体即/劳动者0(A rbeiter)与自身的关系出发的。在

异化劳动片断,尽管马克思已经成功地换掉了黑格尔和

黑格尔左派的主体概念,特别是已经能够将费尔巴哈的

/人0理解为一个特定的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者0,但仍

然没有脱出自我异化的框架。因为按照马克思在异化劳

动第三规定中对人的本质的描述)))劳动者(1)是一

个自然存在;(2)具有自由自觉的活动能力;(3)拥有

类本质)))人的本质仍然是出于对自关系中的/孤立

人0的本质。所谓异化也无非是这一/劳动者0与自己

的劳动产品或者自然和物象o、与自身的劳动过程和劳

动活动、与自身的类本质的异化。这仍然是一种主体与

客体之间的主客二分逻辑,因此也仍然是一种自我异化

逻辑。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将/劳动活动本身的外化、

异化0直接定义为/自我异化0(Se l bstentfre m dung)

(M EGAoI-2,S123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中文第二

版,第3卷,第271页)以及多次提及自我异化这些事

实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异化劳动所固有的自我异化本性给马克思的异化理

论带来了双重的理论缺陷。首先,在对人的理解上会呈

现出人本主义的先验逻辑。自1932年5巴黎手稿6公开

1

o

参照广松涉:5物象化论的构图6,第一章第三节/异

化论的扬弃与物象化论0,岩波书店,1983年。广松对马克思早

期异化论的研究成果还反映在他的其他著作,即5马克思主义

的成立过程6(1968年,至诚堂)、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6(1969

年,劲草书房)、5青年马克思论6(平凡社、1971年)、5唯物

史观的原像6(三一书房,新书版,1971年)之中。

马克思本人在5手稿6中对第一个异化规定的叫法并

不统一,分别有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人同自然界、人同

物象相异化等三种叫法。按照日本学者望月清司的分析,这三

种叫法是有差别的。参照望月清司:5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6,

第一章,岩波书店,1973年。

发表以来异化劳动理论一直饱受批评,无论是前苏联东

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哲学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

塞以及日本的广松涉,都认为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前提

是一种关于人的本质的价值悬设,而从先验的/类本

质0出发来解释人和社会历史则具有历史唯心主义之嫌。

其实,这一缺陷是自我异化逻辑本身所固有的,因为自

我异化逻辑必须要设定一个先验的主体,必须要假定一

个未被异化的初始状态或者说本真状态,否则就无所谓

异化。这是异化论,包括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都无法避

免的。费尔巴哈的异化论将神看作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结

果,那么人的/类本质0作为未被异化的本真状态就是

一个不可或缺的逻辑前提。同理,在异化劳动片断中,

为了说明资本和雇佣关系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马

克思也必须以本真的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类本质

为逻辑前提。

其次,在方法论上面临着解释市民社会的困难。前

面说过,异化概念本身具有/抽象的)))孤立的)))人

类个体0的逻辑结构,异化劳动也不例外,它在本质上

也是一个/孤立人0的逻辑。尽管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

分析是从眼前的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

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

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

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0(M EGAoI-2,S.

235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

267页)出发的,但他所说的事实实际上是一个受到剥

削和压迫的雇佣工人,他所设想的场景基本上是资本主

义工厂里的直接劳动过程。在这样一种场景中,有一个

孤立的劳动者就足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异化劳

动片断中看不到对分工和交换以及对市民社会分析的原

因。反过来说,异化劳动理论虽然可以说明雇用工人的

生存状况,但却无法说明建立在分工和交换基础上的市

民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芸芸众生,不能科学地说明市

民社会,当然也就无法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那么也就

谈不上创立唯物史观。在这个意义上,异化劳动理论存

在着严重的方法论缺陷。

2.异化劳动第四个规定的问题

这一方法论缺陷的直接后果是无法对异化劳动第四

个规定做出说明。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到目前

为止我们讨论异化劳动时都只涉及前三个规定,而没有

涉及第四个规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第四个规定与前

三个异化规定相比完全是另类。关于异化劳动的第四个

规定,马克思这样写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

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

相异化0(M EGAoI-2,S.24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

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274页)。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

本质相异化0显然是指异化的前三个规定,而这三个异

化规定的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0。为什么能够下这

样的结论?这里的/人0究竟指的是谁?是雇用工人,

还是资本家,还是普通的市民?/人同人相异化0,是指

雇佣工人和雇佣工人、雇用工人和资本家、资本家和资

本家,还是指市民和市民?马克思对这些疑问没有作出

明确的解答,却只是重复着一个简单的类推,即/当人

同他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

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

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

关系。0(M EGAoI-2,S.24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中

文第二版,第3卷,第274-275页)实事求是地讲,这

很难说是严格的内容规定,同前三个规定相比,第四个

规定显得太过简短,甚至可以说没作规定。马克思为什

么会这样对待第四个规定?前面说过,这是异化劳动理

论的方法论缺陷所致。自我异化逻辑虽然可以很好地说

明/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

本质相异化0,但是,/人同人相异化0则显然不适应自

我异化逻辑,因为它超出了/孤立人0的范围,至少需

要两个对等的、独立的个人,否则构不成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当然也就无所谓/人同人相异化0了。如果说

/孤立人0的逻辑属于单纯的主客逻辑的话,而/人同

人相异化0则属于复杂的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逻辑。对这样一种复杂的逻辑,恐怕只能依据一个商

品生产和交换的体系即市民社会来说明。总之,在我看

来,马克思之所以没有对第四个异化规定做出说明只是

因为他无法做出说明1,因为在5第一手稿6中他还受

制于自我异化的逻辑结构。

到异化劳动片断的结尾,马克思终于意识到了异化

劳动理论的缺陷,并开始尝试引入与他人的关系。/人同

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

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在实

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

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0(MEGAoI-2,S.24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276页)

在这段引文的前后,马克思好像是要把/人与他人的关

系0解释为孤立的雇佣工人与前面未曾露面的资本家之

间的关系,但是,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种不对

等的隶属关系,在逻辑上无法适用于/人同人相异化0,

只有独立的、对等的主体,譬如市民与市民或者私有者

1唐正东教授也认为马克思在5第一手稿6的最后/实

际上是写不下去了0(5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

性诠释6,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9页)。不过,他做

出这一判断的理由与本文的理由并不相同,他认为是马克思当

时没有阅读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著作所致。

与私有者这样的关系才能够适应于/人同人相异化0。

可能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异化劳动片断行将结束

之时,马克思提出要研究/买卖、竞争、资本、货币0

等国民经济学的范畴,而这些范畴显然是以独立的、对

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前提的,并提出要在考察这些范

畴的形成之前,首先要解决两个任务,其中之一就是

/(1)从私人所有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所有的关系来规

定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人所有的普遍本质。0(M EGAo

I-2,S.24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中文第二版,第3

卷,第279页)这是一句非常难解的话,光从这句话出

发,我们很难推断这句话的真意,幸运的是,马克思在

后面对此作了补充说明。

/补入(1)私人所有的普遍本质以及私人

所有的对真正人的所有的关系。占有(A)表

现为异化(A)、外化(A),而外化(B)表现

为占有(B),异化(C)表现为真正获得1占

有C2公民权。0(M EGAoI-2,S.246.5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6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279

页。括号和记号都是由引用者所加)

关于这段话,日本的望月清司曾作过一个解释:/人

把对象当作为我之物的自我实现活动(占有A)带来了

自然以及事物的异化(异化A和外化A),而对象化的

完成及产品的完成(外化B),一方面作为产品向生产者

的复归y占有y享受(占有B),另一方面被转让为人的

=社会的财产(E i gentu m=所有),作为产品脱离生产者

(异化C)的代价,生产者被允许参加-人的社会.(获

得E i nb rg erung公民权)(占有C)0[3](P105)。我基本上同

意望月的解释。对本文而言,这一解释的最后部分,即

生产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外化=转让给了他人,通过这

一活动生产者获得了公民权,换句话说就是成为社会

(G ese llscha ft)的一员颇为重要。也就是说,私有者通过

转让自己的所有物,使私人所有获得了/普遍本质0,

私人所有因此而成为/人的和社会的所有0。这是马克

思为第一个任务所准备的答案。从这一预备性答案来看,

马克思已经决心要突破异化劳动的限制,尝试将异化逻

辑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这也预示着马克思将

在私有者之间的关系层面上来解释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

定。

总之,到异化劳动片段的最后关头,马克思终于发

现,他需要从人的/自我异化0转向人的/相互异化0,

从对劳动异化的分析转向了对人与人关系异化的分析。

二、交往异化与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结束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之后,开始着手

研究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是以吸收

和批判国民经济学著作的方式进行的,其成果主要反映

在5穆勒评注6全篇以及5第三手稿6的一部分片断当

中,通过这一研究马克思所获得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交往

异化。

1.交往异化的结构

什么是交往异化?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

楚交往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结构。交往(V erkehr),

从语义上看,包括交通、交换、交流等多重含义。在

5穆勒评注6中,马克思对交往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下面

这段话中:

/不论是生产本身内部的人的活动的交换,

还是人的产品的相互交换,都相当于类活动和

类享受(G att ungsg enu?))))它们的现实的、

有意识的、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

享受。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存在性

(G e m e i n w esen),所以人通过发挥自己本质,创

造、生产人的共同本质(G e m ein w esen)、社会

本质01(M EGAoI V-2,S.452.单行本,第

170页)。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交往是/类活动和类享受0、

/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0,换句话说,是人的/类本

质0和/社会本质0。人必须生活在/类0、共同体或社

会之中,因为单个人是无法自给自足的,他必须要借助

于来自他人的劳动产品才能生存下去。在这个意义上,

交往或者用马克思本人的表达方式/相互补充0(w ech-

selseiti g e Erg?nzung)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真形态。马

克思之所以称赞/穆勒把货币称为交换的中介,这就非

常成功地用一个概念表达了事情的本质0(M EGAoIV-

2,S.447.单行本,第164页),以及带有肯定的口吻

说:/国民经济学以交换和贸易的形式来探讨人们的共同

存在性或他们积极实现着的人的本质0(MEGAoI V-2,

S.453.单行本,第171页),都在于说他们看到了/相

互补充0(在这两段引文的后面都出现/相互补充0一

词)对于实现/类生活0和/真正的人的生活0的意

义,尽管他们还是以国民经济学的方式。

1单行本将Gatt ungsgenu B译成了/类精神0,这显然是延

续了M EGA1(1932年)将Genu B判读为G ei st的错误,但

M EGAoI V-2(1981年)对此已经做了更正,可是不知为什么

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2000年)却没有根据M EGAo进行校正。

另外,单行本将Ge m ei nw es en译为/社会联系0,但德文原义为

共同体、共同存在(本质)、共同存在性,从后面的论述中可以

看到,我以为还是将其译为共同存在性或共同本质为好。

既然/相互补充0是/类本质0、/社会本质0,那

么人的交往就应该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在5穆勒

评注6中,马克思似乎将这一命题当作不言自明的大前

提,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说明。在这里,我想按照马克思

本人的思想脉络,对这一命题作些补充说明。交往之所

以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原因有三:其一,每个劳

动产品都是凝结着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等人的本质力量的

对象物,都是劳动者人格的对象化。或者说,由于每个

劳动产品都注入了劳动者的人格,劳动产品就是劳动者

人格的代表,或者干脆说就是人格本身。因此,劳动产

品的交换就等于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往;其二,劳动产

品的/相互补充0不是借助于某种中介,譬如私有财

产、货币、商品来实现的,它是一种直接的/相互补

充0关系。由于没有中介,人们在交往中所面对的都是

对方的人格,那么交往也自然是人格之间的交往。私有

财产、货币、商品这类中介的有无是判断交往关系性质

的关键;其三,/相互补充0的结果将使人的需要同彼

此的劳动成果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以及他人的人格都

得到完善。通过交往,人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格,而且

还实现了他人的人格,用马克思的话说,/我们每个人在

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0

(M EGAoI V-2,S.465.单行本,第184页)。因此,交

往体现了人格与人格之间互相承认的关系1。

但是,在眼前的市民社会中,交往却采取了一种与

人格和人格的关系不相符的形式,即/社会交往的异化

形式0(MEGAoI V-2,S.453.单行本,第171页)。

关于/交往异化0概念,我曾经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

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0o一文中作过简单的规定,指

出它包括三层含义:(1)私人所有的外化就是交往的异

化;(2)货币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3)交换本身就是

交往的异化。但当时因篇幅所限只能对这三层含义进行

了列举,而没能展开,在此我想对这三层规定作一些补

充说明。

(1)/私人所有的外化就是交往的异化0。这是从交

往异化产生条件的角度所下的定义。马克思曾说:/只要

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人的方式来组织世界,这

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0。反过来说,交往异化

发生的前提,是出现/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人的

方式来组织世界0的/人0。那么,这一不平凡的/人0

究竟指的是什么人呢?在这段话的前面,马克思曾论及

了斯密的/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0,由此类推,这种

/人0肯定是从/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0出发的人。

在这段话的后面,马克思又指出这种/人0/不是抽象

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0。这又

指的是什么人呢?这是指私有者,即拥有私有财产的个

人。因为在后面我们将看到,只有私有者才配得上/现

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0。顺便说一句,5穆勒评

注6中所说的异化的主体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指从事生产

的私有者,或者说市民社会中的市民,而并不是无产阶

级,也不是资本家。尽管马克思也偶尔涉及资本和雇用

劳动关系下的异化劳动,但其主题无疑是私有者之间的

交往异化。

私有者是/排他的占有者(ex cl us i ver Besitze r),他

通过这种排他的占有证实自己的人格性

(P ersên lichkeit),并使自己同他人既相区分又相联系。0?

(M EGAoIV-2,S.453.单行本,第172页)当人一旦

变成私有者,人同人的关系就变成私有者同私有者的关

系,交往将发生异化。因为在这时,人的产品的相互交

换不再是直接的各取所需,而是/做买卖0(Schache r)。

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在/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0的世

界里,除非有外在的强制力量,获得他人手里的劳动产

品的前提是将自己的私人所有转让(外化)给他人,换

句话说,要以自己手里的私人所有为中介同对方进行交

换。因为对方也是一个私有者,如果他得不到相应的回

报,是不可能将自己的私人所有转让出去的。这就是所

谓的交换正义。总之,以私人所有为中介的交换就是交

往的异化。交往的异化起源于私有制以及以私人所有为

中介的交换。

(2)货币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真正的交往是不需

要中介的。但是,由于私人所有的出现和人转变成/私

有者0,交往开始遵循交换正义原则,货币在这一过程中

逐渐取代其他形式的私人所有而一跃成为交换的中介。

这一中介的出现在人类史上绝对是一件大事,它不但使

/人本身不再是人的中介0,而且使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

往蜕变成私人所有和私人所有之间的交换,并反过来开

始支配人格与人格的交往本身。因此,货币是交往异化

的典型表现。按照马克思对货币的经典定义,/货币,是

私人所有的外化,是排除了私人所有的特殊的人格本性

的抽象。0(MEGAoI V-2,S.448.f单行本,第166页)

货币的本质在于私人所有,它是私人劳动的创造物;但

同时它又是排除了私人所有的特殊形态,是私人所有外

化的结果,因此货币应该从属于人,是/人的社会的行

1

o

?

张盾教授最近撰文讨论了黑格尔5精神现象学6的承

认理论与5穆勒评注6中的交往异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很富有

启发性。读者请参照张盾:/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承认.

问题0(5马克思主义与现实6,2007年第1期)和5现代哲学6

本期刊登的论文:/交往的异化:马克思5姆勒评注6中的-承

认.问题0。

5马克思主义与现实6,2006年第4期。

单行本将excl us i ver B es itz er翻译为/特殊的占有者0,

这一翻译没有显示出私人所有的排他的本性;另外单行本将

Persên li chkeit译为个性,我以为还是译为/人格性0为好。

为0外化的结果。但是不幸的是,货币一旦被创造出来,

却成为/在人之外和在人之上的本质0(M EGAoI V-2,

S1448.单行本,第165页)。在货币面前,人的愿望、

活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都成了与自己相异己的力量,人

反而丧失了自身,将货币当作目的本身。人与物象之间

的主客关系开始发生颠倒,人沦落为货币的奴隶,货币

拥有了支配人的/真正的权力0,成为/真正的上帝0。

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是/异己的中介0(M EGAoI V-

2,S1448.单行本,第165页)。

关于交往异化的本质,马克思还借助对信贷制度的

分析予以了深刻的揭露。在信用业中,由于人们可以靠

信用完成交易,似乎靠货币为中介的交换被扬弃,人又

重新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圣西门主义者就被这

种假象迷惑,错误地将信贷看成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而

马克思则认为,这是一种比普通的物物交换更为深重的

异化状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信贷中,人本身

代替了金属或货币,成为交换的中介0。前面说过,在市

民社会中人只有通过将自己的所有物转让给他人,才能

获得对方的私有财产,其交换要借助于某种/身外之

物0譬如货币和劳动产品等来完成。但是,在信贷关系

中,交换者所借助的不再是货币和劳动产品等/身外之

物0,而直接就是人格本身,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

/人的个性0(m enschlic he Indivi dualit?t)、/人的道德0

(m enschlicheM oral)、/人格存在0(persênliches D asein)。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人格0与前面提到人格关系中

的人格不同,正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我以

人格作担保0那样,这种人格是交易的经济担保,是

/某种资本和利息的存在0。马克思用下述极其犀利而又

令人震撼的语言,道破了信贷中人格的实质:

/在信贷关系中,不是货币被人取消,而是

人本身变成货币,或者是货币和人并为一体。

人的个性本身、人的道德本身既成了买卖的物

品,又成了货币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构成货币

灵魂的物质、躯体的,是我自己的人格存在

(pe rsên liches D asei n)、我的肉体和血液、我的

社会美德和声誉,而不是货币、纸币。信贷不

再把货币价值放在货币中,而是把它放在人的

肉体和人的心灵中。0(M EGAoI V-2,S.451.

单行本,第169页)

也就是说,信贷中用来交换的是人格本身。我们知

道,自从奴隶制和封建制被废除以来,文明社会虽然对

物物交换予以了鼓励,但对人格本身的买卖则是严令禁

止的。康德曾在5道德形而上学6一书中把事物分为两

类,一类是人格(Pe rson),一类是物象(Sache,又译为

物件)。人格是目的,不能被转让;而物象则是手段可以

用于转让。这是近代哲学对人格的基本理解,也是5人

权宣言6和5独立宣言6中所宣扬的基本理念。文明社

会之所以禁止器官买卖、堕胎,以及人们对行政领域的

权钱交易和娱乐圈中的性交易持鄙夷态度,都是基于这

一人格尊严公理。马克思深谙这一传统,自然会对信贷

业中的人格交易无法忍受,更何况他连对/身外之物0

的交换都持否定态度。因此,同/身外之物0的交换相

比,/身上之物0的交换是一种/更加卑劣的和极端的

自我异化,非人化0(M EGAoI V-2,S.450.单行本,

第168页)。尽管信贷业和银行业可能是交换手段上的一

种进步,但是/虚伪制度内的一切进步和不一贯全都是

最大的倒退和始终一贯的卑鄙0。

(3)交换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交往原来是指人格

和人格之间复杂多样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但在市民

社会中,交往却蜕变为单纯的买卖关系,蜕变为单纯以

物为中介的商品交换(T ausch od.A ustausch),交往变成

交换就是交往的异化。

交往变成了交换,首先会使劳动发生质的变化,劳

动将成为/营利劳动0(Er w erbsarbeit)。什么是营利劳

动?按照马克思的规定,第一,/营利劳动以及劳动者的

产品同劳动者的需要、同他的劳动规定没有任何直接的

关系0;第二,/通过交换,他的劳动部分地成为收入的

来源。这种劳动的目的和它的存在已经不同了。产品是

作为价值,作为交换价值,作为等价物来生产的,不再

是为了它同生产者直接的个人关系而生产的0(M EGAo

I V-2,S.455.单行本,第174页)。由此看来,这一

劳动显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劳动,而是一种达到顶点的

异化劳动。但是,同为异化劳动,营利劳动显然与5第

一手稿6中的异化劳动是不同的。5第一手稿6中的异

化劳动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厂中雇佣劳动的自我异化,

而营利劳动则是指商品生产者以营利为目的劳动,它是

以交换为前提的,在营利劳动中劳动目的从证明个人存

在的/直接的关系0变成了彼此追求交换价值的/非直

接的关系0。由此看来,中译本将这一重要的概念译成

/谋生劳动0是不妥当的,因为营利劳动的本质在于营

利,而谋生劳动则正好相反,其本质在于谋生、必需,

二者有本质性差别。

其次,交往变成交换,还会使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发

生根本颠倒。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所谓为他人需要而生

产只不过是假象,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拥有0;同样,

所谓为了人们的相互补充也只不过是假象,其真实目的

是为了/掠夺0。在交换关系中,私有者关心的只是对

方手里的物品,而不是对方的人格需要。你手里的物品

才是你满足自己需要的砝码,才是你支配对方的/手段、

中介、工具0,才是交往能否实现的/公认的权力0。

/因此,我们彼此把自己的产品看作一个人支配另一个人

而且也支配自己的权力,这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产品顽

强地不服从我们自己,它似乎是我们的财产,但事实上

我们是它的财产。我们自己被排斥于真正的财产之外,

因为我们的财产排斥他人0。对这种人与物之间的颠倒状

态,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们彼此进行交谈时所用的唯一可以了解

的语言,是我们的彼此发生关系的对象物。我

们不懂得人的语言了,而且它已经无效了。

,,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达到了这

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直接语言在我们看来

成了对人类尊严的侮辱,相反,物的价值的异

化语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当然的、自信的

和自我认可的人类尊严的东西0。(M EGAoI V-

2,S.464.单行本,第183页)

再次,交往变成交换,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

异化。在揭示完交换关系中人的劳动异化以及人与劳动

产品之间的异化后,马克思终于可以切入交换关系异化

的第三个层次,即人与人的异化。这是交往异化的核心

规定。

/(1)我们每个人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另

一个人心目中的东西;你为攫取我的物品实际

上把自己变成了手段、工具、你自己的物品的

生产者。(2)你自己的物品对你来说仅仅是我

的物品的感性的外壳,潜在的形式,因为你的

生产意味着并表明想谋取我的物品的意图。这

样,你为了你自己而在事实上成了你的物品的

手段、工具,你的愿望则是你的物品的奴隶,

你像奴隶一样从事劳动,目的是为了你所愿望

的对象永远不再给你恩赐。0(M EGAoI V-2,

S.465.单行本,第183页)

这是一段无需加以解释的清晰文字,它生动地描绘

了人在交换中的真实状况:人在交换中贬值,被贬低为

自己生产物的价值,/我们彼此的价值就是我们彼此拥有

的物品的价值。因此,在我们看来,一个人本身对另一

个人来说是某种没有价值的东西0;人与人被物品相互奴

役,人在交换中不仅被物品所否定,还被他人所否定;

物象与物象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主宰,而人与人的关

系则成为附庸。这与马克思后来的5政治经济学批判大

纲6中的物象化(V ersachli chung)理论是何等地相似!

尽管在5穆勒评注6中他并没有使用物象化一词,但已

经完整地表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虽然把交换看作是人与

人之间交往的异化形态,但是并没有对交换采取彻底否

定或者说绝对否定的态度,而是把交换看作是交往发展

的一个必经阶段,因为,如果剥掉交换这一交往异化的

外衣,交换所反映的仍然是/人的社会的0交往的内

涵。/因此,交换或物物交换是私人所有范围内的人的社

会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和联合,因

而是外部的、外化的类的行为。01(M EGAoI V-2,S.

454.单行本,第173页)交换之所以是/外部的、外化

的类的行为0,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如果消灭私有制这一

前提,交换所反映的恰恰是交往的实质,即/人的社会

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和联合0。在

5穆勒评注6的最后,马克思通过/假定我们作为人进

行生产0对未来社会的生产进行了展望,这一展望所包

括的那四点内容就是在消灭私有制的前提下人的真正的

生产和交往状态(单行本,第184页)。

以上,我们几乎是按照5穆勒评注6的展开顺序讨

论了交往异化的三层含义。通过这一讨论我们发现,如

果说5第一手稿6的核心概念是异化劳动,那么5穆勒

评注6的核心概念无疑就是交往异化。劳动异化与交往

异化虽然都是异化,但两者在内容是不同的。劳动异化

是指劳动者的自我异化,它所遵循的是主客逻辑、孤立

人的逻辑,而交往异化则是指至少两个私有者之间的异

化,尽管它也涉及到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

动等的异化内容,但都是以交换关系为前提的。在这个

意义上,过去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5巴黎手稿6的异

化理论都归结为异化劳动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异化劳动

不仅不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全部,而且在后面我们将看

到,由于它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理论的成熟度上还要

低于交往异化。这也算是我们对第一节开头所提出的那

一问题/异化劳动是不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全部0的回

答。

此外,在上一节的结尾,我们提到了马克思在异化

劳动片断几乎没有对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人同人相

异化0做出说明的问题。通过上面对交往异化的讨论,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人同人相异化0就是指市民社会

中市民之间的交往异化,马克思是在5穆勒评注6中完

成对第四个异化规定的解释的。尽管马克思本人在5穆

勒评注6中对此没有明确的指认,但是交往异化的内容

1此处译文有改动。原译文/交换或物物交换是社会行

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和人在私人所有范围内

的联合0似有误,意思也不通。因为/交换或物物交换0不可

能是/社会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在性、社会交往0,它们只

能是私有制前提下被异化了的/社会行为、类的行为、共同存

在性、社会交往0。

完全胜任对5第一手稿6第四个异化规定的解释任务。

交往异化理论不但解决了马克思在5第一手稿6中的理

论困境,而且为他后来科学地解释社会概念奠定了基础。

2.社会关系的视角

5穆勒评注6是从货币开始讨论的,而货币作为交

往的中介与异化劳动不同,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私有者的

单独行为,而是复数私有者的共同事业,它所反映的是

复杂的社会关系。接下来马克思所讨论的其它核心范畴,

譬如银行和信贷、交往(交换)、分工、营利劳动等也

都具有这一特点,都是以两个以上的私有者的社会关系

为前提的。与研究对象上的这一变化相对应,5穆勒评

注6的研究视角也从5第一手稿6的自我异化转向了交

往异化或者相互异化,而相互异化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

异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在5穆勒评注6中马克思开始

采用了一个/社会关系视角0。这一视角的出现绝对是

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给马克思的理论构

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它使马克思摆脱了抽象的

主客体式人本主义逻辑,破除了只从劳动来说明人的本

质的局限性,开始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另

一方面,它使马克思开始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理解社会和

历史,并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社会概念,正像我们在

/5政治经济学批判6序言0中所看到的那样,从社会关

系(生产关系)来解释人类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首先,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

5第一手稿6中,马克思的分析对象是孤立人的劳动异

化,因此他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雇佣工人和资

本家的关系角度对人的本质下定义的,譬如著名的/自

由的活动0、/自由自觉的活动0、/自由的生命表现0等

等,其核心在于如何摆脱自然必然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对人的限制。而到了5穆勒评注6,由于马克思此时

的工作在于解剖市民社会,因此他更偏重从人与人之间

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定义人的本质,这反映在他提出的两

个有关人的本质的崭新命题之中:(1)/人的本质是人

的真正的共同存在性0;(2)/总体的存在0(to tales

W esen)。

(1)/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存在性(G e mein-

w esen)0(M EGAoI V-2,S.452.单行本,170页)。这

一命题的关键在于对G e m e i n w esen一词的解释,中译本

将它译为/社会联系0,但根据日本学者望月清司的考

察,G em ein w esen一词主要包括三种含义:1/共同存在

的性质0,它相当于5巴黎手稿6中的/类本质0;o

/具有共同存在性的形态和组织0,譬如/共同体0(G e-

m e i nscha ft)和/社会0(G ese llscha ft);?/特定的共同

体0,譬如村落共同体、罗马共同体等等。[3](PP1121-122)从

马克思在5巴黎手稿6对该词的使用来看,马克思主要

是在前两种意义上来使用G e m e i n w esen一词的。具体到

这里的/共同存在性0,我认为它是对/具有共同存在

性的形态和组织0即共同体和社会的性质的概括。那么,

何谓共同体?何谓社会呢?共同体一般是指个体没有独

立,其内部还没有产生交往异化的组织,譬如没有私有

制的原始共同体等;而社会一般则是指异化了的共同体,

其特征正好与共同体相反,在于个人独立以及有中介的

交往,譬如我们眼前的市民社会。因此,/共同存在性0

就是对共同体和社会本质的概括,指人的相互依赖、共

同活动的本性。在这个意义上,中译本将G e m ein w esen

译成/社会联系0似有不妥,因为G e m e i n w esen不单纯

是指/社会0的联系,它还指/共同体0的共同本质。

(2)/总体的存在0。这是一个常被人提及的命题,

关于这一命题,马克思是这样阐述的:/双方对对方的对

象物的需要,使每一个私有者都意识到,他同物除了有

私有权关系以外,还有另一种本质的关系,即他并不是

他自认的那种特殊的存在物,而是一个总体的存在(to-

ta l esW esen)。0(M EGAoI V-2,S1454.单行本,第173

页)理解这一命题的关健是特殊与普遍(总体)的辩证

关系。人之所以是一个/总体的存在0,首先是因为他

是一个特殊的、不能自足的、有缺陷的存在,正因为他

/缺0,所以他才需要/全0,他才除了对自然物的所有

关系以外,/还有另一种本质的关系0,即依赖他人补充

的社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一个/总体的存

在0毋宁说人是一种靠彼此的交往才能生存的特殊的、

有缺陷的存在。

/总体的存在0命题背后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我们虽然拿不出绝对的文献学证据,但是,/他并不是他

自认的那种特殊的存在物,而是一个总体的存在0这句

话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黑格尔5法哲学原理6里的/需

要的体系0。在/需要的体系0中,私人是一个利己的

排他的存在,他所遵循的是一个以自己为目的的特殊性

原理,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就不能达到全

部目的,在这个意义上,私人还必须/成为一种为他人

的存在0,在为自己生产和享受的同时,还必须为他人的

享受而生产,因此私人还是一种普遍性存在,遵循着普

遍性原理1。所谓私人就是这两种原理的统一。马克思

的/总体的存在0基本上是在黑格尔/特殊和普遍的不

可分性0的意义上讲的。如果剥掉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

的外衣,/总体性存在0就是指,人是独立的个体同时

又是拥有共同性的社会存在。

其次,是马克思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社会概念。在

5第一手稿6的异化劳动片段,马克思的理论关心主要

1参照黑格尔:5法哲学原理6,第182-199节,范杨、

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集中在异化劳动上,其逻辑起点是孤立的劳动者,/社

会0是不需要登场的。而到5穆勒评注6,由于马克思

将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交往异化,在逻辑上必须要设定

一个由复数主体组成的市民社会。马克思5穆勒评注6

中的市民社会认识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和斯密。关于黑格

尔对马克思的影响,我们从上面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

定中就可见一斑,他几乎跟黑格尔一样把市民社会理解

为/需要的体系0。至于斯密,马克思在5穆勒评注6

中不仅直接引用了亚当#斯密的/社会是一个商业社

会0的著名论断,而且与斯密一样,把市民社会理解为

一个分工和交换的体系。在5第三手稿6的/分工0片

断的开头,马克思写道:/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社会是

市民社会,在这里任何个人都是各种需要的整体,并且

就人人互为手段而言,个人只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只

为他而存在0。这一理解几乎就是黑格尔和斯密的混合

体。关于5穆勒评注6中的市民社会认识,我曾在前面

提到的/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0

一文中做过专门的讨论,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这里只想

指出一点,马克思此时的市民社会认识同5德法年鉴6

时期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此时他已经能够客观地

看待市民社会对人类历史的意义。

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

社会概念的原型。我们知道,马克思的/社会0概念是

突然地出现在5第三手稿6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0

的片段中的,在那里马克思开始大段大段地讨论/社

会0。我们试举一例:

/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决不仅仅存在于

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这种形式中,

虽然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享受,即直接在同别

人的现实的社会联系(w irk licher G ese llschaft)

中表现出来和得到确证的那种活动和享受,在

社会性的上述直接表现以这种活动的内容的本

质为根据并且符合其本性的地方都会出现。0

(M EGAoI-2,S.39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

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301页)

从这段话来看,马克思并没有对社会的内涵做出具

体规定,而只是从功能性角度将社会设定为人类的理想

形态,其实5第三手稿6中有关社会概念的讨论大多都

是如此。为什么不对这一至关重要的概念下一个定义呢?

一个可能的猜测是马克思在5第三手稿6之前已经做过

规定,这里只不过是将其省略了而已。当我们遵循这一

思路来重新审视上面这段引文时,我们会发现:/社会的

活动和社会的享受0的说法其实在5穆勒评注6中也曾

出现过,只不过当时是在货币和交换的语境中被阐发的;

它们/决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

受这种形式中0,这不正是意识到5穆勒评注6中市民

社会内容的结果吗?因为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的活动和

社会的享受0是要经由中介(货币等私有财产)才能实

现的,而非直接的共同活动和共同享受。由此看来,市

民社会是社会的异化形态。5第三手稿6中的社会概念

是以5穆勒评注6市民社会概念的基本构架为前提的,

是在扬弃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认识到这一点

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马克思的社会概

念不等于费尔巴哈的/类0,也不等于赫斯的/共同

体0,尽管他们两人也曾在人本主义角度大谈类、共同

体、社会等概念,甚至也将这些东西设定为人类的理想。

如果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认识还残存着黑格尔左派,特

别是费尔巴哈与赫斯的痕迹的话,那么经过5穆勒评

注6中市民社会概念的洗礼,此时的他已经接近获得那

个属于自己的社会概念。

社会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

碑。如果说马克思在5第一手稿6中的主题是异化劳

动,作为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需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

/自由自觉的活动0;那么,5穆勒评注6的主题则就是

市民社会(交往异化的体系),同样,作为对市民社会

的批判,需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真正的共同存在性0、

/总体的存在0;而在5第三手稿6中,马克思所面临的

课题是要扬弃异化劳动和市民社会,去掉/异化0和

/市民0这两个的形容词,实现对劳动和社会的综合,

这时人的本质将必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0和/社会存

在0的统一。马克思的思维进程颇似黑格尔/正反合0

的三段论。如果用一个图来表示的话,这一进程可以表

示如下:5第一手稿6(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0)

y5穆勒评注6(市民社会)))/总体的存在0)y5第

三手稿6(劳动与社会的结合)))/自由自觉的活动0

与/社会存在0)1。当马克思完成这一进程时,他已经

无限地接近了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中的/实践0

(第一条)和/社会关系的总和0(第六条)的思想,也

无限地接近了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的/生产0和/市

民社会0的历史观。如果说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和

5德意志意识形态6是唯物史观诞生地的话,能接近这

些概念表明马克思离创立唯物史观已经不远了,或者毋

宁说已经跨出了这不寻常的一步。

1从整个5巴黎手稿6来看,马克思的确经历了/异化

劳动y市民社会y劳动和社会0这一思考过程。这一方面表明,

马克思是逐渐地接近唯物史观的;另一方面也表明,拉宾、罗

扬和日本学者有关5巴黎手稿6写作顺序的文献学推测,即

/5第一手稿6y5穆勒评注6y5第二手稿6和5第三手

稿60是可行的。

总之,5穆勒评注6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

重大飞跃,其实质不仅在于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劳动

逻辑的脱退,开始用交往异化来说明社会历史的真实结

构;而且在于马克思的基本视角开始从孤立人转向了社

会关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说5穆勒评注6中

的交往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三、5穆勒评注6与赫斯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在前面的讨论中我实际

上已经在表明和论证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交往异化在思

想水平上要高于劳动异化,5穆勒评注6在理论上比

5第一手稿6成熟。但这并不是一个被我国学界广泛认

同的结论,毋宁说正好相反,恐怕还属于/异端0,因

为在我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5第一手稿6在理论

上比5穆勒评注6成熟,异化劳动高于交往异化。当

然,从本文开头所介绍的5巴黎手稿6的文献学考证成

果来看,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在这里,我不

想仅仅从文献学事实出发来直接否定这种观点,而是像

在前面两节所做的那样,从理论逻辑和思想发展的角度

再对5穆勒评注6的理论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赫斯的

评价问题作些补充论证,不求去驳倒和取代主流见解,

只求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被学界所接受、认同。

1.5第一手稿6与5穆勒评注6孰高孰低?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及一个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史上的基本事实,这就是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

作5资本论6中,作为科学叙述逻辑起点的并不是资本

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或者干脆说资本,而是商品。马克

思是从对商品关系的分析出发,推出货币、价值以及商

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然后才进入劳动过程和剩余价

值的生产过程,对资本进行分析的。换句话说,马克思

的分析存在着一个从市民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一个

顺序。将这一事实与5巴黎手稿6相对照,我们会发

现,在5资本论6中马克思并没有按照5巴黎手稿6中

的写作顺序,即5第一手稿6的异化劳动(资本和雇佣

劳动的关系)y5穆勒评注6的交往异化(商品和货币

分析)来写的;而恰恰相反,是按照交往异化(商品和

货币分析)y异化劳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的顺

序来写的。如果说5资本论6的写作循序是一种科学逻

辑顺序,那么马克思何时认识到分析商品和货币的基础

意义则是判定他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5穆勒评

注6尽管在经济学的成熟度上还无法与5资本论6相媲

美,但其所表述的基本上属于商品、货币、分工和交换

等内容,实际上相当于5资本论6的/商品章0。

与此问题相关,如果以人本主义色彩的减少作为马

克思思想成熟标志的话,那么5穆勒评注6显然要比

5第一手稿6的人本主义色彩更少。对这一判断,我们

可以从多种角度做出论证,因篇幅所限,这里我只想将

异化劳动片段和5穆勒评注6中的两段话作一个简单的

对比,让读者来亲自感受一下两者的区别。在异化劳动

片段,马克思在定义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时曾写下这

样一段论述: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

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

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

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

一部分人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人变成了

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

钝和痴呆0。(M EGAoI-2,S.366.5全集6第

二版,第3卷,第269-70页)

这完全是一种对异化劳动的人道主义批判。这段文

字所描绘的雇佣工人的非人状态足以使读者在生理上产

生愤怒的情感。而5穆勒评注6则显然要比异化劳动缺

少这种色彩,以前面引用过的一段话为例:/不论是生产

本身内部的人的活动的交换,还是人的产品的相互交换,

都相当于类的活动和类的享受)))它们的现实的、有意

识的、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因为人

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存在,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

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共同本质、社会本质0。在

阅读这段话时,读者除了佩服马克思的分析深刻而又独

到以外,恐怕很难像阅读/异化劳动0片断时那样,同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关怀产生共鸣,在生理上产生愤怒的

情感。当然,我在这里所罗列的是两个极端的事例,由

于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都是异化,自然都包含着人道主

义要素,二者的人道主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实际上更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在分析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异

化劳动研究的是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状态,其研究方法主

要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异化逻辑的应用;而5穆

勒评注6研究的是复数的私有者在市民社会中的状态,

虽然它也包括了对交往关系异化的批判和揭露,但更主

要的是对市民社会冷静的科学分析,其基本方法已经很

接近5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6(1857年-1858年政治经

济学手稿)/货币章0和5资本论6/商品章0。

也许是画蛇添足,这里还想指出,并非是对资本主

义非人状态的批判越猛烈、越激进就说明马克思的思想

越成熟,/论犹太人问题0、/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6导

言0以及5第一手稿6,这些早期文献对资本主义的批

判不可谓不激进、不猛烈,但是光靠无产阶级的阶级义

愤和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并不能建立科学的逻辑,科学

的逻辑还必须建立在用国民经济学的知识冷静地解剖市

民社会的基础之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从孤立人的异化

劳动转向对交往异化社会关系的分析是一种理论进步,

或者借用广松的说法/从异化论转向物象化论0是一种

理论飞跃的原因。

但是,现在我国流行的却是5穆勒评注6在前5第

一手稿6在后的解读方式。我不知道这一解读方式是不

是受到了旧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42卷的排列顺序,

即5穆勒评注6在前5手稿6在后的影响,或者是受到

了前苏联早期马克思专家卢森贝5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

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6一书的影响,因为该书

是按照5经济学笔记6y5手稿6的顺序来解读5巴黎

手稿6的1。当然,这些只是猜测,对于我们研究这种

解读方式的原因,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具有实际意义的,

恐怕是与支持这一解读方式的一个背景,即学界夸大了

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不无关系。尽管提出这一说法也许

会让人颇感突兀和意外,但我以为客观地评价马克思与

赫斯的关系绝对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为,大多数主张5穆勒评注6在前5第一手稿6

在后的论者都把马克思的5巴黎手稿6尤其是5穆勒评

注6看作是受赫斯5论货币的本质6影响的作品,而

5论货币的本质6又与马克思5德法年鉴6上的两篇论

文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水平,因此如果把5穆勒评注6降

低到赫斯的5论货币的本质6的水平就等于把5穆勒评

注6定位于5德法年鉴6也即5手稿6之前的作品,这

样一来,主张5第一手稿6比5穆勒评注6成熟,异化

劳动高于交往异化也就顺理成章了。但问题是5论货币

的本质6和5穆勒评注6真的是同一水平的作品吗?

2.赫斯与马克思孰高孰低?

我们知道,赫斯和马克思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

为止一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在早期马克思的研究史上

关于赫斯和马克思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这一争议主

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究竟是谁首先将费尔巴哈的宗

教异化论应用到经济领域?或者说,赫斯的5论货币的

本质6(B be r das G eld w esen)与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

题0究竟是谁先影响了谁?在1843至1844年之间,赫

斯曾在5来自瑞士的二十一印张6中发表了三篇匿名文

章(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6、5行动的哲学6和5唯一

和完全的自由6)并为5德法年鉴6撰写了5论货币的

本质6。其中5论货币的本质6与马克思5德法年鉴6

中的/论犹太人问题0不仅在内容上颇为相似,而且在

时间上也几乎是同时完成。赫斯在5论货币的本质6中

提出正像人把自己的类本质外化给上帝一样,生产者将

自己的类本质外化于不属于自己的货币之中,货币是市

民社会中真正的神。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0中也提

出了/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

质0[4](P194)的命题,展开了与赫斯类似的货币异化论。从

时间上看,/论犹太人问题0最迟完成于1843年12月,

而5论货币的本质6原本也是要在5德法年鉴6上刊登

的,可能是因为交稿太迟,结果没能赶上1845年2月出

版的5德法年鉴6。麦克莱伦曾认为是马克思在/论犹

太人问题0中/抄录0[5](PP1163-164)了赫斯的5论货币的

本质6,但从时间上来说,他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马

克思在写作5论犹太人问题6前不可能看到赫斯5论货

币的本质6的手稿。我国学者侯才教授曾认为,两篇论

文之所以惊人地相似,可能是因为/马克思和赫斯在写

作他们的文章前,曾广泛地就有关题目进行过讨论和交

换过意见0o。我基本上赞成侯才教授的意见,两者至少

可以说是同时完成的,两部作品很难说谁主导了谁。

第二,5论货币的本质6对马克思后来的5巴黎手

稿6是不是产生了影响?对此,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史家,譬如科尔纽和广松涉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

广松甚至认为马克思在从5手稿6、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6到5德意志意识形态6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

来自赫斯的/压倒性影响0?。侯才教授也对此基本上持

肯定态度,但是同时又指出,/这种启示和影响也不能过

高地被估价。,,和赫斯比较,马克思或者将有的问题

的论述推进了,或者在有的问题上纠正了赫斯的片面性,

或者在有的问题上引出了与赫斯完全不同的结

论。0[6](P177)。我赞成候才教授的意见,不应该过高地评

价5论货币的本质6,应该看到马克思5巴黎手稿6与

5论货币的本质6的根本区别。赫斯的5论货币的本质6

与马克思的5穆勒评注6的区别有很多,从本文的问题

1

o

?

卢森贝:5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

展概论6,方刚、杨慧廉、郭从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出版,1958年。

侯才:5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6,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157页。另外该书第三

章和第四章/马克思与赫斯的社会主义(上)(下)0详细讨论

了赫斯与费尔巴哈、赫斯与马克思的关系,是我国研究赫斯与

马克思关系的重要文献。

广松涉:5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6(1968年,至诚

堂),5广松涉著作集6(岩波书店)版,第299页。广松在早期

的这本名著中,曾专门撰文强调赫斯对早期马克思思想形成的

意义,甚至用赫斯来解读马克思的5手稿6,把5手稿6降低到

赫斯的5论货币的本质6和5行动的哲学6的水平上。其实这

也不难理解,因为广松是从/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0的飞跃这

一问题意识出发的,如果让马克思在5手稿6中就超越赫斯和

马克思本人的5德法年鉴6,对于将/飞跃0设定在5形态6

的广松来说是不利的,这也就决定了广松必须将5手稿6纳入

赫斯的影响之下。但是,广松到了晚年曾对自己早期的观点进

行反省,认为当时对赫斯的评价过高了(5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

程6,/选书版的后记0,5广松涉著作集6(岩波书店)版,第

588页)。

意识出发,我认为赫斯与马克思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

市民社会的认识上。

赫斯对市民社会的认识有一个决定性的缺陷,这就

是他完全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把市民社会看作

是一个原子式的、利己主义的非人世界,从而完全在否

定意义上来理解市民社会。这一缺陷决定他虽然早于马

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但是却不能像马克思那样,

最终摆脱黑格尔左派固有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愤世嫉俗

的理想主义的囹圄,把对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

判变成科学。关于赫斯对市民社会彻底否定的态度,下

面这段引文是绝好的说明。

/小贩世界是实际的假象和谎言的世

界。)))在绝对独立的假象下面是绝对的贫困;

在最活跃的交往假象下面,是把每一个人同他

的全体同胞死一般地隔绝;在保证每个人享有

不可侵犯的财产的假象下面,实际上是剥夺了

他们的全部财产;在最普遍的自由的假象下面

是最普遍的奴隶制0[7](P201)

/小贩世界0,这无疑是一个歧视性用语,从赫斯以

此来称呼市民社会就足见他对市民社会的鄙夷态度。在

他看来,市民社会中的人是失去了社会联系的孤立的人,

是/实践着利己主义0的个人,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世

界是/非人的世界0、/普遍的奴隶制0、/社会动物的世

界0,在那里存在的是/人对人是狼0和/一切人反对

一切人的战争0。因此,眼前的/小贩世界0甚至连古

代和中世纪都不如,因为/不仅古代,甚至连中世纪也

还是合乎人性的0。与赫斯一样,当时的恩格斯在5国

民经济学大纲6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市民社会认识。日本

学者山之内曾对此有过一个精彩的概括:/在对市民社会

的认识上,赫斯和恩格斯的共同缺陷在于,他们都把市

民社会仅仅理解为由孤立的利己的个人组成的肮脏的世

界。在这一原子论的世界里,人把他人仅仅当作满足自

己欲望和目的的手段。他们把商业看作是欺诈,把货币

看作是社会的非人性的象征,市民社会在现实中是一种

伦理上颓废的非人世界,因此需要以人性为基础,建构

一个道德性的世界,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0[8](P260)

那么,马克思又如何呢?前面说过,马克思的/论

犹太人问题0和赫斯的5论货币的本质6处于同一个水

平上。之所以这样说,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们当时对市

民社会的认识相似。在/论犹太人问题0中,马克思也

是把市民社会描绘成一个利己主义的、利欲熏心的、尔

虞我诈的、犹太商人的世界,是/扯断人的一切类联系,

代之以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需要,使人的世界分解为

原子式的相互敌对的个人的世界0[4](P196),并由此来推出

消灭私有制和实现人的解放的结论的。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0、赫斯的5论货币的本质6

和恩格斯的5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6虽各有千秋,但基

本上处于同一个水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对

市民社会还缺少客观的和辩证的认识,没能认识到市民

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之所以对市民社会缺少客观的、辩证的认识,跟当

时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吸收斯密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

理论有关。我们知道,自从卢卡奇发表其大作5青年黑

格尔61以来,黑格尔与斯密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与黑格

尔的关系一直成为早期马克思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黑

格尔在何种程度上吸收了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

在何种程度上理解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有着密切的关

系。特别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看法的改变是

我们判定马克思市民社会认识水平的关键。作为一个事

实,黑格尔在法兰克福和耶拿时期曾认真地研究过斯图

亚特的5政治经济学原理6和斯密的5国富论6,并将

其研究成果纳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当中。而斯密对市民

社会的一个根本认识,就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在分工和交

换基础上的/商业社会0(comm erc i a l soc iety)或/文明

社会0(c i v il soc i ety)。黑格尔在5法哲学原理6中有关

/市民社会0的论述明显受到了斯密的影响。他是从两

个角度来把握市民社会的:一个是所谓的特殊性原理贯

彻的世界,即/人对人是狼0的/原子论的体系0;另

一个是普遍性原理贯彻的世界,人们通过交往而实现相

互补充,形成普遍依赖的/需要的体系0。如果说特殊

性原理是/正题0,普遍性原理是/反题0,而两者的统

一就是/合题0。这一合题是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原

型。

在5德法年鉴6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

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特殊性原理,即/人对人是狼0的

/原子论的体系0的水平上,而没有注意到普遍性原理。

但是,到了1844年夏天,马克思通过对斯密、萨伊、斯

卡尔培克、李嘉图、穆勒等人的国民经济学研究,批判

地吸收了他们有关分工与交换的理论,重新发现了普遍

性原理的意义,特别是在5穆勒评注6和5第三手稿6

的/分工0片断中,马克思开始突破了黑格尔左派的局

限,对市民社会给予了一定的正面评价,或者说开始采

1Georg Luk cs,Der j unge H ege,l Europa V erlag,1948.卢

卡奇的5青年黑格尔6是一部鸿篇巨著,由于篇幅过大,日译

本是将其分为上、下两卷(5卢卡奇著作集6第10-11卷,生

松敬三、元浜清海译,白水社,1969年)出版的,而目前中国

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中译本,王玖兴先生曾出版过一个节译本

(商务印书馆,1963年),但译文还不足原书的七分之一。

取/合题0即否定之否定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

可以说马克思是通过斯密来重新认识到黑格尔市民社会

概念的。事实上,能够认识到市民社会概念的两重性

(/合题0)是青年马克思与赫斯和恩格斯的根本区别。

在1844年,当别人都在把黑格尔贬得一无是处,纷纷成

为费尔巴哈的拥护者时,马克思却悄悄地回到黑格尔,

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0中对费尔巴

哈给予了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黑格尔

的辩证法。

总之,5巴黎手稿6中的马克思与赫斯同时也是与

5德法年鉴6时期的马克思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市民社会

/合题0式的辩证理解。通过这一辩证理解,马克思不

仅看到市民社会转化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否定性,同时又

从市民社会中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赫斯虽然早

于或者几乎与马克思同时讨论了实践、活动、私人所有、

货币、交往、共同本质、社会等概念,但是由于他没有

认真地吸收黑格尔和国民经济学的成果,几乎从头至尾

一直处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笼罩之下。其中,在5论

货币的本质6的结尾,他提出要回归/爱情中联合0就

是一个佐证。而马克思在5穆勒评注6中讨论上述概念

时,则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将费尔巴哈的异化论应用到经

济领域,而是运用黑格尔的方法和国民经济学的概念,

重构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交往异化理论和市民社会概念。

总之,马克思与赫斯是貌似而神不似,5穆勒评注6显

然已经超越了5论货币的本质6。

结论:交往异化理论的意义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交往异化理论的意义来作为

本文的总结。

(1)交往异化理论为解读5巴黎手稿6提供了一个

新视角。交往异化是以往5手稿6研究所忽略的一个重

要视角。它不仅与异化劳动视角不同,而且还要高于异

化劳动视角。它不但解决了马克思在5第一手稿6中的

理论困境,而且将马克思的理论视野提高到一个前所未

有的水平。运用这一新视角将极大地深化和丰富我们对

5巴黎手稿6的研究。

(2)交往异化理论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在5巴黎手稿6中,马克思为什么在异化劳动之

后,又去构建了交往异化理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光靠异

化劳动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通过对交往异化

理论的建构,马克思才进入到了对市民社会的深层分析,

从而为他获得/社会0概念以及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基

础。

(3)交往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广松曾

提出过一个著名命题:/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0是马克

思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飞跃,并认为这一飞跃发生在5德

意志意识形态6。但是,由于物象化论本质上是对人与人

社会关系颠倒状况的说明,而交往异化所表达的恰恰是

这一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象化论已经出现在

5穆勒评注6当中。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从异化论

到物象化论0这一命题本身没有问题的话,那么所谓的

/飞跃0(广松)或者说/断裂0(阿尔都塞)应该发生

在5巴黎手稿6的写作过程当中,具体说来就是在5穆

勒评注6当中。

[参考文献]

[1][日]广松涉著.马克思主义和自我异化论[A].

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M].选书版,至诚堂,

196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5.

[3][日]望月清司著.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

岩波书店,1973.

[4]马克思著.论犹太人问题[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英]戴#麦克莱伦著.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

[M].商务印书馆,1982.

[6]侯才著.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德]赫斯.论货币的本质[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

[8][日]山之内靖著.受苦者的目光[M].青土社,

2004.

(责任编辑林中)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u Xichao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 一、前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 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1)劳动对象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生产活动本来是人类的生活.是产生人的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就在于蠹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但是,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4)人和人的异化.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人本身”,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在资本主社会,“这个人” {能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_1:入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2 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论文

`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摘要:“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成为哲学畴 要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异化”这个概念的历史。“异化”这个词, 英文翻译为alienation,其意主要有两点,即“离间、使不和、使疏远”和“转移(财产的)所有权、让渡”。“异化”一词先出现在经济学的文献中,意义为财产权的转移和让渡,后来出现在政治学文献中,则转变为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的转移和让渡。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畴,马克思并不是最先使用的人。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 早在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包括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都曾运用这个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霍布斯在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论证“利维坦”时,是在权昨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的。异化概念在卢梭那里则引申出“反对”、“否定”等对抗性含义,这正是哲学异化概念的实质涵。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费希特,费希特认为,“自我”规定“非我”,而“非我”又反作用于“自我”,二者正是一种异化关系:“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显然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把费希特的能动性的原则和卢梭的否定性思想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当作绝对精神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过程来理解。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学说,成为批判神学的锐利武器。费尔巴哈在批判否认上帝时,使用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理性迷误的产物。不是上帝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2)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最后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的异化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现象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 (一)卢梭的异化观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是异化思想的首推者。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异化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一异化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伦理和道德方面阐述的。起初,他认为人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这一社会事实就是异化,而私有财产正是产生异化的根源。他在《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淳厚》和《爱弥尔》中,批判了科学艺术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王权的利器,并反过来驾驭人的异化现实。 (二)费希特的异化观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费希特首次用“外化”的概念,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异化问题。他企图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现他全部的唯心主义哲学。他提出了“自我”和“非我”两个概念,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但是作为本原的自我具有外化自身的能动性,自我只有通过外化才能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这一具有扬弃性质的过程正是费希特所说的外化,即异化过程。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否定自身,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费希特仅仅是注意到了外化及其结果,并没有更细致地考察结果背后的真实关系。因此,在他那里,异化仅仅是一种自我异化。 (三)黑格尔的异化观 黑格尔继承并且发展了费希特的异化理论,起初他在批判基督教“实证性”时,曾指出人们所创造的基督教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反过来排斥、压抑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马克思劳动异化

联系当代现实谈谈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是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思想。谈到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思想,我想有必要说明下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外化”“异化”和“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的运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首先,我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论不是从虚构的东西出发的,而是从事实出发的。“异化劳动”理论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按照自然规律对将发生的现象做精确预言,但它仍然指明了社会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它揭示劳动的异化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势必要发生的,另一方面又是不合理的;它召唤人们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克服劳动的异化;它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推动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马克思反对把理论建立在虚构的东西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描述的有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的事实,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人都能观察到的事实。马克思从这个事实出发揭示“异化劳动”: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那种现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和外化。 为什么这一事实能够表明劳动的异化呢?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向我们揭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越是看清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就越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为劳动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论述劳动的各个环节的辩证运动向我们显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同是也就揭示了劳动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工人感到痛苦。“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活动应该是

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类的特性在于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异化劳动则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即自己的本质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而已。 最后,马克思指出了人同他的类本质的相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即人与人的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5] 既然“异化”了的人不是合理的,那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便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引出来的一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黑格尔曾将劳动引入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述,“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却唯心的将劳动抽象化为“精神劳动”,从而又回到了他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虽然站在唯物的立场上,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学,他将人的本质归为“理性、爱情、友谊”等等。他错误的将黑格尔的观点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①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费尔巴哈用人的类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