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析刘备与曹操的领导艺术

分析刘备与曹操的领导艺术

分析刘备与曹操的领导艺术
分析刘备与曹操的领导艺术

分析刘备与曹操的领导艺术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群雄逐鹿的时代。各路诸侯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必然会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争夺。这些资源包括人才,土地,人口……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才和地盘,那么有能力吸引人才,领导他们为自己效力,让自己能成就一番霸业。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而其中最突出的两个领导人物就是魏国的曹操和蜀国的刘备。

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为君与操尔”。而曹操正如许劭说的一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三国这个乱世,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刘备虽然是皇室宗亲,但是却以卖草鞋的角色在三国中出场,而后来他也能够完成称霸一方的宏图大业,建立蜀国政权,领导能力可见一斑。

在三国中的领导艺术主要就是决策和用人,下面就从决策和用人方面分析刘备和曹操。

一.决策

领导就是决策,作为一个领导第一个就是应该懂得如何决策,面对问题和命运时候的决策和取舍是非常重要的。曹操和刘备决策的但是虽然不同,但是都殊途同归,都为他们的霸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决策能力的人,曹操决策依据利益,就是对他有没有好处。他遇到事情能够迅速果断的做出决策,而且他并不自大,能够认真听取众谋士的意见,如果自己错了能够及时改正,与众谋士商议,最后做到利益最大化。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兵力明显不敌袁绍,在坚持了几个月之后,曹操的粮草之够一个月了。曹操准备撤退,但曹操帐下谋士荀彧劝阻曹操,告诉曹操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千万不能撤退。在兵力相差甚远的前提下曹操听从荀彧的意见,最终等到了许攸,最终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备在决策之时讲究仁义之道。仁义二字先行。刘备的这个做法捕获了众多的人心,让很多人誓死为自己效忠。如曹操进攻新野之时,刘备从新野、樊城撤退,刘备不愿意丢下十几万百姓,虽然就被最后败了,而且自己的夫人也死了,但是他却赢得了十几万百姓以及部下的心。但是靠仁义有时候却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有时候甚至会犯下致命的错误。如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不顾众谋士劝阻,毅然决定征讨吴国,为关羽报仇,最后落得一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得不偿失。

二.用人之道

三国争霸,人才辈出。虽有众多人才,但是如果不懂的自己该

用什么人,不懂得如何做到知人善用,也当然无济于事,不会成就一番霸业。刘备和曹操在用人上都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曹操用人之道:

1.广聚贤能

曹操深深明白人才的重要,于是他在掌握实权之后就颁布了“”招贤令”,选拔人才的时候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十分注重才能的作用,做到不拘一格。在一个特殊的年代用一个特求的用人政策,曹操的这个做法为他招来了各式各样的人才,组成了曹操的智囊团。比方说曹操重用郭嘉、荀彧、张绣、许攸、丁裴,他们都来自不同的阵营,并且身上还有很多毛病,但是曹操依然重用他们。并且以他卓越的用人之道,让他们都发挥了各自的才能,为曹操集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知人善用,发挥长处

知人善用,其本质就是知道哪些人该用哪些人不该用或者说哪些人该怎么用。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品格,有德之人不一定有才,而且每个人的能力又表现在各个方面,对这样的人才如何运用,曹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如崔琰人品一流,曹操就认命他为国家选拔人才,他就在其岗位上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文聘忠诚,认命他为江夏太守,一干就是数十年,为曹操守住了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枣祇任峻不怕苦不怕累,曹操就认命他们负责粮食生产,使得曹操的军队粮草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德行不好或者是不太好的谋士,曹操依然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并且他们8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3.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条是用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作为领导者的基本要求,虽然历史上每个时期的领导者都懂得也会这样做,但差别在于非常时期,而在三国这个时期,人的背叛很常见,但是曹操却真正做到了。曹操做的实在是高超。让自己人和敌人都无话可说。曹操在起兵之时,身边的几位谋士,如荀彧、荀攸、贾诩、郭嘉,他们都来自敌营,又如反复投降的张绣。他们都得到了曹操的信任。郭嘉来时曹操出帐十里相迎,这使得他们始终效力于曹操阵营。这其中尤为典型的就是张绣。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过了十几天张绣就反叛了,这次反叛使曹操损失巨大,他不仅失去了他的长子也就是他选为的接班人曹昂,侄子曹安民,也失去了一员大将典韦,并且自己差点就丢掉了性命。即使这样,张绣仍然是他阵营中的重要一员,最后官至“破羌将军”,谥曰:“定候”。

4.人性关怀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人性关怀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曹操在这一点上可谓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无微不至,关怀甚佳。大财袁绍后,书信一把火烧之;哀惜痛哭郭嘉,号哭典韦,赤脚相迎许攸等。再如曹操杀死成功,却依然照顾其老母亲,并帮助其女儿出嫁;看重关羽的义气,虽然知道关羽会背叛他,但是依然厚待关羽,最后放走关羽;在长坂坡,看到赵云的英勇,不愿意放箭射杀赵云。再如每次败仗,曹操都首先责怪自己,而不是责怪谋士没有考虑周到,武将没有倾尽全力,这都让部下感激涕零,誓死为其效忠。

5.以身作则,高风亮节

常言道:说别人容易,轮到自己难。而且有时候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古人云:将军额头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手笔大气魄,说的就是曹操这样的。对反复背叛他的人宽容,对投降自己的人宽容。如陈琳,为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骂曹操祖宗三代,但曹操并不追究;如曹操马惊踩踏了农民的庄稼,最后割发代首,这些都表现出曹操以身作则。

刘备用人之道:

1精选人才

刘备在选人上与曹操不同。刘备不重多,而在精。其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状乎神而近似妖”的诸葛亮、善于奇谋的法正、善于揽财的刘巴以及关张赵黄马“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选人才时,他能听取司马徽、徐庶等人之真言,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成千古佳话。他能不拘一格降人才,能够不歧视种族地域,从西凉收服马超并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用人胆识过人。“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却又“容貌丑陋,态度傲慢”的庞统,其才能一旦被刘备了解,刘备立马自责“屈待大贤,吾之过也!”,“敬请庞统到荆州”,“下阶请罪”,“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让庞统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弥补诸葛亮“分身乏术”的困境,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通过一系列的人才组合,刘备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组建了他完备而坚强的作战、后勤、组织等创业团队,尽可与天下豪杰争雄。

2知人善任,优势互补。

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卧龙凤雏、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置平衡,岗位设置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的知人七条策(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或许是刘备知人识人的真实写照。诸葛亮叹为“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的刘巴,刘备苦苦追求了十九年,终为所用,一招之下,刘备军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庞统、邓芝、马忠等也都因与刘备谈话而受到赏识。刘备临死时,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诸葛亮不以为然,在初次伐魏时用马谡为先锋,招致街亭之败。

3.用人不疑

刘备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其中充分授权是其用人的成功之处。三顾茅庐,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诸葛亮有机会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备通过封候,使五虎上将分管五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才使其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刘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刘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不久,赵云果然抱着备幼子阿斗(即后主刘禅)回来了。又如刘备领益州牧后,有人诬告李恢谋反,刘备立即“明其不然”,并在后来提升李恢为庲降都督。李恢感知遇之恩,在南中立下了很大功勋。魏延怒杀韩玄,献城投降,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4.感情留人。

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以至于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过目不忘却又是典型小人的张松因受其礼遇而为其献上西川地理图,并作为内应,帮助其入川。刺客刘平准备刺杀刘备,因其待客甚厚而罢手。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特别是“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通过“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关羽方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弃曹奔刘;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上,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兵败当阳,刘备带领十多万百姓逃难,“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此情此景,让人为之一动。

5.赏罚分明

刘备善用感情,屈伸求才,“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对部属爱兵如子,但同样重视制度化,军纪严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是其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对结义弟兄张飞犯错也一视同仁,决不姑息,奖惩分明,使大家心服口服,增加了凝聚力,以至“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谋一策”。刘备慈善好施,对有功之人,出手大方。益州平定后,刘备重奖孔明、法正、关张等人,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刘备人物分析

(二)刘备 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的人物之一。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类似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有比刘备起点高得多的人(如荆州刘表、西川刘璋等),但最终只有刘备成了气候,与曹操和孙权长期对垒,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笔者认为,客观的说,应该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结果。首先,刘备虽然起点低,但常以抱国救民、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一片致诚,首先赢得了关羽、张飞之心,使二人愿为其效死命;也是他的一片致诚,使天下的一些英雄(如赵云、魏延等)贤才(如孙乾、糜竺等)纷纷主动前来投奔;更是他的一片致诚,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出头的诸葛亮,使其为自己开辟基业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其次,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如刘备助陶谦解除了曹操的威胁,陶谦想将徐州让与刘备,经过三次相让刘备方肯接受;再如刘表在病入膏肓之际,想将荆州之地让与刘备,而刘备则坚决不受……都说明了刘备是一个看重信义的正人君子。而当关羽父子命丧江东后,刘备又以倾国之兵杀向东吴,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说明了刘备是一个重情之人。总之,从为人的角度而言,刘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但刘备能在诸候并起、群雄争霸之时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并长期矗立不倒,仅靠以上优点显然是不够的。首先,他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每当他介绍到自己时,常会重点提及自己是?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看重人的出身背景的:有一位研究《三国》的日本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葛亮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看中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此言可以说有相当的道理,按当时人们的观念,只有汉王朝也就是刘氏家族才是苗红根正的统治者,其余欲取天下者皆为乱臣贼子。而整部《三国》的主导思想之一便是褒刘贬曹,也正是源于此。其次,刘备非常会笼络人心,这一点与其说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不如说是源于其仁厚的性格。他所到之处,无不受老百姓称颂:如在曹操攻打新野县城之时,刘备宁可放慢行军速度,也要带上百姓同行。须知?兵贵神速?,更何况当时刘备是在自身难保的前提下去逃难的,有人因此便认为刘备这是多此一举,他们的依据是曹操此行的目的是追杀刘备,不是屠杀百姓,而刘备当时如果抛弃百姓,便可顺利脱离危险。笔者认为此言差矣:首先,曹操曾杀掉吕伯奢一家,不久后又因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了其父而兴兵攻打徐州,在此过程中大肆屠杀百姓以泄私愤,在百姓心目中已留下了残暴的印象。更何况即使曹操并非是为杀老百姓而来,在进军过程中也难保不伤及百姓。而且从老百姓都愿意跟随刘备这一点也说明,刘备确实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刘备争夺天下必须依靠人和,因为天时和地利已分别被曹操和孙权所占据,而人和则是刘备争夺天下的唯一资本,一旦失

曹操的领导艺术(曾仕强)

曹操的领导艺术(曾仕强) 导读: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名反面角色,一直被人们称为奸雄,因“宁叫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留下千古骂名。事实上,曹操却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色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是他成功的基础。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在184年剿灭黄巾军是开始崭露头角,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先进军荆州,荆州牧刘琮束手,之后又进图东吴,进军赤壁。由于东吴名将周瑜用苦肉计骗过曹操,火烧赤壁,曹军失利,败走华容道。从此,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名反面角色,一直被人们称为奸雄,因“宁叫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留下千古骂名。事实上,曹操却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他出色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是他成功的基础。他的里感到艺术,也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领导艺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务实。笔者认为,他是当时最务实的领导。董卓进京之后,祸乱朝纲,淫乱后宫,京城官员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但又敢怒不敢言。当时的大司徒王允,一心想剿灭董卓,但有没有实力,职能借口自己大寿,宴请百官到家中,席间群臣皆成妇孺之状,大哭于席间,唯有曹操大笑。之后曹操献计刺杀董卓,虽未成功,但从此名震九州。相比群臣的妇孺大哭,曹操的之身行刺也算是务实之举了。。

可以说,正是曹操的务实之风,不图虚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三国中的强魏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比起袁术为争夺一块玉玺而落个叛国之名有天地之别,比起现在各地官员大搞面子工程更是无可比拟。 第二:善于放权。首先,曹操敢于放权。曹操帐下谋士武将众多,有很多是从敌方帐下投靠来的,诸如许攸、张辽、张合之辈,无不是来自敌方人士,但他们都能各自发挥自己才能,建功立业。笔者认为,这与曹操敢于放权是分不开的。这些个谋士、大将,大多都是三教九

曹操的领导艺术

一、引言: 时事造英雄,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君主失政、九州易主、改朝换代之乱世,必是英雄人物辈出之时。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君权式微、权臣当道、民生凋敝,先有张角的黄巾之乱,后有董卓的篡权夺政,以致豪强并举、划地割据、互相攻占,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作为三足鼎立中最强的一足的魏国的领导者,曹操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其以5000人马起家,灭掉实力强大的袁绍,并通过一系列兼并战统一北方,实不愧为一代枭雄的称号。在这样一个战乱纷争、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有效的运用领导艺术,使将士用命、万民归心,是其政权得以维持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曹操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这与其卓越的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 二、曹操的领导艺术 1、总揽全局,富有战略眼光 领导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要为自己及其组织正名,从而获得其追随者的认同和支持,获得合法的权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为成功的一项政治决策,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战略眼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之所以能继袁绍后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群雄割据时期,虽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其作为统治上的正统地位仍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此时汉献帝已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君主,但仍成为各方豪强争斗的对象。曹操接受谋士毛玠“挟天子以令不从”的策略,将献帝迎到了许昌。曹操的这一举动,等于把自己变成了天子的代言人,以天子名义进行封赏、任命,乃至征战,把自己由一地方豪强变成了正统权威,其军队也由地方武装变成了所谓的帝王之师。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造成政治上的极大优势,尽收豫州之地,关中诸将望风而从。这就是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宽广的视野洞察形势、谋划工作,统筹兼顾。 2、唯才是举 用人最根本的两条应该是获得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大效率的使用人才。 (1)曹操一改两汉唯德取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确实是一大突破。曹操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即认为治世重德、乱世重才,在天下未定的群雄争霸时期,应该改变成规,不拘小节选拔人才。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 1.1 仁德待民 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 1.2 诚心待士 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他对徐庶、诸葛亮、黄权、刘巴、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建安十二年(207年),他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并委以重任,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非虚言。建安十九年(214年)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让黄权当了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

刘备人物评析

刘备 有了那样的曹操,就必然有那样的刘备。曹操是要用自己的才能驾驭,改变天下,以自己的能力来控制人才;可是相对的刘备,却是要用胸怀包容天下的男人。这里的刘备,摆脱了以往文学作品中一味宽仁,为天下而奋斗的“明主”形象,书中毫不隐讳的写出了他的野心与天真。在涿郡织席时,初遇义侠关羽时,关羽责问他的人生目的为何,他回答:“金钱美色权势我皆好之,可我更想看到的是天下百姓皆展欢颜。”一句话折服了关羽,一段家喻户晓的传奇由此开始。野心,乱世男儿谁没有自己的野心呢?但是,能让自己的野心服从万民的利益,这,不就是俺心目中的刘备,心目中的真英雄么?书中的刘备,才能平平,没有高超的武功兵法,但是他拥有曹操永远也没有的东西--对人民发自内心的关爱。书中,因为无数次的失败,他也曾经几次迷失,为了自己的安逸,他也想过放弃天下,但是每次都能重新站立起来,在由许昌逃到徐州时,面对无数百姓的欢呼,刘备经过内心的挣扎,最后高呼:“从此我便不再与曹操同抱天下!”随之当众亲手斩杀车胄于马下,断绝了与曹操修好的可能。刘备这个人,是一个大皮囊,本身空空如也,却又能包容各种事物,而且有无数的豪杰志士,生民百姓都自愿的投到这个皮囊中,这个皮囊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也许能能包容天下吧。就俺个人来说,无疑非常钦佩曹操的才能,但是乱世中如果要选择一位君主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刘备,或许只为自由与欢笑。曹操心中的“苍天”是自己;而刘备心中的“苍天”是百姓。和曹操一样,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好的刘备。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 “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一个以编卖草席、贩卖草鞋为生的破落贵族凭着一种做人忠信的坚定信念,凭着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带领一群兄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建了一个理想蜀国,三分天下,从而证明了仁者无敌的中国传统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厚黑必胜的政治法则。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最具有领导力的人_曹操

最具有领导力的人_曹操 我们把时间追溯到东汉末年,曹操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他不是汉家正统,汉献帝刘协却立他为汉室唯一合法的皇帝。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是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当时不是一个皇帝却胜似皇帝。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是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文学作品有特色、独具创新,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评价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汉末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五人,其中曹操便是其中之一。曹操可谓是多才多艺的一代霸主。 一、论曹操的领导艺术: 1、总揽全局,富有战略眼光 领导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要为自己及其组织正名,从而获得其追随者的认同和支持,获得合法的权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为成功的一项政治决策,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战略眼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之所以能继袁绍后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群雄割据时期,虽然东汉政权已经名

存实亡,但其作为统治上的正统地位仍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此时汉献帝已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君主,但仍成为各方豪强争斗的对象。曹操接受谋士毛玠“挟天子以令不从”的策略,将献帝迎到了许昌。曹操的这一举动,等于把自己变成了天子的代言人,以天子名义进行封赏、任命,乃至征战,把自己由一地方豪强变成了正统权威,其军队也由地方武装变成了所谓的帝王之师。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造成政治上的极大优势,尽收豫州之地,关中诸将望风而从。这就是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宽广的视野洞察形势、谋划工作,统筹兼顾。 2、唯才是举 用人最根本的两条应该是获得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大效率 的使用人才。 (1)曹操一改两汉唯德取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确实是一大突破。曹操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即认为治世重德、乱世重才,在天下未定的群雄争霸时期,应该改变成规,不拘小节选拔人才。为此,曹操四次发布《求贤令》,广求各种人才,这样的选才策略为曹操树立了求才若渴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大批人才。 (2)在这个原则下,曹操获得了大量的人才,“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国内著名管理大师、领导力专家林正纳先生把领导力分为三个层次:个人领导力、团队领导力、面对组织和外界变化的变革领导力。其中,个人领导力还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这五个层次的进阶过程实际上就是领导者的修炼过程。 图1 个人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一、职位 在个人领导力方面,第一个层次是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 所谓“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是指领导者的权威源于其在组织内部的头衔和角色所赋予的硬权力。这个层次的领导力具有的特征是:通常因指派而获得;影响力不会超过领导者的正式权威;处于这个层次的领导者一般较难与志愿者、白领以及年轻人一起合作。 1.职位硬权力的重要性 尽管整个层次是属于相对低的水平,但并不意味着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就不重要了。实际上,这个层次是一个人领导力形成所必经的阶段。例如,领导并不一定都爱护自己的下属,但相对下属的父亲、母亲,其言语所能够得到贯彻的执行力却要强大1万倍。这就是硬权力在起作用。 2.职位硬权力的内容 韩非子认为,硬权力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奖励和惩罚。换言之,组织授予的头衔给了领导人调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权力。关于硬权力的认识有以下几个关键点是需要充分掌握的: 领导者应掌控奖励和惩罚权 如果领导者丧失了对奖励和惩罚权的掌控,就很容易失去相应的领导地位,这个判断的正确性是被历史上无数抢班夺权的事件所充分证明了的。 奖惩分明并严格执行

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严格执行,不能马虎,否则只会使相应的制度流于形式,导致领导者失去威信。 【案例】 姜太公的严惩决定 姜太公在齐国当政的时候,一到当地就把两个具有贤德美名的人杀掉了。“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周公丹赶紧追问姜太公这样做的理由。 姜太公指出,这两个人对天下人宣称他们不服侍天子,也不与诸侯交往,凡事都是自给自足。即使是为国家作战也不称之为做贡献,这样的人却还在社会上享有 贤德的美名。如果对这样的人不予以严惩,国家是没有办法治理的。 在联想的发展历史上,柳传志曾经因为私设明令禁止的小金库而将团队中一位非常出色的领导人送进了监狱。此举动实际上是对那些不可违反的制度进行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充分体现了组织内部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严慈力涉于小事 严慈力涉于小事是指领导人的硬权力应该在组织的小事上予以体现。 【案例】 历史名人对“酷刑”的理解 周朝是一个非常贤德的朝代,但周朝有个法令规定,如果友人将稻草的灰烬扬到马路上,这个人的双手就要被齐腕断掉。这是不是与贤德相矛盾呢?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认为,如果稻草的灰烬扬到马路上,很容易引起火灾或者对百姓造成伤害,看起来是小事,但后果是严重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严惩,进而也 算不上是酷刑。韩非子认为,人们不把灰烬扬到马路上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与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不同,对于容易的事情而犯的错误,严惩是理所当然的。 在上述案例中,孔子和韩非子对“酷刑”的理解充分表明了“严慈力涉于小事”的思想主张。 “严慈力涉于小事”的原则,应用在现代社会生活及管理中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案例】 新加坡的“鞭刑” 新加坡是全世界范围内华人聚集最多,但又最有秩序的国家。它之所以能够秩序井然,主要在于对国家的管理非常严格。在其他国家可能只是给予教育规劝的不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_高中生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字孟德,坐领中原,拥有号称为百万之军;名为汉相,实 为国贼。刘备,字玄德;性宽和,寡言语,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汉室宗亲,人称刘 皇叔;素以仁义震天下。 吾自去年末阅《三国演义》至今二月有余,奈先前学业繁重,进程缓慢。时寒假,时间有余,故吾一日览十数页,现览至四十六回,大呼过瘾。在此凭愚见且说曹操与刘备。 不说赤壁之战后,且说开篇至四十四回止。提及刘备,必曰彼为仁义著天下、礼贤下士、胸有大志云云;而及曹操,则曰彼奸雄、野 心勃勃、诡计多端云云。然而则曰:操有三处胜备。其一,善握机会;其二,有勇有谋;其三,占尽天时。 先说其一。操原是袁绍手下一将助绍共诛董卓,何以有今之霸业?此乃假操之善握机会。他但见绍乃无主见之辈,毅然弃之,后广聚天下谋、勇之士,广纳善言,见机行事;常详查敌之强弱。此才得以先 灭吕布、后擒袁术、再诛袁绍、及平刘表。天下三粉。尽占三分之二,手下兵精粮足,使天下闻风丧胆。而备则念怎仁义不忍击吕布、袁绍、刘表及夺其城池,乃至错施良机终使之尽落曹操之手而己却自身难保,惜哉!窃以为,非行仁义之事不善,实乃战场不讲情,无仁义可言。 此非孔子之学堂,而乃无情之战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赢机会者得 天下,非乎?

其二,有勇有谋。操自是先求谋士之言而后亲临沙场,屡战不衰,真勇士也!操常“知己知彼”,故也长能百战不殆。君不见其以微弱之军大破绍之强大之军?除夫勇气外,还仗其聪明机智。正是: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而备,缺操之勇气。 其三,占尽天时。想当初备欲劫曹军之寨,此本应备胜而操败。谁知当天操行军中,忽电闪雷鸣、飞沙走石,折军营一旗,此乃凶兆也。遂操乃识当夜毕有人劫寨,故而警觉;备败操乃不在话下。又则,因操之权势盖过天子‘数汉臣奉天子密诏欲害操,此本万无一失之策。奈何天又纵操,使汉臣逐露破绽,终为操所破。非但此机流产,有牵连七百余家属老小尽遭杀害,哀哉!正是:赤胆可怜捐百口,吁磋帝胄势孤危;争奈牙旗折有兆,老天何故纵奸雄?相形之下。备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万人难敌之骁将,又有孔明庞统等匡扶宇宙、经天纬地之才,然则天不助备,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使后为枭雄,坐领四川,与操比,成业之路较坎坷漫长。 以上三点,皆吾愚见。非吾妒备,实则人们对操印象太坏,吾抱不平,故在此替曹操说理。若有不到之处,敬请海涵。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 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 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 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 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 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 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 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 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 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 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 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 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曹操的领导艺术

曹操的领导艺术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引言: 时事造英雄,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君主失政、九州易主、改朝换代之乱世,必是英雄人物辈出之时。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君权式微、权臣当道、民生凋敝,先有张角的黄巾之乱,后有董卓的篡权夺政,以致豪强并举、划地割据、互相攻占,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作为三足鼎立中最强的一足的魏国的领导者,曹操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其以5000人马起家,灭掉实力强大的袁绍,并通过一系列兼并战统一北方,实不愧为一代枭雄的称号。在这样一个战乱纷争、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有效的运用领导艺术,使将士用命、万民归心,是其政权得以维持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曹操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这与其卓越的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 二、曹操的领导艺术 1、总揽全局,富有战略眼光 领导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要为自己及其组织正名,从而获得其追随者的认同和支持,获得合法的权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为成功的一项政治决策,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战略眼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之所以能继袁绍后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群雄割据时期,虽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其作为统治上的正统地位仍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此时汉献帝已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君主,但仍成为各方豪强争斗的对象。曹操接受谋士毛玠“挟天子以令不从”的策略,将献帝迎到了许昌。曹操的这一举动,等于把自己变成了天子的代言人,

以天子名义进行封赏、任命,乃至征战,把自己由一地方豪强变成了正统权威,其军队也由地方武装变成了所谓的帝王之师。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造成政治上的极大优势,尽收豫州之地,关中诸将望风而从。这就是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宽广的视野洞察形势、谋划工作,统筹兼顾。 2、唯才是举 用人最根本的两条应该是获得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大效率的使用人才。 (1)曹操一改两汉唯德取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确实是一大突破。曹操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即认为治世重德、乱世重才,在天下未定的群雄争霸时期,应该改变成规,不拘小节选拔人才。为此,曹操四次发布《求贤令》,广求各种人才,这样的选才策略为曹操树立了求才若渴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大批人才。 (2)在这个原则下,曹操获得了大量的人才,“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拥有这样庞大豪华的人才阵容,恰恰是曹操能崛起中原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曹操能在和吕布对垒的时候派六员战将齐出,让吕布手忙脚乱。 3、重视智囊团队的建设,鼓励出谋献策 (1)曹操常重视智囊团队的建设,鼓励他们出谋献策。他认为“虑为功首,谋为赏本”,把出谋划策列位首功,鼓励谋臣出谋划策甚至提出与自己相反的观点。如曹操在征讨三郡乌丸时,绝大多数部下反对,但曹操力排众议,执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会以诚待人,学会做事要持之以恒 刘玄德三顾茅庐,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第二次出 访时的风雪,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等重重烘托,形象刻画了刘备求贤的真诚、谦恭和 诸葛亮的高洁品格、绝世才能。最后,刘备以自己的诚心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却恭恭敬敬的等在台阶 下等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参考: 他会想: 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 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了《刘玄德三顾茅庐》后,对大 家有什么启发呢?请联系生活大胆回答。 参考:

请人帮助,心诚则灵。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任何人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xx其人。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是没什么疑义的,但罗贯中的生平却不见史传, 一些零星记载,互相抵牾,尤其是他的籍贯争议颇多。现在一般根据贾仲明《录鬼 簿续编》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流寓杭州,并推断他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明人王圻说他是“有志图王者”(《稗史 汇编》),胡应麟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少室山房笔丛》),都不知是否可靠。 他的《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当然还有好多其他说法。 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虽多不可考,但他的著作甚丰。《录鬼簿续编》著录他有杂剧三 种: 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代表作《三国演义》之外,还有《残 唐五代xx演义》、《三xx妖传》等五种。 3、《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系统。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

领导力的构成与应用

领导力的构成与应用 领导是一种活动,是在一定的组织或团体内,统御和引导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高层次的社会管理活动。 领导者就是指在一定组织中负责组织、决策、指挥和管理的人员,是领导活动中的主要因素。领导者包括个体领导者和群体领导者。领导者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或者说三种不同的职位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第一种领导是高层领导;第二种领导是基层领导;第三种领导是在组织内部的相关联系人。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它能使人们超出常规标准,常规质量的去完成任务,并且乐意这么做。我们还可把领导力理解为:领导懂得如何让下属在合作中发挥作用,如何激励他们不断地超越自身的业绩;如何平衡团队成员个人的利益和团队的成果,使团队取得的成果超过个体队员努力的总和的一种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一、领导力的构成: 领导力从宏观上讲可以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一)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是由领导者的职务、权力、地位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可以说是法定的,其以领导者的职务、职权为基础,以下属的服从为前提,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奖惩权等权力来实现有带有强制性。权力影响力是领导者实话领导的必要条件,其可以分为规划力、决策力、组织力、激励、权变。 1、规划力:也就是领导为群体提出目标、愿境、规划的能力,领导为群体提出的目标、愿境、规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也是领导决策的保障和依据。 2、决策力:也称决断力,是领导力最基本的能力,领导职能的发挥,领导活动的开展有,都取决于领导决策;领导决策关系领导活动的发展方向,关系着事业的成败,是提高领导效能的保证。所以决策力至关重要。 3、组织力:也就是领导安排人员、权力分配、岗位分工以及机构设置的能力,还包括用人的能力,能否知人善任,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置上去。 4、激励:激励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完成行为目标。激励的实质在于,激发人的正确动力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促进组织的发展。在领导活动中,领导掌握着人事、财务权,有权对人和团体中部分人员的行为进行奖惩。奖惩的作用直接影响人们的积极性,而领导活动的效能又直接取决于人的积极性的高低。激励又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奖为正向的,惩为负向的,惩也可称为监管。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摘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宣扬“拥刘反曹”的立场为刘备塑造一个爱民爱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的仁君形象,也堪称骁悍有谋的乱世枭雄。刘备形象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三国演义》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塑造确有一些不足和可争议之处,但小说中的刘备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本文将会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尊贤、谋略、虚伪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使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

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爱民,尊贤礼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 一、仁德爱民 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在《三国演义》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日:“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始终注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初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

曹操的十大管理哲学读后感十大经典管理哲学故事

曹操的十大管理哲学读后感十大经典管理哲学故事 曹操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以下是精心的关于曹操的十大管理哲学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治国方面的措施很多,在招纳、使用人才不拘一格,只要有“治国用兵之道”即使有严重缺点的人,都提拔重用。本书以轻松幽默的风格,通过跨越时空的艺术想象,在深入研究史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讲述了曹操管理和经营的故事。 一、努力招聘到理想的人才: 曹操提到在聘用新进人员,或是负责经营最大事业部的管理阶层,都必须完全与公司的哲学和目标一致。如果这个人可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也了了解公司目前的营运和努力的方向,那么他不但会努力达到眼前目标,也会对组织的更大目标有所贡献。 在沙丁鱼和鲇鱼中受到启发,招收一些“鲇鱼式”人物,利用这些人的干劲,创造竞争气氛,以增加群体活力和组织发展的动力。

招募善用“歪门邪道”的人,因为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你必须有能力战胜别人,否则就会被人“吃掉”招募那些善用“歪门邪道”的人,对公司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很有帮助。 二、为每个人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针,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么门第,或有否品行,只要有本事建功勋就有官做,这就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广开仕进之路。但对人才们却又是持的双重标准,并非才才组皆爱。 重视善于思考、有主见及对下属的施差异管理。并将人分为四种风格偏好:“卓越型”、“行动型”、“理想型”、“和谐型”。并指出有差异才有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才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比较,才有竞争,才有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爱提意见的人有时可能拥有真理,而互相的探讨和启示会有创新的思维。 三、把握好管人的分寸和尺度: 曹操强调,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管人治事。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大多具备突出的才干,不然也当不领导。但是同为领导,业绩和成就却有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人艺术的高低。善管人

刘备和宋江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明清小说人物论 ——刘备与宋江形象的对比分析众所周知,刘备和宋江分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中十分关键的人物。所以,对刘备和宋江的评价当然也是如洪水般倾泻,当然也是“源远流长”。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给予地非常立体,生动可触。他们共有的特点是性格上的复杂性,有内在外在的因素,这些因素把他们层层包裹,勾勒出表面看似简单却又最难以捉摸的人物特征。这两个人物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小说里面,但是他们的许多特点确实值得让人去对比分析的。本文分为几个大点来一一评述。 一、仁义 细看刘宋二人,在“仁义”方面可谓是各自小说里面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做得最好的两人了。在古时可谓怀“仁义”之心的人,便是拥有最大人心的人。《三国演义》中,“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刘备和他的兄弟关张结义时定下的目标。这也成了后来刘备所一直奉行的道德依据,是他事业做好做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水浒传》中,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举动非常之多,无论是对待不相识的路人还是对待结石的好汉,能够帮上忙的一定会伸出援手。小说中多次可以看到宋江给予别人的“十两银子”,救他人于困苦之中。同样宋江这般的“仁义”也是他后来得以笼络人心的法宝。刘备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宋江“及时雨”的称号,便是两人在“仁义”上面的默契使然。但是从社会地位来看,刘备的举动涉及的范围要比宋江的广,时代的不同造就的英雄也会

有差异,刘备的“仁义”大体是面向他的百姓的,或者说是面向他所管辖的地域的,不论是新野还是蜀川,刘备的仁义施加的对象宽而广。而宋江的“仁义”从刚开始的在其乡里乡间的施行到后来的梁山,所以施行的范围相对来说小了很多。施行的对象也与刘备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宋江没有自己真正的百姓)。总得说来,他们两位因为“仁义”得人心,因而得各自自己的事业。 二、忠君 刘备所奉行的是“兴复汉室”,就是忠君的体现。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外人对他的尊称乃是“刘皇叔”,从这看来他的忠君也是有历史的原因。但是古时宣扬的便是忠君思想,故而即使不是皇室后代,我想刘亦能如他后面所行。从他的仕途“剿灭黄巾”、“征讨董卓”、“对峙曹操”便可以看出他忠君的坚持和决心。宋江,出身押司,在衙门中管理文书案牍。可以说宋也是当时社会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他所接受的思想也便是“忠君”了。在行事上以“忠”、“孝”为先,时时想着要忠于君主。他的上梁山之路是经过内心强烈的挣扎的,他不敢也不愿意对抗正统的朝廷,宁愿忍辱受苦也不干“灭九族的勾当”。在“无奈”地选择上水泊梁山后,他虽然表面与朝廷为敌,但是内心还是非常期盼招安的,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不顾梁山这么多兄弟好汉的反对,接受朝廷招安的原因。刘宋两人以不同的方式选择了“忠君”的道路,他们内心所经受的欣喜、挣扎、彷徨从某种意思上来说是一样的,虽然方式不同,却是天下知音。 三、“虚伪”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既定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下: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在镇压黄军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封魏帝。曹操先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罗列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他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从上面这段对曹操的生平史料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历史上的目面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但他的语言行为已经偏离了历史的真实,而且侵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作者在艺术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历史环境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欣赏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 一.超凡的领袖才能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里这样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如何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概括了曹操的最大优点,那就是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他的领导气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行事果段②豁达自信③知人善任。初入仕途,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之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二.任人唯贤 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他颁布的用人政策能最大程度的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但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求贤令,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周泽雄的《青梅煮酒》里这样记载:即使你有“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有能力,仍能重用。.他在《短歌行》里写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诗人优礼贤才的决心,并以周公自比,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思贤之心,可见一斑。 三.狡猾奸诈 曹操的性格虽是多面的,但最突出的还是他的狡猾奸诈。《三国演义》中,曹操无论做事还是为人,无时无刻不体现他的这一个性。 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败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曹操说:“吾哭郭奉孝。如他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将,另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