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肿瘤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肿瘤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肿瘤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肿瘤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肿瘤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第一章肺癌

第二章食道癌

第三章胃癌

第四章原发性肝癌

第五章胰腺癌

第六章大肠癌

第七章乳腺癌

第八章胸、腹腔积液

第九章肾癌

第一章肺癌

肺癌是原发于支气管一肺的肿瘤,居我国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及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胸痛、胸闷,肿瘤阻塞气道引起气促、喘鸣、局限

性肺炎等间接表现,也有些患者是以触及锁骨上、颈部等部位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或体检发现肺部肿块而就诊。

二、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肿瘤标志物(如:CEA、肺癌单抗、CyFRA21、NSE、GRPC等)

(二)肺癌相关检查:

1.诊断性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检:中央型肺癌易取材,阳性率较高;

经皮肺穿刺活检:适于近胸壁或近肺野外周的病灶;

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60%~80%,痰液咳出后应于1小时内送检;

转移灶活检(有胸水者胸水送检常规、生化、病理)

2.肿瘤测量性检查:

胸部正侧位片+肺门断层,CT:包括胸部CT、头颅CT、腹部CT(必要时),腹部B超

MRI

骨扫描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综合治疗

1.局限期:

(1)全身化疗+局部放疗

(2)全身化疗+手术

获完全缓解(CR)者作全脑预防性照射

手术:见外科部分

放疗:见放疗部分

2.广泛期:全身化疗或对症支持

3.化疗方案:

(1)新辅助化疗:首选:EP(EC)和CAV交替

(2)辅助化疗:首选:EP(EC)和CAV交替,备选VIP、CAE方案,NVB+PDD(CBP)方案

(3)复发、转移病例:

紫杉类+PDD(CBP),TPT+PDD(CBP),GEM+PDD(CBP),CPT-11+PDD(CBP)

(二)非小细胞癌症治疗原则:首选手术,根据情况在手术后加其他治疗

1.治疗原则:Ⅰ、Ⅱ期、ⅢA期部分病例:主张手术士放疗士化疗;ⅢA、ⅢB期病例:主张放疗+化疗,争取手术;Ⅳ期病例:主张化疗或对症支持士姑

息性放疗;手术:见外科部分;放疗:见放疗部分。

2.化疗方案:

(1)新辅助化疗:NP、MVP、CAP/IAP

(2)辅助化疗:首选NP

(3)复发转移病例:紫杉类+PDD(CBP)(铂类);GEM+PDD(CBP)

;紫杉类+GEM;CPT-11+PDD(CBP)

二、附:

①采用全国临床协作联合化疗方案或新药临床试验。

②辅助中药、免疫治疗(生物治疗)

三、并发症处理:

1.胸腔积液处理:胸穿+腔内灌注PDD+短捧、生物反应调节剂(或IL-2)+地塞米松

2.心包积液处理:心包穿刺+腔内灌注PDD+地塞米松

3.上腔静脉综合症:①化疗或放疗;②皮质激素、利尿剂

4.脑转移处理:①颅压高者:先化疗、后放疗(或γ-刀),并给甘露醇和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②颅压不高者:放疗(或γ-刀)

5.脊髓压迫综合征:①椎板减压;②放疗;③大剂量激素

6.疼痛:①按疼痛三阶梯原则给药;②姑息性放疗

7.白细胞减少症:①G-CSF和或GM-CSF应用;②抗生素应用

8.消化道反应:①恶心、呕吐;给止吐药物;②腹泻:抗生素+止痛剂+补液;③口腔粘膜溃疡:抗生素+B族维生素

【预后】

疗效评价:按RECIS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①死亡:肿瘤进展;②转移;③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第二章食道癌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高发年龄60-64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原因与饮食、烟酒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和疼痛,肿痛侵及血管可引起出血,转移至纵隔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如发生器官食管瘘可有饮水呛咳症状,晚期因进食困难可有消瘦和恶病质表现,此外也可有其他器官转移所致症状和体

征。

二、检查:

(一)常规检查: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肿瘤标志

(二)肿瘤相关检查:

1.诊断性检查:食管镜检查: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

2.肿瘤测量性检查:食管X线钡餐造影检查;腹部B超;胸部X线片;CT;必要时行胸、腹部CT、头颅CT;骨扫描(酌情)

【治疗】

一、治疗原则:以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

(一)原则:Ⅰ期:手术切除(见外科);Ⅱ、Ⅲ期:手术+化疗+放疗(见放疗),化疗/放疗+手术+放疗/化疗,化疗+放疗;Ⅳ期:以化疗和放疗为主。

(二)化疗方案:

1.新辅助化疗:NP、PLF、PFB、TP、GP

2.辅助化疗:PFLB、NP、PVB

3.复发转移病例:紫杉类+CDDP、NP、GP

二、采用全国临床协作联合化疗方案或新药临床试验。

三、辅助中药、免疫(生物)治疗。

四、并发症处理:大出血、食管器官瘘病等做相应处理,必要时放置食管支架。

【预后】

疗效评价:按RECIS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1.有效率:RR(CR+PR):40~80%

2.无效率:NC+PD

3.死亡:①肿瘤进展;②转移;③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第三章胃癌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男性死亡率约为女性的2倍。其发病与饮食因素有关,如摄入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被真菌污染的食物或熏、炸食品等可导致癌变。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也可导致癌变,吸烟、家

族中,遗传因素也是致癌因素。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痛、上腹包块、呕吐便血及消瘦贫血等症状,腹膜转移可出现腹水,有些病例以左锁骨上转移性淋巴结肿大而就诊,也可有肝、肺、骨转移表现。

二、检查:

(一)常规检查: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肿瘤标

志物;

(二)肿瘤相关检查:

1.诊断性检查: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肿瘤标志物;

2.肿瘤测量性检查:消化道钡餐;腹部B超或腹部CT;胸部X线片;MRI;骨扫描。

【治疗】

一、治疗原则:

0期、Ⅰ期:作根治性手术

Ⅱ、Ⅲ期: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或作术前、术中化疗

Ⅳ期:主要作化疗,必要时做姑息性手术或放疗

二、化疗方案:

(一)新辅助化疗:ELF、PELF、紫杉类+DDP+5-Fu(PDD、CBP)、XELOX (二)辅助化疗:ELFP(L-OHP)、ELF+HCPT、FAM、LF+L-OHP、XELOX

(三)复发转移病例:L-OHP+5-Fu+LV,紫杉类+L-OHP(PDD、CBP),紫杉类+DDP+5- Fu、XELOX

(四)胃癌术后肝转移者,可做肝动脉灌注化疗

三、采用全国临床协作联合化疗方案或新药临床试验。

四、辅助中药、免疫(生物)治疗。

五、并发症处理见有关内容。

【预后】

疗效评价:按RECIS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1.有效率:RR(CR+PR):30%~50%

2.无效率:NC+PD

3.死亡:①肿瘤进展;②转移;③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第四章原发性肝癌

我国属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尤以东南沿海多见,男性多见,死亡率较高,

每年死于肝癌者约占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病因包括肝癌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饮酒,黄曲毒霉素和饮水污染等。

【诊断】

一、临床表现:

症状:肝区痛、乏力、纳差、腹泻、消瘦,至晚期可有黄疸、发热、肝功能

衰竭等表现;体征:肝大,质硬有结节。

二、检查:

(一)常规检查: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肿瘤标志

物(如AFP、CEA等);乙肝系列、丙肝抗体等检查

(二)肿瘤相关检查:

1.诊断性检查:B超或CT引导下肝穿刺送病检(尽可能);剖腹探查取肿瘤组织送病检(酌情);有腹水者腹穿送生化、常规及病理检查。

2.肿瘤测量性检查:腹部B超或CT;盆腔CT(必要时);胸部正侧位片(必要时行CT检查);MRI(酌情);骨扫描(酌情)

【治疗】

一、治疗原则

Ⅰ期(早期):手术+插管化疗

Ⅱ期(中期):少数病人可手术+化疗(如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

多数病人:化疗

Ⅲ期(晚期):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化疗方案:

1.新辅助化疗:ADM、GEM+ADM

、GEM+L-OHP

2.辅助化疗:GEM+ADM

3.复发转移病例:HGP

4.对于不宜介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肝硬化、重度黄疸和腹水、恶液质、

门静脉干完全阻塞等)化疗病例的全身化疗方案:足叶乙甙软胶囊+甲地孕酮或甲孕酮;足叶乙甙软胶囊+三苯氧胺

三、采用全国临床协作联合化疗方案或新药临床试验。

四、辅助中药(华蟾素、艾迪注射液、岩舒、康莱特、砷剂等)、免疫(生物)疗法,如:IFN、IL-2、日达仙、胸腺肽等。

、FAP+HCPI、FA

五、介入化疗:GEM+THP+PDD

六、并发症处理见有关内容。

【预后】

疗效评价:按RECIS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1.有效率:RR(CR+PR):30%士

2.无效率:NC+PD

3.死亡:①进展;②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③转移。

第五章胰腺癌

腺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1%~2%,多发生于胰头部,约占2/3。因其病程短、

进展快,死亡率较高。病因不明,与饮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吸烟、饮酒、胰

腺炎、糖尿病等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无明显症状,可有上腹不适、疼痛、黄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表现,晚期可出现腹水及远处转移症状。

二、检查:

(一)常规检查: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肿瘤标志

物(如:CA19-9、CEA等)

(二)肿瘤相关检查:

1.诊断性检查:胰胆管造影同时行细胞学检查;剖腹探查;腹水抽液送生化、常规及脱落细胞学检查;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

2.肿瘤测量性检查:腹部B超;腹、盆腔CT;胸部正、侧位X线片;胸部及头颅CT(必要时);MRI(酌情);胰胆管造影;骨扫描(必要时);上消化造影

【治疗】

一、治疗原则

Ⅰ期:病变局限者、可手术者,手术+术前、术中放疗+辅助化疗/放疗,不可切除者:姑息性手术+放疗、化疗,但不能行剖腹探测术者: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Ⅱ、Ⅲ期: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中药、中药+生物反应调节剂土放疗(必要时)+介入治疗;Ⅳ期:支持对症处理士化疗

二、化疗方案:

、GEM+5-Fu、FAM

1.新辅助化疗:GEM+CDDP

(L-OHP)

(L-OHP)、GEM+5-Fu+CDDP

2.辅助化疗:GEM+CDDP

(L-OHP)、GEM+5-Fu、GEM+5-Fu+CDDP

(L-OHP)、

3.复发、转移病例:GEM+CDDP

CPT-11+LF+L-OHP

三、采用全国临床协作联合化疗方案或新药临床试验

四、免疫(生物)治疗及中药治疗

五、并发症处理:见有关内容

【预后】

疗效评价:按RECIS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1.有效率:RR(CR+PR)20-40%

2.无效率:NC+PD

3.死亡:①肿瘤进展;②转移;③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第六章大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在我国以直肠癌为多见,约占大肠癌的3/5。其发病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饮食方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及大肠炎症、

吸烟和某些微量元素如钼的缺乏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无特殊症状,稍进展可有大便习惯改变,如便频、便秘、便血或粘液血

便等,也可有腹胀、腹痛或触及腹块,晚期可有恶病质表现。

二、检查:

(一)常规检查: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肿瘤标志

物(CEA、CA19-9、TGF-β1)。

(二)肿瘤相关检查:

1.诊断性检查: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检查送病理。

2.肿瘤测量性检查:钡剂或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腹部B超或腹部CT;胸部正侧位片或CT;MRI(酌情);骨扫描(酌情)。

【治疗】

一、治疗原则:

Ⅰ期:手术;Ⅱ、Ⅲ期:手术+化疗;Ⅳ期: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如中

药+生物反应调节剂,介入治疗、局部放疗等);另外,直肠癌Ⅱ、Ⅲ期者:手术+辅助化疗+术后放疗

二、化疗方案:

1.新辅助化疗:HLF、LF+L-OHP、CPT-11+LF

2.辅助化疗:FL、HOLP、HLF、L-OHP+LF

3.复发转移病例:L-OHP+LF、CPT-11+LF、CPT-11+L-OHP

三、采用全国临床协作联合化疗方案或新药临床试验

四、辅助中药、免疫(生物)治疗

五、并发症处理见有关内容

【预后】

疗效评价:按RECIS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1.有效率:RR(CR+PR):20~45%

2.无效率:NC+PD

3.死亡:①肿瘤进展;②转移;③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第七章乳腺癌

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仅次于子宫颈癌。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者,发病与性激素的变化有很大关系;通常认为乳腺癌发病的易感因素包括乳癌家庭史,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晚于52岁,40岁以上未孕,第一胎足月产晚于35岁,另一侧乳房曾患乳癌等;此外,高脂饮食也被认为是乳腺癌

的发病因素之一。

【诊断】

一、临床表现:①乳房肿块,多为单发,质地较硬,增大较快;②皮肤桔皮

样改变和乳头内陷;③乳头溢液,可为血性和浆液性;④区域淋巴结转移表现:

常见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⑤肺、肝、骨、脑转移表现。

二、检查:

(一)常规检查: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肿瘤标

志物(CEA、CA15-3)、c-erbB-2或Pg-P;ER、PR检测

(二)肿瘤相关检查:

1.诊断性检查:肿块穿刺:细针抽吸作细胞学涂层片检查,乳头分泌物细胞学检查;心包、胸腔、腹腔积液者抽液做常规、生化及病检

2.肿瘤测量性检查:乳腺X线片(钼靶);乳腺红外线检查;胸部正侧X线

片(必要时CT);腹部B超(必要时腹部CT);头颅CT(必要时);骨扫描(必要时,如有骨疼者)

【治疗】

一、治疗原则

Ⅰ期:①根治性手术(多做改良治术);②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高危人群);

③根治性手术+放疗(肿瘤位于内象限或中线时);

Ⅱ期:①根治性手术(多做改良根治术)+化疗+放疗;②ER、PR阳性或绝经后病者:术后用内分泌治疗(口服三苯氧胺3~5年);

Ⅲ期: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

Ⅳ期:以化疗和内分泌治疗(药物或去势术)为主,需要时做局部放疗或姑

息性局部切除术。

二、化疗方案:

1.新辅助化疗:CAF、NA、TA、GP

2.辅助化疗:腋下淋巴结≦3个;CAF或TAC、CMF;腋下淋巴结≧4个:NA、TA、TAC、TP;腋下淋巴结≧10个:大剂量化疗+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TAC、TP、NA、TA紫杉类+ADM/PDD。

、TAC、GP、TP;

3.复发转移病例:A.NA或紫杉类+ADM、GEM+THP

B.大剂量化疗+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C.不能手术切除的孤立病灶或单个脏器的多发转移灶介入

治疗;

D.C-erbB-2(+),Herceptin单药或联合化疗

E.骨转移疼痛者按三阶梯止痛用药,并可用骨磷酸盐治疗

性或预防性用药、放疗;

F.脑转移者综合放疗。

三、各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1.ER(+)或PR(+)者。

2.首先三苯氧胺,无效时选择甲孕酮或兰他隆或来曲唑、依西美坦、安曲唑。

3.首先来曲唑、依西美坦。

四、采用全国临床协作联合化疗方案或新药临床试验

五、辅助中药、免疫(生物)治疗

六、并发症处理:并发心包、胸、腹腔积液的处理。

1.穿刺抽液

2.腔内化疗,首先顺铂、生物反应调节剂

3.新药临床实验

七、化疗毒副反应的处理:

1.骨髓抑制应用集落刺激因子,GM-SF或G-CSF

2.消化道反应用5-HT3受体抑制剂治疗

3.继发感染者:首先头抱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最好依据分泌物培养菌种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4.成分输血

5.心、肺、肝、肾、肠道炎症按内科相应病程处理原则处理

6.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激素应用

8.养支持治疗:脂肪乳、氨基酸及白蛋白输注

【预后】

疗效评价:按RECIS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1.有效率:RR(CR+PR):50~80%

2.无效率:NC+PD

3.死亡:①肿瘤进展;②转移;③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第八章胸、腹腔积液

恶性胸、腹腔积液是癌症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多数属于疾病进展或复发的结果,也可作为首发症状出现。恶性胸、腹腔积液常提示预后不良。

一、相关检查:

1. 胸、腹水生化、常规、脱落细胞学检查

2. B超探查,定量并定穿刺点

二、治疗原则:先处理积液后根据病种分别治疗。

用药:

一线:PDD+IL-2+DXM、IFN、短捧等,每周1~2次。

二线:PTM(胸腔)或ACPT(腹腔)+IL-2+DXM/IFN、短捧等。

第九章肾癌

肾癌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发病高峰年龄50~60岁,男女比例2~3:1,有家族倾向。肾癌发生于肾小管上皮组织,外有假包膜,局限于包膜内时恶性度较小,如穿刺假包膜,可经血液和淋巴结转移至全身。

【诊断】

一、临床表现:

间歇无痛肉眼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少数伴发热、贫血、高血压。

二、检查:

(一)常规检查: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

(二)肿瘤相关检查:

1.诊断性检查:肾穿活检送病理;浆膜腔积液者抽液送检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

2.肿瘤测量性检查:腹部B超(必要时腹部CT);胸部正侧位X线片(必要是胸部CT);头颅CT:必要时;MR:酌情;静脉尿路造影;下腔静脉造影;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骨扫描

【治疗】

一、治疗原则:

Ⅰ-Ⅲ期:根治性肾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

肿瘤浸犯肾包膜、肾盂、淋巴结转移者:手术+放疗

淋巴结转移、血管和/或淋巴管瘤栓者:手术+辅助化疗+免疫治疗

Ⅳ期: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免疫治疗

二、化疗方案:

1.新辅助化疗:IIF方案、IFN+IL-2

2.辅助化疗:IIF方案、5-Fu、IFN+IL-2等BRM

3.复发、转移病例:IIF、IFN+IL-2等BRM

三、采用全国临床协作联合化疗方案或新药临床试验。

四、内分泌治疗:甲孕酮、甲地孕酮等

五、免疫(生物)治疗及中药治疗:如IL-2、IFN、TNF等

六、并发症处理、见有关内容。

【预后】

疗效评价:按RECIS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1.有效率:RR(CR+PR):5%~30%

2.无效率:NC+PD

3.死亡:①肿瘤进展;②转移;③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评估】 1、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伤员复苏、止血及包扎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休克等情况。 2、评估伤员伤情、确认固定方法,正确选择固定用物,避免神经、血管、骨骼及软组织的再损伤,便于伤员的搬运。 3、了解伤员心里状况,做好伤员隐私保护。 【准备】 护士:具有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具备组织急救和指导伤员自救、互救能力。物品:1、制式材料:各型号夹板、三角巾宽带和窄带数条、衬垫、绷带、颈托、腰部固定带等。 2、就便材料:布条、毛巾、雨伞、木棍、木板、纸板等。 环境:安全。 体位:根据骨折固定部位选择适宜体位 【方法】 1、锁骨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垫衬垫于两腋前上方→将三角巾折叠成窄带状→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固定(将窄带一端由肩部绕过腋下,另一端由腋下绕过肩部)→拉紧三角巾的两端于背部打结→打结处加垫衬垫→尽量使两肩后张以达到锁骨固定效果→松紧适度→观察记录血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2、上臂闭合性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在将要放置夹板部位垫衬垫(环绕上臂)→选择适宜长短不一的夹板两块(长夹板长度: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短夹板长度:不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或夹板一块→将长夹板置于上臂后外侧→将短夹板置于上臂前内侧(一块夹板时置于外侧)→取绷带或带状物在上臂骨折部位上、下两端进行打结固定→再在适宜位置加一条固定带,使夹板固定牢靠→将肘关节屈曲90°→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若无夹板,也可用两块三角巾或绷带,一块将上臂呈90°悬吊于胸前→另一块叠成宽带状→将伤肢上臂与胸部固定在一起→松紧适宜→观察记录血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3、大腿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用长、短两块夹板分别置于大腿的外侧和内侧(长夹板的长度自腋下至脚跟,短夹板的长度自大腿根部至脚跟)→在骨隆突处、关节处和空隙处加衬垫→固定带分别置于在骨折上下端、腋下或腰部及关节上下处→再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将固定带分别打结固定(足踝用“8”字形固定,脚与小腿部呈直角功能位)→若无夹板,也可将伤员两下肢并紧→中间加衬垫→将健侧肢体与伤肢分段固定在一起→固定带松紧适宜→观察并记录伤肢血液循环情况→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4、颈、腰椎损伤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环境安全可进行施救→呼叫伤员→确认伤情(伤员诉颈、腰部疼痛)→呼叫助手→准备用物(颈托、腰部固定带)→运用五拳法(头锁,胸锁,肩锁,改良肩锁,胸背锁)按步骤分别稳定及固定伤员头颈部→首先术者用“头锁”法,稳定伤员头部→助手检查伤员伤情(检查部位:头顶、额部、眼眶、鼻梁部、下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消化神经中心

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能清晰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壶腹至降段的黏膜形态及病变如有病变可作活体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以确定诊断。 【适应证】 1.有上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不适、胀痛、烧心及反酸、吞咽不适梗噎、嗳气、呃逆及不明原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等; 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或症状与钡餐检查结果不符者; 3.原因不明的急慢性上消化道出血或须做内镜止血治疗者; 4.须随访的病变如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等; 5.高危人群食管癌胃癌高发区的普查; 6.须做内镜治疗者。 【禁忌证】 1.食管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2.严重心肺肾脑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3.精神病及意识明显障碍不能合作者。 【术前准备】 1.器材:内镜、光源主机、活检钳、细胞刷、必要的各种治疗器械、表面麻醉剂、各种急救药品备用以及内镜消毒设备。 2.技术准备:了解病史检查目的特殊要求其他检查情况有无内镜检查禁忌证,有无药物过敏及急慢性传染病等。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

及配合检查须注意的事项,术前禁食6-8小时,已做钡餐检查者须待钡剂排空后再做胃镜检查,幽门梗阻患者应禁食2-3天,必要时术前洗胃。最好排空大小便。咽部麻醉检查前15分钟用2%-4%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喷雾或口含,也可含服麻醉祛泡糊剂,有麻醉药过敏史者可不用麻醉。不必常规应用镇静剂、解痉剂,对个别精神紧张或胃肠蠕动强者可在检查前15分钟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或丁溴东莨菪碱10mg或行清醒镇静麻醉。术前常规检查各项器材是否齐备。 3.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体位: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双腿屈曲;如患者有活动假牙宜取出,松解领口和裤带,轻轻咬住牙垫。 (2)插镜:①单手法:术者面向患者左手持内镜操纵部,右手在距离镜端处持镜使镜面对准患者舌根部,将镜端自牙垫中插至咽后壁,左手调节旋钮方向,使之顺利到达咽喉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轻柔地插入食管。切忌用暴力硬插。②双手法:少数患者不能有效做吞咽动作或单手法插镜困难时,可用双手法插镜。先将牙垫套于镜身,用左手示指试探患者咽喉部右手持镜端送入口腔,务必使镜面方向或先端部弯曲弧度与舌根部相平行,在左手示中二指中间将镜插至咽喉部,如有阻力应调整插镜方向。切忌强行通过。 (3)胃镜检查次序:插镜后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观察食管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在退镜时依次从十二指肠、胃窦、胃角(低位翻转)、胃体、胃底贲门(高位翻转)、食管退出,依次顺序全面观察。应用旋转镜身、屈曲镜端等方法观察上消化

内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完整

内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 电除颤 [适应症]:1. 必须在患者无知觉时进行除颤。2.心室颤动是电复律的绝对指征。3.持续心房扑动。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治疗无效而伴有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或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用药困难者。5.呈1:1传导的心房扑动。 [禁忌症]:1.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洋地黄过量引起的心律失常(除室颤外)。3.伴有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的房颤、房扑、房速。 4.严重的低血钾不宜作电复律。 5.左房巨大,心房颤动持续一年以上,长期心室率不快者。 [方法]:1.打开除颤器电源,选择非同步除颤方式。2.按3J/Kg电能充电。 3.在电极板上涂满导电胶,两电极分别紧压在右胸上部锁骨下和左乳头外侧腋前线胸壁相当于心尖区。 4.病人四周不应与人或金属物体接触。 5.暂停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气末按下放电钮除颤,观察ECG,继续行心肺复苏术。 6.一分钟后若室颤持续存在,可将电能增至5J/kg,再次除颤和用药。一般首次除颤电能成人为200J,第二次300J,第三次加至360J,为1-2J/Kg。 [注意事项]:1.胸外电除颤时,为防止胸壁电阻抗过大而阻碍足够的电能通过胸壁作用于心脏,应尽可能降低胸壁的电阻抗。如用性能优良的导电胶涂抹电极板与胸壁的接触面。适当用力将电极板紧压在胸壁上(10Kg/电极),并在呼气末放电除颤。2.遇有除颤不成功者,不应盲目反复电击,需考虑和纠正诱发室颤的原因及影响除颤效果的因素:(1)室颤时间长短;(2)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3)内环境紊乱,如酸中毒、低钾或高钾血症;(4)心脏大小和体重,可能与电击能量有关;(5)电极局部的阻抗。

肾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肾脏病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肾内科编著 吕梁市人民医院

目录 第一章经皮肾活检术 (1) 第二章导尿术 (29) 第三章膀胱穿刺术 (32) 第四章中心静脉临时及长期导管置管术 (34) 第一节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 (34) 第二节股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 (38) 第三节锁骨下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 (40) 第四节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 (41) 第五章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45) 第六章血管通路远期并发症的处理及其功能监测和评估 (52) 第七章单纯超滤 (62) 第八章血液透析 (68) 第一节血液透析原理、适应证及禁忌证 (68) 第二节血液透析操作方法及程序 (69) 第三节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 (73) 第九章血液滤过 (80) 第十章血液透析滤过 (86) 第十一章血液灌流 (90) 第十二章血浆置换 (95) 第十三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102) 第十四章血液净化的抗凝方案 (108) 第十五章腹膜透析管置管术 (115) 第十六章腹膜透析疗法 (124) 第十七章肾脏疾病尿标本的留取 (134) 第一章经皮肾活检术

肾活检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是肾脏疾病最常用的诊断手段。它不仅用于自体肾或移植肾的病理诊断,而且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此外,它还是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活体获取肾组织的方法经历了开放式肾活检(open renal biopsy)、直视下负压式肾活检及经皮肾活检(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等阶段。目前,临床常用的肾活检方法为经皮肾活检术。经典的经皮肾活检方法为负压吸引法,这一方法是在肝穿刺活检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51年,Iversen首次报道运用该法进行肾活检取得成功。此后Kark和Muchrake等将其进一步改进。近20年来,经皮肾活检技术更加进步完善,实时超声波引导能更准确的定位肾脏穿刺点以及肾活检进针途径的改良使出血等并发症大幅度减少,半自动穿刺枪的发明使这一技术更易掌握和便于临床推广应用。然而肾活检依然是一项创伤性的检查手段,取材仍有局限性,不同的病程阶段肾活检的价值也不同,因此,在临床上应严格掌握肾活检适应证。 【适应证】 凡有弥漫性肾实质损害,包括原发或继发性的肾小球疾病、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性疾病等,其病因、病变程度、治疗和预后等问题尚未解决或不明确者,均为肾活检的适应证。 1、肾病综合征。 2、肾炎综合征。 3.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4.各类持续性无症状尿检异常[蛋白尿和(或)镜下血尿]。 5.非单纯肾后(梗阻)因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减退。

药物临床试验急救预案标准操作规程

药物临床试验急救预案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制订药物临床试验急救预案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在临床试验中规范、及时、合理地处理受试者出现的严重不良事件,最大程度地保障受试者的生命安全。 适用范围:适用于药物临床试验中。 一、原则 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群专结合,以专为主;强化培训,加强考核;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二、预防与控制 1、明确职责: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科室必须制定参加临床试验的各类人员 职责,所有参加试验的人员均应明确职责,按章办事,各负其责。 2、制定标准操作规程:药物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均应制定标准操作规程, 与试验有关的各项仪器、设备的操作以及医疗、检查操作均应制定相 应的标准操作规程,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3、加强培训和考核: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所有研究者和药品管理员均应参 加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组织的培训考核;科室内部应在试验 正式开始前对其他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必须包括GCP法规和 各项标准操作规程。 4、加强观察和随访: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应密切观察或随访受试者 用药后出现的各种反应,以便及时发现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给予 及时处理。 三.处理措施:

1、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措施:应将其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出现时间、 持续时间、程度、处理措施、经过等记录于病案,评价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由研究者签名并注明日期。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报告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并由院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不良事件处理措施:发现不良事件时,研究者应立即处理并向科室负责人 报告,根据病情决定必要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决定是否中止临床试验观察。 所有不良事件都应追踪调查,详细记录处理经过及结果,直到妥善解决或病情稳定,若化验异常者应追踪至恢复正常。追踪随访方式可以根据不良反应事件的轻重选择住院、门诊、家访、电话、通讯等方式。 3、严重不良事件处理措施: (1)报告:研究者应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迅速通知受试者损害和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如在节假日或夜间,当班医护人员应立即通知医院医疗行政总值班工作人员,由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组长或总值班通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负责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应当在24小时内向医学伦理委员会、申办者、省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处(司)、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组报告;紧急情况,包括严重、特别是致死的不良反应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包括电话、传真、特快专递、E-mail等)报告上述部门。 (2)紧急破盲:研究者在得到科室负责人批准后,从“试验药品管理员”处领取并拆封随药品下发的应急信件,查明所服药品的种类并及时抢救。需会诊时由受试者损害和突发事件处理小组或总值班紧急联系相关科室,必要时送ICU。已破盲的受试者将被中止试验。 (3)记录:研究者应在原始病案和CRF表中记录受试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损害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程度、处理措施和经过等,保证记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合法,填写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表,签名并注明日期;在原始记录中应记录时间、报告方式(电话、传真、书面)以及报

皮肤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71252

斑贴试验技术 向就医者交待检查的目的、意义、 方法及注意事项用75%乙醇消毒背部皮肤。 【操作要点】 1 ?基本设备及试剂市售斑试器、低敏胶布、记号笔、市售专用标准筛变应原。 2 ?方法 (1)准备试剂:将标准变应原从注射器或小瓶内挤出,置斑试器内,量以能够使变应原接触到皮肤又不溢 出斑试器为度。液体变应原需先在斑试器内放置一滤纸片,然后滴加1或2滴变应原。 (2)贴敷:受试者坐直,上背部皮肤消毒,待自然干燥后,将已加变应原的斑试器贴敷于上背部,压紧 后,用低敏胶布粘贴,用记号笔作好标记。 (3)结果判读:采用用两次判读法。在贴敷后48h,去除斑拭器,20~30min后,做第1次 判读;18~96h后,做第2次判读。 斑拭试验的结果制定及记录方法见 【注意事项】 1 ?本试验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起家行。 2 ?变应原低温、密闭保存,但不可冰冻。 3 ?容易引起反应的变应原,应分开置放,不可集中在一起。 4 ?测试部位首选上背部,也可选上臂外侧,勿选前臂。 5 ?贴敷后应告知就医者勿抓、勿洗澡、勿做剧烈运动以减少出汗。 6 ?如贴敷过程中有疼痛或烧灼感,应立即就医。 7 ?皮炎急性期不宜测试。 &孕妇不宜做测试。 9 ?就医者如内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在停药2周以上方可做本试验。 10. 抗组胺类药物应停用3d以上方可做实验(如服用阿司咪咪则需停用3周)。 11. 就医者曝晒后4周内勿做本试验。 12 ?非标准变应原的斑贴试验应慎重。其浓度选择必须参照已有文献进行。无文献可参考者,一般可自0.1% 浓度开始,在密切观察下测定。

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适应证】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囊肿性痤疮,环状肉芽肿、结节性痒疹、盘状红斑狼疮、顽固性肥厚性湿疹、硬斑病及玟秃等小面积皮肤损害。 【禁忌证】 1.对糖皮质激素过敏者 2.对局部麻药过敏都。 3.皮肤局部有感染者。 4.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 5.糖尿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不宜用糖皮质激素者。 【术前准备】向就医者交待治疗的目的、方法、讲清可能出现的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溃疡或脓肿等不良反应,用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 【操作要点】 1. 制剂 2.5%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25mg/ml )或2.5%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25mg/ml)或1%曲 安奈德混悬液(10mg/ml)等;2%利多卡因注射液. 2. 方法使用前将药液混合均匀1~2cm 直径皮损可取2.5%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 (25mg/ml)每次05~1 ml或2.5%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第次0.3~0.5 ml或1%曲安奈 德混悬液每次0.3~0.5 ml,加2%^J多卡因注射液2~5 ml混匀,在皮损内做点状注射(使注射处皮肤形 成皮丘)或做病灶下封闭,每1~2 周1 次,共4~8 次。 【注意事项】 1. 一次注射药物勿超过40 mg,注射次数不应过频。 2. 斑状秃发不应作首选治疗。

外科基本技能操作规范

一、无菌术 【适应证】 1. 手术室手术操作 【禁忌证】 1. 手术前不要参加感染创口换药 2. 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者戴双层口罩,严重者不可参加手术 3. 双手及上臂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湿疹者不可参加手术 【流程】 1. 洗手 1.1 准备工作 1.1.1 修剪手指甲,除去甲缘下的污垢 1.1.2 去除饰物,更换洗手衣、裤、鞋,上衣的袖口须卷至上臂上1/3处 1.1.3 戴好无菌口罩、帽子。口罩须遮住鼻孔,头发不可飘露在帽外 1.1.4 用洗手液洗去手、前臂、肘部及上臂下半部之污垢与油脂(六步/七步洗手法) 1.2 清洁洗手 1.2.1 流动水下清洁指甲 1.2.2 用洗手液(百能除菌洗手液)清洗手、前臂、上臂至肘上10cm(七步洗手法) 1.2.3 流动水下彻底冲净洗手液,注意手臂上水不可流至手上 1.2.4 用无菌巾(或无菌纸巾)擦干或在烘干机下烘干手、臂,注意手、臂不可触碰他物(包 括烘干机),如误触他物,必须重新按上述步骤洗手 1.3 消毒洗手 1.3.1 取2ml消毒液(3M消毒液)于一手掌心 1.3.2 另一手指尖于该掌心内擦洗 1.3.3 用剩余的消毒液均匀涂抹于另一手的手掌及手臂至肘上6cm,不超过清洁洗手的范围

1.3.4 再取2ml消毒液于另一手掌心,重复步骤1.3.1至1.3.3 1.3.5 最后再取2ml消毒液 1.3.6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搓擦 1.3.7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 1.3.8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1.3.9 弯曲各手指关节,双手相扣,进行搓擦 1.3.10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1.3.11 揉搓双手至腕部,直至消毒液干燥,再戴外科手套,手、臂不可触碰他物,如误触他物, 必须重新洗手、消毒 1.4 注意事项 1.4.1 应特别注意指尖、甲缘、指间和手掌等部的清洁和消毒 1.4.2 洗手消毒完毕,保持拱手姿势,双手远离胸部30cm以外,向上不能高于肩部,向下不能 低于剑突,手臂不应下垂,也不可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否则,即应重新洗手 2. 穿手术衣、带无菌手套 2.1 取一件折叠的手术衣,用双手分别提起手术衣的衣领两端,轻抖开手术衣,有腰带的一面 向外 2.2 将手术衣略向上抛起,顺势双手同时插入袖筒,手伸向前(不可高举过肩),待巡回护士 在后面协助穿衣,使双手伸出袖口,不得用未戴手套的手拉衣袖或接触其它处, 2.3 由巡回护土系紧背后衣带 2.4 带无菌手套:选用与自己手尺码相一致的无菌手套一副,由巡回护士拆开外包,术者取出内层套袋。用左手自手套袋内捏住两只手套套口的翻折部而一并取出之。先将右手伸人右手手套内,再用已戴好手套的右手指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析部,以助左手伸入手套内。整理双手术衣袖口,避免触及腕部皮肤,将手套翻折部翻回盖住手术衣袖口。注意在未戴手套前,手不能接触手套之外面,已戴手套后,手套外面不能接触皮肤。手套外面的润滑粉(淀粉)需用无菌盐水冲净 2.5 提起前襟的腰带,将右手的腰带递给已戴好手套的手术人员,或由巡回护士用无菌持物钳夹持,自身向左后旋转,使腰带绕穿衣者一周,交穿衣者自行在左侧腰间系紧(某些一次手术衣需要双手交叉提左右腰带略向后递送,由护土在身后给予系紧腰带) 2.6 穿好手术衣、戴好手套,在等待手术开始前,应将双手放在手术衣胸前的夹层或双手互握 置于胸前。双手不可高举过肩、垂于腰下或双手交叉放于腋下

2016年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2016年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根据《新编临床常用50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主编冯雁杨顺秋金丽芬制定) 【评估】 1、环境安全:排除不安全因素,如:电源、有毒气体等。 2、评估患者:心肺复苏是急救技术,需要分秒必争,患者的评估与操作同步进行。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作无呼吸)。 3、有无禁忌证:胸部严重挤压伤、大面积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准备】 1、护士:着装整洁。 2、物品:手电筒、血压计、听诊器、棉签、脚凳(必要时)、复苏板、屏风或布帘、快速手消毒液、护理记录单。 3、环境:安全,患者床单元周围宽敞,必要时屏风遮挡。 4、体位:仰卧位。 【方法】 发现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判断意识的同时检查脉搏(时间<10秒)→双手拍击患者双肩膀并大声呼唤(喂/ 呼姓名,您怎么啦)→呼救(快来人啊)或请人拨打“120”,记录时间,安置患者仰卧在坚实表面(在病室内迅速去枕仰卧位,卧于软床者,肩背部下垫复苏板)→解开衣扣、腰带、暴露胸部→有口腔分泌物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异物→快速判断有无呼吸、颈动脉搏动(示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喉结旁开两

横指部位,判断时间5—10秒→无动脉搏动→行胸外心脏按压→确定胸外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 3处(男性为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中点;女性为胸骨下切迹上两横指)→一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1/ 3处→另一手掌重叠放在手背上,两手手指相扣,并拢翘起不接触胸壁,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快速、有力、均匀地向下压,使胸骨下陷深度5㎝以上→放松时掌根应紧贴胸壁,并使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按压次数30次,按压频率>100次/分。 人工呼吸:清理口腔内分泌物→开放气道→仰头举颏头法→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使头后仰→ 压额手拇指与示指捏闭患者鼻孔,另一手抬颏→深吸气后张口用双唇紧包住患者口唇(口包严)用力吹气1--2秒/分,使患者胸廓明显起伏→吹气间隙放松鼻翼的手→再次捏鼻吹气连 续2次(吹气频率为成人10—12次/分)。 心脏按压与通气比为30:2,操作共计5个循环在2分钟内完成→再次判断:触摸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有无搏动和呼吸情况→若无搏动,继续心肺复苏→若复苏有效,进一步生命支持→撤除复苏板,头部垫枕→记录时间→洗手→继续后期高级生命支持。

肾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肾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肾内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编制 二零二零年四月

目录 经皮肾活检术——3 膀胱穿刺术——8 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置入术——10 股静脉临时导管置入术——13 血液透析技术——14 血液灌流技术——20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24 经皮肾活检术 肾活检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是肾脏疾病最常用的诊断手段。它不仅用于自体肾或移植肾的病理诊断,而且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此外,它还是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适应证】 凡有弥漫性肾实质损害,包括原发或继发性的肾小球疾病、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性疾病等,其病因、病变程度、治疗和预后等问题尚未解决或不明确者,均为肾活检的适应证。 1、肾病综合征。 2、肾炎综合征。 3、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4、各类持续性无症状尿检异常[蛋白尿和(或)镜下血尿]。 5、非单纯肾后(梗阻)因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减退。 6、非单纯肾后(梗阻)因素导致的慢性肾功能减退,且肾体积未完全萎缩(超声波测量肾长径:男性≥90mm,女性≥85mm),且正常肾结构未完全消失。 7、移植肾肾活检:各类非外科因素导致的移植肾肾功能减退、肾功能延迟恢复并疑有肾小管坏死、药物性肾中毒、慢性排异反应以及复发、新生或带入的肾小球疾病。 【禁忌证】 1.明显出血倾向和(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2.活动性感染性疾病:急性肾孟肾炎、肾脓肿、肾结核等。 3.多囊肾。 4.孤立肾。 5.较大的肾肿瘤。 6.肾萎缩的慢性肾功能不全。

7.大量腹水。 8.未能控制的高血压或低血压。 9.未纠正的严重贫血(血红蛋白≤80g/L)。 10.精神疾病或不能配合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准备 (1)明确肾活检适应证后,应向患者解释肾活检的必要性及安全性,并简要说明操作过程,消除其顾虑,争取最佳配合。 (2)同时向患者和(或)亲人或监护人说明肾活检的必要性和可能引起的各类并发症,交待相关注意事项,必须取得书面同意。 (3)术前检查包括两次以上的血压测定,已有高血压者积极控制血压;仔细检查全身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及所选择进针部位的局部皮肤,多体毛者应做常规备皮处理。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试管法)、凝血酶原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是出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查项目,出凝血功能的检查是术前检查的重点。 (4)术前已用抗凝治疗者应停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以及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至少停用3d以上,并复查凝血指标。 (5)术前进行双肾超声波检查以了解肾脏图像、穿刺部位及进针途径。 (6)要求受检患者尽可能在术前12~24h内排大便。 (7)术前无任何原因引起的剧烈性咳嗽、腹痛及腹泻者,应推迟肾活检。 (8)非急诊肾活检的女性患者应尽量避开月经期。 (9)严重肾衰竭者术前应加强透析(常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将血压控制在相对正常范围。 (10)焦虑者及不能合作者可酌情应用镇静药。 (11)预计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的患者术前使用维生素K及止血药物。 2.器械及药品准备 (1)穿刺针的选择:国内多采用负压吸引法,所用的肾活检穿刺针一般为18号负压穿刺针(Menghini肾活检穿刺针),根据超声波所测的皮肾距离选择肾活检针的长度型号,另须准备负压吸引法所需的负压吸引装置(20ml一次性注射器、连接管、针卡)、深度固定卡、长度测量尺等,除负压吸引装置外的上述其他器械均须采用灭菌法(高温高压或高压蒸汽)消毒。其他活检针有ranklin—Vim-silverance针或Tru-cut针。视操作者及其单位的经验而确定是否选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穿刺枪。 (2)超声波探头的选用及穿刺针固定器:探头可选用矩阵式或扇形式,通常选用相匹配的穿刺针固定器,要求固定器能将进针途径调整至合适的角度,术前应对超声波探头及固定器进行消毒。由于超声波的准确定位及深度测定,现在均无须采用探测针预定位。 (3)选用常规的皮肤消毒液,局麻药可选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 (4)术中所需的铺巾及敷料应打包高温高压消毒,注射器可选用一次性注射器,通常无须皮肤切口及皮肤缝合。 (5)穿刺针不得重复使用。 3.操作步骤 (1)体位:受检患者取俯卧位,腹部肋缘下(相当于肾区位置)垫以5~l0cm高的棉枕以减少肾脏移动。双上肢置于两侧,头偏向一侧。嘱患者平静呼吸,特殊情况下可采用侧卧位。 (2)皮肤消毒:通常采用1%聚维酮碘(碘伏)消毒至少2遍或以上,消毒范围包括上至肩胛下线,下至髂后上棘连线,两侧至腋后线,然后铺巾。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土默特左旗人民医院

目录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㈠电脑中频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㈡超短波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㈢微波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㈣特定电磁波(TDP)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㈤牵引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㈥骨创伤治疗(磁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中医特色专科治疗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皮肤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 1 页 共 6 页 斑贴试验技术 【适应证】 1. 用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查找可疑接触变应原。 2. 用于化妆品皮肤的诊断并查找可疑致敏化妆品或其可疑过敏成分。 3. 用于新化妆品使用前的安全性测试。 4. 高倍镜观察时注意保护镜头,勿使镜头接触氢氧化钾溶液。 【术前准备】 向就医者交待检查的目的、意义、 方法及注意事项用75%乙醇消毒背部皮肤。 【操作要点】 1. 基本设备及试剂 市售斑试器、低敏胶布、记号笔、市售专用标准筛变应原。 2. 方法 (1) 准备试剂:将标准变应原从注射器或小瓶内挤出,置斑试器内,量以能够使变 应原接触到皮肤又不溢出斑试器为度。液体变应原需先在斑试器内放置一滤纸 片,然后滴加1或2滴变应原。 (2) 贴敷:受试者坐直,上背部皮肤消毒,待自然干燥后,将已加变应原的斑试器 贴敷于上背部,压紧后,用低敏胶布粘贴,用记号笔作好标记。 (3) 结果判读:采用用两次判读法。在贴敷后48h ,去除斑拭器,20~30min 后,做 第1次判读;18~96h 后,做第2次判读。 斑拭试验的结果制定及记录方法见 【注意事项】 1. 本试验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起家行。 2. 变应原低温、密闭保存,但不可冰冻。 3. 容易引起反应的变应原,应分开置放,不可集中在一起。 4. 测试部位首选上背部,也可选上臂外侧,勿选前臂。 5. 贴敷后应告知就医者勿抓、勿洗澡、勿做剧烈运动以减少出汗。 6. 如贴敷过程中有疼痛或烧灼感,应立即就医。 7. 皮炎急性期不宜测试。 8. 孕妇不宜做测试。 9. 就医者如内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在停药2周以上方可做本试验。 10. 抗组胺类药物应停用3d 以上方可做实验(如服用阿司咪咪则需停用3周)。 11.就医者曝晒后4周内勿做本试验。 12.非标准变应原的斑贴试验应慎重。其浓度选择必须参照已有文献进行。无文献可参 考者,一般可自0.1%浓度开始,在密切观察下测定。 代号 中文含义 皮肤表现 - ± + ++ +++ IR NT 阴性 可疑 弱阳性 阳性 强阳性 刺激性反应 未试验 无任何反应 仅有轻度红斑 红斑、浸润、可有少量丘疹 红斑、浸润、丘疹、水疱 红斑、浸润明显、大疱

内科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标准

医科大学年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内科学技能部分 (一)心电图描记评分标准(四)腹腔穿刺术评分标准(七)电复律和电除颤评分标准(二)给氧评分标准(五)腰椎穿刺评分标准(八)静脉注射评分标准 (三)胸腔穿刺评分标准(六)骨髓穿刺评分标准(九)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评分标准 (一)心电图使用操作规程 、操作前准备: ()对检查者,作好解释工作,以减少和消除心理上的紧张。 ()被检查者平卧位,应注意绝缘,使身体不与其他任何金属导电体接触,亦不能与墙壁和地面接触,以免受到干扰。 ()四肢及胸前安放电极的部位,要将皮肤擦洗干净,并涂上导电液体(酒精),保持皮肤与电极良好接触及导电性能。 、操作过程: ()接好导联线,左手黄线,右手红线,左足绿线,右足黑线,胸前接。 ()接通交流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打开肌电干扰开关。选择标准电压,依次记录、、Ⅲ、、、、-等导联。 ()每个导联记录个心动周期轻柔卸除各电极。记录完毕后,关上电源开关,在记录纸上注明姓名,测定时间,导联等。 、操作后处理:操作后物品整理清楚;帮助整理病人衣服。 、要求动作流畅、到位。整个操作过程分钟完成。 、提问个有关问题。 备注:上述操作规程是心电图使用的共性规程,不同品牌、型号的心电图在操作细节上略有差异(尤其导联选择很多自动化),具体参考相应操作手册。 (二)给氧操作规程 一、操作流程 提问个有关给氧术的问题 核对医嘱,着装整齐,洗手,戴口 罩 用物备齐并检查 准备 供氧 停氧 整理 核对、评估患者,并解释,取卧位 检查并清洁鼻腔,清洁气源接口,接上 氧气装置,接鼻导管,调节流量,查通 畅并润滑 插管,固定,协助卧位, 询问患者感觉,交待注意事项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松固定,拔管,擦净鼻部, 卸下氧气装置,观察病情, 询问感受 整理床单位,用物,洗手,记录

重症医学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

XXXX 医院 重 症 医 学 科 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

目录 一、气管插管术 (3) 二、气管切开术 (4) 三、经皮气管切开术 (6) 四、胸腔穿刺术 (8) 五、胸腔闭式引流术 (9) 六、腹腔穿刺术 (10) 七、骨髓穿刺术 (11) 八、腰椎穿刺术 (12) 九、中心静脉穿刺术 (14) 十、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 (18) 十一、肺动脉漂浮导管植入术 (20) 十二、亚低温治疗 (22) 十三、心脏电转复及除颤术 (23) 十四、心肺复苏术 (26) 十五、心包腔穿刺术 (29) 十六、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31) 十七、体表肿块穿刺取样活检术 (33) 十八、关节穿刺术 (34) 十九、清创术、清创缝合术 (35)

气管插管术 [适应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需心肺复苏以及气管内麻醉者;加压给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流入气管及随时吸除分泌物;气道堵塞的抢救;复苏术中及抢救新生儿窒息等。 [禁忌证]:明显喉头水肿或声门及声门下狭窄者、急性呼吸道感染者。 [用品]:麻醉喉镜、气管导管、气管导管衔接管、牙垫、导管管芯、吸痰管、注射器以及供给正压通气的呼吸器及氧气等。 [方法]: 1、患者仰卧,头垫高10cm,后仰。术者右手拇、食、中指拨开上、下唇,提起下颌并启开口腔。左手持喉镜沿右口角置入口腔,将舌体稍向左推开,使喉镜片移至正中位,此时可见腭垂(悬雍垂)。 2、沿舌背慢慢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抵达舌根,稍上提喉镜,可见会厌的边缘。继续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达舌根与会厌交界处,然后上提喉镜,以撬起会厌而显露声门。 3、右手以握笔式手势持气管导管,斜口端对准声门裂,轻柔地插过声门而进入气管内。放入牙垫于上、下齿之间。退出喉镜。听诊两肺有呼吸音,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且位置适当后,妥善固定导管与牙垫。 4、气管导管套囊注入适量空气(3-5ml),使导管与气管壁密闭,便于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并可防止呕吐物、口腔分泌物或血液流入气管。 [注意事项]: 1、插管前,检查插管用具就是否齐全合用,特别就是喉镜就是否明亮。 2、气管插管时患者应呈中度或深昏迷,咽喉反射消失或迟钝;如嗜睡或浅昏迷,咽喉反应灵敏,应行咽喉部表面麻醉,然后插管。 3、喉镜的着力点应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并采用上提喉镜的方法。声门显露困难时,可请助手按压喉结部位,可能有助于声门显露,或利用导管管芯将导管弯成“L”形,用导管前端挑起会厌,施行盲探插管。必要时,可施行经鼻腔插管、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 4、插管动作要轻柔,操作迅速准确,勿使缺氧时间过长,以免引起反射性心搏、呼吸骤停。 5、插管后吸痰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持续时间一次不应超过15s,必要时于吸氧后再吸引。经导管吸入气体必须注意湿化,防止气管内分泌物稠厚结痂,影响呼吸道通畅。 6、目前所用套囊多为高容低压,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3周,预计2-3周内病情不改善,可考虑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

美容牙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新版】

美容牙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第1章美容牙科的一般性操作规范 第2章牙齿修复美容技术 第一节洁治术 第二节牙齿修形术 第三节牙齿漂白术 第四节复合树脂粘结修复技术 第五节瓷贴面修复技术 第六节桩冠修复技术 第七节烤瓷熔附金属修复体技术

第八节全瓷冠技术 第九节自凝丙烯酸树脂临时冠技术 第十节可摘局部义齿美容修复技术 第十一节全口义齿美容修复技术 第十二节即刻义齿美容修复技术 第十三节植牙美容修复术 第十四节粘结铸造固定桥美容修复技术第十五节柔性义龈美容修复技术 第十六节隐形义齿美容修复技术 第十七节套筒冠义齿美容修复技术 第3章牙周美容技术操作

第一节牙龈切除术 第二节牙龈成形术 第三节牙冠延长术 第四节牙周骨手术 第五节根尖向复位瓣术 第六节侧向转位瓣术 第七节双乳头瓣移位术 第八节冠向复位瓣术 第九节自体游离龈瓣移植术第十节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第十一节牙槽骨修整术

第4章牙牙合畸形美容矫治技术 第一节机械性活动矫治器矫治技术 第二节功能性矫治器矫治技术 第三节固定矫治技术 第1章美容牙科的一般性操作规范 美容牙科技术的目的是增进和改善牙齿的外形和外观。手术实施对象是牙齿及其周围组织。手术所有步骤都是为了矫正患者的畸形,所有治疗都必须考虑美观因素,很多情况下,美观是唯一目标。像口腔医学其他专业一样,在行美容牙科美容手术前,必须有完整的病历、检查、诊断和治疗计划。美学手术的效果有赖于病例选择、手术质量和患者的期望。 美学畸形或对美的需求是非常主观的。许多手术是不可逆的,如果不能满足患者的初始美学目标时不超越患者的生理极限。医患的充分沟通有助于手术的主客观评价和手术的选择,同时也会降低风险/利益比率。

医院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

医院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设置,加强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并按照本规范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医院急诊科是社会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症救治的首诊场所。急诊科负责24小时为来院的急诊患者进行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缓解病痛的处置,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条件,以保障急诊救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各类辅助检查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急诊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有条件的可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和安全保卫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有明显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清楚明显,紧急救治相关科室的服务能够保持连续与畅通。 第九条急诊科应明亮通风,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条急诊科抢救室应临近急诊入口,设置一定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占地面积以14-16平方米为宜。抢救室内应备有完好的急救药品、器械及处于备用状态的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理的功能。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根据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以医院床位数2-3%为宜。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二条急诊科应设有专门传呼(电话、传呼、对讲机)装置。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 第三章人员配备 第十三条急诊科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四条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医师应具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掌握内、外科常见急诊处理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除颤、呼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